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之对联的那些事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情之对联的那些事儿------尧山玉美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错的,中国人过年贴对联,那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独有的文化基因。它和中国旗袍,中国瓷器,中国书法,中国京剧……等一样为中国所独有。它和西方人吃饭使用刀叉一样自然。只要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春节,有春节就会有对联。

从时间来看,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传说秦朝时候,人们门口挂的是桃木刻的符,大家知道,画符念咒是中国人赶鬼驱魔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年“据说是一种吃人的怪兽。所以过年必挂“桃符“。一年到头,那符也挂旧了,就必须换一个。所以诗人就说”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年新气象,新的东西总有无限活力。就象十八岁的漂亮姑娘,那个男的不会多看几眼呢。这也正常。后来有个叫“孟昶“(读“厂“)的皇帝,他发现桃符实在太单调了,就提议写几个字上去。据说他撰写了中国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中国人就有了贴对联的习惯了。上自皇宫,下到黎民百姓,各行各业,都要贴对联。己经不限于过年贴对联了。平时重大喜事,必有对联。如结婚,男方女方都有对联。女方贴单“喜字“,写的是“诗云于归“,“易曰乃字“。“于归“,“乃字“,说的是女儿大了就要出嫁。“女儿大了不中留,留来留去成了愁“。中国人认为,女儿找了好人家,就终身有靠了。男方家比女方家热闹多了。他贴的是双喜字。写的是“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如果孩子戏周,他写的是“新开周岁蹒珊步“,“初启此生浩荡云“。亲人去世,他写的是“日落西山常见面”,“水流东海不回头“。当然,能写的不止这些。我只能简单介绍了。各行业也有自己的对联,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机智自信。如杀猪的,他这样写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既形象又杀气腾腾。剃头的,他这样写道: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卖药的,他谦虚地说: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照这样推理,卖棺材的就可以这样说:但愿世间人长寿,何妨此木烂成灰。

“诗,言志也“。人们用对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心声而己。上自皇帝,下到百姓,爱写对联,爱看对联。明太祖朱元璋就喜欢给大臣送对联,以示宠幸。康熙皇帝写的那个“福“字,至今还被人们反复印出来,流行天下。人们对书法家的对联更是追捧。据说书圣王羲之家的对联老是被人偷走。他只好在门上贴着:祸不单行,福无双至。这下没人偷了。第二天,他加了几个字,成为这样的: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日至。从前的人对文化是崇拜的。而“老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受到人们尊崇。中国人在香堂上方挂的牌子上写道:天地君亲师。那时,写对联要请先生。礼物丰厚。态度毕恭毕敬。

传说有一个人,三代不识字,但对文化很崇拜。他也重礼请先生写字。先生写了两个字:竹苞。他高高兴兴地拿回去贴了。后来有一个稍有知识的人解释说,这是骂你。拆开念就是“个个草包“。没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有文化。

大多数先生还是好的。我小的时候,村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王先生,请他写的人太多了。全村几百户人家,他根本忙不过来哦。人们要么请其他的老师写,要么让自己的小孩子写,虽然难看,聊胜于无。于是过年时,各位字体都有了。有庄重典雅之作,亦有小儿涂鸦。有条件的人家,还要到县里请书法家写来。那时对联,纯手工制作,自有一种独有的墨香。

我父亲仅有初中文化,他没有练过书法。严格来说,他的字很难恭维。但在大多数没文化的人堆里,也算是“鹤立鸡群了“。乡亲们在王老先生那里没排到队,就退而求其次,到我家来了。所以我家过年,也是人山人海。父亲耐心极好。亲自裁纸,一家一家完成。有的人会买一包烟,或拿一瓶墨汁来。有的人什么都不拿。我很小就帮忙,把父亲写好的对联摊在地上凉干。再一家一家收好,用一根稻草捆好。

后来我上了高等学校,算是一个“文化人“了。不知什么时候,父亲悄悄让给我来写了。乡亲们更喜欢我写的字。父亲像一个过时的明星,没有人“追捧“了。而我“风华正茂“,人们看着更顺眼吧。父亲退居二线了,他打下手,裁好纸。再把我写好的字放在地下凉干。好像一个演员,从主角变成跑龙套的了。想起来,这也是人生的悲哀。我当时没想这么多。拿起笔来,当仁不让。龙飞凤舞。挥洒自如。其实我没练过字。我的字很难看的。跟杨有才老兄比,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但“山上无虎,猴子充霸王"。有些“老虎“拒绝写字了。他们要打麻将。

写对联其实是很辛苦的。是义务劳动。只是我们家人善良,不忍心拒绝别人。在腊月,天气那么冷。我呵着冻红的手,一张张写着。从早站到晚。脚都痛了。有四五天是忙的。到了大年三十,还是有人拿来。我是马不停蹄。父亲看我忙不过来,他会帮忙写一点小的对联。如“鸡鸭成群“,“六畜兴旺“,“开门大吉“,“出行大利“之类。有一个叫“王兴助“的伯伯,他到我家指定叫我写。也就是说,指定不要我父亲写。我又一次感到了人老了的悲哀。父亲似乎无所谓。他继续做我助手。母亲是没读过书的人。但特别尊重文化。如果扫地,看到有字的纸,她会捡起来。这是对文化的敬畏。我写字,她支持。倒一杯开水,让我暖手。又让我穿暖鞋。盛好饭端在手上。对来人也是招呼吃饭喝茶。“写对联“成了我每年为乡亲们服务的差事。有几个本村的老师己拒绝写对联了。这使我的任务更重了。我依然乐此不疲。走在村里,看到人家贴着我写的对联,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然而九十年代后期,我明显轻松了。几乎没人叫我写了。原来市场上各种对联如潮水般涌来了。它们制作精美。有各种祝福图案。纸质也好。适合现代楼房张贴:又长,又宽。还金壁辉煌。我就知道,手写对联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了。乡亲们己不需要

我为他们服务了。一如当年父亲被我所取代一样。我感到“失落“,“悲哀“?一言难尽。

原来叫我写对联的人都老了。现在是年轻人当家。这一代人很早都出了门,基本上初中没念就出门了。在外面摸爬滚打,如今小有成就。大多数人买了车,有了房。大家都扬眉吐气了。既然用钱就可以买到一切需要的东西,又何必低三下四请读书人写什么对联?你读书人又能挣几个钱?做老师这么多年,明显感到好学的人越来越少了。厕所里总有学生偷偷地烧书。这使我想起母亲,当年她对我的一字一纸都视为珍宝啊。她是一个没读书的人。对文化很敬畏的。

社会在进步。大家都买对联。花花绿绿的,喜气洋洋的。内容也都千篇一律,都鼓吹赶快发财,日进黄金百斗。如“财如红日腾腾起,钱似春水滾滚来“。不错。中国人以前穷怕了,追求财富是无可厚非的。但像这样赤裸裸的鼓吹,总觉得有些怪味。没有人会在小院门上写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了。统一的印制的对联气势汹汹地占领了大江南北。从前,是低三下四请文化人写对联,现在是扬眉吐气地买对联。文化人有什么了不起?文化能当饭吃吗?但我总觉得这其中少了点什么。反正闻起来,再也没有书香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