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_翻译强国_思想_张黎黎

合集下载

从实用主义出发谈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从实用主义出发谈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从实用主义出发谈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作者:赵闪闪来源:《卷宗》2018年第08期摘要: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中国近代历史做出了许多积极地贡献,同时也以翻译家的身份在中国的翻译史上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许多人对梁先生的认识只停留在他的政治生涯上,对于其翻译上的成就十分陌生。

虽然他的翻译著作并不是很多,但他提出的翻译思想在当时社会十分具有创新性并且影响深远。

对于他的翻译思想,在当时有过很多争议,至今也仍有人持反对态度。

但是,对历史上人物的评价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尽量保持观点的客观性。

所以本文将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主,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系统的谈他的翻译思想,希望能够以此增加大家对梁先生的多元认识。

关键字:梁启超;翻译;思想;评价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少时就以神童在乡里出名,十七岁高中举人。

师从康有为,鼓吹维新变法。

近代的著名的学者,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也是翻译评论家和翻译史家。

与之前的佛经翻译时期相比,许多学者对晚清时期的翻译抱有不满,认为这个时期的翻译太具有功利色彩,觉得这个时期的翻译家更多是为了自己的个人目的而非纯粹地想要发展翻译事业。

所以对这个时期翻译家的了解也没有那么深入。

因此,每当提起这个时期的翻译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严复,一提到翻译思想‘信、达、雅’便脱口而出,这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梁启超先生的认识也不应该缺失,因为单从翻译角度出发,梁启超与严复在当时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只不过是影响的方面不同。

与其说梁启超的翻译思想比较功利,倒不如说他深入地思考了翻译的实用性作用,并将此作为一种实业试图去挽救当时的中国。

所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他的实用主义翻译思想。

一、提倡译政事之书的实用主义翻译思想(一)翻译政事之书的原因自鸦片战争开始,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就提出了翻译和译才的重要性,他提倡翻译西书以了解西方的情况为主,基于当时中国的需要,翻译多为科技、地理类的书籍。

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

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

题目:论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学校学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 2009级MTI学生姓名冀菲菲学生学号21200114922010年3月1日摘要: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的变化引发了思想的变化进而引发翻译思想的变化,梁启超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时候提出了变法图强、学习西方、救国图强的思想。

本文就其翻译强国思想提出的背景揭示其主要内涵及其与当时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梁启;翻译;强国;政治;文学引言: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常被誉为“维新志士”,凸显其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同时很多人也将他赞为“百科全书”似的学者,褒扬他的学识渊博。

诚然,梁启超在这两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

然而他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成就,往往为人忽视,那就是他对翻译西学的提倡和对翻译的独到见解。

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

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方法与标准直到今天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一)“翻译强国”提出的背景1.社会背景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封建制度更是长达两千年之久,自清朝以来,封建制度衰落,政治危机四伏。

在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在政治上,清政府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文化上,八股文、大兴文字狱;而在外交上,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些情况进一步巩固,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因此在当时企图走军事强国之路是行不通的,因此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再次战败,军事强国之梦化为泡影,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除此之外,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许多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的几次战败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中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各类禁锢人们思想的愚民手段,因此,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明智的中国人如龚自珍、魏源、郑观应乃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意识到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正面临着亘古未对之强敌,中国必须变革,必须向西方学习,才能够生存下去,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梁启超:论国家思想

梁启超:论国家思想

梁启超:论国家思想人群之初级也,有部民而无国民。

由部民而进为国民,此文野所由分也。

部民与国民之异安在?曰∶群族而居,自成风俗者,谓之部民。

有国家思想,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

天下未有无国民而可以成国者也。

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

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

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

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

所谓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者何也?人之所以贵于他物者,以其能群耳。

使以一身孑然孤立于大地,则飞不如禽,走不如兽,人类翦灭亦既久矣!故自其内界言之,则太平之时,通功易事,分业相助,必非能以一身而备百工也。

自其外界言之,则急难之际,群策群力,捍城御侮,尤非能以一身而保七尺也,于是乎国家起焉。

国家之立,由于不得已也。

即人人自知仅恃一身之不可,而别求彼我相团结、相补助、相捍救、相利益之道也。

而欲使其团结永不散,补救永不亏,捍救永不误,利益永不穷;则必人人焉知吾一身之上,更有大而要者存。

每发一虑,出一言,治一事,必常注意于其所谓一身以上者。

此兼爱主义也。

虽然,即谓之为我主义,亦无不可。

盖非利群则不能利己,天下之公例也。

苟不尔,则团体终不可得成,而人道或几乎息矣。

此为国家思想之第一义。

所谓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者何也?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而握朝廷之权者,则事务所之总办也。

