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东垣治腑病的_通法_特色
金元名医李东垣:调理胃病的千古名方,愿你的脾胃如旭日东升!
金元名医李东垣:调理胃病的千古名方,愿你的脾胃如旭日东升!西医发明了很多胃病,有浅表性胃炎,有糜烂性胃炎,有胃溃疡,有反流性胃炎,有非萎缩性胃炎,有萎缩性胃炎等等,那么离胃癌最近的一种胃病是哪一种呢?毫无疑问就是萎缩性胃炎。
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萎缩性胃炎,饭量越来越少,人越来越瘦,自己说自己有可能会得胃癌,可是他比较顽固,不太信中医,长期吃西药。
工作又不好,情绪也不好,总是怨天尤人。
人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亡。
胃越来越小了,为什么越来越小呢?因为胃里面全被垃圾占据了,就好比一个房子,本来很宽敞明亮的,现在却拥挤不堪,新的东西根本进不来。
胃一旦萎缩,胃主受纳的功能就会减弱,食之无味,胃口越来越小,吃了也很难消化,就会胃胀胃痛。
但这种胃胀又不是实症,不能消食,不能用保和丸之类的药。
萎缩性胃炎,从中医角度来说,首先是脾胃虚弱在先,然后是脾胃运化不好,产生大量湿邪,湿气阻碍了脾胃的气机,导致脾阳不升,胃阴不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减弱,整个胃里充满了湿气,胃气也无法正常流动,于是形成各种痞块,进一步堵塞胃部,从而胃越来越小,导致萎缩性胃炎。
总的来说,萎缩性胃炎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寒热交错,以寒为主,胃里面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邪气就是湿邪,湿邪又会生痰,各种痰湿堵在胃里,又会郁而化热,所以萎缩性胃炎不好调理,需要系统性的调理,全面调理。
看到这,有萎缩性胃炎的人郁闷了,难道我们这些人就只能等死吗?别急,别郁闷,郁闷会导致肝气不舒,肝气不舒会进一步伤害脾胃。
今天分享一个调理萎缩性胃炎的千古名方,虽不敢保证一定能够拿下你的萎缩性胃炎,但是这个名方是很多老中医验证过的,治好过很多萎缩性胃炎患者,总的有效率达到90%哦。
看看,是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这个方子叫做升阳益胃汤,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发明的,李东垣是脾胃专家,在脾胃方面的建树至今无人超越,他老人家还专门写了一部专门论述脾胃的医学专著,叫做《脾胃论》。
药店到处都有卖的中成药、十大名方之一的补中益气丸就出自李东垣之手,可见李东垣的厉害。
《脾胃论》——李东垣
《脾胃论》——李东垣序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
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
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脾胃虚实传变论《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李东垣说“土中泻木”,很多朋友都...
李东垣说“土中泻木”,很多朋友都...
李东垣说“土中泻木”,很多朋友都听说过,但具体是什么意思,未必了解。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
中医五行配五脏,五脏配六腑,这里说的土和木,实际上说的是脏腑。
土指的是脾胃,木指的是肝胆。
但脾胃的概念要扩大一些,扩大到“胃家”。
胃家指的是胃、小肠、大肠。
《灵枢》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胃、小肠、大肠上下相连,功能相关,统称胃家。
肝胆和脾胃的关系密切,胆与小肠相通,肝和大肠别通。
胆与小便相通比较好理解,吴鞠通说:“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
肝和大肠别通的理论,是明代医学家李梴首倡的,但在《内经》里就有相关内容。
《内经》:阳明司天,民病左胠胁痛,腹中鸣,注泄鹜溏,病本于肝。
因此,肝胆有病,就容易以消化道为出路,排出病邪。
比如,少阳病有呕,厥阴病有下利。
这都是病邪自己找出路。
中医治病,常常因势利导。
土中泻木,就是要通过消化道排出肝胆的病邪。
像胆结石,必须要排到小肠里,然后排出体外,这就是土中泻木的应用。
肝火很多时候也需要通过大肠排出,《伤寒论》中“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就是通过治大肠治疗肝热。
高血压患者,往往有大便秘结的症状,这时候就应该柔肝润肠,先通大便,就可以降血压。
所以,治肠胃病往往需要治肝胆,治肝胆病往往需要治肠胃。
李东垣《兰室秘藏》脾胃论治病,对我临床的指导意义
李东垣《兰室秘藏》脾胃论治病,对我临床的指导意义近日整理自己多年来发表和研究临床的一些专题的文章,之所以喜欢写文章和不断总结病案,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可以清楚的记录自己临床思维、技术方面的成长。
今天这篇是2006年写的, 2007年发表,虽然现在临床上认知会有更深入的认知,但不做大改分享同仁,所有的中医人都是从年轻走过来。
《兰室秘藏》刊行于公元1276 年,共三卷,可以说是李东垣先生学术思想之集大成者。
我一直很喜欢研读《兰室秘藏》,这篇文章是当时的一些读书心得。
1 血证内障,治具特色东垣先生认为:调脾胃乃治血证之本,脾胃受损则诸疾蜂起。
脾胃与气血的化生、循行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也”,故治血证当重视调理脾胃。
所以多采用甘温益气健脾摄血法,用人参饮子、益胃升阳汤等,即东垣先生所谓“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
本书治血证诸方中用黄芪、人参者达 11 首之多,应用养阴止血、益气止血、升阳止血、养血止血等多种止血方法,疗效显著。
内障眼病治以脾胃为先可以说是东垣先生的一大创新。
他先阐明脾胃与眼之生理关系,尔后论病理所在,极为精妙。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目,而一身之脉络又分属于五脏六腑,其均赖脾胃而得养。
故论曰:“五脏六腑之清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
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
故脾虚则五脏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
”脾胃居中土而统三焦,升清阳输心肺而养头目则目明能视;若脾虚不运,胃不受纳,气血化生无源则头目无以得养。
脾升胃降失权,内则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诸病生焉。
眼目又为气血之精,总先受累。
故李氏对眼目病之治疗尤为重视调理脾胃。
代表方如仲和养胃汤、圆明内障升麻汤,乃以补中升阳为主,其中药物葛根最能鼓舞胃气;干姜、茯苓、防风、五味子等皆升清温中,健脾养血。
如此方例,不胜枚举,观一叶而可知秋矣。
2 辨治疼痛,重视升发《兰室秘藏·腰痛门》一节,对腰腿疼痛的治疗亦颇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李东垣治疗便秘用药特点
李东垣治疗便秘用药特点
养血润燥,辛润活血为主。
东垣在组方中,频繁的使用当归、红花、桃仁、麻子仁、生地黄、熟地黄等辛润活血药。
生地黄清热生津,熟地黄滋阴养血,当归既能养血又能活血,桃仁、麻子仁都有润肠通便之功,稍加红花以活血化瘀,诸药配合,共同养血活血,濡润肠道,使大便得通。
东垣在此利用辛味能散能行,以行散通达之力化瘀通经以布散津液,濡润肠道,从而达到养血润燥的效果。
多用辛散之风药,升降结合。
便秘用药多为沉降之品,东垣在治疗中非常重视脾胃的升降功能,常配伍升麻、防风、羌活等辛散之风药,升提开散,取风药“生”“升”之妙,升降协调。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有形之糟粕停滞,胃不降则脾不升,故用升麻等药升脾胃之
清气,同时也能防止诸多补气养血药滋腻碍胃,用辛散之风药鼓动升之。
善用苦寒之药,攻补兼施。
东垣虽为补土派,但其对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青皮、枳实等苦寒之药使用颇多。
一是便秘多为脾胃内伤,阴火灼伤津液,需苦寒之品来泻阴火,直折火热之邪;二是脾胃内伤,运化失常,湿热内阻,需用苦寒之药清热燥湿,泄除湿热之邪。
使用苦寒药时,多配伍黄芪、白术等补气升阳之品,以免泄之太过,损伤胃气。
同时也注重对药物的炮制,如煨大黄以减轻苦寒之性,酒制黄连、黄柏使苦寒之性上行,又有去性存用之意。
{马高倩,许二平.李东垣治疗便秘学术思想研究[J].光明中医2019,34(20),3086-3088}
---------------------------------------------。
