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儒墨法社会思想比较
比较儒,墨,道,法思想
4.论修养方法: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②“致虚、守静、观复”③“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1.社会变迁与人口论
2.计算社会论
3.论社会控制:法、术、势相统一的社会控制思想
4.理想社会:尊君卑民,
简要总结
礼,名,分,慎独,仁,克己,反求诸己,亲亲,尊尊,道德,人文主义
自然,无为,和谐,修身养性,生命永恒,小国寡民,虚无主义
韩非是一个性恶论者,他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按照他的理论,社会的各阶层、各个人,都在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奔波争夺。这导致了冲突和问题。
3四人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模式有所差异
老子:小国寡民——封闭社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孔子所倡导的社会模式有两种——“大同”和“小康”社会。
1.社会整合方案:兼爱(尚同﹑尚贤﹑天志﹑明鬼),非攻
2.社会改革方案: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论社会控制:节用论,节葬论,非乐论
1.文化演进观:形而上学的“道”
2.社会整合方案:①“镇之以无名之朴”②“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3.论处世方法:①“无为而无不为”②“图难于易,为大于其细”③“将欲、必固之术”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比较儒、墨、道、法各家社会思想
学派
儒
墨
道
法
代表人物
孔子
墨子
老子
韩非
所代表阶级
衰落的奴隶主阶级
小生产阶层利益的代表者
农民小私有者
总结儒道法墨主要思想
总结儒道法墨主要思想儒、道、法、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代表,它们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总结儒、道、法、墨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和他的学生所创立的,他们试图解答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和社会秩序的构建。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道德修养以及礼仪的重要性。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认为,社会和谐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关系。
通过尊重和遵守这些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和稳定。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人应该按照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基本德行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人的道德修养不仅包括对自己的修炼,还包括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通过恪守礼仪,人们能够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
礼仪不仅是表面上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心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由老子和庄子所创立的,他们追求自然的道,主张放弃社会约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自然的境界。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道德的自由。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追随自己内心的本性,而不是被外界的规则和道德约束所束缚。
只有放松心态,尊重自己的本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其次,道家思想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类社会应该效仿自然界的无为而治的原则,放弃人为的干预和控制,而是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最后,道家思想强调放弃物欲的追求。
道家认为物质财富和功名地位都是虚幻的,只有放下对这些执着的追求,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由商鞅和李斯等人所创立的,他们试图通过法律的约束来提高社会秩序和国家的管理。
首先,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性。
法家认为,法律应该是国家的最高权威,无所不能,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其界限。
通过法律的约束,人们才能自觉遵守各种规则,从而保证社会的治理和秩序的维持。
其次,法家思想强调重罚和奖励的运用。
法家主张严苛的法律惩罚和奖励制度,以达到对人们行为的有效控制。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治国区别
儒家法家道家治国思想比较(2010-04-27 17:03:06)转载▼标签:一、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导致的治国理念上的异同(一)儒家孔子认为人民是可以教化的,“信”“仁”“礼”都是统治者教化的结果,而且人性相近,人性是教化的结果。
至于教化的手段则是以身作则和以道诲人。
孟子坚持性善论。
人的善性指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社会本性;人性善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人性善是指人可以从善心培养出善性。
因此儒家在治国思想上坚持的观点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推恩之术,实行仁政。
与霸道相比,行王道才能平治天下。
服力不能使人心服,以德服人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以力对待他人,得不到他人的拥护。
行“仁政”者,则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帮助。
(二)法家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人的“欲利”本性是不能改造的。
因此法家认为统治者就应该用利这个杠杆去控制民众。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善也,而用其不得而非也”。
古代社会的仁爱礼让是由当时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的。
现代社会经济状况造成社会“争于气力”,要治理现代社会,就不能取法古代,而只能以法治国。
基于人们“好利”的本性,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买卖关系。
因此韩非主张采用监督考察和阴谋诡计来驾驭臣属。
这样法术势相结合控制社会的手段。
(三)道家道家既不以仁义礼智,也不以欲利来判断人性,它认为这些都是有伤人性的。
道家认为人类本性之真乃是自然淳朴的,人应当顺其本来圆满的性命之情而生存,反对在此之上附加各种人为的因素。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就是一种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不干涉与不扰民。
