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街》读后感
丢失的身份认同,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读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
![丢失的身份认同,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读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https://img.taocdn.com/s3/m/f43cfae3aeaad1f346933ff9.png)
这远离母国的殖 民地取得母 国身份的认 同。
( 二) 不 曾有 的 特 立 尼 达 身份 认 同
社会 文化体系就像搭好 的积木 ,其 中每一 份子都要 与
其他份 子接触 , 并遵循 文化规律 , 逐步确定 自己在整个社会
文 化体系 中的位置 , 也就 是确定个 体身份 , 达 到身份认 同。
其实 , 身份认 同也就是 一种 同一性 , 是我们 自身 内在思想 的 同一性 ,也是我们 自身认识或者欲与之认 同的对 象之间 的
第3 4卷 第 8 期
2 0 1 3年 8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4 No . 8 Aug . 2 01 3
日常生活。 这 些人 的共 同点 不仅在于他们都生活在 同一条街上 , 更在于他 们是 这里政 治、 文化的局 外人 , 难 以实现 自我 身份的 认同,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追求人 生价值 、 实现 自我身份认 同的梦想, 但 又无一不成 为注定的失败者、 逃 离者 。
关 键词 :身份认 同; 梦想 ; 米格 尔街 ; 奈保 尔 中图分 类号 : I 1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0 8 — 0 1 3 5 — 0 2 有人 的生老病死和成长发展 。这幅画卷是细致 的 , 透过这些 普通人 的生活我们看 到了他们 的共 同之处 ,看到 了他们 的
自从 1 5世纪沦为西班牙 的殖 民地后 , 特立尼达 又相继 成 了荷 、 法殖 民地 , 并 最终被英 国殖 民统治 , 直至 1 9 5 8年 , 在 民族解放运 动中成 为西印度联 邦成员 。在这 4 0 0多年的 殖 民历史 中 , 殖 民者赶走 了原著居 民, 迎来 了大量 的外来 人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ecb9c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0.png)
米格尔街读后感《米格尔街》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乔治·西姆诺出版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米格尔,一个生活在纽约市的拉丁裔少年,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如意,但他却在街头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也一起成长。
小说以米格尔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普通少年的成长历程,他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米格尔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母经常为了生计而忙碌,家中的气氛也并不融洽。
但米格尔并没有沮丧,他在街头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玩耍、学习、成长,互相扶持,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在米格尔的成长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米格尔学会了如何处理家庭问题,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这些经历让米格尔变得更加成熟,也让他更加明白了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通过《米格尔街》,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
在这个故事中,米格尔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们却充满了爱和温暖。
他的父母虽然忙碌,但他们始终关心着米格尔,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而米格尔在街头结识的朋友们也是如此,他们在一起玩耍、学习、成长,互相扶持,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这些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和友情的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另外,通过《米格尔街》,我也意识到了成长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米格尔面对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让我明白了成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彩虹。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总的来说,《米格尔街》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了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米格尔的故事,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家庭问题,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669eae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2.png)
《米格尔街》读后感篇1这是第一次读奈保尔的小说。
几周前,在媒体上看到了奈保尔去世的消息,斯人已去,留下文字供读者凭吊。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的成名作,原以为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其实不是,这是一部长篇小说,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写成,每一个小章可以独立成篇,放到整本书里同样是故事的整体。
这不是结构上的讨巧,是一种深思熟虑。
把情节独立成一个个故事,人物之间有千思万缕的联系,就是这种细若游丝的联系才让小说成为一个整体。
这本书奈保尔用一个正在青春期的孩子的语气来写,这其实挺难。
成长的代价就是回不到过去,但奈保尔呈现了一个男孩的世界与视野。
这是一个男孩眼中的成长街道。
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简单与纯粹,在一个少年的眼里,这些人与事组成了成长的记忆。
每个人有无奈也有梦想,那个想把诗歌卖4分钱的乞丐,那个不知道在做什么的木匠,那个生了八个孩子的女子……奈保尔像画简体画,把这些故事都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他着墨不多,语言极简,但每个人的故事都生动有趣、立体鲜明。
