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古语古义疏证
陕西话(关中方言)
陕西话(关中方言)陕西话(关中方言)陕西省境内包含多种方言(关中方言、陕南方言、陕北方言),狭义的“陕西话”仅指陕西中部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所使用的方言,即关中方言或关中话。
狭义的陕西话,即关中方言。
实际上陕西各地方言大有不同,尤其秦岭以南差异很大。
陕南方言就有荆楚方言和巴蜀方言之分,属于西南官话。
陕北地区的方言就属于晋语,而关中方言就独树一帜,不同于陕北、陕南各地的方言。
基本概述陕西关中方言,汉语-中原官话,亦称秦语。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的商州、洛南、丹凤、山阳(部分地区)、安康市汉滨区(部分地区)、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山西运城、临汾(部分地区)、河南灵宝、卢氏、陕州(西部)。
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甘肃天水、庆阳、平凉、陇南(部分地区)、宁夏固原南部。
从分布范围来讲,集中在陕西关中一线;西起甘肃天水一带,横贯关中平原,东到河南灵宝、山西运城一带,北接黄土高原,南伸秦岭北麓,辐射到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周边省区,人口四千余万,是秦腔的标准唱音。
发展历程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
”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
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论文选题参考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古汉语又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一:1、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2、苗族民间异术简史:生成与演变3、学思践悟话修养4、王力《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注释商榷5、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基础6、《渑水燕谈录》科举词汇考释7、郭锡良《古代汉语》中古今字被误释为通假字现象指正8、“心折骨惊”与“骨折心惊”9、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10、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11、转折连词“但是”语法化原因的探讨12、“大学”之名与中国近代大学起源考辨13、想象“春天”的不同方式--古典汉诗与现代汉诗“词” 之差异论14、中国语文辞书的分期问题15、“根据”的词汇化及语法化16、古汉语因动用法初探17、常用词“伐”“斫”“砍”的历时演变18、简析《虚字说》19、比较句的演变研究20、蒙古语“猴”词源考21、《论语》同义词辨析22、语言类重要刊物现状分析23、罗多弼:返回古典24、沧浪亭中思兴亡25、中国社科院发布2016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26、鸡年话鸡--论汉英视角下的鸡文化27、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8、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释商兑29、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30、王力《古代汉语》疑义四则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二:31、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一)32、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二)3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34、莫把成语中两个单音词当成双音词35、现代汉语“好(一)个NP”研究综述36、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37、汉语在古代斯里兰卡的传播38、赵撝谦《六书本义》“古今字”探释39、扬弃推进精益求精--张玉金主编《古代汉语》评介40、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41、“良庖岁更刀,割也”句式考辨--兼论古代汉语的判断句42、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43、“企”、“业”考释及“企业”成词探源44、词语津梁文化渊薮--《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评介45、略谈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下)46、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47、略淡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上)48、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49、洛阳方言词语考释5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5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52、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53、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54、“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55、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56、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57、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58、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兑十则59、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60、《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三:61、副词“直”的语法化62、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63、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64、赵撝谦《六书本义》“记号”探析65、赵撝谦《六书本义》“六书”辩证66、从《汉语大字典·石部》中收字看中国古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67、古代汉语词语注释匡补五则68、“NP+的VP”主谓结构性质的多角度考察69、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70、谈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71、《古代汉语》敦煌文献选录献疑72、古代汉语助词的性质探究7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七月》注求疵74、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75、古代汉语“何……之V”句式探析76、高师院校开设古代汉语第二课堂的探索77、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78、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79、出土文献之于王力《古代汉语》注解疏证80、“古代汉语”“双改”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81、古代汉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82、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83、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84、第十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征文85、基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研究86、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87、王力《古代汉语》古今字注释失误举例88、常用古代汉语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变化89、《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部分抄本句法研究90、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91、由“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谈如何理解名词连用--兼与陆希致《例谈古代汉语连用式名词动用》一文商榷92、浅析古代汉语中两种特殊动宾关系93、论古代汉语中“以前”“以后”的应用94、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精彩的游走95、王力《古代汉语》若干词义商榷96、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97、《花月痕》代词研究98、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99、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100、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问题10