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病症应用通腑法述要

合集下载

下法在内科急症中的应用

下法在内科急症中的应用

下法在内科急症中的应用1应用范围1.1消胀止痛:因食滞、燥屎、虫扰而致脘腹卒然胀痛,可用行气通下法消胀止痛,即所谓“通则不痛”之义。

若见腹痛拒按,二便闭结,呕吐自汗,烦躁不安者,系里热实证,可用承气辈下之;若见大便秘结,心腹硬痛,手足不温,口不渴,恶寒喜热,小便清长者,系寒积之证,则应治以温下法,可用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等。

若胸胁胀满而痛者可用大柴胡汤。

1.2退热:伤寒或温病,热邪内结,壮热而赤,口干烦渴,腹满便秘,或见谵语烦躁,或见热痢,里急后重者,当急下泻热,去除阳明腑实之积滞,使热结从下而解,可选用寒下之承气辈。

1.3醒脑开窍:热结于里,里热盛实而致燥扰不宁,谵语神昏,而又腹部胀满者,可用通腑泻热之法,以达醒脑开窍之功,常用牛黄承气汤之类。

1.4解痉:痉病以口噤项强,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

若兼见胸满腹胀,大便秘结,卧不着席者,乃阳明热盛,灼伤阴液,筋脉失养而致,可用大承气汤或增液承气汤。

1.5平喘:喘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邪气犯肺,或痰烛阻肺,又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临床常用下法以治实喘。

可用宣白承气汤以宣肺相通便泻热。

1.6止血:吐血、衄血,多因肺胃热盛伤及血络所致。

若见胸膈烦热,口干而渴,心烦便秘,可用凉膈散、泻心汤等泻热通下,乃釜底抽薪之法。

1.7逐水:若水湿内聚于胸腹,或水停胸胁而暴肿胀满,或腹大如鼓,二便闭结者,治当急攻水饮,可选用舟车丸、十枣汤、甘逐末等通下逐水。

2体会2.1“急则治其标”:急症多骤、危、迫之特点,如不急治,则变证丛生,因而应用下法治疗急症,除掌握好时机外,更要有胆有识,临证不可优柔寡断。

下法用之得当适时,则能力挽狂澜,故为临床治疗急症的良策之一。

2.2要准确辨证:在应用下法之时同样需要辨明虚实,分清寒热。

万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

虽然下法适应范围较广,亦不应滥用于急症的治疗。

2.3下法与其它治法的联合:下法一般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等几类,然而下法用于急症则以寒下、温下、逐水为常见,还必须根据病情的需要与其它治法合用,如活血、行气、涤痰、清热、开窍等。

中医内科病证选方歌诀

中医内科病证选方歌诀

中医内科病证选方歌诀一、肺系疾病1.感冒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尚有气虚参苏饮,加减葳蕤滋阴虚。

2.咳嗽咳嗽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散,热菊燥杏具有桑,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3.哮证冷哮射干小青龙,热哮定喘越半功。

寒包热哮青龙石,风痰哮证三子从。

虚哮平喘固本用,喘脱回阳生脉逢。

缓解脾虚六君子,肺肾生地金六中。

4.喘证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痰热里郁型,麻黄桑白麻石甘,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5.肺胀肺胀痰浊苏降三,痰热越半桑白还。

