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研吾 日本著名设计师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
THE END
“建筑界的品牌当然是需要的,品牌的生成方式有非常多的可能。作为20世纪
的建筑师,安藤的品牌制造形式是,他做出了一个样式之后,始终在不变地维持 这个品牌。但在21世纪之后,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层出不穷地出现,在这个情 况下,如果一个建筑师品牌没有任何的变化的话,他会很快地被人所抛弃。所以 我觉得现在的建筑师品牌已经不是建立在一个维持的状态下,而是建立在一个 “破坏”的基础上。就像是路易威登这样的品牌,它之所以不断地在做创新,其 实它是在展示一个不断破坏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它越发被人记住。所以后 一种状态,它更接近于艺术。我觉得我的品牌形成过程,是更接近于21世纪的 这个破坏性形成的形式。
新 弥 生 派 代 表 隈 人 研
吾
个人简介
隈研吾(Kengo Kuma)
出生于 1954年 日本著名建筑师。 毕业于: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 代表作品:Z58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馆, 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
工作历程
1979
完成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课
程 1985-86 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会研 究所访问学者 1987 设立空间设计工作室 1990 设立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 1998-99 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教授 。
三里屯SOHO
三里屯SOHO由SOHO中国有 限公司开发,位于工体北路南 侧,是一个功能混合、体量庞 大集中,具有城市建筑史上里 程碑式的项目。项目由5个购 物中心和9幢30层高的办公和 公寓楼组成,有旱冰场、带水 景的室外广场将5个购物中心 连接起来,将是北京最聚人气 的户外步行商业街区和休闲广 场。 隈研吾用的一个建筑手法 就是一个自然形状的一种建筑 手法。比如说第一个自然形状 意味着什么呢?它不是四四方 方,或者长方形有棱角的,它 是一个圆形的,像人的身体一 样是有线条的。在20世纪的时 候,绝大部分建筑师都考虑的 是建筑里面的空间,其实建筑 和建筑之间的空间就被遗忘了, 所以在流线型的设计里面,建 筑室外的空间也会变得很有意 思。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
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 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 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 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上面是 以茅草,以此控制光线和景观。这些铝板是与 Akira Kusumi合作制造的。
安藤广重博物馆,马头町,枥木,日本1998~2000 年。这是为纪念浮世绘大师而建立的,屋顶、墙壁、隔断、 家具等建筑上绝大部分的因素都用杉木做的百叶来实现, 最大可能地不用混凝土,用用地后山产的杉木来做百叶。 利用百叶这种粒子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让 建筑消失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如新开发了不燃杉木的技术, 运用计算机以构造解析技术使构造体在尺度上与百叶的纤 细形态相接近。 作品四:高柳町社区中心
由SOHO中国有限公司开发,位于工体北路南侧,是一 个功能混合、体量庞大集中,具有城市建筑史上里程碑式 的项目。项目由5个购物中心和9幢30层高的办公和公寓 楼组成,有旱冰场、带水景的室外广场将5个购物中心连 接起来,将是北京最聚人气的户外步行商业街区和休闲广 场。
隈研吾用的一个建筑手法就是一个自然形状的一种建 筑手法。比如说第一个自然形状意味着什么呢?它不是四 四方方,或者长方形有棱角的,它是一个圆形的,像人的 身体一样是有线条的。在20世纪的时候,绝大部分建筑师 都考虑的是建筑里面的空间,其实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空间 就被遗忘了,所以在流线型的设计里面,建筑室外的空间 也会变得很有意思。
伊东丰雄
简介
伊东丰雄(英语拼音:Toyo Ito、日文假名:いとうとよお )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成长于日本。 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曾任 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1971年,创办名为都市机 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1979年更名为伊东丰雄建 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2002年,获得了第八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这是建筑领域公认的终生成 就奖,用以“肯定他对材料、大自然有机形式的钻研”。
负建筑读书笔记
《负建筑》读书笔记《负建筑》作者隈研吾。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 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辖区,1979年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毕业,此后的职业生涯堪称顺利。
1987年开设空间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与其他诸多位空降中国的外国建筑师相似,众人看到的多是他近期实践完成的作品,长城脚下的竹屋,莲花别墅、柱原町政府办公楼等等。
