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
对失地农民产生原因综述
对失地农民产生原因综述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从而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特殊弱势群体——失地农民。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制度、城市化以及农民自身方面全面总结并分析了农民失地的原因,以便更多的学者关注失地农民。
关键词:失地农民;产权;城市化;自愿性失地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农民失去土地后,因为无地,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又因为大多不享受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则又不属于城市居民,他们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学术界给其冠以“失地农民”的特殊称谓。
近年来,我国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据学者统计,现阶段我国大约有5000—6000万失地农民,同时我国每年还会增加250—300万失地农民。
为何中国会产生如此大量的失地农民呢?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对失地农民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和城市化方面而少有从农民自身方面阐述农民失地的原因,下面分别从制度、城市化以及农民自身方面进行综述。
一、制度方面原因主流研究倾向于认为产权不清是失地农民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符合制度经济学中产权因素的思想。
学者孔祥利、王军萍、李志健综合分析了土地征用及失地农民问题,认为地权主体的缺失,是造成农民失地的根本原因。
还有学者陈朋、郭为力指出,农民失地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农地产权的二元属性,即涉及到农业用途时,农民享有所有权;而涉及到非农用途时,国家享有所有权,地方政府代替国家行使这种权利。
这种不明晰的产权制度为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提供了依据,也为失地农民的被动产生提供了可能。
同时政府与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失地的加剧。
然而,农地产权明晰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有学者提出当务之急是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从而使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降低,减少农民对征地价格的预期。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负责进行失地农民现状调研的小组成员,特此向您汇报调研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多个农村地区的失地农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当前的生活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意愿。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一、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经济状况: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主要依靠务农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由于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他们生活十分困难,并且很难确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2.住房条件:失地农民普遍面临住房问题。
因为土地被征用,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房子,而在迁入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失地农民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房或临时搭建的棚户区。
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社会保障:失地农民普遍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缺失。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使得他们的未来更加不确定,难以面对突发的风险和挑战。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1. 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的零工,收入较低。
并且,他们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资格认证、户籍等问题,很难融入城市社会。
2. 教育问题:失地农民的子女在城市教育体系中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优质的教育。
这使得他们难以通过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的融入问题。
由于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问题,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也使得他们难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三、失地农民的发展意愿1. 培训机会:失地农民希望能够得到专业培训,提高自身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他们认识到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
2. 农业转型:部分失地农民表达了希望能够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意愿。
他们希望能够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转向特色农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业,以期实现更高的收入和发展空间。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作者:张雯茜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1期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规模不断扩大。
失地农民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它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梳理,总结了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新形势下的服务型政府构建对失地农民问题解决提出建议,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服务型政府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千年的传统农业历史,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撼动。
农业基础地位的牢固与否,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依旧是我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土地问题。
农民的很多切身利益与土地密不可分。
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不断增长,导致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占用。
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失地农民数量约5000多万,且每年以200万人的速度递增。
如果按绝对数每年征地300万亩,全国农村人均耕地2.5亩测算,每年增加失地农民大约120万人左右。
