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谦关于女性文学研究的思考

合集下载

文学色彩的辨认——刘思谦学术道路初探

文学色彩的辨认——刘思谦学术道路初探

甲 . 又 开 始 了新 的探 索— — 从 事 中国现 当代 女 性 文 学研 究并 取 得 了丰硕 的成 果 , 当代 文坛 产 生 了广泛 的影 响 。 她 在
关 键 词 :刘 思谦 : 文 学评 论 ;女 性 文 学
中 图分 类 号 :I0 26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8 2 2 0 )4 l — 3 6 1 2 6 (0 6 0 一 1 0
20 0 6年 l O月
文学色彩 的辨认
刘 思 谦 学 术 道 路 初 探
韩 爱 平
( 南 大 学 新 闻与 传 播 学 院 ,河 南 河

开封
450 ) 70 1
要 :5 思谦 曾 经 以研 究 中 国 当代 文 学 而 蜚 声文 坛 , 称 为 “ 国 当代 五 位 杰 出的 女 性 评 论 家之 一 ” , 1 被 中 。年 近 花
的女 性 评 论 家之 一 ”
学 的探 索 应 该 从 人 出 发 , 以人 为 中心 。 ” 她 称 赞 刘 心 武 是 向 … “ 学 ” 峰攀 登 的勇 士 。并 由此 引伸 出 一个 重 要 的 文学 结 论 : 人 高
文 学 是 人 学 文 学 批 评 是 面 对艺 术 形 象 创 造 为 中心 的批 “ 实 主 义 和人 道 主 义 , 通 向 ‘ 学 ’ 峰 的双 翼 。 ” ] 高 度 现 是 人 高 [ 2 她 评 。 学 的社会 性 、 学批 评 中 的社 会批 评 , 文 学和 文 学批 评 评价 蒋 子 龙和 蒋子 龙 创造 的“ 拓 者家 族 ” 象 . 准 确地 找 到 文 文 是 开 形 并 的 最重 要 的属 性 之一 。 思谦 自始至 终 尊重 这 一命 题 并孜 孜 不 刘 倦 地 为之 实践 她 的文 学批 评 , 的确是 人 生 的 、 会 的 、 史 的 社 历 批评。 她善 于将 理 性 思考 、 术感 受 和 审美 分 析统 一起 来 。 作 艺 对

对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三个问题的思考

对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三个问题的思考

对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三个问题的思考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当代学术研究中醒目的成果之一,是中国文学研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将有利于推进它自身和女性文学的向前发展。

一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的展开是伴随着对“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而开始的,对“女性文学”的界定延续至今。

回顾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新时期,吴黛英首次使用“女性文学”这一概念(《新时期“女性文学”漫谈》,《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4期),王福湘首先作出回应,对吴黛英总结的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提出质疑(《“女性文学论”质疑》,《当代文艺思潮》1984年第2期),拉开了讨论的序幕。

综观讨论的文章,对“女性文学”的认定基本上没有超出创作主体、题材、形式和观念四个范畴,由此引出了三类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主体题材论。

持这种观点的评论者从创作主体和作品题材理解“女性文学”。

由于对主体和题材的认定不同,又派生出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创作的主体必须是女作家,但题材可以是女性,也可以是女性之外的一切生活,即女作家的一切创作,女性创作的一切作品。

它既包括作家以女性的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表现妇女意识、妇女世界为主要艺术追求的“内在世界”,也包括作家以辩证的眼光观照社会生活,在艺术表现上超越妇女意识、妇女世界的“外在世界”。

代表性的文章有王菲的《张欣欣小说的内心视镜与外在视界——兼论当代女性文学的两个世界》(《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该文首次提出女性文学“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概念:“女性文学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的划分,是从女性文学的创作主体必须是女性的这一根本基点出发,在对创作客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向的总体把握中,按照创作主体观照世界的不同眼光,及创作客体的特定内容作出的大致归类。

”后来王春荣在《女性生存与女性文化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一书中重申了此看法是“强调女作家作品这一基本要素,而又不绝对限制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女性生活、女性问题、女性形象。

《女性文学》课程过程模式教学的开发与实践

《女性文学》课程过程模式教学的开发与实践

2012年第0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2,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02期)Total No .302收稿日期:2011—11—12作者简介:马丽敏(1979—),女,山西大同人,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人文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注:本论文为衢州学院2010年度校级教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JG201019《女性文学》课程“过程模式”教学的开发与实践马丽敏(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人文系,浙江衢州324000)摘要:《女性文学》课程在突出女性文化特色和强化女性意识方面担当重要的职责,但当下我国《女性文学》教学一直承继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定位。

