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十三种民间文化
开州的风俗作文600字
开州的风俗作文600字开州区古属梁州之域。
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蜀先主划朐䏰县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开州民俗习惯在重庆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开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的满月山歌、雀儿号子、哭嫁歌等独具地方特色,还有传统民风民俗温泉赛骂彰显开州文化特色。
开州的十大风俗非常有特点:1、满月山歌开州满月乡村民酷爱唱山歌,抬工号子、穿山号子、祝酒歌、哭嫁歌等各具特色,形式多样,曲调优美,歌词千变万化,体现了高亢、悠扬、自由的地方特色。
2、打连厢打连厢是一种舞蹈,源于巴人“前歌后舞”,现已演变为开州独特的民间舞蹈。
演唱者手执连厢中部,边唱边用竹棍两端做上、下、左、右、天、地、前、后的变化,敲击身体双肩、四肢、腰、背等部位,使连厢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3、薅草锣鼓薅草锣鼓流行于三峡地区,是一种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
开州薅草锣鼓一般四人一班,鼓、锣、钹、马锣四件打击乐器,鼓手领队,唢呐助阵。
既指挥唱歌,又指挥生产。
4、灯(狮)舞开州是“龙灯之乡”和“狮舞之乡”,民间流传“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
元宵之夜,彩灯四布,鼓乐欢奏,鞭炮轰鸣,以玩龙灯、狮子、彩莲船最为精彩。
开州龙灯分“看龙”和“烧龙”,狮舞则有:地浪狮子、高脚狮子、独角狮子等数种。
5、皮影开州是三峡地区流传皮影戏最早的地方,在清代,开州皮影已广泛流传且颇为著名。
现开州馆藏有雕刻、做工、彩绘精细的清代"皮影"2000余件(套)。
6、温泉赛骂开州温泉镇的元宵节习俗“温泉赛骂”十分奇特,元宵之夜,清江两岸居民提着灯笼、火炉,带着凳子,来到后山“竞骂”指名道姓,挖苦讽刺,轮流对骂。
骂到兴浓时,男女老少一齐上阵“骂过满堂彩”,一直“闹”到晨曦赛骂结束。
次日,沿河两岸友好如初,互不计较,任何人不得事后报复。
7、竹枝词竹枝词属古代巴渝民歌,亦叫竹枝歌,是一种特有的歌谣,是三峡地区民歌的总称。
开县文明古史。
开县的历史文化开县可考的文明史有4000多年,可溯源的文化史已有3100多年,最早的文史是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的殷商或西周时期。
开县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
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臵汉丰县,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南北朝刘宋(420—479)又于汉丰境内增臵巴渠、新浦共三县皆属巴东郡;西魏(535)平蜀后改汉丰为永宁;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开州于永宁,辖永宁、万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臵)四县。
隋开皇十八年(599)改永宁为盛山县,改开州为万州。
唐武德元年(618)改万州为开州;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贞观初西流县并入)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
宋庆历四年(1044)省新浦入开江,万岁改名清水,时开州辖二县。
元(1271—1368)省县入州。
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
开县现有馆藏历史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距今五亿至一亿八千万年的古生代化石,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商周、战国时期青铜兵器,汉代青铜器、陶器,隋、唐、元、明、清时期瓷器;另有雕刻精细、彩绘精美的艺术精品清代“皮影”2000余件(套)。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开县的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反映历代先民所处各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具体活动以及各时期的生活习俗的实物见证,也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后代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财富。
1.人文溯源。
开县古属梁州,西周为庸国地。
有文献记载的应是春秋战国时期,即巴人的出现,巴是最早见于文献的开县居民,土著人属百濮系统中的“板楯蛮”即賨人,是今苗瑶语族先民的一部份,有賨、苴、蛮等姓,是巴文化的重要创造者。
2.人文环境。
开县地处偏隅,却有着独特的人文环境。
开县地处重庆东部、万州西北部、长江三峡段支流小江流域中心地区。
东与巫溪、云阳县接壤,北与城口县相连,南与万州三峡城区毗邻,西与四川开江县、宣汉县交界。
全县呈“六山三丘一分坝”地理特征。
开县盛山文化
开县盛山文化(举子文化)综述盛山在县城北面,曾有城门寻盛门,该处细看凤凰山如盛字,故而名盛山,县人又称之为凤凰山。
《寰宇记》曰:“盛山在县北三里,突兀高峰”。
盛山文化是开县举子文化的基础。
从文化内涵和外延来看,可以把二者视为一体,盛山文化起于诗赋和对自然山水的亲近,而举子文化是“学而优则仕”的产物,发展教育和倡导文化才是盛山文化繁荣的根本。
盛山文化是开县历史文化长卷中最灿烂、最瑰丽的缩影,由此确定了开州文化的主流倾向。
盛山文化始于唐相韦处厚滴贬开州刺史,韦公游于盛山,吟就《盛山十二景诗》(见附录二[1])。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也是盛山文化的鼎盛时期。
