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微课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典型课例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典型课例
5
3
2
5




(10分)
14.教学语言简洁、标准,体现师生整体的和谐.
4
3
2
3
15.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果断富有弹性的应变能力.
3
2
1
3
16.板书工整、清晰、规范,具有示范作用和美的享受.
3
2
1
2
教师自评
A
95
学生评讲
A
98
科组评讲
A
97
注:总分在85分以上为A,70~84为B,70分以下为C。
教学设计理念是:通过几何画板引入新课,利用多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的技术保障,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这节课达到了要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阵地。
教学实践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思路清晰,讲解条理清晰,引导到位。小组合作探究方面,学生能积极参与,并能较好完成活动任务。
教学难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性质是教学的难点。
主要教学策略
采用先行组织、认知发展、归纳总结、行为练习、自我管理策略
技术工具、平台、资源
几何画板,PPT、智慧黑板、视频制作软件、WPS会员录屏。
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思路
1、课堂引入:利用几何画板导入新课;
2、课堂讲授:首先由几何画板展示出y=x2的图像的生成过程,交由学生自主控制,改变参数,得出不同的y=ax2的图像,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在老师的引导和补充下完成对画函数图像的步骤和函数性质的总结。
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如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
(可以用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 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初中数学教育案例(3篇)

初中数学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每位教师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一次函数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从困惑到领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能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和归纳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路程与速度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且直线经过第一、三象限。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次函数的性质,如斜率、截距等。

(3)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各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①如何根据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画出其图像?②如何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出其解析式?③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与函数的解析式有何关系?(4)交流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探究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

(5)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并提出以下问题:①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与函数的解析式有何关系?②如何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出其解析式?(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策略本案例采用情境导入、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并能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微课教案模板范文初中数学

微课教案模板范文初中数学

课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年级:八年级学科:数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掌握一次函数的增减性质和对称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

2. 一次函数的增减性质和对称性。

教学难点:1. 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

2. 一次函数增减性质和对称性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练习题3. 直尺、圆规、三角板等绘图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一次函数,请回忆一下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1. 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a. 教师演示一次函数的图像绘制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的形状。

b. 学生总结一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如:是一条直线,经过第一、三象限等。

c. 教师强调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2. 一次函数的增减性质和对称性a. 教师举例说明一次函数的增减性质,如:当k>0时,函数随x增大而增大;当k<0时,函数随x增大而减小。

b. 教师演示一次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引导学生观察对称轴的位置。

c. 学生总结一次函数的对称性,如:图像关于y轴对称。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题:(1)画出函数y=2x+3的图像。

(2)判断函数y=-x+1的增减性质。

(3)找出函数y=3x-2的对称轴。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强调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增减性质和对称性。

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直线图像,思考其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教案目标本微课旨在通过数学微课教学的方式,帮助初中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相关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直线的性质和分类3.角的定义和分类4.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5.常见的四边形和特殊的四边形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直线的性质和分类3.能够定义和分类角4.理解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5.认识常见的四边形和特殊的四边形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兴趣和思考。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发问,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步骤二:概念讲解1.介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点、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

2.通过实际例子和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步骤三:性质探究1.分别引入直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交流,整理总结这些性质,建立学生对性质的清晰认识。

步骤四:分类与演练1.基于已学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对直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进行分类。

2.利用具体的题目和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演练,巩固他们对分类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步骤五:应用拓展1.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方式应用几何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工具1.教学PPT:用于呈现概念和性质的图示和例子。

2.黑板和粉笔:用于学生的思维导图和总结整理。

3.练习册和作业:用于学生的练习和巩固。

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活动,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

2.作业评改: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反馈:通过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和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对本次微课的反应和收获。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微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直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和性质。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1. 关于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学习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5+3、-7-4、-2×6、-12÷3等,让学生掌握整数加减乘除的规律和方法。