隈研吾给人感觉温文尔雅,慈眉善目;他设计的建筑给人感觉含蓄优美,重视环境,并与之对话的印象,《负建筑》,英语翻译“defeated architecture”(虽然原文是日语,但可以通过英语译名更好理解)“被击败的建筑”。
中文翻译成“负建筑”,似乎更多了一层意思,显得意味深长。
负既是胜负的“负”,也是正负的“负”,似乎也暗示着作者将提到的是一种与当下流行建筑形式对立的观点。
《负建筑》一共三章,第一章:分割、批评、形式;第二章:透明、民主与唯物论;第三章:品牌、虚拟、圈地运动。
整本书是很多文章的集合,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每篇文章也关注不同方面,但始终有一种共同的暗语:现在的建筑是失败的物。
作者对于现在建筑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序言开始,书中包含的内容就极其丰富,隈研吾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也不仅仅是设计,他所思考的是现在整个建筑业面临的问题。
《负建筑》从序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悲观的情绪。
1995年以后那段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大地震、911事件、奥姆教(日本的邪教组织)恐怖主义活动等广泛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建筑领域的大事记——危及建筑物安全的事物。
“大地震使得建筑物及其脆弱的一面暴露无疑。
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或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
正是建筑物的私有属性决定了它是脆弱的。
地震中受损失最惨重的正是那些用贷款购置了房产并因此拥有了私房的人,他们就是那些深受20世纪住房抵押贷款政策影响的、勤勉工作的工薪阶层。
这一部分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家,甚至还要负担起双重的住房贷款。
隈研吾
在建筑设计实践中,隈研吾极力避免混凝土,却 对自然材料的研究与创新充满热情,广重美术馆利用 了当地的杉木,芦川石材美术馆利用了当地产的石材, 高柳町的阳乐屋和三得利美术馆利用了看似柔软的日 本和纸,长城下的竹屋利用了中日文化中柔弱却充满 力量的竹子,这都是隈研吾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创造 出“以柔克刚”的建筑的典型例子。
类型:博物馆 由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位于日本高知县。这个方案将日本传统美 学与当代建筑语汇相结合,力求让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共处。
这个好像漂浮在空中 的建筑由无数相互交 织排列的木梁架组成, 所有结构都由建筑底 部的一根中心支柱支 撑。博物馆两头设有 两部全玻璃升降电梯, 这两个透明的玻璃长 方体被巧妙的掩藏在 背后的植物景观中, 突出了全木质结构的 建筑主体。
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完成了50多个工程——包括枥木县那须市的Bato-machi Hiroshige博物馆、“高柳社区中 心”、山口县“木佛博物馆”、北京“竹墙”和在东日本的“莲花房”等。 【著作】
中文版:《负建筑》 《十宅论》
了自隈 与然研 自物吾 然理认 界结为 的构建 天,筑 然一作 联定为 系程凸 ,度出 与上来 文破的 化坏超 出了大 现生物 差态体 异平, 性衡它 。,打 割破 裂了
他设计建造那珂川汀马头广重美术馆,正是这一建筑理念的绝佳体现。这 个美术馆是为了纪念浮世纪大师安藤广重而建的,它的屋顶、墙壁、隔断、 家具等建筑的绝大部分因素都用当地山上所产的杉木做的百叶来实现,尽 量不使用混凝土,以达到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浑然一体的效果。同时, 整个美术馆建得非常低,以一种俯伏的姿态,低于神社和山林,非常低调, 隈研吾以此低调谦逊的手法来使建筑“消失”于环境之下。
隈研吾_精品文档
隈研吾隈研吾:现代建筑之美引言:隈研吾(Kengo Kuma),一个备受推崇的日本建筑师,以其极富创造力的作品和对自然材料的独特运用而闻名于世。
通过将建筑融入周围环境,他致力于创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
本文将介绍隈研吾的背景、他的设计原则以及一些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一、背景:1. 个人背景:隈研吾于1954年出生在日本岐阜县,现为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
2. 教育背景:他在东京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学士学位,并在美国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3. 职业经历:隈研吾曾在纽约工作多年,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建筑的设计理念,这对他后来的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设计原则:1. 自然与建筑的融合:隈研吾坚信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他的设计常常融入了自然元素,例如利用纤细的木材构造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亲和。
2. 回归本质:他倡导采用简洁的材料和纯粹的形态,力求将建筑还原到其最基本的本质。
这种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使他的建筑作品不仅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同时也展现出内在的美。