《盛山十二景诗》写就传至长安,迅速引起轰响,倾城和诗者众,其中以张籍、白居易、元稹、李景俭、严武、温造等人为代表,(见附录)一代散文宗师、“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为之序(见附录),称“于是盛山十二景诗与其和者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
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刊行于世,后录于《全唐诗》,为开县文风盛行开创了一代先风。
在此影响下,开州兴文教重,由巴人之悍而转化为文之柔美,其后,虽历经数百年宋元文化之空白,但盛山文化仍在传承,成为开县人文精神的一大支柱。
就盛山文化亲近自然而言,后代以山水为题的优秀作品多起来,也形成了以山水赋铭、和诗的习惯,除盛山十二景之外,尚有汉丰八景、新浦八景等等,其中胡邦盛及林元凤的《汉丰八景》诗(见附录二)较有成就和知名度,(汉丰八景为盛山积翠,州面列屏,熊耳晓云,迎仙夕照,莲池睡佛,仙境凝辉,清江渔唱,瑞石凌霄)(见乾隆《开县志》)。
盛山文化以多元的思想和不拘一格的诗文描绘着盛山的容颜,并用优秀经典的文化浇铸着开县文化,更以其早期的韦处厚、温造、柳公绰等人的名声、宽广胸怀、“体悉民隐”而为开县历代为官者树起了榜样。
而在此之前,“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杜甫语),为官者是不得民心的,以至民反。
但韦处厚始改变了此格局,现罗列于后:唐时,温造“体悉民隐,士民慕之”;柳公绰,“起居皆有礼法,贤良方正”;宋申锡,“在开有济人利物之政,后卒,时论惜之”;五代,慕容章“才能超卓”;宋,刘源“民号开江长官,立祠祀焉”;王政辅“有善政碑”;陈公景“民恩之,尝立怀古堂以思昔贤”;元,赵寿“安邦器局,峙立精神”;明,王勋“时称贤令”,邱莹“榜其门曰:爱百姓如子,贪一钱非官,卒如其言”;璩镇海“去曰,邑人泣送于道”;赵河,“百姓思之不志”;孟铎“卒于木厂,邑人悲之”;李用中“临行,攀辕载道”;周九龄“升任之日,百姓泣送不舍”;郭惠“民镌去思,永誉二碑”;清代,郭孝穆“士民感德,迫思不忘,”汪瀚“莅政廉勤,爱民如子”,严琥“以疾归,民泣送之”;这些清廉官风形成一道风景线,可以说与韦处厚等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各地元宵节习俗大全
各地元宵节习俗大全作为农历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象征着幸福美满,团团圆圆,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除了和家人一起吃汤圆、猜灯谜,元宵佳节你还打算怎么过呢?我们来看看元宵佳节都是怎么过的?元宵节各地习俗大全1北京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
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
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
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欣赏。
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2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
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
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
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
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3安徽省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
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
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开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
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会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
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
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序号 编号 项 目 名 称 项目类别 申报地区或单位1 Ⅰ―19 钟云舫民间故事民间文学 江津区2 Ⅰ―20 巫山龙洞传说 巫山县3 Ⅰ―21 巫咸孝文 巫溪县4 Ⅱ―76 三峡背二歌传统音乐 万州区5 Ⅱ―77 谢家锣鼓黔江区6 Ⅱ―78 黎水拗岩号子7 Ⅱ―79 薅草锣鼓8 Ⅱ―80 泛川派古琴艺术 大渡口区9 Ⅱ―81 南山古琴艺术 南岸区10 Ⅱ―82 翻叉号子长寿区11 Ⅱ―83 龙溪河拖滩号子12 Ⅱ―84 永兴吆喝 江津区13 Ⅱ―85 薅草锣鼓 城口县14 Ⅱ―86 梁山吹打 丰都县序号 编号 项 目 名 称 项目类别 申报地区或单位15 Ⅱ―87 榨菜踩池号子16 Ⅱ―88 高峰薅秧歌垫江县17 Ⅱ―89 高安唢呐18 Ⅱ―90 石桥木叶吹奏武隆县19 Ⅱ―91 平桥薅秧号子20 Ⅱ―92 开州民歌 开 县21 Ⅱ―93 五句子歌 云阳县22 Ⅱ―94 酉阳吹打酉阳县23 Ⅱ―95 咚咚喹24 Ⅲ―43 南岸狮舞传统舞蹈 南岸区25 Ⅲ―44 迎龙镇民间莲萧26 Ⅲ―45 双石小金龙 永川区27 Ⅲ―46 双江莲萧潼南区28 Ⅲ―47 五节龙舞29 Ⅲ―48 新民春牛舞 垫江县30 Ⅲ―49 左家坪高台狮舞 忠 县31 Ⅲ―50 大宁河巫舞 巫溪县32 Ⅳ―24 川剧传统戏剧 万州区33 Ⅳ―25 涪州川剧 涪陵区34 Ⅳ―26 苞谷灯戏 酉阳县序号 编号 项 目 名 称 项目类别 申报地区或单位35 Ⅴ―14 花鼓曲艺 长寿区36 Ⅴ―15 谐剧 重庆演艺集团曲艺分公司 37 Ⅴ―16 相声38 Ⅵ―20 八卦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九龙坡区39 Ⅵ―21 石蟆百戏伎艺 江津区40 Ⅵ―22 苏家拳荣昌区41 Ⅵ―23 万灵镇游艺系列42 Ⅵ―24 夔龙术 奉节县43 Ⅶ―33 