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诗律献疑一则102、古代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以《论语》的指代词系统为例103、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史记》注释商榷七则104、古代雄性动物称谓词语历时考察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一:1、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2、《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3、“道”的文化阐释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以《论语》为例5、关于古代汉语绪论的几个问题6、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7、从拉丁语到古汉语--汉译《几何原本》卷一“界说”的翻译分析8、诗语、框架与海外经验--张斯桂《使东诗录》浅论9、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排10、当代文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11、《世说新语》中程度补语的句法和词性研究12、浅析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13、成语、俗语--学习文言文的新途径14、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15、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全球化发展16、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17、古代汉语“远+N”和“N+远”构式的语义与句法历时对比研究18、《论语》同义词辨析19、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20、古代汉语字间关系考察--以“薄”与“迫”“箔”“簿”三字关系为例21、粤方言中的文言字词22、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2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24、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25、始于古代日本的汉语翻译文化26、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27、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28、浅析“些”的古今用法和变迁29、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3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3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32、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33、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34、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二:3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36、论古典诗词中的“拟形”修辞37、八部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比较研究38、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39、《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40、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41、八部古代汉语教材通论文字、词汇、语法对比研究42、《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43、从“日”的语音变化看中原与周边民族神话的关系44、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45、现代汉字中不能纳入六书或三书的情况分析46、评唐兰先生的象形一定是独体字说47、关于“形声”名义的理解48、《说文》假借观分析49、现代简化字中古非繁简字关系类型分析50、《异体字整理表》中古非异体字关系类型分析51、同形字与一般假借字的关系52、《说文解字》的学术渊源与创新53、汉字字典部首演变历史54、通假现象的原因及性质55、中学语文教材注释术语“同”和“通”的使用情况56、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57、论成语意义的引申趋势5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59、古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60、古汉语“于”和“於”字比较研究61、古汉语被动句表示方法的疑难问题62、汉字的文化意蕴例说63、古汉语人称代词比较研究64、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65、从《七略》六分发到《隋书·经籍志》四分发的演变66、《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图书分类法的异同67、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志目录出现的原因68、关于伪书定义的思考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三:69、家谱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70、《昭明文选》的体例及其特点71、清代私家藏书兴盛的原因72、《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与子部儒家类的分类区别73、郑珍郑智同父子《说文》研究综述74、莫友芝与影山草堂藏书75、例庶昌与《古逸藏书》76、严可均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7、《诗经》句首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78、《诗经》句末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79、王念孙的训诂学成就综述80、郑玄的训诂学成就综述81、《颜氏家训》训诂方法述评82、《经义述闻》训诂方法述评83、《汉语大字典》词语误释举例84、《左传》《史记》异文语言浅析85、《世说新语》“某词语”简释86、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87、许慎六书说论评88、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89、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90、“‘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9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9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9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94、形声字起源试论9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96、《说文》省声研究97、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98、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99、通俗文学漫谈100、儒道文学观之比较101、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10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四:103、知音的审美赏评方法104、试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105、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106、汉字形体的演变107、明代“真诗在民间”的提出及其影响108、“六书”性质特点109、会意兼形声问题110、假借字与通假字111、古今字与区别字112、古今词义的变化(现象、原因、规律)113、古今代词的比较研究114、汉语重叠词研究115、古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116、词类活用问题研究117、专书词汇研究;专书语法研究118、专书用韵字研究119、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120、《论语》代词研究121、《诗经》“其”字用法研究122、《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123、陶渊明诗韵部研究124、菏泽方言词汇研究125、古代汉语词语注释匡补五则126、成语文言词义研究127、谈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128、古代汉语助词的性质探究129、《论语》宾语前置句的研究130、梅县话派生词研究131、秦汉魏晋时期汉语汉字在古代东北的传播--以高句丽为考察中心132、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133、古今字关系探究134、试析《论语》中“之”字的助词用法135、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136、“古代汉语”“双改”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五:137、浅论成语的存古现象138、古代汉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39、