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浅谈
《幼儿园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主题2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一书中,游戏活动,活动 目标:从不同方向辨认7以内的序数;练习数数,比较多少。 《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一书中,中班数学活动,谁排在 最前面,活动目标:教幼儿学习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 确感知7以内数量,学习按数量多少进行排序;启发幼儿讲述
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
探寻2
小班的数学活动基本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中班的数学 活动仍需要较多的游戏形式;在大班的数学活动中,游戏的 形式应适当减少。 (3)游戏的组织形式方面
大班的游戏中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进行;小班的游戏不
宜用比赛的形式。
小班数学活动:动物捉迷藏
活动目标 1.感知并辨别物体所在的里、外空间关系。 2.能在成人的引导下用“小动物在XX的里面(外面)”句型
(2)教师逐一介绍操作材料及规则。
第一组:做发夹,发夹上是数字几,我们就贴上几朵花。
第二组:穿手链,手链上是数字几就穿几个珠子。 第三组:装草莓,袋子上是数字几就装几个草莓。 第四组:插蜡烛,蛋糕上有数字几就插几根蜡烛。 师:“做好一个礼物,想一想应该送给数字几,送的时候,
你要告诉数字朋友“数字几我送给你几个礼物。”
(控制功能)
3.数学教育目标明示了数学教育评价的标准。(测度功能)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1.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水平和需要——根本依据 (1)儿童的认知结构具有鲜明的年龄特点
(2)幼儿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3)儿童的发展是整合性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相关要求是直接依据
195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试行) 提出,计算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项目之一;
例:使幼儿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感
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懂得 遵守数学活动或游戏的规则。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与内容.
• (二)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 见课本P25,表2—1。
述
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 物体的某 一特征进行排序。 (3)区别“1”和“许多”,并理解它们的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 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 拼搭。 (7)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学习正确运用这些时间 词汇。 (8)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学习判断两个物体之间 明显的上下关系,说出什么在什么上面,什么在什么下面。 (9)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注意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和数量。
举例:认知心理学派代表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
作,抽象水平的逻辑来自于对动作水平的逻辑的概括和内化。 因此他认为“通过儿童自身的感知、操作等活动获得一些初 浅的数概念”成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
从纵向的角度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 层次结构;从横向的角度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有不同的分类结构。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一、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
• (一)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 • 以数学教育目标为依据选择数学教育的内容,不仅能更切 实、有效地保证目标的达成,同时更能确保以促进儿童思 维发展为核心来实施数学教育。 • (二)遵循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应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考虑、 安排相关的知识,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初浅的数的概念,还 应包括量、空间、时间、形等方面的简单知识。 • (三)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 • (四)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 • 在选择数学教育内容时,应当考虑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 系,将数学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的生活之中,融入与生活 化、情景化的主题式课程相一致的背景中,寻找渗透于幼 儿生活背景、情景中的有关数、量、形、时、空等概念作 为早期儿童数学启蒙教育的适宜内容。
浅谈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数学教育
浅谈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数学教育在幼儿园的计算教育中,数概念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教育内容,因为数概念的形成可促使幼儿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能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但数学是一种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起来比较枯燥,不容易理解,如何使幼儿数学教育变为教师愿意教、幼儿愿意学的一门学科,我根据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到的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喜欢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的特点,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操作尝试教学法,创设宽松、和谐的操作环境,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尝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操作环境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
在活动前,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操作的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会数学。
例如:“图形宝宝”分类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大小、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我们来玩“有趣的图形王国”的游戏,要求幼儿给图形按一定的特征进行找家把图形摆放在“图形王国”里,进行分类操作活动。
先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让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种特征以后,再让他们进行多角度的分类,鼓励幼儿依据不同的特征(大小、颜色、名称)变换分类方法,看看谁的方法多,让幼儿从小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
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为幼儿学好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我根据幼儿使用的分类方法还设计了分类提示卡,便于能力差的幼儿在以后的游戏中进行分类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我把幼儿当成合作伙伴,在平等的关系中,幼儿的心理上感受到安全、放松,加上环境上宽松、和谐,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地“做”和“玩”,显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10周-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概述
