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郁证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郁证经验
标签:名医经验;刘家瑛;针灸;郁证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刘家瑛老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40余年,曾任针灸医院中风中心和神经内科主任,并多次出访阿联酋、德国、印尼、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进行讲学与医疗。刘老师躬身实践,善于继承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加以提高升华,颇多创见。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聆听教诲,获益良多,本文仅将刘老师临床治疗郁证的经验整理如下。
1 情志不舒,疏肝理气
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致使脏腑不和而致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火郁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情抑郁,心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悲以及咽中如有异物失眠等。本症多为情志刺激所发病,根据病程的长短、性质的虚实,可分为以下六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痰郁、忧郁伤神、心脾两虚、阴虚火旺。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以及老年人动脉硬化性脑疾患与本病类同,均可出现上述症状。
刘老师认为,本病虽是由情志所伤,气机郁滞,而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的一类病症,但临床治疗要辨明虚实,初病因气滞而挟痰湿、热郁、食积者,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而致忧郁伤神,心脾俱亏,阴虚火旺者等属虚证。实证当以疏肝理气为主,虚证则以益气扶正为主。此外,刘老师强调,郁证要注意应与噎膈、百合病、癫证、痫证相鉴别,如百合病:百合病亦常因情志所伤而致,表现为默默然,意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与郁证的郁郁寡欢,精神不振,不思饮食,神呆不寐有个似之处,但百合病以语言、行动不能自主,症状变幻无定为其特点。临床诊治不可忽视,以免错诊。
2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在临床治疗郁证的过程中,刘老师会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来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她认为临床针刺补法和艾灸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疗法有祛邪的作用,具体应用时可结合腧穴的特性来考虑,如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多在扶正时用之;而太冲、支沟、阳陵泉等穴,多于祛邪时用之。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使正气增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此外,刘老师认为,郁证本病的发生主因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所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临床中采用正治之法,亦即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法治疗,可以较好地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具体操作是:阳热亢盛的实热证,施以“热者寒之”的方法,以清泻阳热;阴寒内盛的寒实证,则施以“寒者热之”的方法,以温散阴寒;而阴阳的
偏衰,治疗可采用“补其不足”之法,如阴虚内热之虚热证应用滋阴治阳法以清虚热;阳虚外寒之虚寒证,应用补阳治阴法以温虚寒等。
3 寒热虚实,分型论治
在针刺治疗组方选穴的过程中,刘老师以疏肝解郁、滋阴清热,镇心安神、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为治疗原则,注意到郁证虚、实之辩证要点,分型论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3.1 实证实证有实热与寒实之分。刘老师对阳热亢盛的实热证,施以“热者寒之”的方法,以清泻阳热;阴寒内盛的寒实证,施以“寒者热之”的方法,以温散阴寒。阴阳的偏衰,临床针刺以采用“补其不足”之法论之。如:(1)肝气郁结:本症多为情绪不宁,胸部满闷,协肋胀痛,不思饮食所致。针刺取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选穴:太冲、支沟、阳陵泉、足三里等,以疏肝解郁,理气调中。(2)气滞痰郁:主因为肝郁及脾,脾运不健,生湿聚痰。针刺取任脉、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选穴:内关、太冲、肝俞、膻中、丰隆、天突等,以疏肝理气,化痰解郁。(3)气郁化火:治疗的重点与难点在于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旺盛,治疗取足厥阴肝经、背俞穴为主。选穴:太冲、巨阙、肝俞、胆俞等,以疏肝解郁、泄热和胃。刘老师指出,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采用泻法,具有疏肝理气之功效;阳陵泉为足阳胆经之合穴,泻之可通络止痛;膻中为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主治气病,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丰隆为足阳明经络穴,可祛痰、和胃、降逆,为治痰之要穴;巨阙为任脉之穴,位于脘部,肝俞、胆俞为肝、胆经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诸穴均采用泻法,以清胃火,疏肝气。
