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中医疾病护理常规
妇产科中医疾病护理常规
妇产科中医护理常规一、崩漏1、护理评估:(1)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
(2)环境起居,卫生习惯、心理社会影响及饮食嗜好。
(3)有无贫血,盆腔包块,肝病,血液病等慢性疾病。
(4)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5)辩证:肾阳亏虚证,肾阴亏虚证,血热内扰证,瘀滞胞宫证。
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①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②愼起居,多休息,少活动.学崩是绝对卧床,必要时采取去枕平卧位.③保持外阴清洁,忌盆浴,勤换内裤及卫生垫。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①观察阴道出血的量,色,质及气味,神色,血压,呼吸等变化。
②阴道出血量多,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3)给药护理①服清热固定汤剂时宜偏凉服:注意观察服药后阴道出血情况。
②服用活血化瘀,通力血脉之剂时,宜在餐前热服。
③一般中药汤剂宜热服,忌食生冷,服药后注意休息,保暖,避免重体力劳动。
④服用回阳救逆之药时,应观察生命体征。
(4)饮食护理①饮食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为宜,忌煎炸,辛辣,活血等食物。
②肾阳虚者饮食应热服,忌食生冷.肾阴虚者忌食辛辣动火刺激之品,多食滋阴类食物,可用藕汁,梨汁代茶饮。
(5)情志护理对患者多关心体贴,精心护理,消除不良刺激,安心治疗。
(6)临证施护①出血量多时,应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止血药.②血脱者,遵医嘱急服人身粉,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抢救准备3、健康指导:①劳逸结合,勿过度劳累,损伤心脾。
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③对先天不足的少女,应及早治疗月经不调.④调情志,尤其对更年期妇女,应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⑤做好计划生育,避免房劳多产。
⑥可常灸足三里,肾俞穴,能健脾益肾,固摄冲任,生化气血,预防崩漏复发。
⑦指导患者正确服用激素类药物.二、绝经前后诸症因肾气渐衰,天葵降竭,阴阳失调所致。
以月经紊乱,哄热汗出,潮热面赤,情志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病以肾为主,可涉及心,肝,脾.更年期综合症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①月经史,生育史。
中医护理常规
五、盆腔炎盆腔炎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多因产后、流产后、宫腔内手术出之后,或经期卫生保健不当,邪毒乘虚侵袭,稽留于冲任及胞宫脉络所致。
病位在胞宫、胞脉。
中医属“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癥瘕”等范畴。
【临床表现】1.少腹部疼痛,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拒按,食欲不振,腹胀。
2.可伴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3.带下量增多,色黄质稠,脓样,有秽臭。
4.阴道可有充血,穹隆有明显触痛。
5.辨证: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瘀结证、寒湿凝滞证、气虚血瘀证。
【临证护理】1.按妇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观察腹部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诱发因素,观察有无腹膜炎的症状等。
3.观察患者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情况,以及神色、血压、脉象的变化。
嘱病人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内裤及经垫,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外阴1~2次,忌盆浴。
4.取半坐卧位,以利炎症及脓液局限于盆腔低位,以达到体位引流的效果。
5.腹痛剧烈者绝对卧床休息,勤巡视,做好生活护理;恢复期病人可适当下床活动。
6.热毒炽盛者衣被不宜过厚,定时测量体温,如高热持续不降,遵医嘱行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注意观察降温后的效果,及时记录。
7.湿热瘀结者病室忌潮湿。
8.手术病人按妇科围手术期护理。
【饮食护理】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含水分较多的食物,忌辛辣、煎炸、燥热等刺激之品。
2.高热口渴者,多饮水及鲜果汁,如西瓜汁、雪梨汁等以利尿降温。
3.口干苦者,可用菊花、银花各10g,煎水代茶饮。
4.热毒炽盛大便燥结难解者,每天早、晚服蜂蜜一匙或麻仁丸6g,以利润肠通便;或予生大黄6g或番泻叶9g开水泡服。
5.湿热瘀结者,可多食清热利湿之物,如山药、白果、莲子、茨实、薏苡仁粥等。
口干者,多吃西瓜、黄瓜、番茄、白菜等。
【用药护理】1.遵医嘱输液,按时应用抗生素。
2.寒湿凝滞者遵医嘱予小茴香热敷下腹部,中药硬膏贴敷下腹部、中药直肠滴入及微波治疗,注意观察治疗部位的皮肤情况及疗效。
中医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制定
患者反馈
重视患者的反馈意见,及时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以便对护理常规进行持续改进。
中医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内容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根据病症性质调节温湿度。
环境适宜
休息与活动
情志调护
合理安排患者的休息与活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使其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措施
03
护理评估
对患者进行血糖、尿糖、血脂等指标的监测,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01
护理效果
通过中医特色护理,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02
案例二
糖尿病护理常规
采取中药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措施,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中医特色护理,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护理效果
护理满意度评价
对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价,包括护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护理措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护理记录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等方面。
护理质量评价
护理质量监控
01
建立护理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
02
建立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护人员积极上报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以便及时分析和处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护理措施
1
2