板书设计
讲授新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内容、方法、学前儿童需要获得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
2.张文军,刘洪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
3.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在引导幼儿学习具体数学内容时,应重点使幼儿初步关注合感知这些内容中蕴涵和揭示的数量关系,即“1”和“许多”的关系,对应关系;大小、多少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等差关系和相对关系;可逆关系;互补关系;传递关系;包含关系。因为这些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同时,在选取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时需关注四种经验的获得。即关于体验“连续量”和“非连续量”材料的经验;关于空间、形状和尺寸的经验;关于容量、匹配、测量的经验;关于语言和符号的经验。
2.交流
交流能力主要是在问题产生、操作过程、得出结论这三个部分进行,幼儿能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交流发现的问题、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以及结论、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在交流过程中能够表述清晰、有条理、逻辑自洽。
3.表征
关于脑的研究证实,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而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学习者接触的表征形式越多,学习就越深刻,当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表征一个新概念的时候,学习者的大脑就会在这些概念和其他他们已经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将具体实物情境迁移和应用到其他的、变化的情境中,实现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渐进发展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数学多元表征。具体的表征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叙述性表征:口语、书面语言、数学公式等;
学前班数学教研活动主题(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数学作为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认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前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特此开展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教师们认识到数学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2. 提高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理念的理解,掌握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3. 丰富幼儿数学教学内容,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学前班数学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邀请数学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幼儿数学教育的理论依据、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通过专家的讲解,使教师们对幼儿数学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案例分析组织教师们对优秀数学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分享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教师们发现自身教学中的问题,寻找改进的方向。
3. 互动交流设置互动环节,让教师们就幼儿数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等。
通过互动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共同成长。
4.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数学教学活动,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
观摩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评课,分析教学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为自身教学提供参考。
5. 课题研究针对幼儿数学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活动流程1. 开幕式:介绍活动背景、目标及流程,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2.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幼儿数学教育专题讲座。
3. 案例分析:分组进行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和讨论。
4. 互动交流:组织教师就幼儿数学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5. 教学观摩:观摩优秀数学教学活动,并进行评课。
浅谈幼儿园数学区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策略
浅谈幼儿园数学区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策略教师应该为数学区提供适当的设施,例如桌子、地毯等,以便幼儿在进行操作时能够有一个稳定的支撑。
同时,地毯的使用可以让幼儿更加自由地移动和操作,增加他们的活动空间和自主性。
3.创造舒适的氛围教师应该为数学区创造一个舒适的氛围,例如适当调节室内的温度、光线等,让幼儿感觉舒适和愉悦。
这样可以增加幼儿在数学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研究和发展。
二、投放适宜的数学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数学区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数学操作和研究的物质基础,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和兴趣点,精心选择和投放适宜的数学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和探索。
一)材料应具有适宜性数学区的材料应该具有适宜性,即能够满足幼儿的研究需求和认知水平,同时也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点。
例如,在数形结合的活动中,可以投放各种形状的积木、拼图等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和探索,研究形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二)材料应具有多样性数学区的材料应该具有多样性,以满足幼儿不同的研究需求和兴趣点。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投放不同难度和复杂度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材料应具有趣味性数学区的材料应该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幼儿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可以投放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玩具,让幼儿在游戏和玩乐中研究数学知识和技能。
总之,创设良好的数学区环境和投放适宜的材料,对幼儿的数学研究起到很大作用,有助于培养幼儿主动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数学区活动,投放适宜的数学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和探索,从而提高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数学区,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需要提供适宜的材料。
这些材料应该简洁明了,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
同时,也要突出所要研究的内容,引导幼儿进行开放式的探究。