国家如一村市,朝廷则村市之会馆;而握朝廷之权者,则会馆之值理也。

夫事务所为公司而立乎?抑公司为事务所而立乎?会馆为村市而设乎?抑村市为会馆而设乎?不待辨而知矣。

两者性质不同,而其大小轻重,自不可以相越。

故法王路易第十四“朕即国家也”一语,至今以为大逆不道,欧美五尺童子,闻之莫不唾骂焉。

以吾中国人之眼观之,或以为无足怪乎!虽然,譬之有一公司之总办,而曰我即公司;有一村市之值理,而曰我即村市。

试思公司之股东,村市之居民,能受之否耶?夫国之不可以无朝廷,固也。

故常推爱国之心以爱及朝廷,是亦爱人及屋,爱屋及乌之义云尔。

若夫以乌为屋也,以屋为人也,以爱屋爱乌为即爱人也;寖假爱乌而忘其屋,爱屋而忘其人也。

作为翻译家的梁启超-最新文档

作为翻译家的梁启超-最新文档

作为翻译家的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虽不是中国小说翻译第一人,他却是中国“小说界革命”的发起者、译介政治小说的第一人。

他集政治家、文学家、翻译家于一身,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

因其“大力创办译书院,从政治的角度影响了我国的译业,以宏观论作用最大”,故方华文认为将梁启超、严复及林纾三人确立为清末民初时期的译界“三杰”,且梁启超应冠“三杰”之首。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常被誉为“维新志士”,凸显其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同时很多人也将他赞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褒扬他的学识渊搏。

诚然,梁启超在这两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

然而他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成就,往往为人忽视,那就是他对翻译西学的提倡和对翻译的独到见解。

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方面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

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等,直到今天仍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一、为政治维新而译书梁启超的翻译活动是和他从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同时开始的。

1895年,他在北京参加会试期间曾协助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先后写了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

同年12月,清政府勒令《中外纪闻》停刊。

1896年3月,梁启超在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等人创办了《时务报》,他也是主要撰稿人。

这一时期,梁启超精力充沛,思想先进,他不仅注意到政治、经济问题,对文学艺术的价值与作用也很看重。

在中国文化界,他最早提出小说的社会效果向题,翻译外国小说也是他首先倡议的。

梁启超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是与其维新、改良及爱国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896年,他在《时务报》上连续发表了轰动一时的长篇巨著――《变法通议》,其中第七章专门论述了翻译西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翻译人才、如何从事翻译。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梁启超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随后分析了他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以及他的翻译理论及其贡献。

在最后一部分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梁启超在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领域的综合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梁启超的思想对中国思想史的意义,同时展望了未来对他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全面理解和探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梁启超、政治思想、翻译理论、影响、贡献、关系、综合影响、研究方向1. 引言1.1 梁启超的重要性梁启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融合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理论观点。

梁启超强调人民的力量和民主制度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他主张适度改良现行制度,为中国推进政治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翻译理论方面,梁启超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信与达”的翻译原则,倡导对外国文明进行传播和交流。

梁启超的思想既注重理论体系构建,又关注实践应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发展轨迹,为今后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2 研究背景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和翻译理论家,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之中,人们对于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的探讨日益增加。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成为了当时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也可以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对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梁启超翻译思想简介