从斯坦豪斯“过程模式”中寻找依据和理论指导,对《女性文学》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开发和建设,进而探讨符合我国教育发展思路的课程观。

关键词:女性文学;过程模式;经验介入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053—02一、《女性文学》教学现状近年来,高等院校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体系建设,而《女性文学》作为文科专业的选修课,逐步在各大高校开设。

与其他文学课程不同,它的课程建设讲求在一个逐步建构女性文化的过程中发展,所以这里我们需要以重“过程”实现的教学观来指导。

然而,习惯性的沿用传统教学观,《女性文学》也停留在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如教学上忠实于专家和权威的指令,加重教师工具化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也难于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

从在大专院校开设情况看,该课程在中文系各专业逐步开设,课时一般只有22学时左右。

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大专生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在应用探讨教学、将课程放入更为开阔的文化语境、将课程内容向影视文本的延伸等方面,都存在教学困境。

在课程定位上,《女性文学》也常被误读。

从现状来看解决的关键在于:首先,培养目标上《女性文学》的教学对象将从以往大专生转向本科生,课时有所增加,这要求本着以知识建构的体系性和延展性为前提,必须考虑到为学科方向的进一步深造建构起适合本科生培养的教学理念。

“女性意识”的雄化、失落、淡化——当代战争题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的雄化、失落、淡化——当代战争题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涌现出大量描写战争中女性生活及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

对战争女性形象的描写,打破了传统的对女性世界的描写,开拓了女性创作的新空间,但也有雄化、失落、淡化等遗憾。

关键词:战争;女性形象;女性意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并非只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和血肉横飞的伤亡,它带来的是整个社会制度、文化状态、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乃至文明状态的改变。

“在如此严峻的、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

[1]在战争环境下,文学创作也不能脱离历史的轨迹,因此,“革命”与“战斗”取代了“五四”时期的启蒙,成为战争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中的主题话语。

作为女性,如何在战争的缝隙中求得生存,在国家命运与自我解放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当代作家对战争及战争中人的价值的丧失这一问题的反思更为真实和深入。

“女性意识”一词,最初被称为“妇女意识”,后来统一翻译为“女性意识”。

以“女性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观,是在1929 年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自己的一间屋子》(1929 年)中提出来的。

她们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度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妇女解放。

“女性意识”传入中国以后,在不同的女性形象身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比较全面的归纳是乐黛云教授的论述:“第一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结构看女性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压迫的觉醒;第二是自然层面,以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验;第三是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特处境,从女性角度探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以外的女性创造的‘边缘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观、感觉方式和叙事方法”。

分析战争年代中的女性形象,为我们在和平年代全面阐释“女性意识”及其文学意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认真总结继续前进

认真总结继续前进
20 8 年 第 1 期 0
认真总结 继续前进 *
吴 群
摘 要:《 职大学报》 楚辞研究”“ 研究” 女性丈学 的“ 、墨学 和“ 研究” 这三个专栏 取得了不可小视的成绩。 这三个特色 专栏
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即:持久性、 开放性和专业性。
关链词:《 职大学报》 ;特色专栏; 绝辞研究;墨学 研究; 女性丈学研究
个字:总结。 重点是对“ 楚辞研究”“ 、 墨学研究”“ 、中国现当 代女性文学研究” 这三个特色专栏进行总结。 这三个专栏的
基本情况如下:
“ 楚辞研究” 专栏从199 年开创至今, 2 已经有1 个年头 6 了。 最初, 是在当时还健在的国学大师、 楚辞学泰斗、 原杭州 大学教授姜亮夫先生的灿力支持下创办起来的, 姜老在病
中图分类号:C7 e Z I s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 一, (20 8 0 一0 10 一 1 科0 0 ) 1 8 刃2
各位编委、 同志们: 首先, 请允许我代表全体编委和到会的参编院校的领 导, 向应邀往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中原先生、 杨武金先 生、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先生 、 贵州大学教授梅桐生先
铭先生等众多楚辞学界领袖人物热情支持下, 发表了许多 很有水平的论文,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专门关注并研究当代 楚辞学的周建忠先生, 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讲到, 在全国的学
生, 《 以及 光明日 资深记者曲冠杰先生, 报》 表示热烈的欢迎 和衷心的感谢!《 职大学报》 是全国 余所成人高校和职业 0 4
长、 教授蒋南华先生 、 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 南通大学教授
维视 野中的中国 代 现当 女性文 学研究》 (近30万字)一书, 并
于近日正式出版发行。 现在, 我可以宣布, 厦门会议上确定

论《红豆》中江玫的女性意识建构

论《红豆》中江玫的女性意识建构

论《红豆》中江玫的女性意识建构刘畅摘要:《红豆》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爱情之中人物的成长和蜕变引人探寻。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女主人公江玫在走出“桃花源”、历经爱情和友情、确立理想和热望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女性意识的建构。

