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综述

摘要:手机成瘾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近年来,我国研究者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手机成瘾的概念界定、大学生诊断测量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相关因素及干预各个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最后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手机成瘾诊断标准和测量相关因素干预

根据工信部2011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达到9.3亿。7月由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已达3.18亿。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开放性和应用性得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在享受手机带来新的娱乐和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了手机的奴役的对象,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甚至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开始因手机成瘾症而感到苦恼,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1手机成瘾的概念

成瘾,在新华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般指人对某类事物或东西的依赖性达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之前对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药物的依赖上,而近些年来,行为科学提出了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概念,常见的有:赌博成瘾(Griffiths,1995),财富成瘾(Slater,1980),性成瘾(Carnes,1983),计算机成瘾(Griffiths,1995)等[1],这些成瘾行为和创痛的药物成瘾表象很是相似,具有强烈心理和行为效应。有些用户无节制、无限度的使用手机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及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现象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此也越来越重视,于是,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和讨论也在不断地增多。对于手机成瘾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各自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韩登亮、齐志斐等人[2]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并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无限制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心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例如;莫名的紧张,莫名的心慌。屠斌斌、章俊龙和姜伊素[3]将其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循环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和手机信息搜索成瘾三种类型。国外的研究者则更倾向于用问题性手机使用或手机依赖等术语来表达手机成瘾,在Griffiths看来,手机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互动性和非生化的行为成瘾[4]。现在中国国内对手机成瘾的研究的学者并不是太多,部分研究者着手编制手机成瘾问卷[3,5]。有研究者开始关注手机成瘾的心理学分析,如韩登亮与齐志斐[1]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成因、危害进行心理进行了深刻、严谨的分析;王小运与伍安春[5]探讨手机成瘾的成因和对策;梁维科[6]探讨了青少年手机游戏成瘾的原因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王薇综述了手机成瘾的概念、测量及影响相关因素,特别提到人格特征和社会交往因素在手机成瘾当中的影响[7]。刘红与王洪礼[8]探讨了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寂寞孤独感、手机用户使用动机的关系。

2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诊断和测量

就手机成瘾而言,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疾病分类系统正式把它列入到心理障碍的范畴,有研究者参照国外传统的用来界定物质依赖(或成瘾)的标准,即《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通过研究过度使用手机的用户,给出确定此症状的6项标准,分别是突显性、耐受性、冲突性、复发性、戒断性和兴奋性。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按照自己对手机使用成瘾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编制测查工具用以诊断手机成瘾。下面是现阶段国内外比较常用的测量工具的简介:

根据手机成瘾和感觉寻求的相关概念,重庆邮电大学王小运、伍安春[6]编制了关于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感觉寻求的关系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三大版块,即调研对象基本概况、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和感觉寻求尺度。问卷第1版块,主要搜集被试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家乡所在地、年级以及专业等信息。问卷第2版块采用由华中师范大学熊婕[5]等编制的《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诊断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阶段概况。此量表共有16个题目,它采用Likert5点自评量表编排,其中共包含4个因素,分别为戒断症状(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显行为(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和心境改变(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和波动)。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效度系数达到0.90以上。第3版块采取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王伟教授改编的《感觉寻求量表》,该量表又分为4个分量表,分别为危险和寻求冒险(热切渴望参加强烈的、具有危险性、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经历寻求(通过自身的独立思维和感觉来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放纵欲望(热衷于使人情绪亢奋,比较激烈,不用加以限制的活动);不甘寂寞(表示讨厌独自一人的生活,厌恶平庸乏味的人或事,向往改变,讨厌重复)。

Billieux和Linden等人编制了《手机的问题性使用问卷(PUMPQ)》,该问卷包含了30个项目来测量手机的问题性使用的四个方面,即禁止性使用、危险性使用、财政问题和依赖症状。PUMPQ的全部评分用来测量总体的手机问题性使用.所有的项目采用李克特式评分,分数从1到4,分数越高表明对手机的依赖性越高.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的指标,目前的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Cronbach’s alpha=0.89)。

Woong Ki Park根据成瘾的心理模型,用Horvath编制的电视成瘾量表的修订版本来测量手机成瘾,该量表DSM-IV为基础,从依赖行为产生的7个标准:耐受性、戒断性、无意识使用、减少使用、时间花费、用其他活动替代和继续使用来划分维度,采用5点李克特式记分,共20题,在韩国大学生中施测,从而建立手机成瘾问卷,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0.85,具有较高的信度。

3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相关因素的研究

3.1心理因素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发现,人格特征作为潜在、不可发现的的预测者,与成瘾行为或依赖行为有较大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一般容易形成手机成瘾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外倾性、神经质、胆汁质,自卑、孤独、抑郁和焦虑等。相关分析表明内外向与突显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戒断症状、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与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2生理因素

生理理论认为人脑中有“快乐中枢”,当手机成瘾者上网时对大脑进行化学反应式的刺激,从而释放出多巴胺,进而使人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行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基姆伯雷博士的一份研究资料表明,手机成瘾的发生机理是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或使用次数过多,使得大脑相关的高级神经中枢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导致血压升高,令人更加精神颓废和意志消沉。

4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在我国,由于手机普及较晚,手机成瘾的出现也较晚,与此相关的研究也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相对于国外的研究都存在相当的差距。尽管如此,由于很多研究者的努力,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现在为止,国内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下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手机成瘾的概念术语及界定上还有争议。在我国,多数研究者及使用“手机成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