就那么几笔,就刻画了一篇生动的故事。
看似作者没用丝毫力气,写过故事的人都知道,这背后全是功夫。
其中一篇的开头,把我震慑住了,拿着书,一时有点缓不过劲来,在那里琢磨,怎么有人能写出这样生动极简的文字,那刻的震撼至今仍让人感受到余波未消。
真的是写得非常好,那刻我感到了词穷语尽,在语言文字面面,并不是人人能随心所欲。
那篇叫《母性的本能》开头是这样的:我猜劳拉保持了一项世界纪录。
劳拉有八个孩子。
这倒没什么好奇怪的。
八个孩子有七个父亲。
这才要命!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五句话里的事实清晰,又有点逗趣。
有人怎能把语言运用得如此之好?我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这几句话的意思,一写出来发现是一盘散沙,全无奈保尔的紧致和机智。
他紧紧地抓住文字这根绳,把它捋得平直,中间不能有凸起和弯曲,直得光滑平顺,像一根油亮的手杖。
这需要每天打磨,用心地剔除杂质,还要保持应有的警觉。
这个开头,我读了许多遍,每读一次都觉得更好,我想删去一个字不可能,想增加一个也不好,这些字不多不少刚刚好。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dbf7ab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9.png)
米格尔街读后感《米格尔街》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乔治·卢卡斯所著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20世纪初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友情和爱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米格尔的年轻人,他在纽约的一条繁华的街道上度过了他的成长岁月。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传承。
在小说中,米格尔是一个充满梦想和热情的年轻人。
他渴望离开自己的家乡,到纽约这个大城市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米格尔的成长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米格尔的成长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纽约的米格尔街上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米格尔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繁荣与变迁。
在那个时代,美国的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米格尔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在纽约的米格尔街上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米格尔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除了对社会的描写,小说中还对家族、友情和爱情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米格尔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家人和朋友始终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在他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他们总是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而在米格尔的一生中,爱情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米格尔与他的爱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作者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复杂。
这些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家族、友情和爱情的珍贵和宝贵。
通过《米格尔街》,我不仅仅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更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传承。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族、友情和爱情的珍贵和宝贵。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这些东西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看到了美国社会的繁荣与变迁,以及人们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米格尔街》读后感700字
![《米格尔街》读后感7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2bf51f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5.png)
《米格尔街》读后感700字《米格尔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的成名作。
奈保尔,英国作家,奈保尔说,他要上写那些被遗忘的人。
不知道这篇小说里头提到的那些人是不是就是奈保尔所说的那些被遗忘的人。
我看到第五篇《曼曼》,我想列一个清单出来理一理他们的进去关系,不过到还现在为止还没人搞清楚,感觉他们是有关系的,却又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鲍嘉,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是最百无聊赖的年轻人,他三次突然离开,又突然回来,未必知道是否因为他的神秘让米格尔街的人对他感到好奇。
后来他交了很多朋友,他说起自己在小生意外面的颠沛流离和红极一时的生意,米格尔但最后他还是离开米格尔街。
波普,一个整天说时说自己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从来不动手做的裁缝,后来他的女人跟着别人飞奔别人了,他情急之下打了别人一顿又回来了,后来他就开始变了。
最后他开始干活了,开始与生俱来做一个木匠真正要做的活,给别人做桌子椅子橱子,他再也不知道没有名字的东西是什么了。
这是向生活屈服了,低头了吗?当我察觉到查尔斯提和他的粉红房子的时候我发现了前面房屋内在讲鲍嘉的时候提到了波普。
鲍嘉有点像隔壁那个木匠木工波普,鲍嘉想裁缝但一件西装也没做过,就像波普整天计划,但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做过。
吴汉润写成波普的时候又提到了鲍嘉,我给鲍嘉的裁缝铺写了招牌后,波普也要我给他所写一个。
鲍嘉很少同我说话,波普却特别健谈。
乔治和他的粉红色房子里面提到了接下来要讲的曼曼,我发觉发觉没有人说乔治是混蛋,可是人人都说我挺喜欢的曼曼疯了。
乔治的房子的描写之后,跟着写,就连鲍嘉的屋里还挂着画像呢。
和波普一样,乔治也喜欢让妻子做家务和侄女院子里的活。
我不禁怀疑,每篇之间是通过这样来联系的吗?这样纵横交错的把米格尔街每一个人都编织进去吗?但是就看到最后一个人就已经忘了第一个人了。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ed4f56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9.png)
