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
《2024年变译理论下英汉交传人机口译比较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英汉交传人机口译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口译系统在语言翻译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英汉交传人机口译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英汉交传人机口译的运作机制、发展现状以及与人工口译的对比研究。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指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通过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技巧,实现信息有效传递的理论。
在口译领域,变译理论强调口译过程中的即时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要求口译人员根据不同语境和需求,进行实时调整和变通。
三、英汉交传人机口译的运作机制1. 机器口译的运作机制:机器口译主要依赖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机器学习算法和语音识别技术等。
它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和算法,将源语言实时转化为目标语言。
在英汉交传中,机器口译能够快速识别英语语音,并将其转化为汉语文字或语音输出。
2. 人工口译的运作机制:人工口译主要依靠专业口译人员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汉交传中,人工口译需根据演讲或谈话内容,实时将英语信息转化为汉语,并进行适当的文化背景解释。
四、英汉交传人机口译的发展现状目前,英汉交传人机口译系统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能够在多种场景下实现实时、准确的翻译。
然而,机器口译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对复杂语境和隐含意义的解读能力不足,以及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
相比之下,人工口译在灵活性和准确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五、英汉交传人机口译与人工口译的对比研究1. 翻译速度与准确性:机器口译在翻译速度上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
然而,在复杂语境和隐含意义的翻译上,人工口译的准确性更高。
2. 文化背景知识:人工口译在处理带有文化背景的翻译时,能够更好地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而机器口译在这方面仍需不断学习和优化。
3. 交互性与灵活性:人工口译在交互性和灵活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即时调整和变通。
《2024年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口译的变通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口译的变通手段,分析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语境、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灵活变通。
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
口译员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变通手段,以达到准确、流畅地传达信息的目的。
三、口译变通手段的必要性口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语义模糊等情况。
此时,口译员需要运用变通手段,如转换表达方式、调整语言风格等,以克服这些障碍。
此外,口译员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如肢体语言、表情等,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口译变通手段的种类及运用(一)语言变通手段语言变通手段主要包括转换表达方式、调整语言风格等。
在口译过程中,当原文语义模糊或与目标语文化背景不符时,口译员需要运用语言变通手段,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例如,通过增减词汇、改变句式结构等方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二)非语言变通手段非语言变通手段包括肢体语言、表情等。
在口译过程中,这些手段可以帮助口译员更好地传达信息,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例如,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等辅助手段,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口译员的翻译内容。
五、实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多个难点。
如某些专业术语在目标语中无对应表达,或者原文语义模糊不清。
针对这些情况,口译员灵活运用了变通手段。
如将专业术语进行解释性翻译,或通过调整语言风格、增减词汇等方式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同时,口译员还运用了非语言变通手段,如肢体语言和表情等辅助传达信息。
通过这些变通手段的运用,口译员成功地克服了沟通障碍,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
《变译理论下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记者招待会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对译员的要求极高。
特别是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地处理长难句的口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的策略,以期为提高口译质量和效率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翻译目的。
在口译中,变译理论要求译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达到准确、流畅的翻译效果。
三、记者招待会长难句的特点记者招待会上的长难句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信息量大、结构复杂、语义含糊、文化背景丰富等。
这些特点使得长难句的口译成为了一个挑战。
因此,译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来应对这些挑战。
四、口译策略研究1. 预处理策略预处理是口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记者招待会前,译员应提前了解会议的主题、背景和参与人员等信息,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长难句进行预测和准备。
此外,译员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预处理能力。
2. 分解法针对长难句的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特点,译员可以采用分解法进行口译。
即将长难句分解成若干个短句或意群,逐一进行翻译,最后再将这些短句或意群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译文。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把握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3. 意群划分法意群划分法是一种根据语义和语法结构划分意群的方法。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可以根据意群划分法将长难句划分成若干个意群,然后对每个意群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提高翻译的流畅性。
4. 文化背景知识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是口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记者招待会上,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译员应提前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以便在口译过程中灵活运用。
