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位 。下 面笔 者 以郑 州 市 历 年耕 地 面 积情 况 为例 对 河 南地 区农 村 土地征 用情 况做 一分 析 ( 表1 ) 。
从表 1可 以看 出 , 从 1 9 9 7年 至 2 0 1 0年 的 1 3年
第2 9卷
Vo 1 . 29
第 8期
No . 8
兰州教 育 学院 学报
J OURN AL OF L AN Z HO U I NS T I T UT E O F E DUC AT I ON
2 0 1 3年 8月
Aug .2 01 3
河南省城市化进程 中失地农 民就业 问题研 究
[ 中图分类号]1 7 2 4 1 . 4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8 2 3 ( 2 0 1 3 ) 0 8 o 4 3 - o 3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5— 0 3
0 0 6年 以来 , 农 业 从 业 人 员 从2 0世 纪 9 0年代起 , 随着 河 南 地 区经 济 的不 断 民失 去 了土 地 。尤 其 是 2 发展 以及 河南 城 市化 进程 的加 速 , 越来 越 多 的农 用 土 数量 剧减 , 2 0 0 7年 竞 高达 1 3 . 4万 人 。9年 间 , 郑 州市
问, 郑州 市耕 地面 积共减 少 5 9 8 0 h m , 年 均 减 少
4 6 0 h m 。除 2 0 0 2年 大 幅增 加 和 2 0 0 5年 小 幅增 加 外 ,
每年 都 有 不 同程 度 的减 少 。而从 1 9 9 8年 到 2 0 0 3年 年均 减少 耕 地 3 7 9 . 7 8 h m ,年 均 耕 地 减 少 率 为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作者:夭凯民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8期摘要:以发展就业为视角,从武汉市周边地区的失地农民的现状入手,对武汉市周边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如下:政府方面完善征地制度,增加合理性和科学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供政策优惠,开发就业通道;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技能。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就业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68-02武汉市地处华中地区,是我国中部城市圈的领军城市。
随着武汉市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耕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据武汉市2006年统计,2001-2005年,武汉市耕地面积减少了8360公顷,造成近十万人失去土地,而且每年以2.5万人的速度增加。
武汉市的城市化进程还在不断加快,武汉市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失地农民群体也日渐增长。
本文针对武汉市失地农民情况于2011年至2012年对武汉市新沟镇、纸坊街、关山村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共在三个调研地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3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
一、武汉市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一)失地农民的职业分布从职业分布来看,失地农民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务工、自主经商、家政服务等方面。
男性就业偏重于务工,包括建筑工、中小企业职工、保安等,而女性就业偏重于自主经营,包括卖菜蔬水果、早餐晚点等。
调研显示,从年龄段来划分就业情况,18岁到35岁的就业率达到了94.7%,在4个年龄段中就业率最高;其次是36岁到60岁,就业率达到81.2%,但同时也是4个年龄段中无业人员最多的。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途径狭窄单一从失地农民的就业途径:一是通过亲友介绍,拉帮带亲,是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途径。
通过亲友介绍,失地农民对职业的信任感大大加强,这也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接触招聘的渠道之一。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量农民因此失去了土地。
在这一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背景及原因1. 背景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征用农村土地。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面临着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随之产生。
2. 原因(1)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当前土地征用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等,导致失地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2)就业问题突出: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生活困难。
(3)社会保障不足:部分地区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导致他们在医疗、养老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三、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现状及影响1. 现状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土地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
由于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就业问题突出和社会保障不足等原因,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
这导致部分失地农民对政府和开发商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2. 影响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影响社会稳定。
如果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影响城镇化进程。
如果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阻碍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最后,影响政府形象。
政府在土地征用和安置过程中如果存在不公、不透明等问题,将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四、解决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对策建议1.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1)制定统一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确保补偿公平、合理。