然后,通过综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整数运算的能力。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内容,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2x+3=7、4x-5=11等,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然后,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3. 计算平方根的方法和应用平方根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学习计算平方根的方法和应用。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9、√16、√25等,让学生掌握计算平方根的基本步骤。

然后,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如求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理解和应用百分数的概念百分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学习理解和应用百分数的概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30%、50%、75%等,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然后,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如计算打折优惠、计算增长率等,让学生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5. 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学习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y=2x、y=3/x等,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然后,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6.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常见几何图形,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学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3篇)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以我国某中学七年级数学教学为背景,选取了“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

由于分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往往存在困难。

因此,本案例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数的抽象意义,分数与整体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分数吗?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2. 新课讲授(1)分数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frac{1}{4}$。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

(2)分数的表示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写法,如:$\frac{1}{4}$,$\frac{3}{8}$等。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表示分得的份数,分母表示总的份数。

(3)分数与整体的关系教师通过图形、文字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与整体的关系。

如: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正方形的$\frac{1}{4}$,即$\frac{1}{4}$个正方形。

3.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基础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如:(1)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长方形的$\frac{1}{6}$,求这个长方形的$\frac{2}{3}$是多少?(2)一个班级有40人,其中男生占$\frac{3}{5}$,求这个班级有多少男生?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以及分数与整体的关系。

优秀教研案例初中数学(3篇)

优秀教研案例初中数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案例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式学习。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 问题提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若AB=DE,BC=EF,∠A=∠D,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若AB=DE,AC=DF,∠B=∠E,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3)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若∠A=∠D,∠B=∠E,∠C=∠F,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3. 问题探究(1)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尝试找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4. 案例分析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5.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有哪些?(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微课 正方形中过对角线交点的直角问题

初中数学微课  正方形中过对角线交点的直角问题

正方形中过对角线交点的直角问题
1.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AB=10,点O为对角线交点,BE=CF,连接EF,过点O作OG⊥EF交BC边于G,点G始终在BC边上,并且不与点B、点C重合,连接OE、OF、EG.
(1)求证:OE=OF;
(2)请求出∠EOG的度数?
(3)试求出△BEG的周长;
(4)若AE=AO,请直接写出四边形BEOG的面积.
2.在图1到图3中,点O是正方形ABCD对角线AC的中点,△MPN为直角三角形,∠MPN =90°.正方形ABCD保持不动,△MPN沿射线AC向右平移,平移过程中P点始终在射线AC上,且保持PM垂直于直线AB于点E,PN垂直于直线BC于点F.
(1)如图1,当点P与点O重合时,OE与OF的数量关系为 ;
(2)如图2,当P在线段OC上时,猜想OE与O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对你的猜想结果给予证明;
(3)如图3,当点P在AC的延长线上时,OE与OF的数量关系为 ;位置关系为 .。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案例1:整数运算应用问题描述:小明乘以一个整数后得到的结果是-30,如果小明除以这个整数,商是-6。

请问这个整数是多少?解决思路:设这个整数为x,根据题意可以建立如下方程:x * (-30) = -6。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整数x的值。

案例2:解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描述:有一辆火车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B 地行驶。

另外一辆从B地出发,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向A地行驶。

两车相遇时,两地相距1200公里,则两车分别行驶多长时间?解决思路:假设两车相遇所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利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可以建立方程:60t + 80t = 1200。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时间t的值。

案例3:等差数列求和问题描述:有一个等差数列,首项是5,公差是2,求这个数列的前10项和。

解决思路: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以得到这个数列的前10项和。

案例4: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描述: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8cm,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解决思路: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5:平方根运算问题描述:求解方程x^2 = 16的解。

解决思路:通过开平方的运算,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案例6:倍数关系问题描述:某个数的13倍再加上5等于123,请问这个数是多少?解决思路:设这个数为x,可以建立如下方程:13x + 5 = 123。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数x的值。

案例7:解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描述:解方程x^2 + 5x - 6 = 0。

解决思路: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案例8:等差数列通项计算问题描述:有一个等差数列,公差是3,第5项是14,求解这个数列的通项。