同时,译员还可以通过询问发言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2024年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具有独特的挑战性和重要性。
尤其是在汉英口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准确理解源语,还需将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变译理论作为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为口译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深入探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作为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变通。
这种变通包括语言层面的转换、文化层面的适应以及翻译策略的调整。
在汉英口译中,变译理论的应用尤为关键,因为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三、汉英口译的挑战汉英口译的挑战主要来自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
语言方面,中英文在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
文化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这要求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敏感度。
四、变译理论下的汉英口译变通手段(一)语言层面的变通手段1. 词义转换:根据语境调整词语的含义,使其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2. 句式调整:根据目标语的语法特点,调整句子的结构,使译文更加地道。
3. 增删译:根据需要,增补或删除原文中的信息,使译文更加完整、流畅。
(二)文化层面的变通手段1. 文化背景介绍:在口译过程中,适时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帮助听众理解译文。
2. 归化与异化: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地道或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3. 敬语与非敬语:注意区分中西方礼仪用语,使用适当的敬语和非敬语,以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习惯。
(三)翻译策略的调整1. 直译与意译: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策略,以求得最佳的翻译效果。
2. 交际翻译与文献翻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交际翻译或文献翻译策略,以满足不同需求。
3. 口译中的互文性:注意发掘和利用互文性资源,如常见表达、习语等,以提高口译效率和质量。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口译实践中,由于语言、文化、语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口译员常常需要采用变通手段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以变译理论为指导,探讨口译变通手段的多种应用方式,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再创造。
在口译中,变译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要求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语言、文化、语境等方面的变通,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口译变通手段的种类及运用1. 语言变通手段语言变通手段主要包括词汇、句式和语气的变通。
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根据原文的语言特点,灵活运用同义词汇、近义词、反义词等,以表达原文的含义。
同时,根据语境和表达习惯,口译员还需要对句式进行变通,如将长句拆分为短句、将复杂句转化为简单句等。
此外,口译员还需要根据场合和语气调整翻译的语气,以使翻译更加自然。
2. 文化变通手段文化变通手段主要涉及文化背景、习俗和价值观的变通。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口译员需要了解并熟悉不同文化的特点,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文化变通。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指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口译员需要将其解释为更加通用的表达方式,以避免文化误解。
此外,口译员还需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3. 语境变通手段语境变通手段是指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翻译的变通。
口译员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例如,在正式场合的翻译中,口译员需要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而在非正式场合的翻译中,口译员可以更加注重翻译的自然性和口语化。
此外,口译员还需要根据语境调整翻译的语速和语调,以使翻译更加符合实际情境。
四、案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实践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多种需要变通的情况。
《2024年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口译实践中,变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口译员提供了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口译的变通手段,以揭示其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在保持原作基本意思不变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这一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特点,灵活变通,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三、口译变通手段在变译理论下的应用(一)语言层面的变通手段1. 词义转换:在口译过程中,由于语言间的差异,有时需要改变原词的词义以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词义转换是口译员常用的变通手段之一。
2. 句式调整:为了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口译员需要调整原句的句式,如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转换、长句与短句的拆分等。
(二)非语言层面的变通手段1. 文化背景的考虑:口译员需要了解两国间的文化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避免因文化误解而产生的沟通障碍。
2. 语境的把握:口译员需要准确把握对话的语境,以便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变通手段,使译文更贴合实际。
四、口译变通手段的实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实践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
针对不同的语境和语言障碍,口译员灵活运用了词义转换、句式调整、文化背景的考虑以及语境的把握等变通手段,成功完成了翻译任务。
这一实例充分展示了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的应用价值。
五、口译变通手段的优势与局限性(一)优势1. 灵活性:口译变通手段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特点进行灵活变通,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2. 实用性:口译变通手段紧密结合实际,能够快速适应各种复杂的口译环境,提高翻译效率。
(二)局限性1. 准确性问题:过度依赖变通手段可能导致翻译失去原意,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
《2024年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活动,不仅需要精准的语言表达,更需要灵活变通的应对策略。
