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简介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梁衡先生曾三临常

合集下载

梁衡

梁衡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节选) 李白 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鼓萧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摧轮: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摧轮指折断车轮,喻太行山路弯曲狭窄难行。北凉:似误,应作北京,唐代称太原 为北京。琼杯句:喻酒菜和食具的精美。案:有足的托盘。龙鳞:形容波纹的细碎。 莎(梭Suo):河边水草.宜:适应。在斜日的映照下,容貌更加美丽。 百尺句:写:画,这里作映照。翠娥:美女,这句说美人的影子照在水中。 蝉娟:美好的样子。初月辉:形容脸容象新月一般皎洁。更唱:轮流唱。
巍 峨 绵 长 四 季 怡 人
建筑年代早
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
规模较大
极为宽敞
结构独特
无一根柱子,靠回廊上的木柱支撑
气势雄伟
飞阁流丹
பைடு நூலகம்巧夺天工
泥塑,或……或……
主建筑群中其他建筑 ——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主建筑群以外其他建筑 ——依山傍水,因势起屋,各有情趣 雕刻小品——极具匠心 名人题咏——各有情趣
美的语言,美的享受——《晋祠》赏读 晋祠的古典建筑有“三绝”,自然风景有“三美”,而我认 为它的写作语言也有“三美”。 一、语言的声韵美 《晋词》的语言成功地构成了“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 底、心底音乐而有之”(朱自清)的美感。全文十九处运用双叠 音形式的词,使语句在朗读上短促、清脆。如“细流脉脉”、 “碧波闪闪”、“清清的微波”、“长长的草蔓”、“一缕缕”、 “一簇簇”等分别从“声”“色”、“形”、“势”、“量”的 角度描绘了晋祠水的特征。运用叠音词,在重复同一音响信息的 同时,不仅给人以一种音韵铿锵、旋律动听的音乐美感,并且还 给人以一种行文气势雍容舒徐、回环悠扬、声情并茂的艺术享受。 在讲究语言的声韵美上,梁衡不仅重视了叠字的运用,耐用 还重视了句式的错综和整齐,比如选择了排比、对偶等的手法。 如“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 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等描绘,促成语势顿挫徐缓,尤如曲 水流觞,轻柔悦耳。

作 者 简 介(梁衡)

作 者 简 介(梁衡)

作者简介
当代作家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取出》《把栏杆拍遍》《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

今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有关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文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梁衡简介5篇

梁衡简介5篇

梁衡简介5篇梁衡简介(一):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

著名作家、新闻理论家、学者。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内蒙古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曾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2019年12月,梁衡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友奖。

梁衡简介(二):梁衡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是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

《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梁衡简介(三):梁衡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的人物故事

梁衡的人物故事

梁衡的人物故事
梁衡是山西人,他在明朝时期担任了莱阳知县,在孔有德叛乱时期,梁衡和宋之?都参与了抵抗叛军的行动,并因此有守御之功。

然而,在叛乱结束后,因为争叙不和,梁衡被控涉赃白银两万两,最终被投入大牢。

梁衡是一位有责任感的人,他总觉得自己对国家负有责任。

在新闻出版总署当副署长时,他曾筹集了6大卡车棉衣代表出版总署送往贫困地区。

当被问起棉衣的事时,地方官员回答说,衣服还在仓库里,等着春节时“送温暖”。

这使得梁衡大怒,他指责官员要先自己温暖起来。

在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期间,梁衡在一次演讲中脱口而出:“还是做官”,他解释说做官就是做事,当大官者更容易成大事。

同时,他强调各个行业中,只有官员才能发挥更大的能量为社会服务。

此外,梁衡对用诗作报告的官员表示不满。

他在文章《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中批评了这种现象。

他强调了官员需要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不能作秀。

梁衡的人物故事展示了他的责任感、正直和对社会的关注。

尽管他在明朝时期遭遇了困境,但他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注一直贯穿于他的职业生涯。

