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第四节铜鼓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谈铜鼓,似乎便成了“天外来客”。
若是把它放在青制文化的背景下来考 察,线索就比较清楚了。古书上的所 谓“伏波鼓”和“诸葛鼓”,相传是 由马报、诸葛亮带来的,这虽然不足 为信,但却提醒人们一件重 限可推至春秋时期, bgfg
与中原青铜文化的发展相比照,铜鼓的起始时间 是看,钢效的纹饰主要有太阳纹、云雷纹、金钱 纹、翔鹭纹、羽人纹、船纹、蛙纹等
而铜鼓则是“通体皆铜", 杜佑写道:
尽管各地的铜鼓有许多差 异, 但万变不离其宗,皆以
“平面曲腰, 光休四周有向外辐射的光 外,有由内向外逐渐扩散的 同心圆组成的图案圈带,宽 窄不等,称为达22晕。
在“晕”内有各种花纹图案。最多一一晕塑造立体装饰 物, 常内收,大多为直简形,之处。图窠纹饰都很讲究 对称,崇尚自然,以图案作背景突出画面
第六章 青铜时代与铜 鼓文化
第四节----------------
-
铜鼓文化
铜鼓是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历 史文物,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广为流传。五代时,孙光宪曾
经写过一首吟咏南国的《菩萨
蛮》
.其中有贵州文化,木棉花映丛 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效 与蛮歌,南人祈赛多”的句子, 说明“查歌”与钢鼓是紧紧相 连的,足以表现西南民族文化 的一大鼓、皮鼓之类
1957年,在赫章辅处汉墓中出土了一 件竟渡纹铜鼓,通高24.5厘米,面径 45.5厘米,腰径40.3厘米,足径48.8厘米 ,重10.8公斤。它为青铜模铸,形制如 坐墩而空其下,鼓面略小于胴部,東腰, 足外撇,有带状 竞渡纹铜鼓扁耳两对 。
通体有纹饰,鼓面有9芒、8晕,饰三角纹、锯齿纹、 带尾圈点纹,并在第四道主晕上有6只鹭鸶飞翔图, 胴部有4只龙舟,俱作竞渡状,棹舟羽人姿态各异, 而鼓腰上有4只肥壮短角的牛,侧身而立
1978年,又在赫章可乐战国墓中 出土了一件铜釜,通高21.7厘米, 口 径36.8厘米,腹径30.1厘米,底 径26.3厘米,亦为青铜铸造,形制 为敞口、高领、束颈、浅腹圆
鼓、大平底,肩部有小半环耳两 对,口沿竖立陶纹半环耳一对, 素面无纹,底有烟炱,因它形状 似鼓而用作铜釜,故命名为“铜
釜”。
已经定型,堪称我国西汉铜鼓的精品。
西汉铜鼓:
源自文库
做工非常精致。
单就钢鼓上的纹饰而言,那4 只作竞渡状的龙舟,棹舟羽人 奇异的装束,还有肥壮短角的 牛以及6只格格驾飞的鹭鸶, 都颇具南方特色,而非外来之 物,其时代显然比所谓“马援 鼓”、“诸葛鼓”要早得多
遵义与麻江铜鼓文化 遵义型铜鼓
遵义型铜鼓是在遵义皇坟嘴杨粲宋墓 中发现的,共两面,为黄铜造,形制基本 相同,其特点是:鼓面出沿,胴部微凸,腰 部明显内收,腰下棱线凸起,足部微向 外撤,有带状扁耳一对,鼓面有12芒、 11晕,胴部与足部饰以乳钉纹、同心圆 纹、三角纹、叶片纹、复线人字纹和 复线菱形纹
而后有云南石赛山出土的铜鼓和铜鼓形贮贝器,在 贵州则有鼓形铜鼓、鼓改装铜釜和“铜釜套头 葬”,这说明贵州也是铜鼓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赫章遗址出土的文物
铜鼓分为“公鼓”和“母鼓”,是根据鼓 壁的厚度和音响区分,公鼓壁厚,颈长, 鼓面纹饰和鼓体较为轻巧,声音圆润而 宏亮,母鼓又比公鼓贵重,公鼓个头大 且重,母鼓较小且音低。大的为公鼓, 小的为母鼓
其次,从铜鼓与钢釜的关系上,我 们可以探索铜鼓的起源,看来,起 初鼓与釜的区别并不甚分明,时 而为鼓形铜釜,时而为鼓改装铜 釜,
而云南的铜鼓形贮贝器也大体
处于两者之间,说明鼓与釜往往 互用,既可煮食、盛物,又可作乐 器敲击,在宴聚之后,人们“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击釜作乐,
犹如“庄子鼓盆”、“秦王击缶”一样;其三,鼓 改装铜釜作为葬具明这种器物在当时还被视为一 种重要的礼器,人死之后,把头置于其中以表珍贵,
既然在赫章发现了“铜釜套头葬”
十余处,足见有一定的普遍性,并 成为一种文化习俗。在赫章可乐
汉墓中,出土了一件立耳铜釜,高 21.3厘米,口径375厘米,腹径34 厘米,底径7厘米,亦为青铜铸造, 形制为敞口、
高领、束颈、圆鼓腹、小平底,口沿上置对称陶纹立耳 一对,底有烟炱痕迹,同样用作“套头葬”的葬具。这样 的铜釜,在威宁、滇镇等处汉墓中共发现十余件,云南、 四川有少许出土,其余地区不见此物。
《送客南归有怀》诗中写道:“绿水暖春频, 湘潭万里春。瓦郴留海客,
贵州是“铜鼓之乡”,铜鼓的起源相当 古远。1977年,在赫章可乐战国墓中出 土了一件鼓形铜釜,它系青铜铸制而成 ,高27.6厘米,口径37厘米,底径7.5厘米, 其形制为敞口、长颈、鼓腹、小平底, 通体无纹饰,底部有烟炱,击之铿锵有 声,它作为釜用,又仿佛是一面倒置的 原始铜鼓,这种介乎于鼓与釜之间的器 物,被命名为“鼓形铜釜”
这虽有其独特之 处,但崇尚自然、 以图案作背景、
讲究对 铜鼓是一种打击乐