老子从“道德自然”出发,主张柔弱、无为、无争,批判违背自然的“有为”。
批判统治者的强行妄为;批判道德法律;批判文明与知识。
因而,他反对一切人为“行为、制度、文明、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庄子从人性自然出发,对社会文明都要毁掉,包括生产工具,政治制度,道德规范,文化艺术,政治活动。
儒墨法道的比较ppt课件
五:道家 无为
道家为什么要无为呢? 因为社会无药可救,不能拯救社会那就拯救自 己。通过亲近自然 清心寡欲来拯救自己。每 个人都拯救自己,整个社会就得到了拯救,天 下就太平了。结果就是“天下大治”
这就是道家的“不谋之谋”。无为实为大为, 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无为
道家是谋天下利,谋天下人的幸福。只不过这种幸 福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只有每一个人幸福了, 天下才幸福了,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儒家的人性依据:人心向善
人心向善,所以人有教化 拯救的可能
儒家认为:人心向善,所以要加以引导,方法是 教化,结是人人都去做好事(但是太过 于理想)
(商鞅见秦孝公的故事)
儒法(墨)共同点:都主张积极入世,干预社会政治
四:墨家 兼爱
问题: “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
“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兼爱
——《墨子·兼爱篇》 原因
内容提要:
一:背景 二:法家 三:儒家 四:墨家 五:道家 六:总结
七:感想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奴隶制度崩溃和 封建制度建立的过程当中,社会动荡不安 各 国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 礼坏乐崩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人们对于这个社会将 何去何从,对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纷纷 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先秦诸子的思想的特点:和而不同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多样的:关注的角度不同, 思想观念不同;思想方法不同;社会立场不同
先秦诸子百家又是统一的:他们都希望天下 太平,都希望国家长治久安,都希望为当时的中 国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们的追求,他 们的目标,他们的理想是一样的,因此他们尽管 争论,结果是和谐的
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 墨 法 道各自开出的药方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前言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
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战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最为声名显著,虽争鸣对立而实渊源流长。
儒家鼻祖孔子,曾适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乃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且韩非深受道家影响,《解老》《喻老》即是明证。
四家虽渊源深厚,然亦经历了争鸣、结合、重组的对立与融合过程。
一、儒墨、道法四家的对立点与相同点。
儒道墨法四家,就其对待“人”和“社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儒家和墨家,两家虽表现为对立,然墨家出于儒家,故“天志”之与“天命”,“兼爱”之于“仁”,何其相似!儒墨两家,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工业者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2、道家与法家,法家与道家渊源密切,申不害、慎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道家影响。
此两派虽然社会观炯然不同,然出发点却很一致:都是从自然主义出发,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目的是恢复“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其本质仍然是代表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法家则从道家吸取了自然主义,从自然动物性的“恶”来定位人本性,制定了法、术、势三结合的一整套统驭之术,专门为上层统治者作独裁服务。
二、儒道墨法在汉代以后的整合。
虽然儒家和墨家,道家与法家各有相同之处,然而,因为各自立足之本位不同,故自汉代始,不断整合。
首先是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法道合流”,用道家来包装法家,汉初黄老之术盛行,其本体曰“道生法”,是为“道法家”。
然而,因为其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特别是汉武帝时,综合国力强盛,故这个联盟很快瓦解,因为统治者驭人则可,一切法“自然”则绝对不能。
故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阳儒阴法”外加阴阳,即以法家为骨骼、以儒家为血肉肌肤、以阴阳家为外衣装饰。
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实际上是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二者一拍即合,影响中国政治历史两千余年。
(完整word版)道儒墨法社会思想比较
道儒墨法社会思想比较道儒墨法,在先秦诸子中,某种程度都是政治哲学,有的还是帝王书。
在历史的长河中,“道儒墨法”的政治哲学,对于后世,它们是四条处于上游的水,在从它们诞生的时日起,便在偶们的历史中,交替运用,共同作用,推动历史的进程。
按偶的理解,它们在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的运用中,各有所专长,“道家应变、儒家守成、墨家生变、法家求变”,这其中,法家与道家为从人君的角度着手,儒家是从人臣的角度来辅佐,墨家自然是从下位者与劳苦大众的角度来运用的。
道儒墨法,是先秦哲学留给后世思想演化的四根擎天大柱,在偶们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几乎可以散漫到各个领域。
这里,只就小说一论。
(这里将主要针对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做主体进行比较研究.)一.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四人的主要思想1.老子思想老子代表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他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小国寡民,其实质是一个封闭型的社区。