[1]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从1987年到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了3300多万亩耕地。
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这也意味这失地农民的规模将不断扩大。
[2]丧失土地后,农民丧失的不仅是土地权利,还有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权益。
因此,失地农民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失地农民的问题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政府部门和学者对这个问题都给予了大量关注。
因此,本文对国内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并结合新形势下的服务型政府构建对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出建议。
二、国内研究综述(一)失地农民规模现状的研究综述在失地农民规模数量方面,叶继红(2008)在研究中写到,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从1987年到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了3300多万亩耕地。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地区逐渐被征用为城市用地。
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其失去土地后,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现状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损失,如土地补偿标准过低、安置房质量不佳等;二是就业安置问题,失地农民普遍缺乏就业技能,难以融入城市就业市场;三是社会保障问题,部分失地农民未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养老、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四是心理适应问题,失地农民面临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心理上需要适应和调整。
三、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原因分析1.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部分地区在土地征收和补偿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导致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2.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部分地区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存在短板,未能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
3. 就业市场不健全:城市就业市场对失地农民的接纳程度有限,缺乏有效的就业培训和安置措施。
4. 心理适应能力不足:部分失地农民在心理上难以适应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四、解决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对策建议1. 完善土地征收和补偿政策:政府应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土地征收和补偿政策,确保农民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
2.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3. 促进就业安置:政府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安置措施,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城市就业市场。
4. 加强心理辅导和帮助:政府应建立心理辅导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顺利适应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
5. 鼓励农民参与决策过程:政府应鼓励农民参与土地征收和补偿政策的制定过程,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xx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的有关情况,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根据上级有关精神,近期,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县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征收和失地农民基本情况(一)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局统一征收了771.6亩耕地。
(二)按照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2亩统计,自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目前共有失地农民617人。
1、自1999年1月1日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至2003年省政府[2003]115号文件下发之日以前,我县共有失地农民272人。
其中18周岁以下75人;18—男59、女54周岁的105人;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92人。
2、自2003年省政府[2003]115号文件下发之日至2005年5月31日,我县共有失地农民345人。
其中18周岁以下111人;18—男59、女54周岁的156人;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78人。
(三)我县失地农民失地后就业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335人,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86人。
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情况(一)根据省政府[2003]115号文,我县对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初步拟订了有关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保障对象。
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征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失地时享有第二轮土地承包权、且失地后人均农业用地较少的在册人员,均列入保障对象。
具体保障人员,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准后确定,并予以公示。
2、保障形式。
一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
建立个人专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
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按不低于1年期银行同期利率确定。
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社会统筹帐户用于调剂。
XX县失地农民情况的调研报告
XX县失地农民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一篇:XX县失地农民情况的调研报告XX县失地农民情况的调研报告(XX县农业局)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为了全面掌握农民失地情况,根据市农委通知要求,就全县农民失地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失地的基本情况XX县辖城关、黄堡、后坪、过渡湾、寺坪、歇马、马桥、马良、店垭、龙坪等10个镇和两峪乡,261个村(含社区),78499户。
全县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03万人。