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140、基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研究141、论古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是时”142、论古汉语变义复词14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论的汉语表达系统144、古汉语“也、矣、乎”等词的基本功能是表示语气145、《东轩笔录》双音形容词分析研究146、浅析宁化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147、古代汉语量词“两”研究148、从汉语之特质反思中国当代文学149、常用古代汉语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变化150、《水经注》介词研究151、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152、中古汉语选择复句研究153、武汉方言中濒危俗成语例释154、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照下的中英古典诗歌研究155、浅析古代汉语中两种特殊动宾关系156、论古代汉语中“以前”“以后”的应用157、《世说新语》倾向性分析158、先秦复音词研究综述--兼谈《孙子兵法》的合成复音词159、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精彩的游走160、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作用161、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162、《元曲选》宾白感叹句研究163、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164、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问题165、指人联合式名词的语素序列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166、古代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以《论语》的指代词系统为例167、唐宋仿古文言中的第一人称考察168、论咸宁方言词汇的特色169、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史记》注释商榷七则170、关于中国古文字与日语汉字词词义关联的研究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1、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存现句偏误分析及研究2、对外汉语文化传播中的茶文化传播研究3、汉语有标条件复句的应用研究述评4、浅谈汉语作为二语的分级读物的编写5、新时期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6、面向初、中级使用者的外向型汉英词典检索方法新探究7、“起来”的语法化和习得过程的关系分析8、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及对策9、越南留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运用偏误分析10、关于编写针对蒙古国学生汉语语音教材的建议11、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探析12、对外汉语中的汉英双宾句句法结构对比分析13、现代汉语同义单双音节副词的语频和共现探究14、国情文化视域下我国对外人文交流的现状与反思--基于孔子学院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比较研究15、从会话含义理论看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会话编写16、汉语教材中“什么”否定用法的编写建议17、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汉语类图书“走出去”的思考18、“中国梦”指引下的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传播19、论来华医学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20、汉语国际传播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21、蒙古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22、俄罗斯对外语言传播策略启示23、汉语二语者写作中的高频动词使用研究24、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茶叶翻译方法的影响分析25、跨文化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26、对蒙古国学生汉语声母韵母教学的切要、偏误分析及习得顺序27、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写作的调查与分析28、初高中年级留学生习得汉语反语的偏误研究29、改革拼音规则利于入境游发展30、从类型学看东南亚学生汉语结果补语习得--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31、大数据视角下的汉语驱动学习研究32、汉日马文化意象对比研究初探--以成语、谚语为分析对象33、网络语言中汉语拼音文字的使用及其规范化问题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二:34、论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渗透--以惯用语为例35、基于语境视角下的科学共同体学术传播语言选择36、从偏旁部首的含义看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37、“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语言文化对外传播特点浅析38、跨文化交际理论下对中国菜名翻译的研究39、留学生初级阶段汉语学习偏误浅析--量词运用40、语法教学的新思路--《三一语法》读后41、现代汉字的象形特点与现实意义42、汉语虚拟位移建构的认知机制研究43、《现代汉语词典》单音词编纂问题刍议44、湖南汉语国际推广现状与策略研究45、初级阶段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及策略46、韩国零基础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及教学策略探讨47、概数助词“来”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探析48、汉语国际教育视阈下中国国情以及“敏感话题”的对外阐释49、双语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50、中外社交礼仪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51、影响字母词语汉化的因素及研究现状52、意大利华人青少年汉语语言态度及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以米兰ZAPPA高中为例53、现代汉语“不用说”的构式研究54、汉语不对称现象类型及其成因的潜显阐释55、基于语料库的“罢了”“而已”语篇功能比较分析56、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态势及有关思考57、探究非语言行为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作用58、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融合问题研究59、基于翻转课堂的对外汉语学习平台的设计60、对外汉语出版物的海外传播困境及对策61、对外汉语儿童分级阅读研究62、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课堂互动模式研究63、对外汉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非个体因素研究64、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研究65、对外汉语综合教材中的文化词语研究66、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补充材料选取研究67、对外汉语课堂互动中教师反馈语的礼貌策略研究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三:68、对外汉语教材中成语英译问题分析及对策69、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70、基于网站构建和运营视角的对外汉语网站分析71、基于课堂观察的对外汉语课堂交际性量化研究72、对外汉语课堂纠错反馈有效性研究73、对外汉语初级教材语法项目选取及编排研究74、论网络教学资源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应用价值75、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课中的文化因素研究76、论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77、对外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课堂行为比较研究78、对外汉语综合教材中的汉语文化词语研究79、试论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师的作用80、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文化炫耀现象研究81、论对外汉语培训师的角色转换82、中韩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版块的对比研究83、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多维释义模式研究84、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的话语标记语编写设计研究85、韩国初级汉语综合课堂中流行文化引用策略研究86、对外汉语中的多方位语言输入87、对外汉语学科的性质和特征88、浅析对外汉语中华才艺书法课程的学科定位问题89、