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伟人翟秋白读后感

伟人翟秋白读后感

伟人翟秋白读后感
《伟人翟秋白》是一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革命家翟秋白
生平的传记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翟秋白这位伟大的革命先
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不凡品质和伟大成就有了更加深刻
的认识。

翟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在中国革命历史上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勇敢无畏,坚定信念,为了实现共产主
义事业不惜牺牲一切。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才能,还在军事、外交等方面表现出色,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伟人。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翟秋白的一生,展现了他坚定的革
命信仰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他在革命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
险阻,但始终未曾放弃,最终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通过阅读《伟人翟秋白》,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翟秋白的伟大和
崇高,也对他的革命精神和品质深感敬佩。

他的一生是对革命事业
的无私奉献,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是对人民利益的不懈追求。


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

总之,读完《伟人翟秋白》,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翟秋白的伟大
和崇高,也对他的革命精神和品质深感敬佩。

他的一生是对革命事
业的无私奉献,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是对人民利益的不懈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了解翟秋白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
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

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

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

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第一篇: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瞿秋白,别名瞿霜、瞿爽、瞿双,号熊伯、雄魄。

1899年1月29号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的士族家庭。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7年秋考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 瞿秋白的主要作品有:《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诗词作品有:《江南第一燕》、《卜算子·咏梅》、《咏菊》、《哭母诗》、《红梅阁》;翻译作品有:《高尔基创作选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等。

作品介绍:《赤都心史》:作于1921年—1922年,长篇报告文学,为瞿秋白在莫斯科一年中的杂记,如实记录了当时的见闻及感想。

俄国革命在瞿秋白的眼里和心里,是婴儿、新声与黎明,尽管他看到了这个浴血而生的新生儿所带来的阵痛、血污、丑陋和贫穷,可是他并没有失望,他抱着同情、理解和认可的态度深切而冷静地观察着他所信仰的主义在一个异国国度里被拿来所做的那一场大尝试,但同时他也尽可能地生活到那个布尔什维克社会的不同的人们的生活里,那是被赶上架、跟不上潮流的艰辛的农民,是被横扫了优越的物质与精神条件的落魄的贵族,是信仰非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坚定的异见者和异教徒,悉心地发见和听闻他们的惊悸的、愤懑的、无奈的神色与灵魂,不是革命本身,不是它的制度与法律,而是严酷的革命风暴下的各色的人令《赤都心史》获得了它的文学魅力与价值。

《饿乡纪程》:亦名《新俄国游记》。

瞿秋白的著名散文集,写于1920年10月至1921年10月,1922年出版。

当时瞿秋白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本书即为自哈尔滨至莫斯科的游记。

1935年瞿秋白被捕,牺牲前留下遗言: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

1935年瞿秋白被捕,牺牲前留下遗言: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

1935年瞿秋白被捕,牺牲前留下遗言: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到了福建长汀的一座监狱里。

被押期间,他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

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后,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

01从书香门第到贫困边缘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世代官宦之家。

他的祖父瞿赓甫是清朝进士,曾任江苏巡抚,是当时常州的名人。

不过,他的父亲瞿世玮是个贾宝玉式的文艺青年。

瞿世玮爱好绘画、剑术、医道,但不喜欢仕途经济,因此,几乎没有收入来源。

瞿秋白一家人寄居在叔父的大宅之中,在生活上,全靠在浙江做知县的伯父瞿世琥接济。

虽说是靠接济,但他们生活的还不错。

瞿秋白小的时候,能够享受到各种美味佳肴。

他是个小吃货,对吃有着特殊的爱好。

瞿秋白喜欢吃鱼,尤其是鲫鱼。

他对食物的品味很高,不喜欢吃随便做的菜。

他常常跟着厨师学习做菜的技巧,也会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吃。

当然,除了吃,他学习也不错。

瞿秋白从小就显示出了聪明才智。

他先后在私塾、冠英小学和常州府中学堂接受教育,喜欢读书,而且类别很多。

他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

然而,好景不长,瞿秋白的家庭遭到了重大打击。

1913年秋,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祖母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夏,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1916年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

瞿母死后,瞿父借了100多元买了一口棺材,又因无钱安葬,暂时寄存在当地瞿氏宗祠里。

这些变故,让少年瞿秋白经历了不少磨难。

02从爱国学生到马克思主义者1917年春,瞿秋白随堂兄到了北京。

但原本打算报考北京大学,但由于没钱付学费,便不了了之。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好地方—不要学费的俄文专修馆。

由此,瞿秋白开始了他的俄语学习生涯。

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期间,瞿秋白目睹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瞿秋白传》读后感