梁启超翻译思想简介

对翻译所做的贡献
• 梁启超对翻译理论和方法有重大贡献。 他提倡翻译西学,对翻译有独到见解。梁 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 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 方法与标准直到今天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 义。
(一)译书强国思想
• 梁启超将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 救国之道。他在《变法通义》中专辟一章, 把译书提高到“强国第一要义”的地位。 他把“择当译之本”列于三义之首。可以 说是抓住了翻译之本。
绕。如此好河山,也应该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军墓门凭 眺,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
!
翻译策略的选择
• • • • • 1.采用所谓“豪杰译” 2.采用白话文,沿用中国传统章回体格式 3.语言有明显的汉文化倾向 4.译意不译词 5.译名混乱
翻译的作品
《十五小豪杰》《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 》 《世界末日记》 《经国美谈》 《佳人奇遇》 《俄皇宫中之人鬼》 《卢梭学案》 《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
《The Isles of Greece》 Lord Byron
【沉醉东风 】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和平年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 撒藏波 ” 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更
有那 “ 德罗士 ” “ 、 菲波士 ” 荣光常照。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
潮。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如梦忆桃源 】玛拉顿后啊,山容缥缈,玛拉顿前啊,海门环
(二)关于“翻译文体革命”思想
梁启超于翻译文体革命的目的,有一句 名言:“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 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翻译活动的特点
他翻译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政治为先,应时而变 ” 其中的“变”不仅表现在翻译兴趣方面,还表现在翻 译特色和具体主张上。另外,他翻译活动中的爱国 ——其中救国的本质——远大的政治抱负是始终如 一的。也正是这一点,使他能够审时度势地改变翻 译的兴趣和策略,达到服务于政治之目的。

从翻译改写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兼评《十五小豪杰》的开题报告

从翻译改写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兼评《十五小豪杰》的开题报告

从翻译改写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兼评《十五小豪杰》的开题报告概述:本篇开题报告主要从翻译改写理论的角度,对梁启超的翻译思想进行阐述,并以他的翻译代表作之一《十五小豪杰》为例进行评析。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翻译思想对于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翻译改写理论在探讨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翻译改写理论。

翻译改写理论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把作者原始的语言改写成翻译者的语言,以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原始语言文本。

改写是对原文的再创造,改写是汉字形式和语汇的转化,是对句子结构、逻辑结构、精神内涵等语言风格的重新塑造。

因为翻译的对象是一种文化形态,所以翻译的过程也涵盖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因此,翻译改写是一种高级文化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二、梁启超的翻译思想1. 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梁启超在翻译过程中,非常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读者感受到原著中的美感。

因此,他在进行翻译时,不仅仅是直译或意译,而是要进行一定的变通和调整,以使译文更加顺畅、准确和美观。

2. 掌握原著的精神内涵梁启超认为,翻译的重点不仅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原著的精神内涵。

他认为,只有深入理解原著的背景、思想和文化内涵,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3. 相信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梁启超相信文学翻译有创造性。

他认为,翻译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转换语言,而是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境。

三、《十五小豪杰》的翻译评析《十五小豪杰》是梁启超的一部翻译代表作,该书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原名为《少年之日》,是一本以回忆夏目漱石在神户时代的朝鲜学校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他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的回忆录。

在翻译《十五小豪杰》的过程中,梁启超不仅仅是将原著简单的翻译成中文,而是进行一定的变通和调整,并重新塑造原著的语言风格。

他用流畅的文笔,鲜活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将夏目漱石的作品娓娓道来。

梁启超翻译理论

梁启超翻译理论
梁启超翻译理论及翻译思想
参考文献<<外语研究>>2006年第三期
启超的 翻译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
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史 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 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 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 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 集》。
制作人 制作人
王竹君 王竹君 纪晓萌 赵淑红 纪晓萌 肖 宇 赵淑红 金 千 肖 宇
金 千
2010-9-18
“然其惨淡经营之心力,亦可见矣。译成后,颇不自慊,以为不 能尽如原意也。顾吾以为译文家言者,宜勿徒求诸字句之间,惟以不 失其精神为第一义。不然,则诘屈为病,无复成其为文矣。”
“翻译本属至难之业,翻译诗歌尤属难中之难。本篇以中国 调译外国意,填谱选韵,在在窒碍,万不能尽如原意。”
——梁启超ຫໍສະໝຸດ “豪杰译” 采用白话文,沿用中国传统章回体格式 语言有明显的汉文化倾向 译意不译词
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 梦想希腊仍旧自由而欢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 查良铮
梁启超翻译的策略——政治为先,应时而变
从主题到诗节的选择体现了重意识形态,轻 艺术审美的倾向
重效果效果轻学术的准确性
梁启超翻译的精神 文学感染力 语言文体 精神传达
摘要
经历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后,梁启超开始转向文学,以翻译西方小 说为手段来引进西方的启蒙思想,抨击朝政,改造社会。他的翻译实践 有四个特色:取政治小说为译本,从日文转译西学,进行翻译的操控和改 写,通过新闻报报刊来发表译文。他的翻译理论以深厚的佛学为基础, 对今天的译学研究仍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他的翻译实践具有意识 形态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追 求民主的心路历程。