(2)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加强监管,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3)建立土地征用听证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失地与失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2019年文档资料
失地与失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多。
从1997 年到2003年的7 年间,我国耕地从19.5 亿亩锐减到18.5 亿亩,这其中主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用地。
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 万人左右,而且每年还将以大约250 万到300 万的数量增加,若按照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20 年我国将出现约l 亿失地农民0。
由于制度和技术等多种原因,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就业的机会,失去了劳动收入来源,成为我国转型时期新的困难群体。
这个特殊群体的就业生计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交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延缓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干扰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部署。
所以,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既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未来走势的一个战略问题。
、简要综述基于中国的国情,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又失业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征占的耕地必然会越来越多,而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其劳动力只有与土地以外的其它生产资料相结合才可能就业。
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和计划经济时代为实现工业化而采取的“以农补工、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使广大农民长期不能享受“国民待遇” ( 最典型的是农民难以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产品) ,其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就业所必须的社会资本非常有限,在与市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竞争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败下阵来在所难免。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目前还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但是,一些学者的调查和估计能够反映出大致的情况。
严燕飞和付继元(2004) 认为,全国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业率,他们估计一般失地农民中约有15-30 %无法就业。
据报道,经济发达的浙江省绍兴、宁波、杭州和福建省福州等市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失业率分别为16.9 %、19.16 %、28.7 %和30%,其发达地区,失地农民与其他群体相比较,都存在着相对较高的失中,年龄在40-50 岁之间的占43%,50 岁以上的占35%;从性别上看,妇女失业率则高达29.4 %。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征收、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通常面临着就业难、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
由于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失地农民往往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1. 土地政策:我国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2.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失地农民问题。
3. 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不足,使得他们在失去土地后难以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四、失地农民问题的影响失地农民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失地农民的就业难、收入减少等问题加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失地农民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政治稳定。
五、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1. 完善土地政策:应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政策,确保土地征收、征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尽量减少农民失去土地的情况。
2. 促进就业: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确保他们在失去土地后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4. 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城中村失地居民就业问题的研究
城中村失地居民就业问题的研究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
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具有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双重功能。
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仅靠征地补偿费用是远不能维持长久生活的。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它不仅仅是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失地农民各类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就业现状困境对策1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失地农民的大多数人就业安置困难,计划内安置率低,而且岗位大多为一般管理人员、工人和杂工,所以,被征地农民必须自谋职业,由于失地农民自身无资金、无技能、无技术、就业理念落后,加上社会用工单位的户籍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下,国有企业排放冗员的问题不可避免,产生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和富余职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都使得城镇劳动者本身已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没有足够的余地吸纳失地农民就业。
