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大足石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觉洞造像(上图):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 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涵 盖社会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 琢,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释、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9
(一)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大 足 石 刻
我 最 爱 的 古 代 文 物
制作人:吴明幽
———
前言
无意中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介绍保存在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 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的节目,对大足石刻有了更深的了解,大足石刻犹如一本活的“教 科书”通过一幅幅各个时期的作品以及各自不同的风貌的石刻造像,讲述了许多关于儒、 道、佛的故事,形象生动。这些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大足石刻有两点深深 的吸引了我: 1、善于利用环境:大足石刻善于根据崖势、水源和光照等自然环境条件,把力学、 采光、透视等科学原理应用于摩崖造像且艺术品质高超、题材丰富多变,从世俗到宗教, 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 谐相处局面。 2、化繁为简,注重写实:大足石刻重在写实,让人感觉亲切,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 简单的生活场景刻画而出(比如宝顶山大佛湾的《牧牛图》通过牧人训牛的过程来比喻 佛教修行者修习禅观的实践过程),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具有独创性。 让人情不自禁的的被石刻表现出来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形象和融合在作品中的思想 和强烈的情感所打动,对这些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感到震撼。细细品味这些石刻艺术, 让人拂去了许多尘世的浮躁,多了些许的宁静。
21
宝顶山石刻《牧牛图》___未牧 《未牧第一颂》:生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转路遥。 一片白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22
宝顶山石刻《牧牛图》___未牧
第一组“未牧”。佛家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 外界的干扰而波动,就像没有涵养的人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暴跳如雷,无法自控一样。第一头牛受到外界 刺激之后冲出栅栏,正昂头犟项拼命朝山间狂奔,后面的牧人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往回拉;
第六组:哺育不尽恩 第七组:洗濯不尽恩 第八组:伪造恶业恩 第九组:远行忆念恩 第十组:究竟怜悯恩
19
宝顶山石刻——华严三圣像
华严三圣像雕造手法简炼,气势磅然。 他们头顶崖檐,脚踏莲台,皆重额广眉,悲 悯豁达,给人以熟悉、亲切之感。 中间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 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译为“光明普照” 即“大日如来”。他头上的 “金刚顶仪”, 为佛教密宗金刚界造像的一个重要特征。毗 卢遮那佛的两侧分别是普贤和文殊菩萨。按 造像仪轨,这龛造像应是文殊在左,普贤在 右,但此地却把他们的位置作了调换,从而 来体现密教造像特有的仪轨,——“理智摄 入”,即:理性与智慧高度融和。
2
大足石刻简介
英文译名:The Dazu Rock Carvings 年代及类型: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 题材:以佛教题材为主。 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 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目录
一、历史溯源 二、艺术价值 (一)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二)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三)对中国佛教密宗史贡献 (四)反应中国古代民间宗教信仰的变化 三、石刻分布:“五山”造像 (一)宝顶山石刻 (二)南山石刻 (三)石篆山石刻 (四)石门山石刻 (五)北山石刻
大方便佛报恩造像(右图) 图片图分两部,下层为阿难入城化缘,看 见一位男子因家财荡尽,为孝养父母,只 好担着父母行乞,好者奉亲,恶者自食。 阿难十分称赞男子的孝行。上层为割肉供 父母和舍身饲虎。
8
(一)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3 、 在 布 局 上 ,是艺术、
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 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 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 的审美要求。
15
宝顶山石刻———六道轮回图
天道 阿修罗道
人道
畜生道
饿鬼道
地狱道
上中为天道。日月绕须弥山顶, 顶上安宫殿,展示极乐世界; 上左为阿修罗道。一三头六臂 之神,手擎日月,侧有侍者,下有 献供者,表示享天福而怀嗔心; 上右为人道。共刻四人表四 大部洲,苦乐同道; 下中为地狱道。漆黑的地狱 之门旁设有沸腾的油锅,一马面卒 正拖一人去受刑,这是众苦集聚的 场所; 下左为畜生道。刻有一狮、 一牛、一马; 下右为饿鬼道。一饿鬼手抱 一人,口咬其头,侧边一鬼贪馋欲 夺,下有一人恐惧欲奔。 整个六道是佛教对众生的分 类。其中上三道为善三道,下三道 为恶三道。众生都在这善恶因果的 严密关系中,随业而升,业尽而沉。 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做好事有好报的信念,多行不义必 自毙的警诫,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了 维护中国道德伦理的精神支柱。
12
(三)大足石刻对中国佛教密宗史的贡献
按过去佛教史籍记载,中国密 宗盛行于公元8世纪初叶,流行 于黄河流域,至公元9世纪初日 本僧人空海东传日本后,中国汉 地渐至衰落。而北山、宝顶山大 量造像及其碑刻文字无可争辩地 表明,公元9至13世纪,密宗在 四川不仅未见绝迹,而且处于兴 盛。公元9世纪末(晚唐)四川 西 部 的 柳 本 尊 自创 密 宗 , 号 称 “唐瑜伽部主总持王”,苦行传 道,弘扬大法。 到 公 元 12 至 13 世 纪 中 叶 间 (南宋中期),高僧赵智凤承 持其教,号称“六代祖师传密 印”,在昌州大足传教布道, 创建了宝顶山摩崖造像这座石 窟史上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 密宗道场,从而把中国密宗史 往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 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
柳本尊行化道场
13
(四)反应中国古代民间宗教信仰的变化
大足石刻中有释、道、儒"三教"分别造像者,有佛、道合一和"三教"合一造像者。这些 造像表明,公元10至13世纪,"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的"三教"合 流的社会思潮已经巩固;世俗信仰对于"三教"的宗教界线已日渐淡漠。造型的技法上,运 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 务求传神写心。
25
宝顶山石刻《牧牛图》——回首
牧人背着心爱 的鸟笼,头戴 斗笠,身披蓑 衣,轻挽缰绳, 在风雨泥泞的 山路上行走。 山中狼嚎虎啸, 但牛却并未惊 慌奔跑。这比 喻贪执顽化的 心性有所转化, 不易受世俗凡 尘的干扰和影 响,但还时时 需要清规戒律 的约束,否则 就会前功尽弃;
牧人站在牛首旁, 右手牵牛,左手扬 鞭,正驱牛下山, 牛已能勉强顺从人 意。旁边的颂词写 道:芳草绵绵信自 由,不牵终是不回 头,虽然牛是知人 意,万去低昂不易 收。比喻贪执顽化 的心性虽然受到制 约,但还不能麻痹 大意,放任自流;