《梁启超翻译理论》课件

《梁启超翻译理论》课件

翻译的理论基础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探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文化对翻译 的影响。
翻译的理论基础:源语言和目标语言
介绍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重要性和相互 关系。
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直译和意译
讨论和自由翻译
比较对等翻译和自由翻译的差 异,探讨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 应用。
《梁启超翻译理论》PPT 课件
梁启超翻译理论课程是关于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本课程将带你深入探 讨翻译的概念、方法和技巧,以及梁启超的翻译理论的相关内容。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概念和范围
探讨翻译的含义和涵盖的领域,从口译和笔译到文学翻译和专业翻译。
翻译的特点和目的
介绍翻译的独特特点以及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跨文化交流而进行翻译的目的。
文化因素的处理
介绍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因 素的重要性和技巧。
翻译的误区和挑战
简单化和死板化的翻译 翻译中的难点和挑战
探讨避免简单化和死板化的翻译方式,以保持原 文的风格和意义。
指出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和挑战,并 提供应对策略。
梁启超的翻译理论
1
梁启超的翻译理论概述
介绍梁启超的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2
梁启超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回顾梁启超在翻译领域的重要贡献,并讨论他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总结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强调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 关系,以提高翻译工作者的 能力和素养。
翻译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和创新能力
探讨翻译工作者需要具备的 职业素养和创新思维,以应 对未来的翻译挑战。
未来的翻译发展趋势
展望翻译领域的未来发展, 讨论新技术和趋势对翻译工 作者的影响。

梁启超翻译思想

梁启超翻译思想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 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 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 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 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 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 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 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 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 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 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6年初他发现尿中有血,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 出一个肾病变.1926年3月16日作肾切除手术时,因值班护 士将有病的肾标错了位置,导致好肾被误切除.以后尿中继 续有血.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作了.于1929年一月十九 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京沪开追悼会,参加者甚众。
• 维新思想家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 (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 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 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 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 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 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该报以 “变法图存”为宗旨。他连续发表著名的《变法通议》 《释革》等十余战斗檄文,深刻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猛烈抨击顽固派的守旧思想,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救亡图 存,对变法维新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借用当代译学理论来阐释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对晚清翻译活动包括梁启超的翻译活动的影响。

但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视域和维度对梁启超进行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

本文旨在对梁启超翻译活动、思想和实践加以阐释,重新审视这位“鸿儒”的翻译主张及其目的,解读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

一、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在痛苦和屈辱中深刻反思,并逐渐觉醒,同时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应对策略。

当时的译书机构把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介绍到中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梁启超慧眼独具,看中了翻译这一高效的工具,把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

他把译书的重要性和强国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1896年,梁启超撰写了著名的《西学书目表》,反复强调翻译西书之急,认为国家存亡兴衰之关键在于输入西学;还列举出当时急需翻译的300多种书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客居日本,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而改变,而是以更新、更有力的形式付诸行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日本的所见所闻,使他摆脱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自我优越感”的限制,放眼世界,开始通过翻译和办报等方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

他是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思想,从而为迎来清末文学翻译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目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借用当代译学理论来阐释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对晚清翻译活动包括梁启超的翻译活动的影响。

但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视域和维度对梁启超进行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

本文旨在对梁启超翻译活动、思想和实践加以阐释,重新审视这位“鸿儒”的翻译主张及其目的,解读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

一、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在痛苦和屈辱中深刻反思,并逐渐觉醒,同时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应对策略。

当时的译书机构把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介绍到中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梁启超慧眼独具,看中了翻译这一高效的工具,把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

他把译书的重要性和强国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1896年,梁启超撰写了著名的《西学书目表》,反复强调翻译西书之急,认为国家存亡兴衰之关键在于输入西学;还列举出当时急需翻译的300多种书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客居日本,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而改变,而是以更新、更有力的形式付诸行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日本的所见所闻,使他摆脱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自我优越感”的限制,放眼世界,开始通过翻译和办报等方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

他是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思想,从而为迎来清末文学翻译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目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论梁启超译介活动与启蒙思想转变

论梁启超译介活动与启蒙思想转变

论梁启超译介活动与启蒙思想转变张梅【摘要】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运动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其中,西书译介在西方文化传播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梁启超是近现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其启蒙思想是在译介西方与日本的书籍中逐步完善的,且经历了由思想启蒙向审美启蒙的转变.【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5)003【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译介活动;启蒙思想;审美启蒙【作者】张梅【作者单位】贵州省图书馆,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59.1梁启超是近现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