米格尔街读后感《米格尔街》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乔治·卢卡斯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不禁有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米格尔街是一个普通的小镇,但在这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鲜活的人物。
主人公迈克尔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少年,他勇敢坚强,善良正直。
他的朋友艾米丽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她的坚韧和乐观感染了周围的人。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人生之歌。
其次,小说中探讨了许多深刻的主题,引人深思。
家庭、友情、成长是小说中的主要主题。
在小说中,迈克尔的家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
友情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迈克尔和艾米丽之间的友情深厚而真挚,他们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都经历了一次次的成长和蜕变。
这些主题都让我深深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个真实而又动人的故事中。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揪心不已。
读到最后,我不禁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感到心痛,也为他们的坚韧和勇敢而感到敬佩。
通过阅读《米格尔街》,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家庭、友情和成长的深刻思考,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我相信,《米格尔街》会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丢失的身份认同,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读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
![丢失的身份认同,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读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https://img.taocdn.com/s3/m/24b262b6e45c3b3566ec8bdf.png)
丢失的身份认同,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读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作者:李晶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李晶(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中,奈保尔在希望、憧憬与哀怨绝望相交杂的氛围中为我们呈现了米格尔街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这些人的共同点不仅在于他们都生活在同一条街上,更在于他们是这里政治、文化的局外人,难以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梦想,但又无一不成为注定的失败者、逃离者。
关键词:身份认同;梦想;米格尔街;奈保尔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35-02社会文化体系就像搭好的积木,其中每一份子都要与其他份子接触,并遵循文化规律,逐步确定自己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位置,也就是确定个体身份,达到身份认同。
其实,身份认同也就是一种同一性,是我们自身内在思想的同一性,也是我们自身认识或者欲与之认同的对象之间的同一性。
“如果我们发现我们欲与之认同的对象不能提供这种同一性,那么身份认同也就失去了意义”(张德明53),人们便不可能实现身份认同。
而真正的追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磨练,甚至是磨难,其明显特征就是焦虑与憧憬并存,苦闷与满足并存。
从18世纪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所宣扬的帝国主义扩张精神开始,之后的康拉德、福斯特无不是在进行着殖民主义叙述。
二战之后,殖民主义体系逐渐瓦解,我们听到了殖民地人民的声音。
从中我们听到了对身份的渴望,因为对身份认同的追求是身处社会、文化、历史夹层中的必然选择,殖民地人民比普通人更希望能够认清自己的身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奈保尔正是提供了一个多面镜,让读者们多角度了解生活在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米格尔街上的人追求身份认同的心路历程。
奈保尔作为21世纪的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版了30多部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
流转的引路人,成长的少年——《米格尔街》的成长小说解读
![流转的引路人,成长的少年——《米格尔街》的成长小说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2edcca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8.png)
流转的引路人,成长的少年——《米格尔街》的成长小说解读宁珍琦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7(000)024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小说《米格尔街》讲述了无名叙述者
小男孩在米格尔街的成长历程,并成功塑造了三位指引他的引路人。
他们分别是流
浪诗人布莱克·沃兹沃斯,会计师泰特斯·霍伊特和邻居海特。
布莱克·沃兹沃斯启蒙了叙述者的诗性,泰特斯·霍伊特启发了他对理性的追求,海特则启迪了他对人生的领悟。
通过向有着不同品性、知识的引路人学习,叙述者逐渐变得成熟、冷静,最后坚定了
离开贫穷落后的米格尔街的决心。
同时,叙述者对三位引路人复杂的情感也是奈保
尔对家乡复杂心态的反映。
【总页数】3页(P151-153)
【作者】宁珍琦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苏童"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的少年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J], 周莉
2.实现社会价值完成人生蜕变--路易斯·萨奇尔小说《洞》的成长主题解读 [J], 张
娟
3.流转的引路人,成长的少年——《米格尔街》的成长小说解读 [J], 宁珍琦
4.成长、记忆和创伤——西尔科小说《典仪》解读 [J], 李雪梅;
5.童心·英雄·成长——鲍尔吉·原野少年小说系列创作论 [J], 韩文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米格尔街读书报告
