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布依铜鼓节

合集下载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06~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布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和黔中地区。

贵州省布依族人口总量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布依族人口总数的97%以上,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贵阳市周边,六盘水六枝特区、盘县羊场镇,还有毕节织金县、威宁新发布依族乡。

除此之外,布依族还分布于中国的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和越南北部。

一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目前,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为特征,归于民族,载于名录。

布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较多,但主要集中于贵州。

为保证报告的严谨性、客观性,本报告以我国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省级非遗名录为研究对象,结合行业领域专家所提出的非遗分类标准,按以下要素梳理布依族非遗项目:第一,项目以布依族命名;第二,项目在布依族主要居住地申报,具有地域特色;第三,项目由布依族人进行传承。

在已公布的四批(含扩展)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按以上要素标准进行统计,可计入布依族非遗的项目共有13项。

在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四省(区)中,仅贵州省有入选国家级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项目(见表1)。

表1 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布依族非遗项目统计从以上统计的代表性项目类别来看,传统音乐和民俗类非遗占比最高,分别达23%;其次是传统舞蹈和传统戏剧类项目,分别约占15%;民间文学、曲艺和传统医药类项目分别约占8%;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暂无入选(见图1)。

图1 布依族非遗项目类型占四批国家级布依族非遗项目的比重依照上述统计方法,贵州、云南、四川及广西四省(区)中,只有贵州省省级非遗名录中有布依族的项目,总数达到61项100处,云南、四川和广西省(区)级非遗名录中均无布依族的项目(见表2)。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9.30•【字号】黔府发[2009]30号•【施行日期】2009.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黔府发〔2009〕30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我省自2005年以来,相继建立了省、市(州、地)、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文化部的部署和我省的安排,全省各地申报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24项,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严格评审,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审核,省人民政府同意将“《苗族史诗--亚鲁王》(英雄史诗)”等147项(220处)列为我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将名录(含保护项目所在地)予以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普查工作,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挖掘和抢救。

建立和完善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被列入的名录要制定保护规划,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组织协调,落实保护措施,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工作,为建设和谐贵州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7项(220处)贵州省人民政府二○○九年九月三十日附件: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7项(220处)共147项(220处),其中新增项目108项(145处),第一、二批省级扩展项目39项(75处)。

布依族民族节日_布依族风俗习惯

布依族民族节日_布依族风俗习惯

布依族民族节日_布依族风俗习惯“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在布依族的生活当中,似乎每个月都会有节日,那么布依族的民族节日都有什么呢?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布依族民族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布依族民族节日牛王节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布依族无论农活多忙,都要放牛休息,每户都要做黄、蓝、黑、白、红“五色”糯米饭(用“染饭花、叶”上色),糯米饭蒸熟先捏一团给牛吃,以示慰劳牛的辛苦,然后人们才吃。

这一天,房屋四周要挂上枫香枝叶,相传这样庄稼就可以长得像枫香一样茂盛。

小年小年为贵州省部分布依族传统节日。

时在每年正月十五曰。

是日晨,家家打糍粑敬袓。

晚饭前堂屋八仙桌上摆好一只炖猪脚及各种菜肴,开始点香烧纸钱,放爆竹敲铜鼓,恭请祖宗回来过小年,而后合家就餐。

晚饭后青年男女去“偷亲(青)”,就是去蔬菜地里偷几片青菜叶,到路边互相抽打身子,表示要打掉身上的邪恶,以保平安吉祥,还意味着越打越亲,友爱相处,被偷者则认为偷他是因为和他亲热,因此感到非常高兴。

董朗桥歌节董朗桥歌节是贵州省惠水一带布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届吋毗县邻村近万名布依族群众,来到当地的董朗河边,引吭高歌,欢聚一堂。

这一天,是年轻人谈情说爱、寻求情侣的大好机会,姑娘和后步们一般见面后要先唱热情洋溢的相识歌,互通姓名、地址,然后是绕有风趣的盘歌(也叫猜歌)盘天问地,相互摸底,接着就开始唱赞美歌和爱慕歌。

如果姑娘们通过对歌找到意中人,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便向其赠送粽粑和袜垫,然后双双躲到避静处去谈情说爱。

