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区建设的导控途径探讨以广州流溪河沿线控制性规划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4 流溪河沿线生态功能区划
Hale Waihona Puke Baidu分段
表 2 沿线城镇建设指引
沿线城镇
城镇建设指引
北部水源涵养与 生态旅游段
吕田镇、良口镇
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公益林保护 与建设、消落带整治、生态旅游
中部郊野游憩与 历史人文段
街口街、江埔街、太平镇
水源涵养、郊野休闲旅游、康体疗养旅游、生 态农业、历史文化保护、河口湿地保护与建设、
2.4 沿线建设指引 2.4.1 功能区划
在流溪河沿线总体发展结构的基础上,对沿线进行三个层级——分段、分级、分类的功 能区划划定。不同层级的功能区划分别对应不同深度的发展指引与控制要求,从而对沿岸地 区未来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如图 4)。
分段:根据河流两岸环境特征和用地特征,将流溪河沿线分为三个功能区,北部水源涵 养与生态旅游段、中部郊野游憩与历史人文段、南部都市生活与休闲段,分别对应将保护与 优化、维育与控制、引导与限制的管控手段(如表 2)。
与此同时,河流沿线的土地利用与景观建设存在互动反馈机制[15],不合理土地利用方 式、利用强度等原因导致城市滨水区景观要素不协调、景观生态功能削减,甚至城市滨水环 境的恶化[16]。
河流沿线土地作为河流生态系统、沿线社会经济系统沟通交流的媒介和桥梁,对其进行 合理的规划及建设管控有助于河流生态环境、景观建设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河流地区的复 合生态价值。
城乡统筹
南部都市生活与 花东镇、钟落潭镇、人和镇、 城镇滨水景观建设、生态修复、水质改善、城
休闲段
江高镇、均禾街、石井街
市休闲观光旅游
2.4.2 岸线利用规划
从现状来看,流溪河沿线地区被开发为小区,公共资源被开发商和私人攫取,部分河流 空间被工业用地侵占,造成了岸线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和浪费。为了保护岸线这一公共资源, 对岸线进行了规划。
通过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河流生态网络体系、沿线的用地类型、使用强度的管控关乎 河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
1.3.1 河流生态网络体系
奥姆斯特德通过对波士顿公园系统的建设,恢复查尔斯河流域的自然状态,从而达到控 制洪水泛滥和改善河流水质的目的[6]。查尔斯·艾略特站在奥姆斯特德的基础上,通过 3 条 的沿海河流廊道,将波士顿郊区的 6 大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形成城乡生态绿地网络组织[7]。 德国鲁尔区通过建立埃姆舍尔公园体系,实现了埃姆舍尔河流系统的再生,并为沿线的城镇 居民提供了丰富而极具趣味性的游憩空间。
2.5 沿线土地控制体系
规划将行政边界作为控制单元管理范围,尝试运用“管理图则(如图 7)+图表”的形 式对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实施双向协调控制,形成沿线土地的控制体系。其 中控制单元编码采用“市区级行政单位首写字母+数字”表示,由上至下进行排序,如 C1 代表从化市吕田镇。
图 7 流溪河——江高镇均禾街石井街控制图则
图 1 流溪河沿线控制规划的技术路线
2.3 生态网络系统的构建
借鉴体系化、网络化的思想,规划以流溪河为骨架,以流域内的支流水系为依托,整合 山体、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生态要素构成了“一带串多片、一纵十一横七点”的生态格局(如 图 2)。
图 2 流溪河流域生态格局
图 3 流溪河沿线总体结构
结合流域的生态格局,规划引导沿线城镇建设集中布置、对沿线村庄进行撤并,加强沿 线的生态修复,最终形成“一带、三段为骨架,九个城镇影响控制区(生态协调型斑块)、 十三个生物多样性保护源(生态保护控制型斑块)与十五条生态廊道、生态屏障带相嵌”为 特色的流溪河沿线总体空间结构(如图 3),构成“山水相映、田林相嵌、城缀其间,传统 人文底蕴与自然山水景观相融”的总体景观安全格局。
分区:按照现状用地现状和生态限制条件,将三段内的功能区划细分,三段内均包含郊 野生态控制区、城镇生态协调区,上游生态段还包含自然生态保护区。其中自然生态保护区 禁止任何建设行为;郊野生态控制区允许适当的开发,城镇生态协调区在满足生态承载力的 情况下集约式开发。
分类:借鉴邢忠[4]对滨河土地使用与河流环境相容性的分析,对各区段内的用地的准入 类型进行限定。为了保护河流地区的资源合理利用,建议将河流沿线的工业迁出,沿线建设 应满足公众的游憩休闲的需求,沿线的建设用地类型应为农林用地、居住用地、服务设施用 地、商业用地、绿地用地、广场用地。
