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审美与小众审美
论新媒介时代小众审美趣味的显性表达
作者: 许宁[1]
作者机构: [1]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92-19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审美趣味;小众趣味;新媒介时代;小众文化
摘要:小众审美趣味在新媒介时代显现出内聚性凸显、延展性增强和商业价值加持的新特质,由隐性的潜在沉寂,发展为显性的上浮表达。
其背后的原因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场景时代的到来、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商业价值的开发。
小众审美趣味发展走向会显现为一定程度的娱乐化和时尚化,并有部分被大众化收编;小众审美趣味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指向会愈发明显,高雅、纯正、健康的小众审美趣味获得更大的传播和更多商业价值负载,病态、扭曲、恶劣的小众审美趣味将得到有效的规制和引导。
小众审美趣味演绎为时代精神气质和文化构成中不容忽视的部分,使时代审美风貌充满生机与活力。
当代审美趣味新变下大众审美文化诉求浅析
当代审美趣味新变下大众审美文化诉求浅析作者:倪天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审美趣味是一个含义复杂的美学范畴,审美趣味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而本文就目前消费时代社会视域下,分别从总体形态上多元群体性和趣味趋向上世俗化这两中角度,对现代都市大众群体审美趣味发生的历史新变化进行归纳总结,由此引申出对审美趣味和文化诉求二者关系的讨论,并得出审美趣味是文化活动的行为表现,而审美诉求审则是行为目的的结论。
本文最后分析了审美趣味新变下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诉求的具体内容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趣味;大众文化;审美诉求一、当代审美趣味的“新变”在全球市场经济体制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蔓延,人类的生活发生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
审美趣味标准是否有高低、审美是否有存在功利等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社会的全新历史背景下被重新思考。
不仅仅是实在的商品货物,所有的一切仿佛被强制裹挟入市场经济的黑洞中,作为消费者众多的的大众审美文化当然也无法独善其身。
很多理论家认为,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转型,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消费关系成为人类生存关系的基础性纬度。
[1](一)总体形态上呈多元群体性特征现代社会扩大化的消费关系使得审美消费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消费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日常生活中普遍不过的一种审美形态。
由于其对经济关系的依赖性和粘附性,大众文化紧随着利益链条侵蚀入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中。
因此,较之以往的前市场化、消费化社会下的审美文化,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座架下的大众文化更具有社会群体性特征,表现出与以往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追求。
在前工业社会,由于文化资源的匮乏,普通大众所接触的基本都是单一的民间文化,如戏剧、小说等,选择面较之今日也狭窄得多。
并且,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壁垒对立关系也加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割裂,一定层面上简单地将审美主体二分为贵族精英群体和普通大和众群体。
但是,工业社會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发展,也不断推动着文化艺术的专业化、多样化发展,文化发展也不断从古代审美文化的自在走向近代审美文化的自律。
大众化对小众文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大众化对小众文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反方辩词一辩。
今天我们的辩题是关于大众化对小众文化的利弊问题。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为什么我认为弊大于利。
首先,大众化对小众文化的冲击是不可忽视的。
当小众文化被大众化追求时,其独特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可能会被稀释甚至丧失。
小众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与众不同,它们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然而,当小众文化被追求大众化时,它们可能会被标准化和商业化,从而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其次,大众化对小众文化的影响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当大众化成为主流趋势时,小众文化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
这将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人们的审美和思维方式将变得单一。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小众文化,因为它们是我们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大众化对小众文化的商业化可能会导致原创性的丧失。
当小众文化被商业化追求时,原创性和创新性可能会受到压制。
商业化的追求往往会追求市场的需求和利润,而忽视了小众文化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这将对小众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大众化对小众文化的弊大于利。
