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李健徐文生

摘要:

分析了判断非建设用地纳入规划的因子。从生态性、人文历史性、工程地质性、政策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哪些用地是应该作为非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并初步研究了非建设用地规划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 :

非建设用地,城市规划,规划指标体系

1. 非建设用地辨别因子

并非所有的不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都需要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来。这种做法从工作量来看,是相当巨大的,从规划效果看,也是多余的。建立有效的非建设用地规划体系,其核心在于如何划分判断哪些用地是应该纳入规划的非建设性控制用地。这需要我们加以研究以建立一套分析判断方法。

将符合一定条件的用地作为非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首先需要分析作为非建设用地控制而纳入规划的用地应该具有的性质。由于用地性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

非建设用地的因子分析

什么样的地是非建设用地(或者非建设用地具有哪些属性,如何判断那些用的具有非建设属性,或者非建设用地的充分条件,或者非建设因子分析)与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相对的,我们提出非建设用地因子分析,以此来确定哪些地块或区域是应该受到规划保护的用地。

研究中我们认为,具有以下因素,可以认为是我们所谈论的非建设用地。

A、生态敏感区;(生态性因子)

B、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区;(人文因子)

C、地质不适应建设区;(地质风险因子)

D、政策性非建设保护区;(政策因子)

此外,还有一部分用地不包含以上非建设性因子,是可以作为建设用地纳入规划的。然而在一定时期内其开发建设条件不成熟,如果过早地将此类用地用于城市开发建设,会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分散投资,不利于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造成低密度扩张的不经济城市化过程。在一定规划期限内,我们将此类用地列为时效性非建设控制用地,通过设定时间指标和城市化水平指标,来决定此类用地的合理保护(开发)时序,即可认为是非建设的时效性。

1.1 生态敏感因子

需要环保部门的参与来对城市生态敏感区加以界定。生态敏感区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中认为,与城市健康生态环境相关的用地至少包括一下几种类型:1、城市水源保护区,2、城市周边原生或次生森林绿地,3、城市周边湿地,4、各类生态廊道。

1)水源保护区:洁净淡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缺乏性。洁净淡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城市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以及长期的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上水源的污染和枯竭是很多城市衰落的原因。有学者通过分析北京地区水源保护地的发展与保护问题,提出“密云现象”概念,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洁净淡水是水源保护区的重要资源。由于水源保护而采取的严格生态政策对于水源保护区的发展有两方面影响:不利因素:地方经济发展受限制;有利因素:环境优先得到保护,生态效益、景观效益明显。淡水输入的收益地区对水源保护地资源的合理定价(购买)以补偿这些地方由于保护水资源而带来得损失。

2)森林绿地:为城市碳氧循环保持平衡的足够面积的(城市之肺)。

森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维持碳氧循环平衡,滞尘、吸收有害气体,减弱噪音,调节城市小气候,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基本上对森林绿地的保护是肯定意见。但是实际开发建设过程中森林绿地还是容易收到建设用地侵占。

森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城市周边的森林绿地系统给予重视和规划时,应该注重保护性原则,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保持森林绿地的原生生态群落,特别是在恢复性森林绿地建设中,应该以当地自然生态群落模型为参考进行恢复性建设。

3)湿地:为城市自然水循环保持平衡的湿地(城市之肾)。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通过近年来得研究发现,湿地生态效应比人们以前所认识的要大的多。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投入小、易维护、自净能力强、生物多样性丰富

城市湿地的作用与效益分析

a. 湿地的生态效益,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徒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

b. 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

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此外,湿地的蒸发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

c. 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它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 湿地的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滨海的沙滩、海水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还有不少湖泊因自然景色壮观秀丽而吸引人们,辟为旅游和疗养圣地。滇池、太湖、洱海、杭州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风景区,除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想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4)生态廊道:联系各生态区的必要宽度的生态廊道(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和渗透性)。公路建设过程由于对区域切割,使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一个个孤立的生态岛屿,或者由于生产生活活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大等原因,使某物种或某种生态系统与同类物种或生态系统、或与其它物种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被人为切断,或引起交流上存在障碍,从而对物种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之成为易受影响和破坏的“生态岛屿”,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孤岛效应”。这种生态岛屿隔离了野生动物,尤其是陆生野生动物,使其生存环境受限制,种群繁殖受影响,这种“孤立的生存区域”使得动物种群出现近亲繁殖现象,从而对动物的遗传基因造成影响,降低了种群的生存竞争能力,对于某些濒危物种而言,由于种群数量本身已降至濒临灭绝的最低种群数量,“孤岛效应”使种群问及个体间的交流发生困难、甚至被隔绝,从而引起物种退化、繁殖率下降,甚至于无法进行自然繁殖,或在交配期内不能完成交配,从而有可能加速并导致物种的最终灭绝。

对生态廊道的合适宽度的研究

一般地说,廊道规模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由于廊道为线性结构,生境的质量和物种的数量都受到廊道宽度的影响。廊道的宽度根据廊道设置的目标而不同。罗尔令(Rohling)在研究廊道宽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中指出廊道的宽度应在46~152m较为合适。福尔曼(Forman)和戈德恩(Godron)认为线状和带状廊道的宽度对廊道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对于草本植物和鸟类来说,12m宽是区别线状和带状廊道的标准。对于带状廊道而言,宽度在12m 到30.5m之间时,能够包含多数的边缘种,但多样性较低;在61m至91.5m之间时具有较大的多样性和内部种。克萨提(Csuti)提出廊道的宽度的重要性在于森林的边缘效应可以渗透到廊道内一定的距离,理想的廊道宽度依赖于边缘效应的宽度,通常情况下,森林的边缘效应有200~600m宽,窄于1200m的廊道不会有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