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和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化、大众化之比较分析
赵树理创作的艺术特色
赵树理创作的艺术特色: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
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
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组成生活众生图。
(3) 经常采用“扣子”和“卖关子”的手段。
如《登记》名词解释: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青春之歌》林道静:①她是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②他的性格:是由出身、时代环境和文化教养造成的。
她的性格是发展的,但有着统一的性格因素。
多愁善感,狂热偏激,但又单纯、正直、有上进心,有着同情心等,追求进步,不畏强暴,勇于反抗。
③作家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塑造林道静这一个觉醒成长的形象。
[表情]④林道静的意义。
党与青年学生《关汉卿》田汉<1>人物分析:“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2>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和话剧加唱的形式<3>主题的多种阐释1)阶级斗争、民族压迫关汉卿:反抗封建压迫、满怀民主正义、为下层人民奋不顾身进行战斗的形象。
2)现实政治的“隐喻”与“象征”关汉卿:傲岸不屈,独立的、批判现实的品格,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理想人格的象征。
谈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大众化创作
谈 赵 树 理 问 题 小 说 的 大 众 化 创 作
。 张 仲 玮
摘 要: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 发表之后 , “ 为工农兵服务”成 为文艺界的努 力方向与追求 。赵
树 理顺 应 了时代 精 神 的要 求 , 关注 底 层 乡村 ,描 写 乡村 的变 革 以及 对 于 “ 阴暗 面” 的 揭 露 ,成 为 当时 写农 村 题 材 的 旗 帜 。他 的作 品融合 了 大众化 的追 求 ,但 是作 品并 不 流 于通俗 ,也 不 乏知 识 分子 的精 英 意识 ,这 也 构 成 了他 对 于现 当代 文 学 的 两个 突 出贡 献 : 一是 对 于 丈 艺大 众化 的 实践 与探 索 ,从 语 言和 形 式上 实践 了大众 化 方 向; 二是 传 承 了问
剧 烈 的 斗争 ,抗 战胜 利 后 农 村 叶 人 量 封 建 残 余 的 存 存 与 消 众 化 I 众 化 服 务 于 革 命 的需 要 ,知 识 分 子也 历 经 了 “ 1 ,大 大
除 ,成 为 当 时人 的 时代 背 景 ,赵 树 理 的创 作 便 绕 这 个 时代 众 化 ”与 “ 大 众 ” 的 过 程 。 化
郁 的 乡 十 气息 , 真 实 地 再 现 了我 农 村 的 人 变 革 , 并在 成 了他 对 于 现 当 代 文 学 的 两 个 突 出 贡献 :
幽 默 风趣 中暴 露 出乡 村 变 革 巾藏 的 “ 暗面 ” ,被 称 为写 阴 农 村 、农 民 的 “ 笔 ”、 “ 下 ” 。所 “ 铁 时势 造 雄 ”,
题 小说的传统 ,作 品中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批判意识 ,在左倾思想逐渐扩 大化 ,文学作品 “ 高大全 ”充盈文化界
2024年4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0 自考真题
2024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53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小说《阿Q正传》中,阿Q押牌宝输光了钱,他感到有些失败的痛苦,此时他让自己获得精神胜利的方法是A.采取“怒目主义”B.嘲笑未庄人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C.自诩是“第一个”D.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2.小说《桃园》中,表现阿毛善良、爱美、幻想的少女情怀及对生活变故的困惑时所用的现代派表现手法是A.白描B.蒙太奇C.意识流D.象征3.小说《送报夫》中,两条线索交织推进故事的发展,其中的暗线指的是A.“我”和田中的交往B.“我”的一家在台湾的悲惨遭遇C.“我”为父亲复仇的经历D.“我”在日本饱受盘剥的生活4.下列各项中,符合对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这一人物形象描述的是A.关心社会B.被男权社会剥夺了做人的权利C.事业至上D.追求灵肉统一的爱情理想5.诗歌《凤凰涅槃》中,在吟唱中追问宇宙从哪里来并诅咒宇宙的存在的动物是A.岩鹰B.鸱枭C.凤D.凰6.诗歌《雨巷》中,强化全诗音乐性的方式是A.旋律急骤激切B.语调回环复沓C.节奏自由活泼D.用韵灵活多变7.诗歌《再别康桥》中,描绘康河美景所使用的意象是A.荷花、蜂蝶B.金柳、青荇C.明月、黎明D.桃花、罗绮8.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我”回到生父母家与“我”在大堰河家的感受分别是A.忸怩、亲近B.亲近、忸怩C.愉悦、惊惧D.惊惧、愉悦9.诗歌《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对于“看风景人”来说,“你”是A.他“一切的一”“一的一切”B.他眼中的“风景”C.他“身边飘过的女郎”D.他“心头荡漾”的“艳影”10.诗歌《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中,“炼丹的术士落下沉重/眼睑”,“他轻轻地起来绕着炉丹”,这些诗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是A.对比B.拟人C.夸张D.烘托11.诗歌《十四行集·杜甫》中,刻画杜甫形象的诗句是A.“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B.“用正确而坚强的脚步/给大木船以应有的方向”C.“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D.“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12.诗歌《力的前奏》中,“歌者”“舞者”“风暴前夕”三个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是A.静默紧张B.喧嚣热闹C.凄清阴冷D.祥和安宁13.诗歌《黄河大合唱》写作的年代是A.抗日Z争时期B.解放Z争时期C.“五四”时期D.大G命时期14.诗歌《泥土》中,和“泥土”意象构成对比,表达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索的意象是A.翡翠B.落日C.珍珠D.烟水15.诗歌《山》中,追求者的精神特质一方面是因追求而永远不满,另一方面是A.英勇B.宽厚C.寂寞D.坚忍16.散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作者对钱玄同“废汉文”的主张的态度是A.积极拥护,认同以激进手段推进新文化Y动B.强烈反对,呼吁保存孔教、礼法、旧文学C.不大赞同,但认为未必没有实现的可能D.基本赞同,但认为同时要保存好国粹17.散文《苍蝇》的语言特点是A.清淡自然,意味隽永B.幽默风趣,好用反语C.柔美细腻,诗意盎然D.慷慨激昂,情感激越18.散文《灵魂的呼号》中,当人们对“我”的文学创作表示钦慕赞美时,“我”的内心感受是A.平静B.孤独C.骄傲D.忿恨19.散文《钓台的春昼》中,通过对“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的美”的景色描绘,暗示的是A.当时社会黑暗和政治高压的现实B.作者崇高伟岸的人格C.清高孤傲的中国传统文人情怀D.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20.散文《雨前》中,通过对北方的雨前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我”心情的特点是A.凄婉、哀怨B.欣喜、惊讶C.焦渴、苦闷D.平和、宁静21.散文《囚绿记》中,“我”对“绿友”的情感几经变化,最终“我”对“绿友”的感情是A.疏远B.迷恋C.恼怒D.怀念22.散文《言志篇》作为“闲适小品文”的典范之作,其文风特点是A.凌厉振奋,意识的跳跃性强B.平和节制,富有幽默感C.细致绵密,善用通感、拟人等表现手法D.激昂热情,融记叙、议论与独白于一体23.将具体的场景描写、抽象的议论分析和调查统计相结合来表现和分析社会生活的作品是A.梁遇春《谈“流浪汉”》B.夏衍《包身工》C.夏丐尊《白马湖之冬》D.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24.新闻特写《活宝们在受难——突袭下的英国家畜》中,“鸟”被赋予的品性是A.沉着B.忠诚C.有序D.机智25.杂文《春末闲谈》中,细腰蜂和小青虫之间的关系类比的是A.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B.知识阶级与劳动阶级的关系C.男性与女性的关系D.老前辈与新生代的关系26.散文《山之子》中,当“我”加快哑巴在“升仙坊”“说”故事时,“我”既喜悦,也怅惘。
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
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如下是关于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民性批判主题的集大成者。
