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1.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41.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李沛,徐其华,郑阳
摘要:5.12大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以北川县擂鼓镇的灾后重建规划为例,研究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灾区重建方法。
实践中通过挖掘当地的地理风貌、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特色,以处理好过渡性建设与永久性建设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风貌重塑,为灾区城镇的重建工作探寻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并为日后的城镇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可持续发展
1规划背景
四川5.12大地震后,按照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济南市对口援助北川县擂鼓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擂鼓镇是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重点镇,位于北川县境东南部,北距县城曲山12公里,南距绵阳市区51公里,是北川县域通往安县、绵阳市的南大门。
镇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8429人,5418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75人。
镇驻地建成区面积近1平方公里,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景色秀丽,人口6800人。
擂鼓镇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辖区人口全部受灾,房屋严重损毁,无法居住的达90%以上;耕地损毁8675亩,灭失4303亩;道路交通、水电气供应及通讯全部陷于瘫痪;行政、卫生、教育等设施全部被毁;50余家中小企业损失严重;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2亿元。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灾后重建,规划先行。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响应济南市援川建设前方总指挥部的要求,规划按照“和谐援建、科学援建、务实援建”的原则,依据《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开展抗震救灾过渡性安置房设计;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立即成立北川县擂鼓镇重建规划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转入开展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的《北川县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报绵阳市政府审批。
2规划概况
北川县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是震后不足一个月在震区启动编制的,是首个通过专家评审及绵阳市政府正式审批的援川灾后重建规划。
在时间紧、任务重、环境艰苦恶劣、基础资料收集困难、无相关规划借鉴和技术规范依据的背景下,设计人员用热忱投入的工作摸索出了一条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的思路和办法,对镇区近期建设和三年重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规划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北川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为指导,按照“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普通百姓”的原则,科学编制《北川县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内容包括镇村体系规划、镇驻地总体规划、中心街区城市设计、近期建设与项目选址规划等,重点是为三年恢复重建和发展提供规划依据,满足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需要。
规划确定镇驻地建设用地规模2.0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万人,流动及旅游人口1万人。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集中地,又是大禹的故乡,规划从挖掘保护羌禹文化入手,充分考虑防震防灾和震后遗址纪念等内容,结合周边自然山水景观、强调城市设计,突出擂鼓镇的窗口地位,打造旅游特色“羌城”。
确定擂鼓镇功能定位为:北川县的副中心,北川国家地震纪念馆的门户和综合服务区,体现自然山水和羌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城镇。
镇驻地功能布局结构形成“一心、三带、四区”。
其中一心是羌族特色旅游中心区;三带分别是安北路特色景观带、苏宝河和干河子生态景观带;四区是狮子山羌族文化景区、两个羌族特色居住区,一个特色产业聚集区。
向世人展示一个融合自然山水和羌族文化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旅游新镇。
3特色创新
图5.功能布局结构图
图4.土地使用规划图
规划通过现场收集详实的灾后镇区资料为基础,将镇驻地临时安置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永久性恢复重建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建设区避震防灾和安全,突出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带动,突出北川羌族风貌的保护与传承,突出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突出灾民安置房的布局和环境,突出城乡统筹和村庄安置,编制了符合震后实际、立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为擂鼓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灾民恢复生产和安居乐业、镇村风貌重建和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3.1过渡期建设和永久性重建的科学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规划在抗震救灾过渡性安置板房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未来发展,本着近远期结合、永久性道路与临时性过渡安置房结合、为即将展开的重建规划和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为原则,按永久性道路标准修建主次干道6条,配置了路灯、雨水、污水、给水、通信等地下管线。
图6.抗震救灾过渡性安置房建设
3.2加强和优化对外交通联系,提升擂鼓镇驻地地位