规划重点 明确水功能区划、关注中心城区的水系岸线规划
针对蓝线、基本农田等提出控制 对水利设施、水利蓝线控制、防护林带等提出控制要求
设定岸线与旅游景点的结合方式
流溪河地区控制性规划是以协调河流生态环境建设与沿线城乡建设为目的而编制的综 合性规划,整合水系规划、沿线用地规划等多系统规划。规划主要对沿线生态网络体系、沿 线城乡建设、沿线用地进行导控,比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与控制方法进行编制。控制规 划的技术路线如图 1 所示。
2.2 控制性规划的技术路线
在没有具体规划实践指导的情况下,工作组通过不断摸索,在与流溪河沿线涉及多个部 门部门(如表 1)以及水环境、市政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多方的沟通交流,最终形成了流溪河 沿河控制性规划的编制。
表 1 河流地区涉及部门以及规划重点
涉及部门 规划部门 国土部门 水利部门、农林部门 旅游部门
(1)道路交通系统 流溪河沿线的交通组织应以沿线的生态保护为根本,满足城乡建设的需求。车行交通的 可达性与建设用地的布局结合考虑,在中段和南段地区,通过车行交通的引导来鼓励建设用 地集中开发,在生态较敏感性的北段地区,降低机动道路的可达性,通过适当的慢性交通引 导人流。同时加强沿线交通与外围地区的道路衔接,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2)游憩系统规划 流溪河为广州市的旅游轴,旅游资源较丰富,本次规划提出“一轴十区”的游憩结构。 根据资源的差异化,上游地段以生态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为主;中游段整合古村落文 保点、农业资源,打造以历史文化体验、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为主;南段依托亚运会大型场馆 和运动训练场区、湿地海洋公园、人工沙滩泳场打造体育、城市特色休闲游为主。 (3)工程技术系统 沿线大坝水闸的修建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纵向的联系性,而连通性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 有助于上下游的物质能量交换、生物的迁徙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规划对河道提出了工程改建 措施:上游地区重点建设鱼道、设置倒木,中游段修建人工湿地、石笼格网+堤防+缓冲带 (在堤防内开设生态涵洞)、修建人工浮岛,下游地区修建人工湿地、设立人工浮岛、河道 内增氧曝气。
2.5.1 生态保护与建设指引
具体的指标涵盖了水质目标、生态功能定位、所含生态斑块与廊道、主要保护对象、生 态修复与保护要点、产业发展方向、空间布局要求、驳岸形式,以上内容在图则内进行表达。
2.5.2 城乡一体化的三线划定
三线控制主要结合水功能区划以及广州地方规划管理中的特定内容,从生态保持、资源 维护与景观控制的角度出发,具体包括:基于河道水利安全的蓝线、基于滨水生态维护与公 共性保障的绿线、基于滨水景观控制的灰线(如图 8)。
河流地区建设的导控途径探讨
——以广州流溪河沿线控制性规划为例
杨培峰 罗攀攀 刘 洋
【摘要】作为城乡发展的物质支撑,河流水系在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建设宜居城乡方面皆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河流的生境状况却不容乐观。文章围绕优化河流生态环境的核心思想,挖掘 河流沿线地区规划管控的特殊性以及规划管控要素,构建河流地区城乡建设的导控途径,具体包括:(1) 以河流水系为依托,建立生态网络体系,优化城乡空间;(2)制定河流沿线的城乡建设指引,形成宏观管 控的框架;(3)对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进行整体控制。笔者尝试落实和细化导控途径,并将其应用到广 州流溪河沿线控制性规划实践当中,形成河流地区的规划控制体系。
根据流溪河生态现状以及未来建设的发展、广州岸线分类,规划划定了六类岸线(生态 性保育型、生态性旅游型、生活性旅游型、生活性居住型、生活性商务型、生产性港口型), 10 种岸线断面形式(如图 5、图 6)。
图 5 流溪河岸线规划
图 6 流溪河岸线断面设计
2.4.3 支撑体系规划
道路交通、游憩系统、工程技术系统等作为实现流溪河沿线空间利用控制和城乡转型的 主要支撑,其也是本次控制规划的内容。由于各城镇建设要求不同,有必要对沿线的支撑体 系进行差异化的建设控制引导,同时落实和细化绿道规划的内容。
以上可见,河流生态网络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同 时为沿线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