3. 材料的运用:隈研吾偏爱使用自然材料,例如木材、竹子等,他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合理运用,使建筑呈现出温暖、柔和的感觉。
三、代表性建筑作品:1. 鸢嘴草庙堂(Kumamoto Artpolis):这是一个位于日本熊本县的庙堂,建筑外形细长而曲折,仿佛一株高耸的鸢嘴草。
隈研吾将竹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运用了传统的竹结构技术,使建筑在视觉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2. 东京森美术馆(Tokyo Olympic Stadium):这是隈研吾设计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
他将建筑与周围的公园结合起来,使整个场馆呈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它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石材,营造出一种温暖、人性化的氛围。
3. 过去未来博物馆(Museum of the Future):这是隈研吾在迪拜设计的未来博物馆。
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创造出一种轻盈飘逸的效果。
内部空间设计了多个自然光线透过玻璃照射进来的开放空间,使参观者能够与自然亲密接触。
隈研吾 负建筑 简介
隈研吾,1954年出生,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在建筑界被誉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人物,其设计有着日本艺术品般朴素优雅的形式美。
他曾受邀参加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设计了竹屋。
一.书名解释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新作《负建筑》,一经出版,就在业内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时间《负建筑》成为建筑设计领域里的畅销书目。
《负建筑》也是隈研吾的代表作。
可能大家会对这样的一个名字感到奇怪,负建筑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胜建筑”的反义词。
建筑作为凸出来的超大物体,它打破了自然物理结构,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平衡,割裂了与自然界的天然联系,与文化出现差异性。
高大的建筑,往往浪费资源巨大,加上,建筑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性,赋予了人类对征服自然的心理。
所以建筑,总是以“胜”的姿态的出现。
而负建筑,则表现的是,安静、与自然融为一体、还原建筑本身的建筑。
是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建筑。
该书的序言将负建筑,理解为适宜的建筑,我认为解释为“和谐的建筑”,或许更贴切一点。
这就是本书书名的定义。
二、内容介绍《负建筑》一书是隈研吾在1995年以后发表的文章的文集。
在第一节《分割、批判、形式》里,主要讲解了建筑存在,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形式?1.在隈研吾看来,建筑令人生厌主要有三点理由:一是体积庞大,越建越大,越大越障眼,也越受到人们的厌恶。
二是对物资消耗巨大,地球资源有限,并开始枯竭,对资源浪费巨大的建筑没有理由不受到人们的厌恶。
三是不可逆转性——一旦完工就不可能轻易拆除。
建筑的长寿,与人的生命相比,似乎是在嘲笑人类短暂的生命,由此可见,建筑物这种时刻张扬的不可逆转性实在令人生厌。
但反过来,由于以上三点,又是建筑长处,与其他事物相比,强者的建筑毕竟显的稀少,因此又能得到宽容。
2.论述经济、政策对房屋建设的影响。
从分析了欧洲的公共集体住宅和美国住房贷款抵押政策,重点分析凯恩斯主义的“大建筑方案”的利弊。
本期人物:隈研吾简介
隈研吾 , 1 9 5 4年 8月 8日出生 于 日本神奈 川县横滨市大 仓山。是其父 4 5岁时深得 的儿子。少年 时期 在祖父建 造 的大仓山车站附近的传统 日本式 民居 中渡过 , 其父对建筑非 常感兴趣 , 收集了许多建筑图纸。对他有一定 的影 响。 隈研吾在田园调布小学上学期间 , 正赶上 1 9 6 4年的东京奥运会 , 在看到丹下健三 设计 的代代 木奥运会 主场馆之后 便立志学 习建筑 。1 9 7 3 年考入东 京大学建筑学科 , 毕业 后又继续攻读 东京大学建筑 意匠的硕士 , 至1 9 7 9完 成东
1 98 6.I n 1 98 7。he f ou nd ed t he ” Spa t i a l Des i gn St ud i o” ,and i n 19 90,he es t a bl i s h ed hi s o wn o f f i c e” Ke ng o Kuma & As s oc i a t es ” He ha s t au gh t a t Co l um b i a Un i v er s i t y ,Uni ve r s i t y o f I I l i n oi s at Ur ba na ・ Champai gn,an d Kei o Uni v er s i t y wher e i n 20 08 .Kuma was a wa r d ed h i s Ph D i n Ar c h i t ec t ur e Ku ma i S cu r r ent l y Pr of e } ss o r a t
i n Ar ch i t e c t u r e f r om t h e Un i v er s i t y o f T ok y o i n 1 97 9, h e wo r k e d f or a t i me a t Ni h on Sek k e i an d T O DA Cor p or a t i on. He t hen mo v ed t o New Yor k f or f ur t h er s t u di e s a t Col u m bi a Uni v er s i t y as a vi si t i n g r e s ear ch er f r Om 1 985 t o
畏研吾 日本著名设计师