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口译过程中的变通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的内涵、特点及其应用,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变译理论的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以语言变换为核心的翻译理论,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语体和语用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以达到准确传达信息、有效沟通的目的。
在口译领域,变译理论为口译员提供了灵活变通的指导原则,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交际环境中,迅速作出反应,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三、口译变通手段的内涵与特点口译变通手段是指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应对口译中的难点和挑战。
这些变通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转换、文化背景的阐释、意群划分、增删译法等。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灵活性:口译变通手段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需求,迅速作出调整。
2. 实用性:口译变通手段紧密结合实际,能够有效地解决口译中的难点和问题。
3. 创新性:口译变通手段要求口译员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
四、口译变通手段在实践中的应用1. 语言转换: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语言转换技巧,如词义引申、同义替换等,以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
2. 文化背景的阐释:口译员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化背景进行阐释和解释,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
3. 意群划分与句子重组:口译员需要根据原文的语义和逻辑关系,合理划分意群,并进行句子重组,以使译文更加流畅、连贯。
4. 增删译法:在保证信息准确传达的前提下,口译员可以适当运用增删译法,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增补或删减,以使译文更加精炼、易懂。
五、案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实践为例,口译员在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与会者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变通手段。
《2024年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口译过程中,变译理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要求译员准确传达信息,还要求在特定情境下灵活变通,以适应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探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在汉英口译中,变译理论要求译员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语境、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等因素,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从而更好地传达信息。
三、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1. 语义变通语义变通是汉英口译中常用的变通手段之一。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义上存在差异,译员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的语义进行适当调整,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时,译员需要了解目标语的文化背景,采用意译、音译加注等方式进行翻译。
2. 结构变通结构变通是指译员在口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的语法和句子结构特点,对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调整和重新组织。
这有助于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理解。
在汉英口译中,译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结构,如定语从句、并列句等,以适应英语的表达习惯。
3. 文化背景变通文化背景变通是汉英口译中不可忽视的变通手段。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译员需要了解两国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便在口译过程中灵活应对。
例如,在翻译一些涉及习俗、历史等文化背景的词语时,译员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解释或补充背景信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
四、实例分析以一次汉英口译实践为例,当原文中出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或概念时,如“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政策或概念时,译员需要灵活运用变通手段进行翻译。
例如,“一带一路”可以翻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同时补充相关背景信息;而“乡村振兴”则可以翻译为“revitalizing rural areas”,并解释其含义和目标。
《2024年变译理论下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记者招待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其口译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地进行长难句的口译,成为了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长难句的口译策略进行研究。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在口译中,变译理论要求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自然。
三、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特点与挑战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工作具有即时性、准确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其中,长难句的翻译是口译工作的难点之一。
这些句子往往包含复杂的逻辑关系、丰富的信息内容和独特的语言表达。
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口译工作者需要具备高度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四、长难句口译策略针对记者招待会中的长难句口译,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 预判与理解:在听清句子后,译者应迅速预判句子的结构和意思,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和重点信息。
2. 分解与重组:将长难句分解成若干个短句或词组,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需要进行重组,使译文更加清晰、连贯。
3. 灵活运用变译理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变译理论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如增译、减译、改译等,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4. 注重文化传递: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准确传递文化信息,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
