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山地城市旧城更新研究

合集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面貌变得日新月异。

但是,城市快速发展往往会对传统的历史文化造成破坏,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旧城区。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又能够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旧城改造成为了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

旧城改造的目的在于通过新的规划设计,改善旧城区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同时也要保护历史文化。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在旧城改造中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旧城区多为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方,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用心去保护。

首先,要对旧城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街区和景观,既能够缅怀历史,也可以保持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同时,在设计规划时要注意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让旧城区更符合地域文化特色。

例如,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巧妙运用当地建筑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来表现当地的文化内涵。

其次,要注重旧城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旧城改造不能只是美化城市环境,还要关注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改造过程中应该引入现代的设施和技术,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打造卫生、安全、健康的居住空间。

还可以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将旧城区打造成为生活便利、宜居宜业的城市。

最后,要注重旧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旧城改造也要考虑到经济的可行性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不能一味地追求建筑风格和规模,忽视了历史、文化和社区的可持续性需求。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应该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提高城市品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提升旧城区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总之,旧城改造必须要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才能够让改造后的城市更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及文化气息,满足居民与游客的文化需求。

同时,这种改造也必须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让城市不断进步、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可持续性视角下的重庆山地风貌旧城更新:生态保护与城市功能重塑

可持续性视角下的重庆山地风貌旧城更新:生态保护与城市功能重塑

可持续性视角下的重庆山地风貌旧城更新:生态保护与城市功能重塑1982+女+湖北(黄石)+汉族+设计艺术学+副教授+硕士摘要:重庆山地风貌面临生态保护和城市功能更新挑战,提出可持续性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理论框架,强调生态保护和城市功能重塑的关键地位。

探讨了生态保护在旧城更新中的应用,涉及生态系统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融合等方面,并深入研究了城市功能重塑对更新的影响。

为类似城市更新项目提供借鉴,并对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提出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山地;生态保护;功能重塑一、绪论研究背景和意义1.地域特征与文化遗产重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地地貌而独具魅力,然而这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不少难题。

山地城市面临着空间利用、生态保护和城市功能更新等方面的挑战,其独特的文化遗产更需要被妥善保护和传承。

2.可持续性发展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重庆山地风貌旧城的更新迫在眉睫。

在这个过程中,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

在更新旧城的同时,必须兼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以及城市功能重塑,以确保城市发展能够长期持续,不对环境造成破坏,也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3.城市更新的新视角可持续性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是对传统规划理念的延伸和新的城市发展思路的探索,注重生态保护和城市功能重塑,为重庆山地风貌旧城的未来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研究旨在平衡生态保护与城市功能重塑,为重庆及类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推动城市更新朝着更健康、和谐和持久的方向发展。

二、重庆山地风貌旧城概况1.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重庆山地风貌旧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商贸港口,曾是文化交流和商业繁荣的中心。

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产融合了多个时期的历史痕迹,如民国时期的建筑、清代的文化传统等,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城市风貌。

其地理特征以陡峭的山地地貌为主,地形复杂,城市因地势起伏而错落有致。

2.现存问题和挑战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重庆山地风貌旧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与问题。

湖北宜昌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

湖北宜昌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

湖北宜昌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作者:白萌萌付军来源:《美与时代·上》2024年第06期摘要:我国城市的发展策略已经由增量时代模式转变为存量和减量时代模式,对于山地城市中的老旧山地社区,更新、激活存量空间是确保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山地城市遗留了众多高密度且环境恶劣的老旧社区,面临旧城更新存量空间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湖北宜昌刘家大堰社区为研究实例,探究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改造策略。

首先探究刘家大堰社区在公共空间、交通系统、绿化景观空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共空间的完善优化、交通道路的构建优化、立体空间的复合设计、碎片空间的整合再生、绿化景观品质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健全改进的更新策略,以期实现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的提升。

关键词:微更新;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我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这些山地大约占据了国土总面积的70%,很多山区城市、边疆城市、民族自治城市和旅游城市类型分布在山地环境中,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带,这些城市需要与山地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相较于平原城市,山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山地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推动。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策略由增量模式转变为存量更新模式,山地城市在城镇体系中愈发重要。

山地城市受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更加受限,如何高效地使用现有的山地城市的存量空间是推动山地城市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

