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说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绝非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断送教育。
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
他说,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
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
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
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
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全心全参加者。
当然,这种令人诚心以赴的目的,是受教育的儿童在实际活动中切实感觉到的,并对儿童的行动起着摄引和指导作用的。
否则硬要天真活泼的儿童依附或屈从各种遥远的渺茫的外加目的,儿童既不对他们毫无实际意义的链条上去折磨他们。
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其实,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杜威进一步说,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
它不是武断决定的,而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因而是具有实验性质的。
它是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绝非为着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目的,因而以否定教育者的当前兴趣与需要为代价的。
杜威反复申论,生长和生活无止镜、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
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而终于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一再指责由教育当局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教育目的,教师秉承这种法定的目的而要求儿童以之为目的。
父母对于子女也是如此。
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切合儿童的理解和需要,在儿童发展中并无实效。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一个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的目标或目的,而应该是一个更为综合的、多层次的过程。
这种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强加的知识灌输和机械的学习。
在杜威的理念中,教育应该是一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是一种自由的、自主的学习过程。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达到某种预设的标准或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过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的知识和信息。
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伙伴。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索和发现知识,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明显的不同。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杜威的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教育不应该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文凭,而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为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的来说,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强调了教育应该是一个自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试析杜威“教育目的”与“教育无目的”
试析杜威“ 教育目的” 与“教育无目的”摘要:1916年,杜威著成教育界中经典性的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套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从此建立起来,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
良好的目的的标准应该具有现实需要性、动态灵活性、协调性与多样性。
通过了解杜威对目的的性质与标准以及“教育无目的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民主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尊重儿童地位的直接表达。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他完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创作,至此,一套实用主义哲学体系建立了起来。
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大多数国内学者更愿意接受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一个伪命题,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的,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民主社会,然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杜威内在的教育哲学思想。
1.目的的性质与标准1.目的的性质杜威第一个提出要解释的问题就是存在于活动内部的目的的性质。
首先,以沙漠为例,一阵风吹过,沙子便改变了位置,但从沙子的角度来看,沙子本身并无变化,只是位置的改变和空间位置的重新分配,是结果,是影响但不是终结。
因此,没有一种根据可凭以选择前面的情况作为起点,后一种情况作为终点,而把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作为改造和实现的过程。
[1]其次,目的和结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杜威在谈到有关目的问题时指出,需要注意一件工作是否具有内在连续性,一件工作的完成应当是有始有终,循序渐进的,一个阶段的完成是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在完成行动之前制定好一定的目的,在行动结束后才能根据结果进行检验,根据结果调整目的,为下一次更好地行动做准备。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
144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常婉舒/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杜威主要在第四章《教育即生长》的关系论证中提出“教育无目的”理论的。
他主张:不能在先设置和外在设置教育目的,只能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体现教育目的。
因此,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然存在,防止教育目的的功利化、片面化和机械化,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然效率和社会效率。
教育目的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实现。
关键词:教育 目的 生长 发展过程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最早提出于他的《民主主义和教育》的文本阐述之中。
《民主主义与教育》,它的全部意蕴是从三个“关系”割裂的角度来阐述教育行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地说,是从三个“关系”的断层的角度阐述“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和价值的。
一、“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内涵读过杜威先生《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四章《教育与生长》和第八章《教育的目的》的相关内容后,不难看出,杜威并不否认教育的目的性,“而是专门针对那种外在强加给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目的,主张内在的、建构的、过程的、生成的目的。
”①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中的“无”是一个状态副词,表示的不是对象的已然存在性质(有或无),而是一种对象的应然存在状态(怎样存在)的诠释。
其“目的”,是要确立一种科学的教育行为和目的,具体说就是“与外在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相对立的、‘真正的教育目的’”。
②首先,教育的目的不能是在先设置的,而是自然的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过程自然发展的路途和结果就是目的自身,称作自然形成的习惯。
正如他指出的:“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的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
”③实际上,霍恩先生在这里归纳的“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就是教育的目的,它是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因此,它只能显现,不能在先设置。
其次,教育目的不能是外在设置的,尤其是不能主观设置,它只能是一种本然地潜在,是一种内在的设置。
教育的无目的论的理解
教育的无目的论的理解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教育的无目的论。
你看啊,就好比你去旅行,你要是一开始就设定了一定要在几点几分到达某个景点,那一路上你可能就只想着赶路啦,反而会错过好多沿途的美好风景,不是吗?教育有时候也一样啊!