赶干洞赶干洞节是贵州省晴隆县布依族传统节日,时在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

据当地传说,位于晴隆县城东南的干洞,原名清泉洞,而且长年泉水清澈。

那时候,当地两个寨子中的一对青年阿韦与阿花相爱了,常在清泉洞边对歌约会,双方父母念他俩心真意切,也同意了他俩的婚事,并定在清明节时成婚。

不料此事让族长知道了,他认为不经过媒人上门聘定的婚缘是伤风败俗的,故而加以干涉。

布依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布依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布依族风俗习惯有什么布依族风俗习惯有什么布依族地区每个村寨都有寨老会,布依语称为“卜板”。

寨老是一寨的自然领袖,由群众推举。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知识布依族风俗习惯解读,希望对大家有用。

布依族风俗习惯解读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

半楼房一般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

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

楼房上层高,住人,下层低,圈牲畜,古称“干栏”,或称“麻栏”。

它的结构简单,形式美观,适用于南方山区的地形特点。

在房间布局中,堂屋后壁设神龛供奉祖先,左右两侧分隔成灶房、寝室、客房。

室内设有火堂,供一家人取暖炊薪。

黔中一带,由于地产石头,从基础到墙体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称为石板房;加上石砌的寨墙和山顶的石砌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如扁担山石头寨共230余户人家,所有房屋沿等高线排列,均以石料建成。

村寨布局与寨前的田坝、小河及通向各处的石板平桥和石拱桥梁,相互映衬,彼此和谐。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

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

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

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

副食有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

蔬菜加工制品有著名的“独山盐酸”、“酸辣椒”等。

肉类加工有熏腌腊肉和香肠;喜食狗肉,各地加工方式不一,风味独特,较著名的有“花江狗肉”、“都匀黄焖狗肉”、“册亨狗肉全席”等。

豆类制品主要有豆豉、豆腐、血豆腐等。

辣椒、酸菜、酸汤为日常不可缺少。

布依人家户户皆能酿制糯米酒和大米、玉米烧酒。

一些地方还制作糯米烧窖酒、菸仁米酒、蔗糖酒等,颇有特色。

有的米酒用野生刺藜果搀和酿造,营养丰富,用以款待贵客。

刺藜酒酿造技术,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已发展成大宗商品,畅销全国。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

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

家乡名称的来历

家乡名称的来历
情。
兴仁的来历
从奔腾不息的北盘江走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兴仁渐渐 成为盘江大地一颗耀眼的明珠。 风光无限好,贤才聚今天。乍 看锦绣兴旺地,正是风华正茂 时!
兴仁的来历
如今的兴仁,在黔西南州委、州政府 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 “两加一推”主基调,坚持“东西兼顾、开 发开放、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工作理 念和精神状态,以开放促开发,以民生 带发展,全力推进兴仁经济社会实现跨 越发展。
“兴旺之地,仁义之乡”即将呈现更完 美的诠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兴仁县城一角
如:三家寨、烂滩
一般情况下,这个村寨里最初只有三姓 人家或者说三姓人口居多。所以被称为三 家寨。像我现在所居住的三家寨,它最初 就是辜、骆、姚三姓人口最多,所以被称 做三家寨。
再如,我的老家那里叫烂滩。就是因 为村子中间有一个草滩,里面都是烂泥, 除了鸟儿,一般有一定体重的动物都不敢 进去。它会下沉。一旦进去,自己根本无 法走出来。
大硝洞
位于我们塘房小学东面1.5公里 处,正是塘房村寨下面。里面有数 百个洞厅。是一处罕见的地下奇观。 分上中下三层。留下了许多传说故 事。是兴仁县即将打造的景点之一。
以前的老辈人们多在这里熬硝。 此地也因此而得名。
作业
同学们:你家乡的名称 是怎样来的?你了解吗? 它们都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呢?请同学们说说。
作为盘江八县中心和南下广西、西 至云南的必经之地,清朝中后期以来 兴仁的两湖会馆、四川会馆、南京会 馆、江西会馆曾商贾云集。清道光五 年(1852年),县城贡生张国华一首 竹枝词全面展现了县城商业的繁华: “家家儿女纺绵纱,民聚川湖俗尚华。 竟日机房歌唱满,疏灯茶馆话生涯。” 可谓“七省商财麋集”,兴仁也冠以“商 城”美誉。

布依族六月六:欢乐的民俗节日

布依族六月六:欢乐的民俗节日

布依族六月六:欢乐的民俗节日布依族六月六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喜庆气氛的民俗节日,是布依族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布依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欢度佳节,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一、节日由来布依族六月六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与布依族的祖先崇拜有关。

