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及作用(一)

合集下载

浅谈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及其途径(一)

浅谈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及其途径(一)

浅谈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及其途径(一)论文关键词:社会运行机制优化论文摘要:社会的良性运行是一个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

运行机制的选择和优化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

应当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建立真正有效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建立社会的,公共应急机制等方面对社会运行机制进行选择和不断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的发展,我国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愈益增加。

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和失衡,都昭示出这一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都是对改革开放中社会的矛盾、问题的一种应对,是理性的决策。

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社会的有序的、和谐的发展,以有利于加快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探求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的途径,对于建设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机器良性运行的必要性按照系统论的思想来分析社会,社会是一个包含着若干个子系统和各种各样要素的有机整体。

其中,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与要素之间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作用之中。

当其中一个子系统或要素出现故障和问题,将连锁性地影响到其它子系统或要素,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社会机器应始终保持一种良性的运行。

具体而言,社会良性运行首先可使社会机器本身保持一种“自适应”的运转状态,它能随时清除在运转中产生的“废物”或阻力,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摩擦,协调社会各群体、阶层的利益冲突。

其次,社会的良性运行可使社会的发展保持一种“可持续”状态。

这种可持续性是一个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

它能够摒弃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起大落以及严重的失衡现象,使社会发展中涉及到的眼前和长远、急需和常规需要、主体关系和非主体关系等得到妥善的安排和统筹。

要保持社会机器的良性运行,须寻求一种较好的运行机制,这就必然涉及到运行机制的优化问题。

二、事物运行的机制及其优化事物的机制,也称机理,它是指一个系统事物内部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反映与引领作用

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反映与引领作用

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反映与引领作用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思想与情感。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文学对社会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文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象,还在引领社会转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绘社会现象来反映社会变革。

文学作品往往以故事与人物为载体,通过对社会中各种人物关系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的现象。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病人的视角描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不公与不义。

这种通过艺术手法进行社会现象描写的方式,可以更加生动和深入地呈现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引起读者共鸣来引领社会变革。

文学作品往往以情感为导向,通过描绘人物的悲喜离合、爱与恨、成功与挫折等普遍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这种情感与生活的共鸣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并产生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行动。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内心世界的描写,勾勒出了当时背负压力的年轻人在困境中奋发求变的形象,激发了一代读者的个人奋斗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希望。

此外,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塑造理想形象来引领社会变革。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被塑造得非常鲜明和深入,有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常常代表着一种向往的人生态度和社会价值观,激励读者们努力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与社会。

例如,近年来网络文学中兴起的女性作品常常塑造了勇敢、独立和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激发了众多读者们追求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念。

总之,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反映与引领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描绘社会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塑造理想形象,文学作品能够更深刻地反映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并引发社会的思考和行动。

因此,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和社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加强对文学的关注和研究,对于推动和引领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文学中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变革力量

近代文学中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变革力量

近代文学中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变革力量近代文学作品与社会变革力量息息相关。

文学作品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通过对近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变革的力量。

一、文学作品的反映力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能力。

近代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社会生活、人物形象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愚昧;而《红楼梦》则通过对贾府衰落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文学作品的反映力不仅仅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上,还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上。

近代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引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对阿Q这一普通人物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而《围城》则通过对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人们的迷茫。

二、文学作品的塑造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更是对社会变革的塑造。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设计以及语言的运用,文学作品能够塑造出一种特定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近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和代表性。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作者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的命运和心理。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弱者形象,他的懦弱和自卑代表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心理状态;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则是一个富贵家族的代表,他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堕落。

情节的设计也是文学作品塑造力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情节的安排和发展,文学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和内心的挣扎,展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愤怒和无奈;而《围城》则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纠葛,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困境和矛盾。

时代巨变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反应

时代巨变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反应

时代巨变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反应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作家们以独特的方式回应了时代的巨变。

一、社会变革与文学主题的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争、革命、政治运动等一系列事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剧变。

这些变革直接影响了作家们创作的主题和观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的主题从传统的宫廷生活、家族纷争等转向了社会现实、个体命运和人性的探索。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和命运,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例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就是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二、文学形式的创新与实验随着时代的变革,中国文学的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作家们开始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写作技巧,以更好地表达他们对时代的理解和思考。

一种显著的创新是白话文的使用。

在过去,文学作品多使用文言文,而近代作家开始使用白话文,使作品更加贴近普通读者,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这种转变使得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扩大,也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发展。