鲁迅站在了中西方文化的双向反思下,将国民性主题的核心立足于“立人”,而“立人”的途径是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而文化危机则来自于“人心”危机,“人心”危机就是指中国民族精神上的危机。
在鲁迅小说的国民性主题创作中,作家多以农村的乡镇生活为蓝本,刻画出古老的中华民族儿女的奴性以及卑怯精神世界,并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犀利的抨击。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主题,达到了后人难以比肩的高度和厚度。
在五四落潮后,从英国归国的老舍,受惠于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的影响,通过小说创作从文化的角度自觉的对国民性格的弱点进行揭露。
相较而言,鲁迅小说的国民性主题的建构是以战士的姿态,以立人为核心,深刻的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鞭挞了国民思想深处的劣根性,以达到引起疗救的注意。
老舍的国民性批判是从文化角度去透视国民劣根性的病源,同时又流露出了对传统文化认同赞许的一面,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
如下是关于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一、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思想批判的理论主张鲁迅和老舍对国民性主题的批判站在了不同的文学立场上,鲁迅站在了精英文学的立场上,将改造国民性与立人思想紧密联合起来,结合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和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对国民思想中卑怯、自私的劣根性进行了露骨地批判。
老舍在对国民性主题的理论主张的表达上,继承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主题,但其在思想和艺术表现上,并没能达到与鲁迅比肩的高度,老舍以“写家”自居,从文化启蒙的角度和平民文学的立场出发,对国民性弱点和传统文化批判的同时,也饱含着挽歌的情调。
1.鲁迅:个人主义立场的国民性思想批判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的独异性在于,他着眼的对象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民族的觉醒,更是要呼唤个体生命的自然觉醒,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赵树理和老舍创作的民族风格
赵树理和老舍创作的民族风格第一篇:赵树理和老舍创作的民族风格试析赵树理和老舍创作的民族风格摘要: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带有民族色彩,其中,赵树理和老舍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们创作中的民族风格也最为突出。
关键词:民族风格;创作;赵树理;老舍一切文学作品都属于一定的民族,但不等于一切文学作品都带有民族风格。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中,几乎没有一部是不带有民族色彩的,只是有程度的差别。
其中,赵树理和老舍创作中的民族风格尤为突出。
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尽管他们的写作对象不同,但从内容到形式都继承并发扬了我国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民族风格在创作内容上的体现民族风格在赵树理和老舍的作品中是通过很多方面反映出来的。
如时代气息、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
一部作品所描绘的具体生活画面越是与民族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将越反映出民族生活的历史特点、时代精神,就越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本质。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展示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摆脱封建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现实,《李有才板话》表现了农民如何逐渐站立起来,打倒恶霸地主、彻底翻身的过程,而《李家庄的变迁》更进一步描写出农民们由觉醒到斗争直到打倒地主取得最后胜利的过程。
赵树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抗日战争,但有力地起到了配合抗日战争的作用。
以后的《三里湾》、《登记》等作品,也都和时代紧密联系,充分表现了时代精神。
老舍从1925年开始正式进行创作。
最初的作品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写的都是中国一般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
作品透过这些市民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到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老舍没有去写那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没有直接去写上层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如何残害人民,而是揭开他所最熟悉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一角,真实地反映了那个黑暗社会的整个面貌,让人们亲眼去看血淋淋的生活现实,《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月牙儿》就是这样的作品。
漫谈老舍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_刘中树
=老舍研究>漫谈老舍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X刘中树,郝长海(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关键词:老舍;民族化大众化;艺术风格;美学追求摘 要:老舍的创作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老舍的创作非常注意适应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和欣赏习惯,注意故事的曲折生动完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塑造的性格各异的中国市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老舍一生坚持使用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民大众的通俗生动的口语进行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的情愫和民族特色;致力于通俗的大众文艺创作,力图抹去大众文艺与非大众文艺的界限,使所有的文艺都成为大众的,是老舍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另一个突出的标志。
中图分类号:I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3)03-0249-06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Laoshe .s literay creationLIU Zhong -shu,HAO Chang-hai (College of L iter atur e,Jilin U niver sity ,Changchun 130012,China)Key words:L aoshe;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 ion;artistic style;aesthetic pursuitAbstract:Laoshe .s literary creation is national and popular among the masses.He catered for the aest hetic tastes and customs and focused on the complete,lively plot and the character ization of figures,especially the common peo ple of v ar ious perso nalites.T he oral lang uage used in his works which w as easy and lively showed the feelings and character istics o f the Chinese people.M eanw hile,he tried to combine popular and non-popular art and liter -atur e tog ether and made them both popular.20世纪80年代,周扬曾对老舍的民族化大众化作过如下精辟的评价:/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中,老舍比较早也比较好地注意到文艺的大众化问题。