所以,失地农民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导致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率低、就业难,即使找到了工作,在就业过程中也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劳动权得不到保障,当企业改革时他们常常被列为首批精简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稳定性差,未来生活很难得到保证。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解决其就业问题,使他们的长远生活有保障,否则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性思考2.1 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改变农民弱势群体地位的根本办法就是使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建立失地农民的培训和就业、创业新机制。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话题导入】失地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逐渐产生,因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而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失地农民问题的由来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然而历史实践证明,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乡土大国要解决好"农村差、农业弱、农民穷"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起步期,由于征地规模比较小,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少,通常只是农民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并且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安置,失地农民能够很快在本地企业内转为工人.当时许多被征地农民家庭"钞票赚自工厂里,粮食来自承包田,蔬菜来源自留地",比较低廉的生存成本使他们感到生活衣食无忧,心态比较踏实,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客观地看并不很棘手.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失地农民问题逐步显现并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征地规模比较大,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多,甚至是农民家庭的全体成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无法采取行政手段的办法把农民"安排"进企业.许多被征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并且节节攀升的生存成本更让他们对生活远虑近忧,情绪极不稳定,失地农民逐渐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步步向前发展,很多农村的集体土地被政府征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农民朋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失地农民会越来越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比如在广东省的某个县城里,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划定了工业园,将工业园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统一安置,原来的村民委员会也改成了居民委员会,在工业园内的土体也全部被征收,由集体土地转型成为了工业用地。
工业园内原来有800多户村民,户籍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约为4000人,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农田,而不得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这一现象已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失地农民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
失地农民通常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活来源的不稳定,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保障受到了严重威胁;二是就业难,许多农民在城镇缺乏就业技能和资源,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三是社会融入难,由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失地农民在城镇生活中往往感到孤独和迷茫。
三、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一)经济问题失地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土地补偿款和就业收入。
然而,由于土地补偿款有限,加之部分农民缺乏就业技能和资源,他们的生活水平往往大幅下降。
此外,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部分失地农民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的消失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他们在城镇生活中往往感到不适应。
同时,由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此外,部分失地农民因无法融入城市社会而陷入心理困境,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四、解决措施(一)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政府应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同时,应提高土地补偿标准,确保失地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
此外,政府还应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创业。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包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确保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能够得到必要的经济支持。
(三)促进社会融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