老子生活的社会背景春秋末期大国激烈争霸,战争频繁的社会,这个社会使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无法安定.老子认为这个重大社会问题是由于争霸战争引起的.如果人民都能从事农业生产,耕而食\织而衣,没有剥削,人们就可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自然安定老子认为一切社会冲突与纠纷都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太多,要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理想社会,要根本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和社会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在老子看来是统治阶级用来调和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冲突的工具,如果根本没有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就不会有这些概念。
他认为社会产生各种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生之有欲,只有从根本上寡欲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进而老子又提出思想,要寡欲前提是人们无知,人们无知才容易知足,才能最终达到寡欲。
在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中,老子也提倡有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管理人员。
他们是所谓的“圣人”,圣人治理社会要做到愚民和无为。
老子认为只有先愚民,社会才得以治理。
在愚民的工作没完成之前,社会管理者还要先“自愚”。
当社会管理者和人民都达到“愚”之后,理想中的社会也就来临了。
[精品]比较儒,墨,道,法思想
[精品]比较儒,墨,道,法思想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墨、道、法四种思想是最重要的四种思想流派。
它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四种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认为“仁”是最重要的品德,要把仁放在心中,做事情要以仁为核心,推行“以德治国”的思想,要以善为本,以仁为道,重视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也强调家庭伦理和传统礼仪,强调人的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相比之下,墨家思想则提倡普遍的爱,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关爱。
墨家思想追求“兼爱”,不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要待之以同等的爱心。
墨家思想也强调智慧和实践,认为人的行为应该基于理性思考和实际考量,要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与儒、墨两家不同,道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自省,认为人的行为和生活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进行,通过深入自己的内心,达到对于自然和人生真谛的认识。
道家思想注重无为而治,不追求功利,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则,主张个人无为而治的态度。
法家思想则更加注重政治、法律和制度,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没有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类,社会会陷入混乱。
法家思想追求实效和利益,主张以权谋取利益,推行“法制”、“罚吏”、“韬略”等思想,是一种重实用性、功利性很强的思想。
综上所述,儒、墨、道、法四种思想流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规范,墨家思想则提倡平等和普遍爱,道家思想则注重自然、无为和内省,而法家思想则更加注重政治、法律和制度。
这四种思想流派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为当今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浅谈儒法道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异同摘要:儒、墨、道、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适应当时社会的思想,分别由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创立并得到发展。
一定的社会孕育一定的思想,且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必然的不同点.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法,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作用来阐述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儒、法、墨、道的教育思想;比较异同一、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二)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三)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二、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不同点(一)关于教育目的:1、儒家: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主张培养“君子”“圣人”“贤人"或“君子儒”“大丈夫”“大儒”等,着力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主,能为实现德治、仁政、礼治的理想而奋斗的人才。
2、墨家: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兼士"“义侠”等,认为要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培养能“以兼易别"的“兼士",才能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公平合理”社会.3、道家:主张培养“上士"“隐君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即回到自然中去,过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能体悟自然之道。
4、法家:主张培养“耕战之士"或“智世能法之士”,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墨家的“兼爱”等说教,也反对道家的“恍惚之言、恬淡之谈”。
要求教育也“服之以法",以培养“法术之士"为教育目的.(二)关于教育内容1、孔子重视道德教育,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六经”为主要教材.墨子与孔子一样重视“德行”,也讲《诗》《书》但全盘否定了《礼》《乐》的价值。
儒法墨三家思想之比较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思想开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根据老师提示的线索,比较一下儒、墨、道、法家思想,再让我们看看那个思想爆炸的年 代带给我们的启示。
儒家毫无疑问孔子是老大,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论语》里,也就是“仁”, 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仁者,爱人也”。
春秋末年那是一个“非礼”的年代,礼崩乐坏,社 会动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不可胜数),奴隶制的残酷极不珍 视人的生命,陪殉者少则十来人, 多则上百人。
于是孔子站了岀来, 高呼复礼倡仁爱护百姓游说于列国之间著书立说。
