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形态解读
街区制下西安城市街区演变、动因及认知探析
![街区制下西安城市街区演变、动因及认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a4462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a.png)
城乡规划·设计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街区制下西安城市街区演变、动因及认知探析李 晨,乔 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西安作为历史古都,其城市街区具有自身的特色,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文章从街区制概念及特征出发,运用历时演变分析法和成因性分析法归纳总结了西安城市街区的演变规律和根本动因,从统治阶层的行为、经济利益的选择和文化价值的导向三个方面的演变动因对目前推进的街区制的错误认知进行再解读,期望为探索符合西安城市需求的街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认知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街区制;街区形态;演变;动因;认知误区[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6.04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Motivations and Cognition of Xi’an Urban Block Form inthe Block SystemLi Chen, Qiao Zheng(Architecture Colleg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Abstract: As an ancient historical capital, Xi’an city block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lock syst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rules and fundamental motivation of urban blocks in Xi’an with diachronic evolution analysis and genetic analysis. Then, it reinterprets the wrong cognition of the current advancing block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behavior of the ruling class, the choice of economic interest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ultural values, aiming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and experi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on the urban block pattern in line with the urban needs of Xi’an.Key words: block system; block form; evolution; motivations; cognitive mistakes1引言街区可以说是城市设计中的最微观的视角,但却能让生活在此中的人们最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的特征和品质。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83c9390975f46527d3e1e9.png)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城市的水系生态环境制约和影响这古都西安千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变迁,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的一个环节。
论文以西安水域空间构架和城市形态为研究对象,以动态发展、历史演进的观点,从研究西安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着手,发现影响二者的动因及制约条件,对西安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本质的理解,并试图解析二者之间的关联规律。
标签:水域空间;城市形态;西安一、西安古代水环境特征概述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北临渭水,南依秦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陆海”的美称。
纵览西安的历史,阅读那些关于水的诗文记载,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八水绕长安”。
源于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用“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汉代上林苑的壮丽之美,以后就有了这“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八水绕长安”是西安最有历史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
在这个水资源短缺的关中城市,也曾有过水的辉煌。
纵观几千年的城市发展,西安由一个汉唐时期的富水之都演变为一个水域资源匾乏的现代城市,其发展历程值得我们研究。
西安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渭河横贯关中平原,环绕今日的西安城北流经过撞关最后注入黄河,而居住在关中平原附近的炎帝和黄帝部落就构成了黄河文化的源头。
渭河众多支流犹如叶脉一般伸向整个关中平原,位于沿河南岸的南北地区地势最为宽阔,所以河流分布也最为稠密。
由于这种丰富的八水自然水系,历代王朝均选择在此建都。
随着现代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水域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关联也日益增多。
需要我们通过认识西安城市形态与水域空间总体构架的关系,以及西安城市的自然山水肌理,从而构建城市水域网络构架并合理塑造城市空间发展形态。
二、西安历代水域空间总体架构与城市形态总体状况特点古代西安城市临河建成之初时,因城市规模较小,水域空间构架对于城市形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选址、二是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如粮仓、交通设施码头等的设箭。
城市商业形态演进研究——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商业形态演进研究——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a74a12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6.png)
城市商业形态演进研究——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城市是现代化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商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商业形态的演进一般经历了传统商业、购物中心、商业街和综合商业等几个阶段。
随着城市商业功能不断升级,不同形态之间的互补与竞争不断加强。
而西安大唐不夜城作为西安市商业扶持计划的重点项目,已经成为了西安城市商业的一个亮点。