咱不是说教育就完全没目标,而是说不能太死板地去追求那些死板的目标。
比如说,不能仅仅为了考高分而学习,那得多无趣啊!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爸妈就老逼着我学习,说一定要考多少名,哎呀,那压力可大了!这就好像给我戴上了一个紧紧的枷锁。
再来想想,要是教育只有一个既定的目的,那多没意思呀。
就像一部电影,如果从开头你就知道结局是啥,那还有啥看头呢?教育也应该充满惊喜和不确定性呀!比如说,在课堂上,突然老师让大家自由讨论一个从来没提过的话题,哇,那多有意思!这时候,大家的思维都被打开了,而不是局限在那些课本上既定的知识里。
咱说教育的无目的论,可不是说让大家瞎学一通啊。
而是鼓励大家去探索、去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就像一个小孩在沙滩上玩耍,他可能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贝壳,但就是在漫无目的地寻找过程中,发现了特别漂亮、独一无二的贝壳。
这不就是教育的无目的论的魅力嘛!
教育要是太有目的了,那可能会培养出很多只会考试的机器,但真正的人才,是有创造力、有想象力、有独特思维的呀。
就好像一棵大树,如果被修剪得太规整,反而失去了它原本的自然之美。
我们需要让教育更加开放、更加自由,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被那些生硬的目的所束缚。
所以啊,我觉得教育的无目的论真的挺重要的,它能让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杜威实用主义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现代派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以实用主义哲学观为指导,提出并亲身实践了许多独特的教育理论:全面阐释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构建了“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模式;他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
其上述见解开启了教育理论史上的崭新篇章,对当时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他还说:“教育本身无目的。
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
”从而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在杜威看来,这种外在、虚构的目的具有静止的性质,始终是一种固定的、欲达到和占有的东西。
它存在于教育活动之外,使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变成了为获得某个东西而采取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变得无关重要。
这种外部的目的观将手段和目的进行了分离,“和目的比较起来,活动只是不得不做的苦事”;相反,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
“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
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了进一步活动的手段。
当它标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方向时,我们称它为目的;当它标示活动的现在方向时,我们称它为手段。
教育无目的论的案例分析
教育无目的论的案例分析杜威(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美国学者称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是“美国天才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
在经历了长期教育实践和研究后,杜威于1916年著成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虽然这本书是90多年前写的,但它仍具有新鲜的时代气息,书中所论述的问题对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仍有很大的影响。
胡克曾这样评价说:在任何领域中,在原来作为教科书出版的著作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唯一的不仅达到了经典著作的地位,而且成为今天所有关心教育的学者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①本书共分26章,其中8、9章着重论述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理论?“无目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一、教育无目的论的提出(一)对当时流行的教育目的反思与批判对教育目的的讨论,杜威并不是第一人,在他以前及他所处的时代流行着各种教育目的论,杜威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以下三种观点。
1、以卢梭为代表的儿童本位论教育家提出的“由自然提供的教育目的”的观点杜威引用卢梭本人对这一观点的阐述:我们从三个来源接受教育,即自然、人和事物。
我们的器官和能力的自发大发展构成自然的教育,教我们如何利用这个发展构成人给我们的教育,从周围获得的个人经验构成事物的教育。
只有当这三种教育和谐一致,走向同一个目的时,人才朝向他真正的目标。
②杜威极其赞赏这种观点,事实上,他直接承袭了卢梭的这个观点。
同时杜威认为“遵循自然”很容易被认为自然不仅提供开始生长的原始力量,而且提供开始生长的计划和目标,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使自然和社会相对立,这一点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2、“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任务恰恰就在于提供自然所不能获得的东西,即个人习惯于社会控制,天赋能力服从社会准则。
③也就是说使儿童的心智社会化。
杜威认为这种学说的价值主要在于纠正了自然发展学说走入了歧途的地方;错误在于认为我们必须采取使天赋能力服从的办法,而不是利用天赋能力的办法去获得效率。
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
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表明了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反对从外部赋予教育以目的(外部目的),教育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教育目的(内部目的)。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一种综合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教育观。
“教育无目的论”具有纯粹性、动态性、当下性、差异性等特点。
标签: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民主主义一、如何理解“教育无目的论”㈠内、外部目的的区分杜威明确区分了来自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外界社会赋予的“教育目的”。
他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教育就是不断促进儿童的生长,在生长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与教育的内部目的相对,杜威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看做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而这些从外部强加的目的妨碍各人的常识,是有害的。
杜威所谓的“教育无目的”,是说教育无外部目的,每个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其目的。
“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
㈡综合的教育目的首先,杜威批评了柏拉图教育哲学的理想把阶级作为社会的单位。
他认为教育不应以阶级作为社会的单位,也不应受政治单位的干涉,而应把个人作为社会的单位。
杜威的教育目的不单单立足于个人或社会,而是在民主的社会基础上的个人意义。
其次,杜威认为“一般的或概括的目的,只是研究特殊的教育问题的观点”。
他考察了三个一般的目的:由自然提供目的;社会效率作为目的;文化作为目的。
杜威不否认上述目的有其正确性。
但他提出,“如果这些目的的叙述不够全面,就会互相冲突。
”那么可以推测,当以上三个一般目的叙述全面、互相包容时,就会形成一个综合的“一般目的”。
这样的“一般目的”,应该也是杜威认可的。
二、“教育无目的论”的特点㈠纯粹性杜威所指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内部,不受任何外部要求的影响。
这样的教育目的,是纯粹的,是就教育论教育。
内在性的教育目的是儿童自己的目的,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儿童的生长不是有一个外在的目的,而它的本身就是目的。
[杜威,目的论,课程改革]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内容摘要:在我国,杜威的教育思想流传已久,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尤其是“教育无目的论”至今仍启迪着当今我国的课程改革。
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所依赖的教育哲学基础不同,并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提出,但是经过重新思考和审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理念实质上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因此,对“教育无目的论”的再度思考,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我国的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即教师们不顾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过程,一味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实施应试教育,比如考试考什么科目,教师就教什么科目;仍然固执的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进行盲目地施教,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教学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枯燥。