梁衡红色散文之美

梁衡红色散文之美

梁衡红色散文之美作者:胡忠伟来源:《高中生·青春励志》2012年第01期梁衡先生的《红色经典散文选》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是献给建党90周年的大礼。

对梁衡的了解,最初是从小学课本里那篇著名的文章《晋祠》得来的。

那时,对作家本人知之不多,只能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读他的文章。

文章写得很美,我还摘抄了不少好词佳句呢。

就这样,我一步步走近梁衡,也感受到了他和他的文章的魅力。

他做人真诚,为文大气,有大美存焉。

梁衡先生主张,为文第一要激动,没有对生活中美的追寻,没有对自然、人生、社会、艺术中美的事物的大激动、大碰撞、大体验、大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美文产生。

因此,文章要写大事、大情、大理。

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激动他人,洛阳纸贵。

看他写瞿秋白,6年构思,三访纪念馆,却迟迟难以下笔。

他对瞿秋白的认识和体悟早已成竹在胸,却难以找到下笔的切口。

直到找到了“觅渡”这个意象,他才下笔如风,一挥而就,构成佳作。

也正是这一点,才让更多的读者记住了这篇美文连同作者的名字。

这样大激动、小切入,大挖掘、大表现的美文在梁衡先生的笔下还有不少。

《大有大无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红毛线,蓝毛线》《周恩来让座》《领袖如父》……这些文章无不是从小角度切入,或渐引,或顿入,或宕开,但都起得大气,往往三言两语就攫住了读者的心,就引人深入,“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闲情偶寄》)。

我想,这就是大情思、大气势、大手笔的结果,梁衡先生将形、理、情有机地糅合,凝为一体,由景美、情美,达到了哲理之美,产生了一篇篇政治美文。

梁衡先生认为写文章主要有两个目的: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

文章最后作用于读者的或是思想的启发,或是美的享受,可以此多彼少,当然两者俱佳更好。

文章的题材可以是多样的,有的便于表现美感,如山水;有的便于表达思想,如政治。

但政治天生枯燥、抽象,离普通人太远。

其中虽含有许多大事、大情、大理,却不与人“亲和”。

梁衡散文觅渡

梁衡散文觅渡

秋白的女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
“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 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让没有读过党 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 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静夜沉思,咀嚼先生美文,我常心存感激,感谢 先生将个人的思考变成了亿万人对父亲的追思”。
“域外风雪”、“为艺为文”等六个部分,
文章继承了梁氏散文的一贯风格,说大事、
大情、大理,在恬淡、悠远中透露出一种
至情至性、悲天悯人的情怀。
他的名作《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写瞿秋白的。
瞿秋白这个人才华横溢,性格中和行动中有不
少矛盾,梁衡想写这样一个人,构思了六年,三访
瞿秋白纪念馆,迟迟不敢下笔。后来他忽然抓住了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梁衡的散文时认为,
梁衡的散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
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
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
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可是
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
的水平,异常执著地追求。
《觅渡》分为“大情大理”、“青史
如镜”、“山川如我”出,运笔如风,写
成了这篇名作。
梁衡这样评价瞿秋白:
“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这句话是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涵的。
以瞿秋白的才干,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
秀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名医。
但他却偏偏选择了革命家这条路。他的壮烈牺
牲,我们在无限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景仰
价值不会因一个目标的实现而宣告完成,
相反的,在完成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人 生的价值才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我们之所以铭记瞿秋白这样的人,是因为 他们的目标和人生价值因为他们的悲剧和

梁衡

梁衡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

《青山不老》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8课。

《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夏》被选入初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青山不老作者梁衡简介素材新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青山不老作者梁衡简介素材新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青山不老作者梁衡简介素材新人教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曾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

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四川省安岳县中考语文 知名作家经典散文阅读—梁衡

四川省安岳县中考语文 知名作家经典散文阅读—梁衡

知名作家经典散文阅读系列——梁衡【作家简介】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梁衡文集》和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

