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

合集下载

突发事件社会心理学影响分析

突发事件社会心理学影响分析
03 个体差异
个体的性格、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也会 影响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反应和应对能力 。
04
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学策略
提高公众心理素质
01
02
03
增强公众心理素质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公 众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和应 对能力,减少恐慌和焦虑 情绪。
培养积极心态
鼓励公众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提高自我调节和 抗压能力。
分类
突发事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性质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 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按照影响范围可分为局部性事件和全局性事件。
突发事件的特征
突然性
突发事件通常是在人们没 有预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的,具有不可预测性。
紧急性
突发事件需要立即采取应 对措施,否则可能会造成 严重的后果。
提升应对能力
促进社会稳定
正确的认知和应对突发事件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传播。
了解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影响有助于提升 个人和社会的应对能力,减少恐慌和混乱。
保护心理健康
通过认知突发事件的本质和影响,可以采取 措施减轻心理压力,维护个体心理健康。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跨文化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 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和应对 方式,以制定更具针对性 的策略。
建立心理支持系统
建立心理援助热线、心理 咨询中心等,为公众提供 心理支持和辅导。
有效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政府和媒体应及时发布准 确、全面的信息,消除谣 言和误解,稳定公众情绪 。
引导正面舆论
加强对媒体和社交平台的 监管,引导舆论向积极、 正面的方向发展。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

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

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刘文娟国外研究表明,在地震发生数小时之内,大多数幸存者表现出情绪麻木,茫然不知所措。

地震发生的第1周内,广泛存在焦虑情绪和茫然之后的恐惧,对丧失亲人的幸存者来说还存在沉重的愧疚感与悲伤、哀悼反应。

在避难救护所生活10天以后,许多幸存者仍感到生活非常压抑,焦虑反应、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普遍存在。

一些幸存者出现创伤经历在脑海中不断闪回。

一个长期研究报告指出:地震发生3年后,幸存者仍然遭受心理痛苦的折磨,并且酒依赖和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升高。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初期向幸存者保证他们可获得医疗救助、生活保障、以及重建家园的经济援助,将会很大程度减少幸存者的心理压力,比单纯的心理辅导更为有效。

国外学者认为,通常心理辅导在灾难发生1个月后更为有效。

回顾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无亲人震亡的幸存者心理感受不同。

约1/3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且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3~5倍。

每到“ 7・28”便会触景伤情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唐山大地震无情地抛下了4000多名无家可归的孤儿,这一人群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控制不住回想受打击的经历;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近似的场合或事件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到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去;过分的惊跳反应;反复发生“触景生情” 式的精神痛苦;对未来失去憧憬,如很少思考或计划未来的学习、工作或婚姻等。

对母孕期经历唐山大地震的青少年的调查也发现,母孕期遭受过地震应激的胎儿,成人后其情绪状态、智力水平和脑结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异常变化。

对64例截瘫患者的心身研究证实,他们的心身健康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没有哪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心理创伤的评估及治疗技术

心理创伤的评估及治疗技术

般在灾难发生后48-72小时后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
明显缓解。
三、灾难后的心理创伤
2、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PTSD)是个体经历强烈的精神 创伤后导致的最为严重的精神障碍。主 要表现为反复闯入意识、梦境的创伤体 验,高度的焦虑警觉状态,与社会隔离 和回避行为。
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 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
晤谈注意事项:
(1)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 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2)鉴于晤谈 与特定的文 化性建议相 一致,有时 文化仪式可 以替代晤谈;
晤谈注意事项:
(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 参加集体晤谈。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受到 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 性的创伤。 (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 (5)受害者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 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6)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
第三期 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 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
六、治疗
第四期 症状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 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 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 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 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 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 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 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
最严重的急性心理反应有什么表现?

汶川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创伤的表现、评估及重建

汶川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创伤的表现、评估及重建

On the Manifestation, Evaluation and Psyc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Children' s Psycho-Trauma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作者: 刘斌志[1] 沈黎[2]
作者机构: [1]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重庆400047 [2]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234
出版物刊名: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9-113页
主题词: 汶川震灾 儿童心理创伤 心理重建
摘要:汶川地震造成儿童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形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在身心、精神、认知以及行为方面均有所表现。

因此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理照顾以帮助他们度过危机。

本文考察了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创伤的阶段性和年龄性特征,提出灾后儿童心理的康复与重建需
要开展多层面心理评估,并着重分析了开展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康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辅导策略、活动方式以及服务技巧。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关键词:灾难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应激反应;心理调适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目睹或是经历灾难性事件的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