《2024年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范文
《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篇一一、引言李东垣,作为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其医术精湛,擅长诊治脾胃病。
他以五脏脉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借鉴。
二、李东垣的脾胃病理论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因素所致,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
他强调五脏相关,以脾胃为中心,进行整体调理。
三、五脏脉与脾胃病的关系李东垣认为,五脏脉的盛衰与脾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肺主气,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五脏功能正常则脾胃得以濡养。
当五脏功能失调时,脾胃亦会受到影响,出现运化失常、升降失调等病理变化。
因此,李东垣强调通过观察五脏脉的变化,来推断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及病情转归。
四、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一)辨证施治李东垣在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时,首先注重辨证施治。
他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五脏脉的盛衰变化,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及病位。
然后结合四诊合参,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注重气血调和李东垣认为,脾胃病的发病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
因此,他非常注重调和气血,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在诊疗过程中,他常采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等方法,以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
(三)兼顾五脏李东垣在诊治脾胃病时,不仅关注脾胃本身,还兼顾五脏的调理。
他通过观察五脏脉的变化,判断五脏的功能状态,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恢复五脏的平衡。
这样既能治疗脾胃病,又能预防其他脏器的病变。
五、案例分析以一例脾胃病患者为例,阐述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的思路。
患者主诉胃痛、纳差、食后腹胀等症状。
李东垣通过观察患者的五脏脉变化,发现其心脉虚弱、肺脉稍浮、肝脉弦数等表现。
根据这些表现,他判断患者为心肺气虚、肝郁脾虚的证候。
于是,他采用补益心肺、疏肝健脾的方案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结论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脾胃大师李东垣教你服中药及名方赏析
脾胃大师李东垣教你服中药及名方赏析温服与凉服《难经》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东垣根据疾病的性质,处以适当的方药,为更好发挥疗效,还常规定了方剂的温服与凉服。
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与清暑益气汤后,都注以“大温服”。
此二方皆为长夏湿热损伤元气而立,施以大温服法,助药力上升外浮,清阳四布,四肢百骸皆有所受,诸症自除。
书中霍香安胃散,“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不待腐熟”,此为寒湿中阻,脾胃升降失常,所用藿香、丁香、人参、橘红四药,性具辛温,有化湿和中之功。
鉴于呕吐不待腐熟,东垣于方后云:“生姜一片,同煎至七分,和渣冷服,食前。
”此为寒因寒用,冷服者,反佐以治。
用冷服者,尚有清胃散,“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
”此处用冷服,协诸药以清胃火,又因其热而口渴喜饮,冷服可以从其欲。
由上可知,服汤适其寒温,就是顺应脾胃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因其所好而与之,因其性而取之。
欲其助药力升浮者,多取热服或温服;欲其助药力降泄者,多取微温或冷服;若寒热易其性,则升降易其气,这些都在东垣书中的各方服法下有所体现。
服药时间服药应选择适宜的时间,在《内经》中早有记载。
《素问·刺疟》篇说:“凡治疟,必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伤寒论》中,十枣汤要求平旦服。
东垣非常重视服药时间的选择,并有严格的规定。
如:分为食前服、食后服、食远服、空心服、五更服、上午服、早午间服、临卧服、不拘时服等多种。
这是由昼夜阴阳消长的节律和疾病的现象表现出昼夜节律的变化为依据的。
现从下列几种主要的服药时间,来看其重要性。
1 五更服《内经》的一日四时节律中,五更当为阴尽阳生,厥热互争之时,其气内应肝。
东垣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者。
拟诃梨勒丸,要求服时须“五更,三日三服效。
”2 平旦服《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
”据此,东垣在论述治疗“青白目翳”条下曰:“不胜其阴,乃阴盛阳虚,则九窍不通,令青白翳见于大眦。
大国医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脾胃、去痰湿、清湿热
大国医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脾胃、去痰湿、清湿热大国医之李东垣在金元时期,中医的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百家争鸣时期,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四位名医并称“金元四大家”,其中尤以李东垣的《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其深远。
李东垣宗法《黄帝内经》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学术思想,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脾胃学说论断,并由此创立了“脾胃学派”(又称补土派),并创立了诸多奇效良方,其中“补中益气汤”还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
如果没有仔细阅读《脾胃论》,还以为“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的第一个方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脾胃论》中,第一个方子名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简称升阳汤。
这个方子由“柴胡一两五钱,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黄芩各七钱,黄连(去须,酒炒)五钱,石膏少许”组成,煎服方法是水煎,“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
这个方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李东垣认为,“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这种情况下,使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就比较合适。
李东垣强调,“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所以这个方子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四味中药补脾胃;李东垣认为,“脾胃一伤,阳气日损”,所以用羌活、升麻、柴胡三味中药升阳气;李东垣指出,“脾胃之清气下陷,浊阴之火得以上乘”,所以用石膏、黄芩、黄连三味中药泻阴火。