教师应该注意从材料摆放上体现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建立一一对应、分类、排序等概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五篇范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学前儿童数学活动设计一、感知集合教育1、按物体的两个以上特征分类2、初步理解类与子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与不等二、认识10以内的数的教学1、认识两个或三个相邻数的关系2、初步理解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3、10以内数的守恒4、初步理解数的组成的实质(等量、互补和互换关系)三、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1、学习10以内的加法(或减法)2、初步理解口述应用题、数的组成、加减算式之间的关系和转换四、认识量的教学1、5个以内物体的排序(或10个以内物体的排序)2、初步理解量的守恒3、学习自然测量五、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1、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2、初步理解图形守恒3、认识立体图形(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等)六、认识空间的教学以客体为中心认识左右七、认识时间的教学认识整点与半点要求:1、全班分为5-6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请在上述内容中选择一个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名称以及适合的年龄班。
2、在设计活动前请先认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章节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分析该内容的重点难点,系统全面阐述该章节的内容(对象:全班同学)。
3、每组设计一个活动,阐述备课思路及教具设计意图(对象:全班同学)。
自备活动教具,并在课堂上演练(对象:幼儿)。
课后请提交教案和课件。
4、教师和其他同学作分析与点评。
5、以小组为单位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第二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
2、数学知识的本质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
幼儿数学活动教案实践
幼儿数学活动教案实践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活动,促进幼儿的数学认知和思维发展。
本文将结合实例,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设计和实施幼儿数学活动教案。
一、教育目标1.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态度,促进其积极学习;2.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促进其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和预测等能力的发展;3. 培养幼儿数学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其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发展;4. 帮助幼儿认识和掌握数字、几何图形、数量关系等基本数学概念。
二、实践内容1. 数字和数量概念活动目的:通过数字和数量的认识和比较,培养幼儿对数字和数量的敏感性和理解,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实践步骤:(1)介绍数字的基本概念,如0-9,通过观察数字卡片,帮助幼儿认识数字形状、大小和数量的概念;(2)让幼儿参与数字比较游戏,让幼儿能够比较数字大小,提高对数字的感知度;(3)在多媒体教室中让幼儿学习唱歌《数的童话》,巩固数字和数量概念。
2. 几何图形活动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几何图形,培养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识别和认知能力。
实践步骤:(1)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对象,让幼儿观察其形状特征,如直线、圆弧、三角形等,引导幼儿形成对几何图形的感知;(2)让幼儿玩具积木搭建活动,让幼儿在搭建积木时能够巩固几何图形的认知;(3)播放电视节目《幼儿园视界》,让幼儿跟随节目学习几何图形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3. 数量关系活动目的:通过数量的比较和运算,帮助幼儿理解数量的关系,为后续的数学计算打下基础。
实践步骤:(1)通过数字卡片介绍比较、大小和量的概念,帮助幼儿建立数量关系意识;(2)让幼儿进行小组活动,通过比较大小、数量和重量等概念,巩固这些概念;(3)在多媒体教室中播放数字计算游戏,帮助幼儿提高数量的认知和计算速度。
三、实践效果通过以上的三个实践步骤,幼儿能够在玩乐中提高对数字、几何图形和数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促进其数学意识的发展。
浅谈幼儿园数学活动材料投放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幼儿园数学活动材料投放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也是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完善的游戏场地。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高效且有价值的区域活动越来越被重视。
而数学区作为区域游戏的一部分,幼儿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材料,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以及一些简单运算规则的掌握。
但现如今,幼儿在区域游戏时选择数学区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少。
根据调查问题出在数学区材料投放的问题上。
本文通过对数学区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随后提出自己在教学中运用的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数学区材料解决策略一、当前数学区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一)高结构材料占比大,幼儿操作兴趣低幼儿在数学区中是以对材料的运用和探索来实现数学知识的掌握。
纵观现今的数学区中,放眼望去大多数都是教师购买的成品材料。
如配对的练习卡册,一些棋类游戏等等。
这些材料大部分游戏形式单一,只有一种玩法,激发不了孩子操作的兴趣。
孩子在玩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对其失去兴趣,而且没有可以变换游戏的可能性。
所以,类似这种高结构的材料只能有一小部分出现在区域当中,而不是占大比例的。
数学区更需要的应该是教师自己动脑经制作的数学材料。
教师对材料的设计和制作能够反映出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支持程度。
(二)材料更新不及时,幼儿入区机会少一般来说,区域的材料应该根据主题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在不同的主题当中玩到不同的区域材料。
这样他们也更愿意进区去游戏。
但是,现在出现的情况是很多教师为了偷懒,总是在开学初将材料投放到区域当中去就让孩子一玩玩到学期结束,中间没有材料的更新,一层不变的区域材料,激发不了孩子的兴趣,所以他们也不愿意进区去游戏。
记得之前去一个学校进行游戏观摩,我无意间去到了一个没有被推荐观摩的小班。
随手翻看了他们的数学区材料。
当时是冬天的主题,但是我却在数学区里看到了教师提供给幼儿进行数分类的材料。
里面的材料还是夏天的服装,像短袖、短裤、拖鞋等等。
浅谈幼儿的数学学习材料
浅谈幼儿的数学学习材料作者:张艳芳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1期操作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是数学活动赖以思维的物质基础,幼儿学习粗浅的数学知识,发展初步的数学能力,离不开生动而有效的数学材料。
在大多数幼儿园里,都能很容易地发现数字卡、点子卡、几何图形片、塑料小棒等材料,它们似乎承载了很大一部分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在许多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成为体现数学教育的一种典型的教具和玩具。
然而,幼儿学习数学所需要的,以及可以为孩子提供的,都要远远多于这些东西。
下面,结合幼儿数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谈几点看法:一、当前数学操作活动材料设计存在的误区1.操作活动材料只注意外形、情节,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为了吸引幼儿,引起幼儿的兴趣,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只注意外形的美观,只注意操作活动材料的形象性、情节性,而忽视了排除操作活动材料中某些物理属性及生理属性的干扰,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如在设计比较高矮、大小的操作活动材料时,为了增加幼儿的兴趣性,有一位老师就设计了小猫提着小水桶去钓鱼,即用小猫来比较高矮,用水桶来比较大小。
为了使小猫产生高矮的效果,那位老师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了将小猫进行拟人化设计的方法,即让小猫站着比较高矮。