山地型老旧社区作为山地城市微观结构的组成部分,山地社区不仅是城镇空间的基本单元,更是山地城市存量空间的一部分,是承载着山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人们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社区居民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的居住区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下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追求。

老旧社区宜居景观的建设和改造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景观的整体形象,还能有效地提高和优化老旧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旧城改造是指对城市中历史悠久、信息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陈旧的旧城区进行更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的一项行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旧城区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瓶颈。

这就要求旧城改造既要体现经济效益,也要注重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旧城区独有的文化遗产,是人们对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感受和理解,是形成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旧城改造中,要充分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尊重历史文脉,体现文化魅力。

一方面,可以对旧有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使其符合安全、舒适、现代化的标准;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旧城区内,增建有高度地方特色、有利于发展地方产业的建筑,建立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和公园,引导并吸引游客来了解和欣赏当地的特色文化。

旧城改造也要考虑到地域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所以在旧城改造中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通过重新修缮、规划历史街区、古建筑、老街道,并创造出各种属于当地文化的文化产品,形成合适的文化环境,提高旅游消费的保持力,带动旅游产业、驻留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同时,弘扬地域文化还有助于增强城市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繁荣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软实力,而城市文化自信则是城市覆盖的重要方面。

通过源于城市本身的文化资源,有效的弘扬和传承当地文化,树立起城市文化品牌,让当地居民对于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得以得到增加。

提高城市文化自信,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发展当地经济、投资当地建设、居住在旧城区内。

总之,旧城改造中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地域文化保护。

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以地域文化为中心去推动城市的发展,让城市更加文化,更加有特色,更加有生命力。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发展与改造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城市建设中,旧城改造成为了重点工作之一,旧城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更替,更是涉及到城市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底蕴。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旧城改造,探讨在旧城改造中如何保护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使旧城更具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旧城改造首先需要注重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包括历史、风土人情、传统建筑风格等方方面面。

在旧城改造中,不能简单地进行拆除重建,而是需要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改造。

旧城改造需要挖掘地域文化,使得原有的地域文化能够在改造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改造中,可以通过保留原有建筑、街道布局等方式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新面貌中。

通过加强地域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使得市民对地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需要强调地方特色,使得改造后的城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

可以通过在建筑、公共设施、街道景观等方面体现地方特色,使得城市的面貌更加生动和具有个性。

这样的改造既能吸引游客,也能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保护地域文化,实现旧城改造1. 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在旧城改造中,历史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可以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行保护性开发。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延长其使用寿命,使其继续承载地域文化的内涵。

2. 保护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旧城改造中得到重视和保护。

可以通过成立相关基金会或组织,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挖掘和保护。

可以在旧城改造中设置专门的传统手工艺保护区,为传统手工艺提供展示和传承的空间。

3. 强调历史文化的体验和传承在旧城改造中,可以设置历史文化体验馆、文化传承项目等,让市民和游客亲身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策略初探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策略初探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策略初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设计策略的制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探讨城市更新设计策略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和实际。

本文主要围绕文化传承和城市更新的关系展开讨论,并对城市更新设计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文化传承是指将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等宝贵的文化资源世代相传的过程。

城市更新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往古的城区、城市功能进行改造或更新,使城市得以不断发展。

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历史和文化,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并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掘和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并将其与新城市的发展相融合。

这样才能使城市更新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1.注重历史文化保护2.发挥文化资源价值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也要充分考虑文化资源价值和利用。

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注重充分发掘和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通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价值,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提高环境品质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还需要注重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美观和舒适度,切实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城市环境的美观和舒适度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4.合理规划与完善配套设施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还需要注重合理规划和完善配套设施。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城市更新的功能和布局。

同时,还需要完善城市的配套设施,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需求。

三、结语文化传承是城市更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城市更新设计策略的制定应当以文化传承为核心,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发挥文化资源价值、提高环境品质、合理规划和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

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更新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而在城市更新中,景观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为城市注入生命力和美感,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本文将重点讨论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一、景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关系景观设计是一门关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并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

而城市更新则是指对老旧城区的改造和改善,以提升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例如,在老旧的工业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水体设置和道路改造,可以将废弃的工业区打造成一个宜居的公园或休闲区,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景观设计还可以为城市增添标志性的地标建筑和景观节点,提升城市的形象和认知度。