孔子是强调要秩序的,有等级的,相对于孟子爱一切人的“兼爱”来说, 孔子的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虽说兼爱从心理上为绝大多数人接受, 不过从现实的角度岀发,“有等差”的爱更符合现实。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 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不管是 分田制禄还是民贵君轻,都是要求国君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孟子思想的根源就在性善论,也就 形成了他气势浩然的文风和至大至刚的内在气质。
他既反对兼爱又否认“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为我”,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
孟子之后还有荀子, 如果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的话, 荀子就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两人各执一端以立论, 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
因为性善,所以孟子专尚王道, 因为性恶,所以荀子兼尚霸道。
荀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因此仅仅用道德礼义的软约束是不够的, 还需要一种强制的约束,故须施行赏罚,,这也是重法思想的最早来源吧。
总的来说,荀子的学 说是隆礼和重法兼行,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
墨家墨家创始人墨子原来也是学儒的, 后另立门派,奉行大禹遗教,他的思想最核心的就是“十大纲领”,其中重要又是兼爱非攻,他认为“仁”就是爱一切人, 要“无等差”的,他是反对有等级的。
他的学派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团体, 纪律严格,用老师的话说就相当于“黑手党”,像 电视里江湖门派一样, 充满侠义精神, 很富有平民色彩。
儒家、道家、墨家思想比较(转)
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异同(1)孔老比较。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
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
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
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
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2)人性论比较。
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
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最新儒道法墨四家比较名师精编资料汇编
儒家:政治方面:主维持旧制度、礼仪,并认伦理道德为修身治国之圭臬。
主张正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以忠、孝、仁、义、礼、乐作为政治的骨干,并行德政、仁政,施王道,反对霸道。
孟子更有民本思想,以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着重贤人统治,「法先王」,并托古改制,称誉尧、舜、汤、文、武、成王、周公。
主张以礼乐教化人民,认为若仅以强权和暴力来统治人民,国家是不能长治久安的。
伦理道德:重视仁、礼、乐、五伦,以中庸之道为做人行事的准则。
仁为天下伦理的总纲。
仁之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仁之本欤」,而且也是出自自身,「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的标准是礼,「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实践则是忠恕,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是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待人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能做到仁的,则为君子。
孟子更主张人生而性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
若能加以发扬,可以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不过,这种仁爱是有等差的,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所以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经济方面:重行井田,为民制产,赞成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深恶痛绝商业。
另外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统治者的奢侈浪费,横征暴敛,要求「以礼为节」。
教育观:重视教育,其中尤重视道德修业,认为人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发挥其才智仁德,故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同时注重人格教育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天命观:认为天命有绝对权威,能赏善罚恶,所以强调要尊天命;另外又主张对鬼神存而不论,但敬鬼神而远之和重视祭祀祖先。
/儒家把道从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人生的准则、社会的规律、政治的典范,其中也有真理的意思,「朝闻道,夕死可矣!」。
儒家之道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类心力为万能,以道为人类不断努力所创造,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一、儒家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
由孔子创立。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
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
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他们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
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
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
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
《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
二、道家道家也称德家。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
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
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
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