《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壶口瀑布梁衡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作者简介 梁衡

作者简介                                    梁衡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
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
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
协会全委会委员。

相关文章作品有《梁衡文集》和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

《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相关习题
1.“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年零()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

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身体的()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

这项成就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索“其它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
2.“可贵的性可与高原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
()。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少年时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脑海中涌现的总是安逸寂寞的贵族⼥性,于花间、春尽、离别作凝眉状。

⽽今读了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不觉热⾎贲张,对奇⼥⼦李清照产⽣了深切的理解。

李清照出⽣在⼀个书⾹门弟的官宦之家。

⽗亲李格⾮是苏东坡的弟⼦,母亲是善诗词的名门闺秀。

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视界开阔,⽓质⾼贵。

⽽⽂学艺术的熏陶,⼜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活,体验美感。

我们现在⽆从知道李清照的相貌,但从词中可以想见她的风采。

[浣溪沙]绣⾯芙蓉⼀笑开,斜飞宝鸭衬⾹腮,眼波才动被⼈猜。

(宝鸭:发型)[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

露浓花瘦,薄汗轻⾐透。

见有⼈来,袜刬⾦钗溜,和羞⾛。

倚门回⾸,却把青梅嗅。

饱览诗书,笔⾛龙蛇,少⼥李清照享受着娇宠和才⽓纺织的美丽光环。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所能得到的⼀切幸福,步⼊爱河时,她的美好⼈⽣⼜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部爱情经典。

她的爱情起步甚⾼,夫婿赵明诚是⼀位翩翩少年,门当户对,两⼈⼜是⽂学知⼰,情投意合。

更难得的是他们⼆⼈除⼀般⽂⼈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研究。

在不准⾃由恋爱、要靠媒妁之⾔、⽗母之意的封建时代,这样的爱情可谓是⾦风⽟露,天赐良缘了。

爱情的甜美经李清照的深情妙笔,成为传颂千年的精神财富。

[减字⽊兰花]卖花担上,买得⼀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不如花⾯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并看。

[⼀剪梅]红藕⾹殘⽟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娇嗔⾃信,情深意浓,甜蜜的爱情⽣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兽。

佳节⼜重阳,⽟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黄花瘦。

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

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

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梁衡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礡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梁衡:写作“三步曲”,背书为功底doc

梁衡:写作“三步曲”,背书为功底doc

写作“三步曲”,背书为功底──著名作家梁衡谈写作解读梁衡:我的文章是写给人背的我很惊讶于梁衡作品的魅力,竟受到选文标准极为严格甚至苛刻的教材编者的如此青睐。

散文界老前辈冯牧先生评价梁衡代表作《晋祠》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晋祠》……无论从思想内容、审美观点及遣词造句上所认真下的功夫都是无可挑剔的,无愧于‘教科书水平’。

”“我有一篇文章《夏感》,有人数过仅666个字,我真是一个字一个字推敲过的。

”梁衡笑着言说年轻时的“张狂”,“十几年前,我的文章就是写给人背的,不是写给人看的。

现在是越写越小心了……”一篇千字的文章改上半年甚至一年,这对梁衡来说已是常事。

他因而被评论界称为“苦吟派”的代表。

梁衡极为看重文章的语言美、形式美。

“好的文章,不但要有内容,还要很美,有欣赏性,美的形式可以强化文章内容的思想性。

如果单纯表现思想性,写社论就行了,为什么需要文学表达呢?因为我们还需要美。

你看《滕王阁序》,多美啊!有一次讲座,我引用了其中一个表秋天的句子‘潦水尽而寒潭清’,这比直白地讲‘秋天来了’蕴藉多了。

一位听众说,那个句子很多人一下子没有听明白,但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美。

美是一种艺术的感觉。

”《晋祠》为人所记诵,就因其特有的“梁氏之美”。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真是美得俯拾皆是,美得信手拈来。