我们应该保护和尊重小众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将其纳入大众化的追求中。
谢谢。
反方辩词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反方辩词二辩。
我将继续为大众化对小众文化利弊问题进行辩论。
我认为,大众化对小众文化的利大于弊。
首先,大众化可以为小众文化提供更广阔的传播平台。
当小众文化被大众化追求时,它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得到提升。
这将为小众文化的创作者和从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作品和才华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欣赏。
大众化可以帮助小众文化走出小众圈层,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其次,大众化可以促进小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当小众文化被大众化追求时,它们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资。
这将为小众文化的创作者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创新。
小众文化的崛起与大众审美的变迁
小众文化的崛起与大众审美的变迁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小众文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引领潮流的新力量。
小众文化指的是一种独特而非主流的文化现象,它可能涉及某个特定领域或群体,以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吸引着一批追随者。
与传统的大众文化相比,小众文化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更具前卫性和激进性,吸引着一部分审美独立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群。
小众文化的崛起与大众审美的变迁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大众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代表,其追求的是广泛被接受和认同的审美标准,注重商业化和通俗性,而小众文化则更注重个性和独特性,倡导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多元化,大众对于文化的消费方式和审美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始越来越倾向于接受那些与众不同、新颖独特的文化形式。
小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大众化、同质化的厌倦和追求个性、独特化的渴望。
例如,地下音乐、独立电影、街头涂鸦等小众文化形式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成为新一代的文化符号。
这些文化形式在关注个体表达与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大众审美的传统规范,颠覆了主流文化的固有框架,为社会带来了更多元、更富创意的文化体验。
随着小众文化的崛起,大众审美也在不断变迁。
人们逐渐开始接受多样化、独特化的审美体验,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所固有的特点,更加注重个人的审美选择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小众文化的兴起为大众审美带来了新的视野和可能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着文化创新和多元化发展的进程。
总的来说,小众文化的崛起与大众审美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
小众文化为大众审美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体验,激发了人们对于个性表达和文化创新的追求,推动着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和繁荣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拓展,小众文化和大众审美必将在未来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小众风格词语
小众风格词语小众风格是指那些较为独特且不被大众所接受的风格或者类型。
它们常常具有个性化、非主流的特点,追求独特性与个性化的表达。
以下是一些和小众风格相关的词语。
1. 独立:独立是小众风格中最重要的一个词语。
独立不仅仅是对于政治或经济的独立,也可以表达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独立的音乐、独立的电影以及独立设计师都是小众风格的代表。
2. 另类:另类是指与主流观念或审美标准不同的一种风格。
它强调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另类音乐、另类文学和另类艺术等都是小众风格下的重要领域。
3. 复古:复古风格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追捧。
它追溯到过去的时代与风格,强调传统与怀旧的情感。
复古风格的服饰、家居以及音乐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4. 微型:微型风格是相对于大众化的风格而言的。
微型风格强调细节与个性,注重品质和独特的设计。
微型艺术、微型家居和微型音乐都是小众风格的代表。
5. 底层:底层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对现实困境的直接呈现。
它揭示和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思想。
底层音乐、底层文学和底层艺术都体现了小众风格中反主流思潮的一面。
6. 异域:异域风格指那些来自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独特风格。
异域文化的融合激发了新的艺术和文化形式。
异域音乐、异域文化和异域美食都具有小众风格的特点。
7. 自由:自由是小众风格中的关键词。
自由风格强调个体的表达和独立思考,突破传统与束缚。
自由音乐、自由艺术和自由设计都是小众风格中富有创造力和独立性的代表。
8. 古怪:古怪风格是指那些超出常规的、独特到令人不解的风格。
