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综述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便捷性的增加,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日益严重,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的分析1.心理需求满足机制大学生手机成瘾背后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心理需求满足机制、自我调控机制和社会认同机制。
首先是心理需求满足机制。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的信息获取需求日益增强,而智能手机作为信息获取最便捷的工具之一,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求。
手机还可以满足社交、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使得大学生愈发地依赖手机。
2.自我调控机制其次是自我调控机制。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处于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成长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需要进行调控。
而手机中的游戏、社交媒体等功能往往会激发大学生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们容易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
3.社会认同机制最后是社会认同机制。
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手机使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难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手机成瘾的心理。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和社会焦虑的影响,从而沉迷于手机中无法自拔。
1. 教育心理健康知识为了防止大学生沉迷手机,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手机成瘾的危害,并学会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
教育机构还可以开设相关课程,邀请心理学专家给学生讲解手机成瘾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2. 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学校可以制定手机使用管理制度,限制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内使用手机。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锻炼、学习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以减少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
3.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教育机构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对手机使用进行自我管理。
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设置时间提醒、锁屏密码等方式,限制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和频率。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报告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报告引言在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大学生群体也成为了手机成瘾的高风险群体。
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原因以及对其生活和学业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我们使用了两种数据收集方法: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
我们在某大学内发放了30份问卷,并在两个月内进行了一次实地观察。
问卷调查采用以下主要问题:1.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有多长?2.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 大学生是否有手机上瘾的感觉?4. 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是否能够自律?5. 大学生手机成瘾对生活和学业的影响如何?实地观察主要观察了大学生在课堂上和课间使用手机的情况以及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结果问卷调查结果1.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为4小时。
2.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包括社交媒体使用、娱乐、学习和工作等。
3. 9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有手机上瘾的感觉。
4. 70%的大学生承认他们无法自律地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
5. 大学生手机成瘾对生活和学业的影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以及社交能力下降等。
实地观察结果在课堂上观察到,在一个小时的课堂时间内,大约有70%的学生使用手机,其中50%以上的学生使用手机超过30分钟。
在课间休息时间,几乎所有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手机。
观察还发现,即使在没有手机使用限制的大学教室环境下,部分学生还是会暗自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媒体和游戏等活动。
讨论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学生普遍存在手机成瘾的问题,其中90%的受访者有手机上瘾的感觉。
2. 社交媒体使用是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类社交平台的浮躁和虚假信息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
3. 大学生普遍缺乏自律,在手机使用上无法控制自己。
这可能与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制力有关。
4.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大量使用手机导致大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社交能力下降。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手机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成瘾现象。
这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有必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以帮助他们摆脱手机成瘾的困扰。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1. 社交焦虑大学生处于一个社交较为频繁的阶段,他们对于社交关系的需求较为迫切。
由于社交技能的不足以及对于社交能力的不自信,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通过手机来进行社交,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社交焦虑。
这种手机作为社交工具的使用习惯逐渐演变成了手机成瘾行为。
2.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阶段,他们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当手机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后,他们很难控制自己对手机的使用,特别是在焦虑、无聊、孤独等负面情绪的驱使下,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的行为。
3. 心理依赖大学生往往对手机产生了一种心理依赖,他们习惯性地依赖手机来获得信息、消遣和娱乐,甚至把手机当做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来对待。
一旦失去了手机,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获取信息和社交而产生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反应。
4. 奖赏机制手机中的应用程序和游戏往往采用了奖赏机制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
当大学生不断地通过手机应用获得奖赏时,他们的大脑会释放多巴胺等激素,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进而导致手机成瘾的行为。
