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从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无知到对其真实性的认识。
以下是关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主要里程碑。
古代文明的奠基者之一,古埃及人相信地球是一种扁平的形状,他们认为地球是由一块长方形的板块组成。
这种认识主要源自于他们对河流周围的几何形状和尤里斯河流的宽度变化的观察。
他们还认为地球是基于一个广阔的平地层而建造的。
古代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相信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圆盘浮在水上。
他们的宇宙概念基于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天空是一朵巨大的穹顶,上面布满了恒星和其他天体。
古希腊人是地球形状认识上的重要转折点。
公元前6世纪,一些哲学家开始质疑地球是扁平的观点,并提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理论。
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立即被接受,并且很多人仍然坚信地球是平坦的。
直到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给出了更多支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
他提出了轮胎实验,通过观察船只离开海岸越远,其船帆下面可见的物体越低,他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个理论被后来的希腊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如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采纳,他使用了一个测量地球周围的方法来计算地球的球形。
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哥伦布的航海。
“哥伦布的航海”使地球形状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1492年,哥伦布试图通过西航到达印度,但最终却抵达了美洲大陆。
他的发现揭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并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正确的。
在哥伦布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
通过航海时代以及探险家和科学家的努力,人类收集到了大量关于地球的证据。
其中包括地球的几何形状以及地球的尺寸和地球的各种属性。
到了20世纪,人类通过空间探索和卫星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地球被证明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其形状由地球本身的旋转引起。
总的来说,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从扁平观念到球体观念的转变。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ppt课件
A.地球是球形的
B.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按顺时针方向公转
C.大阳不动,地球按逆时针方向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2.改进地球模型时,可以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
。√( )
3.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地球是个球体。( × ) 4.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 ×)
5.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是不断否定错误认识,得出正确认识的过程。
(√) 6.探索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是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前提,( √ ) 7.现代科学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是错误的。( √ )
新知讲解
2
(2)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的小圆片。(小圆片代
表地球上的参照物)
新知讲解
2
(3)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模型自转。(光源代表太阳
)
新知讲解
2
(4)图文结合记录观察结果。
新知讲解
2
实验现象:通过转动地球模型我们发现向光的面贴有小圆片的地方会变亮
,代表这里是白昼;小圆片被慢慢转到背光的一面,贴有小圆片的地方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改进地球模型时,在地球模型表面贴反光片的目的是( B )。
A.更美观 B.更清楚显示该地点的昼夜情况 C.增加环境亮度
2.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共同观点是( C )。
A.太阳不动,其他天体围绕着太阳转 B.地球不动,其他天体围绕着
地球转
C.地球是球形的
3.下列( B 于宇宙的中心
新知讲解
1.
1.托勒密“地心说”理论模型: (1)地球是球形的。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那么所有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 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2)地球处于字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如果地球转动,那么必然会带 动其他物体(如云彩等)一起转动,人们看见的却是云彩、鸟类在自由运 动。 (3)日月星辰等所有天体都随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次圆周运动,因为 人们看到的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第3章 广袤浩瀚的宇宙【A卷 达标卷】(原卷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测试卷(浙教版)第3章广袤浩瀚的宇宙(A卷•考点达标卷)(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测试范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3章。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截止5月底,2024年太阳已经发生多次大耀斑,这预示着第25个太阳周将进入高峰期。
T列关于太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耀斑一般发生在光球层B.太阳活动强时地球上可能会出现极光C.太阳黑子的多少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D.太阳大气从里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下列现象主要是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是()A.地球上短波通讯受到干扰B.地球上四季的形成C.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D.地球火山爆发频繁3.2023年5月23日,宁波的夜空中上演了“金星伴月”的天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金星与月球同属于太阳系B.金星比月球距离地球近C.我们可以看到“金星伴月”是因为金星和月球都反射了太阳光D.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可推测出金星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4.如图所示为太阳及八大行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②表示水星B.八大行星都有卫星C.太阳是一颗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D.现代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将会演化成超红巨星5.浩瀚的宇宙中有各种不同的天体,天体又组成了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下列天体和天体系统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A.太阳系—木星—冥王星B.宇宙—太阳系—银河系C.太阳系—地月系—月球D.太阳—地球—哈雷彗星6.下列关于如图所示的星系运动模型说法错误的是()A.气球上的小圆点用来模拟星系B.给气球充气是在模拟宇宙的膨胀C.通过该模型可以证明星系是在运动的D.通过该模型可以帮助理解星系是如何运动的7.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对宇宙的探索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下列对宇宙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A.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中心B.我们在夜晚仰望星空时,看到的星星都是恒星C.从侧面看,银河系像一个车轮状的大漩涡D.流星现象是由于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层摩擦燃烧产生的8.2022年12月14日的双子座流星雨亮相天宇,吸引了很多天文爱好者的关注。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时基础知识梳理+课时作业常考题型-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含答案) 新教科版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菜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锤摆,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2. 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
