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夜莺颂》穆旦译本评析

合集下载

济慈名诗夜莺颂中英对照欣赏(2)

济慈名诗夜莺颂中英对照欣赏(2)

济慈名诗夜莺颂中英对照欣赏(2)济慈诗歌欣赏带翻译篇三TO AUTUMN 秋颂by John Keats(查良铮译)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To bend with apples the moss’d cottage-trees,And fill all fruit with ripeness to the core;To swell the gourd, and plump the hazel shellsWith a sweet kernel; to set budding more,And still more, later flowers for the bees,Until they think warm days will never cease,For Summer has o’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Who hasth not seen thee oft amid thy store?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 Drowsed with the fumes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夜莺颂翻译

夜莺颂翻译

夜莺颂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给嘴唇染上紫斑;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疲乏;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暗,和苔藓的曲径。

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当你正倾泻着你的心怀发出这般的狂喜!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

永生的鸟呵,你不会死去!饥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露丝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就是这声音常常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一个美女望着大海险恶的浪花。

英国诗人济慈的经典诗歌《夜莺颂》原文及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经典诗歌《夜莺颂》原文及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经典诗歌《夜莺颂》原文及赏析夜莺颂第一节我的心疼痛,我感到昏昏欲睡,麻木不仁,好像是饮过毒鸩,又像是刚刚吞服过鸦片,开始沉向冥府的忘川。

这并非我对你的福气有所妒嫉,而是你的欢乐使我过度欣喜——你呀,羽翼翩翩的树精,在山毛榉的绿叶与荫影之中,在那歌声悠扬的地点,你舒展了喉咙,歌唱着夏天。

夜莺颂第二节啊,但愿有一口美酒,一口曾在地窖冷藏多年的美酒!人一尝就会想到花神,想到葱绿的酒乡,想起舞蹈、恋歌和丰收季节的欢狂。

啊,要是那杯酒带有南国的热气,红如人面,充满灵感之泉的真味,珍珠的泡沫在杯沿浮动,能把嘴唇染得绯红,我就会一饮而尽,悄然离开尘寰,随你隐没在幽暗的林间。

夜莺颂第三节远远地隐没,消失,并且忘记你在林间从不知晓的东西,忘记这里的厌倦、焦虑和烦躁不安。

这里,人们坐在一起长吁短叹;这里,老年瘫痪了,只剩得几根白发摇晃,青年也变得苍白,瘦削,以至死亡;这里,人们一思想就感到伤悲,就会绝望得两眼铅灰;这里,美人的双眸难以保持明丽,新生的爱情第二天就会凋敝。

夜莺颂第四节飞去,飞去,我要向你飞去,不是与酒神同驾豹车而去,而是乘坐诗神的无形的双翼,尽管这头脑恁地迟钝、团惑和呆滞。

啊,此刻我终于和你在一起了;夜,是这般地柔和,也许月后已经登上宝座,众星正在四周守望,但是,这里却没有光亮,除了几丝天光,随风穿过窗枝的隙缝,穿过绿叶的荫影和苔藓的曲径。

