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景观形成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柯本气候分类法
以气温和降水要素为基础,参照自然植 被的分布进行气候分类。
用平均气温、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率划分出5种 气候:热带多雨气候;干燥气候;温暖湿润气 候;雪林(低温)气候;极地气候;再分出亚 类 ,综合为12个气候类型 。
.
中国气候区划
合理区划气候,旨在认识各地区气候特点及其差异, 科学利用气候资源。 气候区划的指标
2) 火山作用 包括由岩浆上升喷出地表所引起的全部作用过程,主
要有3种形式:熔透式喷发、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3) 岩石性质 岩石的理化性质差别很大。地貌意义较大的岩层有结
晶岩和沉积岩。 .
二.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地貌特征
岩石性质:影响其形态和稳定程度。一般,坚硬的岩石形成正地貌 形态,不太坚硬的岩石形成负地貌形态。
.
3. 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区
气候分类——实验法和成因法。
实验分类:基于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的长 期统计平均值及其季节变化为依据,结合植被分布、 土壤水分平衡、水文等因素划分气候类型。
成因分类:基于气候形成的辐射、环流和下垫面因 子,划分气候带和气候型。一般,据辐射和环流划分 气候带,再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与环流相结合确 定气候型 。
.
一. 土壤及土壤分类
1. 土壤 土壤是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的、陆地的疏松表层。
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水肥气热(如 矿质元素和水分);是生态系统物质与能 量交换的重要场所,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 分之一。
.
2. 土壤分类 土壤分类反映土壤形态、理化性质和生产力水平。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1992) 按7级建立 分类系统,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 种。 该系统目前只有前4级。据主要土壤形成过程,划分 13个土纲:即有机土、灰土、变性土、盐成土、均腐殖质 土、铁铝土、铁砖铝土、硅铝土、干旱土、潮湿土、火山 灰土、人为土和初育土。 再进一步划分33个亚纲、77个土类和301个亚类。
外营力在内营力形成的地貌基础上发挥作用,使其简化或复杂化。不 同的营力引发不同的地貌过程,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
1) 地质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中的岩石受地质
营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从而形成各种构造。如褶皱、断 裂、节理等。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巨大起伏,成为形成 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
2. 土壤异质性与景观异质性
土壤空间的异质性由于受成土因素 的复合不均匀性影响所致。
之所以影响景观异质性,在于:土 壤异质性→土壤侵蚀特性→地貌过程; 土壤异质性→植物分布→植被景观。
.
3. 土壤退化与景观变化
1). 土壤退化:土壤的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2). 解析:数量减少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
第三章 景观形成因素
景观是异质性的地域实体,是在各种 自然地理要素、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其 中,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干 扰是决定景观形成的基本因素。
.
本章讲授内容
1. 地质地貌因素 2. 气候因素 3. 土壤因素 4. 植被因素 5. 干扰因素
.
§1 地质地貌因素
地貌——地球表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根据建群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我国的草原可分 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种类型。
.
.
温带草原
.
4. 荒漠
荒漠:是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小半灌木占 优势的稀疏植被。
荒漠气候极为干燥,年降水量少于200mm,有些小于 50mm或终年无雨,形成戈壁或沙漠。夏季炎热,日温差 大,多大风和沙尘暴,植物常受风蚀和沙埋,荒漠植物低 矮稀疏,有些地方甚至大面积裸露。
分中地形和微地形尺度下的土壤分异。
.
三. 土壤的景观意义
1. 土壤肥力与景观生产力
土壤肥力: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需求的能 力。景观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景观生态系统的投入——产 出水平。
解析:景观生产力由土壤肥力、生物生产量指数、生 物多样性三者来衡量。其中,土壤肥力是景观生产力的基 质因素,生物生产量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是景观生产力高低 的表征。
.
.
.
