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北伐战争(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伐战争》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课程的第15课。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详细介绍了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内容包括: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方针、战场和战争进程,以及北伐战争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认识北伐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的革命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北伐战争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知识,对于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北伐战争,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伐战争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北伐战争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深入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的特点和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资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资料:收集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3.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提高了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要性,培养了爱国情怀。
5.教师强调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当堂检测:
1.请简述北伐战争的原因。
2.请描述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战略方针。
3.请谈谈北伐战争对国共合作与国共对峙的影响。
6.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作业,对北伐战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7.历史理解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提高历史理解能力。
8.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4.请说明北伐战争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要性。
5.请分析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它们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作用。
6.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认识。
7.请回答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知识点和词句。
8.请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2)实验:设计一场模拟北伐战争的战役,让学生亲自参与指挥,体会战争策略和战术的应用。
(3)游戏:设计一款关于北伐战争的历史知识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4)在线互动:利用在线平台,让学生就北伐战争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拓宽交流渠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北伐战争的重要战役、战略方针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战争进程。
2.在新课呈现过程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如对比、归纳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
3.在巩固练习环节,可以通过更多的互动和反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知识。

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教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教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教案型1.知道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的标志;黄埔军校2;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3.;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生: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学生活动: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区别?(二)、北伐胜利进军师: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师: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哪里?生: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连克汀泗侨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

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师:北伐军击溃吴佩孚的主力后,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接着,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

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北伐军经过的农村,爆发了疾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

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学生活动: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为什么在短期内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呢?(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师: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第12课“北伐战争”是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第二课,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大成果,是国民革命运动中最精彩的一页。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后来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全国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同样是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一页,国共两党最终分道扬镳,十年内战的火药味逐渐弥漫开来。

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是本课的难点,理解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一党专政、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性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二次合作、各自领导军队进行联合行动的原因。

正因为蒋介石排除异己、屠杀革命者、制造白色恐怖,才有了后来中共毅然决然的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十年内战开始。

当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开始凸现出来,“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本课在单元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学生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加之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少,基础知识的认知应该没有大问题;学生具备分析归纳问题、解疑释难的基本历史素养,能够积极思维、大胆展示,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意识很强;学生对历史学习有较为浓厚的兴趣,通过书籍、网络等资源,历史知识的储备也不错,课前预习到位;学生对学科的教学模式非常熟悉,每个环节的任务都心中有数、驾轻就熟,课堂的进程很流畅。

但是,由于教材比较简单,对历史事件的阐述比较粗放,而历史本身与学生生活的交叉点又很少,因此学生难以对历史事件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补充作依托,教师的讲解作辅助,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原因”。

另外,学生的思维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对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细致,教师的点拨引导非常必要。

最后就是关于历史课堂的德育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就会陷于一种生硬的境地,因此需要教师精心灵活的设计,以学生为本,点击学生的趣点,实现学生的心理共鸣。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B. 宋庆龄。
3. 简答题:
(1)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国共合作的良好关系、北伐军强大的战斗力、人民广泛的支持等。
(2)北伐战争对中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北伐战争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了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伐战争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北伐战争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分析感到困惑,难以理解战争胜利的复杂性和多方面因素。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国共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地位缺乏深入理解。此外,由于北伐战争发生的时间距今较远,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不足,难以建立起完整的历史背景认知。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前四单元的相关知识,包括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了解、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和过程。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北伐战争的基本信息,如战争的时间、主要战场和一些重要战役。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比较感兴趣,如英雄人物、重要战役等。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往往更关注事件本身的发生过程,而对于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则理解不够深入。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本和参考资料获取知识。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偏爱视觉和听觉学习,对于通过图片、视频等视觉和听觉辅助材料的学习更有兴趣和效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24年至1927年间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材从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北伐战争爆发、国民革命的发展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共合作的意义,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近代中国的革命、辛亥革命等历史背景。

但对于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具体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知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人物关系等,可能还存在混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理解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初中历史北伐战争教案

初中历史北伐战争教案

初中历史北伐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北伐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北伐战争的过程和主要事件;
3. 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北伐战争的过程和主要事件;
3. 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过程和主要事件;
难点: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北伐战争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北伐战争相关视频资料;
3. 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
1. 学生通过教师介绍和相关资料,了解北伐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北伐战争的过程和主要事件,形成小组报告。

3.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总结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四、作业
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北伐战争的思考感想或作文,加深对该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讨论;
2. 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5课北伐战争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

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很好。

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

了解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图片展示:展示广州市越秀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2.教师提问:中共三大召开为国共合作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提示:时空1924年,广州参会人员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4.图片展示:展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5.教师提问:结合教材,提炼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