此外,一些作家还尝试了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和实验性的文学形式。

他们运用象征主义、意识流等技巧,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运用了意象的重复和跳跃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个体在历史巨变中的苦难和坚韧。

三、文学作品中的个体命运与人性关怀中国近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个体命运和人性的关怀。

在这个时期,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许多人失去了家园、亲人和尊严。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这些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关怀。

例如,茅盾的小说《子夜》讲述了一个贫困农民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体的苦难。

这种关注个体命运的文学作品使得读者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引发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互动与影响

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互动与影响

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互动与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互动与影响的关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塑造。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一、作家的影响力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思想艺术形式,通过作家的作品传递思想、艺术和情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作家的思想影响力能够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社会的变革也会对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与社会现象紧密相连。

二、文学作品的社会反映现代文学作品大多具有鲜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题材往往反映社会变革的进程和问题。

作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描写,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社会变革的真实画面。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情感也能反映出社会变革对个体和群体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改变。

三、文学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文学作品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者的角色。

文学作品在宣传、鼓舞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能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

通过文学作品,作家可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发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反抗,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社会对文学的塑造社会变革对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变革使得文学主题和风格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

同时,社会变革也对文学的传播与审美产生影响,推动文学的多样发展和创新。

五、文学对社会的启迪与引导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思想沟通的桥梁,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力,通过文学作品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和灵魂。

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人生观能够给予人们启迪和引导,使人们对社会变革产生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行动。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与影响。

作家的思想影响力和创作主题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文学作品反映社会变革的进程和问题,同时也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1、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兼论中国文学的近代化2、翻译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演变3、王韬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4、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5、"启蒙"语境里的"审美"艰难——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价值取向6、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7、中国近代文学起始之我见8、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9、试论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变革10、在中西文化交汇中的中国近代文学理论11、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与创作的"历时"研究12、1904: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13、中国近代文学鸟瞰14、"启蒙"的诱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再思考15、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16、近代有多现代?——“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7、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18、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19、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20、1902:文学界革命起狂飙——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关键性年份二、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大全1、卢梭: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卡里斯马”形象2、中国近代文学论集3、“外部研究”何以可能——以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为例4、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关系5、21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走向——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管林教授6、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文化困境7、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新旧杂糅特征8、浅谈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9、中国近代文学家黄人研究综述10、中国近代文学观念:致力于中西融合的初步尝试11、阿英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上的贡献12、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之嬗变13、1897:涌动的前夜——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14、论中国近代文学的前现代性15、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不应忽视的一个区域16、1898:喧嚣与躁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17、1899:革命与流行——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18、南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9、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评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20、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价值取向三、热门中国近代文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近代文学辞典2、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萌芽3、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理论初探4、中国近代文学新探5、在夹缝中挣扎的“中国近代文学”——从学科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学”的危机与出路6、卢梭与中国近代文学7、中国近代文学叙述源头新探8、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曲折历程(上)9、审美与功利的对峙与互补——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中的文学价值取向10、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的桥梁——关于“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教学11、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12、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13、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访谈14、中国近代文学百题15、中国近代文学研究16、中国近代文学理论的发展17、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兼与几部中国文学史的编者商榷18、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精神19、浅析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之文化价值取向20、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四、关于中国近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近代文学2、中国近代文学3、中国近代文学之変遷 : 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4、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精神5、桐城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6、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7、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8、重新认识中国近代的外国文学翻译——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9、探寻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历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前景瞩望10、中国近代文学史11、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12、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13、自由观念与中国近代文学14、中国近代文学论稿15、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16、1903:一枝独秀与众声喧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关键性年份17、中国近代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及作用18、论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性19、自由观念与中国近代文学20、中国近代文学的学科定位反思五、比较好写的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1、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论集》读后2、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3、王韬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4、杂语并生多元共存——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文化生态5、中国近代文学语言裂变新解——邓伟专著《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评介6、2011年山东省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反思7、“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8、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策略─—著名学者座谈会纪实9、从古典走向现代 : 论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10、爱国,开放: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征11、白桦派文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影响12、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13、鲜明的时代色彩清醒的历史意识——读《中国近代文学史》14、“五四”这块文学界碑不容忽视——三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15、论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衍变及其流向16、中国近代文学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17、《中国近代文学史稿》18、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建立学科自信和学术话语体系19、民族受辱与国民创伤:中国近代文学与文论的怨恨主题概述 20、中国近代文学家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和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联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联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联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对社会现象的表达和反映,文学作品记录了社会变革的历程,承载了人民的心声和思想。

