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本的多元解读
论文本多元解读的四个维度
深 度 指 的 是读 者 对 文 本理 解 透 彻 。 验深 刻 . 深 体 能
可 以任 由 自 己的 个 人 意愿 随 意 地 解 释 文 本 读 者根 据
自 己的 联 想 和 想 象 对 文 本 意 义 的推 测 、 展 、 充 、 扩 填 丰
入 到 文 本 的 内里 揭 示 意 义 .获得 有深 厚 思 想 基 础 的见
多 元 解读 指 的是 不 同读 者在 阅读 同一 文 本 和 同一 读 者 在 不 同环 境 和 阶 段 阅读 同一 文本 时 . 由于 理 解 的 的现 象 , 种“ 此” 有什么可 “ ” 这 如 , 够 的呢 ? 托 体 同 山 “ 阿 ” 这 是 世 人 都 会 有 的归 宿 . 不 着 为 这 种 假 设 而 满 。 用
解 。 有 读 得 深 . 能 见 得 真 ; 有 见 得 真 , 能 解 得 只 才 只 才
富。 必须 从 文 本 自身 的逻 辑 结 构 出发 . 着 文 本 暗 示 的 沿
本 的审 美价 值 ; 又能 够 使 读 者 在 求 新 、 异 、 变 的 阅 求 求 读 活 动 中激 发 阅读 兴 趣 , 起 探 究 欲 望 . 化 和 拓 展 思 激 深
,
而从具体情况分析 。 却又都说不通 . 可见从陶潜 的
诗 中 寻找 依 据 是 行 不 通 的 。如 果 我 们 能 够 把 眼 光 再放 开 一 点 。从 整 个 段 落 中去 寻找 新 的联 系 点 .就 会发 现 “ 能如 此 . 也就 够 了 ” 个 句子 其 实 和 陶 潜 的诗 句 倘 这 这 毫 不相 干 , 接 的 是“ 它 血痕 … …浸 渍 了 亲 族 , 友 . 人 师 爱 的心 .… …也 会 在 微 漠 的 悲哀 中永 存 微 笑 的 和 蔼 的 旧 影 ” 也就 是说 刘 和 珍 等 人 的形 象 、 , 品格 , 她 们 的 牺牲 和 所 带 来 的伤 痛 将 永 留 在 亲 友 的心 中 。找 到 了 这 个 联 系 点, 句意 就 豁 然 开 朗 。 就连 引用 陶 潜 诗 句 的 用 意 也 连带
初中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多元解读
初中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多元解读一、多元解读的概念多元解读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一个文本进行多种角度的阐释和理解。
传统上,阅读教学更注重对文本表层意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多元文化的存在,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而多元解读的理念则强调了文本的多重意义和多元文化的存在,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思维习惯,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1. 文本选择多元解读要求教师选择丰富多彩的文本进行教学,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各种题材的非文学作品。
文本的多样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多种解读方式的展开。
2. 多元教学策略在实施多元解读教学时,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图书、报纸、网络资源等,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思维活动。
3. 多元文化引导多元解读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将文本进行解读,同时也展示其他文化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
通过多元文化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拓展自己的视野。
4. 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解读的实施还需要多元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阅读测试主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表层理解,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作文、口头表达等形式进行多元评价,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和逻辑能力的情况。
多元解读教学的实施对于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解读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多元解读,学生能够发现文本的多重意义,增加了阅读的乐趣,提高了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多元解读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不同角度的解读,学生能够学会质疑和思考,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多元解读能够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
通过多元文化的引导,学生能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对文本的理解方式,增进了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多元解读文献综述
2013-09课改探微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短短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可以分给学生。