在西安市商业发展的背景下,探究大唐不夜城商业形态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于推动西安市商业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究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形态的演进规律,并找出其发展中的优劣势因素。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调研国内外有关城市商业形态演进的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当前国内外大环境下城市商业发展中的各种趋势和形态,为后续调研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采用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形态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形态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相互补充关系,分析出其演进规律及其变化的原因。
最后,制作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唐不夜城商家和消费者进行调查,了解大唐不夜城消费者的消费属性及其意愿,并结合案例研究法的结论,得出大唐不夜城商业形态变化的优劣势因素,进一步推动大唐不夜城商业形态的升级和优化。
三、预期成果通过深入研究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形态的演进规律,并结合问卷调查法调查得出消费者的消费属性和意愿,本研究将得出以下几点预期成果:1. 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形态的演变规律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2. 大唐不夜城消费者的消费属性和意愿,对商家提供一定的市场参考和判断依据。
3. 大唐不夜城商业形态变化的优劣势因素,为促进大唐不夜城商业形态的升级和优化提供依据。
四、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于2022年3月启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22年3月-2022年4月):确定研究方向,制定调查问卷,收集背景资料,文献查阅。
西安城市形象设计
![西安城市形象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0a3aa3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e.png)
西安城市形象设计西安城市形象设计1、人文西安的城市形象西安市的城市定位“盛唐风格的国际化大都市”凸显了西安的历史文化优势,因此构建人文城市形象是西安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人文城市形象是传统人文城市形象与现代人文城市形象的混合体。
对于西安这样一座古都而言,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是其传统人文城市形象的表现,而科技园区、高校等是其现代人文城市形象的表现。
目前,西安市充分整合了传统人文资源和现代人文资源,同时注入了生态、低碳、绿色等大环境理念,构建了“培育三大街区、建设四大园区(基地)、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带、培育六大重点行业”的新格局,打造人文西安的城市形象。
2、绿色生态西安的城市形象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西安的城市形象被塑造成为环保程度较低的形象,例如漫天黄沙、缺少绿色植物等,以至于尽管西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人们因其城市的刻板印象而不愿意前往。
针对这种情况,西安通过市政改造和发展文化产业来塑造绿色城市形象。
以浐灞生态区为例,开发前,浐河、灞河是西安东部区域的污水汇集地,沿浐、灞河岸有10余处河段垃圾成山,垃圾堆放量近500立方米。
开发后,生态区累计形成水域湿地面积594公顷,河流湿地覆盖率达到9.8%,新增绿化面积418公顷,累计形成林地近1964公顷,林地覆盖率达15.1%,区内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2%,清理垃圾120万方,铺设截污管道23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0万吨,年中水回用量900万吨。
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并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浐灞已从原来的生态重灾区转变为西安市的新亮点、新名片,是绿色西安城市形象的代表。
3、和谐西安的城市形象结合西安市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和西安市民的需求,西安市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GCP(Gross Culture Product国民文化总值)”,旨在提高西安市民的幸福指数和构建和谐西安的城市形象。
GCP,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综合指标,主要包含三个体系——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贡献、公益文化活动的价值贡献和文化产业的价值贡献。
兰州市和西安市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方面的比较
![兰州市和西安市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方面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676f845fe4733687e21aa76.png)
兰州市和西安市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方面的比较兰州市城市定位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兰州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要遵循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把兰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良好、风景优美的现代城市兰州的城市规模据《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3866163人,2010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112369户,家庭户人口为313881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2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49809人,占51.15 %;女性人口为1766354人,占48.85%。
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兰州新区6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
土地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420万人,其中,建成区内非农业常住人口261万人,外来流动人口50余万。
全市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侗族、布依族、土族、满族、哈尼族、等36个民族,(除回族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占3.6%。