5. 练习与积累: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积累,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底和知识储备,增强对长难句的驾驭能力。
五、案例分析以某次记者招待会为例,分析了在实际口译过程中如何运用上述策略进行长难句的翻译。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变译理论在口译实践中的有效性。
六、结论本文研究了变译理论在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中的应用,提出了预判与理解、分解与重组、灵活运用变译理论、注重文化传递以及练习与积累等口译策略。
《变译理论下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记者招待会成为了国际新闻传播和政治、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
而在这些场合中,口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专业性尤为重要。
尤其是长难句的翻译,其复杂性和挑战性给口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本文旨在以变译理论为指导,探讨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以达到准确、流畅的翻译效果。
在长难句的口译中,变译理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口译员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语言特点,灵活运用增译、减译、改译等翻译方法,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三、记者招待会长难句的特点记者招待会上的长难句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复杂、信息量大、语言正式、专业术语多等。
这些特点使得长难句的翻译难度加大,要求口译员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专业技能。
因此,针对这类长难句,口译员需要采用合适的口译策略。
四、变译理论下的口译策略(一)预测与理解在口译过程中,预测和理解是关键环节。
口译员需要通过对上下文和语境的预测,提前把握讲话者的意图和重点信息。
同时,理解讲话者的语言结构、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有助于口译员在翻译长难句时,准确把握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内容。
(二)增译与减译策略针对长难句中的复杂结构和冗余信息,口译员可以采用增译和减译策略。
增译是指在保持原句意思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解释性或补充性的词汇,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减译则是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省略原句中的一些冗余信息,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三)改译与重组策略当原句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目标语言相差较大时,口译员需要采用改译和重组策略。
改译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对原句的语法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而重组策略则是对原句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和排列,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逻辑顺序和表达习惯。
《2024年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口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信息传递的障碍。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变译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以提升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
在汉英口译中,变译理论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化和信息的处理上。
口译员需根据不同语境、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变通手段,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三、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1. 语言层面的变通(1)词汇选择:在汉英口译中,词汇的选择至关重要。
口译员需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恰当的词汇,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同时,还需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
(2)句式调整: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存在差异,口译员需对原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将汉语的被动句转换为英语的主动句,或将复杂的汉语长句拆分为几个英语短句。
2. 文化层面的变通(1)文化背景知识:口译员需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习俗、宗教等。
在口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变通手段,以适应目标语文化环境。
(2)习惯用法:在口译中,有时需要遵循目标语的习惯用法,对原句进行适当的改动。
例如,将汉语中的敬语转换为英语中的谦辞。
3. 信息层面的变通(1)信息筛选: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概括,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于无关紧要的信息,可进行省略或简化处理。
(2)意义传达:口译员应注重传达信息的意义,而非字面意思。
在保证信息准确的前提下,可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以使信息更加生动、形象。
四、实例分析以一次汉英会议口译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需灵活运用变通手段。
如在遇到专业术语时,口译员可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或翻译;在遇到文化差异较大的表达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转换;在传达信息时,需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024年变译理论下英汉交传人机口译比较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英汉交传人机口译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口译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以变译理论为指导,对英汉交传人机口译进行深入比较研究。
通过分析英汉交传的特点和机器口译的优势,以期揭示变译理论在人机口译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
二、英汉交传特点分析英汉交传是指将英语口语信息转换为汉语,或将汉语口语信息转换为英语的过程。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时性:要求口译员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记忆并转换语言。
2. 语境依赖性:语言的理解和转换需结合具体语境进行。
3. 文化敏感性: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习惯用法。
三、机器口译的优势与局限性机器口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高效率:处理速度快,可实现实时翻译。
2. 准确性:通过大量语料库和算法,提高翻译准确性。
3. 存储与检索便捷性:便于保存和检索历史翻译记录。