表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
全方十味药,实则是一个圆运动周流图。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四味补益脾胃的中药居于中土;而左边以羌活、升麻、柴胡升腾阳气的中药形成左旋之势;而右边以石膏、黄连、黄芩三味清泻阴火的中药形成右降之态,正如李东垣所说“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而这个方子,却能很好的进行升降浮沉,使得“阴不病阳气伸”,则诸证可愈。
脾胃虚弱,劳倦内伤,其实就是一切虚劳的根源,而这个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可以说是调理一切虚劳的基础方。
《2024年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范文
《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篇一一、引言李东垣,金元时期的名医,被誉为“脾胃论”的奠基人。
他对于脾胃病的诊疗思路,不仅对当时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李东垣如何运用五脏脉法来诊疗脾胃病,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
二、李东垣的脾胃理论李东垣的脾胃理论,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他认为脾胃病多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进而影响五脏功能。
因此,在诊疗脾胃病时,需从五脏脉象入手,全面了解病情。
三、五脏脉法在脾胃病诊疗中的应用1. 辨脏腑虚实:李东垣认为,脾胃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诊察五脏脉象,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从而确定治疗原则。
如脾虚者,脉象多见虚弱;肝郁者,脉象多见弦紧。
2. 辨气血盛衰:五脏脉法还可以用于判断气血的盛衰。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若气血过盛,则脉象弦劲。
通过辨明气血盛衰,可制定相应的调治方案。
3. 结合症状分析:在运用五脏脉法的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症状进行分析。
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时,可结合脉象判断是脾胃湿热还是寒湿阻滞等不同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李东垣的脾胃病治疗思路1. 调理脾胃功能:李东垣主张先调理脾胃功能,使脾胃恢复正常的运化能力。
通过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等方法,使患者恢复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2. 调和五脏阴阳:在调理脾胃功能的基础上,还需调和五脏阴阳,使五脏功能恢复平衡。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补虚泻实、升降平衡等治疗方法。
3. 因时因地制宜:李东垣还强调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体质、地域、气候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五、结论李东垣运用五脏脉法诊疗脾胃病,不仅考虑了脾胃本身的病变,还从五脏整体功能出发,全面了解病情。
他通过辨脏腑虚实、气血盛衰以及结合症状分析等方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他还强调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使治疗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用药不传之秘:李东垣随症用药之法!
用药不传之秘:李东垣随症用药之法!用药不传之秘:李东垣随症用药之法!风中六腑手足不遂,先发其表,羌活、防风为君,随症加药。
然后行经养血,当归、秦艽、独活之类,随经用之。
风中五脏耳聋目瞀,先疏其里,三化汤。
然后行经,独活、防风、柴胡、白芷、川芎,随经用之。
破伤中风脉浮在表,汗之;脉沉在里,下之。
背搐,羌活、防风;前搐,升麻、白芷;两傍搐,柴胡、防风;右搐,加白芷。
伤风恶风防风为君,麻黄、甘草佐之。
伤寒恶寒麻黄为君,防风、甘草佐之。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
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太阴,半夏;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藁本。
眉棱骨痛羌活、白芷、黄芩。
风湿身痛羌活。
嗌痛颔肿黄芩、鼠粘子、甘草、桔梗。
肢节肿痛羌活。
眼暴赤肿防风、芩、连泻火,当归佐。
酒煎服。
眼久昏暗熟地、当归为君,羌、防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佐之。
风热牙疼喜冷恶热,生地、当归、升麻、黄连、牡丹皮、防风。
肾虚牙疼桔梗、升麻、细辛、吴茱萸。
风湿诸病须用羌活、白术。
风冷诸病须用川乌。
风热诸病须用荆芥、薄荷。
一切痰饮须用半夏。
风,加南星;热,加黄芩;湿,加白术、陈皮;寒,加干姜。
诸咳嗽病五味为君。
痰,用半夏;喘,加阿胶佐之;不拘有热无热,少加黄芩;春,加川芎、芍药;夏,加卮子、知母;秋,加防风;冬,加麻黄、桂枝之类。
诸嗽有痰半夏、白术、五味、防风、枳壳、甘草。
咳嗽无痰五味、杏仁、贝母、生姜、防风。
有声有痰半夏、白术、五味、防风。
寒喘痰急麻黄、杏仁。
热喘咳嗽桑白皮、黄芩、诃子。
水饮湿喘白矾、皂荚、葶苈。
热喘燥喘阿胶、五味、麦门冬。
气短虚喘人参、黄芪、五味。
诸疟寒热柴胡为君。
脾胃困倦参、芪、苍术。
不思饮食木香、藿香。
脾胃有湿嗜卧有痰。
白术、苍术、茯苓、猪苓、半夏、防风。
上焦湿热黄芩泻肺火。
中焦湿热黄连泻心火。
下焦湿热酒洗黄檗、知母、防己。
下焦湿肿酒洗汉防己、龙胆草为君,甘草、黄檗为佐。
腹中胀满须用姜制厚朴、木香。
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腹中实热大黄、芒消。
《脾胃论》——李东垣
《脾胃论》——李东垣序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
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
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脾胃虚实传变论《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如何理解李东垣的脾胃论思想
如何理解李东垣的脾胃论思想
东垣脾胃论之生理——
1. 脾胃之机一一运化精微,升清降浊,《内经》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2. 脾为土脏,分气血两大端,而其所伤,为脾之气分多,非血分为多,脾主气分为气阴与气阳。
脾之气阳功能为运化精微,脾之气阴功能为升清降浊。
东垣脾胃论之病机——
本病由饮食劳倦引发,过伤脾胃之气阴,致脾胃之气阴偏虚且无法上输于肺,气之不升则郁而生火,阴火上升,火乘土位(土中伏火)。
东垣脾胃论之治法——
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全书卷中主要以此方加减化裁。
其治法精神不在温补,不完全专事燥烈、专事温,而完全在于分消,拨乱反正,如升阳散火、升阳益胃、升阳除湿之类。
这是认识了“左升右降”,认识到脾胃两者酝酿在一起会郁而生火,此名之日“阴火”(不过后人有异议)。
这阴火非完全为壮火,实为虚火,此火非大黄芒硝所能泻,又非竹叶石膏所能清,阴虚既非肾之精水,又非心肝之血,而为津气空虚,其病源为饥火中烧,劳动则火动,其机转为郁而生火。
所以应益其气,于阳则用升清,升清不是助火,为升气阴之轻者,从而“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试分析补中益气汤,主方以黄芪为君,人参、甘草为臣,以补脾肺之气阴;白术健脾祛湿,兼祛脾气之运化失常所生之湿;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麻兼可清郁热;橘皮理中兼可散气陷之瘀滞,当归身以和血,气伤易涉血,与橘皮配伍,理气和血,协助恢复脾之运化。
东垣脾胃论之他方鉴别——
附子理中汤为脾气阳衰证,此处探讨之补中益气汤类为脾之阴衰证。
四君子汤为脾气虚而湿浊不降,补中益气汤类为气阴虚而不升。
《脾胃论》李东垣治脾胃病的五个主要方药1...