这种课程与教学现状显然已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必然导致了我国教学质量的下滑。
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杜威提出的教育无目的论,对这种现状的改变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解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他就是他自己的目的。
杜威曾明确指出“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
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
因此,对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要从教育目的的三个特征进行展开。
第一,教育目的的内在性。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长”,而生长显然是一种内在的活动,也就是活动自己要做的事情,并非是从外面强加给活动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外在的教育目的是一种抽象的、预先设定好的、人为的目的,它割断了教育与儿童的具体活动和儿童的需要之间的联系,无法激发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内在性的教育目的则是儿童自己的目的,是儿童自己依据活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情况灵活确定的目的,因此它能够起到充分调动儿童活动积极主动性的作用,使儿童的经验得到丰富和改造。
教育无目的论名词解释
教育无目的论名词解释
教育无目的论(Education Nihilism)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是无意义或不存在的。
教育无目的论的支持者认为,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缺乏客观性和普遍性。
他们认为,教育仅仅是一种社会控制和权力机构的工具,被用来灌输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可以追溯到一些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思想。
例如,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认为,教育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用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权力结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用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
然而,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并不被广泛接受。
许多人认为教育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可以帮助个体实现其潜力和发展其技能。
教育被视为培养人类思维能力、培养社会公民、传承文化遗产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目的也可以因社会的需要和价值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在现代社会,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可能会引发一些反思和讨论。
一方面,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确实受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可能被用来强化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另一方面,教育也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创造力、批判思维和社交技能等。
因此,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并不能完全否定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但它提醒我们要
审视教育的目的和实践是否符合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以及是否真正符合个体和社会的需求。
教育无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教育的批判性视角,促使我们反思和改进教育体制,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和价值。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辨析题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辨析导言杜威(Dewey)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论。
其中,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他的重要观点之一。
本文将对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进行探讨和辨析。
什么是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是杜威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将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目的,而应该将学生的实际经验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杜威对教育无目的论的阐述学生的实际经验是教育的出发点杜威认为,学生的实际经验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经验出发。
他主张将学生的实际经验与教育内容和方法相结合,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教育应当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杜威认为,教育应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他提倡将学校教育与社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知识。
教育无目的论的意义和影响教育无目的论对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教育无目的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这一观点影响了现代学校教育的改革,提倡个性化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无目的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认为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引言杜威教育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
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无目的论,即教育不应仅仅追求学生的知识输入和考试成绩,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创造力。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
杜威教育理论概述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旨在培养个体的智力、品格和社会能力。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信息的传递。
无目的论的理念杜威的无目的论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输入的数量,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学生中心的教育杜威主张学生中心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实践基于经验的学习杜威提出了基于经验的学习理论,主张学生通过实际经验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学习技能。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
重视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杜威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他主张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
同时,他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和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和指导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创造力。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无目的论主要观点
教育无目的论主要观点
教育无目的论(Education for the sake of Education)是一种教
育理论,主要观点包括:
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或达到特定的成就。
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让人们一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收获。
2.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关怀。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意识形态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成为更全面、更有深度的个体,能够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3. 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教育无目的论主张,个体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性,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实现个人兴趣和潜能的发展。