关键词:女性意识;成长;抉择《红豆》在1957年发表于《人民文学》,是宗璞為了响应当时“百花齐放,白家争鸣”方针而创作的一篇革命爱情小说。

宗璞创作《红豆》,一方面她在遵循着政治化的文学标准,另一方面,她也表达着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文学思考。

刘思谦说:“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①故事行进的内核正是江玫在美好而痛苦的复杂人生体验中女性意识的建构。

一、走出桃花源,迈向真实的人间江玫自小和母亲生活,单亲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她敏感谨慎的性格特点。

受母亲行事的影响,她二十年来的生活就像那粉红色的夹竹桃一样与世隔绝。

但是她在潜意识内是存在对理想自我和理想生活的思考的,只是没有在合适的机遇下被触动。

进入大学之后,爱情、理想、友情纷至沓来,她逐渐告别了过去的自己,走出了曾经那个没有外物纷扰的桃花源,走向了促使她疯狂、激动、热血沸腾的眼前的真实的人间。

她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姑娘,安静内敛,学习钢琴、富有艺术气质。

她在大学与学习物理、喜爱弹钢琴的齐虹相遇,两人相互吸引,陷入爱河。

爱情的到来让她感受到了幸福,但是也伴随着矛盾和痛苦。

而与萧素的相交不仅让她收获了诚挚的友情,也让她的理想开始萌芽。

萧素对江玫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他的价值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道路的抉择。

江玫在萧素的濡染之下建立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对革命和正义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从桃花源中走出来,迈向了纷繁的人间,女性意识被初步唤醒。

二、爱情与理想,在燃烧中成长“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支,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代表着相思和哀怨,它也贯穿了文章的始终,这一意象的运用注定着江玫与齐虹爱情的缠绵悱恻。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18 年 开 始 ,有 评 论 者 在 评 价 国 内女 作 家 创 作 时 采 用 92 “ 女 文学 ”的提 I 妇 ,并有 人 用 “ 女性 文学 ”一 词I I 。
入 ,一 味的 回避 显 然 无法 提升 文 学研 究 的理 论 高 度。 本 文也 不 企望 给 出一 个定 义 ,而 是 想从 对 “ 女性 文 学 ”及
相 关概 念 的 梳 理 中 , 提 出 一 些 想 法 , 以就 教 于 方 家 。
正 璧 的著作 :狭 义 的专指 那 些 从妇 女 的切 身体 验去 描 写
几 个相关概念的 梳理
妇 女 掌 在新 时 期较 早 的女 性 文学评 论 文章 中 ,
我们 可 以看 到 “ 女 文学 ” 这个 词 ,这个 词似 乎还 出现 妇
概 念在 中 国文 学 中所应 具 有 的不 同 内涵 。 刘思谦 认 为 ,
“ 女性 文学 ”、 ” 女 文学 ”和 “ 妇 女性 主 义文 学 ”是 中 国 女 性 文 学 在 现 代 化 进 程 中 出 现 的几 种 形 态 类 型 。 其 中 , “ 性文学 ”与 “ 女 妇女 文 学 ”的 区 分 是 基 于 “ 女 性 ”和 ” 女 ”两 个词 的不 同 内涵 : ” 妇 女性 ” 以区 别于 旧式女 人 的作 为人 的 主体 性 为本 质 内涵 , “ 妇女 “ 则是
维普资 期
S c l c ne n Y n a o5 o i i csi u n n N aSe

“ 性 文 学 "还 是 “ 别 文 学 " 女 性
— —
“ 性 文 学 "及 相 关 概 念 辨 析 女
涵 政治 化功 能化 ,女 性 文学 发生 分 化 ,思 想 资源源 于社