《脾胃论》李东垣治脾胃病的五个主要方药1...
《脾胃论》李东垣治脾胃病的五个主要方药
1、黄芪建中汤,主治:脾胃不足,土不生金,则肺脾气虚,自汗,四肢发热,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
2、平胃散:胃病则湿胜,四肢不收,大便泄泻。
3、四物汤:脾胃不足,阳虚不能生阴血。
4、四君子汤:脾胃真气虚弱,气短脉弱。
5、五苓散:脾湿下流,或渴或小便闭塞,赤黄而少。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创立了很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补中益气,升阳散火,升阳除湿,益气活血,内托消肿,甘温除热等。
道乐医话,带你了解身边的中医中药。
李东垣脾胃论思想总结
李东垣脾胃论思想总结李东垣(1312年-1398年),元代医学家,脾胃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李东垣的脾胃论中,他主要探讨了脾胃的功能、变化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对其脾胃论思想的总结,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李东垣对脾胃的功能和变化的理解李东垣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掌管着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化。
他将脾胃比喻为一个炉子,把食物作为燃料进行消化,从而提供给全身的营养物质。
他强调了脾胃对水谷的化生作用,认为脾胃是消化转化的中心,也是生化能量的来源。
李东垣还详细研究了脾胃的运化变化。
他认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健运、沉运和衰运。
在健运期,脾胃功能良好,消化吸收能力强。
在沉运期,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消化吸收不良,造成饮食积滞和胃脘不适。
在衰运期,脾胃功能不再恢复,常表现为腹泻、乏力等症状。
二、李东垣对脾胃相关疾病的分类和治疗方法李东垣将脾胃相关疾病分为三类:寒湿病、湿热病和气虚病。
寒湿病主要是由于脾胃受寒湿之邪而引起的,症状包括腹痛、泄泻等;湿热病则是由湿热之邪侵袭所致,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等;气虚病则是脾胃的运化功能不佳,造成气血不足,引发疲乏、食欲不振等。
根据不同病因病机,李东垣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寒湿病,他主张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如服用温中药物来驱除湿寒之邪;对于湿热病,他推崇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如服用疏风清热的药物以清除湿热;对于气虚病,他则强调补气健脾的治疗方法,如服用补气药物来增加脾胃的运化能力。
三、李东垣对脾胃保健的建议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提出了一些脾胃保健的建议。
他认为,保持心情愉快、遵循适度饮食和合理作息是保护脾胃的重要方法。
他主张不要过度劳累和过度食用寒凉、生冷食物,以免损害脾胃的运化功能。
他还建议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保持脾胃的健康。
总体而言,李东垣的脾胃论思想深入探讨了脾胃的功能和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和保健方法。
浅谈李东垣治疗内伤杂病的体会
浅谈李东垣治疗内伤杂病的体会金元四家之一的李东垣,立论创新,发明“内伤”一证后世称他“补土派”的创始人,所著<《脾胃论》主要论述了内伤脾胃的病证和治法。
其中关于风药如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之类,是具有升散和祛风解表功效的药,用于治疗内伤杂病,为东垣的独特经验。
用之临床很有实际意义。
1风药治眩晕东垣则认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是眩晕的病机。
久病不愈,失血过多,劳倦所伤,耗伤正气,致脾气虚,不升清阳于脑窍。
畅通脑窍,则清阳之气所顺利到达,滋养脑窍。
他的治法为“见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这治法,是东垣对某些以中气不足为病机的风动患者而设。
初发时服补中益气汤有效,日久疗效不显,在该方中加入风药如防风、白芷、羌活等,每能获得良效。
笔者曾治何某,女,40岁,1995年3月20日诊,时常眩晕两年余。
近来加重,证见眩晕,动则加重,面色微黄,心悸失眠、舌淡、脉弱。
方中补中益气汤加入防风、白芷、羌活等,服药10余剂而愈。
2风药治肝病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其气以升发畅达为和顺,若郁而不达,必影响脾胃,出现肝脾同病证。
如“胸肋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闷、淋溲、便秘、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之乘也”。
治疗此证,东垣指出“以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为主,有热者清热,脾虚者配以健脾。
东垣用风药治此肝逆犯脾之证,主要是取其风药主升、主散,引发肝气疏畅条达。
功能归于正常,脾土得以疏理,病证自除。
此为东垣用药之妙处,治肝法。
3风药治泄泻东垣治泻,重在升阳,“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泄泻,腹中鸣,小便黄”创立升阳汤,即补中益气汤去参术的守补,重用黄芪佐以升麻,柴胡使清阳上行。
(笔者曾见伴老中医,用此方加入防风、羌活之风药治泻,问其故,方知来源于东垣) 。
他根据《内经》“病在下,取之上”的理论而立此方,只用升阳的方法,鼓舞脾气,使脾健运,清阳升,浊阴下降,升降有序,脏腑功能归于正常,以治其本,止写在于升阳为一法。