据传,布依族的祖先是一位名叫“阿依”的英雄,他为了拯救自己的民族,带领布依族人民与敌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最终,阿依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布依族人民换来了和平与安宁。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布依族人民将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定为传统节日,以示纪念和敬仰。

二、节日习俗在布依族六月六这个节日里,布依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祭祀、歌舞、美食等。

1.祭祀活动: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前往祖先墓地或祠堂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他们会献上鸡、鸭、鱼、肉等祭品,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幸福。

祭祀仪式庄重而神圣,充满了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2.歌舞表演:布依族人民擅长歌舞,在节日期间,他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活动。

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歌、跳舞、弹奏乐器等。

观众们会被优美的歌声和欢快的舞蹈所吸引,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3.美食制作:布依族人民擅长烹饪美食,在节日期间,他们会制作各种美食来庆祝佳节。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六月六米酒”。

这种米酒是用优质糯米酿制而成,口感醇厚、香甜可口。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酿酒比赛,评选出最美味的米酒。

4.赛马活动:在布依族聚居的地区,赛马是六月六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赛马活动通常在村寨广场或田间举行,参赛马匹身披彩带,疾驰而过,场面壮观。

观众们为参赛马匹呐喊助威,欢声雷动。

5.泼水活动:在布依族聚居的地区,泼水也是六月六庆祝活动中的一项传统习俗。

人们会在广场或田间泼水嬉戏,享受清凉的水花带来的欢乐。

泼水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具有驱邪祈福的含义。

三、结语布依族六月六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喜庆气氛的民俗节日,是布依族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布依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节日和风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了布依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

一、传统节日1. 农历正月初一:乌未节乌未节是布依族的新年,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举行祭祖、祭神、办喜事、串门等活动,同时也会进行各种传统文艺表演和比赛活动。

乌未节是布依族人民表达祈福和团聚的最佳方式。

2. 农历三月三:鬼节鬼节是布依族的祭祀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或初四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向祖灵和鬼神献供,祭祀祖先和英魂。

同时也会进行芦笙舞、打瓮等传统文艺活动。

3. 农历六月六:康娃节康娃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初六或初七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赛马、打鸟、拔河、吃面等传统的民俗竞技活动,同时也会开展音乐、舞蹈、歌唱等文艺表演。

4. 农历十月十五:祭月节祭月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初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祭月、祭祖、祀鬼,同时也会举办族内竞技、美食比赛和各种文化活动。

二、传统风俗1. 芦笙舞芦笙舞是布依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旋律优美动听,舞姿热情豪放。

通常伴随着庆祝节日、祭祀祖灵等活动进行。

2. 打瓮打瓮是布依族的一种传统游戏,通常在新年、鬼节等节日举行。

游戏规则是将一只装满水的陶罐抛向空中,由参与者接住并再次抛回,如果没接住就要去接其他参与者的罚站位置。

打瓮不仅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还有丰富的娱乐性。

3. 赛马赛马是布依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是其民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在康娃节等节日举行,参与者们骑着马匹,在竞技场上进行趣味性的比赛。

4. 翻糖翻糖是布依族的传统糖画技艺,也是其民间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制作翻糖需要将糖块在铺满绸布的碗中,翻转后形成形状各异的手工艺品,常用于装饰节日祭坛、庆典场所。

布依族乐器 布依族的铜鼓有什么文化内涵

布依族乐器 布依族的铜鼓有什么文化内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布依族乐器布依族的铜鼓有什么文化内涵
导语:布依族文化历史悠远,已经传承了上千年。

布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铜鼓文化。

铜鼓在布依族早期是用来驱赶野兽,保卫家园的工具,随着历史的
布依族文化历史悠远,已经传承了上千年。

布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铜鼓文化。

铜鼓在布依族早期是用来驱赶野兽,保卫家园的工具,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发展成一种乐器。

但布依族的铜鼓依旧保持着原生态的感觉。

铜鼓是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民族有特色的神器和乐器。

远古时期,布依先民们猎获野兽,人吃兽肉,皮作披挂,厚的象皮、牛皮用作蒙鼓,闲时娱乐助兴狂欢,庆祝某种胜利等,特别高兴时,锅、碟、盆、瓢都一起敲响了,从中发现锅的声响大而悦耳,猛兽也远离而去,从此以后,皮鼓增加了金属响器。