它打破常规和既定的规则,展示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
古怪艺术、古怪音乐和古怪设计都是小众风格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9. 异化:异化是小众风格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追求个体和集体差异化的表达方式。
它强调对于常规化和标准化的远离,追求自我的独特性。
异化艺术、异化音乐和异化文化都是小众风格的体现。
10. 个性:个性是小众风格最核心的特点之一。
林峰 新时代我国文化消费的变化趋势及未来发展
OCT 2020文化消费的对象是文化产品。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如火如荼之势,表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发展态势,具有鲜活的青春因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博得了当代青年群体的眼球与关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消费行为。
因此,把握新时代文化消费的变化趋势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消费的变化趋势(一)生活方式:私隐——“晒客”“晒”是英文“share”的音译,意为分享,是指人们通过自媒体将日常生活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参与、体验、分享和互动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
并且这种以自媒体为中介充分展现自我,并与他人共享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行为,形成了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即“晒”文化。
它的形成,一方面用于进行社会交往、维护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则用于建构个人记忆、自身形象和身份认知,从而扩展公共生活空间、拓展集体记忆能力。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剧场”理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表演,“表演者往往隐瞒或掩饰那些与自己及其成果的理想化表演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1],经过印象管理、修饰和润色,“目的是维持特定的情景定义,实际上,这代表着他对何种现实的要求”[2]。
前自媒体时代,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相对比较私密;而自媒体出现后,人们通过自媒体平台将购物、旅行、心情等生活细节和生活态度展现出来,在朋友圈中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晒”出,并将其视为一个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及展示形象的安全通道以及鼓励打气的“加油站”,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方式寻求和获取家人、朋友、同学的即时关注与关心,满足并强化自我的存在感,进而最大限度地被“圈新时代我国文化消费的变化趋势及未来发展林峰(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摘 要:当前我国文化消费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生活方式上,隐私—“晒客”、消费理念上,炫耀—务实、审美品位上,大众—小众、认同标志上,物质—风格、价值观念上,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
论艺术大众化和商品化这一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意义产生的影响
论艺术大众化和商品化这一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意义产生的影响本文将首先分析“艺术的大众化”定义与实现“艺术大众化”的过程中如何区别于“艺术庸俗化”。
其次探讨如何防止艺术倾向贵族艺术人群的同时避免艺术的商品化、小众化;最后,讨论消费这一行为本身的意义,及其在艺术大众化和商品化这一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意义产生的影响,看似冲突的消费品和艺术品是如何在结合中达成统一。
标签:艺术;大众化;市场;艺术创造者艺术的普及与艺术的目的和它的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
艺术的目的是沟通人们的情感、思考以及认知。
比起实用目的,其主要价值在于它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以供欣赏和品味,借助实物载体来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
艺术与公众之间多少都有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通过各种艺术媒介及其艺术手法,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最终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评论家与批评家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批评都只能通过艺术作品本身得到来实现。
因此,艺术家的创作不仅产生了艺术作品,同时也产生了欣赏艺术的观众,艺术评论家以及批评家。
然而,这些艺术鉴赏者不仅最终实现和促使着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创造,与此同时,鉴赏者的需求、兴趣、消费能力也构成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艺术价值圈。
创造者就是艺术家,鉴赏者就是大众,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来是艺术历史发展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分工的出现,阶级发展的加剧便扰乱了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原始和谐,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巨大的现象分解。
