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籍设计的视觉流程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书籍设计的视觉流程特征
发表时间:2011-09-22T08:39:17.20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华慧
[导读] 书籍设计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门类,它是以传达文化信息为主的传达设计。
华慧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人们在阅读一种信息时,视觉总是有一种自然的流动习惯,先看什么,后看什么。
视觉流程往往会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方向感,它无形中存在着一种脉络,好似有一条流动的线,一股气贯穿其中,使整个阅读过程的运动趋势有一个主旋律。
书籍设计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门类,它是以传达文化信息为主的传达设计。
作为视觉传达设计门类之一的图书设计也具备视觉流程设计的一切特征。
关键词:书籍设计;视觉流程
书籍设计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门类,也具备视觉流程设计的一切特征。
比如,一本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走近它,拿起它,看封面上的书名,看书脊之后,再把书转过去看封底的设计,又翻过来看封面,继而翻阅图书。
在翻动时,封面、环衬、扉页、正文都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
因此,在进行书籍设计时也应以视觉流程设计的原则为指导,考虑如何合理构图,安排整体的节奏和前后书页间的调性对比,从注意力的捕捉到最后印象的存留,形成诸要素在视觉运动法则规定下的时空定位。
由于视觉兴趣作用力的区域优化,图形、图像、文字等构成因素的布局,信息强弱的方向性诱导,形态动势的心理暗示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视觉运动的某些规律。
将这些规律应用于设计,形成了诸要素在视觉运动法则下的空间定位,即视觉流程设计。
而且书籍设计在原本就有时间顺延关系的动态视觉传达中,除了每个单幅的页面本身需要考虑视觉流程外,按观看时间先后排列的各个页面之间就更需要考虑视觉流程的问题了。
一、书籍版面的视觉识认方式
1.影响阅读的因素
(1)可视性。
白纸黑字效果最佳,米黄色纸印深灰色字阅读时间最持久。
人的最佳阅读距离为30cm,识认最细线宽度为0.09cm,否则视觉分辨困难,所以7 级以下字不宜用。
最大有效视角左右为160°,上下为65°,最适合眼球肌肉移动的视角度左右为114°,上下为60°,这些数据成为书籍设计的科学依据。
信息接受与视觉认知效果成正比,视线移动快慢直接影响判读力的高低。
(2)注目性。
当知觉受到刺激时所引起的注意程度,依据感
受与刺激强度影响,注目性愈高,感受愈强。
根据崔斯曼的注意
力研究,区域识辨的基本特征是色彩、形状、大小、虚实、封闭。
(3)识认性。
人们对文字的辨识,会受到认知因素影响,除靠已有经验知识避免错觉产生外,还有赖于字形的明显效果。
如对
1.2.4.7的判断力要强于对3.5.6.8 的判读,这是因为后者形体过于接近,容易给人造成错觉。
据日本世原氏野的“数字字体粗细易读”研究发现,粗体直线形笔画比弧线形清楚,字越小时,直线字体越显得清晰。
因此这些年来,简洁的中圆体一出现,立刻得到广泛的运用。
(4)易读性。
易读性是指易了解、读得快、又不易产生疲劳。
易读性涉及方向、字级、字体、字间距、行距等组版方式,和印刷的效果,和读者所读的内容及阅读能力等因素有关。
(5)了解性。
了解性是指读者在其知觉域内,对信息理解的反应。
阅读时,并非逐字读,而是将单句组成文字群,人们对文字群的接受范围,称为“知觉域”。
书刊文字信息的传达,运用迅速、简洁、易读的手法减少视觉疲劳及字群混淆现象,减少阅读障碍,使阅读舒畅,增加阅读乐趣。
2.营造阅读氛围
根据视觉形象将素材及条件做分类或简化的处理,降低阅读识辨的难度,提高读者的兴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正文的陶醉状态,得到最佳审美享受。