三.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征
1. 中国地貌分类 以形态成因为基础,采用分析组合方法,依分布规模,先宏观
后微观,先群体后个体。 2. 地貌类别(级别) 1) 以现代海岸线为界,分为陆地和海底地貌。 2) 将陆地地貌类型划分为大平原、大高原、大盆地、大山地4种大型地
貌类型 。 3) 是陆地地貌受内、外营力联合作用形成的基本形态成因类型。划分
内陆则为为大陆性气候。景观变化亦不十分剧 烈。
3. 寒带气候区景观 由于极地冷气团影响,冬季严寒。冻融作
用使平原区土壤疏松;高山地区形成冰川广阔 的山谷;当冰川消退后,出现浑圆的丘陵和山 地,以及狭长湖泊。 .
§3 土壤因素
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 物。土壤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在一定条件下总是分布着一定类型的土 壤;不同的土壤类型分布在特定的地理 空间范围;土壤的发育、变化等动态过 程是景观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
气温分布用年均温的等温线图表示,一个地 区的气温决定于:纬度、陆-海对比和海拔
.
.
3)降水量和干燥度
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而逐 渐递减。
.
中国气候分布
.
二. 气候与景观特征
1. 赤道及热带景观
1). 赤道热带雨林景观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降雨充沛。整个景观由森林本底 组成,只有植被和河流间比度较明显。
.
2. 气候的概念
气候是某一地域多年时段内的大气统计状态, 即某“地方大气的温度、降水、气压、风、湿度 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量及 其年周期波动。
气候是天气的综合表现,包括太阳辐射、温度、 降水、风等因素。太阳辐射及其时空分布是气 候变化的根源,温度和降水是直接影响因素, 常作为气候分类和区划的主要依据。
.
§4 植被因素
整个地球表面或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和称为植被 (Vegetation)。
一. 植被类型
植被是景观分类的重要依据,植被的发育和变化是 景观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全世界植被划分为森 林、热带稀树草原、草原、荒漠和冻原五类。 1. 森林
受土壤和气候等因素影响,森林群落类型主要有: 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热带疏林、常绿阔叶林、 硬叶常绿林、落叶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北方针叶林等。
色针叶林土 → 暗棕壤→ 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
赤红壤→砖红壤 )和西部干旱内陆沿经度递变 的草原土壤带谱(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 土→棕漠土→戈壁 )。
.
2)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山地土壤各类型的垂直排列顺序结构形式—
—称土壤垂直带谱。
2. 土壤的地方性分布规律
指同一土壤地带范围内的一个地区,由于中、小地形 及人为耕作影响,成土母质、水文地质等所引起的不同土 壤组合的分布规律。
为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再据绝对高度,山地可分 为极高山、高山、巾山和低山。 4) 指陆地地貌在相似的主要内、外营力联合作用下形成的成因类型: 火山与熔岩的、流水的、风成的、黄土的、喀斯特的、冰川的、冻 土的、海成的、湖成的9类。
.
3. 常见地貌类型
火山与熔岩地貌 喀斯特地貌 冰川地貌 冻土地貌 流水地貌 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 海岸地貌 湖泊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 .
世界荒漠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干早地区。
.
.
5. 冻原
位于南极和北极极地区,还有高山冻原。 风力强劲, 雨量少,地表有永冻层,植物以低矮 的苔藓为主, 尚有部分低矮的草本植物,夏季极 短, 植物生长季短。 冻原一般都被认为是「瘠地」(barren grounds)。 但总初级生产量也相当丰盛,可为冻原地带的动 物提供所需的食物。 常见的动物有:驯鹿、北极熊、狼、旅鼠等。
气候区划的水分指标:年降水量、有效雨量、湿润系 数、干燥度等。
.
中国气候区划(中国科学院)
主要考虑热量和水分两项指标 。 用日平均气温≥10度稳定期积温、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 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作为热量指标。 用干燥指数k作为水分指标。
K=E/r=0.16∑t/r 式中 E--可能蒸发量(≥10℃整个稳定期)(mm);r---降 水量(≥10℃稳定期内)(mm)。 据热量指标将全国区划出6个气候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地区。 再据热量和水分两级指标,以大行政区为主,划分成8个 一级区(气候地区)、32个二级区(气候省)和68个三级区 (气候州)。
.