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红楼梦》90、中小学生书面语表达中的语体转换分析91、母语者和留学生汉字变形部件的认同对比研究92、基于语料库的单一动词句法框架研究及二语习得考察93、二语学习者词汇的理解性知识和产出性知识实证性研究94、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字课中的渗透95、“一带一路”战略下汉语对外传播的SWOT分析96、对外汉语课堂留学生中性行为分析97、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98、韩国留学生“了”学习得的中介语分析99、现代汉语“了”字句学习偏误分析及对策100、汉语成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四:101、汉语委婉语的用语特征102、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比103、汉语数词的文化蕴义104、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105、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06、论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107、试析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中的一些文化误差108、跨文化交际与肢体语言109、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110、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111、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心理研究112、学习动机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113、论社会礼貌原则的民族性114、中外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115、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内涵中的体现116、中外文化禁忌语比较117、中西方姓名宗法与宗教信仰异同118、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与语用失误119、从十二生肖中看中外文化对比及翻译策略120、中西文化视野下的汉英广告语比较121、从楹联艺术看中韩文化交流122、从古代瓷器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123、外国学生汉语听力偏误分析124、汉语和英语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125、汉语和英语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126、汉语何英语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127、汉语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128、汉语和韩语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129、汉语和韩语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130、汉语和汉语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131、汉韩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132、“太”作程度补语时的特征分析133、从认知角度看虚词“与”的语法化134、现代汉语外来词的规范化。
_史记_中所见的关中方言词语_曹强
《孔子世家 》:“郑人 或谓子贡曰:`东门有 人, 其颡似尧, 其项类皋陶 , 其肩类子产, 然自要以下不
及禹三寸 , 累累如丧家之狗。' ” [ 1] (P1921) 此例颡、项 、肩并举 。 “颡 ”训释为首 , 关中方言
仍然保留 。[ 4] (P45-46)“项 ” 意为脖子 。 《说文 》 “项 , 头 后也 。”桂馥《说文解字义征 》:“头当为颈 ”, 段玉裁 注“ 颈、项者浑言则不别 ”。 《广韵 · 讲韵 》“ 项, 颈 项。”《史记》 “项 ”共出现了 860 余次, 除 4例外其 他或训为姓氏 , 或训为国名。 这 4例为:《张丞相列 传》 “昌尝燕时入奏事, 高帝方拥戚姬, 昌还走, 高帝 逐得 , 骑周昌项, 问曰 :`我何如主也?' 昌仰曰:`陛 下即桀纣之主也 。” [ 1] (P2677)“骑周昌项 ” 意为骑在周 昌的脖子上。 《魏其武安侯列传 》“ 籍福起为谢 , 案 灌夫项令谢。 夫愈怒, 不肯谢 。” [ 1] (P2849)“ 项” 即脖子 的后边, 《汉语大字典》以此为书证 。 释义与脖子有 关。 《酷吏列传》:“ 至若蜀守冯当暴挫 , 广汉李贞擅 磔人 , 东郡弥仆 锯项, 天水骆 璧推咸 , 河东 褚广妄 杀。” [ 1] (P3154)“项 ”意为脖子。 《左传 》 《汉书》诸书亦 有此例。 《左传· 成公十六年 》“ 王召养由基 , 与之 二矢 , 使射吕锜 , 中项。”杨伯峻注 “ 吕锜 被射中颈 项。”杨注以“ 颈项”释“项 ”。
绌
《赵世家 》:“ 夫剪发文身 , 错臂左衽, 瓯越之民 也 。 黑齿雕题, 却冠秫绌, 大吴之国也 。” [ 1] (P1808)
裴骃《史记集解 》引徐广曰:“ 《战国策 》作 `秫 缝 ' , 绌亦缝紩之别名也。”绌即缝紩之别名 。 《玉篇 · 糸部 》:“绌 , 紩也 。” 《广韵 · 术部 》:“绌 , 缝 也。 竹律切 。”《集韵· 术部 》:“缝谓之绌。 竹律切 。”均 释为“缝 ”义 。 此义在 《史记》中一见 。 “绌 ”作缝之 义。
《喻世明言》中的关中方言词语举要解析
The Analysis of Guanzhong Dialects in Yu Shi Ming
Yan
作者: 石晓博
作者机构: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出版物刊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喻世明言》 关中方言 词语解析
摘要:周秦时代的雅言、西汉时期的通语、隋唐时候的官话,都是以当时都城的所在地关中地区的语音、语汇、语法为标准的。
而雅言、通语、官话是当时的共同语。
关中方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几个朝代的准普通话。
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是用关中方言撰写的。
因此,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的语音、词语、语法。
明代小说《喻世明言》也不例外,对《喻世明言》里所能够见到的关中方言词语予以解析,以说明关中方言对古代汉语词语的传承特点。
关中话与古汉语专家发声
关中话与古汉语专家发声关中话,又称陕南话,是指在陕西省中部地区使用的方言。
在陕西境内,关中话又分为南北两种。
南关中话主要分布在汉中、宝鸡、渭南等地,而北关中话则分布在宝鸡以北的榆林、铜川等地区。
关中话是一种独特的方言,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例如,在关中话中,有许多普通话中没有的词汇,比如“噶”、“底料”等。
同时,关中话中的语音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莫”、“磨”、“摸”在普通话中读音相同,而在关中话中则有明显的区别。
除了关中话,古汉语也是一门独特的语言。
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主要使用于汉朝至清朝之前的文献中。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都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古汉语中,很多现在的汉字读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比如“将”字在古汉语中读作“jiàng”,而意思则是“领导军队”。
关中话和古汉语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关中话自古以来就是在陕西中部地区流传的方言,而陕西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因此,许多古代文献中的语言就是以关中话为基础而形成的。
在关中话和古汉语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例如,在关中话中,“哪”字读音为“nǎ”,而在古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读音,“那”字读音为“nuó”。
同时,在词汇方面,关中话中也有许多和古汉语相似的词汇,比如“贰”、“肆”等。
此外,在语法上,关中话和古汉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动词的时态、语气等方面。
因此,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文化的学者来说,熟悉关中话和古汉语都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通过了解这些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内容和含义。
同时,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关中话和古汉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体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陕西的文化和历史。
关中话和古汉语都是非常独特的语言形式,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和重视这些语言的学习和研究。
王力《古代汉语》字形字义疏证数则
王力《古代汉语》字形字义疏证数则作者:***来源:《现代语文》2020年第07期摘要: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汉语》,是一部颇具权威性的古代汉语教材。
但由于全书卷帙浩繁,不免存在些许差错和不足。
该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和校改,补苴了不少疏漏,日臻完善,但仍有可商之处。