然而,机器口译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缺乏情感理解、文化差异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四、变译理论下的英汉交传人机口译比较变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翻译策略调整。
在英汉交传人机口译中,人与机器各有优势,具体比较如下:1. 翻译速度与准确性:机器口译在处理大量信息时具有明显优势,速度快且准确性较高。
而人工程师在某些复杂语境和情感理解方面具有优势。
2. 文化背景与语境理解:人在处理文化差异和语境理解时更具优势,能够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灵活的翻译策略调整。
而机器口译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可能存在局限性。
3. 交互性与情感理解:人在口译过程中可以与双方进行实时交互,更好地理解双方需求和情感。
而机器口译缺乏情感理解能力,可能无法准确捕捉并传达双方的情感信息。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英汉交传人机口译中,人与机器各有优势。
机器口译在处理大量信息、提高翻译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人在处理文化差异、语境理解和情感交流方面更具优势。
《变译理论下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变得愈发重要。
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记者招待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在这样的场合中,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形式,尤其是对长难句的翻译,其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关系到信息的有效传递。
本文旨在运用变译理论,对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在口译中,尤其是在记者招待会这样的复杂语境下,变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灵活的翻译策略和思路。
三、记者招待会的特点及长难句的挑战记者招待会是一种正式的公共场合,其语言特点为专业性强、信息量大、句子结构复杂。
长难句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包含大量的信息点和复杂的逻辑关系,对口译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长难句的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逻辑性。
四、变译理论在长难句口译中的应用策略(一)分句法在长难句的翻译中,分句法是一种常用的策略。
根据句子的结构和意思,将长句分割成若干个短句进行翻译,这样可以化繁为简,降低翻译难度。
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分句法可以根据语境和目的灵活运用,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二)增补法增补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加完整、流畅,适当增加一些原文中隐含或省略的信息。
在记者招待会的长难句口译中,增补法可以帮助口译员更好地传达原文的逻辑关系和隐含意义。
(三)意群划分法意群划分法是指将句子按照意思划分为若干个意群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口译员更好地把握句子的整体意思和逻辑关系,从而更准确地翻译长难句。
(四)文化背景的补充与调整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对于记者招待会中的一些特定术语、典故或文化背景,口译员需要通过适当的补充和调整,确保受众能够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2024年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流活动,常常涉及到复杂多变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尤其是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在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常常需要采用变通手段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流畅交流。
本文旨在探讨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中常见的变通手段及其运用策略。
二、变译理论与口译实践变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变通。
在汉英口译中,这种变通策略尤为关键。
口译人员需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汉英口译中的变通手段1. 词汇层面的变通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词汇的差异,有时需要采用同义替换、词义引申等手段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例如,当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口译人员需要运用自身的语言功底和文化背景知识,寻找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
2. 句式层面的变通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句式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口译人员需在句式层面进行灵活的调整。
例如,汉语中的无主语句在英语中需要添加主语;而英语中的从句结构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换为独立的句子。
通过这种句式层面的变通,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3. 文化层面的变通文化差异是汉英口译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由于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不同,一些在汉语中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可能在英语中并不适用。
因此,口译人员需要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对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的变通和解释,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四、运用策略1. 提高语言功底口译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包括词汇、句式、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语言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变通和调整。
2. 了解文化背景口译人员需要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信息,从而在口译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变通。
3. 实践与反思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反思,口译人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译能力和变通策略的运用水平。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口译实践中,变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口译员提供了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的应用,分析其在实际口译活动中的重要性及运用方式。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指在不改变原文信息内容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语言形式、文化背景和语境等手段,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在口译领域,变译理论为口译员提供了灵活的翻译策略,使其能够在保持原文信息准确传达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口译变通手段的必要性口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语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信息传递的障碍。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口译员需要采用变通手段,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这些变通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转换、文化背景的调整、语境的适应等。