鸦片战争以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很大挑战,日渐衰微。

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极大震撼。

一批像梁启超等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展开了“新国”、“新民”为目的的启蒙思想运动。

而梁启超的启蒙思想是在译介西方与日本的书籍中逐步完善的,且经历了由思想启蒙向审美启蒙的转变。

晚清民初,是西方文化与日本文化大量输入中国的时期,除了出洋考察、派遣留学生、办学堂请具有洋务知识的人员讲学外,翻译书籍是最重要的输入媒介。

也只有译书蔚然成风,才能使中国人更能普遍的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慢慢从旧的传统文化樊篱中摆脱出来,逐步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民”。

梁启超真正接触西学是在拜康有为为师之后,他曾说:“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

”而后,于国学书籍而外,更购江南制造局所译之书,及各星招日记,与英人傅兰雅所辑之《格致汇编》等书。

[1]9581896年,梁启超与黄遵宪、汪康年等人创办《时务报》,传播维新变法思想,并在该报上发表《西书提要》与《西学书目表》,收书近300余种,这些西书中有不少是自然科学书籍,和中国传统学术著作有很大差异,在分类上令梁启超颇费思量,他认为:“西学各书,分类最难”[2]82,这是因为许多学科之间有交叉现象,例如:行军测绘既可入军事科学,也可入地图学。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本人承诺本文无抄袭、无造假、无一稿两用。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O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Liang QichaoZhang Cuiling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张翠玲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192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革命家和学者,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其翻译思想。

一是翻译与救国,梁启超把翻译看作强国之路。

二是翻译的方法,梁启超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翻译弊端提出了翻译方法和策略。

三是翻译与佛典,主要讨论梁启超对翻译文体、佛典翻译与一般文学的关系等的看法。

关键词:梁启超;翻译思想、佛典翻译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Liang Qichao, one of the greatest revolutionaries and scholars in modern China. 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a strong China.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translation. In the third par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utra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a’s native literature in terms of style and vocabulary.Key words: Liang Qichao; translation theory; Sutra translation1. 引言提起梁启超,多数人会首先想到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其次会想到梁启超丰厚的学术著作。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作者:龙蕾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运动的领袖,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在对梁启超的译介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以其文学翻译作品为对象进行展开,并从翻译学的角度对其功利性提出了批判。

本文旨在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出发揭示其译介活动中存在“功利性”与“经世思想”的必然性,并试图在清末这一本土语境中对梁启超的译介活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起到的积极意义进行一个再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福泽谕吉;译介活动;功利性1 序言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运动的领袖,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1898 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以日本维新为蓝图的变法运动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以失败告终,亡命日本的梁启超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为据点,译介、吸收了大量海外作品。

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梁启超的译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漏译、误译。

也正因如此,“梁启超式输入”一直处于众矢之的。

①翻译学的角度给我们研究梁启超的译介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学术视角的同时,也造成了思想史视角的缺失:梁启超虽译介了众多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身份依然是启蒙思想家,我们无法脱离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家这一身份来把握和评价其译介活动。

本文拟在参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着手探讨梁启超译介活动中带有“功利性”和“经世思想”的必然性,同时站在清末这一本土语境的视角揭示梁启超的译介活动在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起到的积极意义。

2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为了清末思想语境中的主流方向。

而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首先直面的难关,则是语言上的障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层面创设了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同文馆(1863)等专门学校,致力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梁启超翻译思想探析

梁启超翻译思想探析

梁启超翻译思想探析作者:李兆国来源:《职业时空》2009年第01期摘要: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

他提倡翻译西学,对翻译有独到见解。

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方法与标准直到今天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翻译;强国;文体;文学;理论;语言价值梁启超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为挽救民族危亡,主张仿效西法,变法维新,救国图强。

作为一名维新思想家,其兴西学、译西籍、变法图存的主张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

而现代对于梁启超翻译思想的研究,或只论其一而忽略其他,或从其政治活动分析,将任公视为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哲学家。

本文拟从翻译理论的角度,结合任公翻译活动和翻译论著,就其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方法与标准加以论述。

一、“译书为强国第一要义”一翻译强国思想梁启超将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救国之道。