城关区面积220平方千米,人口127.87万,大部分省级和市级行政单位机关均在城关区,是全省和全市的首善之区,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七里河区面积397平方千米,人口56.10万。
老国有企业众多,商贸发达,有兰州理工大学和兰州十九中学等,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西固区面积385平方千米,人口36.40万。
中西部最大的石化企业中石油兰州石化所在地,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安宁区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28.85万。
是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区内高校云集,是兰州的科教区,未来兰州市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西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空间形态解析
![西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空间形态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d1689271fe910ef12df8cf.png)
西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空间形态解析摘要:西安古城历史悠久,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值得我们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街道网是一座城市的骨架,街道网络形态决定了城市的形态,街道空间的形态决定了城市空间的面貌。
由此本文着重研究作为西安城市十字形主要中轴线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从空间形态的角度来解析,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字:南大街、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空间、形态Abstract: the ancient city of xi ‘an, has a long history as a h 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s worth our area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And the streets nets is a city’s skeleton, and the streets of the city for the network form decided to form, and the streets of the space form of urban space to look. Thu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axis as xian city cross the thing north and south four stree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pace form analyti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xia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lay the foundation.Keyword: south street, BeiDaJie, east street, XiDaJie, space, form1.导言西安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发展历程的历史城市,曾经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
改造后西安顺城巷城市生态学形态完整性剖析
![改造后西安顺城巷城市生态学形态完整性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467815b7360b4c2e3f64b8.png)
征 ,是 复杂系统 自组织进化 的结果 。作为 生命 形式 内在秩序 的反 映 ,
它在动态 的平衡 中建 构着 系统运行 的基本 准则 。城 市作为有 机体 , 其 史场 景才完整起 来 ;正 因为 了这场景人群 的来 回流动 ,整个 城市才就 形 态 的形 成和演化就 像生物 的有机体一 样 ,具 有高度 的秩序 性和 自 组 这样有 机的结合 了起来 ;正 因为有 了这些 人群对 于这场景根 据需要 的
明城墙周 围的文化氛 围,对 内城的 面貌 也造成 了不 良影响 。 观程度 ,而是 ,能在这样 场所进行 多样性 的活动 ,以及进行 活动的人
本 文 主要 研究 的 是西安 明城 墙 内侧 的顺城巷 ,为城墙 内l O O m范 们 。是不 是可 以这样 总结 ,正在进 行着各 种活动 的人们 ,以及他 们可 围内的 区域 ,该 区域 曾是一个 被遗忘 的区域 ,由于避 开了现代 商业 的 能借助 的 “ 道具 ”,应 该是空 间形 态完整 的最 灵魂的 内容 。
老城市 的传统空 间文化氛 围逐渐被 破坏 ,并 步人全 球化 的文化趋 同之 燥乏 味 。在 这里 ,你 可 以寻 找到 ,无论 于你处 于怎样 的心态进行户 外
中 。面 临着各式各 样 的特 色危机 ,古城 的改 扩建及 其对于城 市秩 序的 活 动的支持 ,而且与 城墙下 的绿地隔河 相望 ,别有一番臆 趣 。而且 ,
开 发 ,反而成 为一个 能体现市 民传统生 活的 聚集地 ,具 有浓厚 的文化 的建 筑生活状 况 ,并很 好的保 留其文化 底蕴 ,打造 明城 墙文化旅 游观 逛完 了环 城西苑 和城墙下 面的小公 园 ,沿着人 行道来到 西门城墙 以落脚 的地方 。在这里 ,占据更多 视点 的也许 是沿着 城墙一望尽 底 的
图底变换下的西安
![图底变换下的西安](https://img.taocdn.com/s3/m/25a4e5bf168884868662d681.png)
图底变换下的西安摘要:本文以图底关系理论,由宏观到微观,由历史到现代,逐步分析西安这座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及历史演变,并以西安市旧城区内部典型街道——尚勤路为例,通过详细调研,分析西安传统街道的图底关系,进一步探讨应如何优化街道的空间关系。
关键词:图底关系理论;尚勤路;西安;旧城调研图底关系理论源于心理学中的视知觉研究。
以知觉的选择性作为基础,认为人们在观察形体环境时,被选择的事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被模糊的事物则是这一对象的背景。
城市空间的创造不仅是对建筑实体的研究,更是对空间虚体的研究。
图底关系理论,是将研究形态视觉结构的“图形”与“背景”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领域,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一、西安城市形态演变在我国,西安具有最早的建城史和最长的建都史,其特有的都城遗址和规模宏大的城市规划,使得西安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汉长安城在选址方面: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央,如图1。
其特点为:1)虽以周礼为制,但因地制宜;2)城内按功能划分区域;3)实行封闭的闾里制度;4)集中市场;5)完善的水利系统;6)城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七座城市。
汉长安的图形由城墙划定感觉十分强烈,但城内功能划分由于尺度相去甚远故城市肌理并不明显。
2、隋唐长安城唐长安城的肌理十分清晰,街道尺度较大,不适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发展。
但在里坊小尺度的“底”的衬托下,东西二市及皇城给人以很强的“图”的感觉。
如图2。