李东垣:脾虚分3度,有三个方,疗效满意
李东垣:脾虚分3度,有三个方,疗效满意脾胃病,在东垣创论《脾胃论》的基础之上,阐述脾胃病最著者,明有张介宾《景岳全书》、清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等书,或从脾阳立论,或从胃阴立法,阐扬和发挥了东垣“脾胃学说”,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善,为临床医学充实了理论。
脾胃病不仅在于脾胃自身病变互相转化,而且能导致心肺肝肾发病。
“脾位中央而灌四旁”。
“四旁”,就脾胃自身而言,是指四肢,脾主肌肉而实四肢。
说明脾病多表现四肢无力,肌肉弛缓、拘急、消瘦或萎缩的病态。
如就脾与五脏之间而言,则脾胃病,不但是脾胃受病,而且涉及心肺肝肾,以至脏腑、经络的病变。
张介宾指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
然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在焉。
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景岳全书·论治脾胃》)。
阐明脾胃与心肺肝肾的关系在生理活动中互相关联,有直接的病机联系,也有间接的病机联系,不能分割对待。
兹就“脾胃虚实传变”作简要的叙述。
脾胃与四脏实证一、心火亢盛,伤害脾胃症见昏晕眩瞀,心烦失眠,面如火燎,五心烦热,知饥不食,咽干便秘。
病因“将息失宜,心火暴甚”,火灼胃阴,母病累子。
东垣谓:“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黄连、黄柏、生地、芍药、石膏、知母、黄芩、甘草”,以救胃土的焦燥。
举例高某某,男,70岁。
老夫少妻,常感烦热失眠,面赤唇麻,头昏且痛,脉弦大,舌质绛。
病者不介意,一日食羊肉面一大碗,头忽剧痛,手足抽掣,身热口噤。
检查血压为240/120mmHg,诊断为高血压中风。
由于心火引动肝风,风火交煽,戕害脾胃。
急当泻火熄风、清心活络以安脾胃。
用生地黄、麦门冬、川黄连、炒栀仁、生石膏、连翘芯、牡丹皮、双钩子、杭白芍、淡竹叶、鲜竹沥为剂连进,汹涌之势稍退。
大便闭结,加锦纹大黄数服,便通而诸症缓解。
二、肺不清肃,浊气攻胃症见胸膈痞满,咳逆喘促,上气膹郁,痰粘食少,坐卧不宁,二便结涩。
补土派李东恒的脾胃论
补土派李东恒的脾胃论李东垣,又名李杲,晚年自号东恒老人。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今河北省正定人。
他是中医界金元四大家之一,开创补土派。
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等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内伤病中,李东恒认为,人的脾胃在五行学说属土,位于中央,无论哪脏劳损或受邪,都会伤及脾胃。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是李东恒脾胃论的核心点。
文 | 罗大伦李东恒本是富家子弟,奈何生活在金末的动乱年代。
元好问就曾经记载道:“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
”三个月一百万人,平均每一天就是一万多人。
大家都以瘟疫论或伤寒病来治,李东恒思考,他说哪有这么巧,一百万人一起感受伤寒?李东垣推测,围城的时候,人们没有饭吃,却还要饿着肚子干活、守城,城解围了以后,突然有东西吃了,就拼命往肚子里塞食物,结果导致脾胃受伤。
正是在民生疾苦时期,李东垣创立了几个方子: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等,然后把这些方子中的药磨成粉末,或者做成药丸,给当时的灾民吃,“其所济活者,不可遍举”。
很多脾胃受伤的人,吃了李东垣的药以后,身体都逐步恢复了。
而李东垣则在这次大劫难中创立了自己的脾胃学说,这是中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说。
李东垣根据脾胃学说所创立的药方,不仅在当时救活了无数人的性命,而且还一直流传至今,对现代人的养生保健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些方子里都有些什么药,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疗效?这些方子里最著名的要数补中益气汤。
今天在中国的每一家药店几乎都能看到李东垣首创的这种药,叫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汤的药物组成是这样的:君药是黄芪。
黄芪大家都知道,有益气固表的功效;再加入人参、白术和炙甘草用来补气。
这三味药如果再加入一味茯苓,就是我们中医补气的一个著名的方子,叫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是中医补气的一个祖方,所有补气的方子基本都是从这个方子演化而来的。
但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里没有用茯苓,为什么呢?因为茯苓泻脾湿,而此时病人的脾胃极虚,不需要再泻了,所以他把茯苓去掉了。
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
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一、本文概述李东垣,名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补土派”的创始人。
他的医学理论及实践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他关于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更是独具特色,成为了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李东垣的生平及其医学成就,以展现其学术背景及在中医领域的重要地位。