艺术逐渐演变成了奢侈品,开始倾向于贵族艺术人口,对衣食温饱尚成问题的阶级来说是不敢奢望的。
艺术创作是少数人的工作,艺术鉴赏同样如此。
回首两百年前,只有少数有实力和权力的贵族人物才能享受到交响乐和歌舞剧,从那时起艺术就是少数贵族的象征。
然而,随着革命技术的浪潮,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壮大,艺术的受众正变得越来越广泛,艺术鉴赏不再仅仅局限于作为贵族的活动,艺术的形式也千变万化,脱离了传统形式。
人人都可以去创造,去批评,作为作者或者受众分享自己的见解,人类思想的交流从未如此活跃,一切潮流从未迭代得如此之快。
资本包容小众审美的例子
资本包容小众审美的例子摘要:一、引言二、资本包容小众审美的定义与背景三、资本包容小众审美的具体例子1.艺术领域2.时尚领域3.文化领域四、资本包容小众审美的影响1.对于小众群体的意义2.对于主流文化的启示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越来越多元化。
在这个背景下,资本包容小众审美的现象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通过对资本包容小众审美的探讨,分析其具体例子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二、资本包容小众审美的定义与背景资本包容小众审美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力量对于非主流、小众的审美趣味进行挖掘、推广和商业化运作,使得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小众审美逐渐被大众接受,形成一种新的消费趋势。
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
三、资本包容小众审美的具体例子1.艺术领域在艺术领域,许多原本小众的艺术形式,如涂鸦、街头艺术等,逐渐被资本所关注和推广。
这些艺术形式在得到资本支持后,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潮流。
2.时尚领域时尚领域同样出现了资本包容小众审美的现象。
比如,一些独立设计师品牌,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吸引了众多追求个性化、时尚的消费者。
在资本的推动下,这些小众品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时尚力量。
3.文化领域在文化领域,网络文学、独立电影等小众文化形态,也得到了资本的青睐。
这些小众文化在资本的推动下,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四、资本包容小众审美的影响1.对于小众群体的意义资本包容小众审美,使得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小众群体得以被更多人关注和认可。
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小众群体的创造力和个性表达,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2.对于主流文化的启示资本包容小众审美,对主流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主流文化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小众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以保持其活力和多样性。
同时,主流文化也需要正视小众文化的需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审美趣味。
浅析中国电影市场中“大众化”与 “小众化”
1.“大众化”与 “小众化”催化下的电影创作 1.1市场的氛围对 “大众化”电影创作的影响如今电影市场多元化发展,电影工业飞速进步。
人们在影院观看电影的同时,往往都会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去评判这部电影的坏。
当我们看到那些高成本、大特效的商业电影时,巨大的视觉冲击震撼着我们的感官。
而当我们看到小成本的艺术片的时候更多的是思考电影本身所带给我们的反省。
追求视觉奇观,厌倦深度纪实是当今大众审美的趋向。
在如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大众审美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畸形。
尤其是在自媒体发展的今天,电影市场也是如此。
但是由于电影的广域性使得人们在浮华的背后很难看到当下的社会气氛。
这也使得小众电影的创作偏于消解这种浮躁的文化氛围。
但是大众的审美还是电影市场的根本,所以说好的大众电影具有引领大众审美的作用,但是小众电影却在艺术创作和剖析社会等方面上远远高于大众电影,所以说两者的关系是存在一定互补性的。
如果小众电影在妥协于市场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原有的艺术性和哲理性的话,就有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电影的创作,从而打破现有浮躁的文化现状。
当人们走进影院看见《英雄》《十面埋伏》这样的国产商业大片的时候,肯定会为电影的场景和画面所震撼。
庞大的电影投资使得电影无论是从美术还是从摄影的调度都变得宏大,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去影院去消费。
这就是商业电影迎合大众的一种方式。
电影美术是商业电影重要的部分,高科技把想象变成了可能,也使得大众阅读电影方式变得直接。
商业电影从而变得让人通俗易懂,变成了所谓的大众电影的一部分。
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更是开中国商业电影的先河,虽然说当时一开始没有在国内上映,但是现在再去看依然觉得是很好地迎合了大众的审美。
无论是从剧情还是各个方面来说都能让大部分的人看懂,电影也没有抖一些特别让人纠结的包袱,是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一种娱乐性。
陈凯歌电影感觉富有诗意,也让大家容易接受。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比较能让大众接受的就是符合当下的题材和一些颇有幻想意识的商业大片,所以才有了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的辉煌,也使得大众电影的范畴从一开始的传统叙事又加入了国外的科幻大片。
音乐的大众化与小众化
音乐的大众化与小众化作者:彭根发来源:《小演奏家》2013年第09期当下,在音乐领域,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现代音乐全信息、多元化的格局已形成。
作为当今社会的现代人,必须有“全息”的听觉结构网,才能接受到美妙音乐世界的浩繁信息。