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地心说”理论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3.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
“日心说”理论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都是围绕太阳运动。
哥白尼在临终前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4.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一、判断题1.哥白尼认为研究天文学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
(√)2.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
(×)4.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否定错误认识,得出正确认识的过程。
(√)5.现代科学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是错误的。
(√)6.按照“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
(√)7.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不能自目相信和引用。
(√)8.认识地球和地球运动的历程,是人类不断改进观察工具,不断寻找证据的漫长的过程。
(√)9.“地心说”的各种观点符合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各种现象(√)10.“地心说”都是错误的,“日心说”是符合实际的(×)二、选择题1.波兰天文学家(C)提出了“日心说”。
A.托勒密B.伽利略C.哥白尼2.“日心说”认为(A)是宇宙的中心。
A.太阳B.地球C.月亮3.下列著作(C)阐述了“日心说”理论。
A.《万有引力》B.《物种起源》C.《天体运行论》4.“日心说”认为:地球是在运动的,并且(B)自转周A.12小时B.24小时C.一个月5.下面(C)的假说符合“日心说”理论。
A.太阳不动,地球顺时针自转B.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顺时针公转C.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同时也在自转6.下列不是“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共同观点的是(B)B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在运动 C.运动的天体做圆周运动7.用实验证实了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B)。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各个古代文明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都描绘出了地球的形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然而,这些观点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地球形状的真实性直到近代才被确认。
在古代的巴比伦,人们相信地球是一个平坦的盘子,被一片无尽的海水环绕。
他们认为地球是由天空中的星辰所构成的平行的圆盘。
这个观点在其他文明中也有类似的认识,例如古埃及和古印度。
古希腊是一个对地球形状有重要贡献的文明。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但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支持他的理论。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强调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并从地球产生的阴影和日全食等现象中得出了相关的推断。
然而,这些观点并没有普及,直到古代希腊天文学家兼地理学家克劳迪奥斯·托勒密在2世纪提出了一种基于天文观测的理论,认为地球是一个具有几何形状的球体。
在中世纪,尤其是在基督教世界中,人们普遍相信地球是一个平坦的盘子。
世界地图通常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用圆形或方形的图案来代表地球。
这种观点在16世纪之前被广泛接受,而来自教会的宗教观点往往抵制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
然而,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在15世纪,欧洲探险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探险,发现了新大陆。
这些探险家的航海经历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哥伦布的航海计划就是基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假设。
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得到了巨大的推进。
在17世纪,现代天文学的创立者之一伽利略·伽利莱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的凹凸表面,从而证实了地球不是一个平面。
同时,以牛顿为代表的物理学家发现了引力定律,进一步巩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在20世纪,人类首次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拍摄了地球照片。
这些照片清楚地展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在宇航员看到地球的曲线边界时,再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理论。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原卷版)
一、地球的形状1、古人的地球观:中国古人的盖天说、浑天说、古代巴比伦人的想象和印度人的龟背大蛇。
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猜想。
(1)海边观船现象: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在海边看日出,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站在海岸上看着远去的帆船,当船身已经看不见时,仍能看见船的桅杆在水面上,这说明海洋的水面不是平面的,而是弯曲的。
(2)观察月食现象:公元前4世纪大学者亚里士多德从逻辑上论证了大地“球形说”,他注意到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亮上的影子边缘是弧形的,由此推测大地不是平的。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个圆球。
3、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
)4、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①地球是个球体;①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思考讨论】问题: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是为什么?结合铅笔在桌面或球面的移动情况,说一说,可能是什么原因?答:由铅笔在平面和球面上的移动情况可知,铅笔在平面移动时,铅笔长度不变,故以铅笔代表船只,桌面代表水平面,则水平面不是平面的。
而铅笔在球面上移动(远去)时,笔在下部先消失不见,上端慢慢消失,最后整个铅笔不见了。
相反,其中铅笔是从相反方向靠近观察者,则会先看到笔的上端,而后慢慢地变长直到看到笔的下端(看到整支笔)。
将笔看作是船只,则可说明,地面是球面的而不是平面的。