布依摩经《多任篇》中记载布依语意译“古代铜鼓材料从滇、黔、川、桂布依人去与瑶人、汉人交易得来。

用竹篮挑来,拿到田坝中建炉,用兔皮、虎皮、狮皮做成双管活塞式大风箱,找来耐燃物,一层又一层,横置炉中,放进铜矿石,用风箱鼓风,经过多次反复炼制,初期炼成摩仿锅型的响器,后逐渐铸造成了铜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普安县发现有铸造铜钺的沙石范,时代在汉代,这一带的古地名中又有“铜鼓山”之名,说明布依族在两千多年前,已铸造铜钺和铜鼓。

到晋代有“俚僚铸铜为鼓”的文字记载,并说: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可见布依族是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而且以铜鼓作为权力的象征。

《隋书·地理志》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

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

生活常识分享。

布依族节日风俗

布依族节日风俗

布依族节日风俗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阳节、中秋节等与汉族基本相同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布依族节日风俗,希望大家喜欢!布依族节日风俗:布依族的大年节大年节,据方志记载,说布依族皆“以十一月为岁首”。

其时应在这月为是,但现在已统一并入春节,辛劳了一年的布依族同胞秋收一过就开始为年节做准备。

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忙着酿酒,打糯米粑,腌制腊肉,做血豆腐,或逢制新衣。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麦芽糖等果品在家里“送灶神”,请它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替人们说些好话,多多赐福于人间。

送灶后,人们要准备香、烛等祭神用品,请“先生”写对子,不仅大门上贴,连侧门、窗户都要贴上“六畜兴旺”等,以示人们对幸福签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此外,不少人家还要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在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喜庆的年画。

除夕以丰盛酒菜敬供祖先,燃放爆竹,合家守夜直到鸡鸣。

正月初一天刚亮,姑娘们都争挑第一担水回家,名曰“聪明水”;男孩则争先到土地庙旁,用绳子牵来小块石头放在畜圈之中,意为“六畜兴旺”。

大年期间,青年们相邀外出“榔梢”;中老年人则彼此拜年祝贺,一同饮酒为乐。

初九那天叫“上九”;按当地风俗,到这一天才能“煮生”,即先燃起香烛,将生肉供祖宗,然后将生鸡、生自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后方能享用。

有些布依族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还要正月三十校“小年”。

在此期间,有的还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有赛马、掷石、铜鼓、唢呐、歌舞、篮球等等比赛,参加者多达数万人。

镇宁扁担山一带的“玩龙”活动,意在祈求龙神保佑来年农事丰收,百事吉利。

布依族节日风俗:布依族的三月三是传统的民族节日。

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在贵州省贵阳市马当地区的布依族,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称为“地蚕会”节。

据布依族老人讲,开春以后,地蚕危害庄稼,啃食包谷苗等农作物。

于是,在三月初三,他们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去祭地蚕。

布依族传统节日

布依族传统节日

布依族传统节日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布依族的文化中,节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不仅是他们庆祝丰收和感恩的时刻,也是人们团聚、交流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机会。

下面将介绍一些布依族传统节日。

节日一:苗族年布依族的苗族年是布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苗族年通常在阴历农历的10月1日开始,持续三天。

这是一个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在苗族年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装,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蹈、歌唱和民俗表演。

人们还会制作美味的食物,如年糕和酒,与亲朋好友分享。

节日二:火把节火把节是布依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每年的1月13日举行,持续五天。

在火把节期间,人们会点燃火把,围绕村庄和农田跳舞。

这个节日象征着驱逐病魔和厄运,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平安。

火把节还伴随着音乐和舞蹈表演,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节日三:望族节望族节是布依族的春节,也是布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望族节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持续五天。

人们会扮演布依族的传统角色,穿着华丽的服装进行游行和表演。

节日期间,人们还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和家庭幸福。

节日四:吃新节吃新节是布依族农事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它通常在每年的3月15日,也是农历的二月初二,早晨开始,在农田里进行。

这个节日庆祝农作物的新鲜收获。

布依族人们会带着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水果和肉食,聚在一起开展集体野餐,品尝新鲜的农田产品,并祈求来年的丰收。

节日五:布秧节布秧节是布依族传统农耕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节日。

它通常在农历的四月初举行,在农耕季节的开始。

布秧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土地的祝福和来年的丰收。

人们还会进行社区游行,展示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布依族人民的文化和历史记忆。

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丰收和感恩的时刻,也是人们传承和展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机会。