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这种关联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历史背景下的文学抒发中国自19世纪末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创作。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一大批作家以鲁迅为代表,通过文学作品批判封建旧制度、呼唤民主自由,为社会变革发声。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活为中心,直观地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全貌。

作家们关注工人、农民等底层人民的生活,抒发他们的苦难与奋斗,体现了社会阶级的斗争与变革。

三、文革时期的文学抗议与反思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中的重大社会变革,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文革期间,文学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许多作家受到迫害,文学创作陷入低谷。

然而,一些作家仍然通过暗示、象征等方式在作品中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这种抗议与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使文学在动荡的时代保持了独立性。

四、改革开放与多样化的文学表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也从多个层面影响了文学创作。

作家们更加关注个人生活、家庭关系、社会问题等,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

同时,改革开放也为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

五、网络文学的崛起与社会互动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逐渐崛起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不仅源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也与社会互动的变革密切相关。

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而中国现代文学也随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互相影响,相互推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一、文学的反映与塑造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既是对社会变革的反映,也是对社会变革的塑造。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通过艺术手法将社会中的人、事、物进行再现和表达,从而使人们对社会变革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文学也具有塑造社会的力量,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节等元素,影响和引导读者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文学与社会问题的关联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还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探索上。

众多文学作品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如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婚姻家庭、教育问题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反思,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三、文学与思想解放的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在社会变革中还扮演着推动思想解放的重要角色。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常常挑战传统观念和权威,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窥见社会的黑暗面,反思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而推动个体和社会的思想解放。

四、文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传承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源泉,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常常借鉴传统文化的元素和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文学中。

这种文化传承不仅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文学与社会变革的互动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的变革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空间,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出现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六、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启示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近代中 国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近代中 国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近代中国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文学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社会变革的波澜壮阔,同时又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激发着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19 世纪中叶,中国社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成为了人们表达对社会现状不满、呼吁变革的重要工具。

龚自珍的诗文,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他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句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渴望和对社会变革的期盼。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西方的思想和文化逐渐传入。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通过文学作品介绍西方的先进制度和科技,以启发民智。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变化。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治情况,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

梁启超的“新文体”,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他的《少年中国说》,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少年的朝气蓬勃,寄托了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期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激昂的文字,激励着无数青年投身于救亡图存的运动中。

20 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辛亥革命的反思和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鲁迅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等,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和国民的劣根性,呼吁人们觉醒起来,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巨大社会变革的时期。

这些变革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中国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社会变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如何反映了这些变革,并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社会变革的背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封建社会的危机和外国列强的侵略。

这种危机感催生了一批思想家和文化人,他们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

这些改革思想逐渐渗透到文学创作中,成为了近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变革1. 反映社会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带来了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及《阿Q正传》就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压迫。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2. 探索个体命运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结构,也对个体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个体的生活经历,反映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例如,茅盾的小说《子夜》以及巴金的小说《家》都以个体命运的起伏为线索,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人的影响。

3. 倡导社会进步近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些作品还积极倡导社会进步和改革。

例如,郭沫若的诗歌《沁园春·长沙》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呼吁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倡导,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三、社会变革对文学的影响社会变革对近代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变革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

其次,社会变革激发了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以文学作品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社会变革也为文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文学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和表达方式。

结语中国近代文学中的社会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主题。

文学作品中的革命与社会变革

文学作品中的革命与社会变革

文学作品中的革命与社会变革在文学作品中,革命与社会变革是常见的主题。

革命是指通过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推翻旧的体制、打破陈规,为了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而社会变革则是指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由旧的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革命与社会变革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一、革命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中的革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表现:1. 武装斗争:武装起义、农民起义、革命战争等是文学作品中较常见的形式,代表作品包括《红岩》、《红色娘子军》等。

2. 思想启蒙:作家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思想觉醒和反抗激情,引导读者思考现实的不公和不平等。

著名的作品有《红与黑》、《激流三部曲》等。

3. 社会改良:通过描述主人公参与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如工会运动、革命组织等,对旧体制进行改良。

代表作品有《活着》、《骆驼祥子》等。

二、社会变革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变革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远影响。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醒与警示:通过对旧体制的批判和揭示,文学作品让读者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提醒人们要警惕旧制度对个人及社会的伤害。

2. 唤起反抗: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变革激发了读者内心对不公正待遇的愤怒,并呼吁人们为实现社会正义而奋斗。

3. 塑造人物形象:社会变革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复杂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命运和行为反映了社会变迁的压力和个人意识的觉醒。

