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的历史溯源

合集下载

功夫茶和工夫茶,很多人都分不清!

功夫茶和工夫茶,很多人都分不清!

功夫茶和工夫茶,很多人都分不清!“功夫茶”和“工夫茶”,一字之差,却是十万八千里。

汉字代表了我们华夏儿女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喝茶的同时正确使用相关字句,可是非常必要的。

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说法?今天华祥苑茗茶小编为大家分享。

“工夫茶”很费工夫2008年,“潮州工夫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工夫茶”,不是指某一种茶,而是一种泡茶的方式。

因冲泡过程有一定步骤,每一步都精细讲究,所以很费工夫,工夫茶的名字由此而来。

目前潮州地方颁布的《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就确定了工夫茶泡法的21道步骤。

比如“乌龙入宫”,就是将茶叶倒入茶壶的动作,把茶比作乌褐色的龙,一个普通的过程也变得美了。

再比如“关公巡城”,我们将茶壶中的茶均匀分给每一个杯子。

这个分杯的工序中,茶壶在杯子上方匀速环绕,就像关公骑马巡视。

工夫茶不仅每一步都有实用的价值,而且已经升华到了美学和艺术的高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功夫茶”的用法不准确日常的使用中,我们常写作“功夫茶”,两个词意思相近,但这样使用并不准确。

潮州作为工夫茶的发源地,两个词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截然不同,潮州话中“工”读gang(刚),“功”读gong(公),含义也不一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功夫”指本领,造诣,比如中国功夫,而“工夫”指花费时间与精力,将某件事达到极致。

因此工夫茶才能表达出这种泡茶方式的真正含义。

“功夫茶”其实是一种误用。

我们日常用紫砂壶、盖碗等冲泡,小品茗杯喝茶,其实就是传统工夫茶的日常化,下次遇到就要知道咯。

许多好茶都叫工夫红茶“工夫茶”其实还有第二个用法,就是表示一类红茶。

我们在购买红茶的时候,是不是看到很多写着工夫红茶?这一类红茶,都是经过很多繁复的精制工艺制作,也是“很费工夫”。

工夫红茶由小种红茶演化而来,是一种条形红茶,经过初制之后,还要经历筛分、风选、拣剔、补火、拼和等等十余道工艺才能制成。

目前国内除了云南的滇红工夫,安徽的祁门工夫,还有四川的川红工夫,江西的宁红工夫,福建的坦洋工夫等等。

工夫茶溯源历史

工夫茶溯源历史

4、简明工夫茶经的出现。
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纂的福建《龙溪 县志•风俗篇》: 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 五月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 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棺溪之 蹩,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 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 龙腰石泉又次之,馀泉又次之。穷山僻壤, 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
6、工夫茶程式的源头定论考究。
1、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从文献上的 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 2、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 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 尽人皆知了。 3、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 才有的名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 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丛奇种”简名 日“凤凰茶”,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 国产的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
清代俞蛟的《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 (工夫茶):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 为精致。炉形如截简,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 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 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 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 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如满月。此外尚有 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 林,旧而佳者,贵如拱壁,寻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阅茶于壶内 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 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 其风味。……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 夷,极佳者每斤须白强二枚。
主讲:林漫霞 普宁市城东中学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 : 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
一些考证:
1、用小壶的讲究。
从明代中期以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 求品饮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 此而日趋小巧精致。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文化潮汕的功夫茶作文一流行于中国闽南及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是一种历史悠久极为讲究的品饮艺术,在当地也是一种庄重的待客礼仪。

清代就有人说,工夫茶的烹饮方法,源出于陆羽的《茶经》,只是器具更为精致。

今日我们如果从品饮的角度来看,工夫茶确实是对陆羽烹茶艺术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工夫茶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称“茶房四宝”。

一是“玉书磗”,是一只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烧水壶,容水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风炉,用以生火烧水;三是孟臣罐,一种小型精致的宜兴紫砂壶,相传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大小若鹅蛋,容水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发);四是若琛瓯,一种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个乒乓球般大小,通常四只为一套,放在一个椭圆形的瓷盘中。

四宝齐备,方可烹饮。

工夫茶所用茶以乌龙茶为主,也有用工夫红茶的。

工夫茶的冲饮方法,别具一格。

先取洁净的泉水,洗涤茶具,放入茶盘,用木炭生火,待茶磗中水开,将孟臣罐、若琛瓯一一烫过。

继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沸水至壶口(讲究一点的,还将头道茶水到去,用以再烫茶盅)。