因为它常常在灾难事件后发作,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和治疗,将对个体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广泛重视。

为了有效消除心理创伤,必须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同时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配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自我心理调适。

一、灾难后人群常见的心理问题当个体目睹或是经历灾难事件时,比如洪水、地震、瘟疫等,个体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等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明显改变。

根据心理状态的不同,个体受到灾难事件的影响有大有小。

心理状态良好的个体能够较好地面对痛苦,较快地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个体生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心理状态不好的个体会较长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

但是无论心理多么强大的人 ,可能都会感到痛苦和悲伤,同时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我们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个体遭受严重的精神刺激后所出现的认知情感和认知行为的一系列精神障碍,持续存在时间长,也会发生延迟出现。

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达数十年之久。

其中病期在3个月之内的称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称为慢性PTSD,而若症状在创伤事件后至少6个月才发生则称为延迟性PTSD。

常见的表现有:(1)拒绝回忆和选择性遗忘。

不愿意去回想痛苦的场景、事件,有时甚至记不起来“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有时出现麻木、呆滞。

(2)重复体验到创伤感受。

时不时想到或者梦到创伤性的经历或事件,不自觉地会“触景生情”。

(3)过度警觉和负面情绪。

对于一般事件反应过度,比如我们常讲的“神经兮兮”、“一惊一乍”,有时会出现莫名的焦虑感和紧张感等不良情绪。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灾难发生后,如果社会心理预防干预措施及时而且得当,则可以防止受害者在灾难后远期发生进一步的社会功能减退和更严重的精神障碍的发生。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针对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的学校教育计划,这一计划基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人在灾难后都能为了孩子的教育而重新聚集在一起,这样就有机会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核心群体,来非常有效地接受精神障碍预防方面的宣教,然后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是家务的主要承担者,是一个重要的急需帮助的群体,需要通过帮助使她们尽快担当起照顾家人的职责和开始重新生活的勇气。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是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了家园而变得无家可归的人们,他们在漫长的等待政府重建计划中逐渐变得消沉。在这些人中出现可明确诊断的病理症状的患者明显增多,需引起专业人员的重视。如果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没有经过良好的有关灾难引起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培训,则有可能忽略、误诊、误治那些严重的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综合症等在急性期有可能逐渐加重的症状。
1.向工作人员介绍正式的,有时间进度表的、有计划的任务。
2.让救援成员说出他们的感受,并给与认真的倾听。
3.就救援队员彼此的认知、情绪、生理反应进行互相交流。
4.解释、承认、理解救援人员所出现的各种反应。
5.用认知和教育的方式甄别出应对各种反应的方法。
精神卫生工作者对大多数幸存者进行的心理治疗主要针对两方面的内容:创伤性记忆和在危险境遇中所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反应。这两种情况在灾难结束后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心理治疗中,专业人员通常会运用认知疗法、暴露疗法和行为疗法、EMDR等心理治疗方法,其目的主要是让受害者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身心得到疗养,尽快从灾难带来的创伤性记忆、反复闯入的灾难性情境、恐惧和悲痛中解脱出来。有关灾难的当时的情境画面、声音、气味、内心体验常常会在受害者的脑子里一遍又一遍的浮现。慢慢地、他们逐渐丧失了对焦虑和痛苦的感知,精神变得麻木、对未来失去希望、行为变得退缩等。

灾后心理救助要点

灾后心理救助要点

别害怕,我在你身边!—灾后心理救助要点(根据盛晓春博士录音整理)第一,灾后心理救助的宗旨:有利有序有效。

个人口号:别害怕,我在你身边!除了应对灾害外还要协助当地人们生活的正常化,现在还是救人时期,目前处于比较麻木的状态,还有余震,有人觉得房子还在晃,画面还在出现。

可能出现过度警觉,行为也可能过激。

比如:救助的武警,“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人“,这就是救人在情绪方面的影响,这都是救人时的反应,过段时间,能量耗竭,可能抑郁。

第二,怎么理解灾后心理创伤:自然界的事情慢慢形成适宜的反应,人们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适宜的接受范围,但大的突发事情,通常超出人的承受范围,这么多的信息如果承受不了,可能造成问题。