例如,在城市的核心商业区设置独特的广场或公园,不仅可以提供一个休闲的空间,还可以成为吸引游客和消费者的重要景点。

这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最后,景观设计还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更新中,结合景观设计的原则,可以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的绿地、水体和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健康、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案例1. 以公园为核心的城市更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和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曼哈顿的高线公园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高线公园是一条由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而成的线性公园,通过巧妙的景观设计和独特的植物配置,将原本废弃的铁路变成了一条受人欢迎的公园。

高线公园不仅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还成为了纽约市的标志性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2. 城市广场的重要性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社交和文化功能。

旧城更新视野下的云南山地建筑设计在地性研究——以元阳县新街镇

旧城更新视野下的云南山地建筑设计在地性研究——以元阳县新街镇

传统村落是人类历史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晶,村落的空间布局反映了历史进程中建筑外部关系的演化,是各个时段居民生活与文化的具体表现。

在地性是指建筑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特征化的建筑形态。

正是基于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关联性,传统建筑与村落强有力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与生活状态。

传统村落与建筑普遍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怎样处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形式的矛盾?怎样协调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怎样在延续传统建筑特征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并激活城镇空间?研究探讨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尤其在建筑“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现代建筑在材料、形式和工艺上呈现出趋同性,所以根植本土研究,寻找本土生活传统与建筑状态的差别变得至关重要。

一、基于农耕系统的山地建筑元阳县新街镇的布局由南向北呈带状延伸,伏在城头山山脊上。

整个城镇用地高差变化较大,面向东面的梯田景观区具有良好的视线(图1)。

该项目用地位于新街镇中段,西高东低,总用地面积为17 546.9 m 2。

该城镇用地中现有功能为住宅、办公、商业,建筑分布杂乱无序。

新街镇旧城面临高密度、高容积率、坡度大、功能混杂、拆迁量大等问题(图2)。

从城市设计层面看,该地块现状缺乏有效规划,现代城市所需的市政设施、道路系统、消防系统还未建设完备,其城镇现状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基于优越环境进行村落选址是人类文化与生存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元阳地区的哈尼族也不例外。

从宏观上看,山区农业不能离开水环境,在传统耕作文化中,农业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硬件支持,基于环境选择的村落也决定了组团与街道的功能布局。

在原始建筑特征中,该地区的传统建筑为地表型山地建筑,建筑环绕农耕系统,顺应山势呈台地形式布局,与自然和谐相融。

从微观上看,山间耕作决定了生活方式与建筑形式,并进一步影响了哈尼族传统建筑空间及材料的选择。

质朴的土墙草顶形成了元阳地区特有的“蘑菇房”与“土掌房”建筑形式。

另外,人类社会总是面临诸多复杂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收集数据并给出分析和建议。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路径分析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路径分析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路径分析摘要:城市更新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当前城市并不能够适应现代城市化发展的需求,所以要开展对城市的重新设计与建造。

城市的更新需要根据城市不同类型的发展理念,对城市的建筑进行拆迁或是重修,科学地调配城市的各种资源。

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多数人们对于城市更新的理解是错误的,即将城市的建筑进行拆除再重新建造。

这种想法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管理体系,随之也产生了众多的社会问题。

在城市规划设计师意识到这些社会问题后,开始吸取经验、解决问题,进而使城市的生活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经济得到增长。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路径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路径分析引言我国城镇一体化进程加快,乡镇更新改造迫在眉睫,但在实际更新改造过程中,基于环节的复杂、主体的多元、理念的缺失等导致当前城市更新陷入管治困境,严重阻碍乡镇更新改造进程。

在此背景下,应明晰城市更新中的问题,围绕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提出创新策略,从而保证更新改造成效。

国家鼓励各地区城市经过更新之后实现整体性发展,而不是将老城区完全放弃以重新建设,这就需要城市更新设计中要从整体角度进行规划,对于老城的基础设施不得盲目拆除,特别是一些城市中有充满文化底蕴的古建筑,要保留下来,经过修缮之后恢复原貌,同时满足现代化的需要。