可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比较操作时,当幼儿看到一只只可爱的小猫咪,就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将小猫一只只放倒,让它们恢复了本来面目,全趴下,他们真诚地以为,实际生活中的小猫本来就趴着的,根本无视老师要排出高矮的原本要求,而且一只小猫身边一只小水桶,而不是按高矮、大小要求各放一排,无论老师用指导语怎样启发,幼儿就是不改他们的初衷。
2.操作活动材料单一,不利于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虽然考虑到了人手一份,但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整个操作活动材料都一样,或者材料不一样,但体现的要求同一层次。
如在复习5以内加法时,为幼儿设计了“插花”、“盖瓶盖”、“停车”等操作活动材料。
“插花”,把5朵花分别插进相应的瓶子;“盖瓶盖”,5只瓶盖分别盖到相应的瓶上;“停车”,5辆车分别停到相应的停车场上。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讲稿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教学班级:扬州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宿经贸高职办学点主讲:陆广地2012-9----2013-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绪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教育•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教育•学前儿童空间与几何形体概念的教育•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教育课程资源参考书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林嘉绥、李丹玲幼儿园数学教育:张慧和、张俊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孙汀兰网络资源:学前教育/中国幼儿教师网/浙江学前教育网/上海学前教育网/Age06.Web/1、绪论1.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1.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1.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1.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1.1.1幼儿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与现实性1.1.2社会的要求:人才素质、幼小衔接1.1.1幼儿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必要性:数学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需要¡ª¡ª数学地思维数学教育是学前儿童发展思维的需要¡ª¡ª抽象、逻辑数学教育是学前儿童培养习惯的需要¡ª¡ª任务和规则意识、兴趣1.1.1幼儿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与现实性现实性: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成果1.1.1幼儿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与规律始于动作、借助表象、丰富体验1.从具体到抽象2.从个别到一般3.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4.从同化到顺应5.从不自觉到自觉6.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1.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1.2.1目标制定的依据:人、社会、学科1.2.2目标层次(1)经历过程、积累经验(2)培养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3)发展思维1.2.3目标维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活动名称:感知8、9数量活动目标:引导幼儿正确感知8、9的数量;培养幼儿注意倾听老师的要求,并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活动。
1.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小班1、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和进行活动2、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大小、形状、数量有兴趣,能感知5以内的数量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中班1、能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愿意并学习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操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2、能自己选择数学活动内容和按规则进行活动3、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4、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形状、物体量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5、能比较、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多少;感受10以内相邻两数的大小关系6、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大班1、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遵守活动规则,会有条理摆放、整理数学活动材料2、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3、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能在教师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感受生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关系4、能运用对应、比较、类推、分类统计等简单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问题5、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和从事物的多个角度进行分类6、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间的关系能有所感受1.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1.3.1内容选择的要求符合目标要求学科内容体现启蒙性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符合社会要求1.3.2内容领域:集合、数、空间与形体、量1.3.3年龄段:小班、中班、大班小班数学教育的内容1、学习按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颜色、大小、形状、长短)进行分类2、学习比较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并对3以内物体进行排序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4、能在对应基础上不用数进行两组物体的比较,感知多、少、一样多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能在周围环境中寻找相似物体7、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学习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8、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学习判断两个物体之间明显的上下关系,说出什么在什么上面,什么在什么下面9、在教师引导下,能注意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和数量中班数学教育的内容⑴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粗细、厚薄、宽窄、轻重)进行分类和按量的差异进行6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一定规律排序⑵认识10以内的基数和序数,形成数的概念⑶学习对应比较法,初步具备数目守恒(不受外在影响正确判断数量)⑷认识相邻数,形成自然数列概念⑸认读10以内阿拉伯数字⑹认识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具备初步图形守恒观念,初步感知图形间简单关系并进行图形建构⑺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按指定方向运动⑻认识昨天、今天、明天大班数学教育的内容⑴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和自由分类,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⑵会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体验序列传递、可逆、双重性⑶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二、四等分),学习自然测量。