正常人对信息的流动,交换,互动,如身体感知,接受,理解,处理,对信号作出反应,但当刺激太大,这样流动的过程可能会被打断。

具体到地震,有人统计一周内将近94-96%有各种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延,这些信息不会消失和遗忘,但会被处理到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四个月左右,70-75%的人会处理得比较好,也就是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可能有遗留。

这些人可能我们称为应激障碍,就像用暴力把弹簧拉直后它没法弹回去。

前面四分之三的人如果有专业人员帮助,这种心理影响可能小点。

第三、怎么识别灾后心理创伤的常见症状:分为情绪,行为,感知觉等。

遭遇这么大创伤后,出现这种反应,有人用正常来形容。

第一个就是恐惧和担心:担心地震再次发生,担心出现可怕的事情,在混乱中急于找到亲人,急于联系,害怕亲人遭到伤害,剩自己一个人,害怕对自己失去控制。

第二个,过度警觉:对声音图像气味,过度反应;一旦有动静,有时甚至没余震,也吓得马上跑;安全感差,失眠,多梦,早醒。

从精神科来说,这是处于应激状态下,身体分泌肾上腺素,使随时处于待命逃逸状态,本来这有助于逃生,但这状态不能长期存在。

第三个,悲伤:亲人有伤亡,常见哭泣,流泪,比较常见,甚至有人哭得非常厉害,大声哭嚎,也有少数人麻木冷漠,也有人没有反应,会非常理性,如一个火灾后的孩子,把妈妈拖出来,所有事做完后才发现自己腿流血。

甘肃地震的地震灾后心理干预与心理康复

甘肃地震的地震灾后心理干预与心理康复

甘肃地震的地震灾后心理干预与心理康复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自然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重大影响。

甘肃地震作为一个典型的地震事件,给当地居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因此,进行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和心理康复对于帮助灾区居民恢复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甘肃地震的地震灾后心理干预与心理康复。

一、甘肃地震的心理影响甘肃地震是一次规模较大的地震事件,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地震会引发人们的焦虑、恐惧、绝望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地震灾后心理干预是指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为受灾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的一系列措施。

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目标是帮助灾区居民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痛苦,恢复心理健康。

常见的地震灾后心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救助等。

1.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受灾者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扰并给予合适的建议和指导。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受灾者识别和处理负面情绪,调整他们的心态和情绪。

2. 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指通过各种途径为受灾者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

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组织集体讨论等方式开展,旨在减轻受灾者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

3. 心理救助心理救助是指为受灾者提供紧急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为了及时应对受灾者的心理危机,可以通过成立心理救助小组,派遣专业人员前往灾区进行救助工作。

三、地震灾后心理康复地震灾后心理康复是指在地震灾害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措施帮助灾区居民恢复心理健康。

地震灾后心理康复的目标是帮助受灾者逐渐摆脱心理困扰,重建自信和积极态度。

1. 心理支持群体建设心理支持群体建设是指针对地震受灾群体,组织相互交流和支持的活动。

这些支持群体可以是由心理专家组建的心理辅导小组,也可以是由志愿者组织提供的心理支持团队。

通过与他人共同经历和分担心理困扰,受灾者可以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和力量,从而促进自身的心理康复。

天灾造成的心理创伤处理

天灾造成的心理创伤处理

天灾造成的心理创伤处理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部分,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天灾。

这些天灾往往不仅给人们的生活、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也会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天灾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合理的心理创伤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天灾造成的心理创伤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创伤处理方法。

一、天灾对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影响天灾经历通常以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方式出现,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这种灾难性的事件往往超出人们平常的生活经历,使人们感到无助和恐惧。

一旦受灾,人们的日常生活常常会发生短暂或长期的中断,失去家园、亲人、财产等重要元素,更加加剧了人们的心理创伤。

1.1 恐惧和焦虑天灾造成的生存环境的破坏,常常导致人们感到恐惧和焦虑。

人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对未来感到无法预测,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人们陷入巨大的焦虑和恐惧之中。

1.2 哀伤和悲痛天灾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家人的失去和人们亲身经历的痛苦会导致哀伤和悲痛的情绪。

这种情绪常常会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冲击。

1.3 后遗症和创伤回忆天灾经历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回忆,这些回忆可能是惊心动魄的逃生经历、和亲人朋友被困的可怕时刻。

这些回忆会成为人们后遗症和创伤的来源,经常在潜意识中回放,导致焦虑、恐惧甚至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二、天灾造成的心理创伤处理方法面对天灾造成的心理创伤,需要妥善处理和应对,以恢复心理健康和积极面对未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创伤处理方法:2.1 灾后营救和安全在天灾发生后,确保个人安全是第一要务。