法典演变 儒、墨、道、法诸家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典演变:《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步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对后世刑事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之《法经》是中国古代成文法典之源,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
《秦律》《秦律》是法经的继承和发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确立了“依法为本”“一断于法”“轻罪重刑”等对汉朝及以后的立法影响深远。
《九章律》继承了《秦律》的内容加重刑罚改革的重任。
纠正了秦朝法制法令众多而缺乏体系。
发挥了法律体系的框架作用,一改秦律杂乱无章的弊端。
《新律》《新律》是“删约旧科,傍采汉律'”而成,但其改革有很大的立法成就。
第一项改革内容是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
第二项内容是精简“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
第三项改革内容是明令废止旧刑法体系,确立新五刑制度。
《泰始律》其借鉴《法经》的立法经验,新增了《法例》篇目,继续发扬精简律令章句,再度扩充了法典篇目,进一步改革了刑罚体系,开创了法律条文解释诠释的立法形式。
《北魏律》与《北齐律》该两项法律始北朝的立法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法律影响,《北魏律》其立法水平和立法成就最高,堪称是历代立法技术与经验的结晶,包括:确立了十二篇的法典体例。
创造了《名例律》的总则篇目。
《开皇律》其体例主要是仿照《北齐律》,但又做了合理必要的修改。
确立封建五刑制度,正式列入“十恶”重罪。
对于贵族官员的法律特权进行了扩大化。
制定了“八议”制度。
它是一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的代表性成文法典,在篇章体例,基本内容各个方面总结和发展了以往各个朝代的立法经验,使封建法典趋于定型,为唐律提供直接蓝本。
《唐律疏议》它被视为中国法制史上的经典之作。
篇章体例仿照《开皇律》主要成就是:1、结构严谨,律条设置与安排比较合理。
2、十二篇和各篇律条排序也有内在逻辑性。
3、将律文与疏议有机结合与一体,创造了一种新的法典编撰方法。
4、为科举考试提供统一根据,更重要的是弥补了法律条文的疏漏,为司法实践提供统一标准。
《宋刑统》该法律是宋朝开国以来的第一部法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朝廷刊版印行,《大明律》基本上沿用了唐律,但在体例和内容上有独创性。
浅论儒墨法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论儒墨法教育思想的异同儒墨法是中国古代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其教育思想也各有特色。
以下是儒墨法教育思想的异同:相同点:1.重视教育的作用:儒墨法都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改善社会的重要途径。
2.强调道德教育:儒墨法都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性的基础,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3.注重实践应用:儒墨法都注重实践应用,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还要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不同点:1.教育目的不同:儒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圣人君子,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墨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兼爱非攻的武士,强调个人武艺和社会正义;法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诚守法的官吏,强调法律意识和行政管理能力。
2.教育内容不同:儒家注重经典文化、诗词歌赋、礼仪规矩等方面的教育;墨家注重自然科学、实践应用、军事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法家注重法律制度、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教育。
3.教育方法不同:儒家强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言传身教等教育方法;墨家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自力更生等教育方法;法家主张严格管理、惩罚惩戒、强制执行等教育方法。
4.教育对象不同:儒家教育的对象比较广泛,包括士人、官吏、百姓等各个阶层;墨家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武士和手工业者等劳动人民;法家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官吏和统治者。
5.教育价值观不同:儒家强调人文主义,重视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墨家强调实用主义,重视实践应用和技能训练,追求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法家强调法治主义,重视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综上所述,儒墨法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对象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这些思想流派的教育思想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些思想流派的教育思想也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儒,法,兵,道,墨家思想总结
儒,法,兵,道,墨家思想总结1、道家思想(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
(2)庄子: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主张《齐物论》,他以狂笑对待人生。
超脱世俗种种困境(包括病痛和死亡),对死亡作出“鼓盆而歌”。
他随顺造化、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了生命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老子与庄子固然超脱,若庄子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剑之喻、蛙鳖之语,也就够幽默与浪漫。
老子多苦笑,庄子多狂笑,老子的笑声是尖锐的,庄子的笑声是豪放的。
给我们后人的启示:人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求得“天人合一”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平常心”去对待各种事物。
2、墨家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
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①兼爱非攻。
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非攻”即反对战争。
②天志明鬼。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
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浅析儒墨道法四家法律思想