因此,城市设计应严格按照有关原则进行,对于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予以解决。

1城市更新的演进与嬗变城市更新最初是西方旧工业城市为了振兴城市产业经济,复兴城市功能的特定策略,随着城市发展到不同阶段,逐渐演变为当前全球范围内各地区不同城市化即将或正在进行的城市再开发活动。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城市更新演进的规律有以下特点:从最初大拆推翻到小规模、分阶段的多元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由自上而下的政府统筹到自下而上的市场导向,再到多方参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城市更新;由改善物质环境的基础设施更新到注重社会效益的非物质层面更新,再到多目标导向的多效益的城市更新[。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地方的旧城区面临着改造重建的压力。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旧城区的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在进行旧城改造的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成为了一个亟需探讨的话题。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特有的历史、风俗、文化传统等独特元素。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结合地域文化视角进行规划设计,既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又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正在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指导原则。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急需探讨如何在旧城改造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实现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旧城改造的重要性旧城改造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旧城改造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使得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展示城市的独特风貌和历史渊源,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城市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旧城改造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旧城区往往存在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通过改造可以提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旧城改造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与振兴。

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有利于弘扬地域文化,传承民俗传统,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旧城改造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其成功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作用。

1.3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意义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意义在于强调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旧城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更新,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通过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改造,可以保留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传统建筑风貌与特色,让城市更具魅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旧城改造是指对已建成城市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旨在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是在保留本地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建筑建设和公共空间配置等手段,使旧城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得到展示和保护。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征的文化。

旧城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常常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价值和特色,将之作为改造的重要依据和参照。

旧城改造需要通过规划设计来保护和展示地域文化。

规划设计是旧城改造的基础,它直接决定了改造的方向和效果。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旧城的风貌特色、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要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保护和展示这些地域文化。

旧城改造需要通过建筑建设来融入地域文化。

建筑是城市的骨架,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在旧城改造中,应该注重保护和修复原有的历史建筑,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利益最大化。

新建建筑也应该融入地域文化的元素,使整个旧城区的建筑风格和形象得到统一和协调。

公共空间配置也是旧城改造的重要环节。

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交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

在旧城改造中,应该合理配置公共空间,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的公共环境。

设置休闲广场、文化广场、步行街等公共设施,使居民和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

旧城改造还需要结合社区文化建设来提升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社区是旧城改造的核心,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社区建设,可以促进居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和参与,形成共同文化意识和认同,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摘要】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从历史文化保护与旧城改造、地域文化在旧城改造中的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路径、城市规划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以及居民参与与地域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了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

通过对旧城改造的分析和探讨,结论指出了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重视地域文化价值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推动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发挥作用提供参考,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推动城市建设朝着更加文化和谐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旧城改造、历史文化保护、传统与现代融合、城市规划、居民参与、地域文化传承、成果、未来发展方向、重视地域文化价值。

1. 引言1.1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地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地域文化可以为城市注入独特的人文气息,使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发展需要根植于当地的地域文化,才能保持城市的本土特色和生机。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是城市与其他城市竞争的重要因素。

城市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通过发展地域文化来提升自身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地域文化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

通过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城市居民可以找到身处城市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

只有充分挖掘和发展地域文化,才能使城市发展更具活力和韧性。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瑰宝,也是城市的发展基石。

在旧城改造中,地域文化应被充分尊重和保护,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1.2 旧城改造意义旧城改造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发展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旧城改造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路径分析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路径分析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路径分析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稳定城市的发展我们要不断的更新城市设计,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开发趋于饱和、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在这一形势下,城市更新已成为经济新风口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面临与区域文化传承的突出问题,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实现城市更新的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城市文化;传承途径;城市规划设计;更新;有效路径引言城市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老城的规划和基本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不符合国家对城市规划的要求,这就需要实施城市更新。

近年来,城市更新项目数量越来越多,其重要内容是拆除旧建筑,重新规划区域,并使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进行城市更新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整体面貌,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国家鼓励各地区城市经过更新之后实现整体性发展,而不是将老城区完全放弃以重新建设,这就需要城市更新设计中要从整体角度进行规划,对于老城的基础设施不得盲目拆除,特别是一些城市中有充满文化底蕴的古建筑,要保留下来,经过修缮之后恢复原貌,同时满足现代化的需要。

因此,城市设计应严格按照有关原则进行,对于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予以解决。

1、城市更新和城市文化相契合的重要性城市更新能够加快城市发展速度。

新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逐年增加,使城市发展逐渐从传统“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提升。