罗氏剪纸传统美术 万州区44 Ⅶ―34 巴渝民间泥塑(万州泥塑、合川泥塑、龙水泥塑、邱氏泥塑)万州区、合川区、大足区、忠县45 Ⅶ―35 渝州竹雕(万州竹雕、大足竹雕)万州区、大足区46 Ⅶ―36 叶脉画渝中区47 Ⅶ―37 葫芦烙画48 Ⅶ―38 关氏卵石雕刻技艺 大渡口区49 Ⅶ―39 琼缘刺绣沙坪坝区50 Ⅶ―40 汉艺斋木竹雕刻技艺51 Ⅶ―41 巴人漆艺传统美术南岸区 52 Ⅶ―42 北碚布艺 北碚区序号 编号 项 目 名 称 项目类别 申报地区或单位53 Ⅶ―43 合川根雕 合川区 54 Ⅶ―44 秀山金珠苗绣 秀山县 55Ⅶ―45 彭水苗绣彭水县 56 Ⅷ―122 万州杂酱面传统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万州区57 Ⅷ―123 濯水石鸡砣土陶制作技艺 黔江区58 Ⅷ―124 鲊(渣)海椒传统制作技艺 59 Ⅷ―125 黔江鸡杂传统制作技艺 60 Ⅷ―126 黔江牛肉脯传统制作技艺 61 Ⅷ―127 涪州腌腊肉传统制作技艺 涪陵区 62 Ⅷ―128 重庆周氏古船模型制作技艺 渝中区63 Ⅷ―129 陈氏抄手传统技艺 64 Ⅷ―130 谢氏烧烤传统制作技艺 大渡口区 65 Ⅷ―131 刘氏根雕书法技艺 沙坪坝区66 Ⅷ―132 磁器口陈麻花传统制作技艺 67 Ⅷ―133 南泉豌豆面传统制作技艺 南岸区 68 Ⅷ―134 古佛徐氏手工面制作技艺 北碚区69 Ⅷ―135 重庆泡菜传统制作技艺 70 Ⅷ―136 飞泉鲜花椒油低温制作技艺渝北区71 Ⅷ―137刘记永吉盐水鸭传统制作技艺序号 编号 项 目 名 称 项目类别 申报地区或单位72 Ⅷ―138 巴国阴米传统制作技艺73 Ⅷ―139 三不加酱油传统酿造技艺南川区74 Ⅷ―140 三不加食醋传统酿造技艺75 Ⅷ―141 来凤鱼传统烹饪技艺 璧山区76 Ⅷ―142 何氏制墨技艺 铜梁区77 Ⅷ―143 书画传统装裱与修复技艺荣昌区78 Ⅷ―144 烧酒房传统酿造技艺79 Ⅷ―145 黑山谷传统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万盛经开区80 Ⅷ―146 鸡鸣贡茶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城口县81 Ⅷ―147 永安梅咂酒传统酿造技艺 垫江县82 Ⅷ―148 鸭江老咸菜传统制作技艺武隆县83 Ⅷ―149 火炉药膳羊肉传统制作技艺84 Ⅷ―150 白马天然蜂蜜传统酿制技艺85 Ⅷ―151 谢氏铁匠传统锻造技艺忠 县86 Ⅷ―152 良玉汤圆粉传统制作技艺87 Ⅷ―153 紫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开 县88 Ⅷ―154 南门红糖古法熬制技艺89 Ⅷ―155 陶器传统制作技艺云阳县 90 Ⅷ―156 鱼泉酶豆渣传统制作技艺序号 编号 项 目 名 称 项目类别 申报地区或单位91 Ⅷ―157 斑鸠叶凉粉传统制作技艺 奉节县 92 Ⅷ―158 大昌雪枣传统制作技艺 巫山县 93 Ⅷ―159 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巫溪县 94 Ⅷ―160土家倒流水豆腐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石柱县95 Ⅷ―161辛家老店豆腐乳传统制作技艺秀山县96 Ⅷ―162 洪安腌菜鱼传统制作技艺 97 Ⅷ―163 酉阳传统造纸技艺 酉阳县98 Ⅷ―164 龙潭鸭子龙彩扎技艺 99 Ⅷ―165 柚子龟传统制作技艺 100 Ⅷ―166 龚滩镇绿豆粉传统制作技艺 101 Ⅷ―167 酉阳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102 Ⅷ―168 土家油茶汤传统制作技艺 103 Ⅷ―169 麻旺醋传统酿造技艺 104 Ⅷ―170 藤茶传统制作技艺 105 Ⅷ―171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彭水县 106 Ⅷ―172 郁山泼炉印灶制盐技艺 107 Ⅷ―173 彭水米花传统制作技艺 108 Ⅸ―14 曾氏“正骨术”传统医药黔江区序号 编号 项 目 名 称 项目类别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9 Ⅸ―15 恒合正骨推拿术 渝中区110 Ⅸ―16 武医合璧 九龙坡区 111 Ⅸ―17 陪都传统膏药制作技艺 南岸区112 Ⅸ―18 九禽形意推拿功法 渝北区113 Ⅸ―19 伍舒芳膏药传统制作技艺 合川区114 Ⅸ―20 诸佛冯氏蜂毒疗法 彭水县115 Ⅹ―34 马喇龙灯习俗民俗 黔江区116 Ⅹ―35 跳磴民居上梁习俗 大渡口区117 Ⅹ―36 盂兰盆节九龙坡区 118 Ⅹ―37 九龙楹联习俗119 Ⅹ―38 綦江苗族传统婚俗 綦江区120 Ⅹ―39 更鼓红苗“绷鼓”仪式万盛经开区 121 Ⅹ―40 王家坝红苗秋坡会122 Ⅹ―41 凤来大石箐香会 武隆县 123 Ⅹ―42 巫文化的禁忌 巫山县。
重庆市开县古文化遗迹
重庆市开县古文化遗迹【遗址】一、古文化遗址二马井遗址。
在县西21公里的石碗乡平安村。
1957年,该地开发盐泉,出土有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鹿角(生产中的打场工具),报省有关部门,确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
1986年2月经省文管会考古队长胡昌钰,率队前往复查,因无痕迹可考,认为此遗址定性不确。
二、古城遗址巴渠县城遗址。
县东北54公里,即今大进区所在地榨井坝场,其下街尚遗残垣一段,厚1米余,长约20余米,50年代,城门尚在,上有箭楼,后因改建街坊拆除。
现街后河边水中还埋藏一块有巴渠县记事的残碑。
谭家乡明灯村文峰塔碑,亦有“开县城东北百二十里,曰:‘榨井坝’。
考之县志盖古巴渠县也”的记载,亦可佐证榨井坝为古巴渠县城遗址。
清水县城遗址。
县东北30公里,今温泉区温泉乡县坝村。
其地为清江冲积平原,广阔数里,为古清水县城遗址,故名“县坝”。
60年代中期尚有甬壁一幢和镌有“清水县”三字的石碑一块。
甬壁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毁,石碑亦毁于改田改土运动中。
温泉中学学生,1980年在县坝的清江河畔掘得铁制平底锅(炸制乡土小吃用的)一口和陶碗一只,以陶碗敞口尖底小圈足的形制来看,疑其为宋代遗物,更说明为古之集市。
西流县城遗址。
县西北50公里,与开江、宣汉三县交界处,原三汇口场,现已设入三汇水库内。
据当地群众反映,建库前尚存一块刻有“西流县”三字的石碑,建库时损毁,现城隍庙一隅尚存,咸丰《开县志》亦有记载。
新浦县城遗址。