痰蒙涤痰宫至宝,肺肾平固补肺汤。

阳水真武合五苓,喘咳痰满肿紫绀。

6.肺痈肺痈初期银翘散,成痈苇茎如解还。

溃脓加味桔梗白,恢复沙清桔杏安。

7.肺痨肺痨肺阴用月华,虚火百固秦鳖加。

气阴保真或参白,阴阳补天大造茶。

8.肺痿肺痿虚热麦清救,虚寒甘干生甘求。

二、心系疾病9.心悸心悸虚胆安定丸,心血不足归脾先。

阴虚补心朱安用,阳虚桂龙参附前。

水饮苓术真武入,痰火黄连温胆迁。

瘀阻桃红桂龙牡,邪毒银翘生脉添。

10.胸痹胸痹血府心血瘀,气滞心胸柴疏施。

痰浊栝薤半涤痰,寒凝枳薤当四宜。

气阴生脉参荣养,心肾阴阳虚证知。

阴虚补心炙甘草,阳虚参附右归依。

11.厥证厥证当需辨四因,气厥血厥痰食分。

气实通关五磨饮,气虚生参四味能。

血实羚钩通瘀煎,血虚独参参养人。

痰厥导痰礞石滚,食厥神术保和真。

12.不寐不寐肝火龙胆肝,痰连温胆礞石藏。

心胆安定酸枣仁,心脾两虚归脾汤。

心肾六味与交泰,阴火连胶朱砂安。

13.痴呆痴呆髓亏七福饮,脾肾亏虚还少因。

痰浊蒙窍涤痰洗,瘀血通窍活血寻。

心肝火旺连解毒,痴呆五证需细分。

14.癫狂癫狂需分癫与狂,痰气逍遥顺导汤。

心脾养心越鞠丸,痰热瘀梦醒癫狂。

痰火扰神生铁饮,阴伤二阴琥养丹。

15.痫证阳痫黄连定痫丸,阴痫五生二陈汤。

通腑法治疗老年发热一得尚学瑞《实用中医药杂志》

通腑法治疗老年发热一得尚学瑞《实用中医药杂志》

通腑法治疗老年发热一得尚学瑞《实用中医药杂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老年发热的常见性和影响
2.通腑法的定义和原理
3.通腑法治疗老年发热的实践案例
4.通腑法治疗老年发热的效果和优势
5.结论:通腑法在老年发热治疗中的重要性
正文
一、引言
老年发热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病症,由于老年人抵抗力较弱,发热往往会引发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老年发热,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通腑法在老年发热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通腑法的定义和原理
通腑法是中医药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手段,调节人体腑脏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老年发热方面,通腑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通利大便,排除体内积热,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三、通腑法治疗老年发热的实践案例
在实际临床中,通腑法治疗老年发热的案例屡见不鲜。

例如,一位 70 岁的老年患者,由于发热持续不退,经过抗生素治疗无效后,采用通腑法治疗。

医生选用了大黄、芒硝等药物,通过通利大便,排除体内积热,最终使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

四、通腑法治疗老年发热的效果和优势
通腑法治疗老年发热的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体温,还可以避免抗生素的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

此外,通腑法还可以调节人体的腑脏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五、结论
通腑法在治疗老年发热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和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腑法治疗神经科疾病现状

通腑法治疗神经科疾病现状

通腑法治疗神经科疾病现状神经科疾病是现代社会中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多种疾病,如脑血管病、帕金森症、脑退化症、神经损伤、神经痛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多负担和困扰。

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治疗神经科疾病,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开始关注通腑法治疗神经科疾病的现状。

通腑法,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疗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理顺体内气血运行,调节身体机能,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通腑法常用于治疗神经科疾病,具有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特点。

通腑法对于神经科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 治疗神经性头痛。

通腑法可以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头痛症状,并能够减轻神经性头痛的发作。

2. 治疗失眠。

通腑法可以平衡神经系统,调节体内荷尔蒙水平,改善失眠症状。

3. 治疗神经性腹泻。

通腑法可以平衡肠道微生态,降低过度活跃的神经转移,减轻腹泻症状。

5. 治疗帕金森症。

通腑法可以降低神经系统中的炎症反应,减轻帕金森症患者的肌肉僵硬和震颤等症状。

目前,通腑法在治疗神经科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通腑法治疗神经科疾病的疗效显著,而且治疗过程中无副作用,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治疗方式。

同时,在通腑法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对于不同类型的神经科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通腑方法。

2. 对于患者个体差异的问题,需要制定个性化的通腑方案。

3. 在通腑法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疗效情况,并作出相应调整。

4. 在通腑法治疗时,需要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理。

综上所述,通腑法在治疗神经科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广泛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通腑法将越来越成为一种理想的神经科疾病治疗方法。