浅谈幼儿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教育宿豫区实验幼儿园张椿爽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鼓励幼儿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自主能力和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主力幼儿的自信心,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
鼓励幼儿去探索,帮助幼儿从小就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带到正常的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以前获得的。
由此可见,幼儿大脑发展速度之快,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起教育的作用很大,因为致力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是以适当的教育,那么对幼儿有很大的帮助。
在幼儿园开展的各中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只注重老师的教,而较少的考虑到考虑到怎样教幼儿会学。
“学会”和“会学”虽然只是两个字的颠倒,却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
教幼儿学会是着眼于当前,着眼于孩子具体的认知结果;如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
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十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儿童自身的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儿失去了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不利于幼儿知识、智力的重新建构。
教幼儿会学,则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即教师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幼儿如何从“学会”转为“会学”,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活动进行了一次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引导幼儿大胆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
鼓励幼儿去探所,去发现并非提倡以幼儿为中心,只是让幼儿去动手、动脑、动口,在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如大班的数学活动《6的分合》教师课前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几何图形学具卡片,绿色的小梯形两个,绿色小圆片两个,绿色大梯形一个,红色大圆片一个,再准备数学卡片,“6”的分和式一套,首先让幼儿尝试说出图形的不同点,接着再让幼儿根据图形的不同点把他们分成两份,看看有几种分法?幼儿都能很快地说出:“图形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同。
浅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
浅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浅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
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促进幼儿智慧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内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发展幼儿数理逻辑智慧更具有特殊的价值。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就是利用数的这种特殊价值来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日后的小学数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
一、数学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特征的。
就这两个特征而言,数学是很不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及思维发展水平的一门学科。
如果把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看作是单纯地教给幼儿儿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满足幼儿儿记住了一些数字,能表达某一概念涵义的词语,那么幼儿对数学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也会失去教数学的兴致。
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影响儿童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它还影响着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
幼儿时期是培养学习兴趣、态度和信心的重要时期。
有研究表明,成人对数学的厌恶和学习的失败,常常是由于幼年期某个持殊的原因造成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只有当幼儿对某件事物或者某个活动发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地参加,主动地探索和自觉的学习。
兴趣也是形成态度和树立信心的基础。
如果幼儿在最初接触数学时就没有兴趣,学习的态度不积极,就很可能影响今后学习数的学业成绩,导致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
影响幼儿对数学兴趣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习内容不适合幼儿的接受能力,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三是教师对幼儿学习成绩的态度。
最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是那些“使幼儿跳一跳能够得到”的知识和技能。
在进行数教育的活动中,当幼儿能够熟练地把一组物体按其属性分成几组以后,这时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学习活动就是比较各组物体之间的多少。
让幼儿在这些组中找出物体个数最多的,或最少的。
这个活动实际上是把幼儿对事物外部物征或质的思考引向对量的思考,使他们开始跨入数概念形成的历程,这是幼儿思维的一个跳跃。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二) 社会的要求 教育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一个国家的政 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因素构成了影响教育目标制定的客观 依据。 社会的需要、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理所当然地会影响到学前儿童数学教的培养,还应 重视培养儿童良好个性等整体发展,以使儿童适应未来社会 的需要。
以数学活动的不同内容为分类的出发点,学前儿童数 学教育目标应包括: 集合与对应、分类与排序、10以内的初步数概念及加 减运算、量、几何形体、时间与空间六个方面。
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内容
(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二)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三) 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三) 学科的特性 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学科结构、学习规律、教育价值 等都是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它能够给教育目标的 制定工作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信息。 数学不单是一种知识、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
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四) 学习心理学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抽 象水平的逻辑来自对动作水平的逻辑的概括和内化。 皮亚杰在如何促进儿童数学学习的问题中指出:应组织和创 设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儿童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 他认为:没有与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个体永远 不能把他们的运算集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和3合在一起是5。