其特点为:1)由“城”、“郭”、“苑”所组成;2)采用中轴对称的传统布局方法;3)重视利用地形,以高亢之坡地部署宫室庙宇,权贵府第,较低之地带则置市里;4)道路系统已较汉长安城更加规范;5)城内每一个方格即为一个坊,形成了街道一一坊一一院落组成的城市肌理;6)在水系与绿化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设计规划。
3、明清长安城明洪武三年扩建后的西安城重新修筑东城墙和北城墙,城内格局基本沿用了唐长安城皇城的格局。
洪武十三年和十七年,又先后修建了鼓楼和钟楼,形成了以钟楼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向外辐射,城坦四门相互对称的大格局,直至清末,西安城的格局再无大的变化。
西安城市形象的SWOT分析及其设计
![西安城市形象的SWOT分析及其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9c579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f.png)
西安城市形象的SWOT分析及其设计1. 引言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安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其城市形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西安城市形象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以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形象。
2. 西安城市形象的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管理工具,用于评估一个组织、产品或地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在对西安城市形象进行SWOT分析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个方面:2.1 优势 (Strengths)西安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具有以下一些优势:•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西安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著名的兵马俑等众多历史文化景点,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学者。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为西安赢得了它独特的城市形象。
•教育资源丰富:西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这些教育资源为西安提供了人才支持,同时也为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交通便利:西安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
这使得西安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对于吸引外地游客和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 劣势 (Weaknesses)除了优势外,西安的城市形象也存在一些劣势:•城市规划不合理:西安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如城市扩张过快、交通拥堵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给外来游客带来不便。
•环境问题:西安的空气质量和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形象的痛点。
大量的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和建筑施工等因素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3 机会 (Opportunities)在当前的背景下,西安城市形象也存在一些机会:•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西安的一大支柱产业,随着国内游和入境游的不断增长,西安在吸引游客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可以通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景点开发,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西安的地理知识
![西安的地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33e0c4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b.png)
西安的地理知识西安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陕西省的省会。
西安地理位置优越,东临黄河,西临秦岭,南接汉水,北靠胡麻洼盆地,地势东高西低,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特点。
一、地理位置西安位于中国的关中平原,地理坐标为北纬34°16′~34°45′,东经108°45′~109°29′。
它处于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东临渭河与黄河相连,西临秦岭山脉,南接汉水,北临胡麻洼盆地。
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着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
二、地理特点1.地形地貌西安地形起伏,地势东高西低。
城市西北部是秦岭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拥有着陡峭的山峰和茂密的森林。
秦岭山脉不仅是西安的天然屏障,也是西安的重要水源地。
城市东南部是关中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2.气候特点西安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温暖宜人。
由于地处内陆,西安的降水相对较少,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00毫米左右。
同时,西安的气候也受到秦岭山脉的影响,山脉的阻挡使得西安的气温变化较大,日夜温差较大。
三、自然资源1.水资源西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城市东部有渭河和黄河,为西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此外,西安还有众多的湖泊和水库,如曲江池、灞河水库等,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提供了灌溉和供水的功能。
2.矿产资源西安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特别是秦岭山脉的存在,使得西安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铝土矿等矿藏。
这些矿产资源为西安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植被资源西安的植被资源丰富多样。
秦岭山脉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是西安重要的自然景观。
此外,西安还有大片的农田和果园,农作物和水果的种植丰收。
四、城市发展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城墙、大雁塔、兵马俑等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西安还是中国的科教中心,拥有众多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