![米格尔街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5674bd4ce2f0066f5332274.png)
米格尔街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一百八十页,分两次读完,很有趣。
读来的感觉有点像《小王子》,里面有悲伤,有烦恼,有讽刺,但还是会觉得有感动,有希望。
当然后者要童话美好的多,《米格尔街》有它现实的残酷和绝望。
本书由十七个看似独立的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它的主人公,通篇看下来像是在欣赏一部电影,各种镜头穿插,各种情节交织,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米格尔街这个共有的大背景中,这十七个故事像是十七根不同材质颜色的线,相互交错织成了米格尔街这张极具立体感的网。
每个故事都短小精悍,描写入木三分。
我会对其中几个最有感触的写点自己的感想,我不想把我想到的东西硬往跟我专业有关的理论上扯,我想把我最真实的感受写下来,这是本好书。
择业。
几个星期前吧,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贫富分化导致教育分化,而这种教育分化又致使不同阶层的人生追求天壤之别,最终结果是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
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某位老师说“现在,寒门弟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好成绩是用钱堆出来的。
”也许过于以偏概全,但很符合当前事实。
教育的投入差别太大了,现在又强调全面发展,而这个要求所需要的投入更大。
还有就是贫富成长环境不同,就像书里说到的,米格尔街的孩子们的愿望是长大后当卡车司机。
他们在谈论理想的时候就两个选项:做扫大街的还是做卡车司机?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决定了他们没办法接触社会上层,没办法接触到其他的职业,当然,这里不是职业歧视,只是针对米格尔街孩子们理想的狭隘性来说明环境对他们人生追求的影响。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伊莱亚斯不同于其他“没追求”的孩子,他想做一名医生,但是读完之后会发现,在他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充满了弱势群体无限的嘲讽和辛酸。
他第一次参加剑桥高中的考试,落榜。
第二次,获得三等文凭。
为了能做医生,他又进行了第三次考试,以失败告终。
于是,他的理想改变了一下:做卫生检疫员。
而且说到:这正是我喜欢的工作。
连续三年,伊莱亚斯参加卫生检疫员的考试,可每次都落选。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0ef40c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5.png)
米格尔街读后感《米格尔街》是一部由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萨尔·帕拉迪诺和迪恩·莫里亚蒂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旅程。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自由、探索和冒险的追求而闻名。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启发,对自由、友谊和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萨尔和迪恩展现了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在旅途中不断地追求新的体验和冒险,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持怀疑态度。
他们选择了一种非传统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对自由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更加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的渴望,不受外界的束缚,勇敢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呢?其次,小说中的友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萨尔和迪恩之间的友谊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他们在旅途中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他们之间的友谊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真挚和坚定的情感,也让我思考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友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像萨尔和迪恩一样,用真诚和坚定的友谊支持彼此,共同成长,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呢?最后,小说中对生活意义的探讨也让我深有感触。
通过萨尔和迪恩的旅程,我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在旅途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固然存在,但我们应该用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用坚定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的来说,读完《米格尔街》让我对自由、友谊和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次文学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够像萨尔和迪恩一样,勇敢地追求自由,珍惜友谊,用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米格尔街“第四章”择业读后感职业的选择
![米格尔街“第四章”择业读后感职业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b65e467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a.png)
米格尔街“第四章”择业读后感职业的选择摘要:一、引言二、米格尔街第四章的内容概述三、择业观念的探讨四、米格尔街第四章对择业观念的启示五、结论正文:【引言】《米格尔街》是当代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中第四章“择业”以一条名为米格尔的街道为背景,描绘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面临的职业选择问题,引发了我们对于择业观念的思考。
【米格尔街第四章的内容概述】第四章的故事围绕着米格尔街上的几个主要人物展开,他们分别是青年阿Q、小D、赵太爷和假洋鬼子。
阿Q 和小D 都面临着职业的选择,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则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职业选择。