《瞿秋白传》读后感

“要想了解瞿秋白的一生,你不能不看《瞿秋白传》。”这是某篇书评的第一句。是的,我看对书了。“想为大家辟出一条光明的路,却因为多余的话一度被误为多余的人。五四风云人物书系·《瞿秋白传》,36年悲剧人生说历史误会,从容就义是书生,74载烟云过尽见个人性情,细节还原真秋白。”这是《瞿秋白传》腰封上的两句话,当然,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能看见它,但在网页图片上见到时着实感受到了编辑推荐的诚意。确实,这位从容就义的人物是个书生,一个坦率的书生,他把自己称为“半吊子文人”;确实,这本书还原了一个真真切切的秋白,个人性情充分表露,思想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以前出版的一些小册子和论文,多半侧重于介绍瞿秋白的文学活动,而陈铁建先生所著《瞿秋白传》比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他的生平事迹,从各个侧面描述了这个历史人物。瞿秋白先生是一位有个性、有特点的人,作者力图通过描写他的多样的兴趣、复杂的感情,展示他的生活。书中写了他对母亲的深情,他对母亲自杀的悲怆;写了他去俄前夕的父子情、儿女情,写了他的两度婚恋;写了他与茅盾、鲁迅的友谊。人物传记,一要真实,二要生动。瞿秋白一生虽然短促,但将他经历的种种,一一考证确凿,并非易事,本书所记瞿秋白生平是准确的。《瞿秋白传》包括十五个按人物各个人生阶段划分的章节和瞿秋白生平活动年表及后记,是一本非常成功的传记,准确生动地为读者展现了瞿秋白先生生平,也为此作了很好的解读。
瞿秋白在临死之际坦然无情地解剖自己,为后人留下了近百年之谜。1990年,曾经和瞿秋白一起在苏联当国际代表的陆定一说:“《多余的话》也反映了秋白同志的内疚,因为他当了共产党的领导人,但没有把王明路线反掉,以致革命遭到灾难,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有愧于被推为领袖。” 都知道共产党内斗争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瞿秋白到苏区工作后,依然被博古、李德等"左"倾领导人打击斗争,使瞿秋白感到万分痛心的是,亲眼目睹了王明路线给革命带来的失败,当他提出随中央机关“长征”要求时,被数次断然拒绝。那些“党内同志”要用“甩包袱”,“借刀杀人”的手段,来地排除异己。对这一切,瞿秋白当然是心知肚明的。我们不难理解《多余的话》中的悲哀、低落的情绪,他不能在这其中谴责对他的不公,因为毕竟是共产党内部的事情,只能用“滑稽剧结束了”之类的话来嘲讽自己。

名著读后感《瞿秋白》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瞿秋白》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瞿秋白》读后感瞿秋白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

他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使我敬佩。

他为中国人民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奉献。

留下许多旷世遗集,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开展。

瞿秋白从小热爱学习,善思考,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他学业有成回国后不被金钱诱惑,先后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译述,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奉献。

瞿秋白为了救亡图存,前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采访考察。

旅俄两年,撰写了60多篇通讯,催人奋进。

即使被关在牢里也宁折不弯,决不屈服。

狱中的诗篇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怀。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他在赠人的照片上题的词: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表现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押至长汀中山公园,谈笑自假设,说: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此为瞿秋白烈士临终壮语。

诗人似预见到了生命之行将走到尽头,显示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与无奈,但又清楚表达出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他的壮语永远化作世间最独特最璀璨的焰火,盛开笑告,发自内腑的呐喊、坚决目光、心的笔触、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我们要继承革命前辈的荣耀传统,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为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瞿秋白传读后感瞿秋白传读后感〔一〕文/邵华一陽一以前课堂上曾听语文老师列举文人志士时讲述过瞿秋白这位伟人的事迹,今天终于有幸拜读了【瞿秋白传】。

也许像我这个年纪还不能更深层次解读伟人瞿秋白的心路历程,但掩卷沉思,面对这位伟人短暂而不平凡的生命轨迹我有种难言的感慨与忧伤,面对伟人崇高的大无谓的革命斗志我由衷地顶礼膜拜瞿秋白出生于仕官书香之家,多才的母亲在秋白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播种一颗酷一爱一文学的种一子,加上他本人勤学善思,成绩出众,他十一岁那年小学还没毕业,就考进他的故土常州府的中学堂,不幸的是,他家境败落,生活困顿,只剩半年就毕业的他却读不起书,只能中途辍学,再加上他那至亲的母亲为贫困与债务所迫,绝望之余无奈自一杀,他万分苦恼,面对悲凄的人生,他觉得畸形的旧社会,一片漆黑,他思索着,挣扎着,继续求学。

瞿秋白先生主要作品

瞿秋白先生主要作品

瞿秋白先生主要作品:
《赤都心史》
《俄乡纪程》
《多余的话》
《高尔基创作选集》 1932年译就《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编译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哭母诗》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1935年6月17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

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
夕阳明灭乱山中,(韦应物)
落叶寒泉听不穷。

(郎士元)
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
心持半偈万缘空。

(郎士元)
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

秋白曾有句:“眼底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秋白绝笔
(———这是瞿秋白人生最后一个梦境,也是他的绝笔。