夜莺颂第五节我看不清什么花儿在我脚下,也望不见什么花儿在枝头挂,但是,在温馨的黑夜,我却能猜想这个季节的每一种芬芳,那就该有香草、灌木和野果树的花。

有山楂和野玫瑰的花,还有早谢的紫罗兰为绿叶遮盖,还有麝香蔷薇即将盛开——那种蔷薇是五月中旬的骄儿,流露着酒香,它是夏夜蚊蝇飞鸣的地方。

夜莺颂第六节我在黑暗中倾听你的歌声,我多次想到死亡,他可以给人安宁。

我在诗歌里亲昵地向他呼唤,求他把我的生命化为青烟。

现在我越发感到死亡的富丽,想在午夜安然地与世别离,但此刻你却以如此的狂喜倾吐着你的胸臆,你将永远歌唱不息,我死了就不会再听见你——你将唱给一堆草泥。

夜莺

夜莺
济慈的《夜莺颂》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1年12月 1日 1. 昨天,上海开始大幅降温。 到了晚上,寒冷的北风夹带着雨点,从街道的一头刮到另一头,行人匆匆。昏黄的路灯下只听到风声,以及雨水溅落在路面的声音。 结束了一整天忙碌的工作,我站在窗前,想歇口气,但是只觉得寒风一阵阵往脖子里钻,令人簌簌发抖。 突然之间,一个词冒了出来:"温柔的夜色"。此时此刻,我多么期待"温柔的夜色"啊! 2. 这个词是如此熟悉,不加思索就出现了,似乎在哪里见过。 想了半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菲茨杰拉德的一篇小说的名字:《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好多年前,我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入了迷,觉得原著的语言太优美了。读完以后,就想看菲茨杰拉德的其他作品,首当其冲的就是堪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续集《夜色温柔》。虽然后来终究没有读,但是对这本书始终没有忘记。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的大才子,海明威的密友。他出身普通家庭,但是爱上了富家小姐塞尔达,经过苦苦追求,两人终于结婚。他最有名的作品,内容都与这场婚姻有关。 婚后,两人移居巴黎。塞尔达富家小姐的习性暴露无遗:喜欢喝酒、讲究排场、挥霍无度。菲茨杰拉德为了维持婚姻,伤透了脑筋,最终身心俱疲,不仅写不出小说,身体也垮了,1940年死于酗酒后的心脏病。他死后,患了精神分裂症的塞尔达被送入精神病院,1948年死于一场火灾。 不知为什么,这个寒冷的夜晚,我又想起了菲茨杰拉德的悲剧人生,以及他笔下死于心碎的盖茨比。 3. 我找到了小说《夜色温柔》,想让菲茨杰拉德抒情忧伤的笔触,伴随我度过这个夜晚。 翻开第一页,意外发现有一段题诗。 这段诗是这样的: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 -- Ode to a Nightingale 译成中文就是(本文所有译文都是我的翻译): 你已经在我身边!夜色如此温柔...... ......但是没有一丝光亮, 四周只有微风吹来 穿过阴暗的绿茵,以及长满青苔的小径。 多美的诗句啊!而且与菲茨杰拉德想在小说中表达的情感,异常贴切:找到了自己所爱的人,"你已经在我身边",就连夜色也"如此温柔";但是,这段感情没有希望,看不见"一丝光亮";黑暗中"微风吹来",四周是"阴暗的"环境,以及"长满青苔的"弯曲道路,暗示内心的寂寞,以及前途未卜的未来。 难怪这本小说取名为《夜色温柔》。作者借此表达心中的忧伤,也就是后面三句。 4. 这一段诗,出自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的名作《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 我这才想到,菲茨杰拉德引用济慈的作品不是偶然的,他们两人的人生非常相似,同样的悲惨。 济慈堪称是英国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大诗人。父亲是马厩工人,在他8岁时去世,母亲也在几年后死亡,他依靠兄弟姐妹互相支持长大。20岁以后,他的唯一经济来源就是写诗,终生拮据。1820年,他患上了肺结核,第二年逝世,享年只有26岁。 根据记载,1819年5月,他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伦敦一个朋友家里。一个黄昏,听到花园的树上有夜莺啼叫,他心有所感,就写下了《夜莺颂》。 当时,他正与邻家女孩Fanny Brawne恋爱。他很珍惜这段感情,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身体和经济状况,就不胜烦恼,觉得前途渺茫。盼望逃避现实,像夜莺一样飞走,但是又不可能实现。 网上的材料这样介绍两人的爱情: "1820年的初春,济慈去了伦敦城,那天他没有穿大衣。回来的时候为了省钱,他坐在马车的外面,结果全身都被雨淋透了。等他回到家里,他的恋人范妮为他打开门,他几乎是倒在范妮的怀中。 那天晚上,他开始咳血。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结核,并从此不让范妮再接近他。他每天坐在窗前,看着范妮在院子里玩耍,他每天给范妮写信,尽管她就住在自己的隔壁。 到秋天的时候,医生建议他必须住到比较温暖的地方去。他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罗马。1821年2月,济慈在罗马病逝。 消息传回伦敦,范妮悲痛欲绝,她那个时候只有19岁。" 5. 《夜莺颂》不长,只有80行,但是用词华丽、语法古老,不易读。好在全诗的结构,以及想要表达的情绪,还是很清楚的。 开头先说,作者羡慕夜莺的欢乐。 '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 我并不感到妒忌, 反而因为你的欢乐,我也产生欢乐。 接着说,希望追随夜莺而去。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 将这个世界抛在身后 与你一起,隐入幽静的森林。 因为这个世界实在太悲伤了。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ey hairs. 这里,人们只能坐着互相叹气; 在岁月的麻木中,听任白发飘零 但是,四周是一片黑夜,终究无力飞翔。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没有一丝光亮, 四周只有微风吹来 作者感叹身边的花草是如此葱郁, 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 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ghs, 我不知道脚边是什么花, 也不知道枝头的清香从何而来, 若能就此死去,也算是美好。 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 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 许多次,我在黑暗中这样倾听 几乎爱上这种安详的死亡 但是,夜莺的歌声是不死的。 Thou wast not born for death, immortal Bird! No hungry generations tread thee down; 永生的鸟儿,你不会死! 人类世代的悲伤,无法令你停止歌唱。 只可惜现在它飞走了,只把我一个留在这里。 Was is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 -- Do I wake or sleep? 这是幻觉,还是白日梦? 歌声消逝,我到底算醒着还是在做梦? 6. 此诗有查良铮(穆旦)的中译。我认为,他的译文质量很好,基本上把原诗的意思翻译出来了,没有错译。但是还不算完美,有些段落他的译文与原诗的意境差别比较大,而且没有注解,典故的处理不理想。 我个人特别喜欢全诗的第三大段,那一段描写现实世界的悲凉,我想很多中国人会深有同感。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这里,人们只能坐着互相叹气,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ey hairs. 在岁月的麻木中,听任白发飘零。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这里,青年逐渐变得苍白、消瘦,直至死亡;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这里,稍一思考,就充满悲伤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黯淡的眼神中只有绝望; 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 这里,美神无法保住她的姿色, 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 新生的爱情第二天就消亡。 (完)

试析济慈《夜莺颂》

试析济慈《夜莺颂》
12 年 2月 2 日, 慈终 于度 完 了人 生最 后 的 时 81 3 济 光 , 葬于 罗 马 。按 他 生 前 的要 求 , 其 墓 碑 上 刻 并 在 上 了这样 的墓 志 铭 : 这里 躺 着 一 个 名 字 用 水 写成 “
的人 。 ”
三、夜莺颂》 《 的内容评析
《 夜莺颂》 这篇诗歌共有八个段落 , 在每个段落
评论界非常粗暴地攻击济慈的作品 , 使得 出版商不 敢出版他的诗集 , 这便使济慈微薄 的稿酬断掉 了来
源, 因而 生活 极端 贫苦 ; 其次 , 慈 的弟弟 患 上 了严 济
苦的生活 。 因为没有足够的生活来 源, 济慈不得
收稿 日期 :O 1—0 0 2l 4— 2
.-
-—

1 43.— ・ — —
不选 择学 习 医学 , 的帮助下, 济慈 的第一部诗集才
得 以 出版 。
济慈的长诗《 安迪米恩》 出版后 , 由于他和 当时 英国的一些进步作家交往频繁 , 而且在诗 中表达的 思想大多并不能被 当时的贵族和统治集团接受 , 因 而受到了一些 思想保 守人士的猛烈攻击。在 巨大
及“ 永恒” 来认识赞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济慈不 是一个逃避主义者 , 而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 人 ,
其名作《 夜莺颂》 便是一个很好 的例证。 _ 2
济 慈 的一 生
的三年多时间里, 他先后写下了长诗 《 伊莎贝拉》 、 《 赫披里昂》 《 、圣阿格尼斯节的前夕》 《 、 拉米亚》 以 及数 量很 多 的短诗 , 夜 莺颂 》 是这 个 时 期 写 《 也
当 中各 有十 句话 。其 中有九 句 话 为 五音 步 抑 扬格 。 在 诗 的开首 , 当作 者 听 到 夜 莺 动 人 的歌 声 , 始 沉 开 浸 到夜 莺美 妙 的 世 界 中 , 享 她 的 快 乐 。然 而 , 分 想 获 得快 乐却 不是 一件 容 易 的事 情 , 须首 先 要 经 历 必 各 种各样 的痛苦 , 在痛 苦 中有 间杂 着麻 木 的感 觉 。 “ 的心在疼 痛 , 我 困顿 和 麻木 刺 进 了感 官 , 如 犹

三美论视角下《夜莺颂》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三美论视角下《夜莺颂》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2 理论框架
许渊冲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翻译 理论,其中“三美论”是许渊冲借鉴鲁迅的观点:“诵习 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颂 其章,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从文学翻译的角度, “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 是指译诗要尽可能多地传达原诗的美,没有误译、漏译 与增译等;“音美”指要传达出原诗的韵律与节奏,可以 通过押韵、谐音和头韵等方式来实现;“形美”则要求尽
很多研究,但是从“三美论”视角对其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的很少。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基础——诗
歌翻译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对查良铮先生与朱维基先生的 《夜莺颂》 译文进行系统对比研究。
[关键词] 诗歌翻译;“三美论”;《夜莺颂》;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可能与原诗形式一致,如诗句长短、词语的重复和对仗 等。
3 分析
3.1 译文对比分析 本文将从“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来比较研 究查良铮与朱维基版 《夜莺颂》。 首先,“意美”。查良铮与朱维基两者的译诗皆可以 传达 《夜莺颂》 的原意,并且分别具有自己的语言特 色。在查良铮版译诗中,动词的运用极为传神。例如, 第 一 诗 节 的 一 二 行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被译为“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刺”字触动 了读者的感官。在最后一诗节“你怨诉的歌声/流过草 坪,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中,“流过”“越过” “溜上”几个动词的运用非常生动。在朱维基版中,译诗 的语言是极为优美的,如第二诗节最后一句,“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其译文为“偕你归 隐到阴郁的森林”,古风古韵,极具诗意。 其次,“音美”。由于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是非声 调语言,二者诗歌格律实现手段不同,故本文仅从押韵 模式来分析译文所体现的音韵之美。