因此,关注该书在字形字义解释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疏证,可以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王力《古代汉语》;字形字义;疏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颇具权威性的古代汉语教材。
该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和校改,补苴了不少疏漏,日臻完善,但仍有可商之处。
本文主要是以《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册中的常用词部分为例,对部分例字的字形字义解释欠妥之处略加辨析,作疏证数则,以就教于方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字形字义的辨析主要是依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季旭升的《说文新证》,并参考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向这些专家学者一并表达谢意。
1.反该书对“反”字的解释为:(一)翻转,颠倒。
引申为相反,对立。
(二)造反,叛乱。
(三)回来。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引申为退还,归还。
又为反省。
[1](P46)按:该书的解释没有涉及“反”的本义。
《说文解字·又部》:“反,覆也。
从又,厂反形。
:古文。
”[2](P59)许慎认为,“反”字的本义为反覆。
再来看“反”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反”字从商代甲骨文到晚周金文再到西汉小篆,形体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具有一致性,都是从厂、从又的会意字。
从字形角度来看,“又”为手形,“厂”为山崖石岩,其语义应为人以手攀援山崖。
季旭升对“反”字的释形是:“甲骨文从厂、从又,厂者山石厓岩,谓人以手攀崖也。
即扳之本字,义同攀……扳之过则有反意,反覆当为引伸义。
”[3](P206)李守奎先生曾对“反”字的构形及语义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是手毁“厂(即崖之象形)”,崖土坠落之象,所以,毁坏当是其本义,“又”突出手爪,或与这个本义相关……以手毁崖,崖土从崖体叛离,所以叛离是其常见的另外一个意义……“”“反”字的意义一贯,这两个字的形音义关系为我们了解“反”字的构形提供了线索。
2024年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38、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39、《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
40、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
41、八部古代汉语教材通论文字、词汇、语法对比研究
42、《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
43、从“日”的语音变化看中原与周边民族神话的关系
44、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
29、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
3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
3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
32、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
33、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
34、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
3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
36、论古典诗词中的“拟形”修辞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3
12.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2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1、粤方言中的文言字词
大俗大雅的关中方言
大俗大雅的关中方言很多人觉得陕西话土气,生顶冷噌,难登大雅之堂,其实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秦统一了文字,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大融合,更促使了关中话的发展,唐代达到鼎盛。
上至皇帝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国外使节均说关中话。
也就是说从秦到唐,关中话是标准的“普通话”。
关中方言是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中原官话,代表方言为西安方言,分为东府话和西府话。
前者包括西安市、渭南市、铜川市、咸阳市大部、商洛市下属商州—洛南—丹凤—山阳及延安市的黄龙—洛川—黄陵—富县一带;后者包括宝鸡市、甘肃天水、庆阳、平凉和宁夏固原市。
虽然那时的关中话和现在的关中话有一定区别,但关中方言和古汉语还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史记》等文化典籍以及唐诗,可能以关中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如唐代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按关中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
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
”其中的测、黑、色、得,用关中话读cei、hei、sei、dei 全诗才能押韵。
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
”关中话“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
再如,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
”诗中的“科竹”,就颇今人费解。
可是,将“砍”、“砍伐”之义说成“科”,在关中广大地区却是随处可闻的。
律诗的第二三联要对仗的,所以“科”一定是动词,因而这样理解也是有道理的。
八百里秦川,集居着黄皮肤的汉民族,他们勤劳善良,性格耿直、倔强,“咥[dié]的是羊肉泡,吼的是大秦腔,喝的是西风酒”,这个“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陕西方言里的古语
陕西方言里的古语提到陕西,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茫茫黄土的高原、包着白毛巾的西北大汉,连带着陕西话,都觉得土土的。
历史上,西周秦汉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政权在西安建都,自西周开始,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关中方言也被称为“雅言”,就是周王朝的官话,其语调发音有高雅、风雅、大雅脱俗之意境,清丽、悦耳动听。
周朝全面普及这一语言,统一通用的文字和发音标准,人人学范,说雅言就是当时附庸风雅的流行风尚。
彼时,这一“中国最早的官话”东扩最远到达山东,而孔子读书授课说的也是雅言,大体相当于今天的陕西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抱孩子不说抱,说“携”,口中没味不说没味,说“寡”,即使骂人滚开也不说滚,说“避”。
“好~没嘛达!咱咥泡馍去!”“没嘛达”就是没问题,OKOK!吃饭此等寻常小事,在陕西话里用的是“咥”,咥(die)饭,在《辞海》中,咥就是咬的意思。
《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咱西安可好久没有下过真大滴雪啦!真是嫽扎咧!”敲黑板~~ 嫽扎咧”是陕西方言中最经典的一句口头语,表示好极了,很爽,很不错的意思,学会这一句,你大可以假装半个西安人横行街头了。
此处的“嫽”(liao)就是美好的意思。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在陕西话中与其类似的是“嫽滴太”、表示好得很,美得很。
而程度加深此处的“嫽”(liao)就是美好的意思。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在陕西话中与其类似的是“嫽滴太”,表示好得很,美得很。
而程度加深,更好则谓之嫽滴太太!来跟我念:嫽扎咧!嫽滴太!嫽滴太太!“身上不婵合,瞀乱得很!”婵(can)指人的脾性、心肠、样貌好。
《说文》:“婵娟,态也。
又凡物有色态曰婵娟”。
依此看来,这般样貌脾性色态都好的“婵娟”。
而婵合(can huo)就是舒服,巴适的意思。
瞀乱(mao luan)就是不舒服不合适心烦意乱之意。
《文选·宋玉<九辩>》:“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陕西关中方言的消失已不可逆转,列举部分方言词汇及发音
陕西关中方言的消失已不可逆转,列举部分方言词汇及发音陕西关中方言正在快速消失。
目前仅一些老人还在使用关中话,年轻人词汇及发音受普通话影响较大,词汇量不断减少,使用频率不断降低。
预计关中方言很快将会难寻踪迹。
关中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其消失对我国的文化是一种缺憾。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即三千多年前周朝在丰镐建都开始,丰镐地区的语言即关中话就成为官话即雅言。
秦汉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使关中话影响到全国各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
关中方言缺少重视,其消失已不可逆转。
客家地区广泛流传“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广州政协委员也提出保护粤语。
如今秦人不断的去方言化,这个和经济文化有关,本人也无可奈何,只是在消失之前对祖祖辈辈使用的语言做以记录。
大力推普是造成关中方言消失的直接原因。