农业局联合人社农保局、国土局耕保股联合调查,2011年,因各种原因全县失地面积达到711.6亩,牵涉农民450人,其中劳动力261人,进行社保安臵169人(养老保险),共发放征地补偿(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青苗补偿费)1875.8662万元。
失地农民主要因征用土地而失地,土地基本流向国道高速公路、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农民失地后生产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收入不稳定的失地农户认为,因失地他们的生产生活出现了困难和问题。
但目前因我县落实补偿政策较好,未出现因农民失地问题造成的越级上访事件。
1、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弱化。
由于征地涉及到的农民,有的征用的土地多,有的征用的少,仅有几分地。
失地农民认为征地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补偿费用对他们来说只能权宜之计、一时之用,从长远看,使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其最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2、部分失地农民收入明显减少。
一是由于失地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年龄偏大,包括就业后收入偏低等原因导致失地农民无法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甚至出现不愿意就业的情况。
二是是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等生活费用负担过重,导致生活特别艰难。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随着因征占用地发放的补偿费和安臵费的坐吃山空,今后将出现病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局面。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农田,而不得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这一现象已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失地农民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
失地农民通常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活来源的不稳定,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保障受到了严重威胁;二是就业难,许多农民在城镇缺乏就业技能和资源,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三是社会融入难,由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失地农民在城镇生活中往往感到孤独和迷茫。
三、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一)经济问题失地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土地补偿款和就业收入。
然而,由于土地补偿款有限,加之部分农民缺乏就业技能和资源,他们的生活水平往往大幅下降。
此外,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部分失地农民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的消失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他们在城镇生活中往往感到不适应。
同时,由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此外,部分失地农民因无法融入城市社会而陷入心理困境,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四、解决措施(一)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政府应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同时,应提高土地补偿标准,确保失地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
此外,政府还应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创业。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包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确保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能够得到必要的经济支持。
(三)促进社会融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
城 市 化 是 人 类 从 落 后 走 向 文 明 不 可 抗 拒 划 分 方 式 【 。 4 J 后 提 出 要 健 全 失 地 农 民 的 利 益 表 达 机 制 , 最 的 铁 律 ,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也 积 存 下 许 多 不 稳 定 很 多 学 者 都 在 文 章 中 分 析 地 方 政 府 、 开 终 达 到 社 会 最 优 状 态 [】 应 星 以 草 根 行 动 者 8。 的 社 会 因 素 , 城 市 建 设 和 改 造 而 产 生 的 房 屋 发 商 和 被 征 地 者 三 者 问 的 关 系 。 李 怀 就 是 从 为 研 究 对 象 , 认 为 草 根 行 动 者 是 有 着 自 身 独 拆 迁 矛 盾 已 成 为 我 影 响 社 会 安 定 团 结 的 最 不 现 行 的 征 地 制 度 的 缺 陷 和 征 地 博 弈 过 程 中 的 特 行 动 目标 和 逻 辑 的 行 动 者 ,拓 展 了 对 “ 依 稳 定 因 素 之 一 。 仔 细 品 味 以 往 有 关 拆 迁 研 究 地 位 不 平 等 两 方 面 写 博 弈 过 程 根 源 , 地 方 政 法 抗 争 ” 概 念 的 理 解 , 并 批 判 了 国 内 目 前 流 的 文 章 , 学 者 们 普 遍 持 一 种 “ 构 ” 解 释 的 府 身 兼 博 弈 规 则 制 定 者 和 利 益 追 求 者 双 重 角 行 的 农 民 群 体 利 益 表 达 已 进 入 “ 法 抗 争 ” 结 以 立 场 , 即 城 市 拆 迁 的 利 益 冲 突 是 由 于 现 有 制 色 追 求 自身 利 益 最 大 化 , 进 行 寻 租 活 动 【】 5。 新 阶 段 的 观 点 【】 9。 度 、 法 规 或 政 策 不 完 善 导 致 的 。 从 整 体 上 来 失地 农 民的 日常反 抗 形 式 和 维权 方式 ,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进行研究综述。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失地农民面临的养老困境。
接着明确了研究目的,即探讨当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阐述了研究意义,强调改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必要性。
在首先对我国失地农民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他们面临的养老风险。
然后探讨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重点关注政策变迁及影响因素。
接下来研究了现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分析其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完善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提供参考。
在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望未来,指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不断改进和完善。
最后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综述、现状分析、制度演变、政策探讨、政策效果评估、问题、建议、总结、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始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建设和完善的需求。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失地农民是指因国家建设需要,被征用土地而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生活的农民。