1. 提供社交训练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提供社交训练,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技能和自信心,减轻社交焦虑,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可以通过开展社交活动、组织团队合作和沟通培训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改善社交技能,并鼓励他们掌握更多的社交方式。
2. 培养自控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自控力训练课程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
《202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范文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与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然而,过度依赖智能手机带来的成瘾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并研究有效的成瘾干预对策。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一)冲动性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主要表现为无法抗拒使用智能手机的诱惑,频繁查看手机,甚至在上课、考试等重要场合也不由自主地分心。
这种冲动性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个人的自控能力、环境压力以及社交需求等。
(二)其他相关因素1. 心理因素:包括个人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自我控制力差等心理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
2.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氛围、人际关系等也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3. 生理因素:如睡眠不足、生物钟紊乱等生理问题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增强。
三、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智能手机。
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二)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和自律意识。
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的关注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研发更加健康、合理的手机应用软件,减少过度依赖智能手机的诱因。
此外,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降低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四)个人自我管理个人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计划,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
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扩大社交圈子,减少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
高校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激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探究引言自智能手机的问世以来,其成为了现代高校生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智能手机使用引起的成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激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并提出一些成瘾干预的对策。
激动性成瘾激动性成瘾是指人们在无法抑止自己行为的欲望下,通过迅速满足行为来获得快感。
高校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激动性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满足感:智能手机成瘾者往往期望马上获得信息、社交媒体的消息更新等。
这种快速满足感让他们逐渐陷入依靠并无法自拔。
2. 社交压力:高校生在平时生活中需要频繁地与同龄人进行社交,智能手机成为了维系这种社交的工具。
无法离开智能手机意味着无法参与到身边的社交活动中去,这一压力加剧了智能手机成瘾的激动性。
3. 数字化生活:现代高校生的生活逐渐依靠于智能手机,从进修到娱乐,几乎全部生活方面都与手机休戚与共。
这种数字化生活让高校生无法割舍与智能手机的干系,从而增加智能手机成瘾的激动性。
其他相关因素除了激动性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与高校生智能手机成瘾相关的因素:1. 自我控制能力:探究显示,低自我控制能力的高校生更容易成为智能手机成瘾的受害者。
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往往无法抵挡智能手机诱惑,长时间使用手机。
2. 孤独感:高校生面临着许多转变和压力,适应新环境和建立新社交干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那些感到孤独的高校生来说,智能手机成为了避开现实并获得安慰的手段,使他们更容易陷入成瘾。
3. 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生智能手机成瘾的进步与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有密切干系。
例如,焦虑、抑郁等情感问题会加剧对智能手机的依靠程度,往往导致成瘾。
成瘾干预对策为了援助高校生摆脱智能手机成瘾,推出以下一些干预对策:1.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高校生可以通过参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培训和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控制欲望和行为的能力。
例如,进修专注力训练、心理调整等技巧。
大学生手机使用及依赖现状研究
大学生手机使用及依赖现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现状及其对日常生活、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而分析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表现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通过大量的文献回顾和数据分析,概述当前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普遍性和频繁性,揭示其在信息获取、娱乐休闲、社交互动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本文也将关注到手机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过度使用、依赖性增强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也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接着,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一手数据,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性别、年级、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的差异,本文旨在揭示手机依赖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旨在帮助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减少依赖,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期望能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众多研究指出,大学生普遍存在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张三等,2022李四等,2023)。
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
一些研究认为,社交需求是导致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之一。
智能手机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渠道,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王五等,2023)。
智能手机上的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软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和寻求认同的平台(赵六等,2024)。
手机依赖并非全然负面。