通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人们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布依族的文化。

布依族铜鼓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价值内涵

布依族铜鼓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价值内涵

布依族铜鼓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价值内涵布依族铜鼓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价值内涵本文关键词:布依族,铜鼓,表现形式,内涵,价值布依族铜鼓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价值内涵本文简介:1布依族与铜鼓铜鼓文化是布依族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布依族人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

布依族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在云贵高原东南部劳动生息,是古老的濮越民族。

从古至今布依族繁衍生息,创造出悠久的布依族铜鼓文化。

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布依族铜鼓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价值内涵本文内容:1 布依族与铜鼓铜鼓文化是布依族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布依族人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

布依族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在云贵高原东南部劳动生息,是古老的濮越民族。

从古至今布依族繁衍生息,创造出悠久的布依族铜鼓文化。

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

布依语称铜鼓叫"南音"。

《诗经▪谷风之什》云: "以雅以南,以签不僭","南"即"南国",其音乐在春秋时已称为"南"或"南音"。

南方古代把铜鼓当作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有"得鼓二三,便可称王"之说。

古人曾舍生忘死地去追求和占有它,把它视为神器、重器,对它顶礼膜拜。

中国民族博物馆的《珍贵民族文物铜鼓概说》对铜鼓的起源、类型、特征、族属、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铜鼓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物。

它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宗教于一身,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瑰宝。

留存至今的各类铜鼓,铸造年代上溯春秋战国,下迄明清时代,不仅可以看作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一部生动的民族科技史文献。

不同类型的铜鼓有着不同的冶炼技术和工艺水平。

表现了各民族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审美情趣。

均包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科技、民族艺术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等的重要文物。

天下第一铜排鼓“布依神鼓”

天下第一铜排鼓“布依神鼓”

天下第⼀铜排⿎“布依神⿎”
天下第⼀铜排⿎“布依神⿎”,位于六枝特区陇脚乡。

据了解,这个被称为布依神⿎的铜排⿎是⽬前世界上最⼤的铜排⿎。

其总⾼999.99厘⽶,喻意为“九九问天”,其主⿎直径360厘⽶,是⽬前世界最⼤的铜⿎。

整个铜排⿎有铜⿎7个,主体雕塑17件,浮雕图案1436幅,由布依族艺术家刘雍带领4名助⼿与铸造⼚30余名技⼯⽇夜奋战历时半年才设计制作完成。

我和andy驱车从郎岱到陇脚乡,这条路是村级公路,不是很好⾛。

开车可以直接到神⿎,神⿎旁边有⼀块平地,可以停车。

神⿎在⼀个⼭顶上,如果不是开车,是很难⾛进来的,有点偏僻。

⼭顶上很舒服,温度不⾼,正好那天是阴天,风很⼤,感觉有点凉。

神⿎的对⾯的⼭顶上有⼀排长廊,沿⼭势⽽建。

(我们没有上去)
我和andy合影留恋。

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庆(这些是贵州少数民族千奇百趣的节日)

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庆(这些是贵州少数民族千奇百趣的节日)

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庆(这些是贵州少数民族千奇百趣的节日)【岜沙苗族芦笙节】岜沙,苗语叫“分送”,距从江县城7.5公里,是世界上最崇拜树木并以树为神的枪手部落。

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是当地苗族同胞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芦笙节,当地苗语叫“怒噶”、也叫“丢噶”或“卓嘎”,岜沙芦笙节苗语叫“嘎分送”,是全村庆祝丰收的好日子,也是苗族青年互诉衷情、沟通心灵的浪漫时节,一般三年一次新芦笙,恰逢今年是新芦笙最热闹。

【布依“浪哨”情人节】在贵州省望谟县桑郎布依情人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节,热情似火的布依青年男女在"布依古镇、蛮王故里"桑郎镇七星古桥对歌伴舞,谈情定情。

“七星浪哨”是专为布依情侣们而准备的,在这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可以尽情的将爱释放。

“浪哨”--桑郎布依族谈情说爱的别称!【布依查白歌节】农历六月二十一,是贵州省义龙新区顶校镇查白村一年一度的“布依查白歌节”,节日当天布依族同胞用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布依族民间故事《查郎与白妹》、布衣山歌对唱、唢呐表演、八音坐唱等民俗,吸引上万群众共度节日。