冲时需高“冲”,就是将茶磗里的沸水,从茶壶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处直冲下去。

这种高冲法,可使壶里每片茶叶都能在滚水里翻动,充分受热,并能把茶叶的杂质冲激上水面,溢出壶外。

水满至罐口时,用壶盖刮去表层浮沫后当即加盖,以保香气。

有时怕水温不够高还可以用沸水淋浇盖上盖的茶壶,俗称“淋壶”,以发茶性。

壶在盘中,以水满而止淋,随即也可敷上干净的热毛巾以保温。

然后将四个小茶盅(若琛瓯)排成方形,杯口相连。

待片刻后,茶有香气溢出时,便可提壶转圈,将茶汤依次注入四个小盅内,以保证每盅之内,茶汁浓度一致。

这种转着倾注的方法,传统上称为“关公巡城”。

先在一只盏中注满滚水,然后把盏内水倒入另一盏中,这时用三个手指拿着盏,让盏的边沿浸在那只盛满滚水的盏中,然后灵巧地用三个指头使茶盏在手中轻轻转动,这样盏沿都经滚水涮了一遍。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正规品尝潮汕工夫茶,讲究要有好环境、好茶叶、好泉水,有一套精致雅洁的茶具、考究细致的冲沏技艺。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喝茶了。

《诗经》中已提到采茶。

两汉之后,饮茶风大盛,但高潮还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

陆羽著《茶经》,集中了喝茶的理论,开一代喝茶之风,自己也成为茶神。

《潮嘉风月记》中说:“功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可见,到了清代,潮汕功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经同现代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指的是福建产的铁观音。

其实,潮州的凤凰山也产名茶,称为“凤凰单丛”,可惜文中一字未提。

据《潮州府志》载:“粤素不产茶,所给皆闽产。

近饶平之百花山、凤凰山多有植之者。

百花山又名待诏山,故称待诏茶,品亦不恶。

大埔则大麻、阴那等山皆产茶,亦尚可饮。

其余土茶皆苦而不香。

”由此可见,凤凰茶至迟在清代已开始在潮州种植了。

在潮汕所产的茶叶中,凤凰茶素以其气味清香、耐冲耐泡,并独具各种自然花香味而闻名于世。

这首先与凤凰山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凤凰山位于潮州东北面,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之结合部,属北回归线近侧。

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群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多个,其中有粤东第一高峰凤凰乌髻和第二高峰乌岽顶,而名茶多产于高峰云雾之上。

其次,凤凰茶有一种独具一格的制作方法。

该处制茶,分“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烘焙”五个程序进行,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操作方法。

凤凰茶的品种、香型颇多,品质亦因季节而异,其中以“凤凰单丛”为最佳品。

“凤凰单丛”指那些经过多年品试、被鉴定为有各种不同自然花香的优质茶树,在制作过程分别进行单株采摘、单株初制、单株烘干的特级名茶。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近几年来,在不少关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

下面就详细介绍“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

《辞海》缩印本中“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说: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

笔者拜访并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观点: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1.清僧释超全,布衣。

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

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

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jing,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

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4.民国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

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

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1.清人俞蛟所编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独特的潮汕功夫茶文化更成为潮汕文化的精华。

下面是精心为你的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一起来看看。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

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

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工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

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

张华云先生曾作《潮汕功夫茶歌》一首云: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

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

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

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

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

柔条围细末,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

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

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

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

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

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

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

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

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

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

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

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

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工夫”在茶外

“工夫”在茶外

“工夫”在茶外作者:杨巍来源:《茶道》2019年第05期许多到过福建的人,这里留给他们的印象,除了青山秀水碧海蓝天之外,最深刻的恐怕就是无处不在的茶香。

从地图上看,这个12.4万平方公里的东南沿海省份就像一枚嫩绿的茶叶,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福建,茶史源远流长,名优荼品类丰富,是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茉莉花茶的发源地。

茶,在福建人的生活中,就像阳光空气一样稀松平常,却不可或缺,尤其是工夫茶炽盛的闽南地区(指泉州、厦门、漳州及龙岩、三明部分地区),每天从一杯茶开始,又以一杯茶结束。

工夫茶,源于福建,盛行于闽南、广东潮汕和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

与其说它是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饮茶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它的沏泡与品饮,绝不仅限于解渴提神等生理需求层面的满足,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并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简单而深刻。

“工夫”在茶外源于武夷,制茶见“工夫”“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同乃兄苏轼一样熟谙茶道的苏辙,对福建茶叶不仅推崇备至,而且对其品饮工夫乐此不疲。