(二)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6) 会用数词描述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7) 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
的造型。 (8) 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浅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浅谈作者:李娜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69-0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它具有表述具体,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到的;它大多数是从学前儿童获取哪些经验这一角度提出,有的活动对儿童认知能力、兴趣、情感和态度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是数学教育活动的载体,儿童学习数学的工具;是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显性的、可见的媒介;是帮助儿童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诱发儿童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的中介。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学习与解读,在学前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研究与反思中,我们发现影响儿童数学学习的思想束缚,从教师的层面主要是:对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把握能力偏弱、提供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质量不高、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已有经验与发展差异水平不够等,造成了部分幼儿学习数学的实效不够明显,严重的还挫伤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
针对研究中的疑惑与问题,我们确定了以研究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提供研究为核心,进行尝试与探索的过程。
在研究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新的思考与启示。
1.解读目标层级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我们主要从以下二个层面进行此项工作。
1.1 教师预定目标层级。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具有显性特点。
我们首先从来自于教师预定目标层级的研究入手,从较为显性的数学教育活活动目标为切入点。
教师在层级目标群的研究过程中,以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吸纳与获得有益的经验,然后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根据对目标的研究与解读,从同一数学教育活动入手,从横向并列与纵向递进两条主线着手。
在研究中,教师们创造性地开始研究工作,构建了一系列教师预定的层级目标群。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浅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浅谈(无锡市崇安区中心幼儿园周雅静)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它具有表述具体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到的;它大多数是从学前儿童获取些经验这一角度提出有的活动对儿童认知能力、兴趣、情感和态度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是数学教育活动的载体儿童学习数学的工具;是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显性的、可见的媒介;是帮助儿童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诱发儿童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的中介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学习与解读在学前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研究与反思中我们发现影响儿童数学学习的思想束缚从教师的层面主要是:对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把握能力偏弱、提供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质量不高、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已有经验与发展差异水平不够等造成了部分幼儿学习数学的实效不够明显严重的还挫伤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针对研究中的疑惑与问题我们确定了以研究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提供研究为核心进行尝试与探索的过程在研究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新的思考与启示一、解读目标层级构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思路它的提出源于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内涵及其丰富存在着横向与纵向互相平行、递进的交错关系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数学教育活动中它的目标指向具有三维的层次的可能:具有递进关系的同一目标的纵向层级目标群;具有横向并列关系的同一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横向目标群;横向并列目标与纵向递进目标互相交目标群大部分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属于第三类;正是由于目标的横向并列与纵向递进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儿童的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与锻炼由此我们认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研究与建立可以为幼儿学习数学架设起一座通向数学教育活动目标顶端的楼塔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与能力自主选择与确定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层级在教师的引导与互动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或一步一步上升或跳跃式上升最终使每个孩子步步成功满足幼儿获得成功的需要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们主要从以下二个层面进行此项工作1、教师预定目标层级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具有显性特点我们首先从来自于教师预定目标层级的研究入手从较为显性的数学教育活活动目标为切入点教师在层级目标群的研究过程中以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吸纳与获得有益的经验然后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根据对目标的研究与解读从同一数学教育活动入手从横向并列与纵向递进两条主线着手在研究中教师们创造性地开始研究工作构建了一系列教师预定的层级目标群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个幼儿对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层级目标群时其递进关系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一种动态组合的状态每个层级目标可以看作是层级目标群的一个要素各要素的内涵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各要素的上下位置与所处的层级可以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灵活地调整最高层次的目标是相对固定的2、儿童探索目标层级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具有隐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数学教育活动中的目标层级是获得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幼儿园数学活动‘引导发现法’运用研究”课题过程中我们创设了“幼儿引导发现室”在这个特定的活动空间中为幼儿提供了充分与活动材料交互作用的场所幼儿在此自主操作摆弄新活动内容材料为数学层级目标群的形成;为教师观察与解读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由此发现孩子的探索活动不但可以为