浅析儒墨道法四家法律思想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00级2班易柏一大家都知道,自西周中后期起,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各级宗主贵族的世袭统治出现全面危机,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的古代宗族国家逐步走向瓦解。
春秋战国是一个剧烈动荡与重大变革的社会时代,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也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
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各方纷纷形成自己的学说与学派,即我们熟知的“诸子百家”,而“诸子百家”中比较突出的是儒、墨、道、法四大家,这四大家都有各自的法律思想。
但是,为什么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惟有法家的思想倍受推崇,而其他学派的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呢?这正是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儒家有哪些重要的法律思想。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极端鄙视社会变革,极力推崇“礼治”、“德治”,其法律思想和政治思想一样,基本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他一心想恢复西周的宗法等级秩序和传统礼乐制度。
这种思想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这一时期各诸侯王都很少去朝拜周天子,王室的衰微,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导致“大国争霸”局面的形成。
所谓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出现更是体现了传统制度的“礼崩乐坏”,标志着夏、商、周确定的宗法等级制度彻底崩溃。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维护“礼治”。
(一)、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名分,维护贵族的利益。
(二)、坚持“亲亲为大”、“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反对在犯罪问题上父子互相告发。
二、提倡“德治”,主张“仁政”。
(一)、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反对滥用死刑和族刑,一人犯罪不应该灭其九族。
(二)、重教化,反对不教而杀。
儒家认为统治者统治人民不能主要靠刑罚,而应靠教化。
(三)、重视民众。
儒家的民本思想,尤其是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主张对君主专制统治是一种挑战。
儒墨道法想想的比较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儒家一、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1、“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3、“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4、“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5、“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6、“恕”——宽恕、宽容。
7、“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8、“孝”、“悌”——是“仁”的基础。
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
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
”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
”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二、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三、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以及其他更多经典著作四、发展历程: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
儒道墨四家思想总结
儒道墨四家思想总结儒、道、墨、四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四个主要哲学流派,分别代表了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理论。
虽然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立的特色和发展方向,但它们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对这四个思想流派的简要总结,了解其思想特点和贡献。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强调仁爱和和谐,提倡“仁者爱人”,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来治国,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孔子提出“五常”(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追求,主张个体应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强制性的规范和制度,追求“道”,即无所求、无所欲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于个体的修身养性和追求自由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以墨子为代表。
墨家思想主张爱与公平,反对战争和暴力,倡导兼爱和共荣。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武器的运用,主张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秩序。
墨家的兼爱主义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墨家的反战思想也对于和平的追求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法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以严密的法律制度来约束和管理社会。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厉性和奖罚分明的原则,认为法律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和管理国家。
法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法制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综上所述,儒、道、墨、四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不同的哲学流派,它们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都有各自的特色和贡献。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个体自由和追求心灵自由,墨家主张爱与公平,反对战争,法家主张以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儒墨法社会思想比较道儒墨法,在先诸子中,某种程度都是政治哲学,有的还是帝王书。