通过运用这些变通手段,口译员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四、口译变通手段在变译理论下的应用1. 语言转换: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将长句拆分为短句,使用更加地道的表达方式等。
这样可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使目标语言更加符合语言习惯。
2. 文化背景的调整: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口译员需要对原文中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包括对文化词汇的解释、对文化习俗的介绍等。
通过调整文化背景,口译员可以消除文化障碍,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3. 语境的适应:语境是影响口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口译员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在正式场合中,口译员需要使用更加正式的语言;在非正式场合中,则可以使用更加随意的语言。
此外,口译员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五、实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多个挑战。
首先,由于与会人员的母语不同,口译员需要对语言进行适当的转换。
《2024年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语言交流的桥梁,要求译员在瞬息万变的语境中灵活变通,准确传达信息。
变译理论为口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强调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翻译。
本文将围绕变译理论,探讨口译中的变通手段,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应根据语境、文化背景、语言特点等因素,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在口译中,变译理论要求译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变通手段,以达成准确、流畅的翻译。
三、口译变通手段1. 语义变通语义变通是口译中常用的变通手段之一。
由于语言间的差异,有时直接翻译原文可能导致意义模糊或歧义。
因此,译员需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对原文语义进行适当调整,以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例如,在翻译专有名词、成语、习语等时,可采取意译、音译加注等方式进行变通。
2. 结构变通结构变通是指对原文句子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口译中,译员需关注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对原文结构进行合理拆分、重组,以确保译文逻辑清晰、易于理解。
此外,还可采用从句转换、主被动语态转换等手段进行结构变通。
3. 文化变通文化变通是口译中不可忽视的变通手段。
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原文中的某些表达方式在目的语文化中可能无法得到恰当的体现。
因此,译员需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文化习惯。
例如,在翻译带有地域特色或文化色彩的词语时,可采取加注、解释等方式进行文化变通。
四、案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为例,当遇到涉及专业领域的词汇时,译员需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语义变通,确保译文准确。
在句子结构上,译员需对原文进行合理的拆分和重组,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同时,还需关注文化差异,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的语文化。
通过这些变通手段的运用,译员成功完成了这次国际会议的口译任务。
五、结论口译过程中,变译理论为译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
・口 译・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Ξ周 青(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合肥市 230039)摘 要 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增多,口译活动信息量也逐渐增加。
正如变译理论对传统全译理论的挑战一样,它对于口译活动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也显现出来。
本文拟从变译理论指导口译的必要性、可行性、具体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变译的尺度和质量评估几个角度探讨变译理论与口译的关系。
关键词 变译理论 口译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 peration,the interpreting activities have been grow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and inclusive.Similar to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inter preting also faces the challenge from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This paper probes into such factors as necessity,feasibili2 ty,corresponding forms and analyses,criteria and evaluation in which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is proved to direct interpreting effectively.K ey Words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interpreting1 引 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口译的理念、目的、信息传输方式、衡量标准和风格等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中国正经历着第四次翻译高潮,这样一个高信息时代就要求译者具备高度概括、综合、归纳、分析、复述和简练信息等相应能力,而这恰恰是变译理论研究的核心。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工具,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变译理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指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求,灵活地运用翻译策略和技巧,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理论。
在汉英口译中,变译理论要求口译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文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删减、增补或重组,以适应不同的语境和听众需求。
三、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1. 词汇层面的变通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词汇的差异,口译员需要灵活运用词汇变通手段。
这包括近义词替换、词义引申、文化词汇的翻译等。
例如,当原句中的某个词汇在英文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口译员可以借助近义词或词义引申来表达原意,同时保留原句的文化特色。