他们往往面临着养老保障的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注和支持。
研究背景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是一个具有特殊背景和需求的群体养老问题。
传统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完全覆盖失地农民,而他们又因失地而无法享受传统涵盖范围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如何为失地农民建立适合其特殊身份和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对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升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合程度。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发展历程,分析现行政策的优缺点以及效果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量农民被迫失去耕地,转而进入城市从事低技能劳动,这些失地农民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了解其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失地农民的定义与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征地或者农村经营方式转变,导致农民失去耕地并丧失土地使用权的群体。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已有数千万农民被迫失地。
三、影响因素分析失地农民的现状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 土地征收政策:虽然土地征收是确保城市建设和农田流转的必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低补偿、不公平分配等,导致失地农民丧失土地后难以保障生计。
2. 就业机会不足: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失地农民失去耕地后,丧失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覆盖率有限,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四、失地农民生活困境失地农民面临多重生活困境,主要包括:1. 经济困难:失地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临时工作,因此不稳定且收入较低,很难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甚至影响子女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2. 住房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常常生活在简陋、拥挤的条件下,住房问题成为了他们最为突出的困难之一。
3. 子女教育难题:由于经济困难,失地农民很难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这将给他们的子女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4.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作为外来人口,面临着社会融入的问题,他们往往受到歧视和排斥,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五、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现状,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1. 改革土地征收政策: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并提供就业培训和转型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和生活。
我国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综述
关 于 失地 农 民社 会 保 障 实践 研 究
于建嵘 ( 2 o 0 8 )认 为 , 地权是农 民最基本 的权利 ,农 民土地权利受 损 的根本原 因是现行 土地制度 的缺 陷。我 国宪法 、民法 通则 、土地管理
烈之势。
关键词 :失地农 民;群体性事件 ;原 因
失地农 民是指那些原来拥有土地并且以土地收人为主要生 活来 源的 农 民,其土地被政府部门或开发商征用后 ,征用者只提供农 民有限的补 偿费 。根本无法解决被征地农民今后的生活和就业问题 ,这些 没有稳定 生活来 源 又 失 去 了土 地 的农 民 被称 为失 地 农 民 ( 金丽 馥 ,谢 素 兰 , 2 o 0 7 ) 。在我国 ,失地农 民的群 体性事件 往往发 生在政府 不正规 的征地 过程 中,2 0 0 5年全国共 发生因土地引起 的群体性 突发事件 1 9 7 0 0起 ,约 占全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 6 5 % ( 于建蝾 , 2 0 I 1 ) 根据我 国现有的研究 , 失地农 民的群体性事件 的原 因主要集 中在 以下几方面 :
王振江 ( 2 o 0 8 )指 出,我 国 《 土 地管 理法》 规 定 的征收 土地 补偿 费和劳动力安置补助 费都是 按照 土地被 征收前 3年的平 均年 产值 计算 的。土地补偿费为征地前 3年平均年 产值 的 6至 1 0倍 ,安 置补 助费为 征地前 3 年平均年产值的 4至 6 倍 ,如按 照以上 标准支付 土地补偿费和 安置补助费 尚不能使需要安置 的农 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 的 ,经省 、自治 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批准 ,可 以增加安置补助费 ,但土地补 偿费和安置 补助 费二者 的总和最高不得超过土地被征前 3 年平均年产值的 3 O倍。
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解 志 文
摘 要 :近十年来 ,伴 随着我 国工业化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而来的是 用地 规模的扩 大、失地农 民的增加 。如何 解释 失地农 民的抗 争 , 如何保 障失地农 民的利益也 就成为学者们 关注的热点。实际上,在 国外,工业化 、城市化的不 断发展 也产生 了大量的失地农 民,如何保 障 失地农 民利益也是他 们必须要 面对 的1 - " 3  ̄。本文就 国内外最近十年 来关于失地农 民的研 究进行 了综述 ,以理清这 方面研 究的成 果,更 利于 进一步的研 究。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利益 ;对 策
对失地农 民的利益该如何保 障的问题 ,一些学者分析 了产生利 益问 题的深层次原 因,一些学 者经过实 际调研 以个别事件为例分析利益保 障 问题 。总体来说 ,国内关于失地农 民的利益保障 问题研究大致 有以下几 个角度 : 第一 、以徐静 、刘艳 红等为代表 ,对不同的地方进行实地 调查 ,发 现一些 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徐静 、刘艳红对烟 台市莱 山区 失地农 民的概况进行调查 ,发现失 地农 民利益 保障存 在补偿水平 较低 、 补偿方式单一 、分配方法混 乱等 主要 问题 ,并针对性提 出对策 建议 。季 洁通过对南京市 G街道一起失地农民集 体上访事件进行剖析 ,发现政府 给失地农 民的补偿及安置不合理 、失地农 民转业和就业 困难 、失地农 民 社会保障制度缺失是当前 失地农 民利益保 障机制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并 指 出了失地农 民利益保障机制缺失 给农 民家庭和社会治安造成 的不 良影 响。朱 明芬通过对杭州市郊 1 0 0户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发现 , 目前 杭州 市在征地过程 中就失地农 民利益保 障问题存在补偿水平较低 、补偿 方式 单一 、分配方法混乱 、失地劳力失业率偏高等主要问题 。并且 分析了产 生上述 问题 的原因 。刘爱君 、赵诤 以城 乡结合部为研究对象对 失地 农 民 利益保 障问题进行研究 ,他认为由于我 国的农村地区拆迁法律体 系不健 全 。农 民因失地而引起的利益受损 问题 日益严重 。