西安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西安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99a44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d.png)
西安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和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镇化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一、西安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近年来,西安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持续增加。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发展为城市的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人口方面,西安的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这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结构,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
传统的制造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蓬勃发展,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提高,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更加丰富,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二、西安城镇化发展的优势1、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为城市的发展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人才,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2、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中西部的交汇地带,是连接东西部的重要枢纽。
便捷的交通网络使西安能够更好地与周边城市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3、教育科研资源丰富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4、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转移等,为西安的城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西安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1、资源环境压力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面临着短缺的压力。
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如空气质量、水污染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与布局
![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与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0e0daaf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9.png)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与布局一、知识讲解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城市的主要职能。
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与高坡和文化区相连。
低级住宅区布局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连。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分布。
该区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因该区人流货流量大,所以一般布局交通通达度好的交通干线两侧、市中心、街角路口。
工业区:呈现沿着交通干线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势。
一般布局在市区外缘,降低对城市的污染,布局在交通干线的两侧,方便进出原料和产品。
二、例题分析兰新高铁(图一)的部分路段既有地下隧道也有“地上隧道”,“地上隧道”主要目的是防止新疆境内的强风吹翻列车,其一侧有许多圆形小洞,“地上隧道”内壁采用双层结构是为了克服当地另外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图二)。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下列关于隧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地修地下隧道,乙地修“地上隧道”②甲地修“地上隧道”,乙地修地下隧道③图二内壁采用双层结构的目的是克服低温④图二内壁采用双层结构的目的是克服强风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2. 在高铁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A. 物流B. 商务C. 工业D. 园艺【答案】1. C 2. B【解析】1.一般而言,地上隧道修建在大风区,地下隧道修建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
根据图示,甲地位于山间谷地,地势平坦,但甲地两侧为山地,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这就需要建设地上隧道以防风。
乙地需要穿过祁连山脉,地势起伏大,需要修建地下隧道。
据此分析①错②对。
地上隧道只需要单层就可以防风,材料中描述双层的作用是为了克服另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当地纬度较高,且离冷空气源地较近,冬季寒冷,正如我国东北等地民居双层玻璃为防寒一样,这里的双层主要目的最可能是为了防冬季的严寒,故③对④错。
根据以上分析本题选C。
2.高铁客运站是以旅客集散为主,高铁站核心区域人流较多,具有交通优势,也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地价也相对较高,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商业活动,选项中,只有B项商务属于商业活动,选B。
西安城市规划分析(范文2篇)
![西安城市规划分析(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93429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e.png)
西安城市规划分析(范文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西安城市规划分析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西安城市规划分析范文一》西安城市规划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
地处关中“八百里秦川”腹地,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山脉,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
