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

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

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案: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学难点: 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学教法: 问题教学法学法探究法 教学教具: 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课件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知识重点 1、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难点:理解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师生互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老师提出教科收第79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问题1:从视频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建议按以下的顺序进行: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再列出方程 =60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四)初步应用、课堂练习 1、例题(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建议: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老师点评. 解:(1)x+18=54;(2)(27-x)=4x. 列出方程后老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X”,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 列式表示: ① 比a小9的数;② x的2倍与3的和; ③ 5与y的差的一半;④ 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 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 (五)课堂小结 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归纳,补充,然后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