“查白歌节”历史源远流长,源于布依族民间故事《查郎与白妹》,是黔西南州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査白歌节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在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社神和给自己祖先扫墓为主要形式,前后持续时间达三十天之久。

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枫香文化的内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饭来祭祀社神和先祖,通过“扫墓挂青”来感恩自然、祖先和社会,体现民族的团结友爱的精神。

【侗族大歌节】始于清朝乾隆丙辰年,至今已有281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是一种清唱的无伴奏多声部复调式合唱民歌,可分为鼓楼大歌、男声大歌、女声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戏曲大歌等等,其曲调悠扬,旋律优雅,多声部和谐独特,演唱技巧极高,在国际上被专家喻为“天籁之音”,享誉国内外,2007年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荣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雅之堂。

兴仁布依铜鼓历经千年的沧桑

兴仁布依铜鼓历经千年的沧桑

兴仁布依铜鼓历经千年的沧桑作者:王开级程林盛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03期铜鼓是布依族有声的语言,她是布依先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灿烂民族文化,承载了布依族的历史,也是千百年来布依人用作民族自我教育的生动“教科书”。

分布概况布依人通过铜鼓、摩经、布依古歌把布依人的历史过程记录下来作为“教科书”,并将其当作布依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

凡有布依族的村寨均有铜鼓收藏。

兴仁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地处南北盘江的中心地带,面积1785平方公里,海拔在490~2014米之间,属低纬度的高原性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区。

总人口48.5万人,居住着布依、苗、回、仡佬、汉等16个民族。

其中布依族人口有4.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1%。

布依族分布在北盘江流域和龙头大山周边一带,聚居于新马场乡、田湾乡、下山镇、回龙镇、潘家庄镇、屯脚镇、李关乡、巴铃镇、新龙场乡、雨樟镇等乡镇的100多个自然村寨。

兴仁县布依村寨共有铜鼓160N,占全州铜鼓总数的65%。

铜鼓一般为家庭、宗族或村寨所有,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或摩公负责保存。

布依铜鼓,历来是布依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其文化内涵是2000多年来布依人民心中拟人化的、特殊的民族民间文化俗神信仰,是布依人民崇拜的“三大主神”(官厅、铜鼓、神树)之一。

她充分反映了古代濮越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

历史渊源布依民族是云贵高原的世居民族,也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交乐和万屯发掘出土了国家一级珍贵文物——铜鼓、铜车马、铜纽钟、连枝灯、摇钱树、稻田模型、古乐队陶瓷乐人,以及“巴蜀守臣”大印等。

这些古文物经专家考证,一致认为是古夜郎的文化遗迹。

“交乐”是布依语称的地址。

交乐附近屯脚镇的白丰村,又有个最古老的布依语称“Luangzhaol”(白铜厂)的地名,紧靠交乐,和万屯连成一片,面积宽广。

夜郎:“夜”,布依;“郎”,地域宽。

布依族的节日

布依族的节日

布依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

此外,还有兴义的“查白”歌节,安龙的“毛杉树”歌节,晴隆的赶干洞节,兴仁的火箭节等,都有民族特色。

苗族有敬桥节、过卯节等节日。

其他少数民族也都有各自的一些民族节日。

春节春节,也是布依族的隆重节日,一般是从除夕起到正月初三为止。

布依族孩子在大年初一凌晨,都要打早到井边去挑“聪明水”。

有些孩子怕落后于别人,熬更守夜,一听公鸡啼叫,就出门去取“聪明水”。

南盘江流域的布依大寨,大年初一习惯进行“打龙泼”的活动,即集中全寨所有的鸟枪和地炮,在空旷处依次鸣放。

有的两寨竟相鸣枪,意即冲掉旧气,迎来新春。

初二、初三两天,各家各户都要宴请寨邻和亲朋好友,通过宴会,交流农业生产经验,畅谈新春的打算。

整个正月间,布依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赶表”、甩花包或对唱情歌,中老年人去看布依戏、龙灯、狮子舞,或去参加打磨秋等娱乐活动。

春节期间的布依山寨热闹异常,富有民族特色。

三月三节“三月三”是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各家各户都要集款集粮,煮酒买肉聚餐。

这实际是整个村寨的一次群众集会。

聚餐后,村民原地就坐,静听寨老宣布民主制定的《议榔规》。

各村寨制定的《议榔规》,以前还借用汉字的音、义,把条文刻在石碑上,立于寨中使其家喻户晓,人人遵守。

《议榔规》对于维护村寨安宁和公有财物,增强人民团结有积极意义,类似现在的乡规民约。

三月三节日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五色糯米饭。

六月六节六月六也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有些地方过节的日期根据农事情况而定,可以移到六月十六或六月廿六日。