解决思路: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得到数列的通项。

案例9:计算百分比问题描述:小明考试得了80分,满分是100分,他的得分占总分的百分之多少?解决思路:通过计算分数所占百分比的方法,可以得到小明的得分在总分中的百分比。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微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微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微案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微案例: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是关于初中数学中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设计。

在七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开始接触平面几何,而面积计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案例,旨在使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

2. 教学内容:(1)三角形面积计算:通过将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矩形,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2)矩形面积计算:直接教授矩形面积公式,并通过实例练习加以巩固。

(3)圆形面积计算:利用圆的半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形面积公式。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地块、窗户、盘子等),引导学生认识到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新课讲解:结合图形和公式,详细讲解三角形、矩形、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利用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

(3)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4)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三、案例分析本案例以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为核心,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面积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初中数学微课专题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产品的配套问题

初中数学微课专题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产品的配套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产品的配套问题
1.某服装厂有工人80人,每人每天加工上衣7件或裤子9件,若一件上衣与一条裤子组成套装,则应安排________人加工上衣,________人加工裤子,才能使每天生产的上衣与裤子配套. 2.服装厂计划生产一批某种型号的学生服装,已知每3米长的某种布料可做2件上衣或3条裤子,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为一套,现仓库内存有这样的布料600米,应分别用多少布料做上衣和裤子,才能恰好配套?
3.某车间有62名工人,生产甲、乙两种零件,每人每天平均能生产甲种零件12个或乙种零件23个,应分配多少人生产甲种零件,多少人生产乙种零件才能使每天生产的甲种零件和乙种零件刚好配套(3个甲种零件和2个乙种零件配成一套)?
第 1 页共 1 页。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模板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模板

一、课题名称《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学生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难点:- 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 解方程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实际生活案例,如购物找零、行程问题等,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强调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 课堂练习-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解答;- 各小组汇报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提高-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练习题;3. 实际生活案例。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3. 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微课教案模板范文初中数学

微课教案模板范文初中数学

一、课程名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理解并运用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 运用方程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 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实际问题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

3. 练习法:-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 提问:什么是方程?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2. 新课讲授:-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图书馆,如果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行驶,需要1小时到达。

那么,小明家距离图书馆有多远?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 例如:如何将小明骑自行车去图书馆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4. 练习:- 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解答。

- 例如:小华每天步行上学,如果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行驶,需要30分钟到达学校。

那么,小华家距离学校有多远?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初中数学微型教案

初中数学微型教案

初中数学微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会正确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2. 难点: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平方根的相关知识材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方根问题,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方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3. 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总结求平方根的方法。

4.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合作探究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求平方根的方法。

5.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平方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拓展应用: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如:“一块长方形土地,长为10米,宽为5米,求这块土地的面积。

”引导学生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练习巩固、拓展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平方根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探讨。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掌握平方数的概念和特性; - 能够正确求解平方数的算式; - 发现平方数之间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方数的概念和特性,求解平方数算式;•教学难点:平方数之间的规律的发现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学用具:白板、黑板、彩色粉笔、课件、学生练习册。

•教学材料:平方数的定义和性质的PPT。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讲师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了解平方数是什么,例如:小明有一块正方形的土地,每边长为3米,那么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2.引导学生思考,让其认识到正方形的面积即是边长的平方,即3米 *3米 = 9平方米。

那么9就是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也是一个平方数。

步骤二:探究1.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更多的平方数例子,并记录在白板上。

2.学生报告小组讨论结果,讲师梳理整理,展示在课件上。

3.引导学生总结平方数的特点,例如:平方数都是某个数值的平方,平方数的单位是面积单位等。

并记录在白板上。

步骤三:引入平方数的性质1.利用PPT展示平方数的定义和性质,具体包括平方数是自然数的平方、相邻平方数的差、平方数的个位数等内容。

2.通过多个例子的讲解说明平方数的性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步骤四:练习1.发放学生练习册,并布置若干练习题,包括计算平方数、判断是否为平方数、填空等。