提示:①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②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③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④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初中北伐战争教案

初中北伐战争教案

初中北伐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重要战役以及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理解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升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让学生感受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5分钟)1. 展示图片:孙中山的头像。

2. 请各小组根据课前复习总结抢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斗争。

3. 教师总结: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黄埔军校的建立背景和目的。

2. 讲解北伐战争的目的和主要对象。

3. 概述北伐战争的重要战役和进军路线。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关于国民革命失败原因的材料。

2.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3. 学生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北伐战争形势图》。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北伐战争》教案案例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北伐战争》教案案例

第11课北伐战争教案执教者: 郑伟工作单位:济宁市梁山县实验中学《第11课北伐战争》教案一、课程标准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两历史事件,通过丰富的联想,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感知大革命的时代特征。

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讲述英雄故事,加强对北伐战争过程的感性认识。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背景及其政策的了解,初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科书的小字、史料、形势图及人物肖像图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一些其他教学资源,充分展现课文中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生动鲜活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创设逼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大革命时代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使学生认识到先烈们的壮举是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英勇行为,培养学生立报效祖国志、做现代文明人的情感。

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做出正确判断。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大家认识这些人物吗?他们可都是咱们广饶人,是著名的黄埔军校的第一期毕业生,在北伐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和“兵圣”孙武一样都是我们广饶人的骄傲,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达我们的敬意!今天就让我们踏着这些革命先行者的足迹,重走北伐路,去探寻北伐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

2.教授新课。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15《北伐战争》教案一、课标内容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学生对黄埔军校有一些了解,但对北伐战争知之较少。

因此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和对国民革命失败的理解较难。

但是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但有极少数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所以本课教学采用观看视频、问题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对难点的探究,从而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即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国共合作的实现为北伐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则揭示了国民革命失败这一结果及其主原因。

学习本课,应注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把握其内在联系。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识读示意图、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能够简述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简述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人物、内容、意义;结合材料,能够分析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简述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校领导及意义。

培养综合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目标3:阅读教材,说出北伐的时间、总司令、北伐的对象、主要战场在哪里;通过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出北伐战争进军路线,培养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讲述北伐战争小故事,培养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小组探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

人教版初中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初中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初中北伐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认识北伐战争的目的和意义。

2. 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胜利进军的原因。

3.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和图片,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文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讲解法、列表法、分析归纳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教师提问:黄埔军校的校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是什么?黄埔军校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它建立后对当时的形势起了什么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伐战争。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

三、课堂讲解1. 北伐战争的目的和意义讲解北伐战争的目的,即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讲解北伐战争的意义,即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国民革命时期。

2. 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讲解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军的组成、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重要战役等。

3.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讲解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包括国共合作的实现、黄埔军校培养的军事人才、北伐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4.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讲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即北伐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国民政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材通过介绍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材内容包括北伐战争的背景、国民革命军的组成、北伐的过程、战争成果以及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军的组成存在疑问,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成果和历史意义,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成果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和影响,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任务要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北伐战争?它为什么重要?”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成果和历史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国共合作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国民革命军的组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分析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本课主要内容有: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国民革命运动的原因、过程及影响,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对、共和观念有所认识。

但对于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这些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掌握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过程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资料:收集与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相关的资料,用于教学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于北伐战争原因、过程及影响的关键信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给出几个讨论题目,如:a.北伐战争的原因是什么?b.北伐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c.北伐战争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北伐战争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伐战争》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事件,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认识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事件,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事件。

2.难点: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探讨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北伐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历史资料:收集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北伐战争的具体情况,包括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北伐战争的理解程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5课 北伐战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5课 北伐战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北伐战争》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介绍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以及北伐战争的目标,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

接着,教材详细描述了北伐战争的进程,包括各路军队的战绩和重要战役。

最后,教材阐述了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情况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北伐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伐战争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北伐战争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北伐战争》。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的PPT课件。

4.史料: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文字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北伐战争的过程,包括重要战役和人物。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北伐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11课北伐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目的、对象、战场、
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过得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原
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
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本课的背景——国民革命运动(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国共两党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讲授新课
➢根据自学提纲,完成基础自探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4月
4、性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
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
革命运动。

南京
1、时间:
2、地点:
3、创建者:蒋介石
➢能力提升,合作探究 动脑筋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
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
军的原因?)
⏹国共合作
⏹方针正确
⏹工农支持
⏹将士奋勇
巩固提高练习题:《行知天下》P129-130 1—5题
教学反思
强调北伐战争的结果和国民革命运动的结果。

北伐战争的结果:消灭了三大军阀的主力,北伐取得巨大的成功。

而国民革命运动却是失败的。

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

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

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