这种教师包揽一切的教学方法不能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不动脑去学习,也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以学生为主安排课程。
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留给学生课堂要讲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看书、理解,这样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能力。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一定会有一些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即兴逐一的解决,帮助学生及时弄清不明白的问题。
最后还要对学生进行实际性问题的提高和训练,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
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会不断地提升。
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传统教学方法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
新课程的改革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索,因为只有我们不断地尝试、改变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改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达到新课程改革下优化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编辑鲁翠红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其崭新的倾向在于从唯教参是从的一元解读走向了多重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
一、研究现况以及特点1.关于多元解读理论基础的研究对于多元解读理论基础的研究,我们要通过大多集中在诠释学、对话理论、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等方面,来以此论证其存在的可能性。
李儒大《“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认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诠释学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2.对曲解的“多元解读”的质疑和判断在阅读中推行“多元解读”教学,这一理念的出台,研究工作者发现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可忽视的种种问题,因此要对问题及时指出并提出批判,进而对教育工作者起到提醒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呢?一、尊重学生体验,亦要尊重文本“多元解读”并不意味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解读范围。
它首先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
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对文本意义的多元解读和再创造,但我们同时要强调,作为阅读教学载体的文本,其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托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理由。
那种脱离文本的自由言说,除了让学生盲目肯定自我外,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尊重文本的主体地位。
其次,我们要尊重文本的客观性。
文本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带有明显的作者印记(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态度、情感世界等)的。
学生是不能无视作者在生成文章意义中的主体作用的。
”因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必须从它自身的存在方式出发,必须尊重它的客观性,而不能抛弃它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进行随意的发挥,任意的解读。
因此,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倾听作者的心音,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让他们在与文本真正自由的对话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体验,形成语文素养。
二、尊重学生体验,亦要兼顾文本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解读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教学中,要兼顾这两方面,把握好”度”,过于强调价值取向,课堂就显得过死,学生就难以迸发思维的火花,而过于强调独特体验,又容易陷入自由主义的泥潭。
多元解读文本珍视独特感受
多元解读文本珍视独特感受一、多元解读文本,开发语言潜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这是提高阅读教学的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多元解决,激起学生的灵感,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例如在教学叶圣陶先生的优美散文《荷花》时,我在讲解本文第二自然段段时,我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句子。