他在《变法通义》中专辟一章,把译书提高到“强国第一要义”的地位。

他把“择当译之本”列于三义之首。

可以说是抓住了译事之本。

选择什么样的书来翻译,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翻译的动机和目的。

梁启超把翻译当作强国之道,目的在于推行维新变法。

他认为,以前的国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的大都是兵学著作,这无助于解决中国的强国大事。

“中国官局旧译之书,兵学几居其半”。

此择译不当,“当知西人之所强者兵,而所以强者不在兵”。

故当译之书:(一)“当以尽译西国章程之书,为第一要义。

西国各种之章程,类皆经数百年、数百人、数百事之阅历,而讲求损益,以渐进于美备者也”;(二)当译学校之教科书。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变法通议》),“学校为立国之本,则宜取其学堂定课之书”;(三)当译政法之书。

借“翻译”以“新民”——梁启超翻译思想探究

借“翻译”以“新民”——梁启超翻译思想探究

“Innovating People”by“Translating” ——A Study on Liang Qichao’s Translation Thought 作者: 肖美凤;梅晓娟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6-7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翻译;新民;梁启超
摘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翻译家,由于身处历史转折时期,他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政治,他将翻译视为一种宣教启蒙的工具,旨在以西方思想来启迪中国民众的智慧,从而达到强国的目的。

梁氏这种借翻译以"新民"的思想指导着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张翠玲【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37)4【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革命家和学者,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其翻译思想。

一是翻译与救国,梁启超把翻译看作强国之路。

二是翻译的方法,梁启超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翻译弊端提出了翻译方法和策略。

三是翻译与佛典,主要讨论梁启超对翻译文体、佛典翻译与一般文学的关系等的看法。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LIANG Qi-chao, one of the greatest revolutionaries and scholars in modern China.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a strong China.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translation.In the third par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utra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a’ s native literature in terms of style and vocabulary.【总页数】5页(P96-99,103)【作者】张翠玲【作者单位】畅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北京 100024; 畅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的小说翻译思想及其影响 [J], 刘海燕2.借“翻译”以“新民”--梁启超翻译思想探究 [J], 肖美凤;梅晓娟3.从生态翻译视角简析梁启超三个时期的翻译思想 [J], 陈谊;韩思宇4.梁启超翻译思想中的文化政治取向:文化民族主义 [J], 周宣丰5.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的小说翻译思想及其影响 [J], 刘海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6-03作者简介:张黎黎(1984-),四川德阳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9年6月第31卷 增刊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T h r e eG o r g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H u m 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u n .2009
V o l .31 S p e c i a l s e c .
论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
张黎黎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30)
摘 要:梁启超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翻译活动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

本文主要讨论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这一思想的内涵以及和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政治主张的关系。

关键词:梁启超; 翻译强国; 政治主张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9)增刊-0174-02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的政治生涯对其翻译思想影响甚远。

“翻译强国”这一思想贯穿于梁启超一生的翻译思想。

他所呼吁的“翻译强国”即通过翻译引进西方著名的论著,
包括政治论著,思想论集,社科著作,小说著作等,传播西方先进的成果以救国图存。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始终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和矛盾,而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思想,为国家寻找一条能够有效沟通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路道。

而梁启超等文人志士在西方民主科学的社会体系努力寻求答案。

按韦伯的设想,健康的人类社会应该包括了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领域,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它更是全方位、系统化的社会改造。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政变前,中国信息的传播主要是等级传播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即社会精英群体向社会大众传达信息。

因此,梁启超企图通过翻译引介西方文明成果,强荐社会精英群体,即中国的统治者,教化闭塞的民众,以圆强国之梦想。

一、“翻译强国”提出的社会背景
1856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清王朝溃不成军,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因此,中国企图开始走军事强国之路。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根深蒂固。

政治上是专制统治,到当时清末时期更加进一步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政府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愚民政策,思想上,儒家思想、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严重束缚
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日益变得愚昧落后。

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企图走军事强国的道路,无疑是把中国推进了一个死胡同。

因此,时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中国再次战败,精锐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军事强国梦破灭,此乃不足为奇。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军事强国”之路是行不通的。

中日甲午战争后,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衰落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社会封建的体制,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禁锢民众思想的愚民手段。

因此,许多仁人志士将放眼世界,借荐西方民主政治体制,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897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公车上书,发起了维新变法。

他们试图引进西方政体以图自救。

然而,由于诸多政治原因,维新失败。

虽然这次变法没有取得成功,却促进了新的价值体系的萌芽,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从维新变法后开始崭露头角,如王国维,辜鸿铭,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冯友兰等国学大师。