【简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 奈川县,1987年建立“空间设计”事务所,1990年 创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近期主要作品有 马头町広重美术馆、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 社——竹屋、“水/玻璃”。
11/15/2020
设计理念
文化建筑商业建筑住宅建筑交通建筑简介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87年建立空间设计事务所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近期主要作品有马头町広重美术馆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社竹屋水玻璃
偎研吾
—日本著名建筑师
11/15/2020
个人简介
姓名:隈研吾 性别:男 国籍:日本 专业:建筑设计 工作单位: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11/15/2020
偎研吾(其它作品)—雨伞之屋
• 雨伞之屋(Umbrella House)是日本建 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最新的概念 设计。
•
从外观来看,与其说它是房子,
还不如说是一个帐篷。整个设计的基
本元素是一把把雨伞,用拉链把雨伞
的边缘接合起来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
Umbrella House。
偎研吾(中国作品)—瑜舍酒店
• 项目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三里屯 • 完成时间:2008.10 • 南角:一二三五七平方米,活动大厅:一九四二平
方米 • 星级:准5星 • 在时尚,美食,艺术,娱乐济济一堂的北京,最引
人注目的是创新开放型项目 – 三里屯Village。瑜舍 正是此新地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餐饮:中餐厅、西餐厅、咖啡厅
11/15/2020
偎研吾(其它作品)—梼原木桥博物馆
• 类型:博物馆 • 由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位于日
隈研吾
石材美术馆没有用这种野蛮的 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渐变这种 温和的方法。
一个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一般的设 计都是按照日程论的方式进行,一开 始有一个大的框架,有一个总图决定 布局,然后是平面图,再慢慢细化,在细 化过程中决定细部。
隈研吾的作品似乎溶化成既没有轮廓鲜明的边线,又没有突出的焦点 的无限的混合物
石头博物馆
水玻璃
• 隈研吾的建筑与它们的环境和平共处,并且不试图破坏或战胜它 们的直接背景。
• 它们的构成简单、直接,并且尊重一直在这儿的东西。隈研吾设 计的博物馆、神庙和住宅,大部分建筑在日本,使用本地的材料。 这些材料是泥土、木材、竹子、石头和脆弱的米纸。在它们的水 平方向和垂直线构成的标准建筑物上,这些占突出地位的小规模
的诗一般的建筑物,暗示下降的雨水或很快经过的水流。
中川町马头广茂艺术馆
竹屋
• 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 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
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
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
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
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 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适应现代流动性的生活 (透明性)
密封处的处理
更有透明性
用渐变修复割裂,限制是万物之本,限制孕育一切。 而且,自然就是限制的别称。
——《自然的建筑》
——
作 品 分 析 石 材 美 术 馆
20世纪是怎样的时代?——是混凝土的时代
混凝土的随意性 ——可以做出任何造型
——就如同我们在制作模型一样 在图纸上画出自己想要设计的外形轮廓,只需在里面填进混凝土
建筑施工的真实情况———— 建筑物的奢华
【竹屋】隈研吾
竹屋——隈研吾:将环境的特质应用于建筑隈研吾是当今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正如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及其代表作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
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
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
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
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性,这种力量在日本是没有的。
可以说,隈研吾在中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从长城的礼俗中学习,我们时常受长城从未是孤立物体的事实吸引。
它绵延不断着波浪起伏山脊的特质是吸引我们性抩。
对我们而言它是对有在环境中自我孤立倾向的建筑常例型式的评伦。
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企图将长城的此种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
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至于材料,既然它在中国与日本文化中具有独特涵养,我们仅可能使用竹子。
视竹子的密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分割。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我们决定放置一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
