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摘要】新时期赋予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新的任务,明确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定位,对于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渠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辅导员培训工作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并接受学校职能部门和其他群体的管理和监督。大学生是思维活跃、精力旺盛的青年由于生活经历、个性特点和追求目标不同,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多样性,他们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有思想、有个性、能思维辅导员只有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辅导员最基本的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咨询、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代的不断进步对学生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单凭着一腔热情,靠学生期间的积累和老辅导员的传帮带来开展工作,显然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造就一支有战斗力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从实践中去摸索和完善。这不但需要辅导员自身不断学习,积累经验,而且还需要建立完善辅导员培训工作体系,才能真正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出一批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1 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1 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完善
高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构建是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辅导员培养机制的构建要从专业建设和完善培训着手,并要有相应组织保障。在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工作中,缺少系统的质量评估制度和激励制度,如教学质量评估、学员培训效果评估等,缺少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制。管理制度不严,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学习和工作之间的矛盾突出,即使参加培训,也经常挂念学院事务,不能静心学习。
1.2 缺少共享的教学资源
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多由各高校自己开展。其培训的教学工作主要由本校的部分专家担任,而忽略了整合其他同类高校的教师资源。辅导员校际间的工作交流较少,使他们的工作思路闭塞,视野不够开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
1.3 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辅导员培训主要是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通过专家讲授、辅导员听课,理论讲授、知识传授,这种形式对于辅导员的知识重学、结构重组有帮助。但是开放式的、训练的方式采用不够,使辅导员在实践案例方面缺少信息。
2 高校辅导员培训专业化的深化
2.1 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建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为了要搭建辅导员培训培养
的平台,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大辅导员培养力度,加强辅导员工作研究和交流,科学规范地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建设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需要切实贯彻国家基地建设规定,总结本校培训经验,明确基地建设的工作目标与原则、培训内容与方式、培训方案与计划第一,明确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基本定位。
2.2 建设辅导员培训的教师信息库
当前,应建立起一支既能担负职前培养,又能承接在职培训任务的一体化培训的教师队伍,是推进高校辅导员系统培训的重要保证。通过调整和整合,师资队伍在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上,既能相互融通,充分合作,又有所侧重。辅导员培训是一种带有较强政治色彩的成人教育,培训对象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政治取向和工作经验,他们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知识的需求也处在一个较高、较广、较新的层面。作为为他们传道解惑的教师,必须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造诣,在知识上不能杂而不专、博而不精;必须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对所教学科的最新趋势有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必须能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思考问题,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术到学术;必须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曲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误导培训对象。
2.3 加强与思想政治专业教育机构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领域:一个是专业教育与科研,一个是实际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属于后者。但辅导员素质的提升必须借助于前者的力量。目前,只有一少部分的高校、专家将两个
领域结合起来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现在大部分的高校还是与专家领域脱节。为了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两个领域结合的措施之一就是建立两者的互动与沟通衔
接机制。实际的工作部门要更多的吸纳接受专业教育的学生充实自己的队伍。同时,专业教育部门更多地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为后者提供继续教育与短期培训的机会。
2.4 完善辅导员培训的制度
高校辅导员专业培训建立在岗前、在职、脱产三个不同阶段上。对于每一位新上岗的辅导员,都要接受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员职责、任务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使新辅导员对自己本职工作有初步系统的了解。学校根据辅导员上岗的具体情况,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召开工作经验交流研讨大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老辅导员对新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从整体上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在职培训主要是帮助高校辅导员进行实践反思与行动研究,并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信息,使已有的经验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学校根据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寒暑假集中式的脱产培训,得到了进一步解决,辅导员个人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提升。通过辅导员业务培训机制,辅导员的专业理论、职业技能得到系统培训和针对性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学校和辅导员双赢的局面。这三个阶段的培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在制定各阶段具体目标和内容
时,应注重各部分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既要体现培训的阶段性,又要体现培训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2.5 专业化的培训,为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辅导员要把当前工作做好的前提下,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如通过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得,来提高自己工作的实效性。
2.6 搭建训后服务平台,促进学用结合衡量培训效果的最终标准就是看参训辅导员能不能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服务实践,能不能正确运用培训成果推动工作。要达到这一根本目的,必须在强化辅导员学用结合意识,纠正为交际而学、为提拔而学等错误想法的基础上,搭建有效的训后服务平台,帮助参训辅导员学有所用、用有所成。
一是,要为参训辅导员提供走进实践检验培训成果的机会。培训结束后,干部所在学院要及时给培训辅导员压担子、找机会,让他们承担比参训前压力更大、知识需求量更多的任务。二是,要为参训辅导员提供运用培训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要鼓励辅导员提新问题、新想法,支持辅导员尝试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新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帮助参训辅导员巩固培训成果。要及时指出辅导员在运用培训成果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其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