老舍与赵树理作品言语风格比较研究
老舍与赵树理作品言语风格比较研究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 I 前言 (3)1.研究对象 (3)2.研究现状 (3)一、老舍和赵树理作品的艺术风格 (4)1.艺术风格与言语风格概述 (4)2.老舍的“京味” (5)3. 赵树理的“山药蛋味” (5)二、老舍与赵树理言语使用的差异分析 (6)1.词语的选用 (6)2.句法与句式的选用 (7)3.创作特色 (9)(1)幽默技巧 (9)(2)环境描写 (10)(3)“京”“晋”风格 (12)三、老舍与赵树理言语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 (12)1.生活背景 (12)(1)家庭背景各异 (12)(2)社会背景相近 (13)(3)个人经历不同 (13)2.作者的描写对象不同 (14)3.针对的读者不同 (14)结语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文摘要老舍和赵树理两位作家是群众性语言大师,语言艺术的相似是他们艺术风格中的最主要相似之处,他们语言艺术风格都是走大众化群众化道路,同是语言大众化作家,但是其表现形式——言语的使用却不是一腔一调。
本文通过对老舍与赵树理小说的言语风格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他们言语使用的不同点,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考察,包括对两位大师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描写对象和读者进行分析,以求更深入地认识他们的言语风格表现,从而更好地了解老舍和赵树理作品的言语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老舍赵树理言语风格AbstractLaoshe and zhaoshuli are the masters of crowded language, whose styles have unique features as well as some similarities, which can match perfectly and develop splendidly. The similarity of language art is the main similarity of its art style. As the same writers of popular language, their language arts are in a popular style, but their expression forms of using language are not stiff. By studying the art style of these two, especially by exploring and studying the using of language, and analyzing their reasons, mainly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 personal experiences, described objects, the text still get the same consequence of language style that they are different in approaches but equally satisfactory in results. The text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style to comprehend better their novels and learns different language expressions among different styles.Key words: Laoshe zhaoshuli language style前言1.研究对象在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的文学艺术世界里,老舍与赵树理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语言大师,他们都是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他们的文学创作都构成了重要的文学现象。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征及其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
关键 词:赵树 理;民族化;五四文 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 识码:A
文 章 编 号 : 1873-221g (201五 四平 民文 学 ”与赵 树理 的 “乡村世 界 ”
(二 )赵 树 理 的 “乡村 世 界 ”
(一 )人本化 的平民文学 中国古典小说主 要以短篇 、记事为主 ,小说 中突 出了想 象和夸张的成分 ,其 中的人物形 象大多较为理想化 ,而且设 计的故事情节也 比较奇特 ,我们 不难 发现 ,从魏晋南北朝时
封建 的 “贵族 文学”,提 出 “平民文学” 的口号 ,这 个 口号 人鄙视 的喜剧形象 ,体现出了赵树理作为农民作家对农村 的
与现代 的 “现实主义”十分吻合 ,使得人道主义有 了更有 力 传统伦理道德情操 的矢志不渝 。
的体现 。周作人 的 “平民文学”强调在社会 中真实 生活中的 描述 ,传达 了大众化 的思想和普遍现 实 ,而不是拘泥于传统 文学 中 “英雄豪杰 的传记 和才子佳人 的幸福”。这其 中的 “平 民”并不局 限于小资产 阶级 ,而 是指与 “非凡人物”相对 的 普通民众 。
到宋元时期 ,话本小说就 比较开始注 重故 事情 节的构造 ,如
赵 树理 塑造 的最成 功的人 物形象之 一是三 仙姑这个人
碾 玉观音 ,(<快嘴李翠莲 等都 突出了架构的完整性和情 物 ,体现 出了赵树理对于 民族化 道德 传统的坚守 。在 小二
节的曲折性 。直至 明清时期 , 封神 演义 , 聊斋志异 , 红 黑 结婚 》这一作品 中,赵树理大篇 幅的对 三仙姑这一 角色进
第 39卷 第 1期 2018年 1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赵树理的文艺大众化
赵树理的文艺大众化什么是赵树理所提倡、实践的文艺大众化?历史已经作了证实:赵树理的文艺大众化就是以农民的感情,用农民的语言,写农民的故事,再把农民作为作家作品的主要服务对象。
这就是赵树理所坚持的文艺创作道路,也是他的作品能够在读者中引起轰动而影响几代人的根本所在。
在赵树理之前,有几位文学大师,曾提倡过写农民,并主动地写了反映农民社会生活的作品,知识分子读了后,津津乐道,认为写得好。
可是广大的农民不买账,看不懂,接受不了。
因为这几位大师是用知识分子的感情,知识分子的语言写农村农民生活的,不适应农民读者的口味。
两者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这里面有个思想感情和创作目的问题。
作家把对农民的同情当作感情,用自己(知识分子)的语言去抒发,目的虽是要农民朋友觉醒起来,但没有农村农民的切身生活,用不了农民的生活语言。
而赵树理就不同了,他对农民的感情(他自己就是农民)是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没有半点装腔和虚伪,不含同情的成分。
农民想说的、骂的、爱的、恨的也正是赵树理要说的、骂的、爱的、恨的,和农民是一脉相承。
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把农村农民中一些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写出来,为农民兄弟提供适合自己口味的精神文化粮食,还要和那些当时统治着农村文化的旧东西争夺阵地。
因为这些旧东西大都通俗易懂,农民喜欢看、喜欢听。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力量。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
中国的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仍然是农民问题。
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就证明了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和必要性。
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发表一篇轰动一次,就是他心里始终装着农民,在文学创作上掌握了这一社会实际,让自己的作品尽量地做到为农民服务。
不懂得中国文艺史,或对文艺史研究不深的人往往会说:“赵树理的大众化作品太土了,土的就像山药蛋。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大众化并不是“土”文学。
大众化作品也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写了的,写大众化作品的作家必须具备高深的汉文化知识和语言,并能把某一个地方的地方语言经过精辟的运用,使其成为全民语言。
赵树理
1,反映农民自己的生活,探讨农民关心的问题;2,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真正的农民特质的新农民形象;3,在结构上,吸取章回小说的有益经验,讲求故事的连贯性、行动性和完整性;4,汲取群众口语和说唱语言的精华,语言朴素、准确、鲜明、生动,是经过提炼的农民式的文学语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思想特色1、对农村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性的描绘。