通腑法在脾胃病科疑难危重症中的应用

通腑法在脾胃病科疑难危重症中的应用

中合 理应 用 , 疗 效 卓 著 。可 谓 另 辟 蹊 径 , 别 有 一 番 长 处, 现 将心 得用 病例 阐述 如下 。
1 通 腑 益 气 润 肠 治 疗 难 治 性 便 秘
半 月余 , 随访 3个 月 , 大便 均可解 。
按语: 患者腹 胀 痛 , 大便 干 , 舌红 干 , 苔黄 燥 , 脉滑数, 当
余 某某 , 男, 7 1 岁, 2 0 0 9年 4月 3 0 E t 至 5月 1热 , 耗 伤 津液则便 干 , 腑 气
不通则胀 痛 ; 久 病 卧床 , 久 卧伤 气, 气虚 则 大肠 传 送 无
因反 复 大便 干 结 难 解 4年 余 , 加 重 一 周 人 院 。4
5 . 4 5 mm o l / L ( 2 . 8 7— 5 . 1 7 ) , L D L — C 3 . 6 3 mm o l / L ( 2 . 0 6

因上 腹 痛 8小 时 急诊 人 院。有 进 食 油腻 诱 因 , 其
后 呈持 续性 上腹 痛 , 阵发加重, 以胀痛为主, 人 院前 曾
力, 竭力努挣 而 大便 难 下, 且 年老本 易气津 不足 , 兼 热耗 津伤 , 气津 两伤 , 便 秘 更甚 , 亦属便 秘—— 虚秘 ( 气虚 为 主) 范畴。 热可快除 , 虚难骤补 , 故治疗 以通腑 益气 润肠 为法 , 选清 热润肠 通便 的麻仁 丸 , 重加 黄 芪、 党参 益 气 , 配用 当归、 蜂 蜜养血润肠 , 驱 邪补虚 而见 效。
光 明中医 2 0 1 3年 1月 第 2 8卷 第 1期
C J G MC M J a n u a r y 2 0 1 3 . V o l 2 8 . 1
・1 5 9・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脏腑学说诊断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脏腑学说诊断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脏腑学说诊断内科疾病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脏腑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中医内科学诊断内科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脏腑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气血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在诊断内科疾病时,首先要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然后运用脏腑学说进行综合分析。

以心病为例,如果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症状,结合脉象的虚弱或结代,多考虑为心的气血阴阳失调。

若心悸伴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等,可能是心阳虚;若心悸伴有心烦、口干、盗汗、舌红少苔等,则可能是心阴虚。

肝病的诊断也有其特点。

如患者出现情志抑郁、胁肋胀痛、口苦、目赤等症状,多与肝气郁结有关;若出现头晕目眩、肢体震颤、抽搐、舌红少津等,则可能是肝风内动;若见胁肋隐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可能是肝肾阴虚。

脾病的诊断同样依据相应的症状。

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倦怠等,多为脾气虚;若出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四肢不温等,则可能是脾阳虚;若见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苔等,可能是脾阴虚。

肺病常见的症状有咳嗽、气喘、咯痰等。

若咳嗽无力、气短声低、自汗、易感冒,多为肺气虚;若咳嗽气喘、痰白清稀、形寒肢冷,则可能是肺阳虚;若咳嗽少痰、痰中带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可能是肺阴虚。

肾病的诊断方面,若患者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夜尿频多等,多为肾阳虚;若出现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等,可能是肾阴虚。

除了根据单个脏腑的症状进行诊断外,还要考虑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心与肾之间存在着水火既济的关系。

内科病证歌诀

内科病证歌诀

内科病证歌诀
《内科病证歌诀》是中医经典,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伤寒六经要分清,太阳少阳阳明明;阴阳交替表里真,八纲辨证合调整。