在此之前,36师参谋长奉命把蒋介石的处决密令暗示给他,期望他能在最后时刻回心转意。

然而,瞿秋白同往日一样,沉静,安详,毫无惧色。

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起床,自己换上了洗净的黑短褂、白中裤、黑袜、黑布鞋。

梳洗后,静静地坐在桌前,点上烟,喝着茶,翻阅着唐诗,吟读、思索,写下他的这个梦境……)
瞿秋白狱中语丝: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

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

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

我看《秋之白华》

我看《秋之白华》

《秋之白华》影评
《秋之白华》讲的是瞿秋白和杨之华在动荡年代里纯净隽永的爱情故事。

瞿秋白是早期积极奔走的进步青年,志向远大,为了改变当时中国的半殖半封社会状况而积极奔走。

瞿秋白精通俄语,又是杨之华的老师,他们因为共同的理想而走在一起。

影片以辛亥革命,第二次公共合作为背景,表现出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实践的伟大情操和视死如归的为中国革命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高尚精神,但影片仍以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为主。

影片细节描写特别到位: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大学校园的满地黄叶,苏联洁白的雪地,……记得之华在桥上含蓄地向秋白告白时,倒映在水里的两个人的影子,随着两人之间情绪的紧张,倒影在水波里也越来越乱,不复以前的平静,不正象征着秋白和之华两人此刻激动矛盾挣扎的内心吗?还有最后秋白被放出去执刑时,那清新的风,那和煦温暖的阳光,那惹人醉的树林花丛,不都象征着秋白大无畏已经解脱的心吗?
两人的感情细腻温馨,让人羡慕。

正像秋白所说的:瞿秋白,杨之华;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两人正是因为相同的追求而走在一起,他们都有为中国革命中国未来而斗争的坚强决心和勇气,他们都有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毅力,他们都很坚强,这是一对多么完美的组合啊!只可惜瞿秋白最后死于国民党之首,永远无法和杨之华相守到老!
不晓得瞿秋白在狱中边回忆边写书是不是电影蒙太奇手法的使用?
整个影片背景音乐低沉舒缓,很符合影片的略带惆怅主题。

觉得这个片子还可以。

瞿秋白《一种云》短评

瞿秋白《一种云》短评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文学作品有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杂文集《乱弹及其他》等。

本文是瞿秋白于一九三一年在上海时所写的一篇杂文,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他特有的激情昂扬的战斗风格,揭露了旧中国的无比黑暗及其根源,并呼唤着革命胜利的前途,揭示出惟有以人民群众的革命才能改造中国的真理。

本文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将一连串的象征,加以有机的组织安排,简洁生动地表现了主题思想。

全文看似都在描写自然景象,但几乎所有的景象,都是某一种社会力量的象征。

文章前半部分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漫漫长夜图,这是黑暗旧中国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写照。

一开篇读者就看到了一幅阴暗怪异的图景:“天总是皱着眉头”,阳光是微薄的,月色是惨淡的,山川河流也总是摆出冷酷的面孔……更为可怕的是,这犹如夜一样的黑暗,已经笼罩在人间20年了(这20年实际上就是指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1912年到写作本文的1931年)。

接着作者向人们揭示了造成这漫漫长夜的原因:“这都是一种云在作祟。

”那么这种云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来自于何处呢?表面上看似乎仍在描绘自然现象,而实际上则是借景传情手法的运用,是在挖掘造成中国社会黑暗的社会根源:来自太平洋、大西洋的“狂飙风暴”指的是帝国主义;“榨床底下淌着的模糊的血肉蒸发出来的”指的是封建军阀;“那些会画符的人”指的是高利贷者;“那些吃泥土的土蜘蛛”指的是地主;“那些肚里装着铁心肝刚的怪物”指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正是这一切形成了“一种云”,使中国社会长久地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当然,如果整篇文章仅止于此的话,它就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所以,在本文后半部分,他又指出了希望之所在。

在这一片黑暗的天空中,“什么时候才黎明呢?”“刚刚发现的虹”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

在这里,“虹”象征的是中国的革命力量,更具体地说指的是苏区红色政权。

这时的革命力量虽然还很弱小,但“如果那小小的雷电变成了惊天动地的霹雳,那才拔得开这些愁云惨雾”。

瞿秋白绝命词《卜算子》,究竟暗含着哪些重要的话

瞿秋白绝命词《卜算子》,究竟暗含着哪些重要的话

瞿秋白绝命词《卜算子》,究竟暗含着哪些重要的话导读:被捕入狱身份暴露后,瞿秋白知道自己“已经是走到生命的尽期”,现在“是在绝灭的前夜。

”在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的时候,这位消瘦病孱却志坚如铁的文士,毫不担心个人的生死,却仍觉得有一些重要的话要告诉后人。