灾后进行及时的营救和安置措施,保障人们基本的安全需求。

只有在安全环境下,人们才能够逐渐稳定下来,处理心理创伤。

2.2 情绪的表达和倾诉天灾后,人们会有各种情绪的体验,如恐惧、愤怒、悲伤等。

对于这些负面情绪,人们需要寻找合适的途径来进行情绪的表达和倾诉。

可以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自然灾害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

自然灾害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

自然灾害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通常在个体经历或目睹严重创伤事件后出现。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往往会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治方法。

首先,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回忆和噩梦的重复出现,对创伤事件的持续回避,情感麻木和冷漠,以及持续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如易怒、失眠和注意力困难等。

对于自然灾害的幸存者来说,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治至关重要。

自然灾害会破坏人们的家园和社区,使幸存者感到不安和无助。

因此,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住所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康复至关重要。

政府和社区应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确保幸存者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且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第三,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是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的核心。

幸存者经历了自然灾害的巨大创伤,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经历。

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教育,帮助幸存者理解他们的反应是正常的,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CBT)和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等心理治疗方法也被证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有效。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幸存者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减轻他们的创伤后症状。

第四,社会支持和群体活动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治也起着重要作用。

自然灾害不仅给个体带来创伤,也对整个社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社区环境对于幸存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如康复小组、运动和艺术疗法等,提供机会让幸存者互相支持和分享他们的经历。

这些群体活动有助于减轻幸存者的孤独感和自我责备感,促进他们的康复过程。

最后,预防是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的关键。

自然灾害是不可预测的,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震后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案

震后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案

●自杀危险性的评估
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求助者都有自杀的可能性 的存在 不要忽略危机求助者表现出的确定的自 杀线索 要探讨并了解求助者掩饰自己想结束生 命的真实想法
灾后心理评估表
以下项目;是关于你受灾以后心理和生活方面 的压力调整 在最近一周内;你如果有下列烦恼或 痛苦;可以根据不同程度为自己计个分:回答为没 有计0分;回答为很少计1分;回答为中等计2分;回 答为较多计3分;回答为非常多计4分 如果累计分 数相对较高;可以向相关心理咨询专家咨询 在做心理辅导前;我们必须要和受灾者进行交 流沟通 我们必须要对患者说;你的回答没有对错; 你的感受没有对错;我们会和你一起渡过
于10分;则不需要心理干预 10至40分 表 明创伤体验已经形成;这就需要我们进入心 理干预 40至60分; 我们在干预的同时需 要精神科医师的参与 60分以上者;需要精 神科医疗
心理危机也是灾难;是突发 事件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而 产生的次生灾难
心理危机是突发事件所造 成的间接损失的主要原因
无法安定
01234
6 我不想去回忆地震中的痛苦情景;但它总还是要出

01234
7 老是听到一些奇怪的声响;尽管其他人没听到
01234
8 一想到恐怖的场面;就不敢活动做事
01234 9 心情不好;不想与人交往 0 1 2 3 4 10 神经有些过敏;遇到小事也容易紧张
01234 11 努力试图克制自己不去想痛苦的事
干预措施包括快速构建危机现场的心理动力模型 快速制定
危机干预方案 尽快实施危机干预
2 灾难后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既有受害者 幸存者
目击者 死难者的家属 同事 朋友;也有救援人员 消防人员
警察 应急服务人员 志愿人员 易感人群 老人 儿童等;他们

汶川大地震受灾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危险因素

汶川大地震受灾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危险因素

汶川大地震受灾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危险因素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创伤。

大地震造成了数万人的死亡和伤病,留下庞大的心理残疾患者群体,后者被描述为广泛情绪反应的显着且持久的模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是一种由于遭受创伤事件而引发的,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心理障碍。

PTSD患者表现出用于避免与创伤事项有关的想法和感受,以及重复的反应和情景,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恐惧,和日常生活的不适应。