一些研究显示,适度的手机使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管理时间和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孙七等,2023)。
智能手机上的教育应用程序和在线资源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有助于他们的学术成长(周八等,2024)。
《202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范文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与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其中智能手机成瘾现象尤为突出。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有效的干预对策。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相关因素1. 冲动性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主要表现为无法控制使用欲望,频繁查看手机,即使在无实际需求的情况下。
这种冲动性往往与个体的心理需求、习惯养成等因素有关。
2. 相关因素(1)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寻求自我满足和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是导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
(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关爱,学校中缺乏足够的课外活动和社会中网络信息的泛滥等都可能加剧大学生的智能手机成瘾问题。
(3)个人因素:个人自制力、生活习惯、社交需求等也是影响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的重要因素。
三、成瘾的危害智能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社交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长期沉迷于手机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睡眠质量差、心理健康问题等,同时也会影响学业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成瘾干预对策针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干预对策:1.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智能手机的使用,了解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 改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家庭应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中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共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休息、规律运动等,以减少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4. 引入专业心理辅导对于已经出现智能手机成瘾症状的大学生,应引入专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研究1 引言1.1 论题提出背景手机是21世纪最为普及的电子产品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工具。
在欧美亚洲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生频频出现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这是由于年轻人比其他年龄群体更容易产生手机使用问题[2]。
再看大学校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宿舍里,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的学生比比皆是。
高频率、长时间地使用手机的个体,在心理上会对手机产生依赖,重度者一旦离开手机就会心神不宁,并伴随各种负面情绪。
由于手机的普及率比电脑更高,手机成瘾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网络成瘾,成为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受到了社会和研究者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归属感,从而增进其幸福感[6]。
而社会支持不足则有可能引发各种问题,如适应不良[7]等。
早期有关成年人社会支持的研究较多,近年来,学术界将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问题上。
由于不同的学者研究方向的差异,尚且没有统一而完整的社会支持理论体系,因此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兴领域。
对大学各个方面的适应,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竞争加剧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重大考验。
良好的学校适应不仅是本科阶段学业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还会继续对个体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3]。
另一方面,一旦学校适应不良,则有可能引起抑郁[4]、成瘾[5]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由于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学校适应问题。
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完善学校适应的理论框架,构建切实可行的支持体系,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课题。
由此可见,研究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存在文化差异。
因此,切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1.2 概念界定1.2.1 手机成瘾倾向手机成瘾倾向,又叫手机依赖倾向、手机过度使用倾向。
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精选3篇)
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精选3篇)大学生手机依赖篇1我们所说的“手机依赖”主要是指个体形成的一种对手机的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比如说如果手机没有带在身边就会有心烦意乱的感觉;一段时间听不到手机的铃声,就会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等等,这些类似的行为都可以算作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被调查对象中约有60.8%的大学生平时必须把手机带在身边,仅有约2%的大学生平时几乎不带手机在身边。
在面对“您在走到离家约100米的地方突然想起手机没有带,您会回去取吗”这个问题时,仅有10%的大学生选择不会回去取;更多的人则选择了“不一定,看情况”和“一定”的选项。
而在面对“如果让您克制不用手机,您能坚持多长时间”的问题时74.5%的大学生只能坚持半天或一天。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约49%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会超过3小时以上。
这些调查数据可以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对手机媒介产生了依赖性。
通过深度访谈法我们也发现:在大学课堂上几乎每堂课都会听到手机铃声,尤其是人数较多的一些公共课和选修课;其次,无论是在课间喧闹的走廊、食堂还是安静的图书馆,都会很容易看到手机不离手的大学生;也有不少被访者坦诚如果手机忘在寝室就会有心里发慌的空落感,有时候还会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和振动当成自己的手机响声进而去看手机。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大学生对手机产生强大的依赖性?我进行了以下原因的分析:一、手机功能的强大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对象中约94%的大学生使用的是智能机。
智能机较之普通机的功能更加齐全和强大,它可以满足大学生对上微博、刷人人、看视频、听音乐、看电子书、玩游戏等多种功能的需求。
而且现在的智能机可以直接连接到无线网络,大学生可以不必担心手机流量使用超额的问题,从而可以自由的畅游网络。
在深度访谈中我甚至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认为手机可以代替其他的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活动。
二、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大学是一个大学生在各方面再发展、再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对信息和知识渴求的黄金阶段。