尤其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网络安全长效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也使得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升级改造的重要手段。

城市更新虽然会加快城市现代化发展速度,但与此同时也会对城市传统文化持续传承和发扬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所以,找到城市更新和城市文化的契合点,促进二者协同发展,是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重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能够让城市走得更远。

《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山西省,以其独特的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而闻名。

这些村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记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乡土文化景观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化冲击、自然环境恶化、文化传承断层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以期为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现状分析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这些景观包括传统的民居建筑、农业耕作方式、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些乡土文化景观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人口外流,传统村落逐渐空心化;另一方面,自然环境恶化、过度开发等问题也威胁着乡土文化景观的生存。

三、保护与更新策略针对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现状,本研究提出以下保护与更新策略:1. 强化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乡土文化景观保护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村民参与保护工作。

同时,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对破坏乡土文化景观行为的惩治力度。

2.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在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优化村落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与手工艺通过举办各类民间艺术展览、手工艺大赛等活动,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与手工艺。

同时,鼓励村民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4. 创新旅游开发与利用模式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

通过创新旅游开发与利用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5. 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村民对乡土文化景观保护的意识。

同时,加强相关培训工作,提高村民参与保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是指对一些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靠近城市中心的老城区进行重建、更新和改造。

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将原本的建筑和环境进行保留和改良,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的城市生活。

在地域文化视角下,旧城改造的重点是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城市的发展不应该是通过简单的拆除和重建来实现的,而应该是通过保留和提升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来实现的。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应该借鉴当地的文化风格、建筑风格、规划理念,巩固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首先,旧城改造需要关注历史文化保护。

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和苏州园林等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和场所,应该被重点保护和利用。

在改造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原貌,避免轻易拆除造成的文化损失。

其次,应该注重城市环境升级。

旧城改造不仅可以保护文化,还可以改善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对路灯、公共绿地和设施、道路系统等方面进行升级,提高城市品质。

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资源的利用,选择适合当地的绿化植物和公共艺术品,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最后,旧城改造需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

在对建筑物和道路等方面进行改造时,应该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造与升级。

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长期性,避免短视的发展观念,在规划环节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

总之,旧城改造需要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升级城市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只有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改造和升级,才能使旧城保持其历史特色,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

这些村落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也是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的体现。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乡土文化景观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护传统乡土文化景观的同时,实现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更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现状与价值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体系。

这些村落的建筑、道路、水系、植被等元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人口流失、建筑老化、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乡土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保护与更新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对于传承地域文化、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保护乡土文化景观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其次,通过合理的更新策略,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提高村落的经济效益,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还能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四、保护策略为了保护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法规政策保障。

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明确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等,为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法律支持。

2. 规划引领。

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明确村落的发展方向和保护重点,确保乡土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 传统建筑保护。

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4. 文化传承。

加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培养村民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

五、更新策略在保护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合理的更新策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1. 改善基础设施。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策略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策略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策略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更新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人文地理的视角来看,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是对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新塑造。

这一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城市更新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城市面临着老旧城区功能衰退、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

城市更新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重新规划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

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看,城市更新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可以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促进社会融合,减少社会隔离和不平等现象;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人文地理因素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性文化因素是城市更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这些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和弘扬这些文化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

例如,对于历史建筑和街区,可以进行修缮和改造,使其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社会因素同样关键。

城市更新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尊重居民的意愿和参与。

通过社区营造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城市更新的规划和决策,使更新后的城市能够真正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经济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更新的方向和策略。

城市更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经济评估和规划。

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吸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更新中的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在人文地理视角下,城市更新中的空间布局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

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步行街等,是居民休闲、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路径分析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路径分析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路径分析摘要:城市更新是一项涉及城市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工作,旨在提高城市的居住、工作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会出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和忽视,导致社会文化的断裂和失落。

因此,如何将文化传承融入城市更新设计中,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文化传承视角为出发点,探讨了城市更新中应用文化传承的实践和设计路径,为城市更新中文化传承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传承视角;城市更新;设计路径引言近年来,城市更新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最重要的是拆除旧建筑,重新规划区域和更新城市面貌。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整体形象,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不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积累,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特色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更新设计过程中,必须突出区域文化特色。

1城市更新的概念所谓城市更新,是指城市在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城市的形成期、发展期和衰退期。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更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其更新速度往往受城市经济增速水平和政府政策方针的影响。