灵魂的歌者——《夜莺颂》赏析

灵魂的歌者——《夜莺颂》赏析

外国文学灵魂的歌者——《夜莺颂》赏析张悦首都师范大学摘要:济慈是浪漫主义杰出诗人之一。

他天赋异禀,却英年早逝,短暂的一生经历了病痛的折磨、亲人的离逝以及爱情的坎坷。

然而在他的诗作中,诗人借“消极感受力”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惨淡现实的背后总能暗藏着强大的生命力,给予人们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真实的感受力。

这种力量使文字既看上去充满张力,却又浑然一体,直抵灵魂,生生不息。

欢乐与痛苦、幻想与现实、物与我、生与死都在夜莺的高歌中短暂停留,却在诗歌构建的幻境中永恒存在,隽永绵长。

关键词:夜莺颂;消极感受力;张力济慈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短暂的一生虽历尽坎坷,却从未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他的笔触感性细腻而又富于想象,作品中总有一种“消极感受力”,这也是济慈诗中美学的核心。

这种力量它没有自我,却又寓于万物之中,它能够将自身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体验神秘,敢于怀疑,而不受事实和理性的禁锢。

这种能力能消解在新批评视角下各矛盾因素间的张力,游走在现实与幻想的世界里,欢乐与痛苦相融合,物我归一,生死相通,它既不会拒绝感受生命之痛,也会乐于拥抱世界之美,在体验中更好的感受生命,感受生活中的美才是永恒追求。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现实与幻想之间,济慈遵循自己的内心的最真实感受,从而使他的文字中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张力,这种张力并不凌厉,它醇厚隽永,超越生死悲喜,带给读者更深切的人生感悟,谱写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一、悲喜交加在诗的第一节,诗人就表现出了复杂的情绪,亲人离世,仕途受挫,病情恶化,爱情不顺,生活的重创将诗人拖入痛苦的深渊:“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痛苦麻痹了精神,诗人的意志在消沉,“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夜莺的嘹亮的歌声令人迷醉,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开始模糊了,毒鸠和鸦片一方面会导致死亡的悲痛,另一方面又会给人带来片刻的安慰和欢欣,而希腊神话中的忘川,忘记尘世的欢乐和痛苦也同样让人喜忧参半,诗人静静感受外界环境带来此刻心中的真实感受,两种复杂情绪的交织,渐渐随着内心的感受沉淀下来,跟随着夜莺的歌声,走入亦真亦幻的想象世界。

浅析济慈《夜莺颂》

浅析济慈《夜莺颂》

浅析济慈《夜莺颂》摘要: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旨在揭示济慈着力刻画的贯穿整篇诗歌的复杂心情——痛并快乐着。

这种挥之不去的矛盾心情正是诗人人生的真实写照。

济慈在表达这首诗歌的主题时采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的表现手法,文章拟在此分析这首名作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关键词:《夜莺颂》;对比;象征约翰·济慈是英国19世纪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的丰富、语言的精确与华美完全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声望颇高的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济慈的颂歌“珠圆玉润”。

济慈的墓碑上写着:“此地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是用水写成的。

”但是闻一多却认为:“忠烈的亡魂啊!/你的名字没写在水上,/但铸在圣朝底宝鼎上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但丁.力ⅱ百列·罗塞蒂说:“我们的济慈的歌声就是我们英国的夜莺歌。

”济慈的《夜莺颂》是其颂歌中最美的诗篇之一,难怪徐志摩说:“诗中有济慈的《夜莺歌》,如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

”《夜莺颂》一开篇,诗人就饱蘸深情地写道:“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阴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诗人听着夜莺的嘹亮而美妙的歌唱,心被这快乐的歌声感染着。

这种快活太尖锐了,诗人甚至感到心儿在痛,感到自己像是被麻痹了一样。

他向往那林阴繁茂的夜莺欢唱的世界,但是残酷的现实使他又不能够完全投入和享受这种快乐,诗人的心被现实世界的“不尽如人意的因素”打击着。

于是诗人想到了以酒解千愁。

唉,要是有口陈年的佳酿该有多好!“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诗人渴望饮下这美妙的醇香美酒,让自己从困顿、疲乏和痛苦的身体游离了出来,与夜莺共入深林,“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问从不知道的一切”。

夜莺颂 翻译

夜莺颂 翻译

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生于伦敦一个马夫家庭。

由于家境贫困,诗人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当学徒。

1816年,他弃医从文,开始诗歌创作。

1817年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

1818年,他根据古希腊美丽神话写成的《安狄米恩》问世。

此后诗人进入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还有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赋》等诗歌。

也是在1818年,诗人爱上了范妮·布恩小姐,同时诗人的身体状况也开始恶化。

在痛苦、贫困和甜蜜交织的状况下,诗人写下了大量的著名诗篇。

1821年,诗人前往意大利休养,不久病情加重,年仅25岁就离开了人世。

名作赏析1818年,济慈23岁。

那年,诗人患上了肺痨,同时诗人还处于和范妮·布恩小姐的热恋中。

正如诗人自己说的,他常常想的两件事就是爱情的甜蜜和自己死去的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情绪激昂,心中充满着悲愤和对生命的渴望。

在一个深沉的夜晚,在浓密的树枝下,在鸟儿嘹亮的歌声中,诗人一口气写下了这首8节80多行的《夜莺颂》。

相传,夜莺会死在月圆的晚上。

在午夜0点时,夜莺会飞上最高的玫瑰枝,将玫瑰刺深深地刺进自己的胸膛,然后发出高亢的声音,大声歌唱,直到心中的血流尽,将花枝上的玫瑰染红。

诗的题目虽然是“夜莺颂”,但是,诗中基本上没有直接描写夜莺的词,诗人主要是想借助夜莺这个美丽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人的心是困顿和麻木的,又在那样的浊世。