社会学论文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
社会学论文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了手机成瘾的困境。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社交需求的满足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交活跃的阶段,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
然而,由于课业压力和社交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往往感到孤独和焦虑。
手机成为了他们寻求社交满足的途径。
通过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大学生可以与朋友们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手机成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
二、娱乐消遣的便利手机不仅提供了社交功能,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娱乐消遣方式。
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观看视频、玩游戏、听音乐等,以缓解压力和寻求快乐。
手机上的娱乐应用程序往往设计得极具吸引力,让大学生难以自拔。
他们沉迷于手机游戏或者追剧,往往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
手机成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娱乐消遣需求。
三、逃避现实的方式大学生面临着课业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多重压力。
他们常常感到焦虑和无助,而手机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方式。
通过手机上的游戏、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大学生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的困扰,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
然而,这种逃避只是暂时的,长期下去会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逐渐疏离,甚至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消极的态度。
四、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还与个人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大学生可能存在自卑、自尊心过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手机成为了他们寻求满足和安慰的途径。
此外,一些大学生可能缺乏自律和自我控制能力,无法有效地管理手机使用时间,导致手机成瘾行为的出现。
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成瘾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社交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论文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论文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更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本论文将从心理、社交、学业等多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措施。
一、心理依赖大学生对手机的心理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手机成为了他们情绪管理的工具。
在面对压力和困扰时,大学生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寻求安慰和宣泄,从而缓解自身的不适情绪。
其次,手机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满足了大学生的消遣需求。
他们习惯性地玩游戏、刷社交媒体等,对手机娱乐功能产生了依赖。
最后,手机还作为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他们依赖手机进行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
二、社交依赖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社交工具与他人交流,并与其保持联系。
他们更喜欢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QQ等,与好友、同学分享生活、交流心情。
其次,手机社交工具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
然而,社交依赖也导致大学生更加依赖手机的存在,而对面对面的交流产生了怠慢和困扰。
三、学业依赖在大学生的学业生活中,手机也产生了重要的依赖作用。
首先,手机作为一个学习工具,使得大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料、查找课程信息等,提高学业效率。
其次,手机上的学习应用程序帮助大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学习方法的改进。
然而,学业依赖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手机上其他娱乐性质应用的过度依赖,影响学习的时间和效果。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个体心理因素方面,对手机的依赖可能与个体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关。
大学生在面对负面情绪和挫折时,习惯性地通过手机来逃避现实,而缺乏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
另外,环境因素也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广告的宣传、同伴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手机的重视程度,都可能促使大学生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研究与对策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正确使 用手机,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制定相关法规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限制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 场所,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社会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有手机上瘾问题的 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手机使用成瘾与多种因素相关
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性别、性格、家庭背景、专业、学校类型等因素均有一定的 关系。
手机使用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
长时间的手机使用可能导致大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睡眠质量下降、近视率增加等问题。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中国高校大学生,对于其他国 家或地区的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尚无涉及。
02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 描述
上瘾现象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生活、学习、健康等 方面受到负面影响的一种行为成瘾。
特征
沉迷手机、难以自拔、无法控制使用时间、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损害身体 健康等。
上瘾现象的普遍性
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
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并保持高频使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手机上 瘾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增加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减少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
提供替代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文化节、运动会等,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对社会的建议