佳节到来,每家每户也要出钱出粮,煮酒、买肉聚餐。

这天早晨,家长带领孩子到田边去杀雄鸡,意思是期望秋季丰收,同时,借此给孩子们讲述农业生产常识,传授田间管理技术,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生产劳动。

“查白”歌节“查白”歌节,是布依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起源于布依族民间故事。

据传说,有一对布依族青年男女查郎和白妹,在劳动中建立了真挚的爱情,贪婪的财主抢走了聪明的白妹,害死了朴实善良的查郎,白妹悲愤交集,放火烧毁财主大院,并跳入烈火,以身殉情。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6.23•【字号】州府发〔2014〕17号•【施行日期】2014.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各县、市人民政府,义龙新区管委会,州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神,按照省文化厅的部署和我州安排,全州各县(市)申报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组织论证和严格评审,州人民政府同意将“布依族民歌”等83项列为我州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将名录予以公布。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工作,为弘扬我州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和谐黔西南作出积极贡献。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2014年6月23日附件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83项)一、兴义市(9项)(一)布依族民歌(二)苗族口弦(三)兴义市老杠子面(四)布依族摩经(五)七舍古法手工制茶技艺(六)布依族“三粑一饭”(七)阴阳连环板凳拳(子午凳)(八)古方红糖制作工艺(九)布依族便当酒酿制技艺二、兴仁县(9项)(一)八月八苗族风情节(二)苗族板凳舞(三)跳花节(四)火箭节(五)布依呷卟吔(茶)(六)布依祈雨节(七)布依打击乐(八)二月二铜鼓节(九)布依丧俗家祭三、安龙县(10项)(一)安龙八极拳(二)打凼布依拳(三)纳闹板凳拳(四)排冗布依棍术(五)海庄布依押枷(六)布依族狮子锣(七)布依族稻草编(八)苗族手绣工艺(九)安龙红油剪粉(十)安龙民间医药四、贞丰县(14项)(一)布依族花灯(二)布依族婚俗(三)布依族“浪哨”(四)布依族狮灯(五)布依族酒歌(六)布依族童谣(七)布依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八)苗族婚俗(九)苗族服饰(十)苗族扫寨习俗(十一)苗族庆育习俗(注:“庆育习俗”即:庆祝生育习俗,包括“月米酒”和“满月酒”。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韦正律一、农耕稻作传统农耕:贞丰县布依族世居地域溪河分布密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当地布依先民在河谷岸边开垦农田,把陡坡开成耕地。