风寒湿热四气搅,脾胃肝肺肾要照;气血津液不可少,精神志气需分析。

寒热虚实有不同,病因病机要掌握;辨证施治不可错,方药用量要慎重。

半夏薏苡加陈皮,治疗湿痰脾虚宜;黄连黄芩加栀子,清热解毒用得宜。

补肺益气要用党,补肝调血首药当;补肾祛风用仙茅,补脾健胃加人参。

此乃内科病证歌诀,医者用之方能精。

归纳总结诸多经,用之疗病心才静。

- 1 -。

活血通腑法在临床急症中的应用

活血通腑法在临床急症中的应用

陈某 某 , ,3岁 。患 者 因转 移 性 右 下 腹 痛 3天 男 4
于 19 9 0年 7月 1 日入 院 , 断为 “ 7 诊 急性 化脓性 阑尾炎
伴 穿孔 ” 。行 阑尾 切 除术 , 后 3天 , 门无 排 气 , 术 肛 腹 部 胀痛 明显 , 肌注新 斯 的 明不 能缓 解 , 7月 2 日邀 于 0 我会诊 。症 见腹胀 痛 , 热 口苦 ( 温 3 . ℃ ) 腹 部 发 体 78 , 饱满 , 触痛 明显 , 叩诊 鼓 音 , 呜 音 消失 , 质 红 苔 黄 , 肠 舌 脉弦 数 。证 属腹 部手术 后气 机紊 乱 , 滞血瘀 , 气不 气 腑 畅 , 以活 血通 腑行 气 : 大黄 1 g 后入 ) 桃 仁 1 g 治 生 2( , 5, 赤芍 1 g川 朴 2 g 枳壳 2 g 莱菔 子 3 g 连 翘 1 g 蒲 5, 0, 0, 0, 5, 公英 3 g 0 。一剂 , 药后 便 通 , 胀 腹 痛 消 失 , 鸣 音 恢 腹 肠
厚朴 1 g 大 腹 皮 1 g 陈 皮 1 g 延 胡 孛 1 g 2, 2, 2, 2 ,柏 子 仁 1 g 炒三 仙 3 g 5, 0 。服 7剂 ,0 9年 0 20 8月 6 日三诊 i 胸
当归养 血 汤健 脾 益 气 养血 ; 为 阴, 为 阳 , 桂枝 白 腹 背 加
芍 通 阳 行 气 止 痛 , 和 营 卫 。 运 用 柴 胡 龙 骨 牡 蛎 汤 合 调
症 状 , 苔薄黄 腻 , 现 为 阴 阳失和 , 有 气 虚卫 表 不 舌 表 兼
固 , 浊 阻 滞 证 候 , 疗 以 柴 胡 龙 骨 牡 蛎 汤 合 甘 麦 大 枣 痰 治
汤加 白蔻 仁 、 苡仁 健脾 化 浊利 湿 , 薏 柏子仁 、 炒枣仁 、 远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内科急症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内科急症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内科急症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内科急症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六经辨证法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治疗内科急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六经辨证法源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类型。

每一经的病症特点、病机变化和治疗原则都有所不同。

在治疗内科急症时,首先要准确判断病位和病性。

比如,太阳病多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此时,若患者体质较强,正邪交争激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称为太阳伤寒证,治疗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若患者体质较弱,或汗出恶风、脉浮缓,则为太阳中风证,应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阳明病多属里热实证,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阳明经证,治疗常用白虎汤清热生津;若出现腹满、便秘、潮热、谵语等阳明腑实证,则以承气汤类方剂通腑泻热。

少阳病位于半表半里之间,症状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

太阴病以脾阳虚衰、寒湿内阻为主要病机,常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等症状,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理中汤为常用方剂。

少阴病分为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

少阴寒化证表现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等,可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热化证则有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等,黄连阿胶汤是其治疗主方。

厥阴病病情较为复杂,多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常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状,乌梅丸是常用的治疗方剂。

在实际应用六经辨证法治疗内科急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全面收集病情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所属六经。

二是要灵活运用经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

比如,对于太阳病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症状时,可在麻黄汤或桂枝汤的基础上加用杏仁、厚朴等宣肺平喘之品。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药治疗内科常见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药治疗内科常见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药治疗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运用中药来治疗各种内科常见疾病,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等进行辨证论治,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人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疾病。

内科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胃脘痛、便秘、失眠等,虽然症状各异,但都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恢复人体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感冒为例,中医将其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类型。

对于风寒感冒,常见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等。

治疗时通常会选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中药,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则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紫苏叶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这些中药相互配合,可以驱散风寒之邪,缓解感冒症状。

风热感冒则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喉肿痛、咳嗽等。

治疗时多选用辛凉解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

金银花和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薄荷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它们共同作用,能清除风热之邪,使身体恢复健康。

咳嗽也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肺系所致;内伤咳嗽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引起。