在历史的长河中,“道儒墨法”的政治哲学,对于后世,它们是四条处于上游的水,在从它们诞生的时日起,便在偶们的历史中,交替运用,共同作用,推动历史的进程。
按偶的理解,它们在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的运用中,各有所专长,“道家应变、儒家守成、墨家生变、法家求变”,这其中,法家与道家为从人君的角度着手,儒家是从人臣的角度来辅佐,墨家自然是从下位者与劳苦大众的角度来运用的。
道儒墨法,是先哲学留给后世思想演化的四根擎天大柱,在偶们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几乎可以散漫到各个领域。
这里,只就小说一论。
(这里将主要针对老子\孔子\墨子\非子的思想做主体进行比较研究.)一.老子、孔子、墨子、非子四人的主要思想1.老子思想老子代表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他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小国寡民,其实质是一个封闭型的社区。
老子生活的社会背景春秋末期大国激烈争霸,战争频繁的社会,这个社会使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无法安定.老子认为这个重大社会问题是由于争霸战争引起的.如果人民都能从事农业生产,耕而食\织而衣,没有剥削,人们就可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自然安定老子认为一切社会冲突与纠纷都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太多,要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理想社会,要根本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和社会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在老子看来是统治阶级用来调和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冲突的工具,如果根本没有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就不会有这些概念。
他认为社会产生各种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生之有欲,只有从根本上寡欲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进而老子又提出思想,要寡欲前提是人们无知,人们无知才容易知足,才能最终达到寡欲。
在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中,老子也提倡有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管理人员。
他们是所谓的“圣人”,圣人治理社会要做到愚民和无为。
老子认为只有先愚民,社会才得以治理。
在愚民的工作没完成之前,社会管理者还要先“自愚”。
当社会管理者和人民都达到“愚”之后,理想中的社会也就来临了。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有社会管理人员而无剥削的社会,而且这个社会的人民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更没有社会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圣人要“为无为”,这才符合于老子所谓之“道”。
老子是第一个论证剥削压迫不合理的思想家。
2.孔子的思想孔子站在衰落的奴隶主阶级考察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
孔子处在用他自己的话说“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很多重大问题展现出来,如奴隶主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的矛盾,奴隶主阶级与奴隶的矛盾,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旧有社会模失去其控制社会的能力,旧有的等级名分观念及人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发生了紊乱。
孔子竭力提倡“礼治”,礼即社会的行为规,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同等级的人都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办事,谁也不要“僭越”,这才是孔子认为的“天下有道”。
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孔子的“正名”理论为其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正名就是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种角色的人都应按其行为规去做。
孔子提倡社会道德规的核心是“仁”,主统治者应施行“仁政”进行管理。
孔子所处的年代,贫富对立已严重地威胁着就有的统治和社会秩序。
关于贫富对立问题形成的原因,孔子认为是人们利欲之心太强烈的缘故。
对此,孔子提出了一个“安贫”的解决方案。
孔子理想的社会模式有两种,即“”和“小康”社会。
孔子所推崇的“”社会是“天下为公”的,社会财富由社会中的各成员所共享。
人们都自愿地努力从事生产劳动,而且目的是为了让全社会的各成员共同享受劳动成果,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而且社会中有自然而合理的分工,每个成员都能各尽所能。
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很和谐的,社会中的公共事业有大家来办理,没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阶级区别,而是由社会成员来选举为大家所信赖的贤者、能者出来为全社会服务。
第二种社会模式是“小康”,它的主要表现有:社会是“天下为家”的,社会财富被私人占有,人们劳动的目的也是为了自己享受其成果。
由于人们一切社会行为是为了自己人与人的关系显得并不和谐,为了整合社会组织秩序,解决社会冲突,社会中的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规,这就是“礼”。
进而,社会还需要有‘‘智、勇、谋”的杰出人物来管理,使人们都能效法仁义,讲求礼让,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
《礼记》的作者认为,春秋之世是“天下无道”的社会,应当努力从这个混乱局面进步到“小康”之世,而后再由小康社会进一步达到“”理想社会的模式。
3.墨子思想墨子是小生产阶层利益的代表者。
墨子认为社会中需要制定出规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是墨子所谓“义”。
而要保证人们都按社会所公认的正当行为——“义”办事,就又需要有一套社会组织,这就是墨子所谓的“政长”制。
墨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规的出现,都是由人类的“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所决定的。
墨子接触到了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所在,即阶级压迫。
连绵不断的战争不但造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活动,动摇着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墨子认为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社会的不平等关系。
墨子对于小盗为“盗”,大盗为“义”的社会怪现象进行了批驳,认为对于任何社会现象无论是大还是小,只要属于同一类型,就应用同一的标准去评判,才能有利于人们的有秩序的社会生活。