学生读文后,一位学生读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随即,一位学生说道“冒”可以换成“长”、“钻”,一石激起千层浪,接着又有学生说道”冒”还可以换成“伸、露、探、冲”。
我没有立即否定,我接着问:“怎样长才能叫冒出来?”学生们有的说是“使劲地”,有的说是“不停地”,接着你一言我一语:“笔直地,兴高采烈地,喜气洋洋地”的词语都出现了,有的学生甚至带起了动作。
这时我又问叶圣陶爷爷的“冒”与其他的字比较运用的如何,小学生们不由佩服其运字之精确。
我接着话锋一转问“那这样的荷花冒出来想干什么呢?”有的说:“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到外面的世界。
”有的说:“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有的说:“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
”……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在这一段中,通过“冒”字,学生做出了多元解读,并把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迁移,这样,学生的语感得到了深化、内化,也开发了其语言的潜能。
也是《荷花》一文,在教学“变荷花”一段中,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戴上自制的荷花、蜻蜓、小鱼等头饰,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并鼓励自己的独特想象。
例如:我变成荷花怎样舞?蜻蜓、小鱼都出来跟我说了什么?还有哪些小生命和“我”交谈?学生的激情高涨,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不仅表演的有情有趣,而且想象的合情合理。
在这一精彩片段教学中,运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导,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有效地进行了语句训练、想象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也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创造了空间。
浅谈“文本多元解读”
浅谈“文本多元解读”作者:戈静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第11期【摘要】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
“教学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教师要进行民主教学,保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不搞一言堂。
【关键词】多元解读学生主体地位个性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感悟和体验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文本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有着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人们的文化修养、艺术趣味、思想感情、生活经验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总之,对文本解读必须是“多元”的。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呢?一、进行民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中展现个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教师居高临下地讲,学生恭恭敬敬地听,看似一片和谐,其实学生与教师在情感、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感,以致学生的个性难以彰显,创造性思维受到束缚。
某教师在教《木兰诗》一课时,有学生问:“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脚那么小,走路都困难,怎么参军打仗?”教师敷衍了事:“可能木兰没有缠足吧。
”但这个学生却追根问底一再追问,教师不耐烦了,说:“读懂课文就行了,不用想那么多。
”一句“不用想那么多”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浇灭孩子们探索的热情和好奇心。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
“教学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指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策略
王
人 文 内涵 对 学 生 精 神 领 域 的 影 响 是 深 广 的 ,
东
《 语 文课程 标准 》 指出 : “ 语 文 课 程 丰 富 的 对课文整体感知后的交流过程中, 有的学生谈 教 到 了美丽 的 景色 , 有 的 学 生 谈 到 了 真 挚 的 情 r
感 。有一位 语文老师教完《 醉翁亭记》 一课后 , 题 常常 具 有多 元性 , 不 同 的 读 者 从 不 同 的 角
位男 生举 手说 : “ 老师 , 文 中 作 者 多 次 提 到 度 , 以不 同 的 思 想 方 法 会 总 结 出不 同 的 主 题 。 ‘ 太守 ’ , 这 是 否说 明 欧 阳 修 很 白恋 ? ” 这 位 老 师 如 《 盲 孩 子 和他 的影 子 》 的 主题 就 有 多 种解 以 训 斥 的 口 吻对 他 说 : “ 学 习这 篇 课 文 , 你 只要 读 : ( 1 ) 对 于像盲孩 子一样 孤单弱小 的人 , 我 们 理 解 醉 翁 亭 的 秀 丽 的 自然 风 光 , 体会作者娱情 应该关爱他们 , 让 他们 感 受 到 生 活 的 光 明 和美