对于外感咳嗽中的风寒咳嗽,常用中药有杏仁、桔梗、紫菀等。

杏仁能止咳平喘;桔梗宣肺祛痰;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而对于肺热咳嗽,可能会用到黄芩、鱼腥草、桑白皮等中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通过合理搭配这些中药,可以有效地缓解咳嗽症状。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常见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

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白术、干姜、附子等。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通法在内科临床的应用

通法在内科临床的应用
基础 , 其治 病机 理 在 于 : 一是 祛 邪 , 积 滞 、 浊 、 如 痰 热毒
五官 九窍 等各个 组 织器 官有 机 的联 系在 一起 , 们 是 它 相通 的、 有联 系的 , 以人体各脏 腑组织 器官都 是在 畅 所
通 的条件 下进行 着 环流 不息 的运动 变化 和新 陈 代谢 , 保证 了各 自的生 理功能 , 如果 某一环节 不通 , 就会导 致
之 一 。 通 腑 法 在 内科 急 症 中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主 题 词 泻 下 / 物 作 用 泻 下 / 疗 应 用 药 治

人体 以五脏 六腑 为核心 , 通过 经络将 身体 、 四肢 、
各 科 的应 用越来 越 广泛 , 尤其 是应 用 通腑 法治 疗 内科 急症收效 迅速 , 常有解危 扶难之 功 。 通腑 法是 以人 体脏 腑表 里相 合 , 焦气 化相 通 的整体 观 和 系统论 为 理论 三
于 临床 , 通腑 泻热 治疗 肺 炎 , 肝利 胆 治疗 肝 炎 、 如 疏 胆
囊炎 、 胆结 石 , 下 降气 治疗 萎缩 性 胃炎 , 通 通腑 化 瘀治 疗血栓 闭塞性脉 管炎 , 血通络 软坚治疗 输卵管 阻塞 , 活 活血通 络治疗 眼底静脉 血栓 。在 内、 、 、 、 外 妇 儿 五官等 各科 的治 疗 中得 到普遍运 用 。 的 已取得 了科研 成果 , 有 如用活血 化瘀治疗 冠心病 、 心肌梗 塞 , 腑泻下治 疗急 通
中痰鸣 , 双肺可 闻及痰 鸣 , 心率 8 8次/ n mi 。律齐 , 心音 有 力 A2 2 各 瓣 膜 听诊 区未 闻及 病 理性 杂音 , >P , 肝脾
未 触 及 。 颅 C 检 查 提 示 : 基 底 节 区 出 血 2ml 中 头 T 左 0 。

中医内科证型及药方总结

中医内科证型及药方总结

中医内科证型及药方总结中医内科学一、感冒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四、哮证1.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五、喘证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七、肺痨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2.悬饮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九、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十、血证1.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2.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3.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十一、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十二、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十三、不寐1.实证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虚证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十四、厥证1.气厥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2.血厥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十五、郁证1.实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2.虚证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十六、癫狂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十七、痫证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十八、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九、噎膈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二十、呕吐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二十一、呃逆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二十二、泄泻1)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三、痢疾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二十四、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二十五、便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虚秘: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二十六、胁痛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二十七、黄疸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二十八、积聚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二十九、鼓胀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三十、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三十一、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三十二、中风1.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4.后遗症1)半身不遂: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2)语言不利: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三十三、痉证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三十四、疟疾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三十五、水肿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三十六、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三十七、癃闭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三十八、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3)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三十九、消渴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四十、痹证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四十一、痿证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四十二、内伤发热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四十三、虚劳1.气虚1)肺气虚-补肺汤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2.血虚1)心血虚-养心汤2)肝血虚-四物汤3.阴虚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益胃汤4)肝阴虚-补肝汤5)肾阴虚-左归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阳虚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右归丸。

中医内科总结

中医内科总结

感冒(一)实证感冒1.风寒束表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代表方:银翘散。

3.暑湿伤表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二)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参苏饮。

2.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

3.阳虚感冒治法:助阳解表。

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

3.风燥伤肺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

若属温燥伤肺重证,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可改投清燥救肺汤;若痰质清稀、恶寒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弦,为凉燥犯肺,可改投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代表方: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虚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

