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简介
跨越百年的美丽
(请各小组保证回答问题的质量,以提高同学们的听课兴趣和课堂质量,课 代表今天对各小组的回答做一个统计。明天按问题顺序来回答。)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 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 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 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 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悼念玛丽•居里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 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 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 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人 们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 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 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 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是极端的谦 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 情总是抑郁的。这就是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 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 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 极端顽强地坚持下去。
我的信念
玛丽· 居里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 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 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 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 所养的蚕结着茧子,这是我感兴趣的。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 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 目标。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 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在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 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 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中一 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部编RJ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六单元 第19课《青山不老》作者梁衡简介
部编RJ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备课素材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曾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
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经典散文(精选8篇)
梁衡经典散文(精选8篇)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他著有很多的散文作品。
下面是编给大家推荐的梁衡经典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梁衡经典散文篇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梁衡简介5篇
梁衡简介5篇梁衡简介(一):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
著名作家、新闻理论家、学者。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内蒙古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曾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2019年12月,梁衡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友奖。
梁衡简介(二):梁衡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是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
《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梁衡简介(三):梁衡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的人物故事
梁衡的人物故事
梁衡是山西人,他在明朝时期担任了莱阳知县,在孔有德叛乱时期,梁衡和宋之?都参与了抵抗叛军的行动,并因此有守御之功。
然而,在叛乱结束后,因为争叙不和,梁衡被控涉赃白银两万两,最终被投入大牢。
梁衡是一位有责任感的人,他总觉得自己对国家负有责任。
在新闻出版总署当副署长时,他曾筹集了6大卡车棉衣代表出版总署送往贫困地区。
当被问起棉衣的事时,地方官员回答说,衣服还在仓库里,等着春节时“送温暖”。
这使得梁衡大怒,他指责官员要先自己温暖起来。
在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期间,梁衡在一次演讲中脱口而出:“还是做官”,他解释说做官就是做事,当大官者更容易成大事。
同时,他强调各个行业中,只有官员才能发挥更大的能量为社会服务。
此外,梁衡对用诗作报告的官员表示不满。
他在文章《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中批评了这种现象。
他强调了官员需要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不能作秀。
梁衡的人物故事展示了他的责任感、正直和对社会的关注。
尽管他在明朝时期遭遇了困境,但他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注一直贯穿于他的职业生涯。
梁衡写诗人的文章
梁衡写诗人的文章梁衡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含蓄而著称。
梁衡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梁衡的生平、诗歌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介绍。
梁衡,字梁宾,唐代宜城人。
他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诗。
后来,他考中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
但他并不满足于官场生活,更加热爱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含蓄而著称,被誉为“梁氏风骨”。
梁衡的诗歌特点是清新自然、婉约含蓄。
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如“山色远如积翠,水声潺潺入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他的诗歌也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如“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梁衡的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夜泊牛渚怀古》等。
其中,《登快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象,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夜泊牛渚怀古》则表现出了他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总之,梁衡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含蓄而著称。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品《登快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夜泊牛渚怀古》等,都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梁衡的诗歌永载史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梁衡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
《青山不老》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8课。
《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夏》被选入初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
梁衡: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作者: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06期梁衡(1946年— ),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山西霍州人。
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记协全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
散文《晋词》《觅渡,觅渡,渡河处》《夏感》《海思》《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等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梁衡说,“我写的人物都是我崇拜的,政治家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科学家如居里夫人,历史人物如辛弃疾、李清照、范仲淹、林则徐”,“我选择这些政治家,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业绩、故事、感情很符合我提倡的大事、大情、大理,会使作品有震撼力和生命力。
”梁衡的政治人物散文是从写瞿秋白开始的,从表现山水美过渡到挖掘人格美,不仅是散文题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梁衡自己人生体验的巨大转变,这一点应该比其文本意义更为重要。
1990年梁衡到江苏常州出差,拜谒了秋白故居。
其后,梁衡去了三次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
六年来一直惦记着写一篇文章。
他说,瞿秋白“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实在是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人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梁衡对秋白的纪念主要着眼于对人格的剖析,在《觅渡,觅渡,渡何处》文中设计了三个如果,表达了两层意思,耐人寻味:“第一个如果,‘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是想说他怎样看待‘生’,看待生命的价值。
(完整word版)梁衡简介
(完整word版)梁衡简介梁衡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和《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教材。