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失地农民就业状况和对策
THANKS
感谢观看
01
扩大研究范围和样本数据
未来研究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样本调查,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地区、
不同政策背景下的失地农民就业状况。
02
加强政策对比分析和案例研究
通过对比不同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政策的优劣和改进方向,同时开展
典型案例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
03
关注新趋势和新问题
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如灵活就业、创业等
支持失地农民创业
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相关的创业指 导和支持,如创业培训、融资支持、政策优
惠等,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创业梦想。
05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回顾
失地农民就业面临多方面挑战
失地农民普遍存在就业不稳定性、低收入和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同时面临着文化程度和 技能水平较低等自身条件的限制。
不同地区和政策背景下就业状况存在差异
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针对失地农民的不同需求和特点 ,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素质。
实施技能提升计划
鼓励失地农民参加各类技能提升计划,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和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失地农民就业扶持
鼓励企业提供就业岗位
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失地农民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促进失地农民的稳定就业。
02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
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与职业选择
01
02
03
外出务工
许多失地农民选择到城市 或经济发达地区寻找就业 机会,从事制造业、建筑 业和服务业等。
本地非农就业
一些失地农民在当地从事 非农产业,如交通运输、 餐饮、商业等。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
A j e ddr - R  ̄
-
s u t 09 7 8 SD.印 e d t 口 5 q a . 5 7 2 . d n∞ v
56 7 8 68
.
的便利与高效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 的 同时, 能造成环境污染等 问题 , 持可持续 的发展 。 () 不 保 3 积极
切联系的。
1 王常雄 .对我 国城市 化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BO ] t : r. E / L .h p / c t/ m 资。人均 G P与城市化率的拟舍优度 为 0 9 , D . 5 存在较强的线性 [】
s d .d e /rap ? D=4 9 20 4 u ae u. a.s x AI n 9. 0
的力度越来越大 , 失地 的农 民越 来越多。我国各级政府 多渠道 工来 贴补家用 , 而那些年 纪大 的 , 别是 女性 劳动者 只能“ 特 赋
地解决失地农 民的就业 问题是当务之急。当前失地农 民的就业 闲’ 家 , ’ 在 再加上文化水 平程度不高 、 缺乏劳动 技能 , 只能靠土
状况可 以分为两种 , 一种 是有着较 强的市场观念 , 并且有一些 地征用款过 日子 , 且这 部分农 民占了大多数 。据有关媒体披 而 技能手 艺的 , 这些人虽然 离开 了土 地, 是能够较 快的适应新 露 , 但 当前 , 国失地农 民总数预 计在 4 0 全 0 0万人 左右 , 每年还 要 从 一元线性 回归模型 的结 果中可 以看 到增量 F I与城市 促进 了城市 的市场化 进程 , D 减少 了市场扭 曲的程度 , 随着经济 化率 的拟合优度为 08 。 以说 明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9 可 但线 全球化 的进一步深化 , 商投 资对城市化发展 的促进 作用 也会 外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量农民被迫失去耕地,转而进入城市从事低技能劳动,这些失地农民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了解其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失地农民的定义与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征地或者农村经营方式转变,导致农民失去耕地并丧失土地使用权的群体。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已有数千万农民被迫失地。
三、影响因素分析失地农民的现状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 土地征收政策:虽然土地征收是确保城市建设和农田流转的必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低补偿、不公平分配等,导致失地农民丧失土地后难以保障生计。
2. 就业机会不足: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失地农民失去耕地后,丧失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覆盖率有限,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四、失地农民生活困境失地农民面临多重生活困境,主要包括:1. 经济困难:失地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临时工作,因此不稳定且收入较低,很难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甚至影响子女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2. 住房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常常生活在简陋、拥挤的条件下,住房问题成为了他们最为突出的困难之一。
3. 子女教育难题:由于经济困难,失地农民很难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这将给他们的子女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4.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作为外来人口,面临着社会融入的问题,他们往往受到歧视和排斥,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五、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现状,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1. 改革土地征收政策: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并提供就业培训和转型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和生活。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失地农民问题。