教育应该为个体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式。
4. 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内在价值而非外在利益。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或个人的经济利益,而是应该追求人的内在成长和幸福感。
教育应该培养人的人生观、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帮助人们建立自己的人格和人生追求。
总的来说,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应该以自我发展和学习的乐趣为核心,培养个体的综合素养和自我实现能力,关注个体内
在的成长和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标或满足外部利益的需求。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是指以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为代表的一种教育理论。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达到某种预先设定的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主动、批判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在杜威看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标准化的评估,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性。
他主张通过实践、体验和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杜威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并通过实际操作和与他人的合作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核心理念是“学以致用”。
杜威认为,学生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
他主张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从中反思和总结经验。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民主的过程,学生应该参与到教育的决策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教师还需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然而,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
有人认为,杜威教育无目的论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忽视了学习的规律和纪律。
另外,实施杜威教育无目的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不适用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它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实践和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然而,实施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目的的理论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目的的理论属于客观题常考考点,主要以单选题的形式进行考察,以定义类单选题和人物观点匹配类单选题为主,重点在于能否熟记各大理论的内涵。
一、基本内容(一)具体表现(二)主要内容1.宗教本位论★(1)主要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①奥古斯丁——主张教育是为神学服务的、教育要以上帝为核心。
②托马斯·阿奎那——道德教育思想,实现神性的道德教育目的,以基督教七主德为主要道德教育内容。
(3)评价:优点——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缺点——宗教导向、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忽视生产力。
2.社会本位论★★★(1)主要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①赫尔巴特——把学习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②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出了一项建立完美国家的计划,教育对确定居民的社会关系起着主要的作用。
③孔德(社会学家)——“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④涂尔干(社会学家)——“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3)口诀:黑社会恐(孔德)吓(赫尔巴特)柏拉(柏拉图)涂(涂尔干)(4)评价:优点——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衡量教育成果,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缺点——忽视了个人的发展需要,无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价值,扭曲了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3.个人本位论★★★(1)主要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于我国学校三级教育目标的现实意义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于我国学校三级教育目标的现实意义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08级教育系赵文晶摘要: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国兴起。
之后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目标思想提出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对我国的学校教育目标产生冲击,在当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对其批判的吸收,以取得实用主义教育目标思想本土化的进步。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育目标一、约翰·杜威的教育哲学约翰·杜威著名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以其植根于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教育哲学为指导的。
因此,首先清楚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哲学思想。
杜威的实用主义诞生并发展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
在当时美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下,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
在杜威看来,哲学的任务在于说明“我们怎样才能制服外界,改造外界,为着什么目的。
哲学不仅仅去分析感觉与心理,而是要求综合并协调认识与希望”,[1]他的哲学思想之所以别成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与其诞生的土壤——美国的民主政治密不可分。
在杜威的基本信念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民主政治制度的社会;充分的思想自由,不加限制地沟通观念,公意的形成与确定,实是一个民主政治社会的基本精神所在。
[2]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民主社会的理想,杜威提出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杜威指出,社会的一个群体性质是通过教育使它自身得以永久存在;这种有意识地求进步的社会群体的目的,在于使群体成员具有广泛多样、相互参与的兴趣,以别于另一种社会群体,它们的目的仅仅在于保存已经建立的习俗。
这种社会具有民主主义的性质,因为它们容许成员有更大的自由,并且意识到需要使每个人具有有意识的社会化的兴趣,而不是主要依靠在上等阶级控制下让习惯势力起作用。
[3] 杜威一再指出,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不容许少数人垄断教育机会,要通过教育使人人发挥其开拓创新的才能。
教资笔试科二辨析题
教资笔试科二辨析题1.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参考答案:错误。
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
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但是,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会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
2.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教育是绝对独立的。
参考答案: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具体表现在: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3.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参考答案:错误。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
4.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课程计划。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因此具体制定哪些学科的课程标准需要根据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来进行。
5.教学就是上课。
参考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
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6.学生在校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为主。