于是,音乐的大众化与小众化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创作了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曲家陈钢不仅作曲功力深厚,“爬格子”的功夫也十分了得。
他在音乐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中提出:“我们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一只听古典音乐,一只听流行音乐,还有一只听现代音乐。
”这既是当今音乐欣赏领域的多元、多层格局,也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领域的多元、多层格局。
我们在音乐大众化、普及化的路上走的时间长了,当遇到一个时代的艰难拐点,面对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立体交叉的音乐“高速公路”时,难免有些炫目、不适和无措。
当前,音乐的大众化还是要坚持的。
因为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大多数服务对象仍需要那些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音乐作品,如流行歌曲、简易合唱曲等以调性音乐为主的声乐和器乐作品,这也是由我国的国情、由服务对象因历史积淀所形成的音乐接受基础所决定的。
无独有偶,就是在现代音乐盛行的西方,在流行音乐范围内仍是调性音乐的天下。
对于音乐的大众化,我们也应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我们要提倡“跳一跳可以摘到葡萄”的大众审美观。
这就是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也要随之提高。
我们的大众文艺不能老是“人、手、刀、口、牛、羊”,也不能老是“小放牛”。
要给大众一些跳一跳可以够到的东西,不断提高大众的音乐文化水平。
只要关注一下当今群众合唱团的演唱曲目,我们就可以体悟到大众音乐文化水平随着时代前进而发生的飞速变化。
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理论及作品不断涌入我国,各音乐院校相继展开了现代音乐的教学,这对我国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育与国际接轨是有益的、必要的。
大众趋势的小众文化
大众趋势的小众文化
小众文化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不为大众所接受或了解的文化。
而大众趋势则是指在社会中广为人知、流行或热门的事物、观点或方式。
尽管小众文化与大众趋势有着天壤之别,但是有时候小众文化也能成为大众趋势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接受。
一些小众文化,如另类音乐、非主流文学、独立电影、街头艺术等,最终可能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文化形式在一开始可能只受到一小部分人的青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推广,逐渐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和兴趣。
同时,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小众文化也多样化。
比如动漫、轻小说、游戏、社交媒体等文化形式,尽管在某些人的眼里是小众文化,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大众趋势的一部分,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因此,小众文化虽然不是广泛接受的,但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可以反映出些特定社群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乐队的夏天》中小众文化的大众化表达
2021/8上文艺直通车视听艺苑《乐队的夏天》中小众文化的大众化表达阴马凯摘要:近年来,网络综艺开始探索将小众文化嵌入网络综艺的传播途径。
一档名为《乐队的夏天》的网络综艺节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节目在缝合“知识沟”、衍生节目、挖掘乐队文化深层内涵等方面体现出了小众文化的大众化表达。
关键词:小众文化《乐队的夏天》长尾理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音乐类综艺节目呈现出日益扁平化的趋势。
长尾理论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通道足够大,需求不旺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完全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而且创造的利润更大。
在互联网综艺中,小众文化占据了长尾中的大部分市场。
《乐队的夏天》(第一季)开播之前,在网络平台上引发关于摇滚乐是否能与综艺形态相契合的热议。
而这冲突背后凸显的则是小众文化品类自身的受众定位与综艺节目大众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1]缝合大众与小众文化之间的“知识沟”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P.Tichenor )、多诺霍(G.Donohue )和奥里恩(C.Olien )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 )”,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相较流行乐,摇滚乐、Funk 、民谣、朋克等音乐种类属于小众品类音乐。
想要让一档以小众文化为传播核心的综艺成功进入大众视野,不仅要牢牢锁住“圈内人”的热爱,还要提升“外圈人”的兴趣,才能有效地兼顾节目受众,缝合横跨在大众与小众之间的“知识沟”。
[2]给予“圈外人”足够的包容。
为了使“圈外”的受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理解并接受乐队文化,节目组在涉及专业知识时往往会在节目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之以简洁趣味的动画对该专业知识进行普适化讲解,或者由张亚东给出专业的解释。
而为了弱化大众在未知领域内的不安,马东作为节目的主持人将自己定位为“超级音痴”,并在节目中直率地表现自己的“无知”,将自己当作若干“圈外人”的一个缩影,经常抛出一些“接地气”的问题给张亚东,比如“这就是朋克吗?”在娱乐化过程中拉近了节目与受众的距离,增强了受众情感维度的感知。