他们原本是土地的主人,因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被迫离开自己长期耕作的土地。
这个问题的产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失地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征收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由于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不公平、不透明,常常引发农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有时甚至会导致群体性事件。
而在就业和收入问题上,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往往面临着就业难、收入低的困境。
同时,他们的社会保障也往往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压力加大。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策略首先,要加强对土地征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确保公平、公正、透明。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土地征收程序和制度,确保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了解和理解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要积极推动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
政府应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支持措施,帮助失地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土地征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征地补偿和安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面临着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庞大,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一)就业问题失地农民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城市化的就业需求。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他们往往无法顺利融入城市劳动力市场。
(二)生活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他们失去了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同时,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们在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
这使得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既有政策性原因,也有社会性原因。
(一)政策性原因政策性原因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大量征用农村土地。
然而,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往往存在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失地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
(二)社会性原因社会性原因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许多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然而,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城市化的就业需求。
同时,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得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一
、
近年来失地农 民的就 业状 况
二、 影响失地农 民就业的 因素
1 .失地农 民素质偏低 , 在就业竞争 中处于劣势
当前 以市场为导 向的劳动用 工制度 和 以知识经 济为基
2 0世纪 8 0年代到 9 0年代 初期 , 国对失 地农 民的再就 我 业采取 的是 “ 谁征地 , 谁安置 ” 的原则 , 强制 规定 由用地单位 安置失地农 民。随着市场经济 的发展 , 市场 主导的就业方式 使这种强制就 业 的方式 失去 了效 力 。2 O世 纪 9 O年代 中期
盾 , 了失 地农 民就业 的难 度 。全 国范 围 内的失地农 民 增加
中, 绝大部分有劳动能力, 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其中:小 “ 学文化的占 99 初中文化的占5.%, 2 .%, 02 高中以上文化的 只 占1.%左 右。 [文化技 能水平 问题 成为失地农 民就业 24 ”4
的最大障碍 。
2 .失地农 民缺乏各种就业培训
随着城市建设 和 经 济建 设速 度 的加 快 , 地被 用 于市 征
政、 房地产 、 土地开发和公 共设施 建设 等非 生产 性项 目越来 越多 。项 目单位没有能力安置失地农 民 , 各地 开始探索新 的
安置模式 , 即征地 时一次性 支付 安置 补偿 金 , 失地农 民 自 让
关键词 : 失地农 民; 业 ; 就 策略 中图分类号 :2 14 F 2 . F4 .:311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8 6 2 1 )4一 23—0 10 7 3 (0 2 0 o o 2
利就业 。就业是 解决失地农 民生活来源 问题 , 障家庭 生计 的根本途径 , 解决失地农 民问题的关键 。 保 是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转变失地农 民就业观念 ,提高失地农 民自身素质可从根本上解决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 首先 ,政府要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 ,有效 推进其就业 和创 业。通过职业讲 座 、就业培训 、舆论宣传等方式 ,帮助失地农 民形成
冲,成为第一批下 岗者 。因而 ,失地农 民的就业缺乏稳定性 ,就业后