墨子还认识到社会关系失调的原因在于各国家之间相互兼并侵夺;各种社会角色承担者不可收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不按既定的社会行为规处理和其他人的关系;在于下层人民也争强斗勇,互相之间损人而利己。
墨子还认为社会统治集团的构成和继替的任人为亲,是造成社会赏罚不当、乱不得治的重要原因。
关于社会整合的方案,墨子提出了几项原则:一必须体察下情。
二要有一定的步骤。
三要制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
四要鼓励人民自由竞争,努力成为强者贤者。
五必须注重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墨子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贤”的社会。
在社会中,人际关系是不分亲疏,“爱无差等”的“兼相爱”的关系;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人劳动,有财相分的社会。
而且墨子主按劳动来分取社会给予的待遇或报酬。
墨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和平社会,他倡导各级社会管理人员都由“贤者“担任,制定保持良好的社会行为规。
为限制现实社会中不和社会规的行为,墨子提出一套社会控制的手段。
其形式分政治的和的。
4.非思想非是国的没落贵族,他的社会思想代表者战国末期日益壮大起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个性恶论者。
他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自利自为的,这是“人情”的本质,凡是于此不相符合的行为,都是伪装出来的。
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他从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把地主阶级的行为动机夸大为人类一切社会行为的动机,把地主饥饿的的姿势自力的本性看作全人类的本性。
非认为人们需要有秩序的生活。
这就必要采取一定手段维持社会秩序,并对偏离社会规的行为加以控制,而最奏效的办法就是法和威。
非主思想控制,以此大盗控制社会越轨行为的目的。
关于社会治理,非认为社会控制要用法,治理当今社会的策略也必须以法为核心。
非认为需做到以下几点:(一)遵循社会进化的规律,从当时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出发,寻求相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二)要以法用人。
(三)要以法制定社会契约。
(四)反对以仁义惠爱治理社会。
(五)要以封建君主作为社会治理的主持者。
他认为封建君主要治理社会,必须掌握一条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
非构想的理想社会模式有专制主义封建同意社会的特点,这个社会以“法”作为维系群体生活至于的唯一纽带;在社会中,人们都将守法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都严格守法而毫无怨言。
按照认得本性是自利自为的理论,社会将是饿“计算社会”。
整个社会是一个“各处其宜”、“无为”、“无事”的社会。
可见,这是一个以法治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社会。
这个社会的人与人关系是以地主阶级自私自利的心里为依据的。
二.四人思想相同点四人都生活在春秋战国相似状态下的动荡时期,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十分疾苦。
社会急剧转型.他们都对当时的社会局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筹划着怎样使社会变得有秩序,调解社会矛盾。
其中老、孔、墨三人都主以温和的方式来治理社会,孔、墨同时主恢复社会行动规。
这是他们思想的相似之处。
三.四位思想家社会理论的不同之处比较老子、孔子、墨子、非的思想都涉及到了理想社会模式的构建,由于他们代表着不同阶级的社会利益,他们提出的理想社会类型也有显著差异;他们对于造成社会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并由此提出了不同的社会整合方案,对于治理社会,他们也各有一套控制手段。
具体来说,四人的不同点在于:1思想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老子代表着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
孔子,站在衰落的奴隶主阶级考察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
墨子是小生产阶层利益的代表者。
非是没落贵族,他的社会思想代表者战国末期日益壮大起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2关于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他们见解不同。
社会背景春秋末期大国激烈争霸,战争频繁的社会,这个社会使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无法安定。
老子认为这个重大社会问题是由于争霸战争引起的。
而争霸及一切社会冲突和纠纷的产生都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太多。
孔子处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很多重大问题展现出来,如奴隶主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的矛盾,奴隶主阶级与奴隶的矛盾,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孔子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旧有社会模失去其控制社会的能力,旧有的等级名分观念及人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发生了紊乱。
墨子接触到了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所在,即阶级压迫。
墨子认为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社会的不平等关系。
非是一个性恶论者,他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
按照他的理论,社会的各阶层、各个人,都在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奔波争夺。
这导致了冲突和问题。
3四人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模式有所差异老子:小国寡民——封闭社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孔子所倡导的社会模式有两种——“”和“小康”社会。
墨子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贤”的社会。
非构想的理想社会模式是一个以法治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社会。
4四人主的控制社会的手段不同老子倡导“无为”而治,倡导抛弃社会伦理准则和社会价值观,要人们寡欲和无知。
他认为圣人治理社会的重要策略是愚民。
而孔子和墨子都提倡社会道德规,提倡以仁义惠爱治理社会。
孔子提倡“礼治”、“正名”,主统治者实行“仁政”。
墨子倡导制定良好的社会行为规,以此规人们行为,主任人唯贤,贤者治理。
非认为社会控制要用法,治理当今社会的策略也必须以法为核心。
倡导遵循社会进化的规律,从当时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出发,寻求相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倡导以法用人,以法制定社会契约,反对以仁义惠爱治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