4. 中国的地貌由三大阶梯组成
• 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的外
缘到大兴安岭、 太行山、巫山 和雪峰山之间。 • 我国东部宽广 的平原和丘陵
.
§2 气候因素
一. 气候
1 . 意义 气候是景观分异的重要因素,在于:
1) 控制从岩石风化进程到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 3)影响植被及其生产力。
.
2. 热带稀树草原
特点:上层疏林、下层由稠密禾本科植物组成,经常火烧 分布:热带干旱地区
.
3. 草原
草原的水热条件大致保持温带半干旱~半湿润之间。 土壤类型主要为黑钙土、粟钙土和棕钙土。草原植物旱生 结构典型,植物根系发育旺盛。
世界草原主要有欧亚大草原、北美高草草原、南美的 盘帕斯草原等。
我国草原是欧亚大草原的一部分,从松辽平原,经内 蒙古高原,直达黄土高原,从东北-西南呈连续带状分布。 此外,还有青藏高原、新疆阿尔泰山前地区以及荒漠区的 山地。
.
二.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表现为地带 性(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
也与地方性母质、地形、水文、成土 时间等相适应:表现为非地带性的分布规 律。
.
1.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1). 土壤分布水平地带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我国的土壤的经纬地带谱构成:东半部
沿纬度递变的湿润海洋性森林土壤带谱(棕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Subtropic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
温带落叶阔叶林
Temperate Broadleaf Deciduous Forest/ Summer Green Broad-
leaved Forest
.
北方针叶林 Taiga or Boreal Forest
2) 季雨林景观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气温依然较高,但降雨显著减少。 降水集中于雨季,森林成片断分布,无林带为热带稀树草 原所代替。
(3)热带荒漠景观
荒漠地区降雨量低,植被零星分布,出现大面积裸地。
绿洲是荒漠中较重要的景观,通常聚集在河流廊道或低洼
湿地。
.
2. 温带气候区景观 雨热同季。沿海地区盛行海洋性气候,而
一. 地貌营力 1.概念: 指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包括地质构造运动、火山活动、
岩石性质、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内营力和外营力。
2. 类别: 内营力指地球内能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 浆活动及地震等。巨型和大型地貌主要由内营力促成的。 外营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流 水、冰川、风力、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用力。
.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占据中国东南部和西南 部的广大区域,以各种类型的亚热带森林为主。
1).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少雨而寒冷,春秋温和,四季分
明。年均温16~18 ℃。年降雨1000~1500mm,主要分布在 4~9月,冬季降水少,但无明显旱季。
2)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条件下并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 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群落。
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理、 化和生物性质恶化。
3).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 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 土壤污染等。
土壤退化是人类不合理利用所致。在土壤退化 过程各阶段,景观具有明显不同的植被类型、生长 状况、覆盖度、土壤浸蚀. 和水土流失状况。
1. 花岗岩类 花岗岩形成的石柱、石峰、石林、峰林等景观,大多属于直立
柱状高峰。石蛋地貌是花岗岩中的节理不断受到侵蚀和风化,使岩体 分离成一块块单独的大岩块,经球状风化后形成的。 2. 砂砾岩和石灰岩
砂砾岩及石灰岩属沉积岩。我国风景名山如桂林和张家界的峰 林、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和甘肃麦积山等 。 3. 变质岩类
热量和水分常作为气候区划的主要指标 。第一级区 划指标为热量条件,通常划分出热量带;在同一热量带中 根据水分差异划分出气候区。
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主要有:年平均气温、某月平均 气温、最热月气温、最冷月气温、气温年较差、高于或低 于某个界限温度的月数、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或 天数、最大可能蒸发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