2. 句法层面的变通句法层面的变通主要是指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进行调整。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句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口译员需要在对句子进行拆分、合并、语序调整等方面进行灵活处理。
例如,将长句拆分为短句,或根据英文表达习惯重新组织句子结构等。
3. 文化背景的变通文化背景的变通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
口译员需要了解中英文化背景的异同,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成语、典故等,口译员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解释或意译,以帮助听众理解。
四、实践应用及效果分析1. 实践应用在汉英口译实践中,变通手段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口译中,口译员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求,灵活运用词汇、句法和文化背景的变通手段。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口译员还需要注意语速、语气等非语言因素的处理,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2. 效果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践应用发现,灵活运用变通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汉英口译的质量和效果。
变译理论指导下的商务口译实践报告
变译理论指导下的商务口译实践报告第一篇:变译理论指导下的商务口译实践报告国内外研究综述翁勋章《论商务口译技巧》认为译者必须准确而又完整地把讲话者的思想及内容表达出来, 不可擅自增删或变意。
秦红《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等效》通过探讨口译的语用等效问题极力说明了商务译员应充分理解和把握语用等效翻译理论, 力求在口译中传神、达意。
廖国强《浅论商务口译》认为一个商务口译人员, 除了要有丰富的外贸谈判经验外, 还应掌握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
贾燕梅《商务口译中的有效记忆》认为有效记忆是成功商务口译的根本保障。
克里斯汀·诺德在《目的性行为-分析功能翻译理论》中认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王东志在第六届口译大赛综述提出,目前国内已提出了口译必须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这意味着商务英语口译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樊继群在《功能理论视角的商务口译变译》中认为功能派翻译理论以译语文本及译入语读者为中心,从新的理论视角提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它的目的论、忠实性法则及连贯性法则可以阐释商务口译中变译现象存在的可行性及适度性,给商务口译变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Nord.C认为: “The result of interpreting an orally presented source text must be regarded as complete at the moment of text production.”口译与笔译不同,口译的译语一经产出就基本无法更改,因此,口译员有必要保证译语的准确性。
不仅如此,口译员在商务活动中的表现关乎个人名誉,在商务谈判中,由于不精确地口译而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牵涉经济利益,关乎职业前途,甚至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所以,商务英语口译的精确性包括:立场正确,术语准确、数字精确、口吻贴切等。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首次口译实践报告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首次口译实践报告
变译理论适用于文学、社科和科技三类作品,可以充分体现译者的主体性,突出原作的使用价值,满足读者的特殊需求,追求翻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黄忠廉,2016:236)。
本文是笔者基于首次正式的中译英讲座交替传译实践,结合变译理论对其中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及对该实践的回顾与总结而形成的实践报告。
同时,笔者也总结并提出了在口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本报告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次口译任务的意义背景、特点以及任务要求。
第二部分是对本次口译任务过程的回顾,主要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译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
第三部分是笔者结合变译理论和一些具体的口译技巧而进行的案例分析。
最后,笔者结合MTI专业所学所得及首次正式交替传译翻译的实践经验而进行的总结。
希望能对笔者今后的翻译实践有所启示,并对相关领域口译实践提供参考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 译・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Ξ周 青(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合肥市 230039)摘 要 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增多,口译活动信息量也逐渐增加。
正如变译理论对传统全译理论的挑战一样,它对于口译活动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也显现出来。
本文拟从变译理论指导口译的必要性、可行性、具体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变译的尺度和质量评估几个角度探讨变译理论与口译的关系。
关键词 变译理论 口译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 peration,the interpretingactivitieshave been grow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and inclusive.Similar to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inter preting also faces the challenge from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This paper probes into such factors as necessity,feasibili2 ty,corresponding forms and analyses,criteria and evaluation in which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is proved to direct interpreting effectively.K ey Words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interpreting1 引 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口译的理念、目的、信息传输方式、衡量标准和风格等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中国正经历着第四次翻译高潮,这样一个高信息时代就要求译者具备高度概括、综合、归纳、分析、复述和简练信息等相应能力,而这恰恰是变译理论研究的核心。
Nida和Taber(2004:14-15)指出翻译的实质“旨在再现信息……翻译力求等值而非完全等同……尽职的译者追求的是最贴近的自然等值……”,他们继而提出翻译中应优先考虑的几个问题,即:“语境的一致性优于语言的一致性(或逐字对应);动态等值优于形式一致;口语优于笔头语言;被听众使用和接受的形式优于传统上的权威形式。
”并解释了这主要是以接受者和听众的反应和立场出发为依据的。
黄忠廉教授在《变译理论》中指出:“变译通俗地讲是变通加翻译,或变后翻译,或译后再变,或变译交融,”并且“表现为与‘变’紧密相关的六个递进层面:1)因读者而‘变’,2)由译者来变,3)对原作施‘变’,4)摄取的战略,5)变通的战术,6)信息的集约。
”黎难秋在《中国口译史》中指出:“口译活动与笔译活动相比历史远为悠久。
