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和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化、大众化之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和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化、大众化之比较分析

摘要:赵树理和老舍小说中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有同有异,二人小说创作中有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二人小说模式之同,源于他们对中国小说的情有独钟;二人小说模式之异,源于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及个人艺术气质的不同。他们致力于通俗的大众文艺创作,适应并提高了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赵树理;老舍小说;民族化;大众化

Abstract: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ity of zhao shu li and lao she's novels.The features of 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 in these two writters's works are vivid. The similarities of writting mode lies in that they both love chinese novels deeply, while the differences of writting mode origin from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 qualities. In one word, the two writters devote their time to the creation of popular works and improve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broad masses.

Key words:Zhao Shuli; Lao She novel; nationalization; popularity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在理论、创作和运动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脉络、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在表达各自独立内涵的同时,也把对大众化运动的理解投放到了多元文学文化语境中,折射出内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价值取向。中国由“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文学,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在文学上的正宗地位。既开始了文学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光辉历程,广大作家运用质朴.生动的群众语言,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劳动群众形象,创作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的大众化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出现了很多有成就的文学作家,赵树理、老舍就是其中的两位。

“赵树理——时代的产儿,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家,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 [1](p235)。他作为这个时代文学创作的代表,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及时代精神,以新鲜朴实的民族形式,活泼生动的语言,健康.乐观.机智的幽默风格,描绘了全新的时代,全新的人民生活,不仅赢得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受到著名作家郭沫若,茅盾等人的高度赞扬,被誉之为“人民作家”。他的创作不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且也以农民代言为己任,作为现代农民作家的典范,赵树理无论是在延安时期的大众化运动中,还是在建国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语境中,都是坚持自己的农民立场。

赵树理来自北方山区的农村,农民的出身使他总是以农民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以作为农民的人生态度来体会社会,来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确立自己艺术风格的名作。作者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区一个名叫刘家峻的村庄,一对男女——小二黑,小芹自由恋爱过程中遇到各种阻扰并最终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取得婚姻胜利的故事。作品以其内容的贴近,形式的大众化,一出版就获得广泛的好评和热烈欢迎,在解放区可谓家喻户晓。

一个作家的人生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归宿,无不早就潜藏于其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性格气质中,虽然时代的潮汐和命运的突变会使他性格扭曲,产生夸张性的裂变和变异,但总的来说,还有其既定的人生轨迹可以探寻的。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础主题,那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继承了鲁迅开始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示了自己新的开拓和特色。

从20年到40年代的相当长的历史跨度中,老舍始终热诚地在自己的创作中坚持着多侧面地探索这一重大文化问题。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日》和《二马》三部最早的长篇中,老舍借着对老张、赵子日、马则仁等人物的描写刻画,就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不仅个性都颇为鲜明,而且由于被放置在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加以表现,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问大众性。

20世纪80年代,周扬对老舍的民族化大众化作过如下精辟的评价,“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中,老舍比较早也比较好的注意到文艺的大众化问题。从30年代起,他就放下大家的架子,同民间艺人交朋友,拜他们为师,学习通俗文艺的艺术技巧,成为一位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他从民间文艺那里汲取营养,同时也熟知人民群众喜爱什么不喜爱什么,他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和习惯,他认为“土”比“洋”可贵,“土”比“洋”更难。这绝不是说他不懂洋玩意,我们知道,老舍曾先后在英国、美国旅居七、八年,非常熟悉欧美文学,”但他自己写作的时候,却始终坚持从本民族的人民生活出发;坚持为本民族广大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艺术精品。[2](p48)抗战时期是老舍写作生涯的重要转折期,文艺大众化又是抗战时期中国文学面临的首要难题,这个话题的提出和运作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老舍的写作走向。

赵树理和老舍的小说创造中非常注意适应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和欣赏习惯,注意故事的曲折生动完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塑造性格各异的中国社会中的普通人物形象。那么在赵树理和老舍的小说创作是怎样表现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呢?我们结合赵树理和老舍的文学作品,分别对他们小说的大众化和民族化进行各自的阐述.比较。

(一)在选材方面,赵树理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选才角度。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他将“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作为自己创作的最终目标;赵树理的创作至始至终是采取农民的思维视角,依据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并以此来传达农村的变革与变化,显现出地道的农民生活本色,也体现了他对农民和农村的浓厚感情。

长期以来,由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新文化,基本上是在城市文化空间中形成的,属于一种城市文化形态。而赵树理与生俱来自觉地选择民间立场,不仅使他的小说和盘托出了一个现实的民间,快捷地反映了正在进行的农村革命和民族战争,同时具有浓郁的大众化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使作品毫无彰碍地走向了民间,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