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形成与建立提供依据而且可以补充教师的思维的创造性与整体性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源于儿童探索发现的层级目标群比教师预定的层级目标群更吸引幼儿幼儿内在的学习潜能真是不可估量在此类师幼互动活动中教师重新认识与理解了儿童对数学教育活动也进行了再认识二、研究材料提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是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纲要》在科学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由于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的丰富性活动材料在准备上也应体现数学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多元性在科学性上应体现数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以直接活动的材料让幼儿在摆弄、操作中积累与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多元性上要体现数学内在逻辑序列与一物多用的原则满足教学与幼儿发展的需要使材料的功能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在层次性上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从而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与研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目前我们主要从以下而二个方面进行此项工作1、材料匹配目标内容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师在研究中深深感受到活动材料的巧妙设计与提供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制作与提供活动材料时我们从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出发以便于操作、新颖美观、多种多样吸引幼儿同时依据层级目标群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喜欢活动、乐于操作保护幼儿学习的兴趣2、材料适合儿童需要数学教育活动材料适合儿童的需要是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同一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对新活动能很快理解做出反应并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有的孩子则感到困惑不解无从下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的学习需要到关重要它能很好的保护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求知欲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已有经验与发展差异水平;为幼儿确定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数学教育目标;提供与满足幼儿发展与需要的活动材料;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与帮助促进他们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支持与帮助幼儿探索数学奥秘保护幼儿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提供师幼有效互动的依据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的同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按数学教育的不同内容来分 集合与对应 分类与排序 10以内初步数概念 加减运算 量 几何形体、时间与空间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总目标
2001年7月,有教育部颁布并试行的《幼儿园教 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科学领域的总目标:
第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 求知欲;
第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
第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 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五、爱护小动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 自然资料,有初步的环境意识。
具体目标表述: 1、认知方面的目标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 (具体内容见P19—20)
例一:(颠倒)
“按量的差异排序”放在“认识量”的前面 “认识正方形”放在“认识4的实际意义”的前 面
例二:(遗漏)
省编教材
数的守恒 量的守恒 量的相对性 单双数 时钟 中班没有空间教学内容
系统性:
数前教育 数概念 数的组成 数的加减
量 分类
排序
4以内的数的教学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三)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 儿童的认知发展在某阶段会出现不同的
(二)社会的要求 解释: 教育总是制约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一
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因素构成了影响 教育目标制定的客观依据。社会的需要、社会发展 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理所当然会影 响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
(三)学科的特性 对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而言,数学学科本
身的知识体系、学科结构、学科学习规律、学 科的教育价值等都是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主要 依据。它能够给教育目标的制定工作提供十分 重要的参考信息。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浅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浅谈幼儿教学策略论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浅谈》,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
数学教育活动材料适合儿童的需要是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在同一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对新活动能很快理解,做出反应,并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有的孩子则感到困惑不解,无从下手。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它具有表述具体,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到的;它大多数是从学前儿童获取哪些经验这一角度提出,有的活动对儿童认知能力、兴趣、情感和态度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是数学教育活动的载体,儿童学习数学的工具;是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显性的、可见的媒介;是帮助儿童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诱发儿童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的中介。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学习与解读,在学前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研究与反思中,我们发现影响儿童数学学习的思想束缚,从教师的层面主要是:对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把握能力偏弱、提供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质量不高、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已有经验与发展差异水平不够等,造成了部分幼儿学习数学的实效不够明显,严重的还挫伤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
针对研究中的疑惑与问题,我们确定了以研究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提供研究为核心,进行尝试与探索的过程。
在研究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新的思考与启示。
一、解读目标层级构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思路。