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形容革命先驱瞿秋白,甚为贴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经历者空前的革命来潮和退潮的巨大波澜。

迅猛快捷的进击和退却,错综复杂的分化和组合,共同构成了炽烈狂飙的浪潮。

在此大时代下,汇聚了一大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忧国忧民的优秀青年,如毛泽东、周恩来、彭湃、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向警予、陈延年、罗亦农、刘少奇、邓小平等等,他们如同璀璨群星,光华夺目、各放异彩。

瞿秋白正是其中绚丽的一颗。

仅1932年,瞿秋白就发表了约七十篇论文和译著,平均每五天就有一篇作品问世。

《新青年》创刊号刊出的十五篇文章和作品,有八篇是瞿秋白的。

瞿秋白对于涉及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都有他独到的精辟的见解。

1925年,发生五卅惨案。

瞿秋白在中央支持下创办党史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

1925年6月10日发表的《五洲交涉的危机——注定亡国的外交政策》,6月11日发表《政府特派员是何居心?》,6月19日《推翻媚外的军阀官僚》,22日的《谁是敌,谁是友?》,等等令人拍手称快的檄文,都是瞿秋白亲自写的。

《热血日报》销量火爆,读者如潮,仅仅出版到第10期时,销量已达3万份,超过了已有10年历史的《民国日报》。

瞿秋白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作家、诗人和翻译家,1920年代,他所写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和大量新闻通讯,反映了广大读者的关切和心声,文笔清醒,既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现实、社会、人生以及种种社会现象的与众不同的理解、期望和感受,也饱含着理性的思索、奔放的激情,令人振奋之余,更引起深思。

1935年5月,身陷囹圄的瞿秋白,已清醒地知道自己不久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恐惧,相反,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写下了许多狱中诗。

瞿秋白:内外

瞿秋白:内外

瞿秋白:内外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瞿秋白:内外
古人说内外有别,道理各各不同。

丈夫叫“外子”,妻叫“贱内”。

伤兵在医院之内,而慰劳品在医院之外,非经查明,不准接收。

对外要安,对内就要攘,或者嚷。

何香凝先生叹气:“当年唯恐其不起者,今日唯恐其不死。

”然而死的道理也是内外不同的。

庄子曰,“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次之者,两害取其轻也。

所以,外面的身体要它死,而内心要它活;或者正因为那心活,所以把身体治死。

此之谓治心。

治心的道理很玄妙:心固然要活,但不可过于活。

心死了,就明明白白地不抵抗,结果,反而弄得大家不镇静。

心过于活了,就胡思乱想,当真要闹抵抗:这种人,“绝对不能言抗日”。

为要镇静大家,心死的应该出洋,留学是到外国去治心的方法。

而心过于活的,是有罪,应该严厉处置,这才是在国内治心的方法。

何香凝先生以为“谁为罪犯是很成问题的”,——这就因为她不懂得内外有别的道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瞿秋白

瞿秋白

由于没有主见,优柔寡断,以至于共产国际的布哈林第一次找他谈话时,开过这么一句玩笑:“你怎么和三层楼上的小姐一样,总那么客气,说起话来,不是‘或是’,就是‘也许’、‘也难说’……”
所以,《多余的话》一开头,瞿秋白便说自己的这段“仕途”是“历史的误会”。他本来是想考取北大的,结果因为资金困难,只好去读了免费的外交部立俄语专修馆;本来是应北京《晨报》之聘赴俄任通讯员的,却因俄语翻译短缺,临时成了专门培养共丵产党高级干部的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的翻译和助教。而东方大学的这段经历也让他与中丵共最初的那些领导人有了近距离接触,这为他日后步入政坛埋下了必不可少的伏笔。
“那么,宋先生,我可以先问你一个问题吗?”瞿秋白忽然以攻为守。
“听便。”宋希濂满不在乎地点头。
“你说上中学时就读过我的文章,请问你当时对我在文章中所宣传的主张,是赞成还是反对?”瞿秋白抬起他浮肿而苍白的脸,那双充满倦意的目光忽然发亮。
“我曾经相信过你的主张,走了一段弯路。”宋希濂直爽地回答,停顿了一下,然后提高嗓门,说:“但是,眼前的事实证明,你的那套主张在中国行不通。不仅七年前我本人抛弃从前的信仰做得对,就是在今天,我还想奉劝你也做一名三民丵主义信徒,以发挥你的才华。因为只有孙总理的三民丵主义,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救民的真理!”
按说,像他这样的“豆腐”本该待在书斋里,激扬文字、远离尘灰的,结果却阴差阳错被推到了“星星之火,尚未燎原”的革丵命年代的最前线,摸爬滚打中沾了一身的草木灰。正是这身青色的草木灰,让人们错把他当成了一块青砖。如果不是《多余的话》,他真的就是那块青色的砖头了,并即将被砌入革丵命的地基。《多余的话》像一把刀子,划开了裹在瞿秋白体外的那层硬痂,进而将其劈开。那情形仿佛瞿秋白在说:你们真的搞错了,我不是砖头,而是豆腐;我不是战士,而是文人。