如短篇《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然恋爱,遭到了把持村政权的恶霸流氓势力金旺、兴旺的迫害,也遭到了具有封建家长制和封建迷信思想的父母二诸葛和三仙姑的阻挠,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斗争呈现复杂性。
2、对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暴露。
赵树理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他把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作为作品主题,如实地暴露这些问题。
这表现出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如在《李有才板话》中,他如实地描绘了两个问题:一是解放区在初期,有些基层村政权还被坏人把持;二是农村干部中的官僚主义。
3、对解放区新社会的热情歌颂。
《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得到胜利结局,表现和歌颂了人民政权为人民的思想,歌颂了解放区新社会,鼓舞了青年们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4、对解放区社会生活变革和农民思想心理变化的表现。
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胜利不仅是争取婚姻自主的胜利,而且是解放区农民反霸斗争和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的胜利,赋予恋爱婚姻题材以更深刻的主题意义。
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表现在:1、赵树理的小说情节结构多数是运用传统手法,即注意故事性,情节连贯,环环相扣,有头有尾,而且往往是大团圆的结局。
《小二黑结婚》是一个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宜栽种”、“米烂了”等小故事。
结局中,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以“一对好夫妻”为结果,恶霸受到惩罚,二诸葛、三仙姑的迷信思想等与有了好的变化。
2、在人物塑造上,也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及答案参考
第1 页共20 页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参考填空题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单项选择题1.“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C ) A.1915年B.1916年C.1917年D.1919年2.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D ) A.新青年社B.新月社C.创造社D.文学研究会3.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于( D ) A.“五四”文学革命时期B.“五卅”运动时期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D.北伐大革命失败之后4.田间的《赶车传》是( B ) A.长篇小说B.长篇叙事诗C.多幕话剧D.传记散文5.40年代“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是( D ) A.路翎B.张爱玲C.苏青D.徐干6.在左联和“第三种人”的论争中,批评左联某些领导否认“第三种人”和“第三种文学”存在的错误的是( B ) A.刘少奇B.张闻天C.瞿秋白D.鲁迅7.在抗战时期的民族形式论争中,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发表独特见解的是( D ) A.郭沫若B.茅盾C.葛一虹D.胡风8.对鲁迅早期思想发生重要影响的是( B ) A.阶级论B.个性主义C.社会主义 D.民主主义9.现代最早对小说结构形式进行重大改革创新,被茅盾称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的作家是(D )A.郁达夫B.叶绍钧C.汪敬熙D.鲁迅10.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是(C ) A.针砭黑暗现实B.批判封建文明C.抒写内心矛盾D.歌颂光明理想11.“五四”时期,以强烈的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为鲜明特色的诗集是( A ) A.郭沫若的《女神》B.朱自清的《踪迹》C.闻一多的《红烛》D.徐志摩的《志摩的诗》12.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的思想特色是( D ) A.爱国主义B.舍己为人C.除暴安良D.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13.下列属于创造社的一组作家是( B ) A.郁达夫田汉废名 B.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C.郁达夫庐隐许地山 D.郭沫若郭沫若 郁达夫郁达夫 许地山许地山14.《沉思》、《微笑》等王统照早期小说,主要表现( C ) A.北方农民的现实生活B.社会现实的弊端社会现实的弊端C.“爱”与“美”的追求与幻灭D.对“爱的哲学”的歌颂的歌颂15.作为初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探索者,李金发的第一部象征诗集是( A ) A.《微雨》B.《毁灭》C.《昨日之歌》 D.《为幸福而歌》《为幸福而歌》 16.长篇小说《虹》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 B ) A.从辛亥革命到“五四” B.从“五四”到“五卅”C.从“五卅”到大革命 D.从大革命到“九•一八”17.下列属于茅盾《子夜》中的一组人物是( D ) A.吴荪甫吴荪甫 赵伯韬赵伯韬 屠维岳屠维岳 四凤B.赵伯韬屠维岳赵伯韬屠维岳 周朴园周朴园 吴老太爷吴老太爷C.吴荪甫吴荪甫 屠维岳屠维岳 吴老太爷吴老太爷 鲁贵D.吴荪甫屠维岳吴荪甫屠维岳 赵伯韬赵伯韬 冯云卿冯云卿18.老舍以中英两个民族文化心理对比来剖析国民性的小说是( A ) A.《二马》B.《老张的哲学》C.《赵子曰》 D.《离婚》《离婚》19.从作品整体看,贯穿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情节发展主线是( B ) A.虎妞与刘四的矛盾冲突 B.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C.祥子与虎妞的纠葛 D.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 20.《四世同堂》中的冠晓荷是( D) A.老派市民的形象老派市民的形象B.革命者的形象C.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 D.民族败类的形象民族败类的形象 21.巴金的《雾》、《雨》、《电》的题材是( D ) A.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B.工人生活C.农村生活D.封建家庭生活封建家庭生活22.巴金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是( C ) A.《家》B.《雾》C.《灭亡》D.《新生》《新生》23.小说《寒夜》的背景是( B ) A.沦陷时期的北平 B.抗战胜利前后的重庆C.孤岛时期的上海D.大革命时期的武汉大革命时期的武汉 24.沈从文批判、嘲讽现代都市文明的短篇小说是( B ) A.《萧萧》B.《菜园》C.《八骏图》 D.《牛》《牛》25.现代作家中,始终称自己是“乡下人”的是( A ) A.赵树理赵树理 B.沈从文C.王鲁彦 D.王统照王统照26.概括沈从文《边城》艺术风格的准确词语是( B ) A.优美的散文B.抒情的诗,浪漫主义的牧歌C.现实主义的图画D.匕首与投枪匕首与投枪27.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作家是( B ) A.施蛰存 B.穆时英C.刘呐鸥 D.叶灵凤叶灵凤28.丁玲小说《在医院中》中的“医院”指的是( A ) A.延安解放区医院 B.乡村诊所C.教会医院 D.国统区医院国统区医院29.属于田汉早期的代表作品是( A ) A.《获虎之夜》 B.《名优之死》C.《回春之曲》 D.《丽人行》《丽人行》30.“七月”派中创作《饥饿的郭素娥》等小说的作家是(B ) A.绿原 B.路翎C.鲁藜 D.阿垅阿垅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下列每组中,人物形象都出自巴金作品的有( ABD ) A. 梅表姐、鸣凤梅表姐、鸣凤B.觉民、瑞珏C.瑞珏、莎菲瑞珏、莎菲D.曾树生、杜大心E.琴、汪文宣琴、汪文宣 32.下列沈从文创作的小说有( CD ) A.《竹林的故事》 B.《柏子》C.《丈夫》D.《长河》E.《南行记》《南行记》33.下列能够用来描述买办资本家形象赵伯韬性格的词语有( ACD ) A.心狠手辣心狠手辣B.优柔寡断C.专横跋扈 D.骄奢淫逸E.色厉内荏色厉内荏34.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有( ABCDE ) A.孙侦探的敲诈 B.祥子的个人奋斗 C.军阀混战中车被乱兵抢走 D.刘四的高利贷剥削刘四的高利贷剥削 E.虎妞的难产死亡虎妞的难产死亡35.鲁迅进化论“思路”轰毁和思想变化的原因有( BE ) A.“四•一二”事变血的教训事变血的教训 B.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习C.与共产党人的联系与共产党人的联系D.赴苏俄参观考察E.严格的自我解剖严格的自我解剖名词解释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论述题2005-2012