这时候诗人听到了夜莺的嘹亮歌唱,如同令人振奋的神灵的呼声。

诗人的心被这样的歌声感染着,诗人的心同样也为现实的污浊沉重打击着。

诗人向往那森林繁茂,树阴斑驳、夜莺欢唱的世界。

他渴望饮下美妙的醇香美酒,愿意在这样的世界里隐没,愿意舍弃自己困顿、疲乏和痛苦的身体,诗人更愿意离开这污浊的社会。

这是一个麻木的现实,人们没有思想,因为任何的思索都会带来灰色的记忆和忧伤的眼神。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名利场》中蓓基人物形象分析2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3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4 浅析欧洲中世纪骑士和中国侠士精神的差异─西欧中世纪初期骑士和中国秦汉游侠5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6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7 The Goth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8 挣脱枷锁,走向自由——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9 商标翻译分析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11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12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1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14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5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16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17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18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19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20 A Survey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Babel‖ in the Movie Babel21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对比研究22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23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24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25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26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27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28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29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30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31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32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33 《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34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35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36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37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38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39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40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41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42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43 《通天铁路》中超验主义与清教思想救赎观冲突之探析44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45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46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47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48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49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50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51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 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52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53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54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55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56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57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58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59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60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与高中英语教学61 从英式桌球斯诺克看英国的绅士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62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63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64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65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66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67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68 Analysis of Dialect Transl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69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70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7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72 中英婚姻观对比73 论企业简介中文到英文的翻译74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75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76 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对生活的反思77 埃德娜的觉醒——对《觉醒》的心理女性主义分析78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79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80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81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82 浅析美国嘻哈文化影响下的美国俚语83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84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8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86 希腊神话在占星学中的体现87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88 《老友记》中言语幽默的修辞学思考89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90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91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92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93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94 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95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96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97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98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99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100 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10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102 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新解103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104 美国“寂静五十年代”的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105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106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107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108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109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110 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111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思维差异112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113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114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15 浅析哈代笔下经典女性苔丝和苏的人物形象116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117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118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119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120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121 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字幕翻译的文化转向122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123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124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12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126 浅析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的现象127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128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129 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130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131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132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33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134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135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136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137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138 从《卡斯特桥市长》看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论色彩139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40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141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142 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143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144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4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146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47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148 从文化的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人名149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150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151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52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53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154 分析双城记中的讽刺用法155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156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157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158 《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159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160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161 商务英语的语用特点及翻译162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风声》的字幕翻译策略163 从《功夫熊猫》中试析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164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165 Britain Needs a Monarch—Caus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rch in Britain166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167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168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169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170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171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172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173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174 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175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176 从《通往雨山之路》看美国印第安文化的逐渐衰落177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Poe’s The Cask of Amontillado178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y Jo Rejects Laurie’s Proposal of Marriage in Little Women179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180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181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182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183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184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185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86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187 分析《等待》的悲剧188 Double V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Great Gatsby189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190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191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192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193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194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195 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方法探析196 A Masterpiece "Stolen" from the Past—Intertextuality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197 海明威文学作品中青年和老年人物关系对比探究198 On the Transculturation Reflected in Disney Mulan199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200 《时间中的孩子》成长主题分析。

和谐礼赞——《夜莺颂》赏析

和谐礼赞——《夜莺颂》赏析

和谐礼赞——《夜莺颂》赏析
刘翔宇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1)002
【摘要】约翰.济慈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着死亡与痛苦的折磨。

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使这位天赋异禀的诗人只能寄情于诗歌创作。

诗人借助"消极能力"表达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

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其创作的《夜莺颂》便产生了一种含糊不定的状态,进而解构了物与我,生与死之间的二元对立。

物我合一,生死相融的和谐状态能够使灵魂感受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能够超越时空的束缚使生命得到永生。