此外,我们还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象与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因素没 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缺乏运动和不良的作息习惯与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有一 定的相关性。
《202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范文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与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然而,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已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关注问题,其中尤以成瘾性为显著。
本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以及与其相关的其他因素,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与对策分析,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智能手机成瘾的现状(一)定义与分类智能手机成瘾指的是个体因过度依赖智能手机而产生的行为上瘾。
具体表现为长时间使用、无节制地浏览社交媒体、过度依赖游戏等应用软件等。
这种成瘾现象不仅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现状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智能手机使用率非常高,长时间的手机使用成为常态。
尤其是在学习和休息时,不少学生依赖手机游戏、短视频和社交应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智能手机成瘾症状。
三、影响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因素(一)个人因素1. 冲动性:个人的冲动性特质对智能手机成瘾具有显著影响。
高冲动性的个体往往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行为。
2. 自控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更容易沉迷于手机,无法控制自己的使用时间。
(二)环境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对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习惯具有重要影响。
2. 校园环境:校园内社交活动、课余时间的安排等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使用的重要因素。
四、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干预对策(一)家庭层面的干预措施1. 家长引导: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问题,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关爱。
2. 家庭教育:通过家庭教育和示范作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使用手机的观念和习惯。
(二)学校层面的干预措施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关于手机成瘾危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2. 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减少过度依赖手机的时间。
大学生手机依赖探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探析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学生群体。
他们用手机上课、做作业、打游戏、聊天、寻找信息等,手机已经跟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进行探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表现1. 上课玩手机在大学教室里,随处可见的是低头玩手机的学生。
他们不是在听讲,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手机世界里,即使老师在讲授最重要的知识,他们也无动于衷。
这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学习效果。
2. 宿舍过度使用手机大学生一回到宿舍,就会打开手机,玩游戏、看视频,甚至熬夜到凌晨。
手机成为了他们睡前不可或缺的“玩具”,大大影响了他们的作息时间和睡眠质量。
3. 社交依赖手机大学生们通常通过手机聊天、微博、朋友圈等方式与朋友们保持联系。
这种社交方式也加剧了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甚至产生了一种焦虑,害怕与外界失去联系。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1. 社交需求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对社交的需求很高,而手机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方式,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依赖手机的习惯。
2. 缺乏自律意识大学生刚刚脱离了父母的管教,要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行为,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容易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
3. 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往往会通过手机游戏、视频等方式来逃避现实,而不是主动面对和解决问题。
三、对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对策1. 培养自律意识大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自律意识,自觉控制手机使用时间,避免沉迷于其中。
2. 合理规划时间大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将手机使用纳入到正常的时间安排中,避免过度使用。
3. 多元化社交大学生可以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交活动,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4. 科学管理使用手机大学生可以在手机上设置使用时间和应用程序的限制,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好习惯,避免过度依赖。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教育策略的制定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1. 社交需求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社交需求非常强烈。
手机成为他们与外界社会联系的重要工具,通过手机社交软件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进行交流。
大学生渴望得到社交网络的认可和关注,而手机成为了他们实现这一需求的途径。
2. 消遣娱乐大学生生活节奏紧张,课业繁重。
手机成为了大学生放松自我、消遣娱乐的重要方式,通过手机可以观看视频、玩游戏、听音乐等,从而获得愉悦感和快乐。
3. 不安全感许多大学生对未来感到不安,面临着学业、职业选择等重大决定。
手机成为了他们面对现实问题时的一种逃避手段,通过沉迷于手机中,可以暂时忘却自己的焦虑和不安。
4. 自我认同大学生在探索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手机成为了他们表达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工具。
通过手机社交软件发布自己的状态、照片、视频等内容,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二、教育策略研究1. 增强自我意识学校教育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让他们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学校及家庭应当共同努力,推动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立规范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提倡多参与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逐渐减少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3. 增加社交交流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社交活动,提供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大学生感受到真实社交的乐趣和满足感。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现实社交的兴趣,减少对手机社交的依赖。