“文艺大众化”中的文学问题———对于一个理论命题的重新考察
“文艺大众化”中的文学问题———对于一个理论命题的重新考察◎宋剑华内容提要 几十年来,学界一直都将“文艺大众化”中的“文学”概念与“艺术”概念视为一种平行关系,并用大众化的“艺术”标准要求小众化的“文学”也走“大众化”的道路,进而混淆了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方式上存在的巨大差别。
“艺术大众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的历史传承,而“文学”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小众化”艺术;若要使“文学”实现“大众化”的人文理想,就必须借助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二次转化。
因此,将“文学大众化”与“艺术大众化”等同视之,且人为地用“文艺”二字模糊或消泯“文学”和“艺术”的严格界限,只能使“文艺大众化”问题流于一种纠缠不清的理论空谈。
关键词 文艺 大众化 文学问题 重新思考〔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3-0052-09 “文艺大众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论争的重要命题,但现有的论争却陷入不知所云的理论茫然。
究其根本,则是我们对于“文艺大众化”这一概念在思想认识上存有误区。
从“左联”到现在,“文艺大众化”负载着传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神圣使命,这不仅完全符合中国现代革命发展的自身逻辑,同时也是由文艺自身“寓教于乐”功能所决定的。
本文无意介入“文艺大众化”是否逸出了文艺范畴的学界之争,只探讨文学能否也像艺术那样“大众化”。
长期以来,研究者在讨论“文艺大众化”时,往往都是把文学作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主体;由于不加思辨地将“文学”与“艺术”强行捆绑在一起,进而混淆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本质区别。
研究者几乎都跨越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雅俗”界限,并试图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不分彼此的平行关系,坚信小众化的“文学”也能像大众化的“艺术”一样,最终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既然人们习惯用“文艺大众化”去概括“文学大众化”,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文学大众化”这一概念呢?这正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个理论命题。
蒋勋艺术美学出版对大众审美的引导
蒋勋艺术美学出版对大众审美的引导刘 倩摘要:近年来,随着《美的沉思》《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等图书的热销,蒋勋的艺术美学图书使得曲高和寡的艺术美学得以走进大众视野。
蒋勋的艺术美学图书诠释了全新的当代东方美学,具有朴素之美、表达之美、内容之美和意蕴之美,成为引导大众迈入美学门槛的领路人。
其对于大众审美的引导价值在于艺术审美大众化、传播方式娱乐化、审美趋向感性化,为大众了解、应用美学提供了渠道。
关键词:蒋勋;艺术美学;美学传播;审美价值;艺术美学出版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5-0112-03提起蒋勋,在大众认知里,他是畅销书作者,犹如行走的文化符号,将美的哲思以大众极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被媒体称为当代中国乃至亚洲“讲美第一人”。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先后与蒋勋合作,出版了《美的沉思》《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说红楼梦》《蒋勋说宋词》《蒋勋说唐诗》等艺术美学图书,均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好评。
“蒋勋讲美”作为一种文化热点现象,在美学界、文学界、出版界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但图书畅销的同时,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面,学术界有学者认为蒋勋的美学没有理性分析只讲感性领悟[1],另一方面,文学界却认为蒋勋是大众走进美学世界的领路人[2]。
缘何会出现两种相悖的反馈?本文从蒋勋艺术美学图书的审美价值出发,研究其对大众审美的引导价值。
一、蒋勋艺术美学图书的审美价值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个层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及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被称为马斯洛需求金字塔[3]。
人只有满足了较低层级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层级的需求。
实践证明,该理论也适用于大众阅读的精神需求。
在大众阅读的图书消费需求金字塔中,从低到高的层次分别是:必需品,如教材、《新华字典》等图书;大众消费品,如美妆、家居、菜谱等图书;文学读物,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玄幻小说等;而位于金字塔顶层的才是哲学、艺术及学术专著。
很小众却很惊艳的随笔400字
很小众却很惊艳的随笔400字《很小众却很惊艳的随笔400字》篇一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被那些大众所追捧的事物所吸引,像是热门的电影、流行的歌曲或者是众人皆知的旅游胜地。
然而,我却发现了一些很小众却很惊艳的东西,就像藏在角落里的宝藏,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条偏僻的小巷子里迷路了。
那是一条窄窄的、旧旧的小巷,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像是大自然给这个老旧的地方披上了一件生机勃勃的外衣。
当时我心里有点慌,想着自己怎么这么倒霉,跑到这么个鬼地方来。
就在我焦急的时候,我闻到了一股淡淡的花香。
顺着花香的方向找去,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院子。