此外还有根植于心的方言歧视,大家认为方言很土,难登大雅之堂,在学校说方言会被同学嘲笑。
其次两个都会流利关方言的人却用普通话交流。
相对于普通话来说,方言发音是错误的,不利于学生考试,所以大家讲方言发音就会向普通话去靠。
因为纯正关中话外地人听不懂,所以影视作品以及陕籍艺人一般也使用“普陕”。
关中话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使用人数超5000万。
东起河南灵宝,西到甘肃天水一带,北接延安,南伸秦岭北麓。
包括西安市、渭南市、铜川市、咸阳市、商洛市下属商州、洛南、丹凤、山阳、柞水等县;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等;山西运城;河南灵宝一带。
以及宝鸡市、甘肃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和宁夏西南部。
关中话词汇量非常大,仅整理到一部分。
有一些字词写法不易考究,取与普通话同音字代替。
1、让(rang4),责备的意思。
《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
”2、瓤(rang2)人,戏耍嘲弄的意思。
《信灵君窃伏救赵》“魏公子让信灵君曰”3、毕(bi3),意思为完。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4、挕(jie2),打的意思。
关中话唐朝标准语
关中话唐朝标准语关中话,又称陕西话或华中官话,是指中国陕西省地区所使用的方言。
作为汉语的一种分支,关中话在历史上曾被唐朝确定为标准语。
本文将介绍关中话在唐朝时期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唐朝时期的关中话概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汉语演变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唐朝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关中地区,因此关中话也成为了当时的官方语言。
关中话当时被视为唐朝王朝的标准语言,传遍天下。
二、关中话的语音特点1. 声调:关中话的声调相对平坦,有的甚至完全平调,与其他方言差异明显。
2. 声母:关中话的声母较为丰富,与现代普通话有所不同。
例如,“莫”、“归”等字在关中话中有发音为“mo”、“gui”的特点。
3. 韵母:关中话主要有开合、齐齐二韵母,与其他方言有较大差异。
例如,“白”字在关中话中读作“pei”而非“bai”。
4. 轻声:关中话中的轻声使用频率较高,与其他方言存在差异。
例如,“她”字在关中话中读作“t’o”而非“ta”。
三、唐代关中话的影响1. 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作为官方标准语言,关中话成为了政治、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媒介。
唐代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关中话,丰富了文学表达方式。
2. 各地流行:由于关中话是唐朝的官方语言,随着唐朝的统一,关中话在各地流行开来。
不仅在关中地区,其他地区例如江南、北方也广泛使用。
3. 对后世影响:关中话在唐朝时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唐朝时期的文化和文学作品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话也因此对后世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关中话的现状尽管关中话在唐朝时期曾经是官方语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汉语的标准语言地位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现代关中话已经与普通话产生较大差异,有许多方言特征逐渐消失。
然而,关中话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仍然在陕西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并保留了一定的特色。
尤其是在当地民间文化、戏曲和传统习俗中,关中话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结:关中话作为唐朝时期的标准语言,在中国语言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中方言特征词举例
论文导读::可见“端直”是由两个字义相同的字构成的关中方言特征词。
关中方言特征词举例。
论文关键词:关中方言特征词一、关中方言的范围“关中”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具体的范围历史上大致有三种说法:第一、徐广说,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关中阻山河四塞,地饶肥,可都以霸”,《集解》引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东北王垛村,战国秦置。
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战国秦置,公元前207年刘邦由此关入秦。
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交通孔道,为古代军事必争之地。
萧关在宁夏固原县东南,为关内通往塞北的交通要冲。
第二、潘岳说,见于所著《关中记》“东自函谷,西至陇关。
”陇关,在今陕西陇县西陇山东坡上。
第三、胡三省说,见于《资治通鉴》(秦二世皇帝二年)“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临晋关,在今陕西大荔县城东黄河西岸,战国魏置。
它扼蒲津渡口语文教学论文,历代倚为秦晋间重险,历史上出兵河东河内均从此关,渡蒲津,达蒲州。
三种说法,均以函谷关为东界,但西、南、北则有异。
不过,他们界定的关中范围和今天的关中盆地范围大致相当。
关中方言片包括整个关中盆地,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关中盆地,其范围大小与古代的“关中”相当。
由此可见,关中方言片除了渭河平原以外,南面包括陕南商洛和安康两地区的部分县市;西面包括豫西陕县、灵宝、卢氏等地和晋西南汾河谷地数十县;北面包括陕北南部的五个县;西面包括宁夏固原地区东南、甘肃平凉和庆阳地区。
二、关中方言中的特征词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关中方言的特征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承词、创新词、变异词(一)、传承词即从古代汉语中直接继承的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不再使用,但是在关中方言中仍然使用。
乡党:关中人把乡里乡亲称之为“乡党”,外地人一般不这么叫。
其实乡党这个词很古老,《论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恂恂,恭顺貌。
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也许,许多年轻人认为,陕西话土里土气,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在这块历史宝地上,陕西话得天独厚,博大精深。
包括西府方言在内的关中方言,更是被称作“雅言”现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宝鸡及咸阳西部部分地区)和东府方言(西安、渭南、铜川及咸阳大部)。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
”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
现宝鸡本土的陕西西府方言为最接近周礼之雅言的语言,另外西府还是我国传统戏剧——秦腔的发源地。
西府方言西府方言(Xifu Dialect in Shaanxi)属关中方言,为周朝国语、雅言。
范围包括宝鸡市的三区九县及咸阳部分地区,至今西府方言仍保留有古老浓重的口音,如下(xià ,西府方言读hà )、重(zhòng,西府方言读cheng)、坐(zuò,西府方言读cuo)、小(xiǎo,西府方言读suī,同碎)、白(bái,西府方言读péi)、猪(zhū,西府方言读zhi,同彘)、如(rú,西府方言读rí)、去(qù,西府方言读qi)、拿(ná西府方言读lá)、色(sè,西府方言读sěi)等,些许人认为难听,但其实它为古语,否定它等于否定自己。
《诗经》等著作用它读才是原味。
历史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字词罗列关中方言的字音词语拥量浩大,仅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不下百条,一些口头话音字词常用常说但难写难读,大致罗列出来以飨读者,字义力求准确;有些生僻字词出自古文典籍或方言考释,在常用词典中难以寻觅,特加以注音或取以谐音,用关中方言口语来念都很熟悉:头:?(sá)看:?(sao)啥:啥(sā、sà)聊:谝(piàn)好:嫽(liáo)坏:瞎(ha)下:下(hā)大:?(tuo)小:蕞(suī)别:嫑(báo)拿:拤(qia)抢:?(diao)跳:?(biē)粗:壮(zuāng)鸟:雀(quo)呆:痴(cí)傻:?(gua)笨:悗(mēn)犟:犟(gāng)倔:?(ceng)凶:横(hēng)、歪(wai)那:那(we、wu、guo、lei、nei)暴雨:白雨(béi yù)太阳:日头(ш tou)额头:额颅(ngei lou)眼睛:眼窝(ηiàn wo)玩具:耍活(fà/suà huo)棉鞋:窝窝(wò wo)馒头:蒸馍(zheng mō)烧饼:饨饨馍(tún tun mō)马甲:甲甲(jiā jia)瘦子:干猴(gan hóu)老乡:乡党(xiang dàng)传言:言传(nián cuan)昨天:夜儿个(yē ш ge)去年:年时儿(niān s ш)夹菜:拈菜(nian cāi)、扌刀菜(dao cāi)吃饭:食饭(dié fān)、咬咀(ηiào za)还行:傍肩儿(bán g ji er)完成:停当(tíng dang)帮忙:搭手(da sho^u)把握:括摸(kuō me)找:寻(xín)收拾:??(da^ zhei)细心叫细厢慢性叫暮囊舒服叫?(chan)活自在叫倭也挠痒叫胳搂怕痒叫害咬(niao)抓紧叫逮紧狭小叫窄掐跺脚叫弹脚蹲下叫挌蹴站住叫?(nou)住跟上叫厮干一起叫一搭儿使劲叫鼓劲漂亮叫忒色行了叫罢咧弯了叫跷咧绕路叫院路哆嗦叫颤颤二胡叫弦弦哪里叫嗄(a)哒那里叫唔儿或唔哒不行叫没(mo)向不和叫不卯不服叫不摔(fai)难看叫伤眼眼谗叫搡眼粗心叫毛糙人蛮叫生生利索叫麻利麻烦叫麻眼站开叫趔开走开叫搧远滚蛋叫诘(jie)哇磨蹭叫跐偎差点儿叫西乎儿讨厌叫撩乱啰嗦叫迁翻心烦叫缪(mu)乱折腾叫返乱烦乱劲大叫泼翻闹人叫闹活训人叫墩嗒吝啬叫啬皮讽刺叫嚷(rang)人挖苦叫咳臊吵架叫绊嘴关系好叫坚钢生硬叫干板儿哄人叫编凯子胡说叫胡粘(ran)虚张声势叫扎势嚣张霸道叫骄豪非尊非理叫骚轻为人轻佻叫花搅纠缠叫搅缠打入叫挕(die)人挨打叫佴(nai)打滑稽叫?凇(guang song) 坏蛋叫黠?(song)讹人叫挴(mei)人骂人叫日绝惹事叫招祸蛮干叫生整或硬整没问题叫没(mo)麻哒没眼色叫没(mo)眉(mi)眼和不来叫搁不来不理会叫不招识够不着叫亘(gen)不着有办法叫有窍道有钱有货叫攒万东西多叫万货稠光脚板叫精脚(jue)片刀具刃口锋利叫鏒(can)活逗急了叫惹懆咧完蛋了叫毕失咧弄坏了叫悖毁咧或失塌咧瞎胡来叫胡饰诡巴结人叫舔尻(gou)子怕马屁的人叫尻(gou)子客不通情理胡搅蛮缠的人叫麻米子乱七八糟叫尕达(da)马西……好东西叫乃个儿奶奶叫婆父亲叫达父亲的兄长叫伯(bei)父亲的弟弟叫碎达碎爸自己辈分以上的长辈统称先(xiyang)人情况好叫美得很笨蛋叫俛种多嘴叫马槽出了个驴嘴滚开叫避(pi) 避远闪远注意:词条中:“玩具叫耍(fa)活 ( 渭北口音是shua) ”的内容有一定误区。