这句诗,被许多介绍潮汕工夫茶的文章所引用。

我们不禁感到好奇:此诗分明是咏闽茶,为何却被潮汕工夫茶奉为经典?清代徐珂《清稗类钞·工夫茶》云:“闽中盛行功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

”其实,不论是哪里的工夫茶,按照我们对它的理解,无外乎泡茶的学问和品茶的工夫。

然而,追根溯源,“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制法讲究见工夫而得名。

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工夫。

在往后清人的著述中,“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

譬如,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

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日工夫茶。

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坦洋工夫红茶历史溯源、发展现状及战略措施

坦洋工夫红茶历史溯源、发展现状及战略措施
司 , 8 。1 O 19 69 -1 0
[4 1 ]熊涤凡. 国外改善 中低档红碎茶 品质 的新技术 []农牧产 品 J.
开 发,9 7 :1 4 19, 4 - 2 2 [5 1 ]毛 清 黎, 云 , 振 初, . 用 酶 技 术提 高 红 碎 茶 品质 研 究 贾海 谭 等利
点, 客观而现实地介绍坦洋工夫红茶 , 对进一步提高我 国 集 中坦洋并标 以 “ 坦洋工夫红茶” 运往海外 。 这坦洋茶也
茶产业 茶文化在世界茶 叶市场 中的地位 ,为福建红茶持 渐形成为世界性饮料 。至 1 1 年坦洋工夫红茶获得 巴拿 95 续发展打造一 片广 阔天 空是有 积极 意义的。 1坦洋工夫红茶历史溯源 。昔 日辉煌 ,二起二落而三起。 据史料记载 :明初坦洋村民胡有才培植 出优 良茶树
8 rd pk aa t, bti au h S 黄孝原, 萎凋 与红茶香 等. 随着现代科技 水平 的提 高 ,茶叶加工机械技术水平 [ ]Pa i rM h na a ir Bra ,
的进步 , 利用合理 的技术手段 , 提高红碎茶香气 已成为可 能。 但是现 阶段 主要还主要停 留在实验室 阶段 。 合理的提 高红碎 茶香气 的新 工艺运用 于大生 产 的道路 还很漫 长 。 控 制以及 机械配套都值得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说 明 巾 国 茶 的 嗣际 地 位 , 当年 英 围从 各 渠 道 引进 中国 茶
从 目前红茶 内外销形势看 , 是实现坦 洋Ⅲ夫红 茶产 】
的茶籽 就是 为了发展 其印度 、斯 里兰 等殖 民地 的茶叶 业腾飞 的大好契机 , 坦洋: 夫 出口历史悠久 , 1 只要 引导得 事业 ,也 说 明茶 叶事业—— 人类 的保健 事业也就 成了世 界市场追 逐扶取利润的 日标 。 2 坦 洋工夫红茶 发展现状

潮州工夫茶艺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潮州工夫茶艺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潮州工夫茶冲泡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标准编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一)政府重视潮州市委、市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潮州工夫茶标准化工作列入到2022年政府重点工作。

2022年11月包括潮州工夫茶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目录,这对于潮州工夫茶艺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思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工夫茶冲泡法已在国内普遍应用到各大茶类,为了把中国茶文化活化石一潮州工夫茶文化更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必要制定《潮州工夫茶艺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作为范本,起到规范引领作用。

(-)为潮州工夫茶的传承提供最佳载体潮州工夫茶艺历史悠久。

潮州工夫茶名字首次在史料中出现,是在清代俞蛟之《潮嘉风月•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J从历史渊源上讲,潮州工夫茶艺传承了唐宋茶文化遗风,有中国茶道“活化石”之称。

在饮食方面,工夫茶因其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潮州凤凰单丛茶炉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激发出来,故在中国茶艺之林独树一帜。

在潮州饮食文化中,工夫茶是潮人最喜好的饮品。

自明代以来,潮州工夫茶已经成为潮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用潮州工夫茶艺接待宾客,已成为潮人一种无可替代的民俗礼仪。

潮州工夫茶已成为潮州府中心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个独特的特色标志。

也正因为这种绝无仅有的特色,潮州工夫茶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编号X-107),并于2022年11月成为人类非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

2023年5 月12日,潮州工夫茶大会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潮州:“世界工夫茶文化之乡”称号!因此,以标准为手段,利用标准的统一性、协调性、一致性和规范性的基本规则,来处理好潮州工夫茶艺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最佳的选择。