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但这竹子墙将不只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合生活与文化,如此长城的一小部分。
------------------------------------------------------------------------------------------------------日本Ginzan公共浴场Ginzan是对当地居民和游客开放的公共浴场。
浅谈现代设计大师---- 隈研吾
浅谈现代设计大师---- 隈研吾方圆魏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魏研吾都市设计中心的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他的建筑设计哲学从康德的思想中获得启发,认同日本禅宗和中国传统哲学,讲究万物归本,终究回归混沌。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魏研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包括1999年和2000年在意大利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2000年在法国举办的奥尔良建筑实验室展览等。
其作品多次获奖,包括2002年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0年的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建筑大奖和1997年的日本建筑学会奖等。
此外,他还是一位著述丰厚的建筑师,曾出版《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等著作,全面的阐述他的家住哲学。
1954年,魏研吾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在其童年时期,对建筑设计非常感兴趣的父亲会经常带他去日本各地参观建筑,同时也会搜罗一些建筑大师的家具或模型,把玩之余向他介绍其功能和建筑师的背景。
1964年,日本奥运会期间,由日本建筑大师丹下键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让魏研吾萌生了当建筑师的念头。
他后来说:“从那里,我意识到建筑能影响人们。
如果奥运会没有在东京举办,我想我也不会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
同年魏研吾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亲眼看到了东京帝国饭店,他一下子被弗兰克.劳挨德.赖特及其建筑的力量打动,赖特的自然建筑风格深深的影响了魏研吾,并对他日后创造出新的自然派建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魏研吾早年的经历使我明白,培养好的品味和设计见解(在特定文化中),最初就需要对这门学科有与生具来的兴趣,接着还要经过若干年的学习过程,这包括:接受杰出设计作品的熏陶,在这些作品之间做出对比,同其他设计师艺术家展开争论,学习设计方面的历史和哲学,了解当今和历史上的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思想,尝试设计属于自己风格的事物,主动接受他人的批评。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魏研吾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走上了建筑设计的求学之路。
20世纪70年代魏研吾读大学期间,日本掀起了素混泥土建筑热潮。
隈研吾——负建筑
创新与传统的 结合:将传统 建筑元素与现 代设计理念相 结合,实现创 新与传统的完
美融合
负建筑理念的意义
05
与价值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强调建筑与环 境的和谐共生, 注重生态环保
强调建筑与人 的互动关系, 注重用户体验
强调建筑与文 化的融合,注
重地域特色
强调建筑与科 技的结合,注 重创新与可持
创新构造:采用新型结构、技术,如悬挑、折叠、旋转等,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强调功能性: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人文与历史的传承
尊重历史:在 设计中保留历 史遗迹,尊重
历史和文化
融入自然:将 建筑与自然环 境融为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注重细节:注 重建筑细节的 设计,体现人 文关怀和历史
尊重自然环境: 尽量减少对自然 环境的破坏,保 持生态平衡
采用环保材料: 如木材、竹子、 石材等,减少对 环境的污染
融入自然景观: 如将建筑设计成 与周围环境相协 调的形状和色彩
空间与功能的优化
利用自然光:通过天窗、落地窗 等设计,让自然光进入室内,减 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功能整合:将多种功能整合到一 个空间中,如客厅、餐厅、厨房 等,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可持续发展 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强调建筑与社区的互动,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发展 强调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负建筑理念在实践
06
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某住宅设计
设计理念:以自然为灵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设计特点: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强调建筑的自然质感 空间布局: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创造开放、通透的空间体验 环保理念:注重节能、环保,采用可持续的设计策略,如太阳能、雨水收集等