《夜莺颂》虽是一首暗含强烈死亡意味的作品,但物与我,生与死这些看似对立的生命状态却相互交织融合,谱写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刘翔宇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自然取向--<夜莺颂>与<水仙>比较赏析 [J], 李曼丽;李梅松
2.和谐礼赞——《夜莺颂》赏析 [J], 刘翔宇
3.生态:断裂与和谐--从《夜莺颂》到《秋颂》 [J], 李小均
4.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对《夜莺颂》的文体学赏析 [J], 刘新秀
5.梦幻的心灵之歌--《夜莺颂》赏析 [J], 周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第6卷第4期2004年12月滁州学院J0URNAL0FCHIJZH01JUNIVERSITYV o1.6No.4Dee.2O04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黄学静(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O)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由于在作品中常常描绘许多”不如意的因素”而被许多人当作是逸避现实的消极主义者.本文通过分析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意在阐述济慈并非一个极力想逸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在诗中诗人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不断中,诗人经历痛苦的过程,最终选择回归现实,显示了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关键词:积极浪漫主义;想象世界;现实世界;济慈中图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66(2004)04-0013-02英国的浪漫主义时期是英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约翰?济慈(约翰?基茨,1795—1821)是这个时期六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最早过世的一个,他在短短数年的创作生涯里给世人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作为一个诗人,在济慈的作品中,真,美,永恒以及死亡是常见的主题,而贯穿他诗歌的中心写作灵魂就是他一度在诗中所提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因此,诗人所追求的美不仅仅是一般的感官上所能感受到的美感,而更是一种与真实息息相关的独特意义上的美.正如1817年底,济慈在写给弟弟们的一封信里提出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名言:”任何艺术的高超之处在于其强烈性,能使一切不如人意的因素因它们与美和真的紧密联系而消散.”而要把美和真结合起来,就不得不去面对许多”不如人意的因素”,诸如丑恶,困苦,疾病,即便是快乐和幸福本身,因其暂忽和必然消逝也已经构成一种痛苦.正因为诗人在其诗中描绘了诸多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使得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把济慈看作一个悲观主义者,认为他厌恶现实,企图逃避凡世,对人生抱消极的态度.事实上,济慈在处理美与真的矛盾时,主要着眼的人对现实外界的审美活动而不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很自然地,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不是如何改造和克服痛苦,丑恶,黑暗等事物,而是如何在精神上凌驾,超越这些事物所具有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从而把这些事物和快乐,光明和美好的东西一起作为”真”来认识,来审度,来观赏,以此取得心灵的宁静和愉悦(“美”).这样的一个原则就决定了诗人是不会选择沉溺在想象的世界中不愿归来,而逃避现实的.因此,济慈不是一个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关于这一点,诗人的名作《夜莺颂》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例证.《夜莺颂》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听到夜莺的美妙歌声后,那优美的旋律激发起了诗人的内心渴望自由,希望摆脱人世间的所有痛苦悲伤的一种向往.这首诗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主线索,即以夜莺为代表的想象世界与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处处是音乐,美酒,朦胧光影下的宁静,后者充满纷扰,病痛,焦灼不安.一方面诗人表达出自己渴望同夜莺一样能飞进那宁静丰饶美丽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尽管如此诗人却一刻也不敢忘记并且不断地提醒自己身在一个有着冷酷无情现实的世界中.两种矛盾不断收稿日期:2Oo4一o9-25作者简介:黄学静(1978-),女,安徽来安人.滁州学院外语系助教. 一l3一交织冲突,最终诗人还是选择坚决地告别想象世界,投入真实的世界,清醒地面直残酷的现实.在诗的开首,当作者听到夜莺”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的动人歌声时,受歌声的感染他开始想要沉浸到夜莺的美妙世界中,分享她的快乐.然而想获得快乐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以痛苦为代价,还混合着疼痛,麻木的感受.正如诗人在诗中所描述的”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列斯忘川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条河,据说饮了此河的水可使人遗忘).为什么诗人在感受快乐之前要先感受如此的痛苦呢?这是因为对诗人来说,想要全心全意地享受夜莺那美妙的歌声,他必须要努力忘记自己所处的痛苦的现实世界.然而尽管现实世界充满了苦痛,但它如此得真,以至于他无法轻易将现实抛之脑后.在这里现实ll』:界和诗人所向往的夜莺的世界相比较,似乎诗人更愿取夜莺的想象世界而舍弃自己的现实世界.在接下来的第二和第三段中,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进一步地发展.虽然夜莺的世界是如此得美妙,叫人向往,诗人还是无法轻易忘记令人痛苦的现实,他仍然进入不了夜莺的世界.所以诗人开始转而寻求美洒的帮助.他希望”哎,要是有一口酒!……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但是否美酒就能使诗人真正忘记现实,投入到想象世界中呢?这里诗人仍然得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明明想要忘记的却变的更加清晰,想要离开这个充满了”疲劳,热病,和焦躁”的世界的这一念头不仅没能实现,反而勾起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尽的悲伤:”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现实留给诗人的印象如此之深,即使是酒醉时也难以忘记,难以逃避.诗歌到了第四,第五和第六段,想象【}上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仍然在交织发鹾着.正因为现实世界是如此得残酷,充满了无尽的”疲劳”,“悲伤”和”绝望”,诗人的心上此时再也不能承受这么多痛苦,他太累了,太希望能有一次完全彻底的放松了.既然美洒无法使他忘忧,那么现——14—.在就让他来试试用诗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吧!这种方法最终奏效了.诗歌激发了诗人的丰富的想象力,而借助这种想象力,他最终能够摆脱了自己的意识,进入了夜莺的世界中.在想象中,他乘着那”诗歌底无形羽翼”,来到了夜莺的充满了香草,鲜花和野果的美丽世界.现在诗人暂时地忘记了令他悲伤的现实世界,沉浸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事实如此得美丽,夜莺的歌声又是如此得美妙,诗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甚至希望在这绝妙的歌中”死亡”.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因为”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问”,似乎也只有安逸的死亡才能使诗人完全从悲哀的现丈世界中解脱出来.然而诗歌到了这里,诗人的笔锋一转:”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他在短暂的神醉后,立即意识到那一了百了的”安逸的”死亡对他来说并不可取.他不该选择死亡来逃避现实.因为生命中还是有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是不能放弃的,例如夜莺的美妙的歌声.如果他死了,他就再不能倾听这动人的歌,而且也将不能享受生命中其他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因此,诗人并没有真正选择死亡,即没有选择做一个现实的逃避者.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在笫七和第八段中达到了高潮.现在诗人看清了鸟类和人类的区别了.夜莺的歌声是永恒不变的,”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夜莺之所以是永生的,是因为她不变的歌曲;而她的歌曲之所以不变,是因为鸟类没有意识更没有思维,她不会思考现实,更不需面对现实.而人类是有思维的,是要承担生命的责任的,因此人不可能真正地逃避现实,不去考虑现实.尽管鸟类的世界很美,诗歌激发的想象世界令人神往,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现在诗人清醒过来了,意识到现实的世界是无法逃避的.于是他坚决地同想象的世界道别”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夜莺的歌声越飞越远,诗人最终从想象世界回归现实{{』:界,他要正视残酷的现实,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综观全诗,在《夜莺颂》这诗中,济慈许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一心只想逃避的诗人.相反, 在明知现实有多么残酷,多么痛苦(下转第68页)第一,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并不等于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二,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宣传媒体迅速发展,大量信息的涌现,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社会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加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需求的强劲增长,使得思想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一种独立的选择.现实生活中,各种媒体以网络化的方式,传播着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接触的东西多了,可供选择的余地就大了;供选择的东西多了,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就会增强.当人们的选择能力受到某些局限时,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就会乘机同我们争夺群众,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第三,思想活动的多变性.今天,人们处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使得信息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大大增强.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常常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这不仅意味着信息具有直接影响人们现实态度的作用,也说明人们的思想在信息的作用下具有多变性,同样说明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教育群众的可能性.第四,思想活动的差异性.要学会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对出现的错误的思想理论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原则,不能因为疏忽大意,让错误的东西影响群众的视听,搞乱思想的是非,干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从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出发.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一,在工作对象上,务必区分层次,分类实施.其二,在工作要求上,务必从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出发.其三,在工作的手段上,务必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提高科学性.宣传教育要同人们接受心理的不同特点相适应. 为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我们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学会处理”求同”与”存异”的关系,正确导向与宽容认可的关系,单向灌输与平等沟通的关系,营造氛围声势与个性化工作的关系等.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思考,勤于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实践,就一定能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寻找到新的途径.(上接第14页)后,他不仅没有选择逃避,反而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现实,并且在短暂的休息后主动迅速地返回现实,正视现实.因此把济慈看作一个一味逃避现实的逃跑者,或耽溺于痛苦的感伤主义者都是不对的.白壁德曾注意到,快乐与痛苦是困扰浪漫作家的重要矛盾之一,浪漫派总是陷于对”无限”的追求中.在幸福问题上,他们以主观精神,以激情和想象去开拓绝对完善的理想境界.由此导致不可排遣的苦闷与忧郁,出现剧烈的心理失衡,常常表现为生命消尽的感伤. 然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诗人们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济慈也不例外.而对走向成熟阶段的济慈来说,善的,好的,快乐的事物是真实的,正如恶的,坏的,不幸的事物是真实的一样.虽然人们容易接受前者而不容易接受后者,但如果用”浪漫的”绝对标准去要求生活, 那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美,而会使美与真陷于不可调和的分立.因此济慈在诗中时刻把想象世界的美和现实世界的真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既对立又不可分离.他试图确认的是:生活本身既一68一不是可悲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真的,因而是美的.这种美在于各种对立因素组成宏伟的和谐, 以及这个和谐对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灵”所诱发起来的神秘感动.因此,既然生活中充满了他所追求的真和美,这就决定了他是不可能会作一个生活的逃避者.如果说,济慈把生看作苦与乐,好与坏,善与恶的交织这一点包含了某种悲观主义的话,那么他却并没有由此导向出世的倾向,相反,他所呼唤的是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因此,济慈不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诗人,而是正视现实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参考资料】【l】徐志摩.济慈的夜莺歌【Al徐志摩散文[Ml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n【2】查良铮.济慈诗选【M】.洪范书店,1991.【3】莫运平.西方文学中的”死”与”赎”【J】.成言艺术,2002.(3) [4]王昕若.济慈书信选[C】.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5】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三联书店,1997.【6】赵南楠.西方文学大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夜莺颂 作品赏析