4. 传达人文关怀: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变革常常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呼吁社会关注和保护弱者的权益。

5. 推动历史进程:文学作品中对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描写和思考可以起到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作用,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和精神支持。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革命与社会变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式进行表现,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远影响。

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思考,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产生积极作用。

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及作用(一)

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及作用(一)

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及作用(一)文学的活动是一项社会性活动.从作家创作到读者阅读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运行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要素:作家、文本、读者。

作家创作,经过辛勤的劳动,制作出文本;文本是作家精神成品的物化,它一旦脱离了作家,便成为独立的存在,经过传播手段的传播,如买卖、赠送、传抄、印刷等等,与读者见面;读者阅读文本,经过读者的接受,意味着这部文学作品被社会承认。

这个过程可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有的作家的手稿直到他死后百年,方才与读者见面,被社会所接受;但是这个过程却不能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

没有作家,自然创作不出文学作品;只有作家和读者,但没有作品文本,自然也算不上文学作品;但是如果文学作品写出来之后,只有作家一人为读者,最后这部作品随著作家的去世而消失,那么也就失去了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

我们过去在文学的要素中,只重视作家,后来“接受美学”出现,使人们注意到读者。

但是我们往往不重视文本的制作方式与传播方式对文学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

其实,文本的制作与传播方式,往往制约著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

例如,当文本是由甲骨、刻石、钟鼎制作时,由于制作材料的稀少,写作只能选择最为重要的事件,当时能够阅读作品的人数也不会多,只能局限于巫师、帝王和少数贵族。

当文本是由笨重的竹简木片制作时,无论是用漆写还是用刀刻,都要受到制作材料的限制,于是作家的创作便只能选择最为精炼简约的文句。

当时连秦始皇这样高贵奢华的读者,也只能用马车拉着有限而沉重的几百卷书四处巡游。

当时的人倘若没有家财,没有祖上流传下来的书籍,没有名师的指点,又无法向人借阅,便只好与书籍无缘。

于是出身寒门的庶族文人在文化上自然难于同世家大族的士族文人竞争。

即使是在纸张发明之后,只要印刷问题没有解决,文本的流传依靠传抄,庶族文人作为整个阶层因为贫穷也往往难以同士族文人竞争。

这或许也是出身庶族的曹操取得政权之后到他儿子曹丕又不得不同士族妥协的原因之一。

中国近代小说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分析

中国近代小说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分析

中国近代小说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分析近代中国是一个面临巨大变革的时代,而中国近代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近代小说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深层意义。

首先,中国近代小说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人们对于旧有的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开始产生怀疑,而小说正是通过展示社会问题和矛盾来唤醒人们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阿Q正传》等作品,通过对社会阶级的剖析和对民众真实生活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

这些作品直接呈现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和不公正,激发了人们的愤慨和反抗意识,从而间接地促进了社会变革的发生。

其次,中国近代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也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动力。

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直观展示,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复杂性。

这一风格的小说作品培养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觉察和批判能力,促使了社会的反思和进步。

例如,茅盾的《子夜》和丁玲的《双面镜》等作品,通过真实展现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这些作品创造了一个可以思考社会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思考空间,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发展。

再次,中国近代小说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还体现在塑造了新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上。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带来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崛起,而小说通过塑造各类人物形象,展示了新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的方向。

例如,鲁迅的《药》以医生为主角,表现了医生在现代社会的职责和使命感,对于推动医疗行业现代化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此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作品中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道德取向和生活方式,有助于人们超越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与个性的发展。

最后,中国近代小说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还体现在思想启蒙方面。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体解放和发展,而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展现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独立思考的力量,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改革与转型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改革与转型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改革与转型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改革与转型时期,这是一个由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创新,不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主题和风格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改革与转型时期,以及这个时期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首先,改革与转型时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引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他们的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形式,而是更加注重展现现实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虚伪,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反思。

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型,使得文学成为了一个批判社会现象和探索人性的工具。

其次,改革与转型时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创新。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开始尝试新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采用了多种叙事视角和时间结构,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这些创新不仅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而且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改革与转型时期的文学形式创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改革与转型时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也在国际上引起了重要的反响。

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例如,鲁迅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这些作品通过文学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为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然而,改革与转型时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作品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一些作家因为他们的作品被认为是批评和挑战当时政权的,而受到了审查和打压。

这些限制和约束使得一些作家不得不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与作用

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与作用

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与作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学不仅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更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在社会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文学承载社会变革的表达与呈现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能够体现社会的动态和变革。