【拓展】对地球形状认识的飞跃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月面上的地影呈圆形,第一次论证了大地是个球体。
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使人们确信大地是球面,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中国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演变和探索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学者和思想家对地球形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尽管他们的认知与现代科学的观点有所不同。
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类似于一块扁平的方形或圆形地面。
这种观点在古代中国的哲学著作中得到了体现,例如《庄子》中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将天地视为扁平的居住空间。
然而,随着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和对天文观测的深入,一些中国古代学者开始认识到地球的形状可能并非完全平面。
在汉代,中国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方圆相对"的观点,认为地球是扁圆形的,类似于一个向外凸起的盘状物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学者对地球形状的认识逐渐得到深化。
唐代的杜甫在诗中描述了地球的圆形和广袤无垠的景象。
宋代的郭守敬则进一步发展了地理学,并提出了"天圆地方"的观点,认为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物体。
尽管中国古代学者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科学观点有所偏差,但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为后来对地球形状的科学认知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已经非常清晰,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并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写出自己的感悟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充满探索的历程。
在古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这是一种直观而原始的认知。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并非平面,而是一个球体。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和观念的一次革新。
一、从古代到中世纪:平面观念的形成和限制在古代文明中,人们观察周围世界的方式是极其直观的,他们经常感受到地面的平坦,所以他们并不怀疑地球是否是一块巨大的平面。
这种平面观念的形成和限制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然而,随着探索和交流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无法仅仅用平面观念来解释。
当船只追随地平线航行时,它们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之下。
这一现象表明地球并非平坦,而是呈现出一定的弯曲。
二、地中海文明与近代探索:球体观念的诞生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明是地球形状认知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在这个地区,人们开始使用天文观测仪器,例如纬度仪和六分仪,来测量星体的位置。
通过这些仪器的使用,人们发现星体的高度会随着观测者的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这一现象表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而不是平面。
在中世纪,随着欧洲的探险家们勇敢地踏上了远航,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哥伦布的航海便是一次对平面观念的颠覆。
当他第一次抵达新大陆时,他意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大大超出了古代人们设想的界限。
这一发现不仅扩大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还为未来的探索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探索与科学发展:加深认识和个人感悟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地理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观测和证据,从而加深了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个人而言,在整个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历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通过探险与实践,人类在摸索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努力解决问题,完成认知的升级。
这种持续探索的精神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和希望。
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传说
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传说六·一班张子仪在古代,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由于受到山岳、海洋的阻隔,只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
凭着他们的直觉,一般把地球误认为是一个基本平坦的大地。
人们都把大地设想为一个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陆地。
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盖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
当然,也有人认为在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擎天柱支撑着蓝天。
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磐,天地各中高外下。
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聩,三光隐映,以为昼夜。
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
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
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按照这个宇宙图式,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就如同心球穹,两个穹形的间距是八万里。
北极是“盖笠”状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
盖天说认为,日月星辰的出没,并非真的出没,而只是离远了就看不见,离得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
盖天说宇宙结构理论力图说明太阳运行的轨道,持此论者设计了一个七衡六间图,图中有七个同心圆。
每年冬至,太阳沿最外一个圆,即“外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东南没于西南,日中时地平高度最低;每年夏至,太阳沿最内一圆,即“内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东北没于西北,日中时地平高度最高;春、秋分时太阳沿当中一个圆,即“中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正东没于正西,日中时地平高度适中。
各个不同节令太阳都沿不同的“衡”运动。
这个衡七衡六间图是力图定量地表述盖天说的宇宙体系,载于汉赵爽注《周髀算经》。
因此,盖天说亦称周髀说。
又《晋书·天文志》亦载有:“周髀家云:'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这与《周髀算经》里所载的盖天说不同,实际上是较古的天圆地方说。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在电影院中寻找位置
在地球仪上寻找北京的位置
北京的经纬度 东经116° 北纬 40°
试一试
小明收到美国小朋友杰克寄 来的一封信。杰克在信中开了一 个小玩笑,邀请小明暑假期间到 经度116°、纬度40°的地方参加 地理夏令营活动,小明是否能找 到此地方?可能出现什么差错?
试一试
在地球仪上找到下列地点
(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思考:
你知道地球 自转一周是多长 时间吗?