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青山不老》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8课。
《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夏》被选入初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晋祠1
巍 峨 绵 长 四 季 怡 人
建筑年代早
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
规模较大
极为宽敞
结构独特
无一根柱子,靠回廊上的木柱支撑
气势雄伟
飞阁流丹
巧夺天工
泥塑,或……或……
主建筑群中其他建筑 ——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主建筑群以外其他建筑 ——依山傍水,因势起屋,各有情趣 雕刻小品——极具匠心 名人题咏——各有情趣
古人云:知人而论世,读诗以观心。我认为这句话作在梁衡身上是最 好不过的。读他的散文,便有这种真实感受。“知人而论世”是对于 梁衡作品中人物来说的。《特利尔的幽灵》中的马克思,《觅渡、觅 渡,渡在何处?》中的瞿秋白, 《这思考的窑洞》中的毛泽东,《红 毛线,蓝毛线》中的刘少奇,《大无大有周恩来》中的周恩来,《一 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这些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上的杰 出领袖,其思想和业绩远远不是一篇长文可以了得。再加上另一方面 文艺界有一种“把文艺从政治的裤腰带上解下来”的说法,文艺家 “远离政治”、“淡化政治”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要写政治人物, 如果没有“知人论世”的胆识和勇气,别谈写出如梁衡这样令人耳目 一新的宏文来,就是读者连读的胃口都没有。 那么,“读诗以观心”则是就梁衡本人而言。读梁衡的这些散文, 这种新高度已经超越了梁衡过去二十年前那些“草木有灵”、“水石 有韵”的山水散文,这种新高度在于他近年来的散文倾注了浓厚的时 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倾注着他关心国家命运、人间疾苦的良心。我们 不仅看到了伟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且也认识到了作家的真实心灵。 作家对作品人物的艺术开掘,同样显示出作家本人对这些伟人由衷的 情感和深沉的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作家的心灵在伟人的情怀中陶冶、 共鸣,动人心弦,阳春三月,阳台上又是花开花落,我读着梁衡的《大无大有周 恩来》,有如重逢故友,心中如尘埃落定,“花开花落两由之”了。这样 的天气读这样的美文乃是人生一大乐趣。 梁衡何许人也?也许读者不会陌生。我们中学就读过他的《晋祠》, 其中“春时,兰花满山,径出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 清。”“绿水碧波绕回廊而明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这样韵味悠 长的名句早已为读者耳熟能诵。梁衡既是新闻工作者兼领导人,又是卓越 的散文家。作为散文家的梁衡近年来已出乎独具个性和思想的大家。四年 前我读过他的《只求新去处》,当时并不觉得特别,只是喜欢这个书名, 联想起近年来他发表的《特利尔的幽灵》、《觅渡、觅渡,渡在何处?》、 《这思考的窑洞》、《红毛线,蓝毛线》、《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以及 今天这篇《大无大有周恩来》,脑海中才有一个清晰而刻骨的印象,“只 求新去处”原来就是他“时时向往着的一种新高度”。这种新高度已经超 越了梁衡过去二十年前那些“草木有灵”、“水石有韵”的山水散文,这 种新高度在于他近年来的散文倾注了浓厚的时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倾注着 他关心国家命运、人间疾苦的良心。这种新高度摒弃了其他散文模式的桎 梏,以“苦吟诗人”的身份着墨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充分吸收优美深 沉、真情薄薄的文学语言,开启了散文创作中一个新的流派:政治散文。
《跨越百年的美丽》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跨越百年的美丽》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跨越百年的美丽》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木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
《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故事之三:“教女有方”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
梁衡散文ppt课件
细节描写
通过对事物的具体描绘,使读者能够 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
心理刻画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其 情感和思想。
05
梁衡散文的影响与评价
读者对梁衡散文的评价
01
02
03
情感真挚
许多读者认为梁衡的散文 情感真挚,能够深入人心 ,引起共鸣。
语言优美
梁衡的散文语言优美,用 词精准,给人留下深刻印 象。
2001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 员。
05
06
2006年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梁衡的主要成就
01
02
03
04
1987年获得第二届全国范长 江新闻奖。
199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 工作者。
2003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新闻 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2006年被聘为南京大学新闻 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02
梁衡的散文作品通过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揭示 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他的作品鼓励读者积极面 对人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自然与文化的思考
梁衡的散文作品对自然和文化有着独特的思考和 理解。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文化现象的 剖析,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以 及人类在其中的位置。
对梁衡散文的反思与探讨
04
梁衡散文的艺术手法
象征与隐喻
象征
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暗示或 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隐喻
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 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或暗示。
对比与反衬
对比
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的不同点, 强调其差异性。
反衬
通过强调一个事物的特点来突出另一 个事物的特点,形成对比。
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
美文欣赏:梁衡《深巷里的老墙》阅读过程指导+练习(附参考答案)
美文欣赏:梁衡《深巷里的老墙》阅读过程指导+练习(附参考答案)作者简介梁衡,出生于1946年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主要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美文诵读老墙是丹青的记忆,新墙是史卷的蓝图。
老墙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内中有一种沧桑,有一种悲凉;有一种劲拔,有一种向上。
这在梁衡《深巷里的老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徽式建筑村落的老墙,记录了墙与人之间的景、情、境,似文字一撇一捺描绘着山川,叙写着人事,记录着历史,“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村落里处处可见。
“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精神永存,屹立不倒,老墙、岁月共绵长,山河、人事同邈远。
披文入情深巷里的老墙梁衡(“深巷”是潜藏不易发现的,需要人挖掘,“老墙”是久远年代泥瓦匠的作品,苍苔斑驳,写满沧桑,沉淀出自然与时光的年轮,暗示主题:怀想留恋、无奈惋惜、讴歌礼赞。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
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
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开篇自然,徽式民居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把墙比作读不完的书,立体形象地道出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
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
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
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作者简介 梁衡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
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
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
协会全委会委员。
相关文章作品有《梁衡文集》和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
《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相关习题
1.“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年零()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
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身体的()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
这项成就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索“其它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
2.“可贵的性可与高原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
()。
16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
16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以下是《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的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二、多音字参:cān(参加)shēn(人参)三、词语解释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盘踞:非法占据;霸占。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四、主旨归纳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 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后代的无私奉献精神。