这种创伤后应激症状在汶川大地震的受灾者中非常普遍,成为了这次灾难的一大伤害。

PTSD会导致许多症状,如间歇性噩梦,不安、恐惧或愤怒的情绪反应,回避或避免刺激物,无法专注或保持集中,过度的戒备或警惕,失去受灾事件之前拥有的习惯或兴趣等等。

患者往往感到孤独、无助和恐慌,会出现过敏、疲劳、不胜重负、肌肉紧张和慢性疼痛等身体症状。

这些症状将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生存。

许多受灾者的工作能力、学校成绩和家庭生活都因为心理创伤受到严重影响。

那么,什么因素会导致汶川大地震受灾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呢?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和研究,下面是几种可能影响创伤后反应的因素:1. 震后后来居民发生生活变化的情况,如失去工作、学业和财产;2. 接触到严重伤病和死亡的场景和情景,尤其是与幼儿和老人的死亡有关的场景;3. 社会支持缺乏、偏见和不友善的态度,如对于灾民的歧视和冷漠;4. 对灾后收获的期望被打破,包括政府、家庭、社会工作者和媒体的错误预测或承诺;5. 感觉控制能力丧失或缺失,包括对灾难的缺乏独立决策能力和控制意识以及对应急反应、救援和安置的过度仰赖。

总之,PTSD是一种使人在长期时间里无法摆脱创伤的痛苦和情绪反应的精神障碍。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灾难和创痛,接受积极的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关注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生活中关注积极的心理特质,如对生活积极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等都是建议的应对方式。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唐山市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作为一次规模庞大的地震,它不仅对唐山市的物质财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给灾区的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心理创伤。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是指地震幸存者在地震后长期持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和症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的原因、症状以及处理方法。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和恐怖感往往令人难以忍受。

幸存者在地震中亲眼目睹了亲友的死亡、建筑物的倒塌等惨状,这些刺激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此外,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失去家园也给幸存者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使他们长时间处于焦虑和恐惧的状态中。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的症状多种多样。

首先是焦虑和恐惧,幸存者常常对未来感到不安和恐惧,害怕再次发生地震的悲剧。

其次是抑郁和失眠,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使他们长时间处于忧伤和痛苦的状态中,失去了正常的睡眠。

另外,幸存者还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回忆地震的恶梦、躯体症状和回避地震相关的刺激。

此外,一些幸存者还可能出现社交退缩、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症状。

面对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

首先,应该引导幸存者正确对待地震,认识到地震是自然灾害,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不是对自己的不幸命运进行责怪。

其次,鼓励幸存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以减轻心理负担。

同时,可以通过参加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来帮助幸存者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恐惧。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也有助于缓解心理症状。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是一次严重的灾害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心理创伤。

幸存者在地震后长时间处于焦虑、恐惧、抑郁等不同的心理状态中,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引导和鼓励幸存者正确对待地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接受心理辅导等方法,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心理症状,重建自己的生活。

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

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

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发表时间:2012-08-23T10:03:10.51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1月总第203期供稿作者:雷蕾1 黄宣银2 [导读]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灾区群众身心造成重大影响。

雷蕾1 黄宣银2(1. 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2.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98-03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灾区群众身心造成重大影响。

灾难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时段,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这些研究对推动灾难医学的发展,了解灾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了提供宝贵经验。

为全面了解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作者在阅读2008年—2011年国内外发表的主要文献(不包括综述)366篇的基础上,将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被研究对象汶川地震灾后心理状况的被研究对象的构成情况和研究文献数量如表一所示。

大致分为可为以下几类:①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包括灾区群众、死难者家属和伤员。

而且这些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受灾群众暂住帐篷的那段时期,分别是来自一般灾区、重灾区、极重灾区的受灾群众。

对汶川地震灾后伤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伤程度比较严重的住院者,而对那些受轻伤而没有住院治疗的受灾群众研究则几无报告。

②救援者:指进入灾区参与救援工作的人员,包括志愿者、医疗卫生人员、现场指挥、武警官兵、新闻报告者等。

研究文献的数量分布显示,对志愿者、新闻传播者的关注明显少于救援官兵。

③特殊人群:教师、学生、儿童、孤儿和老年人被作为特殊人群单独列出来进行研究。

表1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文献统计2研究方法与工具2.1方法各异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各路学者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研究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对照研究等方法开展了研究。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恐惧的症状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恐惧的症状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恐惧的症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创伤,例如战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暴力事件等等。

这些心理创伤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应激障碍和恐惧的症状。

本文将讨论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恐惧的症状,并探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1.1 副创伤性应激障碍副创伤性应激障碍是指在亲历或亲眼目睹他人经历剧烈创伤后,患者自身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例如,战地记者常常会患上副创伤性应激障碍,他们看到的残酷场景会导致他们产生恶心、噩梦、回忆不断重现等症状。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亲历或亲眼目睹危险、严重受伤或死亡的事件后,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闪回、避免回避、注意负向刺激增加等。