在县南52公里今南门乡莲池村。
咸丰《开县志》载:“旧县城”一名岫岘城,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新浦县曾治此……。
现名“大寨”。
民国时期文庙、紫云庵尚存,解放后,古庙及城墙大部被拆毁,现仅南城门尚屹立未圯,其门上刻有楹联一幅,上联为“城名旧县新浦遗迹”;下联“池带双河垫江流域”。
横额为“岫岘城”。
三、革命遗址黄陵城。
位于县城东2公里,地势高耸,四周陡峭,熊耳山、迎仙山为其屏幛,石柱关雄居于右,彭溪河环流于左,登山环顾,群山尽收眼底,为开县城东制高之地。
开州民歌艺术特色探析
6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1是慢板,但是节奏密度比较大,加上鲜明的上、下滑音和倚音的装饰风格,且衬词丰富,“哪”、“哟”、“啰”、“喂”、“嘛”、“噢”,这些衬词和儿化音都是开州民歌的一大特色。
所以整首歌在音域上没有任何难度,难的是由倚音和装饰音而形成的开州民歌的韵律。
(二)小调我国民间小调众多,都各具特色,有的流传全国,有的只是流传于一定地区,它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充分散发着华夏文化的无穷魅力。
不同地区的小调也有不同的特色,与各地的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紧密相连。
开州小调的曲调形式多是一曲多段的,其内容多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内容表达多角度而细致。
其曲调多是表达一种或欢愉、或哀怨或绵柔的情绪,旋律流畅、曲折婉转,极具表现力。
其节奏基本以规整为主,节奏型丰富又多变,有独唱、齐唱和对唱等形式,但主要以独唱形式为主。
歌词格式也多种多样,有齐字齐句的,也有性格不一的,加上开州独具特色的衬词,歌曲内容显得丰富且极具趣味化。
《十二杯酒》,一首典型的一曲多段类型的小调,讲述参军离家之前给亲人敬酒的场景,参军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这十二杯酒,一杯敬父亲,一杯敬母亲,一杯敬弟弟、一杯敬妹妹,这十二杯酒杯杯倒尽,体现出参军离别前对家人的尊敬和不舍,“我去参军你莫怕”,也是让家人不要为自己担心。
整首歌曲共十小节,旋律虽比较简单,但是有十二段,音域较窄,非常适合普通老百姓,不会由于音域过高而达不到音高位置,简单明了。
整理所搜集到的歌谱后发现,开州民歌中有很多像《十二杯就酒》这种题材的作品,比如《十想》、《十爱》、《十劝姐》、《十恨》、《十写》、《十绣》、《十二月飘》、《十二口茶》、《十二标酒》、《十二口烟》等等,都是一曲多段,段段道尽。
(三)风俗歌曲风俗类歌曲受各地的传统习俗和风俗文化的影响,一般进行在对应的民俗活动中,反映该地区的风俗习惯和特征,在各地区、各民族都有都风俗歌曲的流传。
重庆各区县风俗
重庆各区县风俗重庆市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除主城九区外的10个区:万州区、涪陵区、万盛区、双桥区、黔江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万州:初一要去太白岩爬山捡柴相传太白岩是李白曾经去过的地方,捡柴是为了在新的一年初捡“财”涪陵:踩池子“踩池子”是制做涪陵榨菜一种必不可少的劳动。
艰辛和智慧酿出了涪陵榨菜那鲜、香、脆的独特风味,十多次加工、十多种工艺,唯有腌制时“踩池子”是最富有享受的劳动。
腌制榨菜时,在池内铺上一层菜头,拾在菜头上洒上一定比例的食盐,将菜和盐踩得严严实实。
一层一层地踩、一层一层地叠高,直到池满,当地人叫做“踩池子”。
“踩池子”又是一种极为风趣的劳动。
口要喊、脚要踩,需要所有的踩池人动作协调一致,齐心合力。
一人领喊,众人附和,似川江号子。
声音粗犷豪放,很气派;言词丰富,娓婉动听;而且从不会有膛舌现象和语言障碍。
“踩池子”不分男女老幼,自由组合,几人或十几人踩一个池,池子通常一间屋子大小,用条石或水泥筑成,低于地面成方形或长方形。
踩池人的动作很好看,双手反背着,一左一右,一前一后,有节奏有韵律地跟着指挥员的号子声调,用力地踏着脚,合拍地旋转着。
口里喊着号子,脚上踩着拍子,人头攒动,高潮迭起。
那声势、那气派,听来象是在赛歌,看去又似跳着踢踏舞。
真是风情浓浓,诗情浓浓,令人陶醉。
黔江:黔江目前结婚的风俗是头一天,在新娘家办花园酒,意思就是待嫁的姑娘,答谢父母、亲戚以及身边的朋友.当天下午,男方会带着聘礼来到女方家.聘礼齐全,大到衣物、小到头上的发卡、头绳、袜子等.还有好多吃的、米、酒、烟等.新娘子在结婚当天会请命好的长者给自己上头,梳头时,长者会一边梳一边念:"一梳梳到头……一梳梳到尾"(具体的语句有点忘记了)所以聘礼中还要用一个小盒子装上给上头人的礼物:一条毛巾、一把梳子(最好是红色、老式为佳)一块生猪肉、两个红包。
聘礼的数量都以双数为佳,比如衣服要2套、4套等,鞋子也最好是2双、4双……,其意思就是好事成双。
开县
举子之乡 红色帅乡 腾飞开州
Hale Waihona Puke 举子之乡•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论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先后于1842年、 1844年、1858年、1860年、1876年、1881年和 1885年与英国、美国、法国、俄国等帝国主义列 强签订了多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845年5 月清晨,各省举人齐集天安门,在长安 街排列成一里多长的队伍,将上皇帝书呈递到都 察院。都察院推说《马关条约》已经签字,无法 挽回,拒绝不收。
旅游胜地,成为旅游大县 • 红色帅乡。蓝色汉丰湖。绿色雪宝山。随 着开县三色旅游艺术节的开展,开县的旅 游文化飞速发展,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汉丰湖—中国最大的人造内地湖
• 山在湖中 湖在城中
汉丰湖局部景
开县雪宝山
•风
开县雪宝山
• 风轻云淡 舒适宜人
开县南雅大佛寺
• 佛家圣地,引人入胜
开县风俗人情
•
举子之乡
名副其实
• 康有为《自编年谱》记载:在《公车上书》签名
的有18省1200余名举人,现在能查出姓名的有16 省603 人。在这603 名举人中,四川省有71人, 其中开县有6 人之多,将近四川省签名举人的十 分之一,仅少于成都府的成都县和华阳县,为全 省第三位。夔州府签名举人为开县6 名、万县1 名、巫山县1 名、云阳县3 名、梁山县1 名、奉节 县2 名,开县居夔州府第一位。又兼这时开县已 有举人20多名,故被人们称为" 举子之乡".