“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是美的三个层次。

”梁衡对语言形式的一大追求就是“通俗、好懂又有哲理”。

“你读毛泽东的文章,没有干巴巴的政治教条,专家学者读来不觉为浅,工人农民读来不觉为深,这就是哲理美。

”梁衡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读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一句话“最近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去了”的情景,“小孩子读了这句话,觉得挺有意思,像说书的一样。

我回家便翻出父亲的《毛选》,居然一读而不可收,把大部分文章都读完了。

那年我才15岁。

梁衡先生

梁衡先生

文苑百花梁衡先生文/黄伟正月初四清晨,寒山凝碧,冷风拂面。

梁衡先生应邀来江西大茅山垦殖场采风,我和上饶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段建能等人陪同。

约好在梧风洞景区汇合,我竟迟到了,心中颇为不安。

对于梁衡先生,我早有耳闻——他是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历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等职务。

先生写的《晋祠》《夏感》《把栏杆拍遍》和《觅渡,觅渡,渡何处》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

在我早年从教时,就对课本中的《夏感》印象尤为深刻,独特的笔触,令“夏”细致生动,呼之欲出。

先生是山西人,大高个,身材挺拔,头发花白,衣着素朴,戴着眼镜,双眸明亮、深沉,頗具儒雅之气。

先生目光温和,话语亲切,极有亲和力。

在梧风洞景区,我们先游览了点将台、观音瀑、仙姑潭等景点。

先生对沿途所经的山川河谷、风物古迹、草木植被都特别感兴趣,细细地问,慢慢地寻,时而驻足停留,时而赞叹不已。

不觉间已是正午,几个小时地跋涉,我们中已有人脚力不济。

然看先生年虽七十有二,仍是步履轻盈、神态轻松,丝毫没有倦意,大抵是因喜欢游历于山水之间的吧!席间,想与先生小酌,得悉先生不沾烟酒,不喜应酬,生活极简单,挤出的时间多用于读书、采风、写作。

用餐时短,不事休息,我们便一路盘山而下,直抵下一处。

大茅山脚下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茅山分校,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培训基地,灰瓦青砖,墙壁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依稀可见。

行间,先生对朱德委员长视察大茅山的故事尤为感兴趣,还特意去看了委员长听课的农学系教室。

行至大茅山农垦文化展示馆,先生认真聆听了大茅山的发展历程介绍,仔细观看了展馆内展出的大量图片、实物,特别是对1958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奖状,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为大茅山创作的诗词作品反复端详。

先生在大茅山垦殖场1957至1958年上山干部、转业军官名录展区前凝视许久,当谈到原江西省省委书记、副省长方志纯带领先遣队创建大茅山的历史时,先生甚是留意,第二日还嘱我邮寄了《大茅山志》和建场六十周年画册《六十年华不曾怠》。

梁衡

梁衡

名家散文阅读八编者按:梁衡,山西霍州人。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青山不老》的作者。

散文集有:《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著作:《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

觅渡,觅渡,渡何处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会。

他就义时才三十六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他六十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

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又不全是。

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年。

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

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

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

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

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

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

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

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

梁衡的主要作品

梁衡的主要作品

梁衡的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XX《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

梁衡XX《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

梁衡XX《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梁衡XX《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

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

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

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

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

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

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书名,《把栏杆拍遍》。

作者,梁衡。

ISBN,9787806279182。

页数,346。

定价,24.0。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1998-12。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

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

收入本书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

有铁甲烈马。

威风凛凛。

以武起事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

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有以文为政。

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

直面人生的瞿秋白;有胸怀博大。

因一生的“大无”而铸成人生的“大有”的* ;有一生颠沛流离。

但始终追求着那遥远的美丽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也有挺立在智慧高地。

用全部的青春。

信念和生命换来镭的发现的伟大女性居里夫人……收入本书的《把栏杆拍遍》。

《觅渡。

觅渡。

渡何处》。

《大无大有* 》。

《晋祠》。

《读柳永》等篇。

一经问世。

即广为传诵。

成为名篇佳作。

并为多种课本及教材选用。

此外。

作者的一批极具个性与人文内涵的山水散文。

也在本书的收集之列。

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

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

因此。

作品大多视野宏阔。

充满磅礴气势。

作品融“大事。

大情。

大理”于一体。

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

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书题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简介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觅渡。