隈研吾作品集锦
隈研吾作品集锦隈研吾说:希望大家用行走的眼光来看建筑,而不是用肉眼。
不要从上到下俯视建筑,因为人类是不停在大地上走动的生物。
某个建筑会不会让人产生安心感,人会不会希望被它保护,这些超越了视觉美丑、更具生物性的必然性才是决定建筑的要素。
看似平凡的世界,其实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微妙世界。
我的作品也力争做到这样的感觉,从外面看是一种感觉,但进入之后,人们又会感觉是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空间。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87年建立“空间设计”事务所,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近期主要作品有马头町広重美术馆、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社——竹屋、“水/玻璃”和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等,并赢得了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包括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2)、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设计大奖(2000)和日本建筑学会奖(1997)等。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完成了50多个工程——包括枥木县那须市的Bato-machi Hiroshige博物馆、“高柳社区中心”、山口县“木佛博物馆”、北京“竹墙”和在东日本的“莲花房”等。
他的著作《十宅论》主要讲述日本有10个阶层,各个阶层都有自己固定的住宅风格。
《负建筑》,提出“让建筑消失”的设计理论。
另还有著作《再见?后现代》、《建筑的欲望之死》、《自然的建筑》。
建筑怎样才会消失呢?他尝试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筑的存在感。
东京被称为是无秩序的都市。
老的、新的、大的、小的、人工的、自然的,所有一切都杂乱无章地混合在一起。
这既是亚洲都市的常见的缺点同时也是魅力所在之处。
隈研吾考虑把这种混沌实现在一个建筑中,使它与周围的混沌融为一体。
他的建筑师生涯就从这里开始了。
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末,东京正值经济景气充满活力的好时代。
20世纪90年代后情况变化。
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建筑项目剧减,隈研吾尝试让凸显的造型性存在形式反过来变为凹陷隐蔽的形式。
在原来山顶公园的地面上,筑造一个剖面呈U字形的混凝土构造体,然后在上面堆土、植树,恢复山的原来形状。
竹屋 隈研吾
作品分析——竹屋(Bamboo Wall)
2. 场地分析
竹屋位于核桃沟,它的基地是一块斜坡,隈研吾并没有将它推平,而是像在复杂的基地上延绵不断的万里长城这种形式.将 细长的平面形小心翼翼地放在保留的原有斜坡上,将分段的细长平面依地面高低置放上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
竹屋的选址有很大的看点:在视觉上山脉起伏很是壮观,在地形上它极具挑战。房子通过其规模、形式、方向.通 道的布局采表达屋址,通过房子的各种空间、屋址在不同的部分和规模得到理解。
长城脚下的公社,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 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是中 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荣获“建 筑艺术推动大奖”的建筑作品。2005年被美国 《商业周刊》评为“中国10大新建筑奇迹”之 一。
建筑面积:719.18m2 建筑层数:2层——地上1层、地下1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钢结构
。
—LOGO—
建筑主体共有两层,主入口隐蔽而简朴,由侧坡而上通 向二楼。主要活动区(起居室、厨房、餐厅、卧室)都在二楼 ,是很好的观赏平台,人们可以从此看到绵延的长城和山区 的秀色、视野开阔。一楼处在斜坡的低端.隐蔽性较强,但 可用空间不多,设计了两间卧室。
—LOGO—
从平面上看,起居区和交流空间都放在入口外边,卧室这些私密空间都放在 里边,而后面的交通空间将这两部分相连。从入口进来,一边通向起居生活区,钢结构的实体墙将私密空间和 交流空间两部分隔开。而穿插在整个建筑之中的竹隔栅实际上将整体空间分割成 了不同的小空间。
—LOGO—
作品分析——竹屋(Bamboo Wall)
4. 局部空间
竹屋的中部即茶室,从入口进来.下几阶楼梯 即可进入。这间茶室处于一个有玻璃顶的三合水 院的中心。通过石板桥联系了餐厅和走廊。茶室 的六个连续的界面采用同样的材料,也就是竹子 ,并通过滑轨可以完全封闭形成一个“竹笼”。 仅有的家具玻璃茶几也几乎消失于无形。相邻的 由水相隔的三个界面也有竹隔栅的出现。所以这 些又因水面和玻璃的反射而再次加倍,这对视觉 完全是个刺激。虽然材料有所不同,但这个设计 与他在我之前介绍过的“水/玻璃”别墅中漂浮于 水上的玻璃餐厅有很多的共通之处。隈研吾的透 明是匀质并倾向于追求极至的效果。“水/玻璃” 中的玻璃餐厅包括家具在内的所有的界面均是绝 对的透明,这种完全的晶莹虚幻效果也出现在这 里:“竹屋”中的茶室空间也是均匀的,并只采 用了一种材料,把空间感受推向了极端。另外茶 室的位置也是敏感的所在,处于内和外之间,介 于看与被看之间,环境因素被引入到建筑的内部 。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作者:11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c班某某某学号:11xx03030xx一、建筑师简介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生于1954年,其作品惯用竹子、木材、泥砖、石板、和纸等自然建材,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的风格,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