一
山水以排解抑郁 的感 情就可 以了 , 别 的问题不 好 ; ( 2 ) 在 盲孩 子获得光 明 的同时 , “ 影子” 也 获
是 这篇课文要教 的。你用不着去多想 , 坐下 ! ” 得 了生命 , 变 成 了一 个 美 丽 的孩 子 , 这说 明 , 给
一
句“ 用不着 去多想” 重 挫 了 学 生 的 自尊 心 , 如 别 人 带 来 幸 福 , 自己 也 能 得 到 幸 福 ; ( 3 ) 只 要 执 盆 冷 水 浇 灭 了 学 生 探 索 的 火 花 。 教 师 的 言 着 追 求 理 想 , 理想 便会实现 ; ( 4 ) 热 爱 生 活 的人 , 4 . 抓 住 人 物 形 象 。 文 学 作 品 的 人 物 形 象
文本多元解读的价值取向
文本多元解读的价值取向作者:罗功艳“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新课程标准》)由于新课程文化内容的包容性,新课程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解放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再用传统的定论去束缚学生,给以往陈旧死寂的课堂注入源泉活水。
这对发展学生独特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挖掘其创新潜能大有益处。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只重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而忽略其价值取向,有些解读虽新却偏离了文本的客观标准。
如果教师不抓住契机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很不利。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对文本多元解读与价值取向的统一?首先,教师应把握文本的客观标准。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界定,都有一个尺度,有一个标准。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有了客观标准。
这个客观标准就是作品提供的形象和作品产生的社会效果。
在解读过程中,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去丰富和补充作品中形象的内涵。
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其民族性特点,当我们解读文本时,就不能不考虑文本的时代背景、地域特点、作者创作意图等而去任意歪曲误解。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生活经验欠缺,阅读视野窄,再加上受时代不良风气和不健康的影视文学影响,追求功利,自我为中心,对文本解读就很难达到较理想的阅读期待,学生解读往往是浅层次,有时甚至偏离客观标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把握和引导。
其次,抓住契机,相机诱导。
任何一种思维品质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
语文教育是一个人文教化的过程,要实施人文教育就必须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注意建立以生命尊严为基础的价值观。
中学阶段,是学生完成高品位灵魂的塑造和未来人格定位的黄金时代,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显得重要。
教学中应结合课文中具体人物形象,事件的分析评价,充分发挥语文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的路径与教学设计
了于勒本身 . 他不过是菲利普这样 的灰 色人物 的灰色人
生 的一 个 不 可 或 缺 的灰 色 理 想 ” , “ 于勒 ,其 实 不 过 是 菲 利 普 夫 妇 灰 色 人 生 的一 抹 亮 色 , 是 他 们 为 自己 长 夜 漫 漫
离死别之恨 , 恐 怕 也 不 能 说 是 全 出臆 断 。 ” 黄 世 中教 授 选
界 观 、价值 观与方法论也会随着 时代 的发展而变迁 , 所 以不 同历 史阶段 的读者 对文本 意义或 作者意 图 的建 构
就 处 于不 断 的创 生 与 更 新 之 中 。 语 文 课 程标 准 提 倡 个 性 化 阅读 , 倡导多元解读 。 《 普
中 。文 本 创 作 之 初 的 那 个 言语 环 境 , 会 随着 历 史 而 发 生 变化 , 作 者 意 图与 文 本 意 蕴 因 之 会 发 生 偏 离 。读 者 的 世
的对文本 的感 悟和体 验 、 认 知和 审美 、 建 构方 式和意 义 生成等所呈现 出的多元差异 。 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自古 以来 就存在着 。 一个典 型 的例子是 关于《 锦 瑟》 一 诗 的主 旨解读 , 历来 见仁 见智 。 清代王渔洋在《 论诗绝句》 中曾说过 “ 一 篇锦瑟解人难 ” 。 著名红学 家周汝 昌 以为 : “ 我 觉得 如谓锦瑟 之诗 中有 生
读 的边 界 , 是 中学 语 文 阅读 教 学 的 一项 基 本 任 务 。
【 关键词 】 中学语文 多元解读 路径 边界
随 着 新 课 程 的全 面 实 施 . 通 过 对 教 材 文 本 的 多元 解
作 家写作时就是想表达对所处 世界和人生 的多重感悟 :
论文本多元解读的四个维度
论文本多元解读的四个维度作者:方相成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年第04期多元解读指的是不同读者在阅读同一文本和同一读者在不同环境和阶段阅读同一文本时,由于理解的角度、层面、背景、心理、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认知和审美、意义生成与建构的方式和结果等所呈现出的多元差异。