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

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州拜谒秋白纪念馆。

并于1996年挥就写下了《觅渡。

觅渡。

渡何处》这篇文章。

书名,觅渡。

作者,梁衡。

ISBN,9787300053752。

页数,34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xx-4-1。

开本,平装。

基本信息。

作者:梁衡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xx-4-1页数:346字数:283000印刷时间:xx-4-1纸张:胶版纸I S B N:9787300053752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觅渡》是一本语言优美。

意味隽永的散言集。

这里面有政治历史的咀嚼。

有山川风景的感怀。

有人生社会的思考。

人为什么要写文章?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答人为什么要读文章。

说到底。

写作与阅读是一种供求关系。

阅读是一种精神需求。

如同吃饭是一种物质需求。

这种需求由低到高可分为六个层次:刺激。

休闲。

信息。

知识。

思想和审美。

人总是在精神上追求这六种东西。

要不然他就会感到空虚如同没有吃饭。

会感到饥饿。

由于阅读者的文化修养。

职业特点不同。

阅读的层次也不同。

就是同一层次的人或者同一位读者。

在不同时空。

不同心情下。

阅读的内容也有不同。

比如在书房里和在地铁里读的东西就不一样。

连毛泽东都说他喜欢豪放派。

但读一段后。

又想读婉约派。

过一段。

又反过来读豪放派。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会餐。

综合充电。

阅读复杂。

写作也就复杂。

满足刺激有黄色。

武打读物;满足休闲有闲话。

笑话等读物;满足信息有报纸;满足知识有专业的或普及的读物。

而满足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层次。

可以是专门的思想理论和美学读物。

也可以体现在其他各类读物中。

散文是一种形式短小。

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种。

它不是应用文。

不以求实。

而专攻虚境。

主要满足人的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需求的。

它可以叙述任何内容。

但必须见美见理。

文章为思想和美感而写。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认为一篇散文。

如果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或知识。

还不能叫文章。

文者。

纹也。

要有花纹。

要美。

又因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来的方舟。

其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是有思想的人。

所以它一定要传递一些新的有个性的思想。

这样笔者才吐而后快。

读者才开卷有益。

散文如专求刺激当然不可取。

求休闲。

信息和知识也不是它的专长。

虽然它也可以描写风景。

事件。

传递信息。

知识等。

但这都不是目的。

因为。

如果仅为了这个目的其他文体完全可以胜任。

在散文中风景。

事件。

知识等只是一种载体。

最终它还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思想和美感上。

在同一篇文章中。

也许这两者兼有。

也许各有侧重。

或者独居其一。

比如王勃的。

虽已没有多少积极的思想。

但美感犹存。

选家就长选不衰。

但是如果两者皆无。

就不是文章。

不是文学。

只是一篇平实的应用文。

或者弄噱头的巧文。

自从我悟得了这两条标准。

我就这样去追求。

照此目标选材。

加工。

打磨。

我前期的散文主要写山水。

侧重审美。

挖掘山水之美;后期的散文侧重写理性。

写政治历史。

人生社会。

重在挖掘人的思想和人格。

都是循着这个认识。

勿平勿巧。

求美求新。

是为好文。

在几十年的散文创作中。

我一直这样追求着。

实验着。

现在怀着忐忑不安之情编出第一本自选集。

就教于读者。

作者简介。

梁衡当代作家。

1946年出生。

曾获青年文学奖。

赵树理文学奖。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散文《晋词》。

《夏感》。

《觅渡觅渡渡何处》。

《跨越百年的美丽》。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等入选中学。

师范和大学课本。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

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

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

他太博大深邃。

让你看不清摸不透。

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

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会。

他就义时才三十六岁。

可人们已经纪念他六十年。

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

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

又不全是。

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年。

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

祠堂前原有一条河。

叫觅渡河。

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

觅渡。

觅渡。

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

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

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

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

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

但是他随即被王明。

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

永不重用。

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

不带他北上。

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

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

活到了建国。

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

是为“左”倾路线所杀。

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

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

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

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

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他是一个书生啊。

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

你看他的照片。

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

他在黄埔军校讲课。

在上海大学讲课。

他的才华熠熠闪光。

听课的人挤满礼堂。

爬上窗台。

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

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

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

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

后来成为文化史专家。

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

当时准备结婚。

想求秋白刻一对印。

秋白开的润格是五十元。

郑付不起转而求茅盾。

婚礼那天。

秋白手提一手绢小包。

说来送金五十。

郑不胜惶恐。

打开一看却是两方石印。

可想他当时的治印水平。

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

转而为文。

短短几年他的著译竟有五百万字。

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

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地完美。

秋白夫妻到上海住鲁迅家中。

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

而将床铺让给他们。

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

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

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

秋白与鲁迅。

茅盾。

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

也是齐肩至顶的啊。

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

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

但是他没有。

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

目睹党濒于灭顶。

他振臂一呼。

跃向黑暗。

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

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

他曾发宏愿。