田丘种植稻谷,地块种植玉米、杂粮、豆子、瓜果、桑麻、棉花和蓼草等。

其中,稻作是极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

稻田分类:在河谷两旁开辟水田,地势较平而连片的叫“坝子田”;在地势不平的山坡上开垦的稻田,因田块形状而称为“梯子田”。

河流筑堰、田上开渠,水网纵横,水源丰富,引灌相当便利,这叫“软水田”;不能直接引水,全靠降雨灌溉的稻田叫做“硬水田”。

灌溉设施:筑堤截流或架设水车引灌,渠沿留有供水口。

在不能凿渠的跨沟田上,采用竹木笕槽引灌。

水田农具:主要有长犁、水耙、水锄、泥板、水弯刀等。

稻作类别:水稻、旱稻、梗稻、糯稻、单季稻、双季稻等。

收割工具:主要有镰刀、挞斗、朗筛、撮箕、簸箕、风簸、麻袋、挑箩、驮篼等。

加工机械:主要有水碾、木碓、木齿磨、小石磨等。

囤粮用具:主要有谷架,仓廪、木筒、木柜、囤箩、晾谷楼类等。

二、餐食饮品粮类食物:纯米饭、两掺饭、糯米饭、糯糍粑、甜糍粑、饵块粑、油粽粑、褡裢粑等。

.肉类食物:牛肉、羊肉、猪肉、狗肉、鸡肉、鸭肉、鹅肉等。

其中,“猪活血”、“猪血肠”、“狗血肠”、“鸡八块”等是特色食物。

水产食物:鱼类、虾类、蟹类、螺类、蚌类等。

饮类食物:甜酒、火酒、其他杂料酒;古丁茶、甜叶茶、熬膏茶、草药茶等。

三、民居建筑干栏式:分成积木干栏、竹木干栏、土木干栏、木石干栏、砖木干栏、砖石干栏、钢混干栏。

主要分布在鲁容、沙坪、连环、挽澜、白层、鲁贡等乡(镇)。

盖草、盖瓦、或浇成平顶等。

立柱式:古有“七柱数瓜”或“九粒数瓜”排扇式木架房,多用“吊脚耍瓜”为前檐。

观代用“五柱六瓜”者居多,基本款式与古代相似,屋顶盖瓦。

四、纺织与服饰纺纱织布:主要分为:纺棉、桄线、牵纱、组线、绕轴、上机、编织。

染布缝衣:大体分为:配料、装缸、洗布、浸染、浣布、复染、定色、上胶、裁缝、制扣、烫整、折叠等。

列举贵州的少数民族节日

列举贵州的少数民族节日

列举贵州的少数民族节日
以下是贵州省常见的少数民族节日:
1. 侗族的芦笙节: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侗族人民庆祝丰收、祈福的重要节日。

2. 苗族的龙船节: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苗族人民会划龙船、跳舞、祭祀,以迎接新年。

3. 布依族的观音会:时间在农历三月十九或二十,布依族人民会举行宗教活动,祭拜观音菩萨。

4. 土家族的水龙节: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六,土家族人民会载歌载舞、放水龙灯,以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幸福。

5. 瑶族的尝新节:时间在农历六月州至八月初六,瑶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尝新节,表达对丰收的感激。

6. 侗族的芦笙寨会:时间在农历八月二十四至二十八,芦笙寨会是侗族人民盛大的祭祖活动,也是其重要的传统节日。

7. 彝族的火把节:时间在农历十月二十四至二十六,彝族人民会点燃火把、跳
火把舞,以纪念祖先和辟邪。

8. 黎族的三月三:时间在农历十二月三十至正月初三,黎族人民会举行歌舞比赛、龙舟竞赛等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贵州省少数民族的节日,其他少数民族还有更多的传统节日。

兴仁布依铜鼓节

兴仁布依铜鼓节

兴仁布依铜鼓节
贵州兴仁第四届“二月二”布依铜鼓文化节在兴仁县屯脚镇铜鼓村隆重举行,来自全县各地的布依群众齐聚风景秀丽的铜鼓村,共享节日喜庆和展现浓郁的布依风情。

文化节在素称天籁之音的布依铜鼓十四首古调中拉开序幕。

布依铜鼓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西南布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器乐,据《唐书》记载:“燕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为乐”,铜鼓也被视为布依族的传家宝和崇拜物,是黔西南州布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仁一带的布依族群众,逢年过节或是重要活动都要敲击铜鼓,表现节日的愉快和丰收的喜悦,二月二敲击铜鼓则是为了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保佑村寨平安。

随后,布依族群众表演了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节目《布依小打音乐》、《反弦小调》、《铜鼓舞》、《山歌对唱》等,着力展现布依同胞世代传承的文化结晶,让大家一饱眼福。

文化节上,兴仁民间歌舞艺术团带来了轻快的舞蹈,整个文化节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紧密结合,深入展现兴仁人民幸福安康、欢乐祥和的幸福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仁布依铜鼓节
贵州兴仁第四届“二月二”布依铜鼓文化节在兴仁县屯脚镇铜鼓村隆重举行,来自全县各地的布依群众齐聚风景秀丽的铜鼓村,共享节日喜庆和展现浓郁的布依风情。

文化节在素称天籁之音的布依铜鼓十四首古调中拉开序幕。

布依铜鼓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西南布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器乐,据《唐书》记载:“燕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为乐”,铜鼓也被视为布依族的传家宝和崇拜物,是黔西南州布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仁一带的布依族群众,逢年过节或是重要活动都要敲击铜鼓,表现节日的愉快和丰收的喜悦,二月二敲击铜鼓则是为了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保佑村寨平安。

随后,布依族群众表演了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节目《布依小打音乐》、《反弦小调》、《铜鼓舞》、《山歌对唱》等,着力展现布依同胞世代传承的文化结晶,让大家一饱眼福。

文化节上,兴仁民间歌舞艺术团带来了轻快的舞蹈,整个文化节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紧密结合,深入展现兴仁人民幸福安康、欢乐祥和的幸福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