觅渡 觅渡 渡何处

觅渡 觅渡  渡何处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2. 筛选文中信息,有效阅读3. 培养学生探索真理,追求真我的精神重难点:分析瞿秋白的人物形象,领悟他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的漫长岁月中,有那么一些人,是被人们所牢记,所赞颂,所喜爱的。

大家先看几张图片,看看你是否了解这些人物幻灯展示图片(毛泽东、爱因斯坦、乔丹、鲁迅、周星驰、瞿秋白)二、瞿秋白简介我们对瞿秋白的了解,可能仅仅是历史书中的那一段简短评价。

1、《中国近代现代史》:“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

瞿秋白代表中央在会上作了《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的问题的报告》。

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2、瞿秋白(1899—1935),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和翻译家。

又名霜,江苏常州人。

1917年人北京俄文字修馆学习。

1920年以《晨报》记者身份访问苏俄,向国内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真实情况。

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初回国,同年6月在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从此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曾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红军长征后,1935年2月突围转移途中不幸被俘,同年6月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

遗著编有《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选集》等。

三、课文梳理1、问:作者梁衡先后三次去过纪念馆,他对瞿秋白的初步印象如何?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他是一个谜、太博大深邃,名画“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2、勾画瞿秋白的人生航线:(1)问:如果光倒流到1919年,瞿秋白20岁,马上要从俄文专修馆毕业了,在他面前有着怎样的人生选择?不同道路的前景如何?根据原文句子回答。

小学五年级《瞿秋白》读后感

小学五年级《瞿秋白》读后感

小学五年级《瞿秋白》读后感读完《瞿秋白》后,我知道了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直面人生拒绝妥协呼唤良知的文化精英们拒绝合唱。

他们是人文理想和文化精神的坚守者,是秋白、鲁迅的继承者,是今日中国的脊梁,是这个物质时代的哀痛者与幸福者。

他们誓不低头的抗争姿态,必将获得人们的喝彩。

瞿秋白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无所畏惧、坚决与恶势力抗争和不屈服的精神也值得当下的我们学习。

或许有人会说,当下是和平年代,没有外敌内贼,革命烈士身上体现的精神没有现实意义。

其实不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将会碰到许多不和谐。

我们是否能及时勇敢站出来指出?瞿秋白小时候就关心国家、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还积极投入爱国反帝斗争。

瞿秋白深深地爱着国家,他在写《新社会》旬刊时,在文章中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可遭到反动派的反对,就禁止出版了《新社会》。

但瞿秋白依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当瞿秋白面对迫害时,他依旧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坐在草坪上,对着侩子手微笑着点头说:此地很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像瞿秋白这样的人物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我们也应像他一样,做个爱国的小学生。

延伸阅读小学五年级作文:读后感放暑假了,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好多书,有《信鸽花脖子》,有《银鸟记》,还有《我住过的美丽星球》不过我没看眼花,一下子就选了《我住过的美丽星球》,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太吸引我了,书的内容非常精彩,差不多是这样的有一个男孩叫忍冬,因为他头上有四季都不会融化的雪,他的另一个名字叫选怕怕,是他妈妈取的,之所以他叫选怕怕,是因为他最怕二选一。

这个超级犹豫黏糊的男孩妈妈和他爸爸突然要出国,忍冬的选择恐惧症大发作,这让一心想帮助他的金赛果和陈夹心忍无可忍。

有一天,他无意撞进了陶喜家的阁楼,这是个美丽有迷离的星球,没想到他竟然在那里改变了自己,在学校演出准备中果断选出了最有故事感的服装。

谈谈瞿秋白杂文的心路历程

谈谈瞿秋白杂文的心路历程

谈谈瞿秋白杂文的心路历程摘要:瞿秋白的杂文有一种峻切激烈、明白晓畅的风格。

强烈的战斗性和论辩性是瞿秋白杂文最显著的特色。

语言清峻晓畅、朴实自然而又斩钉截铁,无拘无束,在明快犀利的讽刺同时也不失幽默。

且多种文体杂糅,在他的杂文中,日记、杂剧、诗歌等文体都可以传达作家的讽刺、控诉、谴责等情感,开拓着杂文的艺术领域,尝试着将丰富的内容融于多样的艺术形式之中,为所要表达的内容寻求合适的体裁、形式,常常于生活中的一点小事而发现微言之中的大义,并就势加以发挥,选用较好的形式来表达。

王铁仙这样评价“鲁迅的杂文,是匕首和投枪,锋利无比刺向敌人的心窝或切入事物的底蕴。

而瞿秋白的杂文与其说是匕首和投枪,还不如说是照见魔怪的明镜,因为它的主要功效在于清晰显现了敌人的面目。

”关键词:心路历程;“多余人”;“忏悔贵族”;“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纵观20世纪文学,“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五四” 新文学作家共同主张个性解放。