接着,将重点阐述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框架,包括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理论的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揭示其在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还将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为推动现代中医临床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脾胃内伤热病的病因病机李东垣,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提出了“脾胃内伤学说”,这一学说在中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尤其关注脾胃内伤所导致的热病,深入探讨了其病因与病机。
病因方面,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热病的主要病因在于饮食失节、劳逸失度以及情志失调。
饮食失节,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化热生火。
劳逸失度,如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减弱,从而引发内热。
情志失调,如忧思过度,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气机郁滞,郁而化热。
在病机方面,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热病的核心在于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郁滞。
脾胃升降失常,一方面会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运化,另一方面会使气机郁滞,进而化热生火。
脾胃内伤还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加重热病的发展。
李东垣还特别强调了脾胃内伤热病与湿邪的关系。
他认为,脾胃内伤易导致湿邪内生,湿邪又会进一步加重脾胃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治疗脾胃内伤热病时,必须注意祛湿,以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脾胃学派创始人李东垣,他的组方用药特点,许多人误解了很多年
脾胃学派创始人李东垣,他的组方用药特点,许多人误解了很多年每一个有学术建树的医生都有他独特的用药特点,比如后世公认的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由于他创立的桂枝汤几乎成了《伤寒论》里无敌铁方,有很多配方都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演化而来。
由于张仲景的大部分方剂的特点都是药味少、剂量大,所以被后世称之为经方。
然而斗转星移,到了隋唐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方剂,剂量不大、药味或多或少,由于这些配方与经方的思路不太一样,所以被人们称之为时方,而时方也是现代中医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方剂。
由于人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就常常拿时方和经方比较,都认为时方是用药繁杂,而经方是用药简练。
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要说到时方派最出色的代表,莫过于金元四大家,在金元四大家中,人们都认为脾胃学派创始人李东垣用药比较繁杂。
比如明代医学家王纶在《明医杂著》中这样评价道:“东垣用药,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这一句把很多人带偏了,于是很多人都认为李东垣的配方都是由很多味药组成的。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并不是!都认为张仲景的方剂药味都少,那么鳖甲煎丸如何解释?都说李东垣的方剂药味很多,那么当归补血汤怎么解释?所以,这是带着有色眼镜去故意抬高经方而贬低时方的做法。
张仲景的方剂,最低一味药,最高23味药;李东垣的方剂,最低2味药,最高24味药;但从整个配方的剂量来看,李东垣的剂量比张仲景的剂量小很多。
所以,后世医家一句“东垣用药如韩信点兵”完全是曲解中医遣方用药的一种说法,让后世医家误会了李东垣很多年!在古代,只要是有一定学术思想的医生,在创方用药方面,都是你需要一味药就用一味药,而不会给你无端多开一味药。
如果需要二十多味药,你少一味它就没那效果。
其实,中医组方都是有讲究的,要不然,都只要背诵一个《药性四百味》就行了。
比如你咳嗽,把止咳的药给你全部用上,这样效果好吗?不一定。
比如知名的止咳良方,百合固金汤,用于止咳的药其实只是寥寥几味药。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医方剂里,真正重视方剂君臣佐使的,还是张元素和李东垣,由于李东垣师从张元素,在方剂配伍上,尤其重视药物的升降浮沉,尤其讲究配伍的君臣佐使,而且,还因时、因地、因人、因脏腑经络所伤之不同而进行随证加减,方剂化裁尤其灵活。
李东垣脾胃方用药特点探讨
皮肤干燥 ,有糠状脱 屑 ,遍 布抓 痕 及血 痂 ,食少 纳差 ,二便 如常 ,
按 :《灵枢 ·邪客》云 :“荣气者 ,泌其 津液 ,注之 于脉 ,化 以为 平素畏寒 ,易患感 冒,舌 淡苔 薄 白,脉浮 细。证属营卫 不足 ,风寒
血 ,以荣四末 ,内注五脏 六腑。”《灵 柩 ·本 脏》云 :“卫 气者 ,所 以 袭表 ,郁 于肌表 ,不得透发 。法 当调和 营卫 ,祛风散寒。方 以桂枝
著称 。诸如补 中益气 汤 、调 中益气 汤 、升 阳益 胃汤 、补 脾 胃泻 阴 多的药味组方 ,才 能全 面照顾 ,从 而达到 良好 的治疗效 果。例如
火升 阳汤 、枳实消痞丸、清 胃散等方 ,直至今 日,仍 为临 床广泛使 李东垣 的代表方剂补脾 胃泻 阴火 升 阳汤 ,乃 主治 饮食伤 胃,劳倦
按 :慢性荨麻疹属 于皮肤 科的顽疾 ,遵从 中医“治病求本”的
4 慢性荨麻疹
原则辨证 论 治,可 收远 期 疗效 。本 案 中患者平 素 体弱 ,营血 不