红色帅乡
• 开县 ,一个孕育英雄的地方。古有举子公
车上书,今有王润波北上抗日,血溅长城。 更有一代军神刘伯承剑指天下,还中国朗 朗乾坤 • 开县——红色帅乡,具有培育英雄的土壤。 我们坚信,明天的开县更会人才辈出
开县文化特色
2.南山森林公园位于开县旅游新县城南部。距县 城10千米,万开高速可到达。三峡截流上升后, 由水路可直接到达开县旅游。是集度假、休憩疗 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森林公园。 总面积476公顷。南山森林公园,森林茂密,风 景秀丽,林内鸟语花香,春夏秋冬景色各异,形 成四季有景,步步有景。根据公园的植被、水体、 道路现状,以自然地形为界,有春、夏、秋三种 特色的景区。
1.汉丰湖 开县开县开县旅游汉丰湖,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而 形成的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人工湖,移民新城座落在此湖畔,构成 “城在湖中,湖在山中,意在心中”的美丽画境。规划景区核心 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水上面积14.8平方公里。按照规划,在现 有开县开县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布局为“山、湖、城”,即南 山、迎仙山、凤凰山、大慈山,汉丰湖、移民新城。依托新城建 设“九凤环翠”景观开发开县开县旅游综合项目、湿地公园、生 态植物园、体育公园、主题乐园、孤岛休闲度假村、游客集散中 心、开县开县旅游专用码头、星级开县开县旅游宾等集度假、休 闲、观光和运动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开县开县旅游、红色开县开县 旅游综合开发区。汉丰湖周边有著名古刹大觉寺、藏经楼,历史 古迹汉丰寨、魁星楼,有千年流淌不息的清江河、澎溪水,有红 色开县开县旅游线景观刘伯承元帅纪念馆,有风景名胜南山森林 公园,盛山公园。
宝山 之雪
雪宝山公园总面积184.08平方公里。公园境内主要有一 字梁、界梁山、观面山。海拔高度为428米—2534米。 落差约总面积约30万立方米。区内植被丰富,蕴藏有不 少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根据林业局、 农业部1997年提出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名 录》,雪宝山珍稀树种有36科46属50种。其中有国家一 级保护植物6种,分别是红豆衫、南方红豆衫、珙桐、 光叶珙桐、银杏、水杉。在重点保护植物中,崖柏是世 界珍稀濒危植物,目前在整个世界只有雪宝山地区分布。 雪宝山有“三特”:1.野生天然绿色蔬菜多;2.药蜂蜜 可以医治百病的特效;3.雪宝山药材特丰富。公园内主 要由天水瀑景区、百里峡景区、雪宝顶景区组成。一共 约有74处景点。 为2100米。雪宝山森林公园属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 区,园内自然环境条件复杂,水热条件优良,保存有较 大面积的森林和草甸植被,林草覆盖率达90%,活立木
家乡特有习俗
重庆开县
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 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 端。开县北依巴山,南近长 江,西与四川省接壤,距重 庆市区280公里,是人口大 县开县人。 中国 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 者之一。
正月十六“游百病”
中国大多数地区,过了正月 十五元宵节便算过完了年,然而 在阆中市却不同。正月十六“游 百病”,把灾祸疾病都丢弃了, 才算过完了年。农历正月十六, 阆中有数十万人出门“游百病”。 阆中“游百病”传统习俗也被列 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九这天,可以说是 开县最隆重的节日,上班的人愿意三 十,初一上班,也不愿意初九不去登 山,这天,全县城可以形容为全城出 动,最喜欢去的,就是离城最近的凤 凰山。不管是好天气还是坏天气,都 阻挡不了人们的登山热情,从山脚下 直到山顶的路上全是人的长龙。
四川阆中
阆中,古称保宁,地处四 川盆地东北部,位于嘉陵江中 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 水绕三方。
提前一小时过新年
我国传统记时方式采取 “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 记时。子时才是一日的开始(即 11时),因此新年的钟声应该在 正月初一的子时敲响。 自央视春晚直播以来,新年 的钟声变更到公历计时12时正敲 响,由此,全国人民被推迟1小时 过新年。作为“中国春节文化之 乡”的阆中古城,却保持了最传 统、最古老、最本源的过新年时 间,阆中新年祈福的钟声一直是 在正月初一的子时敲响,阆中人 民提前1小时过新年。
阆中建县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城区文物名胜众多,杜甫、张衡、元稹、 李淳风、袁天罡、吕洞宾、司马光、苏 轼、陆游、张善孖、丰子恺等先后来阆, 留下不少著名诗篇和珍贵墨宝。
阆山歌(杜甫)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开州家乡的风俗作文
开州家乡的风俗作文今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一端午节。
我们一家人五点就起床,按照习俗上山去“趟露水"。
一路上我用双手捧起晶莹的露珠往眼睛上抹,一时间我觉得眼睛好像亮了好多。
回到家门口,我就闻到粽子香味,一进门就看见奶奶做了一桌子好菜专门等我回家吃。
我洗过手来到饭桌前,我解了一个漂亮的三角粽子,撒上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我们一家边吃边聊,屋子里弥漫着香喷喷的粽子味和浓浓的艾香,充满了端午节的欢乐气氛。
我一边吃粽子,一边看电视。
正巧,我看到有一个节目是赛龙舟。
这时,妈妈对我说“你明白赛龙舟、吃粽子的来历吗?”我说“明白呀!相传龙舟竞赛是为了捞救投进泪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
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虾、蟹吃饱了,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妈妈听了高兴地说“我儿子懂得真多。