五、段落划分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
第二部分(第2-5 自然段):写老人改造山林的背景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巨大困难。
第三部分(第6-7 自然段):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
六、句子解析1.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解析:“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了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2.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解析:“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指老人执着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老人的精神永远在,青山也将万古长青。
《把栏杆拍遍》
第一期(1140-1162)沦陷及起义期 第二期(1162—1181)南渡初期
第三期(1181—1203)闲居带湖、瓢泉时期
第四期(1203—1207) 晚年再起, 参预北伐时期
1.主观感情的浓烈
2.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3.语言技巧的开拓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 ——梁衡
语文演讲第九组——书籍
作者 简介 觅渡 觅渡 栏杆 拍遍 乱世 美神
一、作者——梁衡
•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
•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
《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 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 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 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 问。
浣溪沙
•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
波才动被人猜。
•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
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
•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
回山枕隐花钿。 昏疏雨湿秋千。
•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
点绛唇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
•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
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 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 《新闻原理的思考》;有散文集: 《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 色经典》《名山大川 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 《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 《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 《晋祠》《夏》《武侯祠,一千七百 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 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 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课本。
把栏杆拍遍
预习思考1
辛弃疾南归后为何“只能笔走龙蛇,泪洒 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 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南归之后,他手里 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 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 笔,他也再没有机会 奔走沙场,血溅战 袍……”
预习思考 2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 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 刀和剑刻成的”,“不 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 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预习思考 3
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 是什么心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 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预习思考 4
辛弃疾在带湖别墅时心情如何?
❖——“一个正当壮年 又阅历丰富、胸怀大 志的政治家,却每天 在山坡和水边踱步, 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 成之类的闲话,再对 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 一番,真是“闲愁最 苦”,“脉脉此情谁 诉”?”
预习思考6
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 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 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 华,文字的锤打……如地壳内岩 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他 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 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 之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 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 说,有的不便 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 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
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 “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
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变 温婉,成悲凉”。
文本探究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
结构划分: 1节: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
2—16节: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 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 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1夏
梁衡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 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 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
片金黄的大地,热风浮动 着,飘过田野,吹送着以 熟透了的麦香。
春天的灵秀之气经
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 酝酿成一种磅礴之势, 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 间升腾。
你看,田间那挑着七八
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 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 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自由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文 章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再仔细读一读。
夏天是热烈的,金黄
的,紧张的,我想大声赞 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 季节。
1.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几
方面赞美了夏?画出最能体现夏 季特点的句子。
2.小组交流: 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夏天的特点
(抓重点词句),选择一个特点做好 汇报的准备。
课文写出了夏天热烈、金黄、 紧张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 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施 耐庵《水浒传.智取生辰纲》
迁移运用: 1. 积累把夏天景象写得形象生动的句子,
读一读,抄一抄。 2. 用一两段话写出你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挑”写出来棉苗生机勃勃生长 的样子;“举”写出来高粱、玉 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写 出来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简介
梁衡简介5篇
梁衡简介(一):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
著名作家、新闻理论家、学者。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内蒙古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曾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2018年12月,梁衡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友奖。
梁衡简介(二):
梁衡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
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是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
《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梁衡简介(三):
梁衡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梁衡简介(四):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他著有很多的散文作品。
梁衡简介(五):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粱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