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程观与大课程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文化哲学的课程定义 在文化哲学看来,课程实质上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 优化活动。 课程只具有功能性本质——实现人的本性; 学习是人的本性之一; 以人的学习为本; 课程是一种特殊文化形态——追求课程与学生、文化与 人的整合同一; 以活动为根本形式; 实现经验与行为的变化发展; 建构现代课程文化;
四个基本概念和四层含义。
第一个概念是“教育结果” ,指的是在教育情景 中,受教育者掌握的知识以及在掌握知识过程中 的身心发展成果; 第二个概念是“预期”,指的是教育主体对教育 结果的预先期望和设计; 第三个概念是“重新结构化”,指的是来源于文 化的教育结果的众多内容已经被重新组合成了立 体结构,有横向关系也有纵向关系;
wenku.baidu.com
2、不同的教育层次,均构建了自己的课程,所 以按照教育层次分,有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 中学课程、大学课程和研究生课程; 进而,不同层次课程均包含着性质不同的知识经 验,按照知识经验的不同性质,课程分为文化课 程和职业技术课程。
3、教育的目的目标是广泛的,每一类目的目标, 需要相对专门的教育类型来加以实现。因此,按 照教育组成部分,课程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 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等。 4、按照课程的不同历史形态,一般被分为原始 课程、古代课程、近代课程、现代课程和未来课 程。
第二、影响课程的四大因素
儿童 知识 社会 生态
(二)课程材料
1、课程原理 2、课程计划 3、课程标准 4、教科书或课本 5、教师指南 6、教学参考资料 7、补充材料 8、课程包——电子教学材料 9、网络课程
(三)课程类型
第一、一般分类 1、按知识的分科不同,不同学科的知识经验 进入学校,就构成不同的科目课程,从而课程 就分为:语文课程、数学课程、历史课程、地 理课程、物理课程、化学课程、生物课程、体 育课程、美术课程、音乐课程、……等等。 进而按照对知识的类型区分,课程就分为三大 类型;科学课程、人文课程和社会课程。
第三、空间扩展
学校课程 家庭课程 社会课程
第四、过程扩展
教学包含课程 教学与课程相互独立 课程包含教学
二、现代正在孕育与发 展的大课程论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大教学论 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 独立 大课程论
第一,大教学论
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夸美纽斯(Comenius,J.A., 1592-1670 ),通过办学实践,升华出了有代表 性的“泛智教育理论”,包括世俗的教育目的论、 百科全书课程论和艺术性教学论。 他将自己的教育理论整理成系统的文字著作,于 1632年出版了标志着教育学诞生的《大教学论》。 参见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新2版。
教师 学生 内容 环境
(六)课程实质
第一、已有的见解 1、计划 2、内容 3、科目(Subject or course) 4、活动 5、经验 6、预期学习结果
第二、我们的观点
1、描述的定义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黄甫全:《关于教学、课程等几个术语含义的中外比较辨 析》,《课程· 教材· 教法》,1993年第7期。 2、解释性定义:“课程是一种预期教育结果的重新结构 化序列。” 黄甫全著:《阶梯型课程引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1版,第27页。
第二、专门分类
1、按价值取向不同,课程分社会本位课程、知 识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 2、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程度不同,课程分为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进一步分为限 制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课程。 4、按地位和作用不同,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 性课程。
5、按课程的横向结构特征不同,课程分为分科 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发生课 程、科际课程、超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等; 而按照课程的纵向结构特征不同,课程又分为直 线型课程、圆周型课程、螺旋型课程和阶梯型课 程。 6、按课程结构的根本形式不同,课程则分为学 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合课程。
5、黄甫全分层:
理想课程 官方课程 校方课程 所教课程 所学课程 所得课程
(五)课程要素
1、历时态要素: 课程哲学 目的目标 内容选择 学习经验组织 实施——途径:教学、自学、管理、交往等 样式:学习方式、教授方式、教学互动方式 评价
2、共时态要素
2、“相互交叉模式”。
图B表征了相互交叉模式,即教学包含课程一部 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部分,相应地课程也 包含了教学一部分,课程论也包含了教学论的一 部分。当站在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教学、课程 论与教学论时,它们就是平等而相互交叉的了。
课 教 学 (论 )
课
课 程 论
教 程 学 (论 ) (论 )
教 学 论
程 (论 )
a
b
C ——包含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学 (论 )
课 程 (论 )
D——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二元独立模式”。
图A表征了二元独立模式。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 位,教学与教学论也一样,两者没有“接触”, 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教学之间、教学论之间是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 这样的话,教师指导下的课堂里发生的事与人们 计划好的课堂里应该发生的事之间毫无关系。
课程规划者,忽视了教师,反过来也被教师所忽 视。课程研究与它们在学校中的教学实际应用分 离开了,两者就会独自变化而互不影响。
(四)课程层次
第一、决策层次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学校课程
第二、运行层次