阿Q 想成为一个学者,但是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梦想,转而想去做一个商人。
小D 则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既想追求物质的富足,又想追求精神的满足,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十分纠结。
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则分别选择了从政和从商,他们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也有着各自的困惑和迷茫。
【择业观念的探讨】米格尔街第四章的职业选择,反映出了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职业选择的困惑和迷茫。
在现代社会,职业的选择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因此,如何选择一份既能满足生活需要,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成为了许多人的困惑。
【米格尔街第四章对择业观念的启示】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职业选择。
其次,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擅长,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最后,我们应该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生活的压力所迫,放弃自己的梦想。
【结论】总的来说,米格尔街第四章的职业选择,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面对职业选择时的困惑和迷茫,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择业的观念和方法。
我读《米格尔街》有感
![我读《米格尔街》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9b4c4e9d6529647d2728525a.png)
读《米格尔街》有感因为朋友的介绍,我才知晓《米格尔街》这本书的存在。
翻开它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只当做高三时紧张氛围下难得的消遣;没想到一开始认真阅读了,我会无可救药地想要读完这一条街上的每一个故事。
在这本书里,奈保尔深情地回忆了他的童年生活。
他通过十七个看似独立、实际上却是互相关联的小故事向我们讲诉着住在这一条街上的人们的生活——充满混沌、辛酸和孤独:因为常常酗酒并暴打老婆孩子,酒鬼乔治成了最不受这条街的人们待见的人。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毫不讲理且冷酷无情的人,却在老婆的葬礼过后“异常悲痛”、“看上去那么绝望”。
然而之后他却开起了妓院,依附了美国大兵,逼迫女儿多利嫁了人,最终在孤独中死去;乔治的儿子伊莱亚斯从小立志将来要当一名医生并刻苦学习,然而他却在通往获得剑桥高中的二等文凭的道路上三次受挫,改变主意“打算当个卫生检疫员“时连续三年考试落选,听从哈特的话去“容易通过考试”的地方考试也是次次以失败告终。
在受到“我”获得二等文凭和一份海关工作的打击下,他从此开起了垃圾车,用“这工作用不着理论”来安慰自己。
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的流浪汉一直没能卖出他的诗,却永远兴致勃勃地创作着,给“我”讲诉了他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他在临死前告诉“我”这个故事是假的,并让“我”永远不要再去找他了。
烟火师摩尔根总是不惜一切代价想要让自己出洋相以逗乐街上的人们,然而就像哈特所说:“男人如果希望得到某件东西,就会拼命去争取,一旦他得到了以后就不再喜欢它了”,当摩尔根做了一件“迄今人们还在笑”的事情后,他却无法承受,最终逃离了这条街。
劳拉有着八个孩子,却都有着不同的父亲。
正是由于自己领略过这种放荡生活带来的辛酸苦楚,她才会在得知大女儿劳娜要步入自己后尘未婚生子的时候痛哭不已。
当警察告诉劳拉投海自尽时,她却仿佛解脱般地呢喃:“这样更好。
”......虽然这些故事都是有些琐碎的流水账,奈保尔在这些辛酸的故事里依然没有忘记添入温暖的笔墨:酒鬼乔治为赎罪低价卖奶牛给哈特时,哈特并没有像刻薄的商人一般趁火打劫,而是“给了他足够和两个月的酒钱”;在伊莱亚斯屡次考试失败时,哈特总是打圆场缓解他的尴尬,并多次为他介绍“更容易通过考试”的地方;流浪汉“诗人”在“我”伤心时用他的天空和星星安慰了“我”;劳拉总会给“我”芒果和甜点吃......这些弱势边缘群体相互安慰、相互取暖,偶有摩擦但总体相亲相爱的生活总忍不住让人心生感动:是啊,我们不都是在爱与孤独之间挣扎着生活。
米格尔街“第四章”择业读后感职业的选择
![米格尔街“第四章”择业读后感职业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60efc31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5.png)
米格尔街“第四章”择业读后感职业的选择【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米格尔街第四章的内容概述三、择业观念的重要性四、米格尔街第四章对择业观念的启示五、如何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六、结论正文【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职业选择这一话题。
米格尔街第四章“择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
本文将结合这一章节,探讨如何正确对待职业选择,以及择业观念的重要性。
【米格尔街第四章的内容概述】米格尔街第四章讲述了在一个贫穷落后的社区里,年轻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选择。
他们中有的人选择了稳定的工作,有的人选择了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还有的人选择了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择业观念的重要性】米格尔街第四章让我们认识到,择业观念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具有极大的影响。
正确的择业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目标。
相反,错误的择业观念可能导致我们错失发展机会,甚至误入歧途。
【米格尔街第四章对择业观念的启示】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正如米格尔街第四章中的年轻人,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充分考虑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其次,我们应该具备长远的眼光,不拘泥于眼前的利益。
在米格尔街第四章中,那些选择追求梦想的年轻人,虽然在初期经历了种种困难,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我们应该勇于尝试,不畏失败。
在米格尔街第四章中,那些选择创业的年轻人,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找到了成功的方法。
【如何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2.考虑长远的发展,不拘泥于眼前的利益。