4.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手机使用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督。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综述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综述摘要:手机成瘾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近年来,我国研究者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手机成瘾的概念界定、大学生诊断测量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相关因素及干预各个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最后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手机成瘾诊断标准和测量相关因素干预根据工信部2011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达到9.3亿。
7月由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已达3.18亿。
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开放性和应用性得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
大学生在享受手机带来新的娱乐和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了手机的奴役的对象,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甚至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开始因手机成瘾症而感到苦恼,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1手机成瘾的概念成瘾,在新华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般指人对某类事物或东西的依赖性达到一定的程度”。
在这之前对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药物的依赖上,而近些年来,行为科学提出了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概念,常见的有:赌博成瘾(Griffiths,1995),财富成瘾(Slater,1980),性成瘾(Carnes,1983),计算机成瘾(Griffiths,1995)等[1],这些成瘾行为和创痛的药物成瘾表象很是相似,具有强烈心理和行为效应。
有些用户无节制、无限度的使用手机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及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现象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此也越来越重视,于是,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和讨论也在不断地增多。
对于手机成瘾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各自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韩登亮、齐志斐等人[2]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
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大学生自由时间较多,缺乏有效的监 管和约束,容易过度使用手机。其次,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可以满足大学生娱 乐、交友、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使得他们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此外,一些学生可 能通过手机来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和困难,寻求心理安慰。最后,大学校园文化的 影响也不可忽视,很多学生为了融入集体,避免被孤立,而盲目追求使用手机的 潮流。
谢谢观看
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手机成瘾的定义
02 二、手机成瘾的原因
03 三、手机成瘾的危害
04
四、手机成瘾的预防 和治疗
05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了一种被称为“手机成瘾” 的现象。手机成瘾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社交、学习和工 作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3、提供替代活动: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其他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户外运 动、兴趣爱好小组等,让孩子体验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 赖。
4、父母以身作则:父母自身应树立良好的榜样,减少自己在孩子面前对手 机的过度依赖。通过榜样的力量,孩子可以学会正确地使用手机,避免成瘾。
5、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手机成瘾情况严重,父母可以考虑寻求专业 帮助。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孩子处理手机成瘾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 方案。
3、避免在不适宜的场合使用手机:例如在会议或学习中使用手机是不合适 的。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在这种场合中使用手机。
4、建立支持网络:与家人、朋友和医生建立支持网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 应对手机成瘾问题。这些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帮助人们更好地控 制使用手机的冲动。
《手机成瘾问题探析文献综述2700字》
手机成瘾问题研究文献综述目录手机成瘾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1)1 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 (1)1.1手机成瘾的概念界定 (1)1.2 手机成瘾的以往研究 (1)2 关于自我控制的研究 (2)2 自我控制的以往研究 (2)3 手机成瘾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3)参考文献 (3)1 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1.1手机成瘾的概念界定手机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指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造成了个体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造成了社会性功能受到损害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3]。
1.2 手机成瘾的以往研究现阶段,国内的研究者针对手机成瘾的相关研究主要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入手。
国内学者对于手机成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上,通过研究学生群体显示了当今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普遍性。
近年来,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呈现出上升趋势。
冯立元(2019)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者占被试总人数的26.8%,其中高达20.3%的大学生是手机过度使用者[4]。
万亚丽(2019)调查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发生率为23.8%[5]。
张藐尹(2020)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患者占总人数的23.87%[6]。
在手机成瘾性别差异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的观点不同。
万亚丽(2019)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手机成瘾问题上不存在显著差异[5]。
张冰(2019)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在手机成瘾问题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7]。
郑小冬(2020)认为女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水平显著高于男生[8]。
在年级差异上不同的研究者的结论差异较大。