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那些花我好多都叫不出名字。
它们五颜六色地盛开着,就像一群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在争奇斗艳。
在花丛中有一个老人,正拿着一把小剪刀在修剪花枝。
他的动作很轻柔,就像在对待自己最心爱的宝贝一样。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和他搭话,老人很和蔼,他告诉我这些花都是他自己种的,他不喜欢那些热门的花卉,就喜欢这些小众的花。
他说这些花虽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每一朵都有自己独特的美。
从那以后,我就常常想起那个小院和那些小众的花。
在这个追求大众潮流的时代,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小众的美好。
那些小众的东西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虽然没有月亮那么耀眼,但它们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也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去寻找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很小众却很惊艳的东西。
它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像我在那个小巷子里发现的那个小花院一样。
你说,我们是不是总是在随波逐流,而忘记了自己去探索小众的美好呢?《很小众却很惊艳的随笔400字》篇二很小众却很惊艳的随笔400字,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隐藏在文字世界里的神秘宝藏。
我有个朋友,是个超级小众的音乐爱好者。
有一次,我去他家玩,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兄弟,今天我要给你听点超酷的东西。
”我心里想着,能有多酷啊,不就是那些流行音乐嘛。
结果他打开音响,一种我从未听过的音乐就流淌了出来。
演讲稿范文小众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小众文化的演讲。
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大众文化犹如一股洪流,席卷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在这个大众化的浪潮中,仍有一批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们如同散落在海洋中的珍珠,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欣赏。
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小众文化的世界,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美。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小众文化。
小众文化是指那些在特定群体中流行,但未被广泛认知的文化现象。
它们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反映了特定群体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
小众文化既包括传统艺术、民俗文化,也包括现代流行文化中的亚文化、网络文化等。
那么,小众文化有何魅力呢?首先,小众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较于大众文化,小众文化往往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
这种个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艺术内涵上。
例如,我国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刺绣、皮影戏等,都是极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们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次,小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众文化往往承载着特定群体的历史、民俗、信仰等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为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以我国藏族文化为例,藏族文化中的唐卡、藏舞、藏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等文化内涵。
再次,小众文化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小众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接触不同文化、了解不同群体的机会。
通过了解小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从而培养出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
然而,小众文化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方面,小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难以获得广泛认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小众文化逐渐消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那么,如何保护和传承小众文化呢?首先,我们要提高对小众文化的认知。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开展民俗教育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小众文化,从而增强保护意识。
其次,我们要加强对小众文化的保护和扶持。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小众文化的投入,鼓励艺术家创作,培养传承人,使小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小众但不俗气的文案短句
小众但不俗气的文案短句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大花园,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美。