趣味性是好奇心的延伸,富于变化而有趣味的版面容易给人带来切不断的视觉效果。
版面是书刊的“面孔”,书刊的外观及版面形式首先要能够被众接受。
设计是对文字、图像等要素进行分析,预测估计清晰传达的可行性,除文字内容外,还要添加感性特质。
二、视觉的运作方式
自古以来中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及思考方式就有差别。
东方人阅读诗书,是从上至下点头式直线阅读,连思考都沿“是”的直线进行;西方人阅读圣经,是从左至右的摇头式横线阅读,思考是沿着“why”(为什么)的横线进行的。
而现代书籍,特别是在电子媒体出现后,人们开始排斥直线阅读,带来了跳动式及选择性的阅读。
1972 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休伯(Hubbell)和魏琴(Wiesel)经过研究指出,视觉角度仅为5°,但在检视搜索时,上下、左右可扩大达到60°。
人类视觉系统对图形的观测,是按由点到线到面的运作方式进行的。
视觉对光环、光点、轮廓、直线、边迹容易产生敏感,视觉系统传播信息的方式,是一站接着一站进行的,这种层层叠加的传递形式被称为阶序运作。
眼睛受制于生理条件,左右移动比上下移动要快和省力得多,由于视神经焦点集中在人视觉左侧方向,西方式横向的编排较符合视眼球生理运动及神经焦点运作,并且视觉流程与翻书方向也是一致的。
东方式直排则行距要宽一些,以便提高阅读速度,弥补不足。
三、书籍设计与视觉流程设计
视觉流程既是一个视觉传达过程,也是一)个感知过程,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被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觉。
设计作品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
即在最初的10~15 秒钟的关键时间内对受众的视线产生吸引力。
书籍设计应通过文字、图像、色彩等设计语言的编排及对比、统一、律动、新奇、夸张、反复、特异等手法的运用,以及各种表现技法和装帧材料、装订制作工艺,达到瞩目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既应加强艺术性以助于视觉捕捉,又不能用审美替代信息传达。
第二阶段:感知过程和信息传达。
这是视觉流程设计的主体部分。
要求将各种信息载体遵循视觉运动法则进行编排、组织与处理,表现形式的特点、传达内容的层次、体现流程的节奏,都需要清晰明确。
信息载体在视觉上的要求是:形迹清晰可辨易认,次序循规合理;意义明确、易解读;节奏变化有致、悦目;个性特征突出、易记。
视觉流程设计中最活跃、最有动力的因素应是一个贯穿整个视觉流程的视线诱导媒介,如借助形态动势、视觉方向延伸、指示标志、说明文字编排的指向等,使视觉按一定的方向顺利地运动,由主及次、由大到小,把设计的各构成要素次第地串联起来。
第三阶段:印象存留。
这好像“压轴戏”,也像文章的结尾。
不仅仅好的开头重要,结尾也同样至关重要。
结尾部分应把人的兴趣推向
高潮,可以让读者留下一个最后印象,将传达的信息在记忆中保留地更长久。
当读者有需要时能想起它并购买。
在广告设计当中,印象存留一般是将厂商标志或商标、品牌名称,安置于视觉流程的最后一个适当位置,虽不突出,却引人注目,让消费者留下最后一次回味的机会,加深印象。
在书籍设计当中,为了加深读者对书籍的印象,可以从许多方面加以注意。
比如,它可以体现在对“书名”的设计上,为了加强印象存留,可以在做书籍设计的时候把封面的主要“形象内容”在书脊或封底做重复的运用,以加强读者对本书的印象。
总之,成功的视觉流程设计,应能引导观者的视线按设计者的意图,以合理的顺序,有效的感知方式、快捷的途径,去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在书籍设计中也是这样,设计者除了需要营造书籍的外在造型,更需要对内在信息的传递有理性的思考。
将视觉流程的规则运用于书籍设计,可使得设计者更好地构建这个“构建物”,使得书籍的每个视觉空间富有时间性。
从而达到书籍美学与信息阅读功能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吕敬人,宁成春,吴勇,朱虹.书籍设计四人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