个体可能一直被困扰着创伤事件,难以摆脱过去的记忆。

1.3 混合性应激障碍混合性应激障碍是副创伤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结合。

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副创伤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对创伤事件的回忆困扰着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

二、恐惧的症状2.1 恐惧症心理创伤后,一些人会出现恐惧症。

他们对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或场景感到极度恐惧,进而导致回避行为。

例如,一个曾经在地震中受伤的人可能会对地震后的余震产生极度恐惧,不敢再次体验地震的恐怖。

2.2 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也可能与心理创伤有关。

患者常常会出现重复思维和行为的症状,用这些重复的方式来减轻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感。

例如,一个曾经遭受绑架的人可能会反复检查家门是否锁好,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三、治疗方法3.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恐惧症状的常用方法之一。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咨询,帮助他们理解并改变对创伤事件的认识和情绪体验。

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和眼动脱敏与再处理等技术常常被应用于心理治疗中。

3.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用于缓解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恐惧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有种心理疾病叫创伤后应激障碍

有种心理疾病叫创伤后应激障碍

有种心理疾病叫创伤后应激障碍作者:卓然来源:《科学养生》2018年第12期今年因台风等恶劣天气导致的洪涝灾害十分严重,还罕见地波及到我国的内陆省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山东省政府对灾后重建异常重视,并对灾区群众的医疗健康,尤其是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患关怀备至。

7月中旬,山东省卫健委对从各地市医院抽调上来的百余名心理医生进行集中培训,邀请中国健康研究所的心理学专家郑先生主讲创伤后应激障碍专题。

郑先生是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兼医生,理论和临床经验丰富。

简短的开场白后,他说,创伤应激障碍的英文缩写是PTSD,它的前身是战争综合征。

二战结束后,很多在集中营幸存的犹太人都得了一种叫音乐恐惧症的可怕的怪病。

他们尤其害怕听贝多芬和瓦格纳的乐曲,有人甚至在听两位音乐家的乐曲时出现昏厥和癫狂,有人会放声大哭并顿时失去理智。

原来,他们在集中营遭受纳粹动刑迫害时,为了掩人耳目,刽子手们就播放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因为希特勒喜欢他们的音乐),声音放的很大,为的是盖过受害人凄厉的喊叫。

痛苦的经历在幸存犹太人心里留下无法愈合的心理创伤,连声音的触碰都会令伤口流血不止……当时人们称这种心理疾患为战后心理综合征。

其实,战后心理综合征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又叫创伤后压力综合征、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等,统属创伤后应激障碍范畴。

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后遗症。

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的残酷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

郑先生表示,如今造成大范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是地震、洪水和战争、恐怖袭击,前者是天灾,后者是人祸。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精神的余震仍驻留在亲历震灾的四川人民心里,很多人一听到“地震”二字,还眼前发黑,心里发颤。

据统计,经历地震的成年人中有32%至60%的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而未成年幸存者中这一比例高达26%至95%。

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他们对地震灾害的研究也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创伤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创伤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创伤呢?一般说来,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严重者会发生两种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SD)在受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

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心因性木僵。

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

ASD,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 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 天后开始减轻。

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预后良好。

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多年。

多数是由于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消除,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感受阈值、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PTSD不仅发生于幸存者和死伤者亲属,也包括参与救援的相关人员。

因为他们在参与救援的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非常疲惫,而面对灾难场面对于他们本身而言也是一个强烈的精神刺激,尤其是在不断看到死亡,如果参与者及其亲属以前有类似的经历,则精神刺激更大。

换句话讲,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病人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

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

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PTSD临床主要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有:①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或称闪回)、梦中反复再现创伤情景,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②持续的警觉性增高;③情感麻木,兴趣减少,行为退缩,持续回避容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