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失地农 民破 除 “ 等 、靠 、要”消极思想和 “ 高 不成 、低不 就”就业观念 ,提升农 民自主就业 意识。引导失地农 民摒 弃安贫乐道 、固步 自 封 的小农意识 ,培养积极开拓 、敢于尝试 的创业 精神。 第二 ,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通过建立 “ 市场引导 培训 、 培训促 进就业 ”的就业培训体系 ,让失地农民真正掌握 实用 的职业技 能 ,提高转 岗就业能力 。就业培训既要靠政府组织 ,由人力资源与社 会保障部门 、 农业部 门以及教育部 门等共 同参与实施 。又要积极鼓励 社会力量 ,特别是企业等 和农 民合作举办农 民职业技术教育 , 建立 与 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投入机制和体制 ,使失地农 民职业技术教育进入 良 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在实际操作上 ,一方面 , 要 以企业用工 需求为导向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使失地农民掌握 实用技术 , 提高 劳动技能 ,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另一方面 ,要坚持以人为本 的办学理 念 ,根据失地农 民的意愿 、性别等实际情况有 针对性地开展对各类失 地农 民的培训 ,高效率地培养出懂技术 、善经营 、能够从事专业化生 产和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工人 。 其次 ,建立和完善创业 带动就业的创业培训机制 。大力拓展创业 培训 ,积极 引导失 地农 民自主创业 ,促进 以创业带 动就业 。对 在资 金、技术、能力等方面具备创业相关条件的失地农 民进行创业基础知 识和必备能力 的培训 ,培养和造就一批小企业创办者 和 自 谋职业者 , 并带动更 多的失地农 民实现就业 ,形成培训、创业 与就业三者 良性互 动的效应。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经 并 茔 活
■■r
晶 :
●
【 摘要 】 随着城 市化进程的加快 , 集体土地将大量被 农村
征 用 , 来越 多的 农 民将 成 为 失 地 农 民 , 得 失 地 农 民 的 就 业 越 使 问题 日益 突 出 。 I 前我 国存 在 征 地补 偿 标 准 偏 低 且 安 置 方 式单 / 1
乏非农产业工作技能和经验的失地农民处 于就业 竞争劣 势 , 容 易茫然 失措 , 能够找到就业 岗位的不 多 , 这就 使得部分 农民在 失地的同时也失业了。其 实, 征地补偿费只是一个“ 数”绝对 死 , 不可能仅靠这点钱就能维持一生 , 简单地用极为有限的征地补
偿费来解 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 问题 , 是难以实现的。
【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就业
一
法做到保值增值 , 反而 十分容易又成为腐败和官僚主义产生 的
源头 。
、
引 言
自 2 世纪 9 0 0年代中期 以来 , 随着我 国工业化 、 城市化的步 伐不断加快 , 大量农村 土地转为非农建 设用地 , 大批 农民失去 了原本赖 以就业和生存 的土地 , 成为新时期 出现 的一个特殊群 体——失地农民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 设的若干意见 》中强调 : 完善对被征地 农民 的合 理补偿机 “ 制, 加强对被征 地农 民的就业培训 , 拓宽就 业安 置渠道 , 健全对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 我国 目前大多数失地 农民都是 属于无文化 、 无资金 、 无技
2社 会保 障不 充 分 , 、 失地 农 民生存 隐 患 多
生的城市里。要 由农村意识转化为城市意识 , 由农 民的生活 、 生 产方 式和行为转化 为市民的生活 、 生产方 式和行 为 , 需要一 这 个较长的磨合 期和适应期。这使得失地农民就业 问题 已逐渐成 为影响社会安定和城市化进程 的障碍 因素。因此他们未 来的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二、 失地农 民的就 业和 收入 状况
被调 查 的 2 8户 总计 1 1 2 8人 , 中学 龄 前 儿 童 和在 校 学 生 3 2人 , 农 户 1的人 员 4 2 其 4 非 7 I 9人 , 年龄 大 于 6 0 岁 的有 8 , 3位 即劳动 力有 74人 。20 底 , 4 06年 实现 就业 的有 4 5人 , 业率 为 5 . 1 就 58 %。从 表 1 以看 出 , 民务 可 农 农所 占据 的 比例仍 然高 达 4 .%, 次是打 零 工 的 , 是 目前农 民实现 快 速就 业 , 42 其 这 增加 收 入 的主 要途 径 ; 少数 农 民 自谋职 业成 为合 同 丁或从 事 商业 活 动 ; 有 一部 分农 民从事 出租车 、 还 厨师 、 发师 、 销员 等服 务性 职业 。 理 推
! 三 农 问 题 研 究 i
城 市 化 进 程 中失 地 农 民 问题 研 究
石 晓 华
( 南科 技 学 院 , 南 新 乡 4 3) ) 河 河 5( 3 0
【 摘 要 】 中国城市 化的加速 为周边农村 发展带来 了革命性 的变革 , 这些农 民的生活方 式 、 收入来源都 因失去土
农 民问题提 出合 理化 建议 。 新 乡市 作为 河南省 一个 中等 城 市 , 济发 展水平 较 好 。 其是 2 0 经 尤 0 3年 1 2月 2 5日, 国务 院批准 ( 圈函[03 201
14 ) 3 号 将市周边六个乡镇划归城 区。三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 , 这些 乡镇的耕地面积快速减少, 失地农民群体不 断加大 , 种失 地引 发的农 民问题 凸现 。 各 显然新 乡市失地 农 民 问题 具 有代表 性 , 能够 反 映失地 农 民 的基 本情 况 。 此次调 查涉 及农 户基 本情 况 、 地情 况 、 耕 土地 占用情 况 , 以及 家庭 经 济状 况 、 业情 况 、 就 社会 福利 待遇 等 内容 。 通 过对 2 6份 问卷 中设 置 的监控 点进 行逻 辑判 断 , 4 获得有 效 问卷 2 8份 。 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及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和速度也逐步提高,导致城市化工作中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严重,对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十分不利。
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失地农民就业的相关背景,然后分析得出失地农民因不能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征地使用率低下等原因导致的就业问题,最后提出了整改集体经济,实行促进就业和社保的双重手段来保证就业等措施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希望能够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就业对策一、引言本文所指出的失地农民是指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化水平迅速扩张和小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而带来的对建设用地的高度需求,从而导致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被占用的人群。
如果每个农民失去一亩地的土地,那种中国将多出一亿的剩余劳动力,但是失去土地的弄明多因为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并没有多余的生存技能,加上缺乏文化,资金短缺等因素,成为真正的社会弱势群体,如果长此以往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失地农民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就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严峻的若干因素概述(一)失地农民长期不能享受“国民待遇”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基本国情。
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实现工业化,政府采取了“以农补工”、“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来确保实现上述目标,这让广大农民长期不能享受“国民待遇”,最典型的是农民难以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产品。
这是失地农民与其他农村就业人员在就业过程中所共同面对的最大困难。