钱某 ,女 ,25岁 ,2013年 3月 16日因“全 身皮肤 瘙痒 反复 发 作 5年 ,加重 3天”初诊 。5年前 ,曾在 本院皮 肤科诊 断为 “慢性 荨麻 疹”,病发初期经 口服抗组胺类药 物治疗 后 ,瘙痒可 减轻 ,但
关 键词 :李 东垣 ;脾 胃论 ;方剂 ;用药特点 ;探 讨 中图分类号 :1122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0704(2014)03—0048—02
李东垣是我国金元时期 著名的 医学 家 ,他学识 渊博 ,技艺精 1 药昧多用量轻 ,配伍严谨
湛 ,独创性地提 出“内伤 脾 胃,百病 由生 ”的“内伤学 说”,提倡 治
本主次分 明,且其 加减运 用 ,灵变 而有 巧思 ,具 有很 高 的学术 价 屡见不鲜 。当此之时 ,只有 消补兼 用 ,寒 热并进 ,升 降同施 ,数 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 35
再者 , 饮食寒热先后混伤 ,
# 32#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3] 189
第 34 卷
还需辨清寒热主次, 饮食并治。东垣在 !内 外伤辨 惑论 # 卷下 # 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 ∀又谓 : 喻 如伤热物二分 , 寒物一分, 则当用寒药二分, 热药一 分, 相合而 与之。 更有 或先饮 酒, 而后 伤寒冷 之 食, 及伤热食, 冷水与冰 , 如此不等 , 皆当验其节次所 伤之物, 约量寒热之剂 , 分数各各对证而与之。
[ 5] [ 2] 23 [ 2 ] 23
方中柴胡升发少阳
清气而通利水道, 且风能胜湿 , 对于寒湿中满诸证, 如 !素问 # 至真要大论篇 ∀所说 : 湿淫所胜 , 平以苦
第 1期
吴元洁等
论李东垣治腑病的 通法 特色
# 33#
复伤 , 故东垣化食 先益脾胃, 脾胃健则饮食 自然消 化。他认为 内伤用药之大法, 所贵服之强人胃气, 令胃气益厚
[ 4] 1
通草甘淡 , 能助西方秋气
下降 , 利小便 , 专泻气滞也。 泄, 可以去闭 , 葶苈、 大黄之属是也。此二味皆大苦寒, 气味俱厚 , 葶苈 泄阳分肺中之闭也, 亦能泄大便 ; 大黄苦寒, 能 走而不守 , 泄血闭也。血闭者 , 谓胃中粗秽有形之物 [ 1] 172 闭塞者也 。东垣通泄之剂, 一则治血病, 泄大 便; 一则泄气闭, 利小便。消法 , 东垣专为伤有形之 食而设, 视伤食轻重予以消导 , 如丁香烂饭丸、 枳术 丸之类, 以及行气、 活血攻化之品, 如三棱消积丸、 木 香见 目 见 丸 之类。至于 吐 法, 东垣 在 !内 外 伤辨 惑 论 # 重明木郁则达之之理 ∀中指出: 食盛填塞于胸 中, 为之 窒 塞 也, 令 吐 以 去 其 所 伤 之 物 , 物 去 则 安。
[ 4] 1
于下 , 而致木郁, 故宜采用吐法 , 令其吐出 窒塞有 形土化之物, 使太阴秋肺收于下体 , 复其本以衰之, 始上升手足厥阴之木, 元气以伸, 其舒畅上升之志得 其所矣 。可见 , 东垣治疗饮食积滞于上焦而致 土壅木郁者, 以吐法调畅气机 , 所谓 木郁达之 。 六腑实邪壅滞有征可察, 如吐法治疗饮食积滞 于上焦, 可见胸中窒息烦闷不止, 其脉必独见两手寸 脉, 而两尺脉不见。通法当为伤饮而设 , 如见喘咳、
[ 2] 34
。 !内外伤
此因太阴肺金在于上, 抑遏厥阴风木反居
辨惑论 # 卷下 #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分而治之 ∀具体 指出: 伤之 则宜损其谷; 其次莫若消导 , 丁香烂饭 丸、 枳术丸之类主之。稍重则攻化 , 三棱消积丸、 木 香见目见丸之类主之; 尤重者, 则或吐或下, 瓜蒂散、 [ 2] 30- 31 备急丸之类主之 ; 以平为期。 其三 , 食之寒热 亦当分治。 !兰室 秘藏 # 卷上 # 饮 食劳 倦门 ∀云 : 如伤寒物者 , 半夏、 神曲、 干姜、 三棱、 广 荗、 巴豆之 类主之 ; 如伤热物者, 枳实、 白术、 青皮、 陈皮、 麦蘗、 黄连、 大黄之类主之。
第 34 卷第 1 期 2011 年 1 月 V o.l 34 N o . 1 Jan. 2011
北京 niversity of T raditiona lCh inese M edic ine
# 31#
论李东垣治腑病的 通法 特色
吴元洁 王正 ( 1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 安徽 230038 ; 2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关键词: 李东垣 ; 腑病; 通腑法 中图分类号: R242 !内经 ∀曰 : 六府者, 传化物而不藏 , 故实而不 能满也。 六腑 实而不满 的运动特点决定其 以通 为用 的治疗特点。善治脾胃病并以补气升阳见长 的金元名家李东垣临证亦不忽视通腑的作用。 1 李东垣通法内涵及适应症 腑病通法适用于六腑实邪壅滞之证 , 东垣丛书 载有 大便结燥、 泻痢、 小便淋闭、 中 满、 腹胀、 膈咽 不通、 酒客 病、 吐 证、 心 下痞、 心 腹 痞之 实 痞 等。 通 乃广义, 东垣通法内涵包括通、 泄、 消、 吐诸法。 !医学发明 # 卷二 # 本草十剂 ∀曰: 通 , 可以去滞, 通草、 防己之属是也。防己大苦寒 , 能泻血中大热之 滞也 , 亦能泻大便。
[ 3] 93
饮 食 自 倍, 肠 胃 乃
六腑实邪壅滞, 多责之饮食失宜。 !素问 #
经脉别论篇 ∀提出了食饮不同的代谢过程 , 但是 !内 经 ∀以后的时期, 饮食内伤的病因认识常饮食混谈 , 鲜有提及食饮分论者 , 直至东垣 , 倡 !内经 ∀之说并 有创见 , 提出食饮所伤肠胃当分而治之。首先 , 饮食 病症有所分别。 !兰室秘藏 # 卷上 # 饮食劳倦门 ∀ 曰 : 饮者, 水也, 无形之气也。因而大饮则气逆 , 形 寒饮冷则伤肺 , 病则为喘咳, 为肿满 , 为水泻。 食 者 , 物也 , 有形之血也 ∃∃食伤太阴、 厥阴 , 寸口大于 人迎两倍三倍者 , 或呕吐、 或痞满 , 或下痢肠澼。 其 二 , 饮食所伤轻重应当分治。伤饮者 , 东垣认为 轻 者当发汗 , 利小便 , 使上下分消其湿。解酲汤、 五苓 散、 生姜、 半夏、 枳实、 白术之类是也。如重而蓄积为 满者, 芫花、 大 戟、 甘遂、 牵牛 之属 利下之 , 此 其治 也 。伤食者 , 轻则内消 , 重则除下
[ 2 ] 26