1、凯利(Kelly,A.V.): “潜在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官方 课 程 ( official curriculum ) 或 规 划 课 程 (planned curriculum) 与实际课程( actual curriculum )或接受课程 (received curriculum)”, 以及“正式课程( formal curriculum )与非正 式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
课 程 (论 )
教 学 (论 )
A——二元独立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学 (论 ) a
课 程 (论 )
课 程 (论 ) b
教 学 (论 )
B ——相互交叉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课程理论研究
专题三 大课程观与大课程论
主讲人:黄甫全教授 华师大教科院课程与教学系
一、现代孕育起了大课程观
课程影响因素 课程材料 课程类型 课程层次 课程要素 课程实质
(一)影响课程的因素
第一、影响课程的因素 1、课程自身 2、儿童或学习者 3、教育因素 4、社会因素 5、自然因素
( 2 )广义的课程定义:广义上,课程就是有 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实践状态的人的学习 生命存在及其活动; ( 3 )狭义的课程定义:狭义上是指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 的实践状态的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通 过这样的活动,学习者获得一定水平的知识经 验,达到特定的预期教育结果,并被授予社会 承认的专门的资格证书。
在该书中,夸美纽斯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目的,学 校性质和结构,教育原则和方法,课程教材内容 与组织等问题,建立起了“大教学论”体系。 这样的体系流播于世,形成了作为历史渊源的 “教学包含课程、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历史悠 久的传统观念。
第二,国外的四种模式
在欧美,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 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 模式(参见附图):
附图
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模式图
资料来源:Oliva, P . F .(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 ed.).pp.9-13.
“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和 “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Oliva, P. F.(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 e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pp.9-13.
3、格拉松(Glathorn,A.A.):
建议课程(recommeded curriculum) 书面课程(written curriculum) 支持课程(surported curriculum) 所教课程(taught curriculum) 测验课程(tested curriculum) 习得课程(learned curriculum)
(七)大课程观的主要内涵
第一、重心转移: 1、怎样教学——教学什么? 方法——内容 2、教什么——学什么? 3、怎样教——怎样学?
第二、概念扩展
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2、材料——活动:实践状态的教育活动 3、科目——学习领域 4、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或隐蔽课程
2 、 古 德 莱 德 等 人 (Goodlad, J.I.,etal.)五个层级:
“意识形态课程( ideological curriculum) 或理想课程(ideal curriculum)”, “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 “知觉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 “运作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经验课程(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 ( Goodlad, J.I.,etal.[1979]Curriculum Inquiry :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MacMillian 60-64)
3、实质性定义:
(1)三个命题: 第一、“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文化。” 第二、“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动, 文化世界的本体就是人的自为的生命存在。”李鹏程著:
《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1页。
这启发人们意识到,课程作为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 化,实质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 第 三 、 “ 课 程 是 一 段 教 育 进 程 ( a course of educating)。”
第四个概念是“序列” (series), 指教育结果的 众多内容不仅只是静态结构 ,而且还具有静态结 构的动态排列和秩序。
第一层含义是,课程来自于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 及人类知识体系; 第二层含义是,课程生成于教育活动之前而实现于教育活 动之中; 第三层含义是,课程渗透着教育主体(教育者和学习者)的 能动性; 第四层含义是,课程既表征了教育主体(主要是学生)的行 为,又表征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媒体。
4、波斯纳(Posner,G J)
官方课程(official) 操作课程(operational) 隐性课程(hidden) 悬空课程(null) 课外课程(extra) 特殊意义:学校特色课程开发;教师特殊教学方式开发,学 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发展! Posner , G J ( 2003 )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 3rd Ed) McGraw-Hill Compan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