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
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西安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猿人在市辖区内灞河两岸生活;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村落半坡遗址坐落在市内浐河东岸;传说中的中原各族共同祖先黄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的黄陵县。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在西安地区建都,共计1100多年,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历时最长的一个(见长安城) 。
唐代以后,京都东迁,西安仍是西北地区重镇。
现存有阿房宫、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的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钟楼、鼓楼、明长安城城墙和城楼等重要古迹。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思想与微观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
基于Google Earth的成都和西安城市形态对比研究
![基于Google Earth的成都和西安城市形态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8306ca6dd3383c4bb4cd25e.png)
l 引 言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的主 要 使 用 对 象 是 学 术 机 关 及 商 业 团 体 ,他 们 使 用 的是 空 间信 息 资 料 ,价 格 昂贵 、获 取 渠 道 和 处 理 技 术 较 难 、使 用 率较 低 。近 年 来 ,伞 球 _星 定 位 技 术 l J 和 卫 星 遥 感 已 广 泛 地 应 用 存 工 作 和 生 活 中 , G o l oge E r h 是 这 两 者 结 合 的 一 个 范 例 , 用 从 G o l a t上 at就 ogeErh 获取 的 图 像 来进 行城 市形 态 研 究 更 具 有广 阔 的前 景 。 陈述 彭 ( 0 0 2 0 )在 《 市遥 感 与城 市 信 息 系 统 》 文 城 回顾 了近 二 十 年 来 我 国开 拓 城 市 遥 感 与城 市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的进 展 ,指 出高 分 辨 率 卫 星 图像 数 据 在 城 市 信 息 系 统 的建
f r t na d f r c se h e eo m e tte d o he ct n as d a vc s f r h e iin a d d v lp e to o ma i ,n o e a td t e d v lp n r n f t iy a d r ie d ie o te d cso n e eo m n f o Ch n d n ’a . e g ua dXi n Ke o d : b nf r ; l eI tr a tu t r ; e g uXi a yw r sUr a m 0utn ;n en l r cu eCh n d ; ’ n o i s
后再对所 获取 的相 关图像 的特 征作对 比分析 ,对成都和 西安 的城市形 态从 外部形 态到 内部 结构作 出比较 ,把握 两个城 市
试论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
![试论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6aa29e981c758f5f61f6787.png)
试论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赵 荣(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710069)提 要 本文论述了唐代(618—907A .D )以来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演变特点。
指出,在西安城市发展的1300多年中,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城市规模从大到小,再到大,发生了曲折变化;(2)行政职能区发生了由集中向分散,再到相对集中的转变;(3)城市经济职能不断强化,商务用地渐成体系;(4)居住区具有从专门向混合,再向分离的转变趋势。
关键词 西安城市 地域结构 演变自从隋唐在西安建立国都以来,西安城无论是作为大唐帝国的首都,还是作为地区政权的统治中心,其城址一直在唐城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绵延至今达1300多年。
它不仅代表了区域文明的悠久历史,也为我们认识中国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1995年笔者曾在拙文《关中中心聚落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中提到:“如果从城市职能着眼,西安城的职能变化可以唐末为限,分两个阶段。
前期经历了由‘王室营垒’向封建城市体系的转变;唐以后,则表现了向工商城市方向转变的明显痕迹。
与之相应,最显著的变化是城市商业区的位置移动,以及规模的扩大”。
本文试结合文献资料及实证调查,就唐(618~907A .D )以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加以探讨。
我们认为,唐代以来,在西安城市发展的1300多年中,西安城市地域结构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 城市规模的“U ”型曲折发展 西安城市发展和城市用地规模变化,总体呈上升扩大趋势。
但实际上,却经历了“U ”字型曲折增长过程(图1、图2)。
图1 西安城市规模变化示意图2 西安城市地域规模演变示意第13卷 第3期1998年9月 人 文 地 理HU M AN GEOGRAPHY V o l .13,N o.3 Sep t .1998 62人 文 地 理13卷 隋唐定都西安,建设长安城,其城以今西安市旧城为中心,向南展开,略呈长方形。
西安的城市色彩与建筑风格
![西安的城市色彩与建筑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1d0b03cccf84b9d528ea7a9e.png)
的城市色彩与建筑风格和红星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自然地缘、环境形态、历史文化等面的客观论述,结合古今优秀建筑实例分析,对城市色彩和建筑风格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
关键词:城市色彩风格传统规划控制研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来源于它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来源于“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社会及文化生活的核心精髓。
从城市的物质环境而言,城市的建筑风格与色彩承载着城市的生命力,并影响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梁思成先生曾讲过:“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又赋予建筑以民族性,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映。
”可以说,一座城市的建筑最能反映其精神气质,而建筑的色彩与风格则是其整体特色的灵魂。
任一座城市如果能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关键就在于其独特的城市个性与鲜明的地域、人文特征。
城市个性既有其自然景观基础,也有因人工创造所形成的物质化环境,是“天人合一”的杰作。