(三)填补标准的空白为使潮州工夫茶艺这一传统饮食文化特色能完整地传承、传播下去,不致因时间的推移而消亡,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 谈潮州工夫茶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 谈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椎崇 。 、敬、精、乐 的精神. 和
它必 将 超 越局 限 .与 更 多的 人 们 共 享 。
潮州 工夫茶 的形 成
0 精 风 汕情
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 《 茶 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
湖 过程 程 序 分 明。
潮 州工夫 茶以前 所 用茶叶.一 般 只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 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 形成 之后 庄 任在 《乌 龙茶 的发展 历 史 与品饮 艺术》一 文中.根 据清康 熙 五十六 (71) 1 7 年王草堂的 ‘ 蕞说 )、释 超全的 ‘武夷茶歌)和阮墨的 《安溪茶 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 1 世纪中后期 , 7 即明代中后鞘,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 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 夏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 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台,从 原先轻 大的 荣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 崇商的习性 结台.变成商 业过程 的~个 重要部分和 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 为普遍;三 纽带.从而使 工夫茶艺的中心 和程式在 是 乡镇 中 之 闲人 .聚 众 喝 茶消 闲 。因 此 . 潮州固定下来。 以前瀚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 “ 闲问
化一绝 . 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 。 活化石”.
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 的荼 船夏 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 .具 小中见大 外 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潮 州工夫茶
做 为 中 国 茶 艺 的 古 典 流 派 .集 中 了 中 国
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 的完美体 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 的沉积。 壶小 乾坤大.茶薄人情厚 “.今 日,工 夫蕞 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 角落,遍 及海 内外 。 默默地起着淘通情谊的纽带作用. 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 着^们 的心 夏。

潮汕工夫茶的介绍_礼仪知识_

潮汕工夫茶的介绍_礼仪知识_

潮汕工夫茶的介绍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潮汕工夫茶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潮汕工夫茶的介绍1.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普通话)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闽语潮汕话中发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州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潮汕工夫茶研究:回顾与展望

潮汕工夫茶研究:回顾与展望

潮汕工夫茶研究:回顾与展望作者:孙碧玲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6年第09期摘要:潮汕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以往研究者从历史考证、茶道设计、文化特色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潮汕功夫茶的历史形成过程、潮汕功夫茶茶道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本研究还提出未来研究的三个问题:潮汕工夫茶地域差异及形成的历史成因;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潮汕工夫茶的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以及影响效果;潮汕工夫茶中的民俗特征。

关键词:潮汕功夫茶;茶道;茶文化;历史视角中图分类号: F1294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8.064潮汕工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之一[1]。

潮汕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在继承、融合中国江南及福建茶道茶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秀出[2,3]。

历来学者对潮汕工夫茶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历史考证、茶道设计、文化特色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拟对以往有关潮汕工夫茶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值得研究的若干问题。

1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辨析由于工夫茶形成历史悠久,但相关文献记载则并不多见,另外独特的潮汕方言也使得对工夫茶史料的记载成为一种障碍。

这些诸多因素导致如今对工夫茶有两种不同的称呼,即“工夫茶”和“功夫茶”,多数人无法辨别二种称呼的区别,因而往往混为一谈。

工夫茶与功夫茶称呼不同,其意义自然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二者差异的考证和辨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1.1 “工夫茶”即茶叶工夫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清人刘土青,其在雍正十年(1732)在福建崇安县(1989 年改为武夷山市)为令时,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为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也记载有:“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1.2 “功夫茶”即泡茶之法功夫茶也可以用于指代泡茶之法。

论潮州工夫茶的文化特色

论潮州工夫茶的文化特色

的境界而提出的至静法门。潮州工夫茶就是这样, 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潮
州 工 夫 茶 提 供 了 入 静 的 法 门 , 提 倡 人 与 自 然 的 相 互 沟 通 , 融 化 物 我 之 间 的 界 限 , 以 “涤 除 玄
鉴”“澄心味象”作 为 审 美 观
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贪图功利
用了, 再冲喝下去就要喝到无益的部分了。千万不要可惜。据说以前有因为喝工夫茶喝得倾
家荡产的, 有趣的故事不定期真不少。但确实, 一两好茶如果最低是十元, 一天喝它三次, 最
少也要喝掉十元、八元, 更何况成百上千元一斤的高等级茶叶了。这也是樵夫之所以不干的
原因。
四 、潮 州 工 夫 茶 的 文 化 内 涵
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
夫茶特别注重 “茶 之 功 ”, 即
烦恼, 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
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
事。
以 及 怡 情 养 性 的 功 能 。潮 州
五 、结 束 语
工夫茶品茶时有很多的规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
矩: 从养生的目的出发, 以
的 存 在 形 态 。潮 州 工 夫 茶 是 一
种文化, 并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着。文化功能理论认为存在就是道理, 潮州工夫茶之所以能存
清代俞蛟《潮 嘉 风 月 记.工 夫 茶 》, 对 这 一 文 化 现 象 作 了 详 地
细 的 描 述 : “工 夫 茶 , 烹 治 之 法 , 本 诸 陆 羽 《茶 经 》, 而 器 具 更 为 方
精致。炉形如截筒, 高约一尺二、三寸, 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
文 化
兴窑者最佳, 圆体扁腹, 努咀曲柄, 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 研
安矣。如此三者, 皆非小人之利, 敢辞。”

