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每检查语文老师的备课,总是发现有很多的教学设计只是流于形式:或拿现成的教案照本宣科;或备教的内容过于简单;或学习目标定位

不准……诸如此类,着实让人疑虑和深思……

——前言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何立春

关键词:源头钻研厚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我们要有一桶水”。有

人认为这句话已经过时,我认为这句话体现在我们的备课上,最恰当不过。

教师只有具备了“一桶水”的积淀,才能有传授给学生“一碗水”的“源

头活水”。只有“一桶水”具有新鲜活力,才能使“一碗水”具有生气。“一桶水”的积淀,就是我们经常化的备课过程,即对教材的钻研、认识

学生的过程。而在新课程改革至今我们仍有很多教师在“吃老本”——拿

着过去的教案或市场上出版的教学设计,或是对教材进行简单化理解后形

成的教学设计,结果语文课堂经常出现了诸如“虚”、“闹”、“杂”、“碎”、“偏”的问题。

原因何在?在于备课的环节有问题;出路何在?在我们的脚下……

1.钻研教材

误区: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其内容更是涉及诸如人文、地理、社会……所以,要想上好它,备课前的钻研教材尤重要,而钻研教材是个老话题,也

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纵观现今的语文课堂,老师们在钻研教材上往往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一是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不少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通病,即未认真读懂、读通文本,就急忙翻“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文本解读要求教师不仅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等也都要认真加以推敲。比如解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课文的题目都值得认真推敲。为什么以此为题?题目和文章内容、主题、表达方法有什么关系?注意题文之间的联系。

此外,课文前的导读、预习提示,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都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编者的意图。文本对话,既是和作者对话,也是和编者对话。教师备课时应把这些内容也作为与文本对话的组成部分。

二是过于关注教法,缺少对目标的准确把握

有的教师听名师的课,最感兴趣的是教法设计,自己在备课中最花心思的也是教法设计。拿到一篇课文,对文本的理解还很肤浅,教学目标还不明确,就急于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的教法设计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常说,方法为目标服务,有了明确的目标,方法常常会“应运而生”。不同的目标,方法也是不同的,就好比不同的目的,路径自然也不同。方法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与否。最高效地达到目标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明确的目标那里来?最首要的一条还是认真钻研教材。于永正老师的“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说的就是这个理。

三是盲目拓展延伸,忽视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于是扩展延伸教学内容,补充大量阅读资料成为一种时尚。结果导致不少教师教学时本末倒置,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课本以外的信息,而课本本身的资源反倒被忽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例如《笑》一类的科普小品文教学,一些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没有深入体会此类文体在表达上的特点,挖掘出文章中的语文因素,而是一味地拓展延伸课外知识,准备大量的生理学知识,以为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就充实了。结果学生“并不领情”——上课时,学生只睁大眼睛,看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手舞足蹈”。我想:此时老师给学生的并不是富含营养物质的“水”,而倾倒给学生的是苦涩无味的“水”。

应对方法:

备课,就要钻研教材,在钻研中挖掘和丰富文本的内蕴和教学元素,而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要做到“厚积”,就要求教师学会把课文读“厚”。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个“厚”字?又如何把教材读“厚”呢?

“厚”不是外在知识的叠加,而是语文内涵的丰厚。“厚”的含义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还原丰满,把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放在当时的背景上来理解,这样人物或故事在我们的心目中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了。例如,解读《出师表》《隆中对》,我们把《三国演义》原著通读一遍,对《出师表》的把握就会有“厚积”的感觉;课堂教学就能做到“薄发”;

二是每一篇文章,由于表达或编入教材的需要,里面都有若干的空白点,教师解读时就应当把这些空白点用理解和想像填补起来,这是对文本情节的增“厚”;

三是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全面把握,要读出言外之意,品出内在意蕴——虽然这些深度理解不一定全部传递给学生,但我们仍然要深入品味和体验,因为居高才能临下,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具备了“一桶水”的“积淀”,才能为“一碗水”提供良好的水源。这是思想情感方面的“厚”;

四是横向拓展,把与文本相关联、相类似的作品搜集整合到一起来阅读,这种阅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和丰满我们对文本的感受,这又是一种“厚”。在备《废墟的召唤》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章节;教《家》,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家”方面的名家作品阅读品味。

总之,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切忌浅尝辄止。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备课的深度、广度就很会有限!

2.学习目标定位

误区:

学习目标的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但往往一些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学设计,却未必做到学习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详尽、有创意;但学习目标却模糊笼统,表述不清。

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备课中自我教学目标不明确。上课了,一手是教材,一手是备课笔记。这节课上什么?我们往往自己都弄不清楚。结果一节课上完,回忆一下:刚才我上了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自己有时都糊涂了。二是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很少关注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定位,常常过高的估量学生的能力。例如我在上《沁园春雪》时,课前我的备课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