”奶奶见我们谈得这么开心,凑上来说“你们明白吗?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齐。
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各家要插“五端”葛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这倒是蛮好玩的。
”我和妈妈一齐说道。
吃完饭,妈妈给我耳朵上抹了雄黄酒,给我嘴唇上抹涂了唇膏,给我手腕上戴了红线绳,把我打扮得和粽子一样香,说这是老古人留下的风俗习惯,期望孩子能健成长。
之后爸爸、妈妈和我去散步。
一路上,我唱着端午节儿歌“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念着念着,爸爸、妈妈也加入其中了。
啊!端午节的学问可真多,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真了起。
这一天,我过得真是欢乐呀!。
开州的民风民俗作文
开州的民风民俗作文在咱们开州这片热辣辣的土地上,那民风民俗可是相当有特色,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人情的温暖。
先说这开州人的热情好客吧。
要是你去哪家串门,主人家那是笑脸相迎,还没坐下呢,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就递到你手里了。
要是赶上饭点,那必定会拉着你一起上桌,好酒好菜招待着,生怕你吃不饱、喝不好。
哪怕家里没啥大鱼大肉,也会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做成美味佳肴,让你感受到那份真心实意的热情。
再讲讲开州的婚俗。
那场面,可热闹啦!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一路上吹吹打打。
新娘子穿着喜庆的红嫁衣,盖着红盖头,被新郎官欢欢喜喜地接回家。
到了婆家,还有各种有趣的仪式,什么跨火盆啦,拜天地啦,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还有开州的节日习俗也别有一番风味。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挂灯笼,满街都是红彤彤的,喜庆得很。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那温馨的场景让人心里暖暖的。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有舞龙舞狮的表演,那龙和狮子活灵活现,在人群中穿梭跳跃,引得大家阵阵欢呼。
开州人还特别重视传统的手工艺。
比如说竹编,那些手艺人能把一根根竹子变成精美的篮子、箩筐,既实用又好看。
还有剪纸,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剪纸艺人的巧手下,能变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什么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在开州,邻里之间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哪家有点啥事,大家都会主动帮忙。
夏天的夜晚,人们常常聚在院子里,一边扇着扇子驱赶蚊虫,一边唠着家常,笑声在夜空中回荡。
这就是咱们开州的民风民俗,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让人打心眼里喜欢!。
开县传统艺术目录
开县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年级任务分解表年级传统艺术实施路径初中一年级每期10个(可对一个年级进行集中描述)开县篇(上)民歌灯舞1.《竹枝词》1.龙灯舞2.抬工号子2.狮舞3.《上茶山》3.亭子4.薅草锣鼓4.高跷5.薅草歌5.连厢1、以欣赏课为主。
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还可以大量选用相关视频进行展示。
2、让学生写观后感。
谈谈对传统艺术的认识了解,以及对其现状的分析,对其保存传播的建议等等。
开县篇(下)雕塑吹奏乐1.石雕1.唢呐2.木雕2.笛子3.泥塑3.鼓乐4.浮雕4.说书5.神佛菩萨像5.口技1、以欣赏课为主。
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还可以大量选用相关视频进行展示。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组搜集当前仍然存在的民间艺术,并在班上、校内进行集中展示评比。
3、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能力,选择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进行体验式教学。
初中二年级每期10个重庆篇(上)1.梁平木板年画2.灯戏(梁山.江北)3.川剧4.龙舞(铜梁.湛江.汕尾滚地金龙)5.梁平癞子锣鼓6.吹打(接龙.金桥)7.木洞山歌8.南溪号子9.川江号子10.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篇(下)1、巫山踩堂戏2、秀山阳戏3、酉阳面具阳戏4、梁平灯戏5、万州川东竹琴6、巴南木洞龙舟7、渝中蜀绣10、武隆纸竹工艺初中三年级每期10个全国篇(上)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福建南音3.宁夏回族民间器乐4.西安鼓乐5.江南丝竹6.唢呐艺术(河南省.甘肃省)7.澧水船工号子(湖南)8.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云南)9.花儿(甘肃.青海.宁夏)10.蒙古族长调民歌全国篇(下)1.木偶戏2.皮影戏3.秧歌戏4.高腔5.剪纸6.灯彩7.泥塑8.竹刻9.寿山石雕10.藏族唐卡。
重庆市开州区文化概述
重庆市开州区文化概述文化(KULTURE),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一般特指精神财富。
开州文化是指在今开县境内所产生的所有文化现象总和。
开州文化由开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所滋养,由土著巴人“板木盾蛮”人与不断迁入的各民族人口共同创造和拥有。