3.勇于尝试,不畏失败。
4.积极寻求帮助,学会借鉴他人的经验。
【结论】总之,米格尔街第四章“择业”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该重视择业观念的培养,正确对待职业选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260e92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9.png)
《米格尔街》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说,作者V.S.奈保尔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让我对这个看似平凡的小镇和其中的居民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却有着各自独特的梦想和追求。
从那个想把诗歌卖4分钱的乞丐,到不知道在做什么的木匠,再到生了八个孩子的女子,每个人都充满了无奈和梦想。
奈保尔用极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这些人物,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鲜活和立体。
其次,我对小说中的叙事结构感到赞叹。
奈保尔用一个正在青春期的孩子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小镇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同时,小说中的每个小故事都是独立的,但彼此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让整个小说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此外,奈保尔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通过描写小镇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他让我看到了贫困、无知和迷信对人们的束缚和限制,也让我思考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最后,奈保尔的语言才华也让我叹为观止。
他的文字简洁而富有力量,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他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小镇之中,亲身经历了那些故事。
总的来说,《米格尔街》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小说。
它让我看到了贫困和无知对人们的影响,也让我思考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同时,奈保尔的语言才华和叙事风格也让我对这位作家充满了敬意。
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每一个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米格尔街读后感800字
![米格尔街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8705f7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1.png)
米格尔街读后感800字篇一米格尔街读后感读完《米格尔街》,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模样,混乱又真实。
书中的人物,一个个都那么鲜活,仿佛就住在我隔壁。
他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可大多都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就像那个想当诗人的家伙,整天念叨着自己的诗,可最后还不是向生活低了头?这让我不禁想问,梦想这东西,到底值几个钱?米格尔街的日子,简单又复杂。
人们在贫困中挣扎,却也能找到一丝快乐。
比如街头的小聚会,大家嘻嘻哈哈,好像烦恼都不存在了。
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苦中作乐”?我觉得自己就像书里的某个旁观者,看着这一切发生,心里又无奈又感慨。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但难道因为这样,我们就不去追求了吗?篇二米格尔街读后感《米格尔街》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那条小小的街道,藏着无数的故事和秘密。
那些平凡的人们,过着平凡又不平凡的生活。
他们怀揣着希望,却又被现实一次次打击。
比如说那个一心想要制造火箭的人,他的坚持让人佩服,可最后的失败又让人惋惜。
难道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吗?我觉得可能不一定,但不努力肯定没希望。
还有那些邻里之间的琐碎争吵,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这让我想起我家小区里的那些大妈们,为了一点小事就能吵个不停。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无奈和残酷,也看到了人们的坚强和乐观。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有苦有甜,有笑有泪。
篇三米格尔街读后感读了《米格尔街》,我心里乱糟糟的。
这条街仿佛是一个小世界,啥样的人都有。
有疯狂追梦的,有自甘堕落的,还有默默忍受的。
我就一直在想,他们为啥会这样?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自己的选择?比如那个总是被家暴的女人,为啥不勇敢地离开?是因为害怕,还是因为习惯了?书中描绘的场景,有时让我觉得压抑,有时又让我感到温暖。
就像那个卖糖果的小店,总是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我们在其中摸爬滚打,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方向。
篇四米格尔街读后感《米格尔街》给我的冲击可不小。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8e2601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9.png)
米格尔街读后感《米格尔街》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乔治·赫伯特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在20世纪初的墨西哥城的一条小街上的生活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让读者深受感动。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故事中的情感所打动,也对墨西哥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但她却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在米格尔街上,她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挑战,但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幸福的追求。