文学创作能否突出自己的个性,这是当时衡量文学作品成败的标准。

散文作为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能很好体现这个主张。

在这个主张下,20世纪中国散文创作出现了第一次高峰,一时间出现许多优秀的作家及流派,作家有周作人、鲁迅、郁达夫、冰心、朱自清、瞿秋白等,流派有以不同报刊作为不同流派的命名,如《新青年》派,《语丝》派,《现代评论》派等等;以不同的文学社团命名散文流派,有“文学研究会”派,“创造社”派等等; 以创作价值取向的不同,可划为“载道”派散文和“言志”派散文等等。

总体上分为人生派和社会派,他们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呈现在现代散文史上。

瞿秋白便是其中一名具有独特个性的“五四”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艺术上都为现代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论文标准格式范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同时,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不容忽视,某种程度上说,他的散文又是中国现代文坛中的奇葩。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瞿秋白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瞿秋白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瞿秋白——瞿秋白的疏离感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李陵《与苏武书》缘起朱夫子——朱熹先生的大名,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即便知道的,也极少有人读他的书了。

但是,在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考试以前,几乎每一个读书都知道他,而且还都读过他的书,因为朱熹著的《四书集注》是那时候的标准教科书。

后来,民国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牟宗三先生,他评价《四书集注》说,朱熹注释的《大学》很好,但是,他注释的《论语》《孟子》和《中庸》却不怎么样。

牟宗三先生说,这原因是:朱熹的头脑和《大学》相应,而与其他三本书却不相应,所以《大学》注释得好,而另外三本书却注释得不好。

我今天写这篇《瞿秋白的疏离感》就是觉得自己的头脑和瞿秋白有些相应,虽然也并不是全部相应。

早年间,读过梁衡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瞿秋白的文章,叫《觅渡,觅渡,渡何处?》。

现在,又重新读过一遍,竟不能卒读。

古人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梁衡先生把“革命家”、“文学家”等头衔箍在瞿秋白头上,我想他地下有知也不会同意的吧。

于是,便不得不说一句:“阿弥陀佛,罪过,罪过!”对于写作这篇文章,我有唐朝那个“苦恨年年压金线”的贫苦女子的那点自负: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此为缘起云尔。

一《多余的话》瞿秋白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从开始就被人们记得,而且到现在还被人们争论着的,无疑当属那篇《多余的话》了。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这句话不是还在现在的“小资”们的口中流传吗?它曾经被认为是国民党反动派伪造的,以便达到污蔑坚贞的共产党员瞿秋白同志的。

首先是,国民党站出来说,瞿秋白的文笔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模仿得了的。

后来,周恩来说他见过《多余的话》的手迹,确是出自瞿秋白之手。

终于,人们不得不承认,它确是瞿秋白的遗书。

它又曾经被当作瞿秋白变节的口供。

所以,在文革中,他的第二任妻子杨之华也遭到连累。

现在,它有被人看作是瞿秋白顽强斗争的一生的历史记录,而且把瞿秋白奉为革命英雄。

瞿秋白《多余的话》读后感3篇

瞿秋白《多余的话》读后感3篇

瞿秋白《多余的话》读后感3篇瞿秋白《多余的话》读后感1抢在死神到来之前,瞿秋白完成了他的那篇《多余的话》。

正如他自己所说光明和火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

是啊,借助于自己手中的笔,秋白将自己深刻而又平静地剖析了一遍,势要在光明定论的背后,找到一点暗淡或阴暗的蛛丝马迹。

他自己是从旧文人走向革命的,他自己也说过旧文人今后将不会再有了。

于是,他以笔为刀,硬是将自己做为解剖的典型,将自己在新旧斗争中煎熬改造的过程,将自己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煎熬抉择的过程,如实的记录了下来。

他不但剖析了自己的灵魂,还在《多余的话》嘱托,死后请解刨他的身体,因为他是一个常年患肺病的人。

在他盘腿而坐,从容赴死的那一刻,已是高山仰止,当我们再看他解剖自己之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

人们常说,作为党的领袖,应该是又红又专,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坚持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

是啊,秋白是一个如白纸般的坦荡君子,本是柔弱书生,却凭着一腔热血与无限忠诚,肩挑起国家与民族的千斤重担。

这也许就是秋白初心的颜色吧,洁白的底色衬托着耀眼的殷红。

初心是什么颜色她是蘑菇云升空的烟白,是监狱墙壁上留下的埋葬反动派的誓言,从罗布泊到渣滓洞,数不清的无名英雄,默默牺牲,燃烧自己,当照亮国家和民族的前行之路时,却化作一阵烟白,本是英雄却甘于平凡,深藏功与名。