地震后创伤性应激心理

地震后创伤性应激心理
2 11 睡 眠 问 题 ..1 中惊 醒 。 2 2 躯 体 症 状 . 灾 民表 现 为 失 眠 、噩 梦 ,且 易 从 噩 梦
2 1 1 恐 惧 和担 心 . . 或无 法 控 制 自己 : 2 12 悲 伤 和无 助 ..
灾 民担 心 地 震 再 度 发 生 ,害 怕 自 己或
亲人受到伤 害 ,害怕 只剩下 自己孤独一 人 ,害怕 自己崩溃
这 是 灾 民最 常 见 的 感 觉 和情 绪 ,为 亲
表现为易疲 倦 ,心 悸 ,眩晕 ,头晕 、眼花 ,发抖或 痉
挛 ,呼 吸 困 难 ,喉 咙 及 胸 部 感 觉 梗 塞 ,恶 心 ,腹 痛 腹 泻 , 肌 肉疼 痛 ( 括 头 、颈 、背 痛 ) 包 。进 一 步 发 展 可 引 起 多 种 心 身疾 病 ,常 见 的 有 高 血 压 、冠 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性 心 脏 病 、 心 律 失 常 、支 气 管 哮 喘 、偏 头 痛 、 糖 尿 病 、 甲状 腺 功 能 亢
人 或 其 他 人 的死 伤 感 到 难 过 、悲 痛 ,大 多 数 人 会 以大 声 嚎 哭 或 不 断 啜泣 来 宣 泄 或 抒 解 ,少 数 人 以麻 木 、冷 漠 无 表 情 来 表 达 。还 会 觉 得 人 是 脆 弱 、不 堪 一 击 的 ,不 知 道 将 来 该 怎 么 办 ,感 觉 前 路 茫 茫 ,不 知 道 以后 如何 生 活 。 2 13 内疚 感 . . 灾 民觉 得 没 有 人 可 以 依 靠 ,恨 自己 没 有 能 力 救 出家 人 ,希 望 受 伤 或 死 亡 的 人 是 自 己 而 不 是 亲 人 , 因 为 比别 人 幸 运 而 感 觉 罪 恶 ,感 到 自己 做错 了 什 么 2 14 愤 .. 怒 灾 民会 抱 怨 上 天不 公 平 ,抱 怨 有 关 部 门 救 灾 工 作 缓 慢 ,抱 怨 别 人 不 知 道 自 己 的 需 要 ,抱 怨 别 人 不 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刘文娟
国外研究表明,在地震发生数小时之内,大多数幸存者表现出情绪麻木,茫然不知所措。

地震发生的第1周内,广泛存在焦虑情绪和茫然之后的恐惧,对丧失亲人的幸存者来说还存在沉重的愧疚感与悲伤、哀悼反应。

在避难救护所生活10天以后,许多幸存者仍感到生活非常压抑,焦虑反应、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普遍存在。

一些幸存者出现创伤经历在脑海中不断闪回。

一个长期研究报告指出:地震发生3年后,幸存者仍然遭受心理痛苦的折磨,并且酒依赖和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升高。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初期向幸存者保证他们可获得医疗救助、生活保障、以及重建家园的经济援助,将会很大程度减少幸存者的心理压力,比单纯的心理辅导更为有效。

国外学者认为,通常心理辅导在灾难发生1个月后更为有效。

回顾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无亲人震亡的幸存者心理感受不
同。

约1/3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且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3~5倍。

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唐山大地震无情地抛下了4000多名无家可归的孤儿,这一人群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控制不住回想受打击的经历;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近似的场合或事件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到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去;过分的惊跳反应;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对未来失去憧憬,如很少思考或计划未来的学习、工作或婚姻等。

对母孕期经历唐山大地震的青少年的调查也发现,母孕期遭受过地震应激的胎儿,成人后其情绪状态、智力水平和脑结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异常变化。

对64例截瘫患者的心身研究证实,他们的心身健康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没有哪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那些亲历地震惨状、损失巨大、躯体创伤严重的幸存者心理症状甚至将持久存在。

在地震发生几天内,大多数幸存者经历以下一种以上正常应激反应:
1.情绪反应:短暂的强烈情感体验(几天或几周),包括震惊、恐惧、悲伤、愤怒、仇恨、愧疚、无助感、绝望;或者情感迟钝麻木,很难感受到爱和亲密,难以在日常活动中感受到兴趣和快乐。

2.认知方面:迷惑,定向障碍,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过度担心,注意范围狭窄,注意力涣散,记忆缺失,陷入灾难记忆不能自拔,自责。

3.躯体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做噩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等。

4.人际关系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被遗弃感,敏感多疑,易激惹,过度控制等。

5.失落反应:包括亲人的丧失、同学朋友的丧失、家园的丧失、财产的丧失、生活与工作能力(因为伤残等)的丧失等。

【灾后心理干预与心灵关爱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