夜莺颂 作品赏析

济慈(1795 - 1821),英国浪漫派诗人。

生于伦敦。

父母早逝,由外祖母抚养。

曾学医,并考得内科医生执照,但很快放弃医学,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1816年在亨特主编的《检察者》先后刊载十四行诗《孤寂》和《初读查普译荷马史诗》。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其中有《睡眠与诗》等佳篇。

1818年在照料患肺病的弟弟托姆期间写成取材薄伽丘《十日谈》的叙事诗《伊萨贝拉》。

同年5月发表《恩底弥翁》,长诗描写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与凡人恩底弥翁相爱的故事。

因他与亨特关系甚密,长诗受到反对亨特的三家杂志的攻击,但他自信死后“定能名居英国诗人之列”,遂开始写作以希腊神话中新、旧神争斗为题材的史诗《许佩里翁》。

1819年写成长诗《圣爱格尼斯之歌》,表达了对弟弟托姆去世的哀悼和对与女友芳妮·布劳恩关系的忧虑,同时写出《夜莺》、《心灵》、《哀感》、《希腊古瓮》、《梦》、《无情的美人》、《灿烂的星,愿我能似你永在》、《秋颂》等一系列优秀诗篇,并开始写作以蛇化美女的神话为题材的抒情诗《莱米亚》,与布朗合写剧本《奥托大帝》。

他的诗以?意和色彩表现感觉,对后来的诗人,包括唯美主义和意象派诗人产生过很大影响。

1818年,济慈23岁。

那年,诗人患上了肺痨,同时诗人还处于和范妮·布恩小姐的热恋中。

正如诗人自己说的,他常常想的两件事就是爱情的甜蜜和自己死去的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情绪激昂,心中充满着悲愤和对生命的渴望。

在一个深沉的夜晚,在浓密的树枝下,在鸟儿嘹亮的歌声中,诗人一口气写下了这首8节80多行的《夜莺颂》。

在《夜莺颂》中,诗人的着眼点不在夜莺本身,而是着力于抒写由莺啼诱发而出的想象与幻想的色彩,并从对立冲突中充分展示了诗人听到莺歌时的内在心境。

《夜莺颂》八节,每节十行。

开篇诗人即展开了两个意象的交叉,一是诗人的“心痛”,二是夜莺的“欢欣”。

病魔缠身的诗人听到夜莺充满生命活力的被剥夺,“心痛”得觉要沉入遗忘一切的河流,同时又为夜莺的“欢欣”所感染——那林泽仙子在绿荫中无羁无绊,自由欢快地生活,令诗人倾慕,生活是多么的珍贵和甜美啊!这种苦中之乐表露了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之深,对旺盛生命力的景仰。

英译汉诗歌经典作品

英译汉诗歌经典作品

英译汉诗歌经典作品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英文诗歌及其汉译版本:1. 济慈 (John Keats) -《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原文:"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汉译:“我的心儿痛楚,仿佛饮了毒草,或者我曾将沉闷的安眠药倾倒,一分钟过去,便向忘川沉落;并非出于对你幸福命运的嫉妒,而是因你在幸福中的过于陶醉……”2. 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原文:"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汉译:“驱散我死去的思想穿越宇宙,如同枯叶催促新生的到来!”3. 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 -《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原文:"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汉译:“林中有两条岔路供我选行,我很遗憾不能同时踏上两径。

夜莺颂作品赏析

夜莺颂作品赏析

相关传说相传,夜莺会死在月圆的晚上。

在午夜零点时,夜莺会飞上最高的玫瑰枝,将玫瑰刺深深地刺进自己的胸膛,然后发出高亢的声音,大声歌唱,直到心中的血流尽,将花枝上的玫瑰染红。

诗的题目虽然是“夜莺颂”,但是,诗中基本上没有直接描写夜莺的词,诗人主要是想借助夜莺这个美丽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人的心声诗人的心是困顿和麻木的,又在那样的浊世。

这时候诗人听到了夜莺的嘹亮歌唱,如同令人振奋的神灵的呼声。

诗人的心被这样的歌声感染着,诗人的心同样也为现实的污浊沉重打击着。

诗人向往那森林繁茂,树阴斑驳、夜莺欢唱的世界。

他渴望饮下美妙的醇香美酒,愿意在这样的世界里隐没,愿意舍弃自己困顿、疲乏和痛苦的身体,诗人更愿意离开这污浊的社会。

这是一个麻木的现实,人们没有思想,因为任何的思索都会带来灰色的记忆和忧伤的眼神。

诗人听着夜莺曼妙的歌声,不再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早已魂离人间。

诗歌意境夜色温柔地向四方扩散,月亮悄悄地爬上枝头,但林中仍然幽暗昏沉;微风轻吹,带领着诗人通过暗绿色的长廊和幽微的曲径。

曲径通幽,诗人仿佛来到了更加美妙的世界,花朵错落有致地开放着,装点着香气弥漫的五月。

诗人并不知道这些花的名称,但诗人*着心灵的启发,*着夜莺的指引,感受着深沉而宁静的世界。

诗人沉醉在这样的世界里,渴望着生命的终结,盼着夜莺带着自己在这样的世界里常驻。

这样的歌声将永生,这样的歌声已经在过去,在富丽堂皇的宫殿,在农民的茅屋上唱了很多年。

这样的歌声仍将唱下去,流过草坪和田野,在污浊的人世唤醒沉睡的人们。

诗人深深陶醉在这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全然不知道自己是在睡着还是在醒着。

诗歌特色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用美丽的比喻和一泻千里的流利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深深向往。

从这首诗中,读者能很好体会到后人的评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济慈那里达到了完美。