初心是什么颜色她是毛乌素沙漠里的阵阵碧涛,是三北防护林漫山的浓绿,从黄土高坡到三江源,多少黝黑铁汉,硬是凭着一锹一镐,智伏了肆虐的沙魔,一滴一滴的汗水,浇灌了这披绿的万里江山。

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现在的绿水青山,更是为子孙后代筑起了一道绿色的钢铁长城。

初心是什么颜色她是黄橙橙的南瓜汤与红薯饭,是炎黄子孙共有的肤黄,从井冈山到华夏大地,数不清的中华儿女,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用一代人接一代人的持续奋斗,方才铸就了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辉煌。

就像这乘风破浪前行的中国大航船一样,青春的奋斗呐喊永不停息。

心灵的真实坦露——略论瞿秋白的散文创作

心灵的真实坦露——略论瞿秋白的散文创作

心灵的真实坦露——略论瞿秋白的散文创作瞿秋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作品广受欢迎,尤其是他的散文作品让人们更能深刻地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

瞿秋白的散文十分真实坦露,他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个人的追求、理想、感慨和嘉许。

在他的散文中,是可以感受到他的真实情感和思想的。

在其作品中,瞿秋白时不时地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思考。

如《家庭》中他深刻地反映了家庭生活中的责任与艰辛,描述妻子和母亲发生争执时的场景:“妻子和母亲已经争执着,我只好拦着两人,真觉得比挡住一个警察去办一起案件还辛苦。

”瞿秋白在此处用了“辛苦”两个字,反映了他对于家庭生活的压力和不满。

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使命。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现,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瞿秋白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瞿秋白的散文不仅具有真实坦露的情感,同时也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在《歌颂自由》中,瞿秋白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形势和人民的命运:“谁知蒲松龄之肆意而生苦恼;谁知李白之飘逸而游荡,无有太多真枪实弹地勇气。

”瞿秋白在此处以文学史为依据,从中发掘出人们最初的“自由”思想,以此来反思当时国家的形势。

他用文学作为载体,反映了时代变迁中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瞿秋白的散文不仅充满了生命力,同时也富有思想性。

例如在《读书与评介》中,瞿秋白深刻地反思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懂得论语,不会融会贯通;毛泽东读西方文学,为什么能写出《湖南的山和湖南的水》呢?”他的思考和自问,反映了对于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深入思考,进一步激发了读者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探索和思考。

可以看出,瞿秋白的散文作品充分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充满了思想性和生命力。

他的散文作品虽然已经百年过去,但是依旧充满了鲜活的思考和情感,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启示性和观照性。

瞿秋白笔下人物形象的审美解读

瞿秋白笔下人物形象的审美解读

Aesthetic Reading of the Figures in Qu Qiubai's
Works
作者: 杨建生
作者机构: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出版物刊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页码: 55-6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瞿秋白;人物描写;审美特征
摘要:瞿秋白的文学描写艺术集中体现在他笔下人物形象上。

作者娴熟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和艺术技巧,主要刻画了革命者、独裁者、普通民众及作者自我等四类人物形象,其中"以形显神法""效应烘托法""特征勾勒法"和"内视角法"等描写技法运用得极为成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审美效果。

这些描写技法充分展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人物形象身上折射出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从独特的文化视角展现人物群像;审美描写与审美情感、审美判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长于简笔,善用讽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
瞿秋白,别名瞿霜、瞿爽、瞿双,号熊伯、雄魄。

1899年1月29号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的士族家庭。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7年秋考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 瞿秋白的主要作品有:《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诗词作品有:《江南第一燕》、《卜算子·咏梅》、《咏菊》、《哭母诗》、《红梅阁》;翻译作品有:《高尔基创作选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等。

作品介绍:
《赤都心史》:作于1921年—1922年,长篇报告文学,为瞿秋白在莫斯科一年中的杂记,如实记录了当时的见闻及感想。

俄国革命在瞿秋白的眼里和心里,是婴儿、新声与黎明,尽管他看到了这个浴血而生的新生儿所带来的阵痛、血污、丑陋和贫穷,可是他并没有失望,他抱着同情、理解和认可的态度深切而冷静地观察着他所信仰的主义在一个异国国度里被拿来所做的那一场大尝试,但同时他也尽可能地生活到那个布尔什维克社会的不同的人们的生活里,那是被赶上架、跟不上潮流的艰辛的农民,是被横扫了优越的物质与精神条件的落魄的贵族,是信仰非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坚定的异见者和异教徒,悉心地发见和听闻他们的惊悸的、愤懑的、无奈的神色与灵魂,不是革命本身,不是它的制度与法律,而是严酷的革命风暴下的各色的人令《赤都心史》获得了它的文学魅力与价值。

《饿乡纪程》:亦名《新俄国游记》。

瞿秋白的著名散文集,写于1920年10月至1921年10月,1922年出版。

当时瞿秋白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本书即为自哈尔滨至莫斯科的游记。

它拨开了国内外反动派所散布的“重障”,真实地报道了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苏俄现实。