1.3.2 河流地区用地类型、使用强度 Lambin[8]、官红宝[9]、夏叡[10]、汪冬冬[11]、He et al.[12]等人的研究表明河流周边土地利
用变化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最显著,且不同的用地对应不同的河流生态环境效应,如耕地、园 地和建设用地对河流的生态建设负效应明显[13],而林地的水文效应敏感性最高[14]。
【关键词】河流地区;控制性规划;导控途径;控制体系
作为城乡发展的物质支撑,河流水系对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宜居城乡的建设具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河流的生境状况却不容乐观:水质恶化、河道渠化、湿地锐减,我 国十大水系监测的 469 个国控断面中,Ⅲ类以下水质断面达到了 49%(《中国环境公报》, 2011)。积极改善河流生态环境,成为城乡规划学、水文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内 容。作为保护与建设双重行为矛盾最为突出的空间,如何对河流地区的建设实施有效规划导 控值得探讨。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囊括了河流沿线城乡用地,突出强调纵向上地区的协调建设以及横向 上用地与河流的相互作用关系,故采用河流地区这一概念。
1.2 河流沿线地区规划管控现状
针对河流地区的规划管控手段主要是划定城市蓝线、绿线,但“蓝、绿、红线平行开发 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滨水地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1],“滨水区的规划没有充分吸收生态学 理论,对生态要素有所忽视”[2]。规划实践也亟需变革。不少学者对河流地区规划管控进行 了探讨,如滨水区的建设容量[3]、滨水区土地类型和设施准入条件[4]、对滨水区生态基础设 施进行布局和重点控制[2]、为保证城市滨水空间公共属性划定的白线[5]。
2 .流溪河地区控制性规划实践
2.1 规划背景
流溪河位于广州市北部,是珠江三角洲环形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粤北山地与珠三 角平原的生态大通道,同时也是珠三角区域绿道二号线的主体。流溪河流经从化市、花都区 和白云区三地,涉及 12 个镇街。随着广州市“北优”战略的推进,这一地区势必将进入快 速城镇化的进程。面对生态建设与城镇发展、滨水景观等多方面的诉求,如何统筹协调保护 与开发这一矛盾将会受到广泛关注。
但现有河流地区管控主要是针对城市滨水区展开的,存在对城乡用地、跨行政单元的整 体考虑的弊端——河流上下游城镇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仅注重自身的发展诉求,跨行政单 元污染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等跨区域的规划研究 陆续展开,有必要以河流为载体,对沿线的城乡建设实施管控。
1.3 河流地区建设的导控要素
1. 河流地区建设的导控途径
1.1 概念界定
河流地区(riverfront)、河流廊道(River Corridor)、滨水区(waterfront)几个概念在空间 上都有所重合,从现有研究内容来看,当描述河流作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构性线型要素时, 多采用“河流廊道”;当描述河流流经的城市地段时,多采用“滨水区”,且在国内更加强 调经济开发与物质空间建设;而河流地区是相对于远离河流的其它区域而言的,纵向上贯穿 城市、乡村、郊野等地区。它与“滨水区”、“河边地区”等概念的区别在于强调水、陆的 生态关联与空间整体性,涵盖了河流廊道的建设范围。
1.4 河流地区建设的导控途径
为了改善河流地区的生态环境,针对河流生态网络体系、河流地区的用地等要素,建立 了分层次的导控途径:(1)以河流水系为依托,建立生态网络体系,优化城乡空间;(2) 制定河流沿线的城乡建设指引,形成宏观管控的框架;(3)对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进行 整体控制。其中河流生态网络体系打破了“先图后底”的规划传统,优先确定河流演进需要 保护的自然空间,形成强制性管控内容;河流地区建设指引应强调建设开发与生态环境容量 相一致、协调上下游城镇发展;规划可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并置于统一的土地利用管理 体系,引导正向边缘效应的发挥,实现建设空间与绿色环境空间的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