哮病(一)发作期1.寒哮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

若表寒里饮,寒象较重,可改用小青龙汤治疗。

2.热哮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

3.寒包热哮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

5.虚哮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

6.哮喘脱证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代表方: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加减。

(二)缓解期1.肺虚证治法:补肺益气。

代表方:玉屏风散。

2.脾虚证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六君子汤。

若中虚喘哮,痰壅气滞者,加三子养亲汤;若脾虚气陷,少气懒言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3.肾虚证治法:补肾纳气。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一)实喘1.风寒犯肺治法:宣肺散寒。

通腑法治疗急重病举隅

通腑法治疗急重病举隅

通腑法治疗急重病举隅什么是通腑法?通腑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针对肠胃系统。

通腑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肠胃功能,帮助排泄毒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腑法在治疗急重病中的应用通腑法在中医治疗急重病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以下几种急重病是通腑法常见的治疗方法:肺炎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肺炎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侵入引起的疾病。

肺炎患者常常伴有咳嗽、气促等症状,这些症状会使得肺部炎症加重。

通腑法在治疗肺炎时,可以通过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帮助排泄毒素,从而减轻肺部炎症的症状。

在治疗肺炎时,可以使用通腑化痰汤,此方具有减轻咳嗽气促等肺部症状的作用。

腹泻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多于正常,粪便量减少或未变化,每日排便总量增多,且粪便质地稀薄。

腹泻通常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通腑法可以通过促进肠道蠕动,使得肠道内的水分更快地排出,从而起到止泻的作用。

在治疗腹泻时,可以使用小承气汤或二妙丸,这些方子可以减轻腹泻症状,促进肠胃恢复。

肝炎肝炎是指肝脏出现炎症,并造成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

肝炎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在中医理论中,肝炎属于肝经的病变。

通腑法在治疗肝炎时,可以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胃消化功能,从而缓解恶心、呕吐等肝炎症状。

在治疗肝炎时,可以使用逍遥散或柴芩承气汤,这些方子可以促进肝胆排泄,减轻肝部炎症的症状。

注意事项虽然通腑法在治疗急重病中有重要的应用,但是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通腑法不适用于脾胃虚弱的患者,以免伤及脾胃;•通腑法不能盲目滥用,必须依据个体情况进行调配药方;•通腑法不适用于体弱患者,在治疗上应考虑全面治疗。

结论通腑法在中医治疗急重病中有重要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促进肠胃蠕动,增强肠胃功能,帮助排泄毒素等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使用通腑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配药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通腑法临症应用三则

通腑法临症应用三则

法荡涤 胃肠 积 食 消 除恶 性 循 环
,
提 高神经
内分
泌 的调 节 功 能 促 进 机 体 的 应 激 能 力 及 自身 免疫 力
,
阴 盛格 阳 证 治验
19 76年 1 0 月
,
增 强 抗 病 机 制 再 以 西 药 治其 本 而 获 效 病 案二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98 6年 1 0 月 27 日
,
,
老河
.
口 仙 人 渡刘某
,
康家 庄 生 产 队杂交 一 代
0
, ,
6
岁红 色
黄母牛
,
,
精神 沉 郁
, 。
食欲废 绝 流 浓 鼻涕
,
,
呼吸浅
,
马 已病 一 周 5 胺 嗜吮钠 1
,
,
当肺 炎 用 链 霉 素 5 0
,
表 鼻 翼扇 动 眼 结 膜充 血 体 温 4 1 肺有湿 罗 音 舌 赤 苔 白干
诊为急 性支 气 管 肺炎
痰 热塞
思 诊断为 阴盛 格 阳 症
应 用 加 味 四 逆 汤 ( 附子 3 Q
,
热结肠 道 中 兽 医 理 论 认 为
月 市 气失 降 腑 气 不 通
, , , , 、

:
肺 与大 肠 相 表
;