关中方言词语疏证
关中方言词语疏证
郭芹纳
【期刊名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正> 陕西关中,左殽函,右陇蜀,地势形便,沃野千里,自古号为天府。
周秦汉唐建都于此,而时逾千载,久为文化中心之地。
周代西都之音,关中之语,世以为即系“雅言”。
其对全国各地之语以重大影响,自是势所必然(“五方之音”,自然也会对它有所渗透)。
尔后屡经剧变,迨及金元,更与“北言话”趋于同步。
故今之【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郭芹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
【相关文献】
1.《老残游记》中的关中方言词语 [J], 石晓博
2.李芳桂戏剧《香莲佩》关中方言词语释读 [J], 韩佳蔚
3."这搭、那搭、哪搭、兀搭"疏证--关中方言词语疏证之二 [J], 郭芹纳
4.李芳桂剧作所见关中方言词语汇释 [J], 孙立新
5.陈忠实作品中关中方言词语例释 [J], 孙阿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关中方言
陕西关中方言关中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北方言区。
它和普通话比较,语法结构和大部分字音基本相同,腔调多有变异,发音较普通话咬字重、声音短促,调低沉。
关中方言词汇中保存不少古语,如吃饭为“咥”,差一点儿为“玄乎”,说话叫“言传”,合适叫“谄”,抽时间为“刁空”,春节文娱活动为“社火”,衣服为“衣裳”等。
关中方言词汇中有不少特殊词汇。
如叫虹为“降”(jiàng),冰雹为“冷子”,太阳叫“日头”,天旱为“天干”,今日为“今个”,后天为“后日”,一段时间为“一向”,一会儿为“一时时”,叫公猪为“伢猪”,母猪为“草猪”,蝈蝈叫“蚂蚱”,蟋蟀叫“蛐蛐”,蚯蚓叫“曲伸”。
喜鹊叫“鸦鹊”,麻雀叫“搜子”,玉米叫“包谷”,红薯叫“红苕”,厕所叫“茅子”,宅基地叫“庄子”,热水瓶叫“电壶”,剩饭叫“烫饭”,煎饼叫“薄饼子”,馒头叫“蒸馍”,花卷叫“油旋馍”,吃早点叫“打点”,吃零食叫“吃零碎”,吃晚饭叫“喝汤”,游玩叫“逛”,在近门之户间游叫“串门子”,也称“游门子”,乘凉叫“歇凉”,大小便叫“解手”,说闲话叫“谝闲传”,收拾叫“拾掇”,追赶叫“撵”,故意和人争执叫“抬杠”,指示较远的处所为“哪达”指示较近的处所为“乌达”,这里为“这达”,上面为“上头”,下面为“底下”,里面为“里首”,外面为“外头”,怎么样为“怎个向”,差一点儿为“争点点”,难对付为“难缠”,不讲情理为“麻眼”,有问题为“麻达”,骗人为“哄人”,低下为“低耷”,有意作弄别人为“失弄”,好为“嘹”、“嘹的太”,“嘹扎啦”,实在为“瓷实”,聪明为“灵醒”。
口语中肯带“。
在称谓方面,称丈夫为男人、掌柜的,称妻子为女人、屋里人,农民为乡里人,伯父为伯,伯母为老妈,叔父为叔,也称大大,后辈为后人,祖先为先人,夫妻俩为两口子,坐不住的人为尻子尖,什么也不怕的人为愣娃,二杆子,脑子不健全的人为不够成、瓜娃,小偷为贼娃子、绺娃子,调皮鬼为拐蛋,做事不踏实的人为溜光锤,不讲道理的人为麻糜子,输理者为丢子笋。
《方言》“散杀也”疏证
推而远之也” ; 《 礼记 ・ 奔丧》 “ 无服而为位者, 唯 嫂叔” 。 卢文招谓“ 散” 当为“ 服” , 应即本此。儒家特别 重视叔嫂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 在《 礼记》 中还有许多特别规定, 例如《 曲礼上》 “ 嫂叔不通问” , 《 杂记 下》 “ 嫂不抚叔, 叔不抚嫂” 等。研究者指出, 儒家之所以重视叔嫂之大防, 是为彻底铲除原始社会遗留
2《 方言》 “ 散, 杀也” 新来自 文章要讨论的 这条记载见于《 方言》 卷三: ( 1 ) 虔、 散, 杀也。东齐日散, 青徐淮楚之间日虔。 其中“ 虔” 字作杀伐、 贼害讲, 并不仅限于在青徐淮楚之间使用, 也通行于汉代其他方言, 例如《 方言》 卷 “ 虔, 杀也。秦晋之北鄙、 燕之北郊、 翟县之郊谓贼为虔” ; 并常见于先秦古文献, 例如《 左传》 成公十三 年“ 芟夷我农功, 虔刘我边陲” , 杜预注“ 虔、 刘, 皆杀也” ; 可见其是一个不怎么具有方言色彩的方言词,
语言科学
2 0 1 7年 1月
必非以守奉祭祀也。( 《 墨子 ・ 非儒下》 ) 此例是于省吾( 2 0 0 9 a : 3 5 0 ) 最先找到的, 他说: “ 卢文昭谓 ‘ 散’ 当为‘ 服’ 。按卢说非是。《 方言》 : ‘ 散, 杀也。东齐E l 散。 “散 杀’ 一声之转。《 仪礼 ・ 士冠礼》 ‘ 德之杀也’ , 注: ‘ 杀, 犹衰也。 ’ 兄弟之 妻奉其先之祭祀弗衰, 则丧妻子三年, 必非以守奉祭祀也, 言妻子死, 有兄弟之妻, 奉其先之祭祀弗衰, 则
陕西方言中的古汉语痕迹
语言与文化结课论文题目:陕西关中方言的古汉语研究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班级: 20093 学号: ********** *名:**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通过方言反映出来。
一些人认为方言土气,特别是农村方言,殊不知我们的古代文化和古文字就是在方言中保存了下来。
陕西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
本文将以关中方言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关中方言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方面追寻保留在方言中的古汉语的痕迹关键词:关中方言古汉语一、文献综述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又是民族文化撞击和融合的前沿。
正是这个原因,和陕西文化的流变一样,陕西方言的发展也较为复杂。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把陕西境内的方言研究作为陕西文化整合和分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给予很大的关注,在陕西方言研究中,既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历史的分析,既有对区内方言类型的探讨,又有对语言与共同语对应规律的归纳。
因此,一步陕西方言研究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陕西方言发展的脉络,了解陕西文化。
陕西农民所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一些人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
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许多古代建筑已灰飞烟灭,人民经历了一次次屠杀,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会得一留存。
有人只注意到写在书上的历史,文物中的的历史,其实陕西方言更是活着的历史,动着的历史,由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农民传承着的文化遗产。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
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6,2008(总第112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Serial N o 112[收稿日期]2008-03-31[作者简介]任永辉(1983-),男,陕西凤翔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
关中方言古语古义疏证任 永 辉(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1)[摘 要] 关中方言中存在大量的古语古义,对这些古语古义进行疏证,既有利于汉语方言的研究,了解方言形成的历史时代和复杂过程,也有利于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为研究汉语史提供资料。
[关键词] 关中方言;古语古义;疏证[中图分类号]H 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08)06-0029-03陕西省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都建都于此,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在此留下了丰厚的积淀和深远的影响。
现在存活于关中方言中的古语古义,就是其文化影响的一个方面,对这些古语古义进行疏证,既有利于汉语方言的研究,了解方言形成的历史时代和复杂过程,也有利于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为研究汉语史提供资料。
以下略举数例,对关中方言中的古语古义加以解释。
1.熬煎关中方言表示 痛苦之极而有了忧虑、忧伤 之义。
!清平山堂话本∀: 二怕家眷受熬煎。
!桃花扇#题画∀: 熬煎才待转,嫩花枝靠着疏篱颤。
!来生债∀第一折: 无钱君子受熬煎,有钱村汗显英贤。
!红楼梦∀第三十回: 外面既是这样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
秦腔!三滴血#叙亲∀: 姐姐不要熬煎,这你给咱家做媳妇儿哩,就是以后进厨房不洗手也不要紧。
2.把捉关中方言表示 拘束、不舒服、不自如 等意思。
韩愈!论盐法事宜状∀: 优恤粮科,严加拔擢(把捉)。
陈亮!又甲辰秋书∀: 曹孟德本领有跷欹,便把捉天地不定,成败相寻,更无着手处。
吴澄!敬铭∀: 把捉于中,精神心术;检束于外,形骸肌肉。
3.麻利也作 麻力 ,关中方言表示 行动快当利索 。