《受制第三颂》:渐渐调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大 足 石 刻
4
一、历史溯源
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 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 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既北山、宝顶山、南 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 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大足石刻史上 第一个造像高潮。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 乾道年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
11
(二)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 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
形体上力求美而不 妖,丽而不娇。造像 中, 无论是佛、菩萨, 还是罗汉、金刚,以 及各种侍者像,都颇 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 真实写照。特别是宝 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 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 泛,几乎应有尽有, 颇似公元12世纪至13 世纪中叶间(宋代) 的一 座民间风 俗画廊。 无论王公大臣、官绅 士庶、渔樵耕读,各 类人物皆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
14
三、石刻分布:“五山”造像
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 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9~13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 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一)宝顶山石刻 1、地理位置:宝顶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 2、历史溯源: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 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 3、时刻分布概况: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 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 北三面。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 音像等最为著名。 宝顶石刻,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16
宝顶山石刻——广大宝楼阁
广大宝楼阁图, 龛高780、宽370、 深250厘米,刻紫 竹林下三修行者, 思维佛法僧三宝, 继而成佛之事。 宝顶山三字,系 南宋兵部侍郎杜 孝严书。这部造 像是据自唐不空 所译的《广大宝 楼阁善住秘密陀 罗尼经》雕刻而 成的。
造像上横排并坐衣装简朴的三人,便是宝髻、金髻、金刚髻。因效仿释迦牟尼于菩 堤树下悟道成佛,他们于竹下结跏趺坐入诸禅定,成等正觉。竹内各生三童子,竹 梢直源自文库广大宝楼阁。
5
二、艺术价值 大足石刻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都堪 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
(一)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 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 的佳例。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是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 艺术的典范。
6
(一)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1、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 , 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 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 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 征,务求传神写心。
石 门 山 千 里 眼 石 刻 造 像
7
(一)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2、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 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 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 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 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
23
宝顶山石刻《牧牛图》——初调 《初调第二颂》: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第二组“初调”。 在牧人的强制和 鞭策下,牛虽然 并未显得驯服, 但头已经开始勉 强转过来了。这 比喻在佛门清规 戒律的约束下, 放任顽化的心性 开始得以收敛;
24
宝顶山石刻《牧牛图》——受制
4、在表现 上,突破了 一些宗教雕 塑的旧程式, 有了创造性 的发展,神 像人化,人 神合一,极 富中国特色。
地狱变相图
10
(二)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 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 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 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
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 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 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 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
17
宝顶山石刻——千手观音
大足宝顶山的“千手 观音”雕是国内唯一 真正的千手观音,约 1006只手。该石雕充 分利用了岩石空间, 强调气势和真实,一 手一态,造像面积达 88平方米看上去犹如 孔雀开屏,流光溢彩, 美不胜收。
18
宝顶山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
父母恩重经变相歌颂了父母 含辛茹苦的,极为生动的刻 画了十组家庭生活的画面, 把各种感情描绘的淋淋尽致, 生动的展现了世俗的人间生 活。 第一组:怀胎守护恩 第二组:临产受苦恩 第三组:生子忘忧恩 第四组:咽苦吐苦恩 第五组:推干就湿恩
文殊菩萨
毗卢遮那佛 普贤菩萨
20
宝顶山石刻《牧牛图》
“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 法豪放的禅宗造像。禅宗是印度佛 学与中国玄学杂交的产物,是最具 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于中唐以 后逐渐兴起,到了宋代已成一枝独 秀的局面。禅宗的教育重在启迪人 的智慧,禅学者们拨开冗长枯燥的 佛教义理思辩,强调“自悟、体 认”,认为“心”是绝对的主宰, 同时他们又将“自性”与“佛”划 上等号,认为成佛不需外求,主张 “识得自性即是佛”。在实践中, 禅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而与人 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人性”的 耕牛就成了禅学者们“禅思”的对 象。以牛喻禅曾经盛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