开县可考的文明史有4000多年,可溯源的文化史已有3100多年,最早的文史是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的殷商、西周时期。
开县土著人属百濮系统中的“板木盾蛮”即賨人,是今苗瑶语族先民的一部份,有賨、苴、、蛮等姓,是巴文化的重要创造者。
(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巴史新探》)。
毋水(毋水,小江水系)境地出土“汉归义賨邑侯”金印,说明毋水流域是古賨人活动的地区。
而在这个地区内,古代有不少水、地名都用“彭”字命名。
《水经注·江水》载有澎溪水经今开县、云阳南注长江。
史学界普遍认为,“賨”名起于汉世,“夷人岁入賨钱四十,谓之賨民。
”未称賨前即称为彭。
彭人之名起于善用彭排(或称彭旁),是一种特殊的木盾,又称“板木盾”,故賨人又称“板木盾蛮”。
开县古代文化是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开县是巴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开县土著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碰撞,主要是外来移民、地方官吏的更替、改朝换代的影响较大,正因为如此,开县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总体来说,巫、巴、秦、楚文化为根本,秦文化、楚文化不断渗入,形成一个文化的多面体,也因如此,开州文化个性不够突出,鲜明。
开县地处偏隅,有着独特的人文环境。
开县位于重庆东北部,北依巴山,南近长江,地形南北狭小,由西南向东北迤进,总面积3969平方公里。
地貌结构大体是“六山三丘一分坝”,北部地势高峻,南部丘陵起伏,地势平缓,由东河、澎溪河、浦里河三大主要河流形成三大主要槽冲地带,可谓山河壮丽、物产富饶。
这片神奇多姿的土地,夏商时属梁州,西周时为庸国地,春秋战国时,曾先后并入巴秦,秦代为朐忍县的一部分,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刘备主四川时,分朐忍县的西北部置汉丰县。
重庆开州人过年习俗
重庆开州人过年习俗刘文“大人望栽田,细娃望过年”,这是过去农村人的内心世界。
“有朝一日时运转,朝朝日日当过年”,这是过去人们的心愿。
“现在才好啊,平时就象过年一样”,这是现在老年人常说的真心话。
过年的习俗,从古至今,人们都特别重视,过节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
从腊月初八吃“腊八饭”开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三十团年,除夕守岁,新年拜年,上九登高,直到十五闹元宵,年才算过完,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就开县来说主要有以下十八种过年习俗,与其他地方比,有相同一面,也有独特之处。
杀过年猪农村家庭在过年前要杀肥猪(俗称“杀过年猪”),至早立冬后,至迟腊月下旬,农村有“四六不开圈门”和“杀七不杀八”的风俗,腊月二十七、二十九这两天杀年猪的农户较多。
只要开始杀年猪了,农村就开始有过年气氛了。
人们常说:“在杀年猪了,要过年了。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杀年猪后要将猪肉的一半边送到当地食品部门卖给国家,自己只能吃一半,否则被人举报将受严处,过不到清静年。
吃腊八饭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这天开县人有吃“腊八饭”习俗。
“腊八饭”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为甜味,农户人家喜欢吃咸味。
饭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过小年与祭灶神在民间,特别是乡村,有过小年和大年习惯。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买一张新的灶王画供在厨房)。
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横批:一家之主。
农村祭灶神不大讲究,主要是在这天中午或晚上煮顿较丰盛的饭菜吃,或把破旧的灶重新修补好就行了。
扫扬尘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开州的风俗作文500字
开州的风俗作文500字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每年的中秋节。
八月为仲秋,十五既为仲秋之中,又为秋天之中,故为中秋,况此日在秋分前后,昼夜均等,加之秋高气爽,中秋之夜的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很自然地形成了中秋团圆的遐想,并赋予吉祥、美好的含义;阖家团圆饮酒赏月,吟诗作画共度佳节。
中秋节是一个蕴含着深厚民族心理的节日,体现了中国人重视人伦与人文烙印的家庭血缘关系的民俗文化传统,因此中秋节也有很多习俗,流传最广的是拜月和赏月。
先说拜月,古代君王祭礼为: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
分别设在东南西北四个地方。
东为日坛,北为地坛,西为月坛,南为天坛。
拜月,古代是天子的专利,到了宋代才普及到民间,但又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古人认为:月亮乃太阳之精,神话传说中月神是女性,男人是不拜月的,同理可推,灶神是男性,所以女人不祭灶,就反映出了这种风俗的特殊性。
拜月的供品多是圆形的果品,象征着团圆,同时中秋是秋收季节,农民这个时节已打下新的粮食,也有酬谢农神、庆丰收的含义。
据开州老人传说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在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将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民间起义,组织起义的首领为了保守秘密,把写有起义时间的传单夹在月饼里送到各家各户,使大家知道中秋节晚上共同起义反抗残暴的元朝统治。
从此,人们就形成了吃月饼、送月饼的风俗习惯,送月饼也有祝愿全家团圆、美满幸福之意。
再说赏月:赏月由拜月而生。
中秋之夜,月色迷人,天气凉爽,空气清新,文人墨客最喜在月下吟诗作赋。
青年男女,花前月下,谈情说爱。
官商士绅在月下饮宴踏歌,一边品尝着美食,尽享人间之乐。