多元解读能够充分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质,最大限度地彰显文本的审美价值;又能够使读者在求新、求异、求变的阅读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激起探究欲望,深化和拓展思维,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通过对教材文本的多元解读追求阅读的多样性、丰富性、变化性、创新性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多元解读中的“多”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不代表内在的质量。
错误的“多”、肤浅的“多”、牵强附会的“多”,“多”而无效,“多”而无益,“多”而有害。
多元解读的质量如何,除了要看到外在的“多”之外,更重要的还应从以下四个维度去考量。
一、准度准度指的是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有准确的认识和判断,获得的认识和见解符合文本的实际,合乎情理,经得起逻辑推敲和实践检验。
虽然多元解读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对用所谓唯一的标准来框定文本的意义,限制读者的多元理解,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读者可以任由自己的个人意愿随意地解释文本。
读者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文本意义的推测、扩展、填充、丰富,必须从文本自身的逻辑结构出发,沿着文本暗示的方向展开。
不尊重文本的独立存在,不顾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势必会在强调读者的主体性的同时,遮蔽甚至抛弃文本主体性,走向“无论怎么说都有道理”的“泛阅读”怪圈。
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解读一般总是从最外层到最里层,从表层到深层,在各个层次的联系中去把握和分析其意义。
各个层次的联系弄不清楚,解读便会失去准头。
例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有这样一段: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囚绿记》教学设计——基于文本对主旨的多元解读
正襟 危 坐 月 明星 稀
舳 舻 千里 旌 旗 蔽 空 酾 酒 临江
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
一叶扁舟
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 之 无禁 用 之 不竭 杯 盘 狼藉 相 与枕 藉 东 方 既 白 ( 《 壁 赋 》名 句 长 短 交 错 ,短 句 变 化 较 多 。借 助 此 赤
怀 念 ,他 触 景 生情 ,倾 吐 了 自己对 曾经 大 显身 手 、 建功 立 业 题 ,熟 悉 文 中有 生 命 力 的 四字 短 句 ,为 背 诵打 下 基 础 。 ) 的历 史人 物 崇 敬 、颂 扬 的感 情 , 同 时也 流露 了 自 己治世 立业
【 学 目标 】理 清 文 章 思路 ,学会 为 不 同 的主 旨寻找 论 教
的 课 内 自读 课文 ,因 为 《 绿 记》 在文 学史 上 的地 位 没有 这 据 , 并 能生 成 新 的主 旨。 囚
两篇文章高,对本文的研究成果不多,教师备课 时可 以参考 的资料少 。所 以教师在教授本课 时大多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的壮 志 。
( )根据文赋对仗特点,找 出文中对称性的句子。 2
( 计 这 一 练 习 的 目的 , 是 熟 悉 “ 偶 ” 这 种 修 辞 手 设 对
总 之 ,苏 轼 的 内心 是 复杂 的、 矛盾 的。 消极 退 隐和 积 极 法 ,为提高语言运用 能力作储备 。这篇名 赋对仗形式 多样 进 取 ,疾 世 愤 懑与 逍 遥 山水 的两重 情 绪 ,在 与 世 无争 的思想 化 ,有工对 ,也有 宽对,有 当句对,还有隔句对 。在寻句过 后面 ,流 露 出 不甘 妥 协 的积 极 精神 和 鄙 弃 富贵 的 旷达 情 怀 。
【 学 方 法 】问题 探 究法 教
初中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多元解读
初中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多元解读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去探索文本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从多元解读的意义、多元解读的方法和多元解读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多元解读的意义:多元解读是指通过多种角度,多种方式去理解和解读文本。
文本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经验和观点,多元解读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通过多元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多元解读的方法:多元解读有很多方法,比如角色扮演、情景还原、亲身体验等。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人物,体验其中的情感,感受其中的冲突和矛盾,进而理解文本的内涵。
情景还原是指让学生将文本中的情节与自己的经验进行关联,从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亲身体验则是指让学生亲身经历文本中的事物或场景,通过实际操作去理解文本的含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提高阅读的效果。
多元解读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解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和思维能力。