2.讲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及时回答疑问。

步骤五:拓展1.讲师用生活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拓展平方数的应用,例如:一个方形花坛占地面积是36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米?2.学生进行思考并作答,讲师带领学生讨论并给出解答。

步骤六:总结1.讲师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包括平方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学生在学习笔记本上完成本节课的总结。

五、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练习册剩余题目。

2.要求学生每天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记录它们可能的平方数特性。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概率的关系;3.运用概率进行问题解决。

二、教学重点1.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概率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关系;3.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本微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概率的计算方法;3.概率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关系;4.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概率的概念,如投掷骰子的问题。

(2) 解释概率的定义解释概率的定义:“某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举例说明。

(3) 讲解概率的基本性质介绍概率的基本性质,如非负性、规范性和可加性,并给出相关的例子。

2. 概率的计算方法(1) 事件发生的方式讲解事件发生的方式,如随机实验和等可能性实验。

(2) 计算概率的方法介绍计算概率的方法,包括频率法和几何法,并通过示例演示。

3. 概率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关系(1) 概率与可能性的区别与联系对比概率和可能性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

(2) 运用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概率计算通过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来计算概率。

4. 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1) 实际问题的引入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如抽奖、扔硬币等。

(2) 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将概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具体的计算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举例和示范来讲解概念和计算方法;2.互动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六、教学资源1.投影仪2.骰子3.黑板/白板和粉笔/白板笔七、教学评价1.随堂小测:通过出题测验学生对概率的理解程度;2.课堂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八、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2.阅读课外参考书籍,拓宽概率知识。

以上是初中数学微课教案的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原创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原创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原创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微课,学生应能够: 1. 理解数与代数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代数解决问题;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能够正确列方程并解答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数与代数的关系;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难点: 1.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表达式; 2. 理解方程组概念并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代数”一词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关系。

步骤二:知识讲解1.通过示例,向学生介绍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表达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步骤三:一元一次方程组1.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场景,并进行相关练习。

步骤四:巩固练习1.给学生分发练习题,并在黑板上出示部分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解题。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答案。

步骤五:拓展延伸1.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解决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在课堂练习中,观察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答案,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2.结合学生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作业,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微课注重将代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概念和解题方法,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但在评价环节,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学生,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全套微课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全套微课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 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2.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的公式法。

2.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定义,结合实例讲解。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

a. 公式法:讲解公式法的基本步骤,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b. 配方法:讲解配方法的基本步骤,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c. 因式分解法:讲解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结合实际生活问题,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方法。

【巩固练习】1. 基本概念与解法练习:给出一些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应用题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解答。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掌握程度:关注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3. 教学效果:通过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检验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理解内涵,初步应用:
1.式子∣∣表示的意义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记作;
3.∣24∣=∣—∣=∣0∣=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绝对值定义的理解,重点放在对“距离”的理解上,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例如:|3|=3|+7|=7
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由上问题可知,10到原点的距离与 -10到原点的距离都为10,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也是10;并追问一个数的绝对值究竟怎么定义
通过由具体的实例引出绝对值,并追问用自己的语言给绝对值下定义,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绝对值内涵。最终的定义当然还要回归课本
|-3|=3,|-|=
那么|a|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研究,最终过渡到数a的研究,由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小组的交流、归纳、展示,老师最后再进行点拨来完成。让学生在探究中把教转化成学,把学会转化成会学
(六)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完成课本P11练习1、2、3
2.判断: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2,则这数是2。
(2)|5|=|-5|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及时进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检验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巩固知识。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PK,以及抢答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成绩越差者分值越高),其目的是以较简单的基础题来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拓展打基础。
初中数学微课典型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
第一章《绝对值》微课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
单位名称:杭六中姓名:杨瑞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
3、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0,2,-3,3
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二)创设情Biblioteka ,导入新课:你从学校到家中和从家中到学校行走的路线,它们行走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