通过剖析现今 失地农 民利益受损 的现状 ,提出切实可行 的措施 , 望妥善解决城 乡结 合部失地 农 民的利益保障问题。 第二 、以徐文敏为代 表的学 者指 出了合理解决失地农 民的利益保障 问题 的意义 。他们认为能否保障好 失地农 民的利益事关社会 主义和谐社 会 的建设 ,事关政府的公信力。范铁 中认 为,能否有效保障失 地农 民 的 利益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是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 建设 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 大现实 问题 。陈耀认 为 ,改革开 放 以来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动下 , 城市建设用地 、外 商投资开 发用地 、乡镇企业用地数量 日益增加 ,因土地被征用而导致 的失地农 民 的数量迅速增加 。失地农 民的生产 、生活、养老保障 问题 ,已经成为 当 前我 国社会 的重大不 稳定 因素 ,影 响社会安定 、和谐。杨振 、牛叔文 、 常慧丽等认为城市边缘区农地城市流转是 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 中一种普 遍的社会经济现象 ,在这一 过程 中,失地农 民的利益保 障 问题 日益突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标题: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摘要:失地农民是指因国家、企事业单位或城市扩张需要,被强制拆迁或无法继续续耕土地的农民。
本报告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分析。
调研发现,失地农民面临生计困境、社会融入难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多重挑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相关组织的关注和支持。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年龄跨度较大,多为中老年人。
他们失去的土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用途。
失地农民通常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较低。
二、失地农民的生计困境大多数失地农民失去了农耕土地以后,转而从事临时工、务农等低薪职业。
由于缺乏职业培训和技能,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稳定性低,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因失去土地,失地农民较难找到稳定的工作,进入城市社会的门槛较高。
很多人缺乏城市居住证、医保和子女入学等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种种障碍。
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社会关系等问题也造成了较大的融入障碍。
四、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失地农民面临着种种不安全感、焦虑和压力。
对于年长者来说,土地代表着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往往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
此外,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孤独感、无助感等也给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
五、失地农民的需求和对策建议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和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支持,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提供咨询、心理支持等服务,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结论:失地农民面临严重的生计困境、社会融入难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政府、社会和相关组织应积极采取措施,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失地农民的发展和融入社会。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失地农民问题。
他们原本是土地的主人,因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被迫离开自己长期耕作的土地。
这个问题的产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失地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征收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由于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不公平、不透明,常常引发农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有时甚至会导致群体性事件。
而在就业和收入问题上,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往往面临着就业难、收入低的困境。
同时,他们的社会保障也往往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压力加大。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策略首先,要加强对土地征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确保公平、公正、透明。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土地征收程序和制度,确保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了解和理解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要积极推动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
政府应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支持措施,帮助失地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土地征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征地补偿和安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面临着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庞大,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一)就业问题失地农民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城市化的就业需求。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他们往往无法顺利融入城市劳动力市场。
(二)生活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他们失去了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同时,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们在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
这使得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既有政策性原因,也有社会性原因。
(一)政策性原因政策性原因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大量征用农村土地。
然而,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往往存在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失地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