(二)征地使用效率低下,就业贡献率不足目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不合理的现象,大部分被征用的土地闲置不能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出现征用多闲置多的尴尬局面,通过2012年全国非建设用地的报告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一个现象,各个省市加速发展,大力开发环城土地和经济开发区,但是一些并不具备投资环境和投资条件的农业用地也被不合理的征用上来,这样必然导致大部分农民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摘要:以发展就业为视角,从武汉市周边地区的失地农民的现状入手,对武汉市周边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如下:政府方面完善征地制度,增加合理性和科学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供政策优惠,开发就业通道;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技能。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就业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68-02武汉市地处华中地区,是我国中部城市圈的领军城市。
随着武汉市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耕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据武汉市2006年统计,2001-2005年,武汉市耕地面积减少了8360公顷,造成近十万人失去土地,而且每年以2.5万人的速度增加。
武汉市的城市化进程还在不断加快,武汉市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失地农民群体也日渐增长。
本文针对武汉市失地农民情况于2011年至2012年对武汉市新沟镇、纸坊街、关山村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共在三个调研地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3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
一、武汉市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一)失地农民的职业分布从职业分布来看,失地农民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务工、自主经商、家政服务等方面。
男性就业偏重于务工,包括建筑工、中小企业职工、保安等,而女性就业偏重于自主经营,包括卖菜蔬水果、早餐晚点等。
调研显示,从年龄段来划分就业情况,18岁到35岁的就业率达到了94.7%,在4个年龄段中就业率最高;其次是36岁到60岁,就业率达到81.2%,但同时也是4个年龄段中无业人员最多的。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途径狭窄单一从失地农民的就业途径:一是通过亲友介绍,拉帮带亲,是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途径。
通过亲友介绍,失地农民对职业的信任感大大加强,这也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接触招聘的渠道之一。
所以在调查中,常常发现一个企业或工作单位出现“一家亲”的现象。
二是一些本来就兼职小生意或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利用土地被征用后的补偿款,自立门户,开展个体经营。
三是接受政府招工安置的农民,多是一些“4050”人员,无论是从年龄、身体条件上,还是从技能的掌握方面,他们已经远远的落后于市场需求,所以他们接受了政府的安排。
二、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就业需求总量大,就业稳定性差据武汉市2006年统计年鉴,2001-2005年,武汉市耕地面积减少了8360公顷,造成近十万人失去土地,而且每年以2.5万人的速度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就笔者对武汉市的三个典型地区的走访调研来看,调查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率虽然达到了83%,但许多失地农民实际上只是暂时性就业,他们虽然可以通过某些暂时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收入,但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只是暂时的,远远没有达到长期就业和体面劳动的标准,不利于失地农民的长期发展,就业稳定性差。
以武汉市周边地区为例,许多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在待拆除区搭了简易的棚子,自己做一些小生意,或者干脆到拆迁地当临时建筑工。
这些就业岗位在短期内使失地农民获得了微薄的收入,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征地拆迁工作彻底完成后,这些工作机会将会消失,失地农民将再次陷入失地又失业的状态。
(二)就业渠道少,就业质量低失地农民的就业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自谋出路。
这部分失地农民或其亲属大多在失去土地前,就从事除种地外的副业,如餐饮、百货零售、运输等行业。
二是外出打工。
在当地劳动力市场饱和后,失地农民往往选择外出务工,这一比例在年青的失地农民中尤为突出。
绝大多数年青的失地农民已经厌倦了父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土地被征用给了他们一个契机,他们大量地涌向了沿海企业务工,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如加工工人、建筑工人等。
三是政府安置就业。
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以用地捆绑的方法,将失地农民送入新兴企业工作。
但由于不具备现代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失地农民一般都被安排在安保、卫生等技能要求低、工作简单、薪酬微薄的部门。
而从就业质量来看,失地农民就业三种渠道的就业质量都比较低。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失地农民外出务工大多只能从事技术要求门槛较低的工作,但这些工作往往工作量大、不适宜长期发展。
以广州地区的玩具加工厂为例,夏天玩具加工厂内温度达到40多度,每天工人都要加班,一天上班十个小时以上,每个月只有两天的休息时间,虽然工资水平不错,但很难想象失地农民年龄渐长后还能适应这样繁重的工作。
(三)自主就业困难多由于失地农民的数量增长迅猛,单单依靠企业来吸纳这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倡导自主就业成为一种趋势。
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失地农民自主就业困难重重:一是失地农民自身素质问题。
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前,大都以农耕作为生计,在短时间内要让其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者,其自身素质和劳作习惯都难以适应。
二是资金不足问题。
虽然一些地区开展了为失地农民小额贷款的服务,但由于条件苛刻或者手续繁琐,失地农民实际上很难得到资金支持。
三是缺少政府政策支持问题。
对失地农民创业的法律政策相对缺乏,高税收高门槛都造成失地农民自主就业困难。
此外,失地农民办理自主就业的相关证件比较繁琐,失地农民缺乏时间和精力办理完结。