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文学作品记录下来的时代背景、社会冲突和人类内心的挣扎,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见证。

首先,文学作品能够准确地刻画出社会现实。

文学家可以通过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等手法,将社会的方方面面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20世纪初的中国,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民群众的反抗意识,成为社会变革的精神力量之一。

其次,文学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思考与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道德困境等情节,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类社会的一些普遍特征和共同命运。

这种思考与反思,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从而促使社会的积极变革。

二、文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与影响文学作品不仅承载着社会变革的表达,还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文学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启蒙。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是作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

这些作品引发读者的共鸣,反映了社会对社会问题的关切,进而促进了社会变革的思想启蒙。

其次,文学激发社会变革的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让人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促使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与斗志,从而激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再次,文学能够促进社会变革的文化传承。

文学作品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智慧成果,承载着文化的传统与精神。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传播,社会群体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在变革中寻找和坚守自己的文化认同。

三、文学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影响与互动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是相互影响、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变革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和演变。

近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

近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

近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近现代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变革的艺术形式,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近现代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社会观察和批判的工具。

通过对近现代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变革对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社会变革对文学主题的影响社会变革带来了新的思潮和观念,这也反映在近现代文学的主题中。

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追求,这些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表达了对民主和科学的渴望。

而在西方,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文学作品也开始关注社会阶级的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性。

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揭示了工业革命对贫困阶层的影响,呼吁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

二、文学作品对社会变革的反响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变革的记录,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观察,作家们能够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引发公众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通过描写主人公罗迪翁·罗曼诺维奇·罗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贫困和道德堕落。

这部小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促使人们反思社会的不公和个体的责任。

三、文学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力,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社会变革对个体生活的影响,进而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中。

例如,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揭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不人道,引发了废奴运动的热潮。

这部小说通过感人的故事和形象的人物塑造,唤起了公众对奴隶制度的反思,并最终推动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和奴隶制度的废除。

四、文学的抗争与革新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文学作品也扮演着抗争与革新的角色。

文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与影响

文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与影响

文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与影响自古以来,文学一直被视为人类文明的灵魂。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

文学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触动人的灵魂,引发共鸣,还可以批判现实,推动社会转型。

本文将从文学的力量、文学对社会思潮的引导以及文学对个体和社会的改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文学具有特殊的力量,能够深入人心,触动情感。

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能够唤起人们共鸣,引发思考。

例如,大家熟知的《红楼梦》中刻画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以及其中所表达的对封建礼教和世俗道德的批判,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不同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背景,都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直接进入读者的心灵深处,影响他们的认知和行为。

其次,文学对社会思潮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有其独特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通过隐喻和象征,文学能够间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

例如,一些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通过刻画普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和社会现实的冲突,暗示着某种社会问题或矛盾。

这些作品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从而促使社会思潮的发展和改变。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促进社会变革。

此外,文学对个体和社会的改变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文学作品,个体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文学作品中展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情感体验,可以拓宽个体的思维和眼界,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养。

同时,文学也能够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安慰,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而这种个体层面的改变,逐渐会在社会层面造成积极的影响。

例如,文学的普及和传播可以增加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语言和价值观,减少社会分化和矛盾。

总之,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形式,对社会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它通过直接触动人的情感和思考,引导社会思潮的发展,以及改变个体和社会的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文学创作中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

文学创作中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

文学创作中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文学创作更多地呈现出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文学作品既是社会变革的见证,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从现实主义文学到现代主义文学,文学创作一直在与时代同步,并通过表达艺术手段传递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一、文学创作中的社会变革文学创作是时代的反映,每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变革的时期,文学创作往往更加活跃和多样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中,文学作品开始反映社会的真实,揭露社会的弊端。

这是工业革命和经济进步的时代,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们对社会变革的需求迫切。

作家们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为社会的进步发声。

随着社会进程的推进,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兴起,文学创作也经历了一次革命。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性与自由,拒绝传统的陈规陋习。

它以新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挑战着观念和规范,反映出社会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对自由的追求。

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为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土壤。

二、文学创作中的社会进步文学作为一种思想与艺术的表达形式,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通过作品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批判,文学作品可以引起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进而推动社会的改变。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荣华与衰败,更触及了人性的善恶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封建制度的反思,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当代文学作品也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例如,通过对少数群体的刻画和探讨,文学作品能够唤起社会对平等与包容的关注,推动社会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改变。