,
肉桂 2 4 克 干 姜 2 7 克
, , ,
,
麻 黄1 5 克
,
细辛 1 2 克
,
,
用 大 承 气 汤 荡 涤 胃肠 积 连

5℃

,
心跳 9 8 次

通腑法的临床应用

通腑法的临床应用

通腑法的临床应用
展照双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26)1
【摘要】通腑法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开阔了"扶正祛邪"的思路和方法.在临证中常与清热、开窍、通阳、活血、理气、补益等法合用,相得益彰,每可取得或缓解病情,或缩短病程,甚或立竿见影的疗效.临床应用本法以腑气畅通为度,不可过用、妄用,以免戗伐正气.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展照双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5
【相关文献】
1.通腑降浊法的临床应用 [J], 杜毅
2.通腑法的临床应用举隅 [J], 詹其旸;詹步光
3.通腑复法在脑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J], 高兴;李建香;王敬卿
4.活血化瘀通腑理气法在粘连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J], 曾安贵
5.通腑泻热法在儿科临床应用举例 [J], 胡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 出体 外 , 体组 织 在 毒 素 刺 激 下造 成 多 器 官 、 系统 的全 身 性 机 多 损 害 。如 何 减 少 C F的 发 生 以 及 采 用 有 效 措 施 延 缓 C F的 进 R R 展 , 目前 医学 界 面 临 的重 要 课 题 。 C F临 床 上 以 脾 肾 气 ( ) 是 R 阳
2 呼 吸 系 统
肺与大肠相表里 , 二者 互 相 影 响 。 有 学 者 认 为 肺 系 疾 患 予 故 宣 降 肺 气 之 时 , 时并 用通 腑法 治疗 , 以扭 转 病 情 , 短 病 程 , 及 可 缩
4 泌 尿 系 统
慢性肾功能衰竭 ( R ) C F 是机体代谢产物 (c、 U S rB N等 ) 不能
肝 性 脑 病 的发 生 是 在 腑 气 不 通 的 基 础 上 脑 窍 被 浊 气 蒙 闭 所 致 ,
胆南 星等)治疗 ,并指出用通腑化痰法治疗 S H必须在发病的 A 早、 中期 , 其便 干便秘 、 舌苔黄腻 、 脉弦滑为应用通腑化痰法 的三
大 指 征 。 丁 氏等 在 中医 辨 证 分 型 治 疗 高 血 压 病 的基 础 上 , 加 用 行 气 活 血 、 腑 降 脂 中药 ( 楝 子 、 芎 、 参 等 ) 治 疗组 在改 通 川 川 丹 , 善 症 状 、 压 等 方 面 优 于 对 照 组 。贺 氏 “在 常规 治疗 方 案 基 础 血 上 以益 气 温 阳 、 血 通 腑 法 治 疗 老 年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3 活 6例 , 总有
实 为 主 要病 机 , 通 腑 化 痰 ( 黄 、 硝 、 夏 、 用 大 芒 半 陈皮 、 茹 、 蒌 、 竹 瓜
致便秘 6 O例患者 , 采用化痰通腑法治疗 , 总有效率达 9 . %。杨 67 氏等”对 习惯性便秘 的治疗采用行气 活血 、 养阴通腑法 , 疗效显 著。 氏 以利胆通腑 法治疗胆 系疾 病 2 2例 , 伍 0 总有效率 9 % 。 8 杨氏等t 自拟五味承气汤 ( 6 枳实 、 厚朴 、 瓜蒌仁 、 大黄 、 五味子 )随 , 证加减治疗病毒性肝炎转氨酶 ( L ) A T 增高, 疗效满意。 氏 认为 周
效率 9.2 。 72%
治疗时 以通腑法与开 窍法合 用 ,以此法救 治肝性脑 病患者 6 8
例 , 得 较 好 的 疗 效 。赵 氏 选 用 化 瘀 通 下 、 胆 理 血 法 , 赤 取 利 以
芍、 葛根 、当归 、 大黄 、 山栀子 、 虎杖等为主药治疗重症肝炎 3 0 例, 总有效率为 8 . 3 3 3 %。刘 氏等 对 2 4例确诊为急慢性胰腺炎 患者采用理气化瘀通下解毒法治疗 , 治愈率达8 . % 。 33
中国中医急症 2 1 0 0年 8月第 1 9卷 第 8期 J T M. u .0 0, o.9, o 8 E C A g 2 1