3.2 虚证虚证有虚热与虚寒之分。刘老师强调对阴虚内热之虚热证,应用滋阴治阳法,以清虚热;阳虚外寒之虚寒证,应用补阳治阴法,以温虚寒。若阴阳两虚,临床则应阴阳双补,寒热并用。如:(1)忧郁伤神:其体征为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善悲欲哭等,治疗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穴及背俞穴为主。选穴:通里、神门、心俞、内关、三阴交,宜在养心安神。(2)心脾两虚:久郁伤脾,生化乏源生成,针刺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穴及背俞穴为主。选穴:神门、心俞、脾俞、肝俞、三阴交、足三里,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3)阴虚火旺:多思善虑,心悸但却,失眠健忘,食少纳呆。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穴及背俞穴为主。选穴:三阴交、神门、太溪、心俞、肾俞等,以滋阴清热,镇心安神。刘老师施用上述穴位主要是考虑到虚证应以益气扶正为主。宜多选取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穴。其中针刺通里为手少阴经之络穴,意在清心火,通心络;足三里具有益胃健脾,补益后天之本的功能,使气血生化旺盛;背俞穴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之穴,健脾养心。而针刺三阴交、太溪补肾滋阴,再配以神门交通心肾,可达滋阴清热,滋养心神之功效。
3.3 辅助治疗针刺治疗郁证的方法除常规体针之外,刘老师也会采用以下疗法以加强治疗效果。如(1)耳针:取穴:心、肾、肝、神门及相应病变部位。每次2~3穴,强刺激,留针20 min,并可用王不留行籽压贴耳穴。(2)梅花针:取穴:第八至十二胸椎及腰骶部、阳性反应处、两侧手掌的大小鱼际、头部、颈
部。轻度叩刺,以皮肤红润为度。(3)拔罐:取穴:大椎、神道、心俞、膈俞等,每穴5~10 min。(4)灸法:取穴:百会、内关、三阴交;或风池、合谷、太溪。按艾条灸常规操作,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可与针刺同时进行,也可分次施灸;隔物灸,取穴:百会、内关、神堂、膻中、肝俞、心俞、脾俞、足三里。用姜片或附子饼作为隔物,每次选4~5穴,每穴灸2~3壮。(5)穴位注射:取穴:膻中、气海、足三里。或风池、心俞、神门。视病情用苯巴比妥纳0.01 g加入3 mL生理盐水,亦可单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穴位注射。(6)刺血疗法:取穴:百会、神门、行间等。用三棱针点刺出血。(7)点穴疗法:取穴:内关、列缺、后溪、风池、膻中、气海等(上述穴为补);合谷、期门、巨阙等(上述穴为泻),每穴平揉,压放各50~60次,手法宜轻缓。4 手法规范,行针严谨
郁证有虚实之别,治分补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刘老师在临床持针操作时,无论是从指力、腕力,还是从针刺深浅、捻转方向、刺激强弱,以及针刺角度、进针出针、针体型号、留针时间等诸多方面都能体现出自我掌握补泻手法运用的熟练程度。因为只要任何一点出现偏差或者没有到位,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治疗效果。尤其是针刺治疗郁证以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两种手法最为关键。提插补泻的根本在于指力之捻转力度,重插轻提为补,重提轻插为泻,而徐疾补泻的根本在于速度,徐入疾出为补,疾入徐出为泻,徐疾补泻通过捻转、提插去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巧妙结合,即可得到补泻之功效。
刘老师在针刺手法的运用上行针严谨,规范到位。如取天突穴,患者仰头,先直刺0.2~0.3寸,改向下刺,沿胸骨柄后缘刺入1~1.3寸,使咽喉部必有较强酸胀感为止,以发挥其经络本能的最大效用。此外,她还十分重视针刺手法的风险意识,如风池穴适对延髓,操作时会注意针刺角度,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以免伤及延髓;如心俞穴、膈俞穴,其内适对肺脏或心脏大血管,针斜刺0.5~0.8寸,若过深针刺或针刺方向不对,易伤及肺脏,造成肺气肿;又如肾俞穴,若针刺过深或向外侧斜刺,易损伤肾脏。而对体质虚弱的患者,在行针时,老师叮嘱不要刺激量过大,手法过重,以免导致晕针等意外发生。
5 临床禁忌,不容忽视
刘老师认为,郁证虽为临床常见证候,但可能会涉及西医学精神系统中的神经衰弱、癔症、反应性精神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临床诊断切记不可简单、武断。应根据郁证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做出详细分析,并借助现代医学中各种先进的仪器和检测手段,把疾病的症结真正搞清楚,以排除颅内器质性疾病和胸腹部内器质性疾病存在的可能性。刘老师强调,对于郁证,虽然中医辨证论治的优点是不论如何复杂的病症,都可找出针刺治疗的方法。但它也存有一定的缺陷。如微观、定量、静态方面的研究不够,对微观的“病”认识不足。而西医的“辨病论治”则是在寻找病源,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源治疗会更加规范。
在临床治疗郁证的过程中,刘老师还会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1)忌忽视早期预防:郁证的初期以气滞为主,病情较轻,一般无器质性病变。如能祛除情志刺激因素,并能保持心情舒畅,则病情可以缓解。一旦长期精神刺激,则气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