三、文学创作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文学创作与社会的变革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社会变革促使了文学创作的更新与发展,而文学创作又通过批判、呈现和思考,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文学与社会变革

文学与社会变革

文学与社会变革近代以来,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在与社会变革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文学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记录和呈现社会变革的工具,更是推动和引领社会变革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举例说明文学作品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一部分:文学记录社会变革的历史文学作为一种记录历史的工具,在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史诗、传说到历史小说、纪实文学,文学作品记录了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

例如,《红楼梦》通过描述清朝末年封建社会的兴衰,表达了对旧制度的思考和对新社会的向往。

而鲁迅的《阿Q正传》则通过描绘阿Q这个小人物,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第二部分:文学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播思想的媒介,具有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文学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人性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为和平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部分:文学影响社会变革的案例分析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记录社会变革,也可以通过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来推动社会变革。

例如,美国作家哈里埃特·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讲述奴隶制度下黑人的苦难和抗争,激发了读者对奴隶制度的厌恶和反对,成为了美国废奴运动的助力。

同样,中国作家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通过描写祥子的奋斗历程,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追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文学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既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和思考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动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和变革。

在今后的社会变革中,文学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为社会变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

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

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在当今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现代文学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现代文学的国家认同与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现代文学在传达国家认同和价值观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现代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风貌等特点,从而形成共同的认同感和价值观。

例如,《红楼梦》一书通过描写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家族关系等问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引发了社会对封建制度的反思和变革的呼声。

二、现代文学的社会批判与社会变革现代文学往往以批判的眼光来反映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变革的进程。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现代文学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思考,激发社会的改革意识。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村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封建迷信,引发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和对社会现状的反思,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三、现代文学的人性关怀与社会变革现代文学作品往往关注人性的探索和关怀,通过呈现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声。

现代文学作品既能提供情感共鸣的共享空间,也能够引领人们思考、反思。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社会背景下的人际关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人性束缚的关怀,呼唤个体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到来。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现代文学通过传达国家认同与价值观、揭示社会问题与批判社会现象、关注人性的探索与关怀等方面的作用,对社会变革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作为读者,我们更应该关注现代文学作品所传递的社会变革的信息和呼声,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共同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及作用(一)文学的活动是一项社会性活动.从作家创作到读者阅读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运行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要素:作家、文本、读者。

作家创作,经过辛勤的劳动,制作出文本;文本是作家精神成品的物化,它一旦脱离了作家,便成为独立的存在,经过传播手段的传播,如买卖、赠送、传抄、印刷等等,与读者见面;读者阅读文本,经过读者的接受,意味着这部文学作品被社会承认。

这个过程可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有的作家的手稿直到他死后百年,方才与读者见面,被社会所接受;但是这个过程却不能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

没有作家,自然创作不出文学作品;只有作家和读者,但没有作品文本,自然也算不上文学作品;但是如果文学作品写出来之后,只有作家一人为读者,最后这部作品随著作家的去世而消失,那么也就失去了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

我们过去在文学的要素中,只重视作家,后来“接受美学”出现,使人们注意到读者。

但是我们往往不重视文本的制作方式与传播方式对文学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

其实,文本的制作与传播方式,往往制约著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

例如,当文本是由甲骨、刻石、钟鼎制作时,由于制作材料的稀少,写作只能选择最为重要的事件,当时能够阅读作品的人数也不会多,只能局限于巫师、帝王和少数贵族。

当文本是由笨重的竹简木片制作时,无论是用漆写还是用刀刻,都要受到制作材料的限制,于是作家的创作便只能选择最为精炼简约的文句。

当时连秦始皇这样高贵奢华的读者,也只能用马车拉着有限而沉重的几百卷书四处巡游。

当时的人倘若没有家财,没有祖上流传下来的书籍,没有名师的指点,又无法向人借阅,便只好与书籍无缘。

于是出身寒门的庶族文人在文化上自然难于同世家大族的士族文人竞争。

即使是在纸张发明之后,只要印刷问题没有解决,文本的流传依靠传抄,庶族文人作为整个阶层因为贫穷也往往难以同士族文人竞争。

这或许也是出身庶族的曹操取得政权之后到他儿子曹丕又不得不同士族妥协的原因之一。

只有在印刷问题得到解决的唐代,庶族文人可以用比较便宜的价格卖到书籍,他们才能作为阶层在政治文化上成为士族文人的强劲对手,直到完全压倒士族文人。

因此文本制作传播方式,就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背后制约著作家、读者,甚至影响到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