她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除了主人公的故事,书中还描写了墨西哥城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在书中,我看到了墨西哥人民的热情、豪放和坚韧不拔。
他们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这让我对墨西哥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这个国家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此外,书中的情感描写也让我深受感动。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我感受到了她的孤独、无助和渴望。
这些情感让我感到心疼,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读完《米格尔街》后,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坚韧不拔地面对,永远不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同时,我也对墨西哥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总的来说,读完《米格尔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坚韧和勇气,也让我对墨西哥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相信,这个故事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在生活中充满勇气和希望。
《米格尔街》:世事如斯
![《米格尔街》:世事如斯](https://img.taocdn.com/s3/m/5c46e262be23482fb4da4cd3.png)
《米格尔街》:世事如斯展开全文序:局外人2001年,奈保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里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
”正如这句话所言,洞察是奈保尔的特长。
在他的作品序列中,不论是以非洲为创作背景的《自由国度》和《大河湾》,还是“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中,奈保尔都扮演着冷漠到几近刻薄的观察者角色。
但在《米格尔街》这本书里,奈保尔显得温情了很多。
在这本书中,奈保尔以少年的视角,甚至参与者的身份,观察着住在米格尔街上17个人。
尽管依旧保持审视和批判,但悲悯的角度、惆怅的情绪,柔化了奈保尔的尖锐。
即使这样,《米格尔街》的最后一个故事也是以“我”离开米格尔街作为结局。
和世界保持距离,才能不为世俗左右,奈保尔选择让自己变成一个局外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而且我很喜欢自己作为一个局外人。
”米格尔街上的微缩世界“外人开车经过米格尔街肯定只会说:‘贫民窟’,因为他看不见别的。
但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这儿的人却把它看作一个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与众不同。
”米格尔街的人都从事一些奇奇怪怪的工作。
鲍嘉假装要开裁缝店谋生,而在我印象里,他连一件西服也没做过。
波普自称是木匠,他在做一件没有名字的东西。
疯子曼曼想当政客,每逢选举必参加,每次得到的选票总是正好三张。
诗人B·华兹华斯要创作一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迄今为止,写了五年。
摩根想做花炮师,但在特立尼达很少有人使用摩根的花炮。
叔叔巴库堪称机械天才,常常把发动机拆得一塌糊涂。
米格尔街的人活得很自在。
鲍嘉是我见过最百无聊赖的人,他从早到晚总在玩纸牌游戏。
波普像个哲学家,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
曼曼从不干活,可他从来没闲着,为了写好一个字,会花上一整天的功夫。
B·华兹华斯的诗一个月写一行,预计再花二十二年可以完成。
摩根是我们的小丑,他整天都在琢磨一些新招,希望博我们一笑。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e1073f410a6f524cdbf85e3.png)
《米格尔街》读后感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达洛维夫人》中提到这么一句话:“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供人欣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旋律。
”由此我想到了那条充斥着脏乱与暴力的米格尔街,也想到了在米格尔街中、在绝望生活中兴高采烈活着的人们。
(一)月亮与六便士“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在追梦这件事上查尔斯无疑是个勇者,无论家庭、贫困还是疾病都没能阻止他奔向心中的月亮,就像是飞蛾扑火至死方休。
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波普也是其中一员。
在米格尔街的芒果树下波普总是在忙碌,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
而每当“我”问他在忙些什么,他的回答都是:“我在做一件没有名字的西。
”他从不顾及家庭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只有“我”知道他在追寻自己的梦想。
然而在波普从监狱回来后,他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波普最终也陷入了俗世,和平凡人一样为了生存而劳动。
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在波普选择为生存而庸碌劳作时,他就注定会与月亮错过。
就像弗朗茨·卡夫卡说的:“真正的道路在一条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
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理想出来都不是一帆风顺。
(二)公平与希望天才变平庸从来都是令人惋惜的遭遇,古有仲永,而米格尔街里也有伊莱亚斯。
在一个充斥着暴力的家庭里生活,伊莱亚斯的成长满是艰辛。
连他暴躁的父亲也会对他的成绩而骄傲,但就是这样一个的天才却最终成为了一个清洁车夫。
他本该有着光明而坦荡的人生,却始终没有通过剑桥结业考试的二等,没有成为一名医生。
这却仅仅是因为社会的偏见。
当社会的天平有失公正,随之而来的必定是无数人的悲怆与绝望,那个社会掐灭了太多人希望的光芒。
(三)母爱与无奈马克·吐温:“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就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米格尔街读书报告
![米格尔街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cc82b1ab52acfc789ebc92f.png)
真正的诗人——《米格尔街》读书报告小说《米格尔街》中有一篇描写诗人布莱克·沃兹沃斯与我的琐事使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些琐事看似杂乱无章,毫无关联,但是沃兹沃斯最伟大诗歌的创造却贯穿着整篇文章。
沃兹沃斯,表面上是一个乞丐,其实他的精神境界早已超过一个诗人。
沃兹沃斯与“我”是通过“看蜜蜂”认识的,他并不像别的乞丐一样单单讨饭吃,他还卖诗,即便是一个流浪汉写出来的诗,他仍认为这是“最伟大的诗”,“贱卖”四分钱一首。