热 , 佐以酸辛 ,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以风药配 合辛热、 苦泻、 淡渗之品, 上下分消其湿, 共奏其功。 2 . 3 通 究其源 , 从本而治 治病必求其本, 东垣治疗六腑实邪壅滞的腑闭 证 , 必究其源 , 从本而治。如大便结燥, 宗 !内经 ∀肾 主液、 肾恶燥之说 , 东垣认为其由饥饱失节、 劳役过 度及食辛热味厚 , 郁火伏于血中, 耗散真阴而致 , 燥 者润之 , 结者散之 , 总以辛润之剂治之。如以通幽汤 治胃中郁火伏于血中, 真阴耗伤, 浊气不得下降 , 反 而上逆的大便艰 难伴噎塞之证 , 方用生地 黄、 熟地 黄、 当归身养血润燥, 桃仁、 红花活血润燥 , 炙甘草、 升麻舒畅胃气而上升清气 , 合槟榔末行气降浊 , 使幽 门得通 , 噎塞便秘得以消除。然结燥之病不一 , 有热 燥、 风燥、 血燥、 风涩, 有阳结, 有阴结 , 又有年老气虚 津液不足而结燥者, 故东垣 通 究其源, 灵活施治。 血燥而不能大便者, 以桃仁、 酒制大黄通之 ; 风结燥 而大便不行者以麻子仁加大黄利之; 气涩而大便不 通者, 以郁李仁、 枳实、 皂角仁润之; 寒结闭而大便不 通者, 当服阳药 补之, 并少加苦寒之药 , 以去热燥。 又如治小便不利 , 东垣认为皆邪热为病, 但又以渴与 不渴辨之, 分在气、 在血而治之 : 认为渴而小便不利 者 , 是热在上焦肺之分 , 宜清肺而滋其化源也 , 以淡 渗清热之清肺 饮子 ( 灯心 草、 通草、 泽泻、 瞿麦、 琥 珀、 萹蓄 、 木通、 车前子、 茯苓、 猪苓 ) 或八正散 、 五苓 散治之 ; 不渴而小便不通者, 是热在下焦血分 , 须用 感北方寒水之化、 气味俱阴之药, 以除其热、 泄其闭 塞 , 以通关丸治之 , 用苦寒之知母、 黄柏清其源 , 肉桂 与知母、 黄柏相反相成 , 温通血脉, 补命门之火 , 助膀 胱气化 , 加强知母、 黄柏的利尿作用。血涩致气不通 而窍涩的小便闭塞不通者 , 淡渗清热与苦寒泄热并 用 , 以知母、 黄柏、 滑石、 泽泻、 茯苓气血并治。 通法亦被东垣用治六腑实邪壅滞之通泄证。如 热毒下血的痢疾 , 腹痛、 里急后重、 日夜无度、 脓血黏 稠 , 日久不愈者, 东垣以大黄或加调气行血的黄连、 当归、 槟榔、 木香等药, 组成大黄汤、 芍药黄连汤、 导 气汤, 取 通因通用 之意。治疗 伤湿热之物, 不得 [ 2] 28 施化, 而作痞满, 闷乱不安 的枳实导滞丸现如 今被看作 通因通用 的经典方。方中重用大黄泻 热攻积 , 辅以枳实行气导滞 , 神曲消食化积 , 黄芩、 黄 连清热燥湿, 茯 苓、 泽泻利水渗湿 , 白术健脾燥湿。 全方攻逐食积湿热而不伤正气 , 诸药配合 , 对于胃肠 感染性炎症伴有消化不良者, 疗效确切。 2 . 4 通补相施, 顾护脾胃 饮食内伤本已耗伤胃气 , 克化攻伐之药则肠胃
[ 2 ] 26
论 # 卷下 # 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 ∀曰 : 是喜食 而食之耶, 不可服破气药; 若乘饥困而食之耶 , 当益 胃 气。 或 为 人 所 勉 劝 强 食 之, 宜 损 血 而 益 气 也。 认为治病服药当有宜禁, 如湿面、 酒、 大料 之类助火而泻元气 , 生冷、 硬物损阳气 , 皆所当禁。 饮食所伤, 运用 通法, 宜得其度 , 失其度则耗元气。 如他指出瓜蒂散催吐不可过剂 , 过剂则反伤肠胃, 而 致气不能化 , 渐至羸困 ; 小儿内伤多有出癍疹者 , 为 火之属 , 易损津液 , 故尤不宜用快利食药及牵牛泻水 之药重损津液。东垣还详列滥用、 误用牵牛攻伐峻 剂之五宗 大罪 , 力诫 后人不 可妄 投峻 剂而损 真元 之气。 3 东垣通法病案举隅 !医学发明 ∀载东垣治一腹胀案: 范天 夫人 , 先因劳役饮食失节, 加之忧思心结 , 病心腹胀满 , 旦 食则不能暮食, 两胁刺痛。诊其脉弦而细 , 至夜浊阴 之气当降而不降 , 胀尤甚。
[ 1] 170 1 2
肿满、 小便闭等症。消泄之法当有形之物在肠胃, 如 见痞满痛、 便闭、 下痢肠澼等症 , 轻则内消, 重则攻 下。不可不明病位、 病性。如 !医学发明 # 卷二 # 本草十剂 ∀所举: 若经络中及皮毛、 分肉间但有疼 [ 1] 172 痛 , 一概用牵牛、 大黄下之 , 乖戾甚矣。 2 李东垣通法运用特色 2 . 1 食饮所伤, 分而治之 !素 问 # 痹 论 篇 ∀ 曰 : 伤。
如消寒饮食之木香干姜枳术丸, 药用木香、 干姜辛温 宣散 , 枳实消导行滞 , 白术健脾; 治伤食兼伤冷饮者, 煎五苓散送半夏枳术丸服之。东垣还屡屡列出饮食 误治的危害 , 以 警示后人明白 饮食分治的重要 性。 如酒客病 , 酒性大热, 元气已伤, 若再误服酒 癥丸大 热之药或以牵牛、 大黄而复重泻之 , 使真阴及有形阴 血俱不足 , 阳毒之热大旺 , 反增其阴火, 元气消亡 , 则 虚损之病成矣。 2 . 2 通降腑气 , 降中寓升 内伤脾胃论是东垣学术思想的核心。东垣十分 重视胃气, 称其 荣气、 卫气、 谷气、 清气 , 人之真 气衰旺, 皆在饮食入胃, 胃和则谷气上升 , 认为 谷气乃 升腾之气 , 不仅能向下通降腑气 , 亦有上 升的运动特点 , 这是东垣对于脾升胃降理论阐发的 独有创见。谷气上升须赖以少阳之气的引动, 足少 阳胆属甲子, 主风 , 为 生化万物之根蒂 , 甲胆 之气上升 , 胃气自当上升。故饮食内伤所致腑病 , 东 垣用药降中寓升, !兰室秘藏 # 卷上 # 脾胃虚损论 ∀ 认为 : 泄而下降, 乃应太阴之用。其中更加升发之 药, 令其元气上升。 乃取 塞因通用 , 曲而为直 之 [ 4] 10 意 。饮伤胃气而致胃气升降失常是为 曲 , 升 发胃气使之通畅是谓 直 。临证东 垣善用升麻升 发清阳, 柴胡、 荷叶升发少阳之气以引胃气上升, 用 治饮食劳倦、 大便结燥诸症。如在枳术丸消导诸方 中东垣以荷叶裹饭为丸 , 取向比类 , 以荷叶色青形空 类比风木动象 , 食之则感足少阳甲胆气之化 , 更以烧 饭和药, 滋养谷气而补令胃厚 , 以引胃气上升。东垣 降中寓升为后世治疗胃肠腑气不通提供了思路, 王 清任治疗噎膈、 噤口痢亦用荷叶配以苦辛通降之品 升降并用, 通畅腑气。此外 , 对于小便淋闭、 中满腹 胀等腑气不通诸症 , 东垣亦以淡渗通利之品合升发 之剂 , 降中寓升 , 如其治疗脾虚中满寒胀、 寒疝、 大小 便不通的中满分消汤用升麻、 柴胡等升药配合祛湿,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曰 : 盖小便之下通 , 必由 手少阳三焦, 三焦之气化能升而后能降 , 柴胡不但升 足少阳实兼能升手少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