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心理学》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判断题

1."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是谷鲁斯的观点。

2.郑板桥首先提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观点。

3.所谓"文本"或"本文"即是我们以前常说的作品,二者之间虽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但在概念及侧重点上并无本质区别。

4.审美愉悦的主要指向是人的精神、情感的愉悦,它和一般的生理快感一样,具有普遍、强烈、持久等特点。

5.英国新批评代表人物瑞恰兹曾对语义的多重性做过精细而深入的研究,他将传达语言的这种多义性称为含混,并在其著名著作《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提出了7种诗歌语言的多义特征。

6.黑格尔曾极简明地把象征解释为事物的标志--即"美学的概念"。

7."怜悯是可以界定为一种痛苦的或恐慌的感觉,其原因是由于人想象有某种足以引起破坏或痛苦的灾祸即将发生。"

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保持和提取过程。简单地说,记忆是由"记"和"忆"有机构成的,记是忆的前提,忆是对记的再认识。

附: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审美理想的特征是_____、_____和_____。

2."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Katharsis)。"这是_____在其_____一书中提出的观点。3.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_____和_____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

4._____在《姜斋诗话》中提出了"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的观点。5.美国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中将人的创造心理分为_____、_____和_____等三个阶段。

6._____流派代表人物燕卜逊曾对语义的多重性做过精细而深入的研究,他将传达语言的这种多义性称为_____。他在其著名著作_____中提出了7种诗歌语言的多义特征。

7.最早提出心理类型的人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他把人的基本气质归结为四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为揭示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风格差异提供了内在依据。

附:参考答案

1.理性和感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亚里士多德《诗学》

3.心理学文艺学

4.王夫之

5.原发过程继发过程第三过程

6.英国新批评含混《朦胧的七种类型》

7.胆汁型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三、名词解释题

1.积淀说

2.动机

3.心理图式

4.语象

5.人本主义心理学

6.间离效应

7.通感

附:参考答案

1.积淀说

解答:

20世纪80年代中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提出了审美心理生成的"积淀说"。他把人类的心理结构看成是历史积淀的产物,认为"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

2.动机

解答:

动机是指由内驱力派生出来的、有明确指向的、与满足社会性欲求或自我实现欲求的某一具体活动相联系的动力。

3.心理图式

解答:

接受者的心理图式是指任何一位文艺接受者,在接受文艺作品之前,都已先在地拥有一种能够接受文艺作品的内在心理结构。他的心理不可能处于一种"白板"状态。

4.语象

解答:

所谓语象就是新批评派从实用主义符号学借来的术语,指由文学语言表达的形象,尤其是微观的(以词语、句子为单位)的语言形象。

5.人本主义心理学

解答: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别,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中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之后的"第三种力量"或"第三种思潮"。它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物理的、化学的客体,也反对精神分析学只研究"病态的人",而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的"健康的人"或"自我实现的人"。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又被誉为"积极的心理学"或"建设的心理学"。

6.间离效应

解答:

间离效应又称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所创立的叙事体戏剧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有意地在演员与所演的戏剧事件、角色之间,以及在观众与所看的戏剧事件、角色之间制造一种距离或障碍,使演员和观众都能跳出单纯的情境幻觉、情感体验或共鸣,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剧中人物和事件,运用自己的理性进行思考和评判,获得社会人生更深刻的

认识。

7. 通感

解答:

通感指感觉经验之间的沟通和转化。艺术欣赏中的通感是欣赏者具备了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进入艺术欣赏的较高境界,达到自由的创造的感觉。

四、简答题

1.迷狂作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心理活动,有何心理特征?

2.什么是"象征--隐喻"结构?

3.从审美主体来看,文艺欣赏活动中心理共鸣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4.简述几种主要的净化说。

附:参考答案

1.迷狂作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心理活动,有何心理特征?

解答:

(1)它以激情的强化作为标志。

(2)迷狂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创作突发。

(3)迷狂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短时间内出现的非自觉和非正常精神状态,与精神病症是截然有别的。

2.什么是"象征--隐喻"结构?

解答:

(1)"象征--隐喻"结构是诗歌话语运作层次上的方法论构成方式。

(2)它从根本上源于语言的多义表达,源于诗歌话语的隐喻修辞。它以语言发展史上的修辞技法为基础,但又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明喻、转喻、提喻或排比、拟人修辞格,而是将文学的整体技法(创作法、阅读法)包举囊括在内的修辞方式,是文艺美学层次上意义--意味实现的总体运作方式,是上升为文学本体特征的隐喻网络或隐喻系统。

(3)"象征--隐喻"结构彰现了解释学意义上的召唤性,它要求阐释,呼吁读者参与,召唤解释者与本文双向会通,从而建构出一个意味世界。

3.从审美主体来看,文艺欣赏活动中心理共鸣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解答:

(1)审美主体应具备一系列主观条件。如审美主体正常的感知能力、审美主体感性和理性的心理信息储备,以及审美主体对信息的识别、处理、转换、传递和自身的心理机能等。

(2)共鸣现象的产生还需要主体"静心",以进入审美状态。"静心"主要是指审美鉴赏主体在进行鉴赏时,必须保持一种心灵的澄澈与宁静。其实质是让审美主体的心灵超然物外,进入一种和谐平静的心理状态。

(3)读者的生活经验、阅历还要与本文所展示的境界相近。即读者与文本之间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越近就越容易产生心理共鸣。

4.简述几种主要的净化说。

解答:

(1)道德说。它又可分为教益说、节制说、调节说三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