尽管遭到了母亲的嫌弃,他仍和我成为了好友。
沃兹沃斯周游米格尔街,四处游历收集作为诗人的独特收获。
沃兹沃斯常常活在诗歌的世界中,他更情愿处事感性,这想必是他经历了许多之后磨炼出的个性,在他的诗世界中,没有社会的黑暗、没有苦难,这也应该是大多数诗人回避现实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做法,但不同于其他诗人的是——在关键时刻他仍会理性处事。
上述是对沃兹沃斯的定性,那么为什么我要说沃兹沃斯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呢?首先是沃兹沃斯对诗歌的热爱,他立志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他四处游历,一个月只写一行诗,这行诗是他这个月经历的浓缩——诗歌创作将耗去他二十二年的光阴——哪怕他已经衰老,他从未想过放弃。
这就是他对诗歌的热爱,他将这种热爱传递给周围的人,为“我”的诗歌方面进行了启蒙。
他对诗歌的热爱,使他无时不刻都活在诗的世界之中。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沃兹沃斯从没有矫揉造作地写诗,也从未功利地写诗。
他不同于《红楼梦》中那些诗人的是,他能将现实,用诗的眼光去看待;他能将不幸,用诗的语言去描淡;他能将苦难,用诗的力量去化解······《红楼梦》中的诗歌固然优美,但只是抒发个人情感罢了,而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在他跟“我”讲述男孩诗人和女孩诗人相遇又痛苦别离的故事时(这个故事的原形或许就是沃兹沃斯),他显得十分苍老,越发证实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更加确定了沃兹沃斯依靠诗歌对现实的解释,以及诗歌给予的力量一步一步坚持了作为诗人的作风。
米格尔街懦夫读后感
![米格尔街懦夫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af0088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5.png)
米格尔街懦夫读后感小说以米格尔•斯维尔德的成长历程为线索,穿插着他与巴黎各色人物的交往和遭遇。
米格尔•斯维尔德从一个孤独、羞涩的少年渐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年轻人,他探索人生的意义,渴望融入社会,但却在自己的懦弱和胆怯中徘徊不前。
米格尔•斯维尔德的懦夫性格是小说的核心。
他总是犹豫不决,畏缩不前,无法面对现实的挑战和压力。
他对待爱情也是犹豫不定,对爱人苏菲的感情一会儿热烈如火,一会儿又冷淡如冰,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和离别。
然而,正是米格尔•斯维尔德的懦夫性格,让他与小说中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产生了交集和冲突。
他与父亲、朋友、情敌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
米格尔•斯维尔德在这些人物之间游走,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挣扎。
米格尔•斯维尔德懦夫的形象在小说中具有象征意义。
他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形象,更代表了一种在困境中无法自拔、在自我挣扎中无法摆脱的社会现实。
小说通过米格尔•斯维尔德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以及当代人在纷繁世界中的迷茫和挣扎。
梅里奥在《米格尔街懦夫》中运用了许多文学手法,如描写叙述、心理分析、对话交锋等,使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戏剧性和张力。
他细腻入微地刻画了米格尔•斯维尔德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使读者深入感受到他的懦弱和矛盾。
同时,梅里奥对巴黎的生活和人情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思考,使小说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气息和社会批判的力量。
在整个小说中,米格尔•斯维尔德的成长历程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他通过与各种人物的交往和斗争,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懦弱和不足,但也在这些磨难中逐渐成长和坚强。
他最终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米格尔•斯维尔德是一个令人无法释怀的角色。
他的懦夫形象和坚毅的内心让人动容,读者无法不同情他的遭遇和挣扎。
随着故事的推进,米格尔•斯维尔德的形象在读者心中逐渐升华,成为一个令人难忘的文学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格尔街》读后感
其实在《米格尔街》这本书里面,这些人的结局都是很凄凉的。
要不是成了社会最底层,就是离开特立尼达岛,去了委内瑞拉。
因为文中多次提到委内瑞拉这个国家,所以我特意去查了一下这是个怎样的国家:狂热崇拜美女、治安非常混乱,据说抢劫,绑架,杀人,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那么米格尔街人是无地可去了,才去委内瑞拉的么?而我从书中得知的坐落在特岛首府西班牙港的那条米格尔街,感觉也不怎么文明。
说不文明,倒不如说是和外界脱轨了,仅存着那么一点点微弱的意识。
而且自我感觉异常良好,当一个清洁工,开个垃圾车,穿着西装革履就说明很富有,其实内心还是那么贫瘠,永远生活在自己所幻想而构成的美好生活中。
他们生活在生活最底层,却还是有很多理由可以开心地活着,但我一点也不羡慕。
他们的追求及其低俗,更是对自己做的事毫不后悔,似乎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些病态的人性与当时的社会事件有一定关系,他们为什么叫西班牙港,因为他们是被西班牙殖民的国家。
从中我们可以见微知著,这个社会中被殖民主义人民的生活就是这样自我麻醉,毫无生气的。
而对这些人来说,活着似乎也只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儿,找点乐子。
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么?为什么被殖民的人们都活得如此扭曲?是长期的压迫感?
那么再来谈谈殖民这个话题吧。
通俗地说,殖民到底好不好?回答:虽然可以促进文化经济交流,但是给殖民国和被殖民地都带来了不少的损失,对于被殖民国家,通常会受到杀戮和压迫,这种伤害有情感层面的,更多的还是经济上的。
而这种破坏力的大小取决于殖民国的方式。
从各种资源中了解到,西班牙的殖民是所有殖民运动中最臭名昭著的。
“西班牙海外殖民的目的是单纯的对于黄金白银等稀有金属的渴求。
西班牙人采取的是强硬地,暴力的方式,采取军事打击屠杀,毁灭当地宗教文化,强制推行天主教等方式进行殖民,这种行为对美洲原住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
米格尔街的人们得到了一些小利益,却不知人性正在逐渐被麻痹。
从广义相对论中简单的说:“由扭曲所造成的矛盾冲突,正是这个世界发展动力的来源。
所以扭曲的世界才是正确的世界”可以说我并不很理解,所以我很想加几个字,“外人看来扭曲的世界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世界,而自己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