在城镇化的战略背景下,通过对城市内的物质结构进行改变,对公共设施及公共环境进行优化更新,来及时的改善城市环境,消除城市潜在的安全风险,提升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功能性,营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因素,进而满足人们对于环境、娱乐的高层次需求,为其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2文化传承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价值在城市更新中,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历史文化,注意保护历史建筑、街区格局和风格,这样才能保存好历史文化遗产。

有必要引入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将原有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既体现了历史文化特色,也展示了现代文化的魅力;可以通过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开发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等,增加城市经济收入;强调文化传承,有助于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城市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注重文化传承,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如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

基于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评价的山地城市社区微更新研究

基于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评价的山地城市社区微更新研究

基于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评价的山地城市社区微更新研究作者:黄瓴明钰童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第4期山地城市社区特有的复杂多维的空间形态与生活于其中的人共同滋生出丰富的社会文化形态,二者密不可分。

通过厘清山地城市社区中的空间文化要素、文化单元乃至整体文化结构价值,因地制宜地进行社区微更新,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日常空间文化品质。

运用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理论,以重庆市渝中区张家花园社区为实证研究对象,梳理山地城市社区中的空间文化要素(山地城市社区地形条件与现存人工空间文化要素)、文化单元(及隐含的人物与历史事件)及其呈现的空间文化结构。

通过对社区内历史与当代空间文化单元的文化价值适度计量研究,解析和评价社区空间文化结构,并从节点、路径和区域3个层次提出山地城市社区的微更新策略,透过特征曲线的图示方式对社区空间文化品质提升进行评价。

城市空间文化要素 | 城市空间文化单元 |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 | 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评价 | 山地城市社区0 引言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对城市空间品质的追求日益增加。

城市空间文化品质是指城市空间中文化环境的质量状况,其优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活动。

人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目标下存在差异。

地理学更加注重环境的地理特征和人们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化人类学更多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揭示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环境因素和意义;社会学致力于研究人们个性和社会属性的形成和发展与特定空间环境形式的关系[1]。

就规划学科而言,也经历了空间的社会和文化转向。

西方古典时代的城市规划就已经在思考市民社会的需求,并在整体的要素上开始注重城市品位和文化价值的建设;对城市间文化价值和美学的研究,及其相关理论观点和城市形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2]。

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城市空间品质的研究多集中于概念内涵的解释和相应的城市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及环境景观设计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山地城市旧城更新研究
摘要由于山地本身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旧城更新也有着区别于传统平原城市的规律与方法。

本文以重庆渝中区下半城为例,从“物质-价值”合一的角度探索基于下半城的旧城更新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文化景观;山地城市;旧城更新;下半城
前言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发展转型期,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逐步转变,旧城更新已经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點。

山地城市由于其地域特殊性,有着比平原城市更为稀缺的土地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在旧城更新过程中,存在着文脉延续、生态维护等一系列问题。

下半城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片区,有着山地城市旧城区的典型特征和问题。

因此,基于文化景观的下半城旧城更新,既是下半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对于山地城市旧城更新的研究思路与更新方法的探索。

1 文化景观下的山地旧城更新体系建构
1.1 构建意义
山地城市由于受到地形制约和技术制约,常常依山就势建设,并随之形成丰富多样的肌理、组团、建筑组合形式。

因此山地城市,尤其是旧城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着与山地地形更为紧密的联系。

文化景观强调对于城市物质载体的重视,引入文化景观的概念指导山地城市旧城更新,有利于从空间美学和山地形态理解城市,从而更好地指导山地城市空间更新。

1.2 构成要素
城市建成环境是由“可见”景观(物质系统)和“无形”景观(价值系统)复合而成的,景观要素是文化内涵得以被感知的前提,典型要素包括建构筑物、空间、环境、人群行为。

文化内涵是蕴藏在物质表征以下的包括人居文化、职能文化、历史文化、精神文化。

综合两大元素系统,即为“文化景观”,这种“景观-文化”的合成机制,需要一个相应的载体平台。

基于城市的特性,按照尺度可以分为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场所[1]。

2 实证研究:下半城旧城更新
2.1 下半城的概况和问题
自公元前314年秦代张仪于朝天门周边筑“江州城”以来,重庆下半城的历史已经有2300多年。

经历过开埠时期、移民时期等重大变迁,沉淀了包括巴渝
文化、开埠文化等特色地域性文化。

尽管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下半城在重庆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仍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出现了交通格局无序、山水格局破碎等一系列问题,曾经昌盛繁华的下半城亟待更新。