论新女性主义文学的文学特质_以李碧华文学创作为考察对象

论新女性主义文学的文学特质_以李碧华文学创作为考察对象
以此为基础,新女性主义则认为: 传统女性主义的平等理 论 实 际 上 是 以 男 性 为 标 准 ,是 做 和 男 人 一 样 的 人 ,否 定 了 女 性 独特的生物存在 和 女 性 价 值,其 结 果 恰 好 是 认 同 了 父 权 文 化
二 李碧华对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的重构与超越
自古以来,“女 人 是 祸 水”、“女 人 是 妖 怪”、“荡 妇”、“女 巫”等话语 ,是对女 性 本 质 进 行 文 化 亵 渎 的 象 征 性 话 语 符 号 。 这种亵渎掩盖了 女 性 原 型 特 质 的 真 实 面 目,是 父 权 文 化 占 取 其统治和支配地 位 的 策 略 和 武 器,其 中 也 隐 含 着 对 女 性 生 命 本质的迷惑和 恐 惧。 为 此,父 权 文 化 传 承 从 各 个 方 位 向 女 性 伸出了触角,去 进 一 步 改 造 和 匡 正 其 被 认 定 的 地 位 和 角 色。 于 是 ,长 久 以 来 ,作 家 们 都 喜 欢 按 照 男 权 社 会 的 标 准 去 塑 造 一 些美丽的服从的 温 顺 的 天 使 般 的 不 给 男 人 添 麻 烦 的 女 性,以 此来迎合男性在女性面前的自大欲和虚荣心。正如尼采所断 言的那样: “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 个形象创造 了 自 己。”而 李 碧 华 却 反 其 道 而 行 之,在 她 笔 下, “妖女是迷人的 ,她 就 像 一 种 流 动 剧 团 的 女 演 员 ,演 出 一 部 具 有 这 种 诱 惑 和 叛 逆 性 的 戏 剧 ,以 反 抗 父 权 制 结 构 对 她 的 摧 残 , 于是她成为对女人有诱惑力的叛徒。”③ 从《胭脂扣》和《潘金 莲之前世今生 》起 ,李 碧 华 的 作 品 一 直 探 讨 女 人 、爱 情 与 命 运 的 奇 妙 关 系 ,大 胆 质 疑 盖 棺 定 论 之 说 ,将 古 今 有 争 议 的 女 性 进 行 故 事 新 编 ,展示了 新 的 女 性 主 义 观 点 ,评 论 界 将 她 喻 为“新 女性主义视角 ”代 表 人 ,从 潘 金 莲 到 川 岛 芳 子 ,这 些 古 今 为 世 俗 所 不 容 的 、备 受 争 议 的 所 谓“婊 子”、“戏 子”、“妖 女 ”和“荡 妇”,在李碧华的笔下,成了天生丽质而不肯安分、命运坎坷而 决 不 屈 服 、敢 于 抗 争 而 绝 不 退 缩 的 叛 逆 女 性 ,彻 底 颠 覆 了 男 性 眼中的欲望化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思谦关于女性文学研究的思考
刘思谦认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批判夫权制的同时,也在追问人是什么、女人是什么和我是谁。

这是“五四”以来至今女性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

受肖瓦尔特“女性主义批评至今尚无理论基础,它是在现代的理论风暴下依靠经验幸存的孤儿”的启发,她把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基础和起点定位在“女性经验”上。

几千年的文学史是女性经验不在场的历史,男性叙述为经验主体和言说主体,基本上无视女性的生存经验,他们虽然也写女性,但基本上是按照他自知或不自知的性别偏见来写女性,这种状况至今也没有完全改观。

在他们笔下,女性经验是以被扭曲被遮蔽的形式而不在场的。

女性评论家以经验主体的身份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感知和评说,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揭穿了一些男作家以自己的性别偏见任意涂抹女人的经验的荒谬。

这就是女性文学批评以女性经验为基础和起点的意义。

女性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写作经验、阅读经验,在女性文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女性经验通过媒介进入公共知识领域时,无论研究者是女性还是男性,都不能无视她的存在。

但是,作为一种个人化行为的女性经验是否正确,在多大意义上超越了她的个人性,从而代表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女性经验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女性经验只有放在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阐释意义。

对此,刘思谦在方法论中引入了价值论,把女性经验放在广阔的有关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理论框架中,对丰富复杂的女性个人经验做出价值判断和哲学的审美的提升。

女性经验作为主体意识的显现,它强调这种经验在女性写作中的权利和价值,赋予这种经验以理论的权威性。

依靠这种经验的天然的亲和力,女性阅读者很容易与女性文学取得思想共鸣和相通的审美感受。

女性文学研究以女性经验为起点,研究与性别有关的问题,就必然以性别视
角切入文本。

性别视角,应是包括男女两性的视角。

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人的视角。

即把自然性别为女或为男的人都作为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的视角,是一种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广阔的而不是狭隘的人类悲悯和人文情怀。

把它作为价值论引入女性文学批评方法,就是一种具体的以性别作为分析范畴的价值基点、批评视野,决定了我们应该肯定什么反对什么,也决定了我们对文本意义的发现和阐释。

女性文学研究应该成为一个跨学科、交叉性的学科,是由于女性文学文本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的。

可以说,一切有关人的学科都跟它有关。

如文艺学、美学、女性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大众传播等,但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女作家或者文本———的特点来具体地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

通过对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刘思谦把女性文学的研究理路定位在女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而且人文主义是女性主义的价值基点、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