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4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anagement Research

2010No 14

收稿日期:2009-07-30,修回日期:2009-09-18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课题资助(2007B070900052)。

文章编号:1000-7695(2010)04-0012-03

广东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林如海1

,彭维湘

2

(11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21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 519070)

摘要:全球经济衰退、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和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使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形成的广东经济奇迹面临重大考验。在新经济形势下,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广东企业的竞争力是广东发展的唯一出路。从宏观角度提出广东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给出对策建议。关键词:自主创新;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 30年来,广东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机遇,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时过境迁,当面临全球经济危机,政策制度优势、劳动力成本等优势不再,资源和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时,曾经支撑广东经济起飞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瓶颈。无疑,提高广东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广东的唯一出路。然而近年来广东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广东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创新人才缺乏

自主创新竞争的实质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自主创新最宝贵的资源。尽管目前广东的创新人才规模在全国居于首位,然而科技创新人才密度低,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状况未有扭转,创新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1]。

2006年,广东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规模达到36188万人,依然位居全国第三位。但是,从人才密度看,广东每万人中有科技活动人员40111人,而北京为248189人,上海为112182人。科学家或工程师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是反映人才结构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006年,我省这一指标为

70131%,比北京80106%和上海74193%都低[2]

。从人才密度和人才质量方面来看,我省的创新人才供需缺口是很大的,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广东省企业创新发展的一大障碍。112 关键技术缺乏,核心技术依赖外国

广东省核心技术严重缺乏,重大创新成果极少。首先在专利的发明创新方面,广东省无论与国内其他省市或者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广东省的发明专利相对较低,只占全部授权专利的6158%,在全国省市中居于第26位,相对较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庞大的专利授权数量与相对较低的发明专利比重更形成鲜明对比:广东省的专利授权量是日本的2167倍,是美国的5181倍,但发明专利只有日本的23%,美国的54%。可见,虽然近年来广东专利申请的质量在逐步上升,但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不多。

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推动自主创新是广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重引进、轻消化吸收”是广东引进

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把过多的科技投入用于引进技术知识,却在自主创新活动上投入较少,这样就对外部的技术依赖太大,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能力,在市场的竞争中不能处于领先地位。广东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为100:7,仅列全国第十二名;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消化吸收经费占引进技术经费比为314%,低于全国6%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浙江2218%、山东10175的水平[3]。113 创新投入不足,投入经费不稳定

从横向来看,2007年广东的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在全国的排位上,2004年为第3位,2005年为第4位,2006和2007年为第5位。可见,与国内其他省市比较,广东的科研投入在相对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广东目前的创新投入水平的差距是很大的。发达国家研发经费占G DP 的比重是2%到3%,新型工业国占115%到2%,广东的科技投入经费在2006年只有1119%,在2004年较高的水平亦只有1134%。这表明广东省对科技活动投入明显不足,制约广东的科学技术进步。

表1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情况

广东广东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数据年份

20062004200420052005R&D 经费(亿美元)3912631251351458176235187

700184R&D 经费/G DP (%)11192168311321992151R&D 人员(全时当量,千

人年)

147123

-

896120

215135469150每千从业人员中R&D 人员(人年)

2180916(2002)10140

9110

11140

由OECD ,M STI 2007-2数据整理得

从纵向来看,尽管近几年广东的的科技投入经费总量都在不断上升,但与广东的G DP 相比较,投入经费占G DP 比例自2002年一直下降,从1116%下降到1112%,到2006年才回升,说明广东省还没建立一个完善稳定的创新投入机制。114 技术创新法律体系不完善

在创新法律法规体系方面,广东省先后制定并通过了《广东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但是,广东省创新法律法规体系依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首先,法规体系缺乏科学的规划,

林如海等:广东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有关配套法律之间没有形成协调关系,某些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比如在规制技术垄断方面、界定和保护技术秘密方面等等还亟待相关法律的规制。其次,科技创新立法错位、层次较低,政策规范较多,法律规范较少,导致整体效力层次偏低。目前有关科技创新的问题大多为政策性的文件,并且政出多门,各地方、各行业等有各自的科技创新政策。不同部门颁布的有关科技创新方面的法规政策互不协调甚至有相互冲突的情况。最后,创新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不便于实施和检查监督,存在法律规定过于原则而不便实施,影响了法律的实效[4]。

115 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不能为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持

在科技进步环境方面,根据《2007全国及地区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5],广东的科技进步环境在全国排名第十位,而2006年为第五位,说明广东创新环境建设滞后。在教育方面,尽管近年来广东省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高,教育总供给能力不足制约着劳动者素质的快速提升。同时,广东省生态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建设和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发达国家及京、沪等国内先进地区有较大的差距。

在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广东为科研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大多是一般性的中介机构,缺乏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大部分的中介机构规模小,缺乏所谓的行业龙头,而且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科技项目评估机构、技术经纪机构、投资顾问机构等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队伍[6]。

116 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机制不完善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公共实验室以及其它科技支撑平台。尽管广东在各类平台的建设有一些突出之处,但是创新平台水平和领域分布有待提高与调整。广东省部级以上高水平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较少,领域覆盖较窄。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整体创新能力较强,但核心技术缺乏,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相比均较薄弱,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产学研联合的深度和层次比较低。首先,在水平和学科领域分布上,省内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能力与企业需要极为不适应,科研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仅是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而进行与实际脱节的研究,造成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技术输出能力出现弱化现象。其次,政府有关部门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虽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阻碍产学研合作创新所需的外部条件。

2 提高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211 建立完善的区域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1)加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企业都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我省必须从战略上确立并不断巩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工程中心的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研究中心,鼓励具有较强创新实力的企业集团建设研发院[7]。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广东省企业求生存图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小型民营企业数量巨大是广东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这些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技术创新机构和队伍,企业单靠内部力量生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难度大[8]。因此,产学研结合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完善产学研平台,关键在于提高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理顺合作机制。首先,重点扶持一批全国重点建设大学,建立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分支机构,提高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技研发能力。其次,进一步推动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体制与机制改革,使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集中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研究开发。

(2)构建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成果转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建设各种不同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一是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建立管理科学、功能齐全、业务联结全国各地的技术交易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加强各类生产力促进机构建设,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企业诊断、技术推广、质量管理等服务。三是大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信息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定向、定题、定期综合咨询等服务,努力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212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的创新投入体系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投入是关键,但单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面向市场,采取多途径筹集科技资金,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科技投入体系。

(1)稳定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一是降低企业的税收,允许将技术创新的投入作税前列支,以逐步提高企业研发经费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二是强化科技投入增长的保障机制,尽快实现研发费用与G DP同步增长。三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四是在一定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本省企业开发的产品。

(2)从多源头吸纳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主要有个人资本、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和公司资本。对个人资本,可以通过风险投资基金的个人风险组织形式,建立有保障的个人投资收益机制吸纳这部分资本。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的吸纳,可以在区域的范围内,适当放松保险公司资金、养老资金和捐献基金使用的限制,允许部分保险资金进行直接产业投资的形式进行[9]。

213 培养和引进自主创新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1)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扩大创新型人才队伍。可以通过做强一批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使之与广东科技和经济相适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同时积极实施专家引进战略,重点引进一批基础研究和集成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科技界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

(2)建立健全激励创新人才的新型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与评价体系。鼓励创新型人才以专利、发明、技术等要素投资入股并参与分配,完善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激励机制。214 实现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的突破和引进,提升广东企业的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高新技术、核心技术的突破。因此须加大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认清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组织各方资源,制订重点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带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核心技术体系,大幅增强广东企业的全球竞争力[10]。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