地球的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地球的自转
太
夜昼
阳 光
线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在太阳光照射下产生昼夜现象; 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上的昼夜和昼夜更替
纬线
经线
概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球仪上连 接南北两极
的圆弧线
形状
半圆
长度
相等
数量
无数条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纬线
经线
经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 接南北两极
的圆弧线
形状
半圆
长度
相等
数量
无数条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 地球仪上赤道
南北两极的圆 和与赤道平行
弧线
的圆圈
形状 半圆
圆
长度 相等
不等
数量 无数条
一个最大的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 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 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图中②所示的形 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竖直方向成 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 球略大一些。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 穿起来。
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1)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中国人:a.盖天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和“天如斗笠,地似覆盘”);b.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②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③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这是对地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④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初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⑤现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椭球体,蓝色是,白色是。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①远去的帆船总是先消失,后消失;②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后出现;③ (填“走得到”或“走不到”)到天涯海角;④站的高,看的远-----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⑤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⑥;(最早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⑦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注意:太阳东升西落(填“能”或“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只能说明地球绕太阳自转。
(3)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探索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对比实验结论:①铅笔在木板上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长度(有或没有)变化。
②铅笔在篮球表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填“笔尖”或“笔尾”)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填“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这说明地球的形状是的。
2.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 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①地球半径:赤道半径 km ,两极半径 km ,仅差 %②地球赤道周长: 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③地球表面积: 平方千米3.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从外到内(地表到地心)把地球分为 (蛋壳)、 (蛋白)和 (蛋黄)三个圈层。
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
②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分为 和 。
关于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小报
关于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小报哇,说到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真是一段精彩纷呈的旅程,简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
想想看,咱们的祖先可是从不知道地球在转动,到现在已经搞明白了各种宇宙奥秘,真是牛啊!早期的人们一抬头,看到星星和太阳,心里可能想:“哎呀,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是干啥的?”于是他们就开始观察,开始猜测,慢慢地从迷雾中摸索出来一点道道。
你知道吗?在古希腊的时候,有个名叫亚里士多德的家伙,真是个聪明人。
他就开始琢磨地球的形状,居然提出地球是圆的!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得多勇敢啊。
当时大伙儿都觉得,地球就是个大饼,怎么可能是圆的呢?不过亚里士多德用了一些小实验,像观察船只在海上远去时,船体先消失,帆最后才看见,大家一听,哟,似乎有道理呢!再加上后来的埃拉托斯特尼,他甚至用影子的长度来计算地球的周长,真是脑洞大开,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有些人还是不相信,觉得地球中心的理论更靠谱,像是托勒密,他把地球放在了宇宙的,认为太阳和星星围着地球转。
那会儿的科学,哎呀,真是有点“天真无邪”。
不过,历史就是这样,后来出现了哥白尼,这位大佬来了一招“反转世界”,他提出了日心说,意思就是,太阳才是中心,地球围着太阳转。
这个理论一出,哇,真是如同在水面投下一颗石头,激起千层浪,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
但慢慢地,随着更多的观察和研究,这个理论开始被接受,大家开始认真思考,哦,原来我们的宇宙是这样的。
再说说开普勒,这位老兄可是个天文学的奇才。
他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什么轨道是椭圆的,速度变化等等,听起来有点复杂,但简单说就是,行星们在绕着太阳转的时候可不是一成不变的,速度也会变化,像是在跳舞一样。
哈哈,想象一下,行星们在宇宙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多么浪漫的场景啊!开普勒的发现让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大家都纷纷为之欢呼,感叹不已。
然后还有伽利略,这位大大咧咧的科学家简直是个先锋。
他通过望远镜观察星空,发现了木星的卫星,甚至看到太阳的黑子,像是在给当时的人们揭示一个秘密,嘿,你们看,宇宙可比你们想象的复杂多了。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太阳地球月球》知识点(共4课)(2022秋)
第六单元太阳·地球·月球23.探索地球1.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有人认为是圆的,有人认为是方的。
2.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球“天似穹庐,地似棋盘”。
(天圆地方、盖天说)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
4.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
5.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起点出发,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多年最终回到了起点。
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人们这才慢慢接受了“地球是个球体”的观点。
(发现美洲大陆的是哥伦布)6.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7.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8.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9.生活中,有许多事实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能举例说一说吗?[答]1)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
(3)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晚上看北极星,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
(6)麦哲伦环球航行。
10.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峡谷。
分布最广的是山地。
地球上绝大部分是海洋约占71%。
海洋在地图上用蓝色表示,绿色表示平原。
黄色表示高地。
11.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大到小)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从大到小)12.你的家乡是哪里?这里主要是什么地形?有什么特点?我的家乡是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这里的地形主要是平原。
平原的特点是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低。
13.模拟帆船进港或者离港时,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先看到船帆或者船帆最后消失。
14.了解了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发展变化,你有什么感想?人对地球的认识处在不断进步当中,人类慢慢走向理性化,相信科学与实践。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古代中国人提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这就是“天圆地方说”。
古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身上,乌龟蹲在蛇身上,太阳在上方旋转。
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浑天说”,他认为天体如同鸡蛋,地就像蛋中的蛋黄,天大地小,天里还有水,天包着地。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海边发现远处行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桅杆,再出现船身,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根据落在月球上的地球的影子推断地球是一个球体。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历经3年完成了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地球。
2003年10月,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登上太空,亲眼看到了地球的样子。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天圆地方——球体——椭球体——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在黑板上板书5.1*1015平方米,体现数据之大。
(教师打趣道:51后带十四个零,如果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多好啊!)