规划将老安北公路改造升级为一级公路,并将线位调至擂鼓镇驻地东侧,狮子山西侧。
新安北公路(齐鲁大道)成为进入北川曲山地震遗址纪念馆的主要客运旅游景观路线,将客流引入镇驻地,实现客货分离。
沿苏保河北侧改造打通擂鼓至禹里公路,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提高对外交通的安全性,同时提升了擂鼓镇驻地旅游集散地的地位。
3.3明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规划通过研究擂鼓镇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认为作为进入北川西部旅游资源的交通要塞,产业结构应由目前建材型、粗放型产业向环保型、旅游型产业转化。
初步确定了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纪念馆接待地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擂鼓镇羌族特色旅游中心区、吉娜羌寨为代表的羌族风情游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中药材和茶叶等经济作物带动种植、加工业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
3.4通过旅游专项规划,促进旅游资源整合提升
规划将擂鼓镇羌族特色旅游中心区与北川国家地震遗址纪念馆、唐家山堰塞湖、盖头山茶博园、狮子山羌族文化景区、苏宝河自然山水景区等有机整合为一体并纳入四川省九寨沟大环线的旅游格局中,擂鼓镇即是北川国家地震遗址纪念馆的接待地,也是旅游地,是羌文化特色旅游的综合服务区,以发展旅游产业为龙头,实现灾后信心重树、文化传承、产业转型、经济重建。
擂鼓镇羌族特色旅游中心区:体现现代羌城新镇风貌,设计特色旅游休闲和商业购物街巷,布置旅游有关酒店、旅馆和开放式居住街坊,以及图书馆、影剧院及演艺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
苏宝河自然山水景区:沿苏宝河进入吉娜羌寨等山区旅游景点,深入羌人生活聚集区,感受山水羌寨,体验浓郁的民族风情。
狮子山羌族文化景区:规划与羌族有关的历史、文化典故,形成以体验农家羌寨游、文
图7.旅游资源整合图
图8.景观组织规划图
化歌舞风俗表演、羌族祭祖、登高游憩、俯瞰新镇风貌为主的休闲公园。
盖头山森林公园:规划体现与游客互动的旅游观光茶园、药材生产、编织为主,使游客享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可身入其中,体验当地羌族人民的生活、生产。
3.5通过城市设计挖掘和拯救羌禹文化和遗址纪念,实现文化重塑和精神重建
羌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古老、最神秘的文化之一,羌族人民生活依山就水、山水相亲相融。
规划通过对羌族文化风俗、筑城理念、建筑风貌、生活特点的调查研究,结合自然环境和地形特点,通过借山、借水等设计手法,体现羌城新镇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生态特色。
在中心街区内集中体现现代设计与羌文化的建筑风貌意向的结合,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尺度宜人、特色鲜明、商业繁荣的步行街坊,向世人展示依山借水、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羌镇意境。
规划强调盖头山与凤凰山之间的景观轴线,布置祭祀场、川鲁友谊广场、演艺中心广场、
舜禹广场、羌城寨门入口广场等具有浓郁羌禹文化特色的景观节点。
结合抗震救灾感人事迹,建立羌族人民抗震纪念碑;保护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救援直升机停机坪,保留具有雕塑感的地震建筑遗迹,形成纪念广场。
3.6优先完善配套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安居乐业
图9.羌镇意向示意图
作为擂鼓镇驻地和曲山国家地震遗址纪念馆的接待地,规划优先完善设施配套,包括行政办公、旅游接待中心等公共设施;中小学、幼儿园等普教设施;社区医院、文化馆、敬老院等公益设施。
为便于居民、游客的出行和换乘,在新建安北公路西侧规划一处集长途客运、公共交通、公共停车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
保留恢复擂鼓自来水厂、110KV变电所和天然气门站,规划污水处理厂、电信支局、邮政支局、垃圾转运站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安居乐业。
3.7突出镇区综合防灾能力,建设安全宜居新镇
规划充分结合地质灾害评估组织建设用地空间,对已发和易发地质次生灾害的山体进行地质灾害检测和防治,并在周边留有宽余的避让空间;对苏保河和干河子等自然防洪河道加以综合整治,在盖头山、龙头山、狮子山等镇驻地周边山体一侧设置截洪沟,规划防洪标准均为20年。
在镇驻地中部规划一处普通消防站,规划新建建(构)筑物按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的抗震要求设防;科学合理布置公共开敞空间和集中公园绿地,为居民在最短的距离内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并将新安北公路、擂苏路和2号路作为镇区的主要避震疏散通道。
4建设实施
2010年底,依据规划镇驻地路网框架和空间布局已基本形成。
其中济南市对口援建擂鼓镇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实施在09年9月已全部完成并交付使用,主要建成公共服务设施5项,包括规模30个班6年制的擂鼓镇中心小学;规模12个班的幼儿园;400平方米的文化站;规模30个床位的卫生院;规模44个班的八一中学和1.9万平方米的体育场。
建成干路及支路等市政道路工程约10余条,总长近10公里,包括绿化、雨污水、路灯、供水、强弱电等配套工程和管网,并完善街区巷道建设。
建成下河坝桥梁和“吉娜羌寨”桥梁工程,总长近百米。
此外依据规划建成一处垃圾转运站。
此外,长度约3.2公里的新安北公路(齐鲁大道)建成通车,已成为进入曲山国家地震遗址纪念馆的景观大道;擂鼓接待中心投入使用,日最高接待参观旅游人口近万人次;擂鼓镇区北部的居民安置房工程也已建成,受灾居民已全部入住。
随着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的实施,其作为灾后重建首批试点特色镇的示范作用明显,成为全省乡镇援建启动较早、完成投资较多、建设标准较高的灾后重建示范镇,社会各界反映良好,得到了当地灾民和地方政府的广泛认可与一致好评。
时值四川5.12大地震四周年,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擂鼓已屹立在我们面前,他因大爱而
涅磐重生。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陈勇.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肖洪磊. 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 昆明:云南大学,2007
[3] 刘贵利.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 金贤峰,董锁成. 产业链延伸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 经济地理,2010
作者简介:
李沛(1978.6—),男,本科,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徐其华(1963.8—),男,硕士,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郑阳(1986.10—),男,硕士,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