城市色彩和建筑风格对一个城市的形象、个性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过去,城市建设者往往只把目光集中于某一个单体建筑,而脱离了建筑本身所处的环境来进行前期设计与后期建造,对建筑色彩考虑甚少。
所以,长期以来市城市建设存在着整体色彩和建筑风格较为混乱、不能充分展现古城特色等问题。
长此以往,古都风貌将逐渐丧失,而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这项工作必将成为无本之木。
从城市特色与建筑风格这一视角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加强建筑风格的整体协调而不强调个性扬,这将会促使城市整体风格与特色的形成。
鉴于这种认识,研究城市风格、特色的基本立足点在于研究城市的色彩与建筑风格。
从古至今,拥有众多优秀的建筑,这些建筑产生的时代不同,因而风格各异,色彩纷呈;加之,它们又座落在不同地段,所以创造并影响着的整体形象。
它们不但构成了市城市特色与建筑风格的基础,也是这座城市独特于诸多城市的物质空间要素。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建设不断扩,大幅度地改变了城市的空间肌理,同时也给当代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和建筑设计者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即以后的规划、设计及管理工作应该怎样科学地运作,才能更合理、更充分地突现的城市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泾河
现状城市地理特征
从城市空间格局而言,现在的西安城
【九宫格局】的城市形态初见 端倪,区、东郊 和西郊为老工业区,西南郊为高新技术开发区、 东南郊为曲江旅游新区,中心为明长安城区, 是西安的商业中心,西北郊为汉城遗址保护区。
渭河 灞河
沣河
现状城市空间形态模型
城市空间拓展原点模型
选取历史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1965年、1981年、1995年、2005年)对西安的城市整体形态来进行具体深入分析。
1965年(空间拓展特征:建国初期大兴工业,城市向东挺进,中心东移)
1965年以前,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明城墙以内,城市空间结构向外拓展的趋势 并不明显。到1965年建成区有了较大的拓展,但此时城市轴线数量较少,网络 关系并未形成,绝大多数轴线主要集中在城东,这与当时城市东部优先发展重 工业有关,因此城市集成核在原有明城区的基础上向东发生了一定的偏移。
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模型
新的城市方向解读
【轴线推进,重点突出】主要向
西南、东北方向发展,集中优势资源着 力打造东北部生态居住新城和西南部高 新技术产业园区两大重点区域,避免走 摊大饼无序蔓延的老路。
未来西安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的 选择是在两条【高压线】(西北
的历史遗迹保护紫线和东南的山体生态 控制绿线)控制下的不得已选择,
从秦、汉、唐城轴线来看, 都是平等的, 代代相让。代代相让就是说汉代建都时没有打破秦
代轴线, 让开了秦代轴线, 隋唐建长安时, 又保留了汉 长安的轴线, 东移建立了隋唐长安, 他们之间的布局历 来被视为一个整体。
西安历代都城都是在轴线与轴线, 轴线 与山水和地形变化的交汇点上选择标志 性地段和布置标志性建筑。
灞河
明长安城
城市空间形态拓展模型
1981年(空间拓展特征:工业比重进一步加大,城市向西突破,中心西移)
到1981年,随着主城区东部的重工业和西部的电子工业的发展,城市拓扑网络整 体上以主城区为中心继续向东西两翼扩展,但是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城市 向东发展已经出现了较大的阻碍,所以此时集成核的空间区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原来的东侧逐渐转移到了西侧。
灞河
明长安城
城市空间形态拓展模型
2005年(城市空间拓展迅速,单核结构负荷过重,副中心开始出现)
到2005年,随着南郊高新开发区和科研文教区的迅速发展,以及东西两翼工业区 的逐渐衰败,城市集成核开始明显向南扩展,拓扑层级明显增多,但整体上来看 仍然以圈层式发展为主。
灞河
明长安城
城市空间形态拓展模型
XIAN 西安城市形态解读
【城市整体形态研究】(乔杨) 【历史地段形态研究】
QiaoYang
一.西安城市整体形态研究
西安城市形态的识别
今天的西安市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 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东西最长约204公 里,南北最宽约116公里,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
西安作为历朝古都,其城市形态受中国古代城市 中轴对称的思想影响深远,从其行政区划图上就 能很明显的感受到西安城的中轴线的存在。
泾河
西安城轴线感受
西安的历代古都遗存了自成体系的轴线 系统。现在通过遗址和地貌, 秦、汉的大轴线还依稀
可见。隋唐长安就更明确了,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是隋唐 的龙脉。
渭河 灞河 汉长安 隋唐长安 明长安城墙
现状城市地理特征
从城市肌理而言,现在的西安城由西安 城墙、二环、环城高速三个环行组成基 本格局,内部道路基本都是十字走向。
现状城市空间形态模型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在新一轮西安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九宫格
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
的空间结构,城市空间拓展主要向西南、东北方 向发展。
中心为明长安城,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 状发展成国防军工产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 保护区,发展成旅游生态度假区;南部为文教科研区; 西南部拓展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无污 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 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结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设成高尚 居住、旅游生态区。
与横平竖直的棋盘路网叠加略 显生硬。
城市空间轴线推进模型
新的路网形式演绎
为适合九宫格局和轴线推进的城市空间 形态,城市快速路系统呈现“二环八放 射”的结构。
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模型
二.西安历史地段形态研究
秦长安 沣河
城市空间拓展演变历程分析
西安是国际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城市兴衰,先后有十三个 王朝在此建都,其城市空间在结构、形态、肌理等多方面都独具特点,经历了一 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明朝长安城
1965年
1981年
1995年
2005年
2020年
明朝以前,西安作为历朝都城 在空间上呈现跳跃发展的状态, 城市形态不具有连续性。现在 所看到的西安是以明朝长安城 为基础拓展演变形成的。
灞河
明长安城
城市空间形态拓展模型
1995年(空间拓展特征:改革开放时期城市摊大饼快速扩张,中心呈现极核化)
到1995年,虽然集成核轴线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集成核范围也明显扩大,但是 可以明显发现此时的集成核是在原有集成核基础上向四周均质扩展的,可见在这 段时期内西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基本上维持了一种“摊大饼”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