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

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

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

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

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

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

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

他自我辩解说。

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

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

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

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

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

现在。

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

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

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

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

如果他不这样做。

留把菜刀作后用。

留得青山来养柴。

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

甚至十个梁实秋。

但是他没有。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地柔弱。

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

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

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

曾是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

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

都有一个工人阶级的好出身。

但是一被逮捕。

就立即招供。

至于陈公博。

周佛海。

张国焘等高干。

还可以举出不少。

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

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

他自称是一名医生。

在狱中读书写字。

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

其实。

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

画家。

医生。

除了名字是假的。

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

这时上海的鲁迅等正在设法营救他。

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

特务乘其不备突然大喊一声:“瞿秋白!”他却木然无应。

敌人无法。

只好把叛徒拉出当面对质。

这时他却淡淡一笑说:“既然你们已认出了我。

我就是瞿秋白。

过去我写的那份供词就权当小说去读吧。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

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

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

执学生礼。

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

并派军医为之治病。

他死意已决。

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

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

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

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

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

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

文天祥被捕。

跳水。

撞墙。

唯求一死。

鲁迅受到恐吓。

出门都不带钥匙。

以示不归之志。

毛泽东赞扬朱自清宁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粉。

秋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

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

遂下令枪决。

刑前。

秋白唱《国际歌》。

唱红军歌曲。

泰然自行至刑场。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盘腿席地而坐。

令敌开枪。

从被捕到就义。

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

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

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

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

我们看他短短一生斗争何等坚决。

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

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

他主持“八七会议”。

决定武装斗争。

永远功彪史册。

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

最后英勇就义。

泣天地恸鬼神。

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

梁衡简介但是他不肯。

他觉得自己实在藐小。

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

于是用解剖刀。

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

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

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

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

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

就像敌人要给他治病时。

他说:不必了。

梁衡简介他将生命看得很淡。

现在。

为了做人。

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

他认为自己是从绅士家庭。

从旧文人走向革命的。

他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着煎熬。

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着煎熬。

他说以后旧文人将再不会有了。

他要将这个典型。

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如实地录下。

献给后人。

他说过:“光明和火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

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

试探自己的道路。

锻炼自己的力量。

”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

在这《多余的话》里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

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

这又是他的伟大。

他的无私。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

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

极力隐恶扬善。

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

别人也帮他这样做。

所谓为尊者讳。

而他却不肯。

作为领袖。

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

而他却固执地说:不。

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

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

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

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

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

看他从容赴死时。

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

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

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

风鸣林吼。

奇绝险峻。

给人更多的思考。

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

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我在这间旧祠堂里。

一年年地来去。

一次次地徘徊。

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