李宗波等(2017)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机依赖问题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三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9]。
周红燕(2017)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手机成瘾问题不存在显著差异[10]。
贾蔚文等(2021)认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1]。
不同学者在专业差异的研究上观点不一致。
李宗波等(2017)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艺体类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文史类、经管类以及医学类大学生[9]。
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手机成瘾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对策。
我们将首先分析手机成瘾的定义及其在大学生中的表现,明确手机成瘾行为的特征。
接着,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探讨手机成瘾的成因,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现有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对策,旨在帮助大学生合理控制手机使用,避免手机成瘾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我们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手机使用环境。
二、手机成瘾行为的定义及诊断标准手机成瘾行为,也被称作“手机依赖症”或“手机过度使用”,指的是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这种行为表现为对手机的强烈渴求和冲动控制障碍,甚至在无法使用手机或担心手机丢失、电量耗尽等情况下,会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
诊断标准上,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国际公认的标准,如美国心理协会(APA)提出的行为成瘾模型,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失控性:用户无法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尽管他们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带来问题。
渴求性:用户强烈渴望使用手机,甚至愿意牺牲其他重要的活动或责任来满足这种需求。
耐受性:用户需要不断增加手机使用的时间或频率,以获得相同的满足感。
戒断反应:当用户无法使用手机时,会出现焦虑、烦躁、易怒等情绪反应。
冲突性:手机使用行为会导致用户与家人、朋友或同事发生冲突,或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
如果个体在手机使用上符合上述五个标准中的三个或更多,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其存在手机成瘾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综述摘要:手机成瘾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近年来,我国研究者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手机成瘾的概念界定、大学生诊断测量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相关因素及干预各个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最后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手机成瘾诊断标准和测量相关因素干预根据工信部2011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达到9.3亿。
7月由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已达3.18亿。
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开放性和应用性得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
大学生在享受手机带来新的娱乐和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了手机的奴役的对象,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甚至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开始因手机成瘾症而感到苦恼,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1手机成瘾的概念成瘾,在新华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般指人对某类事物或东西的依赖性达到一定的程度”。
在这之前对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药物的依赖上,而近些年来,行为科学提出了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概念,常见的有:赌博成瘾(Griffiths,1995),财富成瘾(Slater,1980),性成瘾(Carnes,1983),计算机成瘾(Griffiths,1995)等[1],这些成瘾行为和创痛的药物成瘾表象很是相似,具有强烈心理和行为效应。
有些用户无节制、无限度的使用手机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及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现象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此也越来越重视,于是,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和讨论也在不断地增多。
对于手机成瘾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各自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韩登亮、齐志斐等人[2]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
并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无限制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心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例如;莫名的紧张,莫名的心慌。
屠斌斌、章俊龙和姜伊素[3]将其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循环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和手机信息搜索成瘾三种类型。
国外的研究者则更倾向于用问题性手机使用或手机依赖等术语来表达手机成瘾,在Griffiths看来,手机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互动性和非生化的行为成瘾[4]。
现在中国国内对手机成瘾的研究的学者并不是太多,部分研究者着手编制手机成瘾问卷[3,5]。
有研究者开始关注手机成瘾的心理学分析,如韩登亮与齐志斐[1]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成因、危害进行心理进行了深刻、严谨的分析;王小运与伍安春[5]探讨手机成瘾的成因和对策;梁维科[6]探讨了青少年手机游戏成瘾的原因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
王薇综述了手机成瘾的概念、测量及影响相关因素,特别提到人格特征和社会交往因素在手机成瘾当中的影响[7]。
刘红与王洪礼[8]探讨了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寂寞孤独感、手机用户使用动机的关系。
2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诊断和测量就手机成瘾而言,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疾病分类系统正式把它列入到心理障碍的范畴,有研究者参照国外传统的用来界定物质依赖(或成瘾)的标准,即《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通过研究过度使用手机的用户,给出确定此症状的6项标准,分别是突显性、耐受性、冲突性、复发性、戒断性和兴奋性。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按照自己对手机使用成瘾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编制测查工具用以诊断手机成瘾。
下面是现阶段国内外比较常用的测量工具的简介:根据手机成瘾和感觉寻求的相关概念,重庆邮电大学王小运、伍安春[6]编制了关于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感觉寻求的关系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三大版块,即调研对象基本概况、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和感觉寻求尺度。