潮州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和、爱、精、洁、思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有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著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是乔居外地或移居海外的潮汕人,他们把茶叶称为“茶米”,足见其对茶的重视程度。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彻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茶道形式。

有人把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内涵,概括为“和、爱、精、洁、思”五个字。

沏泡工夫茶有很多讲究,连取茶杯也不例外。

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杯茶,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杯。

喝了一杯之后,一般要等在座的人每人都喝过一杯,才喝第二轮。

潮汕人认为喝茶,就要善于品出茶的精神,要懂得饮茶的宽容之道。

举着滚烫的茶杯,天南地北,想说就说,愿讲就讲。

高谈阔论与充耳不闻并存,抱壶狂饮与慢斟细品同在,这是何等惬意?因而潮人善于沟通,不矫揉做作。

潮汕凤凰山产的茶叶,属半发醇的青茶,也用于沏泡工夫茶。

凤凰茶素以其气味清香、耐冲耐泡,并独具各种自然花香味而闻名世。

潮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从品茶文化的核心去剖析潮人,你会发现潮人那种“以和为贵”的价值观无处不在。

尊老爱幼,注重家庭传统观念,潮人在一壶茶的冲泡之间,慢慢地浮现出他们的品格。

关于功夫茶的介绍和冲泡方法

关于功夫茶的介绍和冲泡方法

关于功夫茶的介绍和冲泡方法功夫茶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品茶风尚,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潮汕)府(今广东省潮州地区,含汕头市经济特区、潮州市、揭阳市等)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下面给大家介绍功夫茶冲泡方法。

关于功夫茶介绍功夫茶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潮汕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

《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

”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陆羽自然没有加以论列,自来水不宜于煮茶,这已经是一个常识。

不过像香港地方,一声制水,万众惶然,“自来”尚不可求,不用自来水又用什么呢?《茶经》又说:“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无味。

”这就已讲究得微乎其微了。

至于水还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别,这些都是属于讲究的范围的,不过这些讲究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像《红楼梦》中的妙玉用鬼脸青藏着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闲情逸致,我辈岂有如是工夫哉。

煮茶要诀,“水常先求,火亦不后”。

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

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生猛之谓也。

潮州人煮茶用的叫做“绞积炭”,“绞积”是一种很坚硕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乘的燃料。

还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更是特别。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潮汕茶文化历史

潮汕茶文化历史

潮汕茶文化历史潮汕茶文化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渊源,潮汕茶文化有什么历史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潮汕茶文化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远在4700年前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我国先民便发现茶树并形成饮茶习俗。

潮汕人饮茶的风尚,无疑是受到中原饮茶文化影响的。

随着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饮茶习惯,对潮汕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以前,粤东地区属百越诸族聚居地,后来有浮滨人、山越人、畲瑶人等,在这土地上栖身山野,繁衍生息,过着“击石取火”、“狩猎网鱼”、“刀耕火种”的生活。

畲族聚居潮州凤凰山,以狩猎种茶为生,有饮茶的习惯。

潮州市后来逐渐形成产茶区与畲族聚居凤凰山有密切关系。

唐代,韩愈、常衮、李德裕等官员被贬来潮州。

韩愈在潮州兴儒学,改民风,传播中原文化,自然也包括茶文化。

常衮、李德裕皆嗜茶,自然对潮汕饮茶习俗起到传播作用。

加上唐代佛教在潮州的兴起,而佛家常饮茶,久而久之,一部分潮汕人也习惯饮茶。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州王汉《金汉山诗》有饮茶记载,并在潮州金山南麓的摩崖石刻上留下“茶灶香龛平”的遗迹。

又如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潮知州徐璋的《送举人》诗中云:“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呼酪奴。