1.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论述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2005.42.《雷雨》中蘩漪要周萍记着:“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人的欺侮”,并且警告周萍:“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由这些台词联系全剧,分析蘩漪的思想性格及形象意义。
2005.41.试论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及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2005.72.试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2005.71.以《家》为重点,试论巴金《激流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思想价值。
2006.42.试论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人物塑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006.41.试分析《女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006.72.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试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
2006.7 1.试论巴金《家》中觉新的思想性格及其悲剧意义。
2007.42.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试加以具体论述。
2007.41.论述鲁迅小说《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成就。
2007.72.结合《屈原》剧作,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2007.71.以《八骏图》为例,论述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2008.4 2.论述艾青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2008.41.试论“五四”时期文学思潮的特点与表现。
2008.72.试论穆旦诗中的“自我”。
2008.71.结合作品,比较分析巴金小说《家》中觉慧与觉新的思想性格。
2009.42.联系作品,分析老舍小说《四世同堂》的思想性。
2009.41.为什么说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以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2009.72.以周朴园形象为中心分析曹禺《雷雨》剧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2009.71.试述老舍《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
2010.72.试述赵树理小说的思想特色。
2010.71.联系作品论述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2011.42.30年后,鲁侍萍无意中来到女儿帮工的周家。
赵树理和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化、大众化之比较分析
赵树理和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化、大众化之比较分析摘要:赵树理和老舍小说中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有同有异,二人小说创作中有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二人小说模式之同,源于他们对中国小说的情有独钟;二人小说模式之异,源于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及个人艺术气质的不同。
他们致力于通俗的大众文艺创作,适应并提高了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赵树理;老舍小说;民族化;大众化Abstract: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ity of zhao shu li and lao she's novels.The features of 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 in these two writters's works are vivid. The similarities of writting mode lies in that they both love chinese novels deeply, while the differences of writting mode origin from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 qualities. In one word, the two writters devote their time to the creation of popular works and improve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broad masses.Key words:Zhao Shuli; Lao She novel; nationalization; popularity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在理论、创作和运动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脉络、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在表达各自独立内涵的同时,也把对大众化运动的理解投放到了多元文学文化语境中,折射出内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价值取向。
谈谈文学创作的通俗化与民族化
谈谈文学创作的通俗化与民族化作者:马志伦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3期马志伦内容摘要:通俗的文学是大众化的文学,但并非是要让文学流行化,流行化的文学只以消遣和娱乐为宗旨,忽视或者减弱了文学的认识、教育与审美作用;通俗的文学又是民族化的文学,不仅反映民族生活,还有民族语言和适合民族欣赏习惯的表现方式等,更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因而具有耐久性。
关键词:通俗流行民族化以创作风格通俗化而著称的作家赵树理在谈到《三里湾》的创作过程时说:“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些。
”(《(三里湾)写作前后》)所谓“传统的那一套”,就是运用人民群众所习惯所喜爱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来表现他们的习俗和心理,因此造就了赵树理朴实大众的通俗化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之林中独树一帜。
高尔基说:“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它们之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
卢浮的维纳斯,正是由于它的朴素才是最完美的,像这样生气勃勃的女人,也许世界上就从来不曾有过。
这就是艺术的奇迹。
”(《给瓦·吉·李亚浩夫斯基》)朴素的才能是通俗的,不过通俗并不意味着平庸和浅陋,通俗的作品尽管文字浅易,采用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欣赏形式,但仍然可以它的深邃的思想内容与独具的艺术魅力而成为文学艺术中的瑰宝。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等小说以人民生活中的常见故事作题材,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上的再加工,语言不失民间特色,因为对社会生活的见察深微,所以赵树理的作品亦属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
通俗文学力求将它的文字表现大众化,但并不是以此来化大众。
有人认为像《欧也妮·葛朗台》、《战争与和平》和《阿Q正传》等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才属于经典的高雅作品,而那些侦破、武侠、言情、宫廷秘闻和私人轶事等内容的作品则统统被划入通俗的范围。
既然是通俗的文字,就可以不管文笔的优劣,不管内容的严肃和庸俗与否,这是对通俗文学的误解;有的作品借通俗文学之名来取悦一些读者的趣味,迎合某些读者的欣赏要求,实际上是把文学当作顺应潮流的商品看待,似乎销路越大,拥有的读者人数越多,就显得越大众,将流行代替通俗,这是对通俗文学的滥用。