问卷第1版块,主要搜集被试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家乡所在地、年级以及专业等信息。
问卷第2版块采用由华中师范大学熊婕[5]等编制的《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诊断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阶段概况。
此量表共有16个题目,它采用Likert5点自评量表编排,其中共包含4个因素,分别为戒断症状(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显行为(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和心境改变(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和波动)。
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效度系数达到0.90以上。
第3版块采取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王伟教授改编的《感觉寻求量表》,该量表又分为4个分量表,分别为危险和寻求冒险(热切渴望参加强烈的、具有危险性、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经历寻求(通过自身的独立思维和感觉来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放纵欲望(热衷于使人情绪亢奋,比较激烈,不用加以限制的活动);不甘寂寞(表示讨厌独自一人的生活,厌恶平庸乏味的人或事,向往改变,讨厌重复)。
Billieux和Linden等人编制了《手机的问题性使用问卷(PUMPQ)》,该问卷包含了30个项目来测量手机的问题性使用的四个方面,即禁止性使用、危险性使用、财政问题和依赖症状。
PUMPQ的全部评分用来测量总体的手机问题性使用.所有的项目采用李克特式评分,分数从1到4,分数越高表明对手机的依赖性越高.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的指标,目前的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Cronbach’s alpha=0.89)。
Woong Ki Park根据成瘾的心理模型,用Horvath编制的电视成瘾量表的修订版本来测量手机成瘾,该量表DSM-IV为基础,从依赖行为产生的7个标准:耐受性、戒断性、无意识使用、减少使用、时间花费、用其他活动替代和继续使用来划分维度,采用5点李克特式记分,共20题,在韩国大学生中施测,从而建立手机成瘾问卷,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0.85,具有较高的信度。
3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相关因素的研究3.1心理因素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发现,人格特征作为潜在、不可发现的的预测者,与成瘾行为或依赖行为有较大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一般容易形成手机成瘾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外倾性、神经质、胆汁质,自卑、孤独、抑郁和焦虑等。
相关分析表明内外向与突显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戒断症状、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与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2生理因素生理理论认为人脑中有“快乐中枢”,当手机成瘾者上网时对大脑进行化学反应式的刺激,从而释放出多巴胺,进而使人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行为。
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基姆伯雷博士的一份研究资料表明,手机成瘾的发生机理是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或使用次数过多,使得大脑相关的高级神经中枢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导致血压升高,令人更加精神颓废和意志消沉。
4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在我国,由于手机普及较晚,手机成瘾的出现也较晚,与此相关的研究也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相对于国外的研究都存在相当的差距。
尽管如此,由于很多研究者的努力,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现在为止,国内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下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手机成瘾的概念术语及界定上还有争议。
在我国,多数研究者及使用“手机成瘾”这一术语,也有些研究者使用“手机依赖性使用”或是“问题性手机”。
在相关概念的命名和界定仍需讨论并达成一致。
第二,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研究所用测量工具不统一。
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诊断工具,使得不同研究者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筛选的比例不一,从3%到13%,结果相差很大。
另外,使手机成瘾的干预效果难以评价。
为了便于比较研究,应尽量选用标准化的诊断工具,并采用一致的干预效果评价指标。
第三,在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相关因素研究中,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是研究最多的,也是最富有争议的。
但是由于心理社会问题导致了手机成瘾,还是由于手机成瘾导致了心理社会问题,即因果研究非常少,需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现有的研究绝大多数是横断面的研究,纵向研究非常少,而后者应是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1]BURGER J M.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5-126.[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3]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48-50[4]GRIFFTHS M.”Internet addiction:Dose it really exist?”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Intrapersonal,Interpersonal,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M].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1998:61-75.[5]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卫生评估,2012,26(3):222-225[6]王小运,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40-43[7]梁维科.青年手机游戏成瘾的原因与负面影响分析.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7(5):26-29[8]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DisorderLI Shuang(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handong Jianan,2500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mobile phone,a new psychological-social problem mobile phone addiction emerges.At present,researchers studied the phenomenon and get some progress in china.On the basic of previous researches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es,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definition,diagnostic critetria and testing,relative factors,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 researches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es.Finally 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e limitation of current researches and forward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Key words:mobile phone addiction;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esting;relative factors;inter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