农民也会把自己种的花生水果,杵上几个圆糍粑,摆在庭院之中,一家人或与亲友促膝谈心,或共同赏月,聊以致兴。
八月是桂花盛开季节,所以又称八月为桂月。
八月十五晚上,民间有八“月十五天门开,桂枝罗汉下凡来”的说法。
这晚的月亮特别有光彩。
因此,民间又有“看月华”“等天门开”的习俗,迷恋者,终夜不眠,却是徒劳无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县十三种民间文化
2009-08-14 00:00 来源:开州新闻社编辑:Spider 评论0条
一、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是普遍流行在三峡地区的一种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
开县传承有《薅草歌》《薅草锣鼓》等优秀歌词,1990年《开县志》已载录。
二、竹枝词。
竹枝词属古代巴渝民歌,亦叫竹枝歌,是一种特有的歌谣,是三峡地区民歌的总称。
"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是这一文化现象最早的史述。
清乾隆《开县志》记:"俗重田神,渔樵耕牧,好唱竹歌".清咸丰《开县志》载:"《寰宇记》:开州风俗……男女皆唱竹枝。
"可见竹枝歌在开县源远流长。
开县于1983年整理成《开县民歌集成》刊行于世,收录民歌176首。
三、灯(狮)舞。
开县民间流传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春节是开县人民极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欢庆时间达半月之久,尤以元宵之夜更为热闹,鼓乐欢奏,鞭炮轰鸣,焰火腾空,彩灯四布,姹紫嫣红、炫人眼目。
特别以玩龙灯、舞狮子、彩莲船为最显特色。
开县"玩狮子"习俗,相传始于西汉,盛于于清乾隆以后,主要有地浪狮子、高脚狮子、独角狮子等数种。
四、吹奏乐。
开县古为巴国地,巴人以乐舞著称。
竹溪镇石碗东汉岩墓中,出土有十余尊灰陶乐俑,有说书、口技、抚琴、击鼓等,显然为一乐队。
开县音乐文化自巴而始,最早的史述证明当属"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主要流行乐器有唢呐、笛子、大号、小号、拉管、黑管、芦笙等。
五、号子。
开县现流传的号子,产生于不同的体力劳动过程之中,与劳动节奏相配合协调。
演唱形式多样,代代口耳相传,曲调相对稳定。
歌词既有传承也可即兴编唱,但格式框架大体不变,如一人独唱的石匠开山号子,二人对唱的轿夫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抬工号子。
开县抬工号子很有名,曾出席北京、四川文艺调演,是一种集体号子歌,如《麻雀号子》、《连八句翻望乡台》等。
开县号子有石工号子、抬灵柩号子、挑担号子、打墙号子、打夯号子、抬轿号子等十数种。
六、雕塑。
开县雕塑技术,源远流长,是开县建筑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份。
唐宋间宗教鼎盛,古寺庙中的神佛菩萨像,均为石雕、木刻、泥塑之作。
民间实用的木床、桌椅及器皿上,雕花盛行。
明清时流传下来的"罗汉椅"与"雕花床"、"葡萄床"装饰尤为讲究,有卷草流苏,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图案。
大觉寺和铁桥镇的金瓶寺的神佛菩萨像独具匠心。
现保存较完好的清代雕塑作品,要数温泉仙女洞壁画、中和余家大院壁画等。
七、端公舞。
在开县,至今还流传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端公舞,这种舞由巫师一人表演,不分场所。
其传承方式是由巫师设坛受徒,代代相传。
神歌唱本都由手抄。
其中《踩花罡》、《神枪舞》、《祭五方神舞》、《祭五猖神舞》、《大鹏金翅鸟》、《踩八卦》、《跑城穿花》等都保留了巴文化和楚文化、巫文化的印记。
其舞程序与楚辞《九歌》中的程序相近。
八、皮影。
开县是三峡地区流布皮影戏最早的地方,在清代,开县皮影已广泛流传且颇为著名,遗留下来的皮灯影也较多。
开县皮影艺术的传播,源于开县一位开县籍朝庭官员甯俊卫告老还乡时,朝庭送他一套皮灯影从京城带回,工艺考究,雕刻精细,色彩鲜艳,透明度好,逢节日或家庆,集众亲友演唱皮影戏。
后逐渐在开县传播、发展。
民国时期,县内
各乡镇都有皮影戏的活动。
现图书馆馆藏有雕刻、做工、彩绘精细的艺术精品清代"皮影"2000余件(套)。
九、温泉赛骂。
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温泉镇河东、河西的居民有对骂习俗。
每年从正月初九即上九日开始,每晚玩龙灯,直至十五日元宵之夜。
玩灯以河东、河西各一方,互相竞赛、攀比,甚至互相攻击、戏弄、"盘底"(即对骂)。
久而久之,对骂之风成俗。
十、登高节。
开县正月初九登高习俗由来已久,延续至今2300多年,最早可追溯到巴人活动和巴人战争,巴人或登高祭祖,或登高祈福,登高便日久成俗。
每年这一天,几乎成了开县人的狂欢节,全民倾巢而出,纷纷就地登高,祈求吉祥,其蔚然大观,堪称中国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迹。
十一、采莲船。
采莲船是民间春节期间在广场玩的一种"船灯".采莲船是用竹篾扎成船形,其形如渔民的渔船、上有顶蓬,均以花纸、彩绸裱糊,前后扎有荷花灯,工艺考究,制作精美。
采莲船的旋律较简单,歌唱内容有流行小曲和即兴创作的贺春道喜之类的祝辞。
一划船者或跑船者领唱,锣鼓伴奏者和唱帮腔。
十二、车车灯。
开县车车灯的起源历史悠久,渊源别具特色。
其道具、舞蹈动作、服饰皆起源于一个民间故事,唱词曲调源于巴渝《竹枝歌》。
加之,开州人喜唱《竹枝词》,便把竹枝词和车车灯的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编入到表演中,历尽若干年的传承和变迁,就形成了专门编词、作歌、配锣、舞蹈的开县民俗--车车灯,而四处传唱,流传至今。
十三、打连厢。
连厢,是用一根约一米长的竹杆,上嵌六对铜钱,两头按彩须,晃动撞击时发出串串响声。
连厢可由青年男女两人表演,也可由众多人集体表演,无论多少人,须要成双数,表演时,各用右手握住连厢中间,和着歌唱节奏边打边舞。
连厢动作是以表演者自身的双肩,四肢和腰、背等部位作上、下、左、右,天、地,前、后的变化敲击,使连厢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或配对穿花,或变换队形,或改变姿式,或前抛后接,载歌载舞,情绪热烈。
曲调多属节奏明快的地方小曲,歌唱形式以齐唱为主,伴以独唱和对唱。
(刘登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