其设计理念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隈研吾也将其作品与建筑理念写入作为畅销书的著作中。
二,建筑材质产品的材质有时能很大地影响人们对产品的看法,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善于采用各种建筑材料,竹木材质的自然、温和、典雅,石质的朴实、庄重、威严,玻璃制品光鲜亮丽和现代感都能让作品散发出材质特有的气息。
更何况也许对于东方设计师来说,木竹之类的传统建筑材质更能引起人心中的共鸣;而新兴起的金属玻璃制品,则能够代表时代向前发展的脚步。
隈研吾注重建筑能表现出来的自然与亲切感,建筑能体现的自然与亲切能体现材质上。
隈研吾的家具屋是由竹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构成的,据说为了使建筑更加坚固在作为梁和柱的竹子中加入了混凝土,竹子只是让建筑与自然更趋向融合的外壳。
而且竹屋使用的竹子是经过传统方法用油浸泡,从而使建材、建筑更加坚固和结实。
山林中竹子建造的房屋,是隐士般的平和,又有一种坚韧。
竹屋而莲屋里的水元素则是附加的柔和。
具有东南亚的吊脚楼的感觉。
水流在房子和地面之间,制造出环绕的效果。
在石料,不锈钢和玻璃的“硬朗”下,捧着莲花的水池展现出柔软,整体给人一种刚柔并济的感觉。
池水的灵动使莲屋仿佛有灵性的仙子,就连池中的石块都像是浮在水面上。
宁静得富有东方的禅意。
就算石质和钢管代表了现代风格,那也是不改优良传统的东西结合。
莲屋口腔博物馆外部局部位于日本爱知的GC口腔科学博物馆则是完全由木质构成,犹如玩具般的构造更让人感到童趣。
用传统的办法使木条固定而不使用钉子,精密的构造让人相信。
古意中透出智慧,木质中透着传统。
日本由于多地震发展的木造建筑发展的结果和人类才智的体现,更能代表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高柳町社区中心是建筑师在日本的作品,透着浓浓的日式风情。
极简主义风格设计师:隈研吾(Kengo Kuma)人物简介
• 这些奖项进一步证明了隈研吾在建筑界的地位与影响力
2009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 这是对隈研吾建筑成就的高度认可
• 隈研吾成为日本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建筑师
隈研吾对建筑界的创新与贡献
隈研吾的极简主义建筑风格,为建筑界带来了新的启示
极简主义风格设计师:隈研吾(Kengo
Kuma)人物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隈研吾简介及设计风格
隈研吾的生平与背景
1954年出生于日本横滨
• 父亲是一名建筑师,对隈研吾产生了很大影响
• 在东京大学学习建筑,师从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
• 1987年成立隈研吾建筑事务所
• 采用自然材料,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注重光线与通风,提升建筑的舒适度
自然与人文的平衡
• 尊重原有环境,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
• 强调人与建筑的互动,使建筑更具人性化
• 融入当地文化,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空间与功能的统一
• 通过简洁的线条与几何形状,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 强调开放性与灵活性,使建筑适应多种功能需求
• 融入东方哲学与西方建筑理论,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 采用自然材料,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隈研吾对建筑设计的持续影响与贡献
隈研吾的极简主义建筑,将为建筑界带来新的启示
• 通过简化空间与功能,使建筑更具实用性
• 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平衡,提升建筑的舒适度
• 注重细节与工艺,提升建筑的品质感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将持续影响建筑界的未来发展
05
隈研吾作品的设计理念
隈研吾作品的设计理念
隈研吾是一位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而闻名。
1. 探索人与自然关系:隈研吾的设计理念始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追求在建筑中创造出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的空间,使人们能够更加亲近自然。
2. 最小化的影响:隈研吾追求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影响。
他倡导使用环保材料和可持续设计理念,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损害。
3. 空间的流动和连接性:隈研吾的作品注重创造出连续流动的空间,使人们能够自由穿行其中。
他借助开放式设计、曲线形状和各种视觉连接,创造出一个流畅而充满活力的空间。
4. 社区参与和互动:隈研吾的设计强调建筑与社区的互动。
他注重建筑与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创造共同的公共空间,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5. 剧场性和场所感: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常常具有剧场性和场所感。
他注重表达建筑的人文意义和情感,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他的设计带有戏剧性的元素,创造出一个独特和令人难忘的空间体验。
综上所述,隈研吾的作品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小化的影响、空间的流动和连接性、社区参与和互动,以及剧场
性和场所感。
