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期末拉练讲评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学校期末考试语文讲评学案 2018年2月2号
一、基本情况分析
1、试题总体分析:考查学生四方面的能力:①阅读能力的考查: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名句默写;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包括成语。

语病、得体、连贯;
③传统文化的识记、理解、运用;整本书的阅读;④写作。

整体上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理解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题型基本符合全国卷的考查。

试题总体难度适中。

二、存在问题
1.文言虚词掌握不扎实。

2.诗歌情感把握不准。

三、学习目标
1.梳理文言虚词
2.把握诗歌情感
四、归类讲评
知识点一:文言文虚词梳理(乃于以而)

1.用作副词
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③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④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2.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用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顺承)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1.用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⑦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⑧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拓展练习:
1.“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 任重而道远
B. 濯清涟而不妖
C. 吾恂恂而起
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 燕王欲结于君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4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知识点二:把握诗歌情感
考题再做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①
辛弃疾
悠悠万世功,矻矻②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③,我自思量禹。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宁宗泰嘉四年(1204年)作者初到镇江知府任上。

郡治,郡府官署所在地。

②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③金山,在镇江西北的长江中,唐朝镇江节度使李琦另命名为“金山”。

后李琦反叛,被朝廷腰斩。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悠悠”“矻矻”等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富有音韵之美,写出了大禹治水的功业流传千古以及当年治水的辛劳。

B.鱼儿自在地游入深渊,人们安稳地定居平原,人间万物各得其所,直接评价了大禹当年治理洪水的功劳。

C.红日白浪,交相辉映,景象开阔壮美;西沉东去,无限苍凉,令人感慨万端。

隐含岁月如流之意,情调凄惋。

D.全词吊古感今,发思古之壮怀,上下阕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E.该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同,前者整篇都是怀古忆昔,用典较少;后者先怀古后伤今,用典较多。

11.结尾句“我自思量禹”历来为人称道,被誉为“一语抵千言”,请分析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6分)
赏析:
此词作于宋宁宗泰嘉四年春至开禧元年夏(1204-1205)镇江知府任上。

京口即今
江苏省镇江市,为当时府郡的行政中心。

南宋镇江郡治(郡府的官署所在地)在城北俯临长江的北固山,尘表亭当为郡府僚吏公余休憩之所,或取其举目迎风高出尘表之意。

本词迥异作于同时期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抒苍劲悲凉、豪视一世的感慨,而是凝聚成一点即发思古之壮怀,歌颂大禹治水,过片转而写眼前景象,却又未离题亭本事。

开篇二句对起“悠悠”,遥远、无穷尽。

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矻矻”,劳极貌。

《汉书》卷六十四下《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日矻矻”。

两句有力地表明大禹治水的功业流传千古,他当年的辛勤难以言喻。

后句亦正如《史记》卷二《夏本纪》云:“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带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只不过词的语言更为概括凝炼。

像大禹这样的人不正是高出尘表的么,巧妙地暗切尘表亭意。

接具述禹治水的功业:“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据《孟子·滕文公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泽生草曰菹);“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词用此意,恍如己出,正是“使事如不使”,“以不露痕迹为高”(顾嗣立《寒厅诗话》)。

上片怀古,下片伤今:“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红日、白浪,交映辉映,开阔壮美;西沉、东去,无限苍凉,感慨万端。

这是于尘表亭上目之所见,而诗人.的内心痛苦隐然其间。

后来明人杨慎《临江仙》的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正取法于此。

只是情调更凄惋了。

煞拍金声玉振,撼动全篇:“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金山”,在镇江西北的长江中。

据《舆地纪胜·镇江府景物》:“旧名浮玉,唐李锜镇润州,表名金山。

因裴头陀开山得金,故名”。

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留下了千秋功业,诗人.赞之,颂之,思量之。

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置国事于不顾,对沦陷的中原人民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投降派的官僚们过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的生活,有几人想过力挽狂澜,重整山河!“我自思量禹”,一语抵千言,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容。

它的艺术力量应不在那些“龙腾虎掷”、“大声镗鞳”、“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概”等等“英雄语”之下吧。

刘熙载云:“苏、辛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悉出温柔敦厚”(《艺概》卷四)。

“潇洒卓荦”之说,于此词亦可见之,而又正是“其秀在骨,其厚在神”(况周颐《香海棠馆词话》)也。

(一)古诗思想内容的几种类型:
1、咏物抒情诗
2、山水田园诗
3、惜别送别诗
4、思乡怀远诗
5、咏史怀古诗
6、民生爱国诗
7、边塞征戍诗8、爱情怨女诗
(二)读懂诗歌情感的方法
1、“诗”首是瞻
【解读】通过大部分诗词的标题都能看出诗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已期待与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已过关的心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家的孤寂。

2.知人论“诗”
【解读】了解时代,了解诗人,可以帮助推断诗歌情感。

如,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有李白的豪放不羁;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有李商隐的困顿失意;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有朱熹的源头活水;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有辛弃疾的壮志未酬。

3.“意象”万千(要求:熟记)
4.“语”短“情”长
【解读】有些诗词,作者会在诗词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关键词,
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引人关“注”
【解读】没有无缘无故的注释!
(1)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

(2)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结束流离生活后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展现在他眼前的是美丽的初春景色,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总结:
1、“诗”首是瞻(抓住诗题)
2、知人论“诗”(抓住作者)
3、“意象”万千(抓住意象)
4、“语”短“情”长(抓住情语)
5、引人关“注”(抓住注释)
(三)拓展练习:
1.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宋)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问: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请你抓住关键词句,对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做具体分析。

2.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

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

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2)从词中的“咨嗟”、“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