(二)社会性原因社会性原因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许多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然而,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城市化的就业需求。
同时,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得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综述
黑 龙 江 对 外经 贸
HU o eg c n mi e ain F r in E o o c R lto s& T a e rd
No .I, 201 1
S ra . 9 e ilNo 1 9
[ 注三 农 ] 关
关 于 我 国失地 农 民 问题 的研 究 综 述
成 为 既 有 别 于 一 般 农 民 , 不 同 于 城 市 居 民 的 边 缘 群 又
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弱 势群 体 , 地 农 民面 临 着极 大 的 社 会 风 险 。 白 呈 失
万 ~50 人 , 00万 占到 了 人 口 总 数 的 3 。关 于 失 地 农 民 %
明(03 认为 , 20) 失地农 民的生存 权 、 济权 、 经 就业 权、 财产
曹春 云 崔效 军
( 安徽 大学 , 徽 合 肥 2 0 3 ) 安 30 9
[ 摘
要 ]现 阶段 失地农 民问题 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通过对失地农 民整体规模 和趋势 的分析 以及 生活
现状的调查 。 多认为失地农民问题 产 生的直接原 因是征 地补偿 存在 问题 。 大 但其根 本原 因是农 民权益 流失 论、 征地补偿制度缺 陷论两种 看法。应建立失地农 民社 会保 障体 系; 改革现 有征地制 度; 采取措施 促进 失地
( ) 地 农 民 生 活现 状 二 失
取时付 出高昂成 本功效 、 征地后可得到补偿功效 。 二是 征地 补偿 制度 缺 陷论。首 先征 地补 偿标 准 过 低 。陈锡 文( 0 1 认为 : 府征地所支 付的也 不是土地 20 ) 政
已有 的研究对失地农民现状 的调查主要通过 分析统 计数据和 问卷调查的形 式 , 失地农 民生 活的凋查包 含 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部分地区征地面积较大,失地农民人口较多,安置压力大。
随着征用土地数量的逐年增多,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由此而引发出的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等困难问题也逐渐增多;有关失地农民动迁过程中和动迁过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趋待有关学者进行进一步研究,也趋待相关部门进行合理解决。
因此,失地农民的有关研究十分必要,是否能够合理面对并解决失地农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现状一、实地农民现状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踏上了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变的征程。
据统计,在1987-2000年间,国家非农建设实际占用耕地272-295万公顷。
我国失地农民2006年人数应在5100-5525万之间。
按当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推算,10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接近1亿人(沈关宝2006)。
征地补偿低,安置途径单一,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失去土地后,对农民收入和生活影响大。
大部分失地农民一直以种地为生,缺乏非农就业技能,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冯远艟2006)。
因此,失地农民的有关研究十分必要,是否能够合理面对并解决失地农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
在学术领域,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已有很多,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学术界近期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归纳为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四个方面。
大体可分为结构分析视角和互动分析视角。
二、实地农民问题研究现状综述1、失地农民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不同学者就失地农民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我国征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视角阐释如下。
动迁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涉及经济权益、社会权益与政治权益三个方面,只有对这三者的完整补偿与保障,才能共同构成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体系。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基础在于土地增值过程必须与失地农民产生过程具备同步性,一切权益补偿与保障必须与土地增值过程同步提高;同时,失地农民权益补偿与保障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包括农民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就政府主管部门而言,必须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合理确定失地农民权益保障范围和标准,讲求保障体系运行的经济效率,形成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
1、完善农地产权立法,建立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2、改进征地补偿工作,建立失地农民土地补偿的长效机制;3、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社会;4、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建立失地农民就业扶持的长效机制保障的长效机制(杜伟2007)。
从而更好的安置失地农民。
2、法学视角的失地农民“权利-义务”分析要确切揭示失地农民的法律地位,还必须从“权利-义务”的角度进行分析。
除了土地之外,失地农民还失去附着在土地上的其它权利(李韶杰等2010)。
从法律的视野看,我们对失地农民可以定义为:由于政府在土地征用的行为上导致土地及其其他权利,包括财产、生活保障等方面权益丧失的一个法律特殊群体(李韶杰等2010)。
失地农民的法律特征表现为法律主体不确定性,土地失去的被动性,权益丧失的彻底性。
并且,通过对失地农民有关法律权益的丧失分析,更明确了失地农民的弱势群体的地位。
作为一个全面推进法治进程的国家,应十分重视各利益共同体权益保障的法治化;对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利的保护,不能简单地、狭隘地将之仅仅看作是如何对待部分农民的问题,而应将对失地农民的保护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从一个法治国家对正当利益应有的认可和保护出发。
这样才能在立法和司法中自觉抑制公共权力的任意扩张(白呈明2003)。
从而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得到法律的保障,最终使失地农民共同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文明和人的尊严。
3、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部分群众民主意识增强,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敢于反映意见,但法制观念淡薄,在当今土地征用过程中,面对当今社会新的分配方式,其本身较高的期望值与暂时得不到满足的现实形成反差,心理上难以承受(徐雷2011)。
失地农民因改变了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并带来生产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变化(阎占定,向夏莹2009)。
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角色处于一种模糊状态的心理角色判断和认知过程及尴尬的身份位置。