它的提出源于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内涵及其丰富,存在着横向与纵向互相平行、递进的交错关系。
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数学教育活动中,它的目标指向具有三维的层次的可能:具有递进关系的同一目标的纵向层级目标群;具有横向并列关系的同一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横向目标群;横向并列目标与纵向递进目标互相交目标群,大部分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属于第三类;正是由于目标的横向并列与纵向递进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儿童的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与锻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浅谈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69-01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它具有表述具体,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到的;它大多数是从学前儿童获取哪些经验这一角度提出,有的活动对儿童认知能力、兴趣、情感和态度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是数学教育活动的载体,儿童学习数学的工具;是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显性的、可见的媒介;是帮助儿童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诱发儿童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的中介。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学习与解读,在学前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研究与反思中,我们发现影响儿童数学学习的思想束缚,从教师的层面主要是:对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把握能力偏弱、提供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质量不高、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已有经验与发展差异水平不够等,造成了部分幼儿学习数学的实效不够明显,严重的还挫伤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
针对研究中的疑惑与问题,我们确定了以研究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提供研究为核心,进行尝试与探索的过程。
在研究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新的思考与启示。
1.解读目标层级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我们主要从以下二个层面进行此项工作。
1.1 教师预定目标层级。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具有显性特点。
我们首先从来自于教师预定目标层级的研究入手,从较为显性的数学教育活活动目标为切入点。
教师在层级目标群的研究过程中,以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吸纳与获得有益的经验,然后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根据对目标的研究与解读,从同一数学教育活动入手,从横向并列与纵向递进两条主线着手。
在研究中,教师们创造性地开始研究工作,构建了一系列教师预定的层级目标群。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个幼儿对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的敏感度各不相同。
因此在使用层级目标群时,其递进关系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一种动态组合的状态。
每个层级目标可以看作是层级目标群的一个要素,各要素的内涵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各要素的上下位置与所处的层级可以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灵活地调整,最高层次的目标是相对固定的。
1.2 儿童探索目标层级。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具有隐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数学教育活动中的目标层级,是获得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幼儿园数学活动’引导发现法’运用研究”课题过程中,我们创设了”幼儿引导发现室”。
在这个特定的活动空间中,为幼儿提供了充分与活动材料交互作用的场所,幼儿在此自主操作,摆弄新活动内容材料,为数学层级目
标群的形成;为教师观察与解读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由此发现,孩子的探索活动不但可以为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形成与建立提供依据,而且可以补充教师的思维的创造性与整体性。
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源于儿童探索发现的层级目标群,比教师预定的层级目标群更吸引幼儿,幼儿内在的学习潜能真是不可估量。
在此类师幼互动活动中,教师重新认识与理解了儿童,对数学教育活动也进行了再认识。
2.研究材料提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是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纲要》在科学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由于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的丰富性,活动材料在准备上也应体现数学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多元性。
在科学性上应体现数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以直接活动的材料,让幼儿在摆弄、操作中,积累与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多元性上要体现数学内在逻辑序列与一物多用的原则,满足教学与幼儿发展的需要,使材料的功能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在层次性上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从而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与研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目前我们主
要从以下而二个方面进行此项工作。
2.1 材料匹配目标内容。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师在研究中深深感受到活动材料的巧妙设计与提供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因此,在设计制作与提供活动材料时,我们从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出发,以便于操作、新颖美观、多种多样吸引幼儿。
同时,依据层级目标群,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喜欢活动、乐于操作,保护幼儿学习的兴趣。
2.2 材料适合儿童需要。
数学教育活动材料适合儿童的需要是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在同一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对新活动能很快理解,做出反应,并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有的孩子则感到困惑不解,无从下手。
因此,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的学习需要到关重要,它能很好的保护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求知欲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
提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已有经验与发展差异水平;为幼儿确定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数学教育目标;提供与满足幼儿发展与需要的活动材料;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与帮助,促进他们富有个性地发展。
同时,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支持与帮助幼儿探索数学奥秘,保护幼儿学习数学的
好奇心,提供师幼有效互动的依据,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的同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