内科病症应 用通腑法述要
展 照双
中图分类号 : 5 文献标志码 : 文章 编号 :0 4—7 5 2 1 ) 8—19 —0 R A 10 4 X(0 0 0 31 2
治疗急性脑梗死 患者 16例 , 0 总有效率为 9 . % 。凌氏等 1 43 。 以 祛瘀化痰通腑 法及其 组方脑 毒清颗粒 ( 胆南 星 、 全瓜蒌 、 丹参 、 水蛭、 地龙 、 生大黄 、 枳实等 ) 治疗急性脑梗死 , 临床疗效满意。 李 氏 “ 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A 急性期 以风火痰盛 、 认 S H) 痰热腑
通 腑法是 以泻下药为主组 方 , 具有通 导大便、 出积 滞 、 排 荡 涤实热、 攻逐水饮等作用 的治法 , 属于八法之“ 下法 ” 。通腑法在 临床应用广泛, 尤其 是应用此法治疗内科疾 患 , 每获捷效 。
1 消 化 系统
诸多 医家将通腑法广 泛应用 于消化系统疾 患以治疗 大肠 、
提高治愈率。周氏 认为肺络瘀 阻是哮喘发作 的主要病机 , 活
血 通 腑 为 治疗 哮 喘 发 作 的重 要 治 法 , 用 丹 参 、 仁 、 金 、 黄 选 桃 郁 大 等 组 方 , 得 满 意 疗 效 。张 氏” 应用 通腑 法 治 疗肺 性 脑 病 , 腑 取 “ 通 泻热 法 治疗 腑 气 不 通 、 热 蒙 闭心 窍 型 ; 正 通 腑 法 治 疗 正 虚 邪 痰 扶 盛 、 迷心窍型 ; 痰 通腑 涤 痰 法 治 疗痰 湿 壅 肺 、 气 不 通 型 肺 性 脑 腑 病 , 有 良好 疗 效 。宋 氏 “ 泻 热 通 腑 法 治 疗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急 均 用 性 发 作 或 伴 有 感 染 引起 的痰 热 证 , 用 小 承 气 汤 加 味 ; 下 通 腑 方 润 法 治疗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伴 有 阴 津不 足 的肠 道 燥 结 证 ,方用 麻 子 仁
肝胆 、 胰腺 、 胃等脏腑病变 。 氏等 …拟通腑法治疗 胃痛 , 脾 支 温中 健脾降气通腑 法治疗脾 胃虚寒 型 ; 疏肝理气和 胃通 腑法治疗肝
气 犯 胃型 ;疏 肝 利 胆 泻 热 通 腑 法 治 疗 肝 胃郁 热 型 ;活 血 化 瘀 行 气 通 腑 法 治疗 血 瘀 气 滞 型 ; 阴 益 胃活 血 通 腑 法 治 疗 胃 阴亏 虚 养 型 。张 氏 以 温 阳升 清 、 滞 除满 为法 , 用 加 味半 夏 承 气 汤 治 通 选 疗 胃下垂 5 2例 , 有效 率 9 . % 。 张 氏 对痰 湿 内盛 、 道 气滞 而 62 肠
【 关键词 】 内科病症
通腑 法
指 出应用 《 温病条辨 》 之宣 白承气汤加减 可治疗肺 系常见病 、 多
发病急性期及危急重症 。 3 神经、 循环 系 统 急 性 脑 血 管 病 除 神 经 系统 功 能 发 生 障碍 外 ,常 伴 有 消 化 系 统症状, 诸如 恶 心 呕 吐 、 部 胀 满 、 便 秘 结 等 胃肠 功 能 紊 乱 现 腹 大 象 。 因此 , 治 疗 原 发 病 的 同 时 , 用 通 下 法 辅 助 治 疗 , 消 除 在 采 对 中焦 气 滞 、 气 不 通 , 解 临床 症 状 方 面 起 到 了 明 显 作 用 ” 腑 缓 。 王 氏 等 用 通 腑 法 治疗 急性 脑 梗死 9 0例 ,以 中 医辨 证 加 用 承 气 汤 加 减 治 疗 , 有 效 率 9 . % 。杨 氏等 [’ 气 活 血 通 腑 中 总 45 1 以益 7 药 ( 阳还 五 汤 为基 础 , 全 蝎 、 补 加 蜈蚣 、 寄 生 、 黄 ) 合 降 纤 酶 桑 大 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