在教授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又如,在教授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还原,将诗歌中的意境与自己的经验进行关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角度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有效的进行文本多元解读
教 学研 宛
阅读教 学论 坛
如 何 有 效 的 进 行 文 本 多 元 解 读
李凤 梅
( 临漳县柳 园学 区, 河北 临 漳
0 6 0) 56 0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 的感悟和体验建构 的过程 , 是一种 再创造 , 它带有强 烈 的个性 特征 。文本 总是存在着 某些“ 空
《 变色龙 》 一课 , 刚讨论 完警官奥楚蔑 洛夫的性格特征 。学 生
A举手发言 :我觉得警 官奥楚蔑洛夫并 没有断错 案 , 留金 “ 赫 才是罪有 应得 。“ 老师在对学生 A的提 问作 了肯定 和鼓励 后 问:你这么说 的依据是什 么? 学生 A说 :开始 时 , “ ” “ 小狗一副 的可 怜 相 ; 赫 留金 却 得 意 洋 洋 , 全 没 有 受 了 害 的感 觉 。我 而 完 认为他想嫁祸小狗 以获得一笔赔 偿费。 ” 个发言轰 动了教 这
二 、 善 于 抓 住 文 本 切 入 点 , 效 进 行 多 元 解读 有
、
发扬民主教学 。 建构 文本 多 元解 读 平 台
要想让学 生在 多元解读文本过程 中彰显个性 的风采 , 前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 看点” 似乎也都可 以作 为教 学的着 ,
提就是要求 教师尊 重学生 的主体 地位 , 最大 限度 地尊重学生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 , 最丰 富 , 最细腻 , 最富有人情味
的 语 言 , 说 是 色 香 味 俱 全 。 全 国著 名 特级 教 师 于 漪 老 师 曾 可 说 过 : 的 文 本 语 言 “ 清 流 , 物 写 态 , 腻 动 人 , 脉 含 有 如 描 细 脉
室 ,极大地激发 了全班 同学探 索的好奇心 。教师 因势发问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多元解读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多元解读的策略作者:曹垠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22年第09期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开拓视野、提升自我的一种认知活动。
人们常说,“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可见不同文本自带着不确定性因素。
一个人所生活的背景不同,其人生经历自然同他人有所差异,同样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一样的解读与感悟。
新课标中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明确指示,要求语文课程在内容上要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之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领会文字世界中的千变万化,理解文本核心要义,充实自我。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开始形成独立意识,也开始有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通过阅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推动其迅速成长。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做好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呢?一、营造开放氛围,引导多元解读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既需要适当的“心境与氛围”,又必须有“阅读与思考”,更要做到“个性与共享”。
当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制于应试压力,往往更倾向于用固定模式分析本文,力求获得“标准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活动长期存在“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现象。
这不仅不利于多元解读的发展,更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进步。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转变这种教学氛围呢?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木兰诗》时,就进行了适当的教学创新。
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时,有学生突然质疑:“电视剧里常说,古代女子都要求缠足,据我所知,‘三寸金莲’可能只有一个拳头大小,这样走起路来不是会很困难吗?为什么花木兰不仅能行走自如,甚至还可以代父从军,是不是过于被‘神话’了?”学生突然提出质疑虽然令教师惊讶,但却也在情理之中。
此时,教师并未急于解释回答,而是轻轻点头,先表示对质疑的鼓励,再反问道:“那么,你有留心观察过电视剧里都是什么朝代的女子才缠足吗?”学生摇摇头。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文本多元解读策略
摘