文本的制作传播方式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受到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历史上文本的制作传播方式曾经发生过三次重要的变化,他们都促成了社会文化的变化。

第一次是文本由甲骨、刻石、钟鼎转为竹简、木片、帛书。

(也有认为竹简、木片、帛书与甲骨、钟鼎同时,不过目前还缺乏实物上的证据。

)它使作者脱离卜巫、颂谀,有条件从事学术研究,可以著述创作。

文化的掌握者由贵族转向“士”,从而也为先秦的著述讲学创造了条件。

作为中国的“轴心时代”,先秦竹子的讲学不仅奠定了后世社会文化思想基础,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第二次是由于纸和雕板印刷的发明,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加速了书籍的流通,扩大了文本的传播范围。

这一变化促成了庶族文人集团的崛起,原来由于垄断文化在操纵政治上占有压倒优势的士族文人集团逐步失去了他们的优势,并且以后也不可能再形成士族文人集团。

士族庶族文人集团的划分在庶族文人集团击败士族文人集团之后,便永久消失了。

第三次变化是在近代。

纵观19世纪前后中国文学的三个要素,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19世纪初,文学的作者是士大夫,读者也是士大夫,文本是以雕版印刷的线装书为代表。

到20世纪初,文学的作者已经以留学生和学堂里培养的学生为主,读者也以学生和市民为主,文本则为以活字排印,大机器印刷的平装书,它们以资本主义商业销售为传播手段,连文学语言也变为半文半白的浅近文言和白话。

可以说,正是在十九世纪,文学的作者、文本、读者以及它们的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大变革,即使是在中国古代思想极为活跃,社会急剧动荡的先秦时期,文学的各个要素也未曾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在一种社会文化变革的背后,往往有经济因素和物质生产因素在起作用,19世纪中国文学的通俗化的背后便是如此,它与中国以往的文学通俗化最大的不同便在于:整个文学的社会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最重要的变化便是资本主义商业运行机制主宰了文学的社会运行机制,建立了新的传播模式。

中国古代书籍也曾采用商业化的营业方式,完全作为商品来生产销售。

如《儒林外史》写到书商请马二先生编选八股文选本,便是讲好报酬,印出书来作为商品出售的。

这种情况在小说中较为普遍,明末清初一些作家大量炮制才子佳人小说,可能就是应书商之约。

不过这种商业化还停留在手工业作坊阶段,与近代的资本主义商业化不可同日而语。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形式和商业化营业方式组合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报刊和平装书的生产及销售上。

报刊和平装书作为新的文本制作形式,在外观上就与中国传统文本——线装书不同。

报刊和平装书容量大,可以用较小的字排印;出版快,出版周期最短在一天之内;价值低,普通老百姓也能购买消费。

这些优势使得它们的传播范围远远超过了线装书。

它们成为文学的文本,就注定了文学必须面向普通老百姓,必须通俗化,从而改变士大夫垄断文化的的局面。

由于报刊和平装书的出现与迅猛发展,逼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士大夫们正视它们,适应它们,乃至在抗拒它们的过程中逐步衰亡。

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对于作者来说,是稿费制度的建立。

中国古代也有稿费,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到:“作文受谢,自晋宋以来有之,自唐始盛。

”宋人王懋和清人顾炎武则认为汉代就已经有了“润笔”。

i](1)但是,中国古代能够得到稿费的文学作品范围很小,大多只是为别人作的墓志铭。

死者家属要请名家谀扬死者,让死者借重名家之名得以垂名后世,自然要付上丰厚的报酬,否则便不能打动名家。

但是对那些文坛名家来说,能够直接换取报酬的文章只占他所做文章中的极少部分,而他本人以及当时和后世读者所推重的,却都是那些不能直接换取报酬的文章。

士大夫必须是写那些不能直接换取报酬的文章出名之后,才会有人找上门来以高额报酬换取墓志铭一类的文章。

因此,对士大夫来说,稿费只是外快,不存在专门为稿费创作、以稿费谋生的情形。

古代士大夫的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就自己掏钱请出版商刻成文集,分送亲朋好友弟子门生。

作家名气大了,出版商刻印他们的文集,却不付稿酬。

只有出版商约请选家选文或写小说才付报酬,但是选本却不付原作者的报酬,而小说当时又不算文学。

所以在中国古代,稿酬对文学几乎不发生影响,士大夫一般不为钱写作,也不为普通老百姓写作,尽管儒家讲究关心民生疾苦,但是揭示民生疾苦的文章其实不是给老百姓看,希望他们起来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让帝王权贵们看,促使他们注意到这会危及他们的统治。