[3]1818年,济慈23岁。

那年,诗人患上了肺痨,同时诗人还处于和范妮·布恩小姐的热恋中。

诗歌翻译要追求意境之美——《秋颂》余光中译本评析

诗歌翻译要追求意境之美——《秋颂》余光中译本评析

中, 余光中先生译本准确传神地再现 了原诗的意境 美, 成 为广 为流 传 的译 作 经典 。

美, 那些脍炙 离 ” 、 或“ 雄奇 瑰 丽 ” 、 或“ 清新 自然 ” 的艺术 境地 , 通 过一 个个 具体 生动 的艺 术形 象 , 去领 略 感受 艺术 世 界 中 的诗 情 画 意 , 得 到美 的感 染 和 愉 悦, 提 升心 灵 、 陶 冶情 怀 。同样 , 诗 歌 的 翻译 不 仅 仅 是 简单 的语 言 转化 和形 式表 达 , 难 以做 到 的是 意境 、 诗 意 的追 求 和 创 造 。能 否 充 分 再 现 原 诗 的 意 境 之
和生 命 的赞美 之情讴 歌 于世 。
英 国诗作 家 , 浪漫 派 的主要成 员 。济 慈才华 横溢 , 与 雪莱 、 拜伦 齐名 , 在其 短 暂一 生 中只有 不到 五年 的创
作岁月, 却创作 了包括《 秋颂》 《 夜莺颂》 《 圣艾格尼 丝之夜》 等在 内的大量 优秀 作 品。济慈创 作 主张
意境 是透 过作 品形 象所 表 现 出来 的 艺术 境 界 、
且 抒 发 了深 刻 的人 生 感 悟 。这 首 诗 被 多 次 翻译 , 其
情 调氛 围 , 是 鲜 活生 动 的景 象 和 深沉 蕴藉 的情 感 相 融 合后 的产 物 。“ 词 以境 界 为 最 上 ” _ l J , 诗 的 生 命 本 质在 于诗 境 、 诗味、 诗 意 。诗 歌 的美离 不 开意境 的
[ 关键 词 】诗歌 翻 译 秋 颂 余 光 中译本 意境 创设 [ 中图分类号] 1 0 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4 7 3 ( 2 0 1 5 ) 0 6— 0 0 4 3— 0 3

诗意凝炼 意象迷离——穆旦诗《春》评析

诗意凝炼 意象迷离——穆旦诗《春》评析

诗意凝炼意象迷离——穆旦诗《春》评析
梁巧娜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有一批聚集在《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两个刊物周围的诗人,他们以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与人生的思考,在新诗写作方面坚持自己的探索,而这种探索与新月派借鉴欧美浪漫主义诗歌传统颇为不同,他们的写法,主要借鉴的是欧美现代派诗歌创作的手法,尤其是里尔克和艾略特的诗,被他们视为“世界上丰富繁复的进步文化的新传统”。

这些诗人及其诗作曾在当时受到诗界的重视。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梁巧娜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夜莺颂》穆旦译本评析 [J], 马瑞
2.从穆旦诗的子宫意象看穆旦的中国期待 [J], 帅文芳
3.探析庞德英译诗《长干行》中意象主义的形诗意象 [J], 岑路
4.诗意爱情的残酷终结-穆旦《诗八首》新论 [J], 张建雄
5.唐朝柳诗的主要意象——兼谈唐代普通柳诗与省试柳诗意象取用的异同 [J], 王群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慈《夜莺颂》的翻译显化——基于语料库的多译本对比研究

济慈《夜莺颂》的翻译显化——基于语料库的多译本对比研究
f n t n r p s d b A. Hal a ,e i e c so x l i e sae ca s e t o eo e t n n t n i fr t n o tr e- u c i sp o o e y M. o K. l d y v d n e f p i t s r ls i d i o t s f d ai a f c o no ma i , f ne r i e cn i f n h i ol u i o i p s n n t n i o ma in a d o x u n t n i fr t n Re e r h s o a et r eC i e ev ri n a h p se st er wnc a- o a f ci r t n f e t a f c o o mai . s a c h wst t e h n s e o se c o s s i o h r l u o n f o t l u i n o h t h h s h a trs c n tr fe p i i e sb c u e t e et r ee t i e e t e d r h p n e eo e r s r t i ee t a s t n s ae is ce it si e mso x l t s e a s y a a g t d a f r n a e i sa d t rf r e o t o d rn n l i t tge i cn h r d r s h f r t ao r a c r i gy G n rl , ee pi i e si uSv rin i t emo t t k n . c o dn l. e e al t x l t s T ’ e o s r i g yh cn n s sh si Ke r s c r u - a e t d ; d g t g e C i e ev ri n ; f cie e s y wo d : o s b dsu y O et aNih i a ; h n s e o s e e t n s p s o nl s v

夜莺颂赏析

夜莺颂赏析

课程作业论文题目:The Essay I Like Best学生:任课教师:国清二级学院:专业班级:学号:一、《夜莺颂》原文Ode to a nightingale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That thou, light-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In some melodious plotOf beechen 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Cool'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O for a beaker full of the warm South,Full of the true, the blushful Hippocrene,With beaded bubbles winking at the brim,And purple-stained mouthThat I might drink, and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 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And leaden-eyed despairs,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Away! away! for I will fly to thee,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 pards,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 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ghs, But, in embalmed darkness, guess each sweet Wherewith the seasonable month endows The grass, the thicket, and the fruit-tree wild; White hawthorn, and the pastoral eglantine;Fast fading violets cover'd up in leaves;And mid-May's eldest child,The coming musk-rose, full of dewy wine, 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 Call'd him soft names in many a mused rhyme, 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 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In such an ecstasy!Still wouldst thou sing, and I have ears in vain-- To thy high requiem become a sod.Thou wast not born for death, immortal Bird!No hungry generations tread thee down;The voice I hear this passing night was heardIn ancient days by emperor and clown:Perhaps the self-same song that found a path Through the sad heart of Ruth, when, sick for home,She stood in tears amid the alien corn;The same that oft-times hathCharm'd magic casements, opening on the foamOf perilous seas, in faery lands forlorn.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Adieu! the fancy cannot cheat so wellAs she is fam'd to do, deceiving elf.Adieu! adieu! thy plaintive anthem fadesPast the near meadows, over the still stream,Up the hill-side; and now 'tis buried deepIn the next valley-glades: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Fled is that music:--Do I wake or sleep?二、《夜莺颂》中文翻译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於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忌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了歌喉,歌唱著夏季唉,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和舞蹈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缘明灭著珍珠的泡沫给嘴唇染上紫斑我要一饮而尽而悄然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暗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的羽翼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疲乏去了,我已经和你同往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暗和藓苔的曲径我看不出是哪种花在脚旁什麼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在温馨的幽暗理,我只能猜想这时令该把哪种芬芳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这绿叶堆中易凋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它成了夏夜蚊蚋嗡营的港湾我在黑暗中里倾听,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我在诗思里用尽了我言辞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而现在,死更是多麼的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当你正倾泻你的心怀发出这般的狂喜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你的莽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永生的鸟啊,你不会死去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当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露丝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著家就是这声音常常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一个美女望著大海险恶的浪花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省到我站脚的地方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埋在附近的溪谷中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三、《夜莺颂》赏析·背景介绍1818年,济慈23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月 Vol.39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7──────────收稿日期:2016-05-26 作者简介:马瑞(1993-),女,回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49-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夜莺颂》穆旦译本评析马 瑞(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摘 要:以诗人穆旦先生翻译的济慈《夜莺颂》中译本为例,分析在诗人译诗中,重建原诗意象和重现原诗情感方面等特色,归纳诗歌翻译和还原诗意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夜莺颂》;诗歌翻译;诗人译诗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7)01-0049-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7.01.012The Poetic Reproduc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 An Analysis of Mu Dan’sTranslation of Ode to a NightingaleMA Rui(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Abstract: Chinese poet Mu Dan’s translation of John Keats’s Ode to a Nightingal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riginal image and reproduction of original emo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methods in poetry translation and poetic reproduction are summarized.Key Words: Ode to a Nightingale ; poet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the poet一、引言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翻译因其特殊性而被人广泛地研究和讨论。