要 :高职 院校 大学语 文教 学采 用对文 本 多元 解读 的教 学策略 ,应 区别 于本科 院校 ,并根据 教材 和 学生特 点 来 实施 。 要 确 定 多元 化 解 读 的 典 型 文 本 、 主 要 角度 ,还 需 注 意 多 元 化 解 读 策 略 中其 它 教 学 方 法 和 手 段 的 使 用 。 通 过 从 多元 解 读 的 具 体 内 容 , 包括 语 言 、人 物 形 象 及 主 题 进 行 阐 述 和 分 析 ,提 出 多元 解 读 策 略 ,而 这 一 教 学 策 略 在 高职 院 校 语 文 教 学 实 践 中证 明 是 有 效 的 。 关 键 词 : 高 职 院 校 ;大 学语 文 ; 文 本 多元 解 读 ;教 学 策略
象 特 征 ,如 鲁迅 笔 下 ( 福》 中 的祥 林 嫂 ,是 一 个 善 良、 ( 祝
又 无 力 反 抗 的下 层 社 会 妇 女 。
因此 ,必 须 选定 合适 的教 材 ,根 据特 定 教 材 和特 定 教学 对 真 诚 、 勤 劳 、 有 点 迷 信 又 想 摆 脱 迷 信 、 受 压 迫 而 想 反 抗 却
濂钠
毕 烨 明 : 高职 院 校 大 学 语 文 教 学 文 本 多元 解 读 策 略
。 曩昌 图
多 元 化解 读 ,可 以 由多 个 教 师 给 同 一 个 教 学 对 象集 体 任 课 ,诸 如 教现 代文 学 、古代 文 学 、外 国文 学 的不 同专业 教 师 ,共 同 承担 一 门大学 语 文课 程 ,而 每个 教 师 可 以把 本人 在文 学研 究和 文学 教 学 中多元 化 阐释 的成 果 ,稍 加 改革 就 能应用 到大 学语 文 教学 之 中 ,因为 本 科 院校 学生 人 文素 质
对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指导
2给学生创造 多元解读 的课堂氛围
的主题被确定为 “ 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
我 国传 统 的 “ 道 尊 严 ” 的观 念 ,造 成 师 生 之 间 想 ” 。现行 教 材 则认 为作 者 对主 人 公 与她 的 丈夫 的不 幸 师
的不 平等 和 情感 、 心理 上 的距 离感 。这 种 师生 角 色地 位 遭 遇 表示 同情和 惋 惜 ,对 她偿 还 项链 的诚 实品 德和 奋 斗 的恒 定化 ,束 缚 了学 生 的创 造 性思 维 。要 想让 学 生在 多 精 神 进行 了肯定 ,也对 其虚 荣心进 行 了批评 。 因此 , 只 元 解读 文本 过 程 中彰 显个 性 的风 采 ,前 提 就是 要求 教 师 要 学 生仔 细揣 摩 文本 ,能够 紧 扣文 本 说 出解 读 的理 由和
多元 解 读 能够 使学 生 获得 对 文本 的新认 识 ,但 这 并
本本 身是 一 个极 其丰 富 复杂 的世界 ,有 的文本 特 别是 文 不代 表 只要 不是 同文本 毫 无关 系 的解 读 都 是合 理 的 ,要 学作 品 ,更 具有 开放 性 ,不 是 几个 简单 的概括 性 结论 就 指 导 学生 找 到 多元 解读 的文本 依 据 。例 如 《 链 》,对 项 可 以包容所 有 的 内涵 ,应该 以多元 思维来 进行解 读 。 玛 蒂尔 德 的 定性 是 “ 个小 资 产阶 级 妇女 形 象 ”,小 说 一
3加强对 学生 多元解读的指导
“ 以载道 ”,文 本 总是 承 载着 一 定 的价值 取 向, 文
者意义”与 “ 读者意义”的主次关系。不能让多元解读
成 为借 口,答 案 是丰 富 多彩 的还 是 唯 一 的 ,要视 具体 的
提 倡 多元 解读 文 本 ,尊 重 学生 的个 性 体悟 与 发现 , 并不 问题 而 定 。在对 文 本 的 多元解 读 中,教 师 要充 分 发挥 指 意 味着 简 单肯 定 学生 不成 熟 甚至 错 误 的解 读 。对 文学 作 导 作用 ,培 养学生 良好 的 阅读习惯 与优 秀 的文 化品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侧重语 言知识
侧重文 化意识 情感态 度
侧重体 裁分析
侧重写 作技能
侧重阅 读技能
文本构成: “介绍安妮日记”和《安妮日记》原著节选
文本内容: Anne’s Best Friend这一文本讲述了犹太女孩 安妮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藏身于小阁楼中, 并把日记当作自己的朋友,通过写日记来表 达自己孤独和郁闷的心情。在日记中她描述 了自己对外面世界和大自然的渴望,以及由 于自己的特殊身份而不能充分享受大自然赋 予的一切。
阔学生视野,加深对国内外文化的理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 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 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 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人教版选修七
Unit 2 Robots Satisfaction Guaranteed
课例呈现1 课例呈现2
课例1和课例2 对比启示
如果教师能在解读教材方面投入更多 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我们的阅读课堂 设计和其给学生带来的引导和帮助都 会有较大的提升。
教材文本解读
•文本需要解读,文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 读,经过充分解读的文本才会有明确的教学目 的,学生才会对所学的文本感兴趣。 •对文本的多视角解读是专业化的阅读行为,它 以最大程度地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为目的,是 孕育有效阅读和有效阅读教学的基础。
阴郁 环境 描写 azy about… 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I didn’t dare open a window… 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
语 言 输 入 仿 写 练 习
•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迁移内化知识, 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作提升阅读的目的。