这些理念使他的作品充满创造力、独特性和人文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1/24/2014
偎研吾(其它作品)—静冈熱海市 水玻璃
• • • 类型:家庭旅馆 这个别墅的设计受到“日向邸”很大影响,那 是布鲁诺· 陶特在日本留下的唯一作品。这个设 计也吸收了陶特的哲学。他 从 1933 年到 1936 年在日本,他一直在称赞桂 离宫。他称赞的原因在于桂离宫是构成自然的 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的。
1/24/2014
1/24/2014偎研吾Fra bibliotek其它作品)—陶瓷云
• “陶瓷云”位于28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上 ,坐落在山脚下一条新修的大路上,它把 自己比作通往艾米利亚-罗马涅陶瓷区的“ 东大门”。 “陶瓷云”第一次运用陶瓷作为结构材料 。Casalarande公司的大型元件通过标准化 的产品摆脱了通常使用的简单涂层并将之 转换成一种质感和令人难忘的三维空间光 影效果。
1/24/2014
偎研吾(其它作品)—大阪lucien pellatfinet店
• • 类型:零售 咖啡厅 133平方米 大阪lucien pellat-finet店在日本大阪,专门生 产开士米羊绒织物的品牌LucienPellat-finet刚 开了第三家分店。日本建筑师KengoKuma独 具匠心以蜂巢为主题进行店面设计。 KengoKuma说:“我希望用一种有机模式传 达出羊绒面料的柔软感。”
偎研吾(中国作品)—瑜舍酒店
• • •
• •
•
项目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三里屯 完成时间:2008.10 南角:一二三五七平方米,活动大厅:一九四二平 方米 星级:准5星 在时尚,美食,艺术,娱乐济济一堂的北京,最引 人注目的是创新开放型项目 – 三里屯Village。瑜舍 正是此新地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餐饮:中餐厅、西餐厅、咖啡厅
偎研吾
—日本著名建筑师
1/24/2014
个人简介
姓名:隈研吾 性别:男 国籍:日本 专业:建筑设计 工作单位: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标签:文化建筑、商业建筑、住宅建筑、交通建筑 【简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 奈川县,1987年建立“空间设计”事务所,1990年 创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近期主要作品有 马头町広重美术馆、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 社——竹屋、“水/玻璃”。
1/24/2014
偎研吾(中国作品)—竹屋
• • • 类型:别墅 位于北京 它绵延不断着波浪起伏山脊的 特质是吸引我们 性抩。对我们而言它是对有在环境中自我孤立 倾向的建筑常例型式的评伦。所以我们的目的 是企图将长城 的此种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 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1/24/2014
1/24/2014
偎研吾(中国作品)—知-道教文化博物馆
• 建筑表皮上采用的瓦片是采用当地原材料和 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当 地的道文化,同时突出自然与平衡的重要性 。瓦片被线悬浮在空中,以减少重量,创造 一种轻盈感
•
建筑呈现出像素板的表皮,与周围自然紧密融 合。展示空间呈旋转造型,从黑暗延伸到光明 。人们可以在上层享受到壮阔的景色,太阳光 被瓦片阻挡,建筑室内萦绕着柔和的光线和瓦 片投下的影子。
•
1/24/2014
偎研吾(其它作品)—雨伞之屋
• • 雨伞之屋(Umbrella House)是日本建 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最新的概念 设计。 从外观来看,与其说它是房子, 还不如说是一个帐篷。整个设计的基 本元素是一把把雨伞,用拉链把雨伞 的边缘接合起来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 Umbrella House。
•
1/24/2014
偎研吾(其它作品)—长崎露台花园
• • • 类型:宾馆 酒店一大特色是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窗户 ,塔、海洋更成为酒店景观的一部分, 每个房间都可以看到美丽的景观。 长期地形宛如一个圆形剧场,将长崎港 广阔无垠的海面展现在舞台上。长崎县 立美术馆坐落于东南面。长崎花园露台 位于日本稻佐山半山腰处。两建筑相对 而立。
1/24/2014
偎研吾(其它作品)—梼原木桥博物馆
• • 类型:博物馆 由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位于日 本高知县。这个方案将日本传统美学与当 代建筑语汇相结合,力求让建筑与周边自 然景观和谐共处。
1/24/2014
偎研吾(其它作品)—莲屋
• 结合日本古典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独特的 垂直相交式楼层的特点和房屋与自然景观的 完美融合,还有那种通过结构和色彩的搭配 ,使房屋本身和自然之间被完美打造的那种 平衡感。 2005.6 性质:别墅 面积:530.27平方米
偎研吾(中国作品)—Z58综合大楼
• • 类型:综合大楼 位于上海番禺路的繁华地段,为中泰照明公 司设计的一栋综合大楼,集展示、设计作业 、办公及公司客户提供住宿等功能为一体。
• •
•
理念:光的现象的大教堂” 百页状水平排列着的镜面不锈钢植物容器让自 然光线如同栏栅般照射进水庭,光线的移动和 明亮的变幻,给水庭增添了自然柔和、丰富多 变的生动氛围。 光线落到水庭水面上,水波晃动的粼粼光点, 让水庭内光线和水相互交融
1/24/2014
设计理念
• 微粒建筑,精细建筑,有强烈印象的和诗意的形式,其作品似乎溶化成既没有 轮廓鲜明的边线,又没有突出焦点的混合物。 空间感 自由(freedom)、呼吸、放松 “脆弱的”的涉及到将材料破碎成微粒的想法。如果建筑本身与人体一样脆弱, 人就感觉就舒服。
• • •
1/2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