他们大部分都到过国外如日本,欧洲等国留学,学贯中西。

维新思想家认为中国之所以贫弱是因为民权不兴。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

而西方之所以富强是由于西方实行的是民主制度。

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则必须兴民权。

梁启超依据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认为要兴民权就必须开民智而开民智的重点应该放在开绅智上,最佳的途径则是通过翻译出版。

因此,梁启提出著名的论述,“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强,以多读西书
174
为功”。

其翻译强国的思想由此基本形成。

二、梁启超与“翻译强国”思想
梁启超是一位政治色彩浓厚的翻译家,这在他的翻译价值取向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使得梁在翻译选材上表现了明显的政治目的倾向。

在文本选择方面,他异于前人,更偏重西方政治题材的引入,以启发中国政客。

翻译文化派认为译文的作用超过原文,甚至可以成为塑造和左右目的语文化的一种势力,梁启超以翻译为工具来影响中国的政治和文化。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相关。

梁启超自幼在家接受启蒙教育,由《瀛环志略》开始接触西学。

后来拜学于康有为。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

他在这篇文章中专辟一章详论翻译,把译书提高到“强国第一义”的地位。

他明确提出: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人。

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译,取决于翻译的动机。

梁启超把翻译当作强国之道,他的目的在于开民智,推崇维新思想,改变中国落后的体制。

因此,他在译书时往往选择西方的社科论著。

撰写和翻译了近百篇文章,广泛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其覆盖的领域极广,从历史地理到政治名人等各个方面,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被誉为“舆论界骄子,天纵之天豪”。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认识仅把开民智的重心放在乡绅上是不行的,而要面向广大社会下层群众。

他将开民智的重心转移到了小说上,通过大量翻译引进外国小说,希冀借助小说来达到开启民智。

这是他对小说社会功能的特别认识,这也是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高潮形成的原因。

在晚清翻译引进的大量外国作品中,纯文学作品的译作占少数,其中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的数量较多,影响也较大。

这三种文学体裁都是中国过去所未有的。

许多的西方外国小说,其本身没有政治色彩,在被译入到中国来时,都被加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译者往往通过译序或后记去引导读者阅读其中政治意义,关且把中国的政治环境联系在一起。

其主要作用是开民智。

梁启超认为译西书,通过译书学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政经、法律方面的知识,是开民智不可缺少的又一重要手段。

此乃其译书之目的。

他认为日本之所以强盛在于其尽取西人之学而学之。

梁启超强调了西方近代科学对强国的重要性。

因为西方近代科学“历时千百年以求之,聚众千百辈以讨论之,著书千百种以发挥之,苟不读其书,而欲据其外见之粗迹,以臆度其短长,虽大贤不能也”。

中国寻找自强之路,“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译书实本原之本原也”(《变法通议》)。

通过书籍了解西方事物,梁启超认为有两种具体可行的办法。

其一是“使天下学子,自幼咸习西文”(《变法通议》),设外国语专门学校培养翻译人才;其二是“取西人有用之书悉译成华字”(《变法通议》)。

梁启超把“有用之书”分为几类,一类为机器制造等工学以及算学、电学、化学、物理学等理科学科,一类为法律学等文科学科,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兼取西洋各国编年大事,加以翻译,了解西方最新动态。

作为资产阶级启蒙家的梁启超在从事文学翻译活动时,取政治小说为题材,主张宣教启蒙,以开启明智的翻译观。

因此,梁启超所期待的译作读者是广大民众,在翻译策略选择上以归化为主,甚至以改写和操纵作为翻译手段。

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处于不同的地位,一方处于弱势,一方处于强势,“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常受这种形势的影响(杨自俭)。

然而,在西方源语文化处于强势而中国目的语文化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梁启超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正是受译作读者取向的影响。

三、结语
梁启超本人是杰出的政治家,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两个时代。

他主张的“翻译强国”思想把翻译提升到了救亡图存的高度。

梁启超将翻译活动与其政治思想紧密结合。

通过翻译介绍西方大量著作对开民智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学者李华兴,吴嘉勋评价梁启超说:“梁启超是变中自有不变在,总其一生,他的爱国之心未尝变”。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后序[A].饮冰室合集(第一册)[C].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128.
[2] 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A].饮冰室合集(第一册)[C].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45.
[3]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4] 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
1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