民间文化的传承者——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民族化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九年第十二卷第四期︵总第六十六期︶民间文化的传承者——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民族化张扬(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摘要:赵树理小说的语言充满了地方色彩和风土人情,将民间文艺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小说创作,反映了本民族风格,体现了民族精神,是民族化的表现。
通过对语言特色的分析,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小说中蕴含的民间语言艺术形式以及农民群众的口语表达。
作品语句通俗生动,简单凝练,贴近生活且富有画面感,展现了板话、顺口溜、快板、曲艺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优秀的民族品质跃然纸上,在渴求解放的时代,激起了人们心中的涟漪。
关键词:赵树理;语言;民族化;民间艺术形式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78(2019)04-0009-04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9.04.003收稿日期:2019-04-11作者简介:张扬(1995-),女,新疆奎屯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赵树理小说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作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高度赞誉。
作品保留了“底层人民”淳朴、诚实的特色,还原了晋东南农民生活的本来面貌。
作者坚持着自己的文学理念,将自身对于社会美好生活的想象和对民间美好品质的维护寄托在作品之中,在极具变革的年代带给读者美好的向往。
农村细节化的描写以及传统民间语言形式的运用,令其小说充满了民族化、通俗化的色彩,语言运用经得起推敲,灵活把握了传统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回味无穷。
“‘民族化’是指借鉴、吸收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成果并使之转化成本民族性的东西。
”[1]语言的民族化就是令文学作品充满民族风格,体现民族气息,反映作者本土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经历、习惯爱好等。
鲁迅曾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不仅本人的文学创作充满了民族精神,而且高度肯定了从本民族角度出发的创作。
作为山西农民小说家代表,赵树理小说充满了地方色彩,体现出文艺作品民族化的重要价值。
论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
作者: 赵开泉
出版物刊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3-51页
主题词: 赵树理;民族化;小说创作;毛泽东文艺思想;群众化;情节结构;作品;创作实践;语言风格;描写手法
摘要: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位真正“为大众设想”,毕生致力于文艺
的“革命化、群众化、民族化”,并在创作实践上显示了实绩的著名作家。
他不仅在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整风之后,最早地实践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而且以其创作实践,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
多少年来,他在创作实践中,对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群众、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的继承与革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从而为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作出了光辉的范例,为革命文艺的成长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赵树理的小说,是民族化、群众化的内容和民族化、群众化的形式高度结合的产物。
其特色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主题思想的确定,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多种因素之中。
关于赵树理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特色,拟另作探讨;本文仅就其艺术结构、描写手法、语言风格方面的特色作一简单的论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填空
16.长篇小说《虹》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 )A.从辛亥革命到“五四”B.从“五四”到“五卅”C.从“五卅”到大革命D.从大革命到“九•一八”17.下列属于茅盾《子夜》中的一组人物是( )A.吴荪甫赵伯韬屠维岳四凤B.赵伯韬屠维岳周朴园吴老太爷C.吴荪甫屠维岳吴老太爷鲁贵D.吴荪甫屠维岳赵伯韬冯云卿18.老舍以中英两个民族文化心理对比来剖析国民性的小说是( )A.《二马》B.《老张的哲学》C.《赵子曰》D.《离婚》19.从作品整体看,贯穿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情节发展主线是( )A.虎妞与刘四的矛盾冲突B.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C.祥子与虎妞的纠葛D.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20.《四世同堂》中的冠晓荷是( )A.老派市民的形象B.革命者的形象C.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D.民族败类的形象21.巴金的《雾》、《雨》、《电》的题材是( )A.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B.工人生活C.农村生活D.封建家庭生活22.巴金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是( )A.《家》B.《雾》C.《灭亡》D.《新生》23.小说《寒夜》的背景是( )A.沦陷时期的北平B.抗战胜利前后的重庆C.孤岛时期的上海D.大革命时期的武汉24.沈从文批判、嘲讽现代都市文明的短篇小说是( )A.《萧萧》B.《菜园》C.《八骏图》D.《牛》25.现代作家中,始终称自己是“乡下人”的是( )A.赵树理B.沈从文C.王鲁彦D.王统照26.概括沈从文《边城》艺术风格的准确词语是( )A.优美的散文B.抒情的诗,浪漫主义的牧歌C.现实主义的图画D.匕首与投枪27.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作家是( )A.施蛰存B.穆时英C.刘呐鸥D.叶灵凤28.丁玲小说《在医院中》中的“医院”指的是( )A.延安解放区医院B.乡村诊所C.教会医院D.国统区医院29.属于田汉早期的代表作品是( )A.《获虎之夜》B.《名优之死》C.《回春之曲》D.《丽人行》30.“七月”派中创作《饥饿的郭素娥》等小说的作家是( )A.绿原B.路翎C.鲁藜D.阿垅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下列每组中,人物形象都出自巴金作品的有( )A. 梅表姐、鸣凤B.觉民、瑞珏C.瑞珏、莎菲D.曾树生、杜大心E.琴、汪文宣32.下列沈从文创作的小说有( )A.《竹林的故事》B.《柏子》C.《丈夫》D.《长河》E.《南行记》33.下列能够用来描述买办资本家形象赵伯韬性格的词语有( )A.心狠手辣B.优柔寡断C.专横跋扈D.骄奢淫逸E.色厉内荏34.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有( )A.孙侦探的敲诈B.祥子的个人奋斗C.军阀混战中车被乱兵抢走D.刘四的高利贷剥削E.虎妞的难产死亡35.鲁迅进化论“思路”轰毁和思想变化的原因有( )A.“四•一二”事变血的教训B.马克思主义的学习C.与共产党人的联系D.赴苏俄参观考察E.严格的自我解剖5、觉新人物形象分析-----6、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分析------38.简析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内容“大众化”特色
着手写此作品的。 作 品着重描写的是阎家山村农 民与地主
之 间的斗争, 阎家 山地主阎恒元利用我党抗 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政策和章工作员的主观主义、 官僚主义作风 , 百般抵制 党 的减租减息政策, 腐蚀农民干部, 退居幕后, 安插亲信 , 操 纵村政权 , 利用种种手段 , 维护他在 阎家 山的统治 。 同时也 描写 了李有才 这个受苦的贫穷农 民, 带领农 民斗争地主的
时, 也成功地描写 了农民中的转变人物二诸葛和三仙姑, 展 示 了农村生活和斗争的复杂性 。 二诸葛和三仙姑 的转变 并
面都有准备的作者 , 一位在成名之前 已经相 当成熟了的作
家” 。 他 作 为这 个 时代 文 学 创 作 的代 表 , 结合 自己 的生 活经
不彻底 , 但毕竟不在用迷信去害人 了, 这 也是进步。 这种进
