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 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打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
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即实证研究,是指与纯理论研究相对的另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通常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或者说针对某一种看法和观点,需要透过实地的经验来验证或检验。
5.实证主义方法论:是相对于人文主义方法论而言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互相联系进行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的特征。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的,实证一词意味着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这五层含义。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围”,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
7.定性研究:是指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定性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其主要特点是非实验性的,即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的表达。
8、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几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字,或求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定量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②. 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在式上更接近科学的式
③. 定量研究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从一般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
④. 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⑤. 定量研究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验证的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必考章节
1.理论:社会研究中的理论常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是指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在相关命题。
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只是人们认识活动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想像和思考的产物。构成理论的这些假设或命题可能属于同一层次,也可能属于不同层次。大多数的理论,往往具有两层以上的假设命题。较低层次的假设或命题可以由较高层次的假设或命题演绎推理而来,而这种推论所依据的则是逻辑原则。理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 理论来源于实践
②. 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
③. 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将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
中层理论:又称中观理论,是指既非日常研究批涌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用以解释所有我们可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的自成系统的统一理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由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设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伪证的具体假设。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比如,社会学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
2.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他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3.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4.自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
5.因变量: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
6.中介变量: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的一些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果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途径或方式。
7.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述。
8.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性体现在:
①. 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量
②. 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的。
假设是抽象的理论和经验的研究之间重要的结合部。一般而言,假设有条件性述,差异式述和函数式述方式。
9.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是对一种有经验数据证实了的变量特征或者变量间关系的一般性阐述。它适用于所研究的整个一类变量,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具体情况。经验概括所阐述的是个一类变量的或然性,而非必然性。
10.假设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一般的模式是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称作假设演绎法的逻辑过程,该过程由以下四个互相联系的步骤组成:
①. 观察一种现象和一组完整的的事件
②. 对观察结果的进行概括,试图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的理论
③. 从这种概括的理论出发,推演出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结论
④. 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这种理论。若理论被检验所证实,就可以得出结论:获得了解释这
种现象的知识;若理论不能被检验所证实,就得重新修改原始的理论并进行新的检验。第三章选题和文献研究
1.研究问题:研究问题即研究命题,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的回答。他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问题”或“现象”既有些相似,又有所不同。相似之处在于社会研究中的许多问题的确常常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现象或某种社会问题;不同在于社会研究的问题通常比社会世界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更为明确。研究问题的选择能体现研究的水平,这主要因为,在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既需要用到研究者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又需要研究者具有开阔的视野、比较敏锐的洞察力、比较强的判断能力,同时,还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
2.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3.问题重要性:及研究所具有的价值或意义。
4.问题创造性:也可以称作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的某种新的东西,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5.问题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6.问题合适性:指所选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7.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围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