在我国,长期以来“面朝黄土背靠天”的农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渴望成为城里人,但城市化过程中很多失地农民既享受不到农村居民的优惠待遇,也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优惠待遇,这把他们推到了一个不城不乡的境地,角色适应困难、认同感很低,他们的心态、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上)。
学者们开始关注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不断建立并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对重点人群增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服务,帮助失地农民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吴秀娟等2009),使失地农民更好的市民化。
4、社会学视角下失地农民的社区建设及适应性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们提出了社区建设对失地农民的重要性,社区建设既是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城市化成果的关键步骤,还是动员失地农民自己来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方法。
可以说,学者提出的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和建立社会保障等措施属于“输血性”制度,而社区建设则无疑是“造血性”制度(聂洪辉2008)。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互利双赢的理念、增加社会进步减少社会代价的理念,充分尊重失地农民的自主性,调动他们自己建设好社区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增加他们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聂洪辉2008)。
通过社区建设使失地农民为了更好的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求得自身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继续不断的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从而实现成人继续社会化(汤海明2009)。
钟涨宝等运用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视角,建构出适应的基本维度文化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城市适应进行了社会学探析。
李凤兰,李飞对失地农民的职业适应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5、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研究学者就不同角度对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行了研究。
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镶嵌于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之中。
作者依据上海、广东、辽宁与河南四地的实际调研资料对失地农民社会网络与其市民化之间关系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有益于深化对失地农民市民化规律性的认识,城市角色定位,再就业。
等等,这些研究都是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索,达到失地农民更好的市民化(沈关宝等,2010)。
还有学者从农民城市角色转换的角度对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行研究,失地农民作为城市中的新型市民,要抛弃传统的乡村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从旧的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组织结构中转移到城市现代组织结构中,从心理上、情感上和行为上融入城市社会。
并提出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也有学者从失地农民城市生活能力方面,社会资本方面以及身份转化方面等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虽然角度不同,但是都是通过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来说明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个人应该提升的条件和政策应该给予的多方面支持。
三、研究述评以往的研究表明,学者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不同角度对失地农民进行了研究。
就其研究内容而言,近期有关失地农民的研究一般比较关注失地农民动迁时政策制度的研究,动迁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研究,或者是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身份不适应,技能欠缺,缺乏认同感等问题的研究。
就其研究视角而言,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静态的制度分析与动态的互动分析。
以往的学者通过失地农民来研究与其相关的政策制度的比较多,对于动态的互动理论关注较少,希望以后有关学者能够从更多方面来研究失地农民的有关问题。
使失地农民问题研究更加多元化。
以便更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1] 何格等,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构想[j].农村经济,2005,(1): 42[2] 沈关宝、王慧博,“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13卷第4期[3] 冯远艟,“合理补偿与妥善安置: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政策选择——四川甘孜州失地农民问题调查及思考”,《农村经济》,2006年第2期。
[6] 杜伟,“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5期。
[7] 李韶杰、刘桂华、郭向荣,“关于失地农民弱势地位的法学分析”,《农业考古》,2010年第6期。
[9] 白呈明,“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10] 徐雷,“失地农民社会心理问题探析”,《农业考古》,2011年第3期。
[11] 阎占定、向夏莹,“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特点分析——以武汉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第29卷第6期。
[12] 吴秀娟、张训保、韩玮、王冬、薛杰、陈正孙、徐陈波,“城市化进程中苏北地区失地农民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第36卷第9期。
[13] 聂洪辉,“失地农民经济贫困与社区建设—以经济社会学理论为分析视角”,《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7月第16卷第4期。
[14] 汤海明,“‘城市新市民’社区成人教育势在必行—基于继续社会化的社会学视角”,《成人教育》2009年11期。
[15] 李凤兰、李飞,“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职业适应的社会学分析”,《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期。
[16] 钟涨宝、李飞、余建佐,“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社会学探析—基于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视角”《农村经济》,2009年第2期。
[17] 沈关宝、李耀锋,“网络中的蜕变: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复旦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作者简介:陈雪洁(1987-),女,汉族,辽宁省庄河市,法学硕士,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