2代文学创作的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时代精神在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中都直接取材于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生活并以新鲜的朴实的民族形式活泼生动的群众语言健康乐观机智的幽默风格描绘了全新的时代新的人民生活与斗争风貌创造了新的民族化大众化形式不仅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工农兵的热爱也受到了中国著名的老作家郭沫若茅盾朱自清等人的高度赞扬
步是 时 代 逼 出来 的 。 新 的社 会 , 新 的制 度 , 在 发 展 前 进 的道
历及时代精神, 在他的《 小二黑结婚》 《 李有才板话》 《 李家庄 的变迁》 等作品中, 都直接取材于太行抗 日根据地的斗争生
活, 并以新鲜的朴实的民族形式 , 活泼、 生动的群众语言 , 健
路上 , 也必将把落后 的人们 改造成新人。《 登记》 发表于 5 O 年代的评书体小说 , 作品主要反映农村婚姻存在的问题, 作
创化传统融通中外——老舍与赵树理小说的“戏剧性”及其比较
创化传统融通中外——老舍与赵树理小说的“戏剧性”及其比较金晔;席扬【摘要】老舍和赵树理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欢,与其对“戏剧性”元素的创造性借用大有关系.他们在小说情节经营上的戏剧性追求,一方面表现为适时设置假定性情境,激化新的矛盾冲突,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多变;同时又注重渲染故事的传奇性,通过设计奇巧的情节或安插突转,以增强读者的阅读趣味和感官冲击.在叙述话语上企慕“出口就响”的口语化、动作性,造就了其小说作品浅近通俗又生动活泼的戏剧性特点.老舍和赵树理还借鉴了传统戏曲的人物“亮相”元素,在主要人物出场时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形象“拼贴”,成为其作品人物形象和性格达成生动鲜明的重要手段.【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6页(P93-98)【关键词】老舍;赵树理;小说;戏剧性【作者】金晔;席扬【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小说与传统戏曲有着更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在艺术上受到传统戏曲的较大影响,在“讲故事”上广为人称道的老舍和赵树理,又表现出他们对叙述方法的精心选择与建构,融入了丰富的戏剧性元素,使其小说呈现出鲜明的“戏剧化”风貌。
一老舍和赵树理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情节的戏剧性。
他们在情节设置上继承了传统小说的衣钵,合理有效地设置假定性情境,在冲突中完成始料未及且饶有趣味的突转,向读者呈献一个个曲折多变且情趣盎然的故事。
《骆驼祥子》中,老舍为了让祥子的命运起伏不断,有意将他安置在诸多假定性情境中,为祥子命运的转向制造背景。
西城外有战事的传言预示着祥子遭劫被虏掳噩运;逃亡途中发现骆驼又使祥子在车财两空后重拾奋斗的决心和资本;刘四外出祝寿为虎妞与祥子发生关系提供时机,也为后来刘四父女翻脸和祥子的婚姻埋下伏笔;祥子和孙侦探的偶遇是老舍为祥子第二次遭劫设置的情境,曹先生因与阮明结仇而被诬陷为乱党又成为孙侦探敲诈祥子的理由,这一组假定性情境导致祥子的“第二落”;刘四的寿诞是为了制造一个公开的场合,使刘四、虎妞和祥子之间的矛盾纠葛在众目睽睽之下变得难以收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和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化、大众化之比较分析摘要:赵树理和老舍小说中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有同有异,二人小说创作中有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二人小说模式之同,源于他们对中国小说的情有独钟;二人小说模式之异,源于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及个人艺术气质的不同。
他们致力于通俗的大众文艺创作,适应并提高了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赵树理;老舍小说;民族化;大众化Abstract: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ity of zhao shu li and lao she's novels.The features of 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 in these two writters's works are vivid. The similarities of writting mode lies in that they both love chinese novels deeply, while the differences of writting mode origin from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 qualities. In one word, the two writters devote their time to the creation of popular works and improve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broad masses.Key words:Zhao Shuli; Lao She novel; nationalization; popularity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在理论、创作和运动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脉络、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在表达各自独立内涵的同时,也把对大众化运动的理解投放到了多元文学文化语境中,折射出内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价值取向。
中国由“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文学,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在文学上的正宗地位。
既开始了文学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光辉历程,广大作家运用质朴.生动的群众语言,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劳动群众形象,创作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的大众化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出现了很多有成就的文学作家,赵树理、老舍就是其中的两位。
一“赵树理——时代的产儿,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家,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 [1](p235)。
他作为这个时代文学创作的代表,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及时代精神,以新鲜朴实的民族形式,活泼生动的语言,健康.乐观.机智的幽默风格,描绘了全新的时代,全新的人民生活,不仅赢得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受到著名作家郭沫若,茅盾等人的高度赞扬,被誉之为“人民作家”。
他的创作不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且也以农民代言为己任,作为现代农民作家的典范,赵树理无论是在延安时期的大众化运动中,还是在建国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语境中,都是坚持自己的农民立场。
赵树理来自北方山区的农村,农民的出身使他总是以农民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以作为农民的人生态度来体会社会,来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确立自己艺术风格的名作。
作者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区一个名叫刘家峻的村庄,一对男女——小二黑,小芹自由恋爱过程中遇到各种阻扰并最终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取得婚姻胜利的故事。
作品以其内容的贴近,形式的大众化,一出版就获得广泛的好评和热烈欢迎,在解放区可谓家喻户晓。
一个作家的人生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归宿,无不早就潜藏于其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性格气质中,虽然时代的潮汐和命运的突变会使他性格扭曲,产生夸张性的裂变和变异,但总的来说,还有其既定的人生轨迹可以探寻的。
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础主题,那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
老舍继承了鲁迅开始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示了自己新的开拓和特色。