三、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一)政府方面1.完善征地制度,增加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合理改革土地征用标准,完善土地补偿机制,是促进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所在。
一是加强土地征用的法制建设。
到目前为止,中国土地征用补偿规定分散在各个法律中,还没有建立较为系统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稳定且存在较大差异,有很强的操作性,弹性很大。
政府应该加强土地征用制度的法制建设,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宪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为土地征用确立法律依据,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
二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严格控制强制征地的范围,严防借公共利益之名,行非法占用耕地、牟利敛财之实的行为。
这也有助于遏制当前的“圈地”热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三是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内容。
在当前的补偿机制中,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内容不合理,这直接损害了失地农民的生存权益,没有考虑到土地对于农民的特殊意义。
因此,要细化补偿项目,扩大补偿范围;根据市场要求,探索片区综合地价补偿新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多样化的补偿。
同时,要加强对失地农民补偿集体资金部分的管理,增强其长期收益性。
2.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劳动力市场体系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各地政府要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要认识到就业才是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要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前提下,建设和完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直接的全方位就业服务,积极推动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建设一个较为完备的村、镇、乡就业服务体系,与市相并联,实现劳动力信息共享,及时发布安全可靠的就业信息。
其次,要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
职业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一是要加大宣传。
许多失地农民想参加就业培训,但苦于不知道培训信息。
政府部门要加大培训信息的宣传,扩大培训活动在失地农民中的知名度。
可以在宣传中树立一些通过职业培训成功就业的典型,增加就业培训的吸引力。
二是要优化培训课程。
就业培训的课程要紧跟失地农民就业的实际,多开展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培训的课程。
可以在培训前,对失地农民进行预调查,摸清失地农民的就业倾向和培训需求,再据此来开设培训课程。
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形成“政府包培训,企业管用人”的输送型培训模式。
3.提供政策优惠,开发就业通道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积极就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鼓励其就业。
对于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政府在考察其资质后,可以适当放宽标准,准许其进行小额贷款,为失地农民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在办理相关的凭证和手续上,政府要尽量为失地农民提供方便,提供一站式服务,保证失地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走上就业岗位。
总之,就是要减少失地农民创业的风险,增强他们自主创业的信心。
对于用地企业,要让企业留有合适的岗位安排失地农民,通过建立雇佣失地农民比例和用地规模挂钩的制度,鼓励企业招收失地农民;对于不用地的企业,则可以在其雇佣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后,对其提供就业帮扶补贴、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
(二)失地农民方面1.转变就业观念阻碍失地农民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
一些失地农民认为,有了土地自己就有了保障,而国家和集体征用了自己的土地,就要对自己的未来生活负全部责任,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
他们不主动找工作,缺乏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意识,没有认识到政府在就业方面只能给予扶持和引导,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们自己。
另外一些失地农民由于靠近城市近郊,平时生活闲适,又加之得到了一大笔失地补偿款,认为自己不用去辛苦工作,从而懒于就业。
他们没有认识到钱只是在他们手里暂时的聚集,坐吃山空会在短时间把补偿款消耗一空,只有劳动才能生钱。
2.增强就业技能就业能力是失地农民就业的立身之本,如果失地农民不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那么政府的就业政策再优惠也是于事无补的。
失地农民应该认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在转变就业观念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把握每一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政府部门可以和职业学校合作,联合开展职业教育;也可以请掌握技术的农民培训其他农民,进行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互助互学,从而提高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1]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李国健.中国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3]黄红燕.南海区狮山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9.[4]杜雪梅.内蒙古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5]叶继红.失地农民就业的类型、路径与政府引导——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经纬,2007,(5).[6]李瑜.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困境与对策——以n县c 乡为例[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3).(责任编辑: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