因此,这时也不存在人格独立的职业作家,以写作为谋生的职业。

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商业化运行机制主宰文学社会运行时,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9世纪的文学通俗化与报刊的问世,与西方传教士有着很大关系。

中国近代最早问世的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用雕版印刷的线装杂志,由教会免费散发,既没有运用机器复制,也没有进入商业化的营业方式。

但是它是教会办的,读者对象不必局限于士大夫,又由于士大夫往往排斥基督教,所以该刊把寻求士大夫之外的读者作为办刊的宗旨。

编者主张:“盖甚奥之书,不能有多用处,因能明甚奥之理者少故也。

容易读书书者,若传正道,则世间多有用处。

浅识者可以明白,愚者可以成得智,恶者可以改就善,善者可以进诸德,皆可也。

”(2)已经试图改变士大夫专用的文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寻求更多的读者。

1861年11月,英国商人匹克乌德创办了《上海新报》,它是上海第一张中文报纸,用进口白报纸两面印刷,铅字排印,机器印刷,在外观上迥异于线装书。

《上海新报》是营业性报纸,而且后来获利甚丰,以至英国商人美查看了眼红,放弃原来经营的茶叶和棉布生意,改而创办《申报》。

商人办的报刊与教会不同,它是追逐利润的,一开始就以打开销路、适应更多的读者需要为宗旨。

《申报》创刊号的告白上,编者宣布:传统记事文“维其事或荒诞无稽,其文皆典赡有则,是仅能助儒者之清谈,未必为雅俗所共赏”。

报纸必须面向广大读者,越出士大夫范围之外,文体便不能不发生变化。

因此,“求其纪述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

这份售价八文钱的报纸,从开张就显示出它力图以价廉面向更多的消费者。

同时,价廉也使它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仅仅八个月,《申报》就将原来获利甚丰的《上海新报》挤垮了。

当时《申报》总结竞争成功的经验:“窃思新闻纸一事欲其行之广远,必先求其法之简,价之廉,而后买者以其偿无多,定必争先快睹。

奇闻异事遍为搜罗;崇论宏议,兼收并蓄,有奇共赏,有疑可析,此同事之佳话也。

”价格低廉和适应读者需要是其成功的基本诀窃,也是报刊和平装书战胜线装书的原因。

这也意味着商业运行机制已经通过报刊进入文学。

报刊最初是以市民而不单是士大夫为主要读者群的,事实上,正统士大夫对报刊颇有抵制之意。

据时人记载:“当时社会上还不知报纸为何物,父老且有以不阅看报纸来教训子弟。

”“一般报社主笔,访员均为不名誉之职业。

不仅官场中人仇视之,即社会的一般人,亦以其播弄是非而轻薄之。

”(3)左宗堂在写给友人的书信中就讥诮报人为“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为末路”。

(4)江苏学政黄某还曾专门发布告示,张贴在《申报》馆前前,指责《申报》为文“信口讥评”,“散布流言”,“于风俗人心,贻害不浅”。

(5)封建大一统的统治不肯容忍资本主义的“舆论监督”,所以当朝士大夫对报刊深恶痛绝。

一直到1910年,还有御史上奏称报馆为“逆党机关”、“无赖渊薮”,要求严禁。

(6)报纸追求的雅俗共赏的文体,在一班正统士大夫看来又很不习惯,认为是不伦不类,败坏文风的野狐禅。

所以,尽管报刊有意吸引士大夫读者,但是当时的报刊主要读者却不能不是商人职员、落泊士人。

不仅上海如此,能订阅报刊的外地也是如此。

包天笑在回忆录中便曾提到:他家虽在苏州,但是订得到《申报》,他经商的父亲在19世纪80年代初就已订阅《申报》,而且成为《申报》的老订户。

(7)报刊面对的主要是商人职员,它自然要满足他们的需要。

“平民化”也就成为必然。

“文学”本来是士大夫的专利,当时主编报刊的也大多是有功名的失意人,他们在为平民百姓写作时,头脑中的士大夫意识渐渐淡化。

由于办报需要向外文报刊和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学习,他们头脑中的思想意识也不断受到西方的影响。

早在19世纪70年代,《申报》便已就女子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先后发表《论女学》、《书论女学后》、《再论女学》等文章,介绍了英、美、德等欧美国家女子教育高度发达的情况,指出女子占人口一半,女子教育不但不对于女子,而且对于整个国计民生、人口素质都有极大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