”(酪奴是茶的谑号)说明了潮州早在北宋时已形成饮茶的习俗,并在宴席间必备品茶的程序。

南宋末期,赵宋君臣流亡至潮州,留下了帝昺饮凤凰茶,后被称为宋茶的传说。

最少说明了凤凰山产茶的历史悠久。

元代潮州文人贤士往来频繁,市场各种茗茶云集。

如潮州总营王翰《游灵山》诗云:“释子不眠供茗碗,幽人无语对棋枰。

”从诗中可以看出此时潮州饮茶还保留大碗盖瓯的习俗。

到了明代,由于潮州商业的发展,福建茶叶大量增加,饮茶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林大钦的《斋居》诗云:“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

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

”同时,民间出现早上“点茶汤”,以供奉茶汤,服侍长辈不可少的的饮茶礼节。

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展开全文工夫茶是潮汕(主要是指今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用心”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潮汕工夫茶的起源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

潮汕工夫茶冲泡的考究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

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

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汕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

历代名家说“工夫茶”

历代名家说“工夫茶”

历代名家说“工夫茶”日期:2005-4-22 10:04:00出处:《工夫茶与潮州朱泥壶》作者:潮汕风情网整理中国(潮州)工夫茶之元曲文献,当首推《茶经》。

其后之专著,若《茶录》等,历代皆备;中角度有别,且详略不同,但无一不是对《茶经》这发挥与补充。

因属专著,故不在本编收录范围之内。

用以论述冲泡方法的“工夫茶”之名,始见于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其后又散见于《蝶阶外史》等书,皆章节而已,求读不便。

是以广为搜集,大体按时间顺序,汇辑成编,并略加点为评。

入编文字,一般以明确标示“工夫茶”并属冲泡方法者为限:若干篇章(如袁枚《武夷茶》等)虽无“工夫茶”之名、却有“工夫茶”之实者也录之。

诗词择要录之。

一、袁枚《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

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开游寺诸处。

僧道争以茶献。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

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如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

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按: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

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卒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薪进士。

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县知县,因父丧辞官归里,不复出仁。

在江宁城西小仓山筑随园,著述不辍;尤醉心研究烹饪艺术,《随园食单》就是他“四十年来,颇集众美”(《随园食单.序》)之成果。

本篇记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随园食单》则初刊于乾隆五十七年(公无1792年)。

本篇虽命名曰:“武夷茶”,但据所载“杯小”、“壶小”及先嗅后饮的品茶法判断,实属“工夫茶”无颖,故录。

并知清代中期,工夫茶仍在闽北流行。

武夷茶属乌龙茶,是早期潮州工夫茶座中最受青睐之名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夫茶的历史溯源发布时间:2013-03-28 15:38:01 浏览量:29次从明代中期以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

对此,冯可宾在《芥茶笺》中有一段独到的议论:或问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

每一客,壶一把,任自酌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亦强调: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

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凸)不宜砥(平),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

可见,瀹茶用小壶,既可发香,又可得趣,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理性的一种追求。

不过,其时江南一带多重绿茶,而且一客一壶,所以上述所论者与工夫茶仍有很大距离。

但冯可宾《芥茶笺》所说的“施于他茶,亦无不可”这句话,已给人一种明确的提示:用小壶瀹饮其它品类茶叶的,亦大有人在。

1987年,漳浦县盘陀乡通坑村发现明万历户、工二部侍郎卢维桢墓,从中出土了有“时大彬制”四字款识的紫砂壶一件,壶呈栗红色,高9.2、口径75、腹径11.0厘米,壶盖内沿已有轻度磨损,证明墓主生前已使用多时,以壶殉葬、亦可看出主人珍爱程度。

卢维桢死于万历三十八年,故该壶应属时大彬中前期作品。

壶虽略大,但漳浦属岩茶、溪茶辐射区,所以该壶的出土,似可为我们提供乌龙茶区早期使用紫砂壶的实物依据。

明末清初,闽汶水善烹茶。

张岱《闽汶水茶》诗说:“刚柔燥湿必身亲,下气随之敢喘息?到得当炉啜一瓯,多少深心兼大力。

”周亮工《闽小纪》亦云:“‘歙人闵汶水居桃叶渡上,子往品茶其家,见其水火皆自任,以小酒盏酌客,高自矜许。

”两人均亲晤汶水,所记略同:“燥湿身亲”与“水火自任”,“当炉啜一瓯”与“以小酒盏酌客”,其程式与工夫茶已很近似,如果壶中换上乌龙茶,则工夫茶法相便全具了。

乾隆初曾任县令的溧阳人彭光斗在《闽琐记》中说:“余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

盏绝小,仅供一啜。

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

叩之,乃真武夷也。

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

”这位彭太爷可能亦是深受“明人不重问茶”影响者,到福建当了三年官,居然连尝都不尝一下武夷茶。

难怪他领略一次并大称快意之后便有愧色。

不过,他的这则琐记,倒是为我们留下了到目前为止可能是最早的,有关工夫茶程式的记载。

可以视为“简明工夫茶经”的文献,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纂的福建《龙溪县志?风俗篇》:灵山寺茶,俗贵之。