5. 侧重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
文化、艺术、习俗、世界形势状况为主题的文本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目标为指导来解 读处理文本,构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情感渗透的 课堂,从而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科 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侧重语 言知识 侧重文 化意识 情感态 度
侧重体 裁分析
侧重写 作技能
侧重阅 读技能
1. 侧重语言知识
读前 读中
• 分析阅读文本 • 确定语言知识教学目标并适时呈现 • 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注 •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设计真实的交际任务 •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用能力
读后
2. 侧重体裁分析
1. 侧重语言知识
由于日记节选部分取材于原汁原味的英文原著《安 妮日记》,因此语言非常真实、地道、自然。无论 时对阴郁环境的描写还是安妮内心独白的剖析,文 本中用词的讲究、句型的多样,都渗透着英语语言 的美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解读。
2. 侧重阅读技巧
标题与插图:预测内容 专有词汇:寻读(了解背景) 关键词:快速浏览(概括中心) 段落主题句/关键词:细读(加工 段落大意)
阅读常态课
读前“有趣热身”
读中“提问和应答”
读后“热烈讨论” 语言点讲解
阅 读 教 学 模 式 化
段落大意
正误判断
问答题/选择题 小组讨论
填空题(内容梗概)
阅 读 任 务 模 式 化
反思:我们日常备课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教材解读这个步骤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往 往不能很充分地被完成。 缺乏充分的解读和思考,任何一篇主题、 体裁的文章只是成了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
文本的多元解读:作用与影响
1. 教师在阅读课中提升水平。 2. 学生在阅读课中学会思考。
3. 多元知识的传递和渗透。
2016/8/14
让文本的多元解读成为常态!
2016/8/14
3. 侧重体裁分析
提炼日记格式 与人称,规范 日记书写
分析日记内容, 搜索日记功能 讨论日记的功 的细节,深度 能 理解文本内容
4. 侧重写作技能
环 境 描 写 心 情 描 写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flowers the moon gave far too much light at dusk the dark rainy evening …
• 听说能力? • 写作能力?
• 思维创新能力?
一切都得从我们教材处理方式和 文本解读方式说起!
阅读课+语言知识点+语法
阅 读 常 态 课
第一种:第一节阅读课是 comprehension,基本不 涉及语言点;第二节课开 始专门处理语言知识点。
第二种:由于教学时间紧 张,为了赶进度,尽量缩 短阅读理解的时间,甚至 直接开始讲解语言知识点。
5. 侧重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说出该文背景,补充资料让学 生感受二战给犹太人带来的迫害 阅读文本细节了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 的历史及犹太人的悲惨命运 对比安妮与自己面对文中各种情景的不 同心情了解犹太少女所思所想 感受安妮渴望友谊、渴望朋友、渴望大 自然、渴望自由的心境 教育学生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珍惜和 平和稳定带来的幸福生活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材料处理
—基于文本的多元解读
应 斌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2015.7.16
为何要和各位探讨这一话题?
蒋老师:大量地做定时阅 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 唯一方法。 刘老师:日常英语课堂是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 主阵地。
两位资深教师 之间的激烈争 论:如何提高 学生的阅读理 解能力?
1 2 3
• 帮助学生了解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 • 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 • 设定相应问题的阅读要求,使学生掌握不同问题 的阅读方法 • 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指导,从而掌握相对稳定的、 可以借鉴的体裁分析模式
3. 侧重阅读技能
预 测
略 读
寻 读
精 读
4. 侧重写作技能
• 把文本阅读和写作技巧相结合,借鉴文章进行 写作 • 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佳句欣赏、难句解析、 衔接语运用等分析,开展针对性训练
集合。
教材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我们应当通过文本解读,赋予教材以 全新的生命,使阅读教学更加立体,更 加多元,更加综合,从而提高学生英
语学习的兴趣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现行教材的特点
现行教材话题范围广泛,包含科技、航天、 地理、名人、医学、环保、自然、新闻及 文化遗产保护等各个方面。教材的内容
信息量大,贴近现实生活,有助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