参考答案:题干说法错误。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
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浅析“教育无目的论”
浅析“教育无目的论”摘要:约翰·杜威主张的“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的内部存在教育目的,而外部并不存在教育目的,看似矛盾的论述对教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文通过分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深入研究他对三种不全面的观点和三种流行的教育目的观的评述,揭示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实质。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启示“教育无目的论”是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的。
在杜威的哲学和教育理论中,杜威所提出的无目的论并不是不承认教育目的的存在,相反杜威认为所谓的目的,其实就是行使一种责任,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这种责任就是你所要开展的一系列事物所应承担的责任。
作为教育,它的目的就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也就是观察学生、预见未来以及教育开展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
在教育中这种外部的目的只是胡乱地应付当前的教育环境,忽视了受教育者目前所处的身心发展以及经验状况,因此起不到教育目的所应有的作用,进而提出教育又是无目的的。
1 “教育无目的论”内涵诸多教育学者对“教育无目的论”进行研究后,指出“教育除自身之外并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教育目的融入于整个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之中,它不是由教育过程以外的政治、社会以及其他关系所决定的,它仅是教育活动设计所预期的结果。
另一层意思是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字面意思本身并没有目的,有目的的其实是教师和家长,从而鲜明的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即教育目的仅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之内,是不存在与教育过程外的。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即是不断的“生长”,除了生长以外没有其他的目的。
笔者所理解的“生长”就是杜威所认为的教育目的。
人的发展就是一个身心不断发展的过程,而生长的关键期是在人一生中的前半段,也就是还没发育成熟的状态中。
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有很强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就是以前期的经验结果为基础,努力改变行为习惯,发展各方面潜在能力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现代派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以实用主义哲学观为指导,提出并亲身实践了许多独特的教育理论:全面阐释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构建了“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模式;他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
其上述见解开启了教育理论史上的崭新篇章,对当时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
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他还说:“教育本身无目的。
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
”从而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在杜威看来,这种外在、虚构的目的具有静止的性质,始终是一种固定的、欲达到和占有的东西。
它存在于教育活动之外,使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变成了为获得某个东西而采取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变得无关重要。
这种外部的目的观将手段和目的进行了分离,“和目的比较起来,活动只是不得不做的苦事”;相反,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
“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
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了进一步活动的手段。
当它标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方向时,我们称它为目的;当它标示活动的现在方向时,我们称它为手段。
”在活动的内部目的里,手段和目的实现了有机统一,活动也相应地成为一件令人愉悦之事。
杜威在其“教育目的论”中,指出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缺陷,并阐释了其必带来的危害。
他说:“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
”如果教师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的强加于儿童,其必然导致:一方面,教师由于受各种外在因素的支配,他的思想不能和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同时,他的智慧亦得不到自由运用。
另一方面,学
生常常会处于两种目的冲突之中,即:符合他们当时自己经验的目的和别人要他们默认的目的,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
在上述有关教育目的理论的基础之上,杜威指出了良好教育目的应该具备的几个特征:第一是客观性,所确定的日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第二是灵活性,目的必须能够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随时调整;第三是非完成性,即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须确保活动的自由开展。
杜威认为:教育的外部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不能保证活动的继续进行,因而决非他所赞同的教育目的。
二、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评析
杜威主张教育的内在目的而反对教育的外部目的,他的这一“教育无目的论”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性。
在反对由教师给年幼儿童树立空洞而遥远的教育目的方面,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不为无功的。
他对教育的外部目的的缺陷和其可能带来的危害的阐释,以及对良好教育目的特征的论述,丰富了教育目的理论,为我们认识、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资借鉴的依据。
尤其是他的关于“教育无目的”论亦提醒我们:仅有抽象的目的是不够的,更为具体的目标也是必须的,因为抽象的目的并不总是具体标明在课程目标中而是有时体现在过程原则(principles of procedure )中。
“‘目标’论者声称,只有‘行为上的’(behaviorial)目标才令人满意。
”
但是,杜威只讲过程,硬说教育没有目的,这不仅是一种理论错误,而且是一种理论遮掩。
事实上,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只是对于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纠正,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在杜威的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也就是祁尔德所说的“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杜威也说过,“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两者之间构成教育历程,教育历程是使儿童社会化。
”这与他自己所说的“教育无目的’户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意旨,实则“在否定教育的社会政治日的的外衣下,又使教师与家长通过所谓符合教育者需要的、能指导学生活动的和眼前的、具体的教育目的来实现实质上是由社会条件、阶级意志所制约的目的。
”
恩格斯曾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迫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
”在教育活动中,同样不可能没有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内外部联系的中介,也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二者间的桥梁。
首先,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作用。
教育目的能在观念上“改变人的自然的盲目的发展过程,或摆脱其他不符合教育目的的活动干预下出现的发展过程,把它纳入到预定的发展方向中去。
”其次,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内部所进行的任何改革无不与教育目的发生联系。
第三,教育目的还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
验教学效果的标准作用。
人们在进行教育效果评价时,只有依据预先设定的标准,才有可能使教育目标落到实处而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总之,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指教育过程中不存在着任何目标,而是他用来反对教育的外部目的,藉以提倡教育的内在目的的代名词。
他对“教育目的”有关理论的阐释,虽然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展现一个认识教育目的的新视角,但其理论论证的自相矛盾以及实践指导价值的缺乏,足以使我们对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