无产阶级革命所引起的深刻变化,俄国劳动者以主人公的姿态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创造性劳动,以及革命后的俄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苏俄的现实深深地触动了作者,促使他向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度迈进,因而,这部游记是一个伟大的心灵为了探索真理与祖国的光明未来而经过的一段艰苦历程的实路录,有着巨大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是"五四"运动时期优秀散文之一。

《多余的话》:瞿秋白在就义前夕写下的遗文。

此书把一个共产党人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执着、苦闷、困惑、坚定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曲折的心路历程,都以其本来面目呈现在两万多字的自白中。

《多余的话》的独特价值就在于他的坦诚与真实。

文中表达的个人际遇感受,与时代的洪流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突,给后人留下了不同解读的历史谜题,也曾给他身后造成了诸多误解与政治的余波。

诗词作品:
《卜算子·咏梅》:1935年,瞿秋白同志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敌后坚持斗争,不幸被俘,囚于福建长汀监狱。

身陷魔窟,面对屠刀,备受屈辱,自知来日无多,写了些诗词以自遣,《卜算子·咏梅》一词被确认为其遗稿之一。

原文为: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江南第一燕》:原是瞿秋白婚后寄给妻子王剑虹诗中的意象。

诗云:“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诗歌明写新婚燕尔之余,也不忘“暗示”自己的凌云壮志。

且别说整首诗能收能放,亦敛亦狂,一句“为衔春色上云梢”,声情已响彻碧空。

正是豪气万丈,全都付笔端。

《咏菊》: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这是瞿秋白在十三岁前后,曾经写过一首咏菊诗,这首诗中,嵌入了他的名号:霜、秋、白三字。

瞿秋白在三十六岁临难以前,在汀州狱中,又写了一阕《卜算子·咏梅》,有句云:一任风和雨,花落知春残;待到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到,瞿秋白喜爱傲霜的秋菊,也喜爱耐寒的春梅。

他把原来的名字瞿双,改作瞿霜,即取菊花傲霜的精神;自署别号铁梅、涤梅,则取梅花耐寒的风格。

《哭母诗》。

因家贫被咄咄逼人的债主逼得痛苦不堪,瞿秋白的母亲金衡玉,在1916年农历正月自杀,享年41岁。

母亲的死,极大地震撼着瞿秋白的心,为此,瞿秋白写下了《哭母诗》,他在诗中悲愤地写道:“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瞿秋白在斧钺交加的战场上脸不变色心不跳,在敌人的枪口面前,他说“此地甚好”,大义凌然,视死如归,但在慈母的遗体面前,他却泪水涟涟,悲痛欲绝。

这就是瞿秋白完美人格的体现,堪为今人之楷模。

《红梅阁》瞿秋白嗜爱文学,仰慕先贤,也喜欢和欣赏那些能够反映自国历史和大自然风貌的文化古迹名声,红梅阁便为其一。

红梅阁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区红梅公园东南隅。

瞿秋白和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张太雷早年经常到红梅阁攻读嬉戏,并作《红梅阁》:“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

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

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

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

”来记述儿时旧游的情景。

翻译作品:
《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在三十年代初期,中国革命文学运动仍然处于幼稚的阶段,急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和借鉴苏俄作家与作品。

因此,翻译介绍这类著作和作品,在瞿秋白看来,是中国革命文学运动的起点。

1932年,瞿秋白编译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一书,译文有恩格
斯论巴尔扎克和易卜生的两封信,普列汉诺夫的《论易卜生的成功》、《别林斯基的百年纪念》、《法国的戏剧文学和法国的绘画》、《唯物史观的艺术论》,拉法格的《左拉的“金钱”》。

《高尔基创作选集》:译于1932年,包含《高尔基自传》、《马克西谟·高尔基四十年的文学事业》、《作家与政治家原序-卢纳察尔斯基》、《马尔华》、《二十六个和一个》、《海燕》、《市僧颂》、《同志-故事》、《大灾星》、《坟场》、《莫尔多姑娘》、《笑话》、《不平常的故事》十三篇作品。

同时,瞿秋白为《高尔基创作选集》写了长篇的前言和后记。

瞿秋白与《国际歌》:
瞿秋白是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

1920年10月,瞿秋白在莫斯科参加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的大会上,第一次听到了《国际歌》,并感到这支歌“声调雄壮”,决心把它介绍到中国来。

1923年1月23日,瞿秋白回到北京便着手翻译歌词。

他既会弹钢琴,又会谱曲,很快就把歌词译成中文并配到歌谱里。

同年6月,瞿秋白把《国际歌》的中文译稿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新青年》的显要位置上,并加了按语,介绍《国际歌》的来历和意义。

从此,《国际歌》便在中国传唱开了。

瞿秋白的一生,疾病缠身,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许多重要作品收入了《瞿秋白选集》、《瞿秋白文集》。

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的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

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