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则斗茶。

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棺溪之蹩,盛必以长竹之筐。

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

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馀泉又次之。

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

茶之费,岁数千。

简短的十几句话,包括了择茶、择器、择水、候汤以至水质品评的内容,而且已开列了后来被称为“工夫茶四宝”即铫、炉、壶、杯中的三宝。

所以,这则地方志资料虽然未出现“工夫茶”的名目,却已具工夫茶程式之实。

值得注意的还有后段“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那句话,它说明了,上述的瀹饮法在当时已相当普及,只可惜没有像彭县令那样的文人为之写记,或加以归纳总结,著成专书使之传布四方而已。

一般说来,一种习俗从萌发到定型、普及,都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自然不应把乾隆二十七年作为形成该习尚的时间上限。

二十四年后,即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袁枚在《随国食单》中记下他饮用武夷茶的经过和感想: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

然丙午秋,余游武夷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

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朴鼻,舌有馀甘。

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用小壶、小杯冲武夷茶,嗅香、试味、徐咽,袁枚所描述的过程,已与现今的品工夫茶法完全一样;虽然文中同样没有“工夫茶”三字。

正式把“工夫茶”三字作为一种品茶程式并和“潮州”连结在一起的文献,是清代俞蛟的《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形如截简,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

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

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

炉及壶、盘如满月。

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

壶、盘与林,旧而佳者,贵如拱壁,寻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阅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

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

……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须白强二枚。

这一记载,远较《龙溪县志》、《随园食单》为详,如炉之规制、质地,壶之形状、容量,瓷杯之花色、数量,以至瓦铛、棕垫、纸扇、竹夹、细炭、闽茶,均—一提及。

而投茶、候汤、淋罐、筛茶、品呷等冲沏程式,亦尽得其要。

因此该记问世以后,便成工夫茶文献之圭臬,至今各种类书、辞典中的【工夫茶】条,例皆据此阐说。

俞蛟是浙江山阴人(今绍兴),字清源,号梦厂居士。

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五十八年以监生身份出任兴宁县典史,至嘉庆五年(1800)离任。

《潮嘉风月》应是他在此期间据亲历及耳闻目睹者辑录而成,故对潮州、嘉应州(今梅州)之风物能刻划入微。

俞蛟笔下所记的,当系处于基本定型、成熟阶段的潮人饮茶习俗。

作为翔实可征的文献,《潮嘉风月》功不可没。

但据此而认定乾嘉之际是潮州工夫茶的源头,则仍有可商之处。

因为,如前所述,民俗的萌发与定型,本非一事。

明潮州遗民陆汉东《迦风草堂集?谢文笠山人惠茶》诗云:“山中珍重寄,一啜爽吟魂。

叶散香初动,杯倾气若存。

”句中用“杯”、“一啜”、“气若存”诸字,能使人依稀想见作者饮茶时用小壶小杯,啜后嗅杯底的情景。

清初与梁佩兰、屈大均合称“岭南三大家”的布衣诗人陈恭尹,有一首咏潮州茶具的五律: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

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

就隙邀风势,添泉战水声。

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

(见《明末四百家遗民诗》卷六)白灶,即俞蛟所记的“以细白泥为之”的截筒形茶炉;青铛,即瓦档(砂铫)。

此两件乃工夫茶“四宝”中之二宝,能博得罗浮诗家陈恭尹“潮州来者精”的赞誉,可知其精洁、小巧,便于携带、逗人喜爱的程度。

而茶具的精良,正反映了其时潮州茶事的兴旺。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举人、海阳(潮安)陈王猷的《舟茗》诗云:“穷已如黄九,犹将茗碗行。

燃炉风欲破,沽水雨初晴。

秋影来无色,江涛近一声。

旗枪新辨味,最是武夷精。

”末两句,十分明确地表达了潮人善于品评茶味又钟爱武夷茶的风气,比俞蛟“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的记述,起码早出一百年。

综上所述,可以这么认为:明清之际,潮人(至少是在文人圈中)已有用壶杯冲彻武夷茶的习尚。

这种品条方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普及、提高,并在“繁华气象,百倍秦淮”(俞蛟《潮嘉风月?韩江》中语)的韩江六篷船中得到完善的体现。