将它悬挂在木 架上,敲击鼓
面,
能发出供亮. 日铜务既博且
铜效作号召,传递
情报
民众“闻声四集”,《后汉书》引晋人裴 渊所著
庭,刺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豪 富子女,以金银为大钗,执以
南方“尚巫”,每以铜鼓迎神赛会,《宋
史.蛮夷传》说;“但击铜鼓沙锣
西汉开始区分

从这两种器物上,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
推论:如果说在战国时期鼓与釜还未显
然区分的话,那么,到了西汉,铜鼓与铜釜
便分道扬镳了。
西汉铜
釜:
西

由于鼓与釜分离,各专一路,因而技术显著提高,制作益 加精致,赫章辅处汉墓中出土的“竞渡纹铜鼓”,无论 造型、纹饰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标志着铜鼓在这一时期
更奇特的是,在这种釜中发 现了人头骨和牙齿,据研究 ,是贵州古代少数民族特有 的“套头葬”。在赫章可
乐墓中,共发现这种“套头 葬”墓20座,其中,战国晚 期墓10座,西汉前期墓1座, 其余的则以铁釜作葬具。
以上几件器物,给我们几点重 要的启示:首先,我国目前发 现的铜
鼓是在战国时期,以云南祥云 大波那的钢鼓最为古老,
中华地城文化大系 器大体相似,例如刻纹法、印模 法、滚压法等等。铜鼓铸造所用 的泥型合范法,辑模法、失黄法
等,与中原别无致 称为滇式铜鼓,即古书上所说的
“诸葛鼓”。
• 粤式铜鼓普遍高大、厚重,铸造精良,鼓身明显 分为胸、腰、足三节,鼓面大于鼓胸,腰部微束,
• 鼓形体较小,鼓面小于鼓身,鼓胸膨大突出,花纹大都 用单弦分圈有寬窄主次之分,有石寨山、万家坝、西盟、 西林、冷水冲、遵麻江等标准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