2.1 以文化景观审视下半城
文化景观强调以结合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审视城市,这与下半城的现状是一致的。

引入文化景观去审视下半城的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格局、地标节点四类物质载体。

从而完善城镇格局、聚合簇群地段、营造街巷场所、营建地标节点。

2.2 下半城文化景观识别与评价
(1)城镇格局。

①区位格局:重庆渝中区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两江环抱整个半岛,区位条件优越。

其中,下半城紧邻上半城的解放碑CBD,与江北嘴CBD、弹子石CBD共同组成重庆中央商务区,有优越的发展条件。

②山水格局:作为城市半岛,下半城山水格局特征突出,背山面水,体现了立体山城风貌。

③交通格局:受地形影响,交通格局特色十分鲜明,形成了空中连廊、长江索道等山地特色交通方式。

车行道路的线性和山地关系密切,并形成了地域性的道路网。

④文化格局:下半城区域内有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综上所述,下半城的区位格局有较好,但利用不佳;山水格局优势明显,但城市的地形契合度逐渐降低;交通格局特色明显,但交通联系不足,缺乏秩序;文化资源分布丰富,但利用率低;生活类型多样,但整体上品质较低[2]。

(2)簇群地段。

受独特的地形如“湾、凼、坡、堡、坎、坪、坝”影响,下半城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城市簇群,建筑以自然地形为基底适应性叠加,形成各个山地簇群,并随之形成了不同的聚落形式和聚落规模。

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城市簇群融合了城市文化,展示了重庆各类时期的建造工艺。

具有较高的美学、历史、文化、物质、科研价值。

(3)街巷场所。

下半城在不断的城市发展中,形成了独居特色的空间形式和尺度比例,如绵延直下的十八梯街区、曲转而下的凯旋路特色曲线道路等。

部分场所规模虽然较小,但活力度较高。

另一些场所,由于缺乏管控与监督,逐渐成为滋生腐败犯罪的场所,活力度较低。

2.4 下半城更新
(1)格局完善。

针对下半城山水格局破碎、绿地系统匮乏的现状,提取绿地广场节点和重要的文化旅游节点,形成网状的景观体系。

在保留城市现状主要道路的基础上,增加支路密度。

推广天桥、垂直电梯等陆生特色交通方式,以及索道、水上巴士等水生特色交通方式。

梳理整合梳理整合现状文物点,围绕每个
片区,策划特色文化活动,激活特色街区。

同时,保留古玩市场、药草市场等特色文化产业。

植入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打造文创旅游等文化产业平台。

针对下半城社区涣散、居住品质的现状。

引入“产业+”、“服务+”等社区更新模式。

(2)簇群聚合。

根据下半城的地形和现状簇群结构,编制山地簇群导则进行详细控制。

除了对各个山地簇群本身进行更新控制,协同控制周边的簇群肌理,控制高度、风貌、天际线等景观视线要素,使得各类不同风格的簇群能够有机的聚合在一起,最终形成“组团发展,分异统一”的下半城格局。

(3)街巷营造。

根据下半城的街巷场所的现状,对街巷尺度和形式进行解构与重构,最终形成与下半城文化相契合的“山城文化九街”,涵盖“梯、坎、水、曲、廓、天、折、坡、院”九种类型。

除了对于重点街道本身的形态控制,结合周边关系,策划相对应的如传统特色商业、美食娱乐、旅游接待等功能,对功能、尺度、建筑风貌、高宽比具体要素等进行控制[3]。

2.5 小结
下半城作为重庆的文化母城,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但在城市发展中,逐步走向衰落。

在其更新实践中,引入“文化景观”的概念,重点关注“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场所”四大文化景观载体,进行识别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下半城旧城改造提出更新控制策略,用于指导下半城的旧城更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肖竞,李和平,曹珂.西南地区城镇历史景观的特征识别与层积解译[J].南方建筑,2017,(03):18-25.
[2] 肖竞,曹珂.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06):20-26.
[3] 刘亚之.山地城市旧城更新的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