从20年到40年代的相当长的历史跨度中,老舍始终热诚地在自己的创作中坚持着多侧面地探索这一重大文化问题。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日》和《二马》三部最早的长篇中,老舍借着对老张、赵子日、马则仁等人物的描写刻画,就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不仅个性都颇为鲜明,而且由于被放置在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加以表现,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问大众性。
20世纪80年代,周扬对老舍的民族化大众化作过如下精辟的评价,“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中,老舍比较早也比较好的注意到文艺的大众化问题。
从30年代起,他就放下大家的架子,同民间艺人交朋友,拜他们为师,学习通俗文艺的艺术技巧,成为一位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他从民间文艺那里汲取营养,同时也熟知人民群众喜爱什么不喜爱什么,他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和习惯,他认为“土”比“洋”可贵,“土”比“洋”更难。
这绝不是说他不懂洋玩意,我们知道,老舍曾先后在英国、美国旅居七、八年,非常熟悉欧美文学,”但他自己写作的时候,却始终坚持从本民族的人民生活出发;坚持为本民族广大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艺术精品。
[2](p48)抗战时期是老舍写作生涯的重要转折期,文艺大众化又是抗战时期中国文学面临的首要难题,这个话题的提出和运作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老舍的写作走向。
二赵树理和老舍的小说创造中非常注意适应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和欣赏习惯,注意故事的曲折生动完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塑造性格各异的中国社会中的普通人物形象。
那么在赵树理和老舍的小说创作是怎样表现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呢?我们结合赵树理和老舍的文学作品,分别对他们小说的大众化和民族化进行各自的阐述.比较。
(一)在选材方面,赵树理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选才角度。
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他将“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作为自己创作的最终目标;赵树理的创作至始至终是采取农民的思维视角,依据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并以此来传达农村的变革与变化,显现出地道的农民生活本色,也体现了他对农民和农村的浓厚感情。
长期以来,由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新文化,基本上是在城市文化空间中形成的,属于一种城市文化形态。
而赵树理与生俱来自觉地选择民间立场,不仅使他的小说和盘托出了一个现实的民间,快捷地反映了正在进行的农村革命和民族战争,同时具有浓郁的大众化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使作品毫无彰碍地走向了民间,这使中国的新文化改变了路向,获得了新机。
赵树理极注意深入一般农民生活的深处发掘其内心深出的活动与变化,通过刻画“人变了”极富有生活情趣的描写,深刻地显示了时代风貌及其前进的步伐。
如《小二黑结婚》,作者在塑造小二黑和小芹这对新人的同时也成功地描写了农村中的转变人物二诸葛和二仙姑,展示了农村生活和斗争的复杂性。
赵树理说:“我写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哪个问题不解决妨碍我们工作的展开,应该把他写出来。
”[3](p148)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评判所开拓的选材领域,他也因此而被称为“北京市民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4](p156),虽然在他的创作系统中不乏其他领域的穿插,但北京市民社会的芸芸众生确实撑起了老舍小说的巍峨大厦。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市民阶层,这种新文学作家中少有的出身和经历是他作为文学家的极大幸运。
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表层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的深刻理解与情愫。
京味儿之于老舍具有深广的含义。
宋永毅指出:“老舍是自小便在民间艺术的包围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费正清指出:“北京城作为概括传统中国最佳因素的一个独立世界,在老师的生活和意识中占据了中心位置” [5](p312)。
老舍自己也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老舍是这座城市的子民,满族文化正宗的传人,他的血脉中流动着老北京的欢笑与眼泪,挫折与梦想,油滑与耿直” [6] (p178)。
(二)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艺术风格还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首先,他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中以叙述故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传统方法,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把人物放在故事情节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展现人物性格特征。
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第八章,全部由人物的对话组成,人物个性鲜明。
二诸葛给小黑收养了一个八.九岁的童养媳,二黑不认帐,他对父亲说:“你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
小芹也不承认给她定的婚事,他把乱仍了一地,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东西谁跟人家去”!通过简短的人物对话,使人物鲜明的个性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李有材板话》中以阎恒元为首的那些狡猾的地主坏分子们,无论搞什么阴谋诡计,他们的丑恶嘴脸和卑鄙行经都在李有材编的那些生动形象的快板诗中暴露无遗。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赵树理的小说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在故事情节推动中,以简练传神的笔墨勾画人物的风貌神态。
老舍的作品在适应读者的欣赏口味和欣赏习惯,不只是表现在组织故事上,还表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老舍曾多次谈到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他认为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
万事万千,都转眼既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为陈腐,只有人物永垂不朽。
老舍反对以“英雄人物为主”来塑造人物形象。
老舍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佳人才子与英雄巨人全都渐次失去地盘”,人类显然是朝着普遍的平均的发展走去;英雄主义时刻已到末一站,将来的历史中恐怕不是为英雄们准备的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老舍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把笔墨.感情泼向普通的平民百姓和小人物,但在对人物的是非价值判断上,老舍则仍取传统文化的标准,用广大人民群众判断是非的尺度来塑造他的人物,从而拉近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老舍党下的正面人物,一般都具有勤劳、善良、忠厚、正直、助认为乐的精神。
赵四(《老张的哲学》)、李景纯(《赵子日》)、李之荣(《二马》),祥子、小福子(《骆驼祥子》)等等都是一些具有美好品德的人物。
而老舍笔下的反面人物则多是怒颜婢膝、为虎作伥、横行乡里之徒。
如老张(《老张的哲学》)、毛博士(《牺牲》)、冠晓荷(四世同堂》)之类便是代表,老舍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不仅大量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学在对比中刻划人物,突出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更主要的是老舍所塑造的这些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都是中国广大读者所熟悉的,不管他们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言谈举止,都能为广大读者所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