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之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_注释09历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志着汉代注释发展水平的是《尔雅》、《方言》、 《说文解字》三部专书的出现。《尔雅》体例是缀辑周 汉诸书旧文,把同义词分别归类,用通用词作解释,这表 明由于注疏工作的发展,人们对词义的理解要求有一共同 的标准。如果此时没有大量的注释,就无法编撰出这样的 专著。如果不是注疏的发展兴盛,也就没有必要编撰出这 样的专著。《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 言》,西汉扬雄著,类集古今各地同义词,表明扬雄已注 意到因古今地域变化而造成的语言陕。《说文解字》,东 汉许慎著,是第三者副产品分析字形,考究字源和文字本 义的字书。收9353字,每字下面列解释,保存了许多字 的古义和古书例句,保存了古字形体,价值极高。汉代注 疏的特点是质朴、简略、谨严。这些特点使汉注在传注学 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二.传注的源流演变
起源:我国古代的注释起源很早,在远古文字产生之初 就产生了。
传注起源于何时?有人以为应该是在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分离时。文字同语言分离了,就有了注释。由于汉字的特 点,一是方块字,一是单音,应用起来与实际语言不能完 全一致,加上古代以竹简和木版记录语言不能不求省,这 就不免常有使别人不了解的地方需要解释,于是就产生了 最初的传注。今天看到的先秦文献,行文有时夹着解释的 话,可见在还没有产生专注的古代,说话者、著作者已经 感到有些话有解释的必要,就随时插入解释,成为正文的 一部分。这种现象就是古代注解的起源。但也还不是后世 形式的注释。
两汉:注释学开始兴起。 西汉时,注释开始兴起。西汉去古已远,周代文
字(古文)此时绝大多数人已经不懂,加上各地 方言,更增加了理解的困难,所以许多著作都得 翻译为今文,换成汉朝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西汉 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文献尊为经书,能解经者授 为博士,研究经学、为经作注也就风行一时。如 司马迁在《史记》中大量引用了《尚书》中的古 文篇章。孔安国以今文字注古文《尚书》,毛公 注《诗经》,董仲舒注《春秋繁露》。东汉时注 释书更是大量涌现,不但注家多,注书的范围也 广。汉代出现了注释的专门工具书。
这个时期的传注家尊重汉人旧注,因此唐人注疏的特点是 演绎申说有余,而发明不足。
宋朝立国,理学盛行,治学讲求义理,形成一代 学风主流。就注疏本身看,宋代人离秦汉更远, 古制更不了解,因而不免产生妄说。唐注虽详于 考证,但又过于繁琐,这种繁琐对初学者很不方 便。宋人则注重用简明的语言注释前人的著作。 这时期对古书注疏最有贡献的是朱熹,朱熹本身 是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积极吸收汉注中的精华, 摒除唐注的烦琐,尽力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注释。 朱熹不迷信前人注解,大胆疑古。他推崇汉注, 只解释经文的字、词,不偏执自己的主观看法, 与主观唯心论的“六经皆我注脚”异路。一生注 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 义》、《楚辞集注》。
注释兴起还有其他原因。
古代的语言不统一,情况复杂。一是春秋 战国时期,诸侯为政,言语各异,文字异 形。除因时代不同而语言有所不同之处, 也有因地域不同而语言不同的。二是少数 民族虽经同化,也不免语言文字的相异。 三是秦统一文字,废弃与秦文不合的六国 文字,文章也成了定型,到了西汉,今文 就与古文出现差异。
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曾将古籍注疏 也归入孔家店。这时期虽有章炳盲麟、王 国维那样的研究文字学的大师,但传注学 是趋向衰落了。
三、注释的种类 (一)传 (二)注 (三)章句 (四)集解 (五)疏、正义、直解 (六)笺
Hale Waihona Puke 清朝学者精于考据,由经籍训诂到求证金 文、石刻,方法也超越前人。但他们的缺 点亦不可忽视,因为掌握语音研究成果, 就往往将一些不好理解的词用音近、音同 的字去替换。实际上到了清代,古音已发 生很大变化,清代看来是同音词,在古代 完全不同。滥用音训,轻言假借,是清代 注释的一大缺点。
清时期的学者,已不再象以前的传注家那 样,只就一部书一部书地作注,而将所有 经史子集当中的疑难集中起来,用自己方 法解决。研究范围也仅是古词古音,还包 括典章史实。
第三专题 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 识—第六编、历史文献的注释、
標點
历史文献的注释(P130)
一、传注与传注学 “注”即注解,“释”即解说。注释古人给它取
了一个专门的名词,叫“训诂”,“训”就是解 说的意思,“诂”是指古言。解说古言使人通晓, 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注释。 早期的训诂还主要是字词形、音、义的解释。后 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包括对文献内容的解释。注 释的种类很多,因传、注两种名称用的最多,所 以历史文献的注释,也叫“传注学”。
隋唐时,特别是唐帝国建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对于经 书的解释要求一致。于是,规定五经的定本,由孔颖达编 写的五经《正义》就成为天下士人学习的官本。然而孔颖 达的《正义》仍是反映其个人的观点,解释并不由官定。 唐时,注释范围扩大,对先秦诸子和史书也加以注释。而 且在注释中引用许多前人和当时人的注解成果,这些被引 述的书后来大都亡佚了,唐人注书有存古之功。当时还出 现了《玉篇》、《广韵》、《经典释义》这样专为注释工 作提供方便的字典。其他重要著作有颜师古《汉书注》, 字书《五经文字》《匡谬正俗》,而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是汉魏六朝以来群经音义的总汇。
元明
元代由于异族统治,学术遭到很大破坏。 而且本身历史比较短。而明代思想文化禁 锢加剧,学习八股文成为文人仕宦的必由 之路,传统的注释之学衰落下降到了极点。 但明末顾炎武开始提倡经世致用,在治经 时开始注重考据,开有清一代朴学风气之 先。
清代是注疏达到高峰的时代。此期对注疏研究已 走到自由王国,出现了大批文字学家和大量高质 量的注疏经史子集的著作。清人打破了对古人的 迷信,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继宋人考证出伪《古 文尚书》和伪《孔传》。又远超汉唐,纠正过去 注释中的空疏、妄说,努力用新的方法考证、注 释词义。清代由于西学传入,研究文字的方法有 改进。音韵、语法研究又促进了注释的提高。比 如清人懂得以音定义,明白假借、通假等语音现 象,解决了一些前人无法解决的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