!老残游记∀第四回: 玉大人官却是个清官,办案也实在麻力,只是手辣些。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 看不出来,你出门没有几时,就历练的这么麻利了。
4.脖项关中方言指脖子, 项 音hang 。
元曲!黄鹤楼∀第二折: 那匹马紧不紧,疾不疾荡红尘一,风吹起脖项上降毛缨一似火燎。
!醒世姻缘传∀第三回: 也就搂了脖项,睡熟去了。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宝玉便把脸凑在脖项上,闻那香气。
5.抄手即袖手,用于表现人的悠闲或畏寒神态。
!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九回: 素姐两手肿烂,左手扯不得缰绳,右手拿不得鞭子,抄了手就如骑木驴的一般。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难道抄了手坐着饿死不成! !水浒传∀第三回: 酒保抄手道:∃官人要甚东西,分付买来。
% !施公案∀第一百四十四回: 俗话说:∃抄手问贼,谁肯应呢?% !单刀会∀第二折[正宫端正好]: 我如今抄定两只拿云手,再不出麻袍袖。
6.大剌剌又作 大拉拉 ,表示 大模大样、满不在乎 。
!醒世姻缘传∀第八回: 大晌午,什么和尚道士敢打这里大拉拉的出去。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忍着只作不睬,只是大剌剌教徒弟们对局。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 只见门外两个公人,大剌剌的走将进来。
!水浒传∀第九回: 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
7.倒头关中方言指人去世,因人死气断则头歪倒一边,故谓死亡为 倒头 。
!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 见婆婆倒下头,倒跑的家去了! 第七十四回: 对着替你合小春子,小各子念倒头经,超度你三个亡灵。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为此日夕算计,结交官府,只要父亲一倒头,便思量摆布这庶母、幼弟,占他家业。
!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四回: 既倒了头,还不守灵,找我有什么话说?8.额颅又作 额楼 ,关中方言指额头。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满庭芳∀: 下功夫将额颅十分挣。
!秋胡戏妻∀第三折: 黔了你那额颅。
!百花亭∀第二折: 皂头巾裹着额颅。
!太平乐府∀卷九!哨遍#淡行院∀: 皂纱片深深的裹着额楼。
9.恶水指洗碗筷等灶具用过的脏水。
!金瓶梅∀第五十一回: 自古宰相肚里好行船,当家人是个恶水缸。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自古说的,当家人恶水缸。
!神奴儿∀不搽旦白: 是泼下的恶水。
10.二不楞登关中方言表示 傻里傻气 义,常形容说话做事不符规矩、不正常的人。
!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二回: 唯独一个二不楞登的妇人,制伏得你狗鬼听提,先意承志,百顺百从。
11.胳(膈)肢窝关中方言把人的腋下称为胳肢窝。
!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二回: 卷三卷,夹在胳肢窝里,仍旧锁上大门,脚下腾空,不知去向。
第八十四回: 一条借的红绢裙子,系在胳肢窝里。
!红楼梦∀第十九回: 说着翻起身来,将两只手呵了两下,便伸向黛玉胳肢窝里胁下乱挠。
12.忽剌海本为蒙古语,是 强盗、贼、坏人 的意思,也作 忽剌孩 。
关中方言把喜交游、少心计、轻然诺的人也称作忽剌海。
!陈州粜米∀第一折金盏儿白: 你这个忽剌孩作死也,你的银子又不少,怎敢骂我? !射柳捶丸∀第三折: 看了这忽剌孩,武艺委实高强,俺两个夹着马跑了吧。
#29#13.揭挑关中方言指 当面揭发人的隐私。
!韩非子#说难∀: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梁启超谓: 以挑其恶,是借此来挑剔他的缺点。
(!韩子浅解∀)!聊斋俚曲集#慈悲曲∀: 赵大姑因着一句话,就揭挑出来了。
!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救他救儿吧,不要只管揭挑他。
14.老的(老底)关中地区,子女对人称自己的父母为 老的,也可用于泛称人之父母。
!警世通言∀第三十七卷: 陶铁僧道:∃从小里随先老底便在员外宅里掉茶盏抹托子。
% !独角牛#单雁儿∀: 刘千哥哥又厮打哩,我叫老的来。
父亲!父亲!哥哥又厮打哩。
15.老娘婆关中方言中指接生婆。
!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 这一定疑我们产门里边还有藏得甚么物价,好叫老娘婆伸进手去掏取。
第四十六回: 小相公是我的儿子,我因贫难度日,悄悄的收了你家三两银子,你家使老娘婆老徐抱了来家。
16.勒掯关中方言表示 胁迫、刁难、勒索之义。
!西游记∀第五十三回: 以后再有取水的,切不可勒掯他。
!醒世恒言∀卷八: 几次央梅去说,要娶媳妇,那刘秉义只推女儿年纪尚小,勒掯不许。
!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二回: 典的时节还受了他许多勒掯。
!看钱奴#倘秀才∀: 我骂你个勒掯穷民恨员外。
!渔樵记∀第四折儿白: 官人,则被你勒掯杀我也。
17.历头关中地区称历书为历头。
朱希真词!鹧鸪天#除夕∀: 检尽历头冬又残,爱他风雪耐他寒。
吴泳!冬至∀诗: 闲居罕人事,慵把历头开。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有个施主官人,与我一套送终衣料,特借来历头,央及娘子与老身拣个好日,去请裁缝来做。
18.溜撒关中方言指 举止灵活轻便,亦作 溜刷。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 我想你有些溜撒,去他那个园子里偷几个来尝尝如何?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谢小娥还亏得溜撒,忙自撺在舵上,一个失脚,跌下水去了。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那泼皮溜撒,急把其妻翻过来,早在臀脊受了一杖。
19.蛮在关中方言中作副词,表示 肯、很、经常等意思。
!醒世姻缘传∀第五回: 只见走到门首,三见高高的门楼,当中蛮阔的两扇黑漆大门。
!海上花列传∀第三回: 三先生也蛮明白哚!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 也不问着来历,只说是小老婆,就该一味吃醋蛮打罢了。
20.瞀乱关中方言表示 纷乱、昏乱、紊乱等义。
!楚辞#九辩∀: 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后汉书#廉范传∀: 君困厄瞀乱邪?潘岳!寡妇赋∀: 思缠绵以瞀乱兮,心榷伤以怆恻。
!聊斋志异#乐仲∀: 瞀乱中,觉有人抚摸之。
21.把把关中方言指粪便。
!岳飞精忠#楔子∀: 输了的都罚去史家胡同吃把把。
!西游记∀第四十回: 若要尿尿把把须和我说。
!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一回: 夫人一手拿着他的两条腿,替他擦把把。
第三十三回: 如今自己挑了黄匆匆的一担把把,这臭气如何受得?22.能能关中地区婴儿周岁之前学站立谓之 能能。
!伊尹耕莘#金盏儿∀: 好个小厮儿,不要哭,与员外做儿。
你是有福的。
员外,我着他打个能能。
23.年时关中方言里专指 去年。
!乐府新声#梧叶儿#正月∀: 年时节,无夜时。
!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 好鲜果子,今年比年时到的早。
第三十二回: 年时我们年成,别人没收一粒粮食。
!金瓶梅∀第七十三回: 那一个因想起李大姐来,说年时孟三姐生日还有他,今年就没他了,落了几点眼泪。
24.片粉关中地区称粉条为片粉。
!西厢记#楔子∀: 浮沙羹,宽片粉,添些杂身糁。
!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 一盘片粉拌鸡。
!蓝采和#贺新郎∀: 俺吃的是大馒头,阔片粉。
25.谝关中方言指 胡吹牛、说大话。
!说文∀: 谝,便巧言也。
!尚书#秦誓∀: 惟截哉善谝言。
王实甫!韩彩云丝竹芙蓉亭∀: 我不比你穷酸般胡谝。
元杂曲!黄鹤楼∀第三折: 若论乘觉非是谝,跳下床来不洗脸。
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 我劝这世上人,休把这口忒谝过了。
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六回: 这奴才又谝了他的扇子哩,我跨他一跨。
!金瓶梅∀第三十三回: 头里谝嘴,说一百个二百个,才唱两个,就要腾翅了,我手里放你不过。
26.铺衬关中方言谓碎片之类。
!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二回: 上下一堆破铺衬,西北风好难禁,牙巴骨打的浑身困。
!增补幸云曲∀: 有补丁的,拿虱子的,洗铺衬的。
!翻魇殃∀: 旧绣鞋,破铺衬。
27.铺排关中方言指 布置、安排、张罗、铺张。
!黄梁梦#幺篇∀: 把花言巧语枉铺排。
!聊斋俚曲集#翻魇殃∀: 白黑铺排心使尽。
!墙头记∀: 铺排着,进个学,秀才娘子也荣耀。
!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三回: 你到监里去,该怎么算记,咱我铺排。
!红楼梦∀第四十回: 就铺排在藕香亭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声更好听。
28.靸、靸鞋关中方言指 拖(靸)着鞋。
元方回!秋夜听雨∀诗: 质明靸破鞋,满砌落叶温。
!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三回: 靸着鞋,跑出去,把门开,王银匠已在门儿外。
!醒世姻缘传∀第八回: 听得这院里嚷闹,楞楞睁睁爬起来,靸了鞋走来探问。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宝玉靸了鞋,便迎出来。
29.尸气关中方言指饭菜等发霉走味。
!歧路灯∀一百回: 十三日你爹爹生日,有客,作生日;过了两天我生日,吃尸气肉,喝洗唇子酒。
30.死狗本出自佛经,!涅槃经一∀: 是身可恶,犹如死狗。
用来指 无耻之尤。
关中方言对极其无耻无赖之徒则常以此斥之。
!三国志#魏书#齐王芳传∀: 刘整骂曰:∃死狗,此何言也。
% !资治通鉴#晋纪一∀: 毛昊犹骂曰:∃恨不杀汝孙皓,汝父何死狗也。
% !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三回: 一个男子,到这等没法志气的田地,真也是顽钝无耻,死狗推不到墙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