那些大众熟知的事物就像是园子里最艳丽的牡丹,备受瞩目。
而小众的东西呢,它们像是角落里静静绽放的兰花,也许不那么扎眼,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不俗气,就像那些小众但超棒的文案短句。
有一次,我和朋友阿花在一家古着店里闲逛。
店里弥漫着旧时光的味道,衣服、饰品琳琅满目。
阿花拿起一件有着复杂刺绣的复古外套,眼睛放光,对我说:“你看,这就像是那种小众的美好。
知道它的人,才懂得它的价值。
就像‘星辰跌入眼底,惊扰了漫漫长夜。
’这样的文案短句,不是那种满大街都能听到的话,可一旦看到,就像发现了宝藏。
”我不禁点头,阿花说得太对了。
这个短句,没有直白地说一个人的眼睛多么明亮,而是用星辰来隐喻,多妙啊。
这就好比在一个嘈杂的聚会上,大多数人都在说些千篇一律的话,而突然有个人说出一句充满诗意又独特的话,就像在平淡的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我还有个搞艺术的朋友阿强。
他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奇怪又有趣的东西。
有一次我去他那儿,看到一幅画,画面上是一片模糊的光影,中间有个若隐若现的身影。
我有点懵,不知道怎么理解。
阿强笑着说:“有时候,艺术不需要解释得太清楚,就像那些小众的文案短句。
比如说‘月光在琴弦上跳舞。
’你不需要去深究到底月光怎么在琴弦上跳舞,你只要感受到那种空灵、那种梦幻的感觉就好了。
这就是小众文案的魅力,它给你一种感觉,让你自己去想象,去构建一个只属于你的小世界。
”再说说旅行中的小众文案短句吧。
我去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旅行。
那里的山水就像世外桃源,宁静而美好。
我在村子里的小客栈的墙上看到这样一句话:“风在山谷里迷路,却邂逅了满山的花。
”哇,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我仿佛看到风像个调皮的孩子,在山谷里东奔西跑找不到方向,结果误打误撞进入了一片花海。
这和那些常见的“这里风景真美”之类的话完全不同。
如果说大众的旅行文案是快餐,那这种小众的文案就是精心烹制的私房菜,需要慢慢品味。
小众人群价值观
小众爱好,就是拥有一定程度上对审美或三观上的扭曲,导致无法被大众接受,间接性地只能被小众群体所接受的作品。
也就是说,作为小众群体的一员,自然是拥有与大众相反的审美或三观,而这样的“独特感”使他们得到了满足。
当然“独特”并非是贬义词,这意味着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特殊,显得自己不那么普通。
以歪曲的途径获得不被认可的特殊审美,让他们有了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快感,认为自己至此与社会上大部分的前篇一律的人们不同了。
小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当你的价值观跟它不符的时候,他们会抵制你,或者会无动于衷,但一旦你和他们的价值观非常相符的时候,他们会主动找到你,会很自主地变成了你的用户或消费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审美与小众审美
冯小刚导演永远把大众电影放在嘴边,时刻称自己只是一个大众电影的导演,这是他的电影永远在票房上遥遥领先的原因。
在美国,任何产品设计完成之后投放量产之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消费者测试,测试的目的就是要知道大众的看法,在那个体制里,个人喜好无足轻重,数据是原则问题,它是最能预知设计成败的方法。
欧洲和美国的电影院线分为商业院线和艺术院线两种,这也是让小众审美和大众审美分离的一个办法,那些试验电影即使是进入艺术院线,大家也都知道票房也不可能高过商业影片,因为观众数量是有限的。
所以,投资人和创作者对于试验电影的投资都很清楚,都不会指望太多,当然对受益的也不会期许过高。
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把嗜好和商业分得最好的方法。
设计是一本大众传播的科学,与艺术最紧密的关联顶多就是在工作里经常使用一些艺术元素,它们之间的创作目的是迥然不同的。
没有几个出资人愿意自己购买的设计,只是少数几个人喜欢的东西,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因此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应该用一个大众审美的眼睛看待世界,那么什么是这双眼睛?它是数据。
只有在敬畏消费者的前提下科学调查,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审美数据。
很多人鄙视大众审美,认为那些都是庸俗过时的东西,其实这说明他们根本不了解大众审美是什么,或者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设计,或者就是不诚实。
陈斐(我们早晨设计的合伙人)在电影学院进修的时候,老师天天给他们看阿巴斯领军的伊朗电影,看完了还要讨论,深挖导演花半
个小时的胶片,仅仅表现一段少年在风中安玻璃的情节背后的哲学思想。
后来陈斐去老师宿舍玩,发现离开教室回到宿舍里的老师也看的是周星驰的电影?!哈哈,这就是非要把娱乐当成艺术的悲哀,我们总在说瞎话,瞎话编不圆的时候,没关系,往哲学上带:我们为什么活着?一准让人觉得特深奥。
其实大众审美里面有非常好的作品,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希腊大理石竞技场??不都是全世界公认的审美符号吗?《大话西游》不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吗?
我自己对大众审美有过特别深的感触,在我决定购买第五辆汽车的时候,我非常想得到一台属于设计师的汽车,它应该是台具备个性,具备设计感的漂亮的机器。
于是选择了宝马Z4敞棚跑车,自从开上这台车,我就对大众审这件事美肃然起敬了。
在路上的那些陌生人,无论是上小学的小朋友,还是老伯伯、阿姨、大婶、警察叔叔、青春少女??都会对它投来欣赏的目光,赞叹连连。
就连我开到798、中央美术学院这样“艺术”的地方,那里的人竟然也会投来羡慕的目光。
噢?原来艺术家和老百姓之间也能建立起共同的审美。
可见Z4是一款多么精湛的设计,不仅成为全美销量最好的跑车,而且真正做到了人见人爱。
作为“对的设计”它很好地解决了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最大限度地体面地满足了驾驶者的虚荣心。
而同等级别的奔驰slk系列跑车在这方面就逊色得多,因为它那娇柔的线条已经让大众把它形容成了“小蜜专车”。
——你看设计多重要!
如果你正在准备为设计花钱的话?如果你不想让这笔投资付之东流的话?那么就请你尊重大众审美吧。
文章来源:/news_show.asp?news_id=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