潮人日夕品赏其中,习以为常,竟无人予以总结、描述。

(或虽有而文献已阙失)俞蛟任职粤东,以外地人的眼光来观察潮州风物,遂有见景皆异、无俗不奇的感觉。

加上他有“采风问俗,记载宜详”(《潮嘉风月》前言)的雅好,因而已臻成熟期的潮州工夫茶习尚便通过他的笔端而传闻世间。

所以说,把《潮嘉风月》视为潮州工夫茶的里程碑式记载则可,将其当成工夫茶的发端则不宜。

当然,清代中前期仍有一些不饮工夫茶的记载。

如乾隆十年(1745)《普宁县志?艺文志》中收录主纂者、县令萧麟趾的《慧花岩品泉论》,就有这样一段话:“因就泉设茶具,依活水法烹之。

松风既清,蟹眼旋起,取阳羡春芽,浮碧碗中,味果带甘,而清冽更胜。

”茶取阳羡,器用盖碗,芽浮瓯面,其非工夫茶程式,自不待言。

但萧县令乃外地人,有如前述福建那位“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武夷茶)”的彭光斗县令一样,入乡而不愿随俗,亦在情理之中,强求不得。

故其所述,似难代表潮风潮俗。

工夫茶创自何地,创自何等样人?以目前发见的资料,要确切回答仍很困难。

从袁枚《随园食单》所记“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数语来看,小壶小杯瀹武夷茶之方式似为武夷僧道所创。

但前此二十多年的《龙溪县志》既已明言该品茶法,“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

茶之费,岁数千。

”足见其法实非僧道所独擅。

何况,袁枚在乾隆四十九年《赠寄尘上人即送赴潮州兼申武夷之约》中有:“武夷如践约,待我菊花天”之句,后来寄尘山人未践约,而袁枚在读了李宁圃《程江竹枝词》后,曾深以当日“到广不到潮”为恨(见《随园诗话》卷十六)。

设若当时袁枚与上人同到潮州,依他的逢奇必录的习性,又焉知其对“工夫茶”之描述,不在乾隆五十一年武夷游之前?粤人至福建贩茶,由来已久。

《寒秀草堂笔记》云:“柯易堂曾为崇安令,言茶之至美,名为不知春,在武夷天佑岩下,仅一树。

每岁广东洋商顶以金定此树,自春前至四月,皆有人守之,惟寺僧偶乞得一、二两,以饷富家大贸。

”嘉庆十三年(1808)《崇安县志?风俗》也云:茶市之盛,星渚为最。

初春后,筐盈于山,担属于路。

负贩之辈,江西、汀州及兴泉人为多,而贸易于姑苏、厦门及粤东诸处者,亦不尽皆土著。

若返观陈王猷“旗枪新辨味,最是武夷精”之句,再前溯明郭子章所谓“惟潮阳间有之,亦闽茶之佳者”等情况,可知潮、闽间之茶叶贸易,源远流长。

茶商一般都是烹茶、品茶高手,当他们进入茶区认购茶叶时(不至茶区,便决无前述的预付定金购某一树并严加看守之事),自然会在茶艺方面与茶农互相切磋交流;而茶农也必定会在如何改进茶叶质量、增强品尝效果等方面虚心倾听茶商意见,以期产品适销对路,达到双方互惠互利之目的。

正是出于这种密切的贸易伙伴关系,在长期的双向交流中(也许还包括“潮州来者精”的泥炉、砂铫等条具之流播),武夷茶之质量不断提高,而工夫茶程式亦得以逐步完善,以致在有关这一饮茶程式的记载中,其程序与器具竞惊人地一致。

因此,在探索工夫茶程式的源头时,更倾向于“乌龙茶产、销双方共创说”。

清代中后期,工夫茶渐次普及。

光绪年间,张心泰在《粤游小记》中说:潮郡尤尚工夫茶,有大焙、小焙、小种、名种、奇种、乌龙等名色,大抵色香味三者兼全。

以鼎臣制胡桃大之宜兴壶,若深制寸许之杯,用榄核炭煎汤,乍沸泡如蟹眼时,以之瀹茗,味尤香美。

甚有酷嗜破产者。

嗜茶的习俗反过来又刺激、推动了茶叶的贸易、经营。

据民国十八年(1929)《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实业?乌龙茶》所载:近分广潮帮来来办者,不下数十号。

市场在城内及东区之东峰屯、南区之南雅口。

出产倍于水仙,年以数万箱计(箱有大斗及二五箱之别,二五箱以三十斤为量,大斗倍对。

假设年购五万箱,每箱以45斤(即二五箱与大斗之平均值)计,总量便达225万斤!而且,这仅仅是建瓯县一个县,乌龙茶一个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