2.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展示纸条道具
(纸条的长度为6.4厘米,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该纸条的一亿倍。
)
3.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提问:拿姚明的身高来做参考系,姚明的身高为2.29米,问多少个姚明首尾相连平躺着可绕地球赤道一圈?
(稍微给学生一点时间动手计算一下,但不点名提问。
)
答案:约17,467,249个。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课堂笔记一、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现代通过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不规则球体。
2. 地球的大小。
-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
1. 地球仪的概念。
- 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2. 经线和纬线。
- 纬线。
-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 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纬线相互平行。
- 特殊纬线:赤道(0°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回归线(23.5°),包括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66.5°),包括北极圈和南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 经线。
-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 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其经度之和为180°,例如20°W和160°E组成一个经线圈。
- 特殊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重合。
3. 经度和纬度。
- 纬度。
- 定义:为了区别各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注的度数。
- 划分: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纬(N),赤道以南是南纬(S),纬度的最大值是90°。
- 经度。
- 定义:为了区别各条经线,人们给它们标注的度数。
- 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经(E),以西是西经(W),经度的最大值是180°。
(三)地球的运动。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古代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探索海洋和空间、进行科学实验等手段逐渐认识到地球的真实形状。
以下将从古到今概述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重要里程碑。
在古代文明中,人们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开始对地球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假设。
他通过观察日偏食时月亮在地球上的影子形状,得出了这一推测。
而在公元前3世纪,著名的希腊地理学家和数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斯通过观测船隻远离海岸线时消失的顺序,提出了地球的曲率和球体形状的理论。
然而,欧洲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保守主义的影响,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出现了倒退。
基于圣经中的教义,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平坦的,天堂在地上,地狱在地下的“腰带结构”。
这种形象影响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直观认知,并且得到了教会的支持。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对地球的探索重新开始。
哥白尼是第一个提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学说,并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他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在16世纪末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后,伽利略通过天文望远镜的观测,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月球的山脉和火星的冰帽,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地理学和地质学开始迅速发展。
通过进行海洋和陆地的考察,有关地球形状的证据不断积累。
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比尼翁以及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环球航行和探险,发现了地球的曲率和海洋的广阔。
此外,地震学的发展也提供了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进一步支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理论。
到了20世纪,人们通过航空航天技术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的真实形状。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和苏联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并从太空中拍摄了地球的照片。
这些照片揭示了地球的蓝色色彩和弯曲的边界,向全世界展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人提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这就是“天圆地方说”。
古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身上,乌龟蹲在蛇身上,太阳在上方旋转。
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浑天说”,他认为天体如同鸡蛋,地就像蛋中的蛋黄,天大地小,天里还有水,天包着地。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海边发现远处行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桅杆,再出现船身,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根据落在月球上的地球的影子推断地球是一个球体。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
航行,历经3年完成了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
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地球。
2003年10月,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登上太空,亲眼看到了地球的样子。
人类对的认识过程是:——球体——椭球体——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在黑板上板书5.1*1015平方米,体现数据之大。
?
(教师打趣道:51后带十四个零,如果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多好啊!)2.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展示纸条道具?
(纸条的长度为6.4厘米,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该纸条的一亿倍。
)3.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提问:拿姚明的身高来做参考系,姚明的身高为2.29米,问多少个姚明首尾相连平躺着可绕地球赤道一圈??
(稍微给学生一点时间动手计算一下,但不点名提问。
)?
答案:约17,467,24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