诗歌承载着人类思想的精华,美国诗人弗罗斯特[1]说过:“It (poetry) is that which is lost out of both prose and verse in translation (诗意乃翻译时从散文和诗中消失的那种东西)”①。

这说明了诗歌翻译绝非易事,再现诗意更是难上加难。

诗意是音韵、意义和情感的结合,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是否还原了原诗的诗意是衡量诗歌译本优劣的重要标准。

王佐良先生[2]曾经说过:“特别在译诗的时候,需要译者有能力找到一种纯净的、透明的然而又是活的本质语言——这又只有诗人最为擅长。

因此就从语言来说,也需要诗人译诗”。

因此,有人提出,好的诗歌翻译者,首先应该是个诗人。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1977)便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诗人穆旦专心于英俄诗歌翻译,他对原作品精心选择,只挑选“十分著名的作家的最好的作品进行翻译”[3]。

笔者认为,诗人译诗具有体察原作文体风格和情感诉求的天然优势,更能为译者提供借鉴。

约翰·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

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等脍炙人口的名作。

济慈善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使艺术之美、自然之美与现实之丑陋形成对照。

济慈的《夜莺颂》是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代表作,正如我国宋代诗人苏轼所言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②,济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色之中,创作了这首现实与梦境相交融的奇美诗篇。

许多翻译家都翻译过此诗,其中,穆旦先生的译本较为准确地再现了原作的诗意,尽管存在时代局限,译本有第3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月 -50-细微不足,该译本仍堪称译诗佳作。

二、济慈《夜莺颂》的创作背景《夜莺颂》写于1819年5月,全诗共有8节。

当时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身患肺病,刚与心爱之人订婚却病入膏肓,最终使他无法与爱人结合。

有一日,诗人坐在树下沉思,突然听到夜莺嘹亮的歌声,不禁百感交集,沉浸其中,下笔成诗。

开篇诗人描写自己沉浸在夜莺歌唱的世界里,写愿纵饮美酒,就此离别尘世,与夜莺同去森林隐没。

人固有一死,而夜莺歌声永不灭,想到此,诗人回归现实,却不知自己是梦是醒。

全诗虚实相融,以情写景,意境新奇独特,表现了诗人对生活残酷现实的鞭挞与苦闷,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生活的残酷并没有使诗人的笔调附着一层灰暗,反而深化了诗人追求自然之美的“拳拳之心”。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中外许多作家、诗人都“情系”此诗。

徐志摩先生在《济慈的夜莺歌》中曾说,“即使有哪一天大英帝国破裂成无可记认的断片时,《夜莺歌》依旧保有她无比的价值:万万里外的星亘古的亮着,树林里的夜莺到时候就来唱着,济慈的夜莺歌永远在人类的记忆里存着”[4];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更是用《夜莺颂》中的诗句来命名自己的小说《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并将诗的部分章节写在了小说的扉页。

穆旦先生翻译的《夜莺颂》将诗中的画面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带我们走近诗人,感受夜莺低回宛转的清脆鸣啼,咀嚼诗人虚实交融的生命长歌。

三、穆旦译本对原诗的诗意再现穆旦先生选择翻译济慈的作品并不是偶然,他准确的体察到了诗人内心的深层情感。

在穆旦先生《穆旦译文集》(第3卷)中济慈的译者序部分,有这样一段描述:“他(济慈)仿佛说,现实世界是悲惨的、丑陋的、这是它不值得注视的一面;可是还有美和美感在,让我们追求这种快乐吧,因为这是更高的真实”[5,p365]。

为了尽可能的保留诗作的诗意,穆旦先生力求匠心独运,用词精炼,力求接近原诗的韵式、意象和情感。

(一)韵脚的设置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新体诗得以创立,而新诗的出现也催生了一个诗歌发展的新问题:格律是否该保留,应如何保留。

穆旦作为一个新诗诗人,并没有排斥押韵,而是借助自己的外语优势,借用西方的押韵模式写诗。

在西方文学的浸泡下,穆旦先生在译诗的过程中也十分注意引用并保持外国的格律,他在翻译济慈诗的时候曾表示“都照原来的格式押韵(只有几处例外)”[5,p368]。

诗歌,不仅要重现诗意,也应重视韵律之美。

《夜莺颂》全诗共8节,每节10行。

每节诗的前7句和最后2句为五步抑扬格,每节的第8句为三音步。

全诗的尾韵安排大体保持ABABCDECDE ,体现了极强的节奏感。

为了保留原诗的格律,穆旦先生的译作采用了与原文相近似的诗体形式,韵脚安排与原作基本一致,以其译作的第3节为例: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 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And leaden-eyed despairs,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 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 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 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 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 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 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 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 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5,p433]我们可以看到,译文韵脚“掉”“切”“躁”“界”“亡”“摆”“了”“望”“彩”“凋”与原诗韵脚“forget ”,“known ”“fret ”“groan ”“hairs ”“dies ”“sorrow ”“despairs ”“eyes ”“morrow ”ABABCDECDE 式完全一致。

与原始韵脚完全一致的还有第6节,译文韵脚“次”“亡”“辞”“茫”“丽”“间”“怀”“喜”“见”“块”与原诗韵脚“time ”“death ”“rhyme ”“breath ”“die ”“pain ”“abroad ”“ecstasy ”“vain ”“sod ”基本如出一辙(这里原诗中“die ”与“ecstasy ”并没有做到押韵,而穆旦先生在译诗的时候巧用“丽”和“喜”反而实现了押韵),除此之外,其他各节译文与原文韵脚也大致保持一致。

只有第8节最后3句与原文相较之韵脚比较散乱(第8节原文韵脚为:ABABCDECDE ,译文韵脚为:ABABCDEA FG )。

总体而言,各诗节每行长度相当,基本重现了马 瑞: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51-原文的节奏感与形式美。

为了建构与原作相当的韵脚,穆旦先生在选词上也深思熟虑,如原诗第6节中“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 ”,穆旦先生译为“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5,p434],与上文隔行的“亡”押韵;同样,原诗第3节中“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穆旦先生将其翻译为“这使人坐而悲叹的世界”[5,p433],与隔行上文的“切”押韵,在这个译作中,与其相似的押韵处理还有很多处,这些精妙的选词都能显示出译者对原作之“体贴入微”。

除此之外,诗歌的韵脚设置还有一法,即“如果结尾处有并列的成分,若前置成分中含有押韵的元素,可将原来的次序加以调整,将押韵的元素至于行末”[6],如译本第5节第5行“The grass, thethicket, and the fruit-tree wild ”译为了“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5,p434],“grass ”译为“草丛”,调到了该行的最后,实现了韵脚的设置;又如第2节第4行翻译为“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5,p432]也是将原诗中“dance ”的位置调整,置于句末配合押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