但是,我国对于口译的研究一直远远落后于对笔译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口译界的代表刘和平、蔡小红等分别著书立说,缓和了多年来多实践、少理论的局面,将口译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研究层面,但目前口译研究主要是对其本质和具体实践中思维、知识和认识过程等语言外在因素的探讨,如何结合时代的迫切需要,有效应对信息爆炸的局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实证性的研究和探索。
国外口译界代表是巴黎高级翻译学院的勒代雷教授,她在译著《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中提出释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摆脱原语的语言形式,抓住文章或讲话的思想,脱离了原语语言外壳便能够用母语非常自然地表达这些思想。
”释意理论虽反映了一些变通思想,是不同于字词对应语言翻译的“意义对等翻译”,但它基本上是对意义和词汇对应层面的变通,与变译理论的实质、具体的变通手段和方法以及变通的机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18卷3期2005年8月 中国科技翻译CHIN ESE SCIENCE&TECHNOLO GY TRANSLATORS JOURNALVol.18.No.3Aug.2005Ξ本文系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2005jqw016。
感谢台湾辅仁大学杨承淑教授对本文初稿提出的宝贵建议。
收稿日期:2004—12—09/20因此,对变译理论与口译的深入分析,使二者有机结合,不仅体现了时代的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潜势,辅助口译实践稳步、快速地发展。
2 变译理论指导口译的必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事物、新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生活节奏也在加快。
并且,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增多,口译服务的对象日趋广泛和大众化,因此,在许多场合,人们需要信息的传递短、快、准。
这就要求译员根据不同发言人的语言特征及听众的整体素质和兴趣,去粗存精,快速总结归纳出听众关心的内容,以求达到较好的传译效果。
正如Roger T. Bell曾指出:“语言是一种具有各种特征的代码,包括语音、文字、语法、词汇、语义等方面的特征。
译者首先要辨认出语言使用的各种标记: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语旨)、发送信息的渠道(语式)、话语的范围与目的(语场)。
”因此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口译活动也需要相应的变通。
而且,“人类语言,正像人类自身一样,是不完善、有缺点的。
”(刘重德,2003: 113)Edward Sapir也认为:“一切语法规则都有漏洞。
”因此,“句法的不可靠性大大地使译者的任务复杂化……但句法的漏洞却使译者获得了解放……译者首先应该能够通过语言从语音体系、句法和词汇所编织成的变动的有时甚至是错综复杂的网络来解释……”其次,因为口语本身具有“信息的模糊与松散性”(鲍刚,1998:27)这一重要特征,使许多脱稿的发言者传达的信息多半不连贯、重复多、缺乏严谨的逻辑甚至有一些口误,这就要求译员要临场镇静、灵活应变,而不可死译、硬译。
因此,翻译是一种“传递的技巧”,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这种叛逆恰恰体现在翻译中的删减、添加和意译。
例如,“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译为“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1949 marked an unprecedented great unity of the Chi2 nese nation。
”其中,“新中国”不是简单地译成“new China”而是有所阐释,并增补了成立的时间。
同时,译员还需要变通口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
口译活动是一个更为直观的文化交流的平台,译者更需适当运用增译、减译等变通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冷场、误解等。
认识到变译的必要性也可帮助译员从心理上得到放松,因为无论在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中,全译都是不可能的。
变译理论能让译员客观地认识到这一点,以集中对原文要点进行捕捉、整理和转译。
3 变译理论指导口译的可行性、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刘宓庆(2001:496-498)指出“译者应享有最大的酌情权”是“指称具有的特征所赋予的”,因为“指称具有的多变性、不确定性、相对性使文本成为一个充满矛盾、冲突、歧义、模糊、含混、不确定的符号集、指号集,期待译者去疏解、化解、消解、拆构、诠释、阐述、显现、再现。
”因此,当交谈的某一方无意用到一些不很妥当的表达,或直译使对方或广大听众误解或反感时,译者应立足于促进沟通、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变通部分内容。
如在外交部主办的“非典”记者招待会上,尽管我国在非典初期习惯用“有效控制”一词(SARS has been put under ef2 fective control),但WHO官员却建议用“effec2 tive containment”,因为人们对它知之甚少。
同样,“治愈出院”(cured and discharged from hos2 pital),也被建议用“recovered”,因为还没有特效药,怎么能用“cured”呢?在某种文化下被普遍接受的说法,可能对外界会引起质疑和不解,正如Taft论述译者充当文化中介者的角色时所述:“不是对字词的忠实翻译,而是传达对特定的听众群有意义的信息。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交际原则,根据听众和服务对象不同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积累、价值取向等加以变通、不断做出调整。
其次,结构突显也是变译的一个手段,因为它可以展示不同的情景视角,中译英时,被突显的对象往往为主语,而突显程度低的则常常为宾语。
陈建生、吴曙坦用“给这个婴儿穿上罩衣很容易。
”举例,说明在客观条件相同时,因主观突显意义不同而产生三种译文:a.It is easy to get this baby into these overalls.(常用图式句);b.This baby is easy to get into these over2 alls.(突显婴儿听话,是从穿衣者的视角出发);c.These overalls are easy to get the baby into.(突显衣服舒适易穿,从推销视角出发)。
此外,为了保证双方交谈的顺畅进行,避免陷入僵局,译者要发挥能动性,根据会谈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评论,如:“Wow!”“How123期 周 青: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wonderful!”“I can’t believe it.”“Really?”“Did you?”“And you?”等。
在非正式口译场合更需要变译,译员要多加分析,了解听众的文化心理,熟悉交际背景。
同时,译员在具体语境下,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增加亲和力,营造幽默、轻松的氛围,避免单调和尴尬,如果译员过于严肃拘谨,则会让听众产生疏远感,不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
因此,译员若有了一定的灵活度(flexibility),就能处理好自己的角色,不再拘泥于机械地传递信息,而是从诸多非语言因素着手,构建一座原语叙述人与译语听众间的桥梁。
4 变译的尺度变译的尺度主要根据文化差异、听众对象等因素而作相应适度的调整。
例如,在担任比尔盖茨演说的口译时,如果对象是一般听众,那么听众的预期和兴趣点主要是关于他个人奋斗和成功经历,涉及到计算机领域知识、术语不是听众所关心或能理解的。
因此,尽管演讲者出于职业习惯会提及上述内容,但译者可根据需要和观众反应进行删减,以确保传译的顺畅和信息的精简,抓住听众的心理。
反之,如果听众是业内人士,则尽量在现场翻译前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熟悉可能涉及到的术语,并在口译时根据需要在某些知识点上展开和解释,当然,如果专业知识已超越译者的理解和能力范围,可借助图片或分析图示等手段进行演示,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全面和准确。
再如,在一段记者采访一个厂长的文字中,厂长在提及他的奋斗经历时,说道:“我当过代课教师、钳工、锻工、自行车修理工……”如果这些具体经历对后面的内容没有太多铺垫作用,一般在现场口译处理时用“I once had various of working experiences,which paved the way for my later success”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