3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在制定护理常规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重视患个体差异
中医拥有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特色疗法,在护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些疗法的优势,提高护理效果。
突出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心理调适,采取情志护理措施,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妇科中医护理常规
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辨证施护〖概述〗妊娠期间阴道不时少量下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但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者,称为胎漏。
亦称“漏胎”、“胞漏”、“漏胞”。
若妊娠期感胎动下坠,腰酸腹痛,或小腹坠胀不适,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正如《医学入门》所说:“有腹痛而下血者为胎动,不痛而下血者为胎漏。
”现代医学称之为“先兆流产”。
胎漏、胎动不安因证情未得到控制,而进一步发展,腰酸腹痛,小腹坠胀加重,阴道出血量增多,以致胎儿坠落而下脱离母体而形成堕胎或小产。
一般妊娠3个月内,胎儿尚未成形而坠落者,称为堕胎。
妊娠3个月后,胎儿已经成形而坠落者称为小产,又称半产。
现代医学“流产”中“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均属本病范畴。
堕胎或小产之后,下次受孕仍如期而堕,如此连续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名“屡孕屡堕”或“数堕胎”。
现代医学称之为“习惯性流产”。
综上所述,胎漏、胎动不安与堕胎、小产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前者为胎尚未损,胎犹可安;后者胎元已伤,或已离胞堕下。
本节重点叙述胎漏、胎动不安及滑胎。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气血不调,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由肝肾所主,胞脉者系于肾,冲脉又隶于阳明,胃为水谷之海,脾胃互为表里,为气血生化的源泉,当肾气盛,胃中谷气盛时,冲任之气固,则胎有所载,胞有所养,胎元在母体内安固无虞。
若因母体气血不足,或肾气虚弱,或血热、外伤等,使气血不和,冲任不固,则会导致本病发生。
正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阳施阴化,胎孕乃成,血气虚损,不足以养,其胎自堕。
”此外,尚有因胎元本身有缺陷而使“胎不成实”所致。
故药物治疗往往无效而最终导致堕胎,故此不作重点讨论。
1.肾虚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肾虚;或因早婚、房劳多产(含堕胎、小产、人流等);或因孕后房事不节→耗肾精伤肾气而肾虚→冲任不固→胎失所系→导致胎漏、胎动不安,甚堕胎、小产及滑胎。
妇科护理服务措施
妇科护理服务措施
一、基础护理
1.要求患者全程进行实施全面护理的督促,以保证健康状况和心理状况的维持。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使患者能够放松心情,有效地沟通他们的感受,释放压力,降低抑郁状态。
2.注意患者饮食营养,细心指导,促进其营养均衡,尤其要注意必需营养素的摄取。
3.要求患者有规律的作息、强化体育活动,强调生物钟的重要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4.患者应定期做妇科检查,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早期发现疾病,及时就诊。
5.注意患者心理状态,请医护人员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采取鼓励激励技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患者的意志力。
二、护理措施
1.要求患者服用复方制剂处理,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预防及治疗疾病。
2.对妊娠期患者,要求保持适当的饮食、运动,注意营养摄入及营养要素的摄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对有月经紊乱的患者,应进行完善的诊断和指导,根据病情及准妈妈的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预防月经紊乱的发生。
4.对有子宫出血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包括给予火眼疗法和血瘀药物的给予,以稳定血液凝固功能。
中医分级护理制度
中医分级护理制度篇一:妇产科分级护理制度永清县中医医院妇产科分级护理制度一、特别护理1、适用对象: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的患者,重症监护患者,其他有生命危险需严密观察病情的患者,疑难杂症的患者。
2、护理要求:(1)设立专人24小时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2)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落实护理措施,正确执行医嘱,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单。
(3)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以便随时急用。
(4)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严防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
(5)了解影响患者心理变化的各种因素,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和疏导,适时进行健康教育二、一级护理1、适用对象:病情危重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如休克、重度妊高症、手术术后等。
2、护理要求:(1)每15—30分钟巡视患者一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
(2)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填写护理记录单。
(3)按需准备抢救药品和器材。
(4)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严防并发症。
三、二级护理1、适用对象:病情较稳定,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术后恢复期,年老体衰患者等。
2、护理要求:(1)每1—2小时巡视患者一次,注意观察病情。
(2)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协助,了解患者病情动态及心理状态,满足其身心两方面的需要。
(3)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协助。
(4)按时记录护理记录单,病情变化时及时记录。
四、三级护理1、适用对象:病情较轻,生活基本能自理的患者,如择期手术前且生活自理患者,生活完全自理的康复期患者。
2、护理要求:(1)每日巡视患者两次,观察病情。
(2)按护理常规护理。
(3) 督促患者遵守院规,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动态需求。
(4)做好健康教育篇二:分级护理制度落实措施开封市中医院分级护理制度落实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教育,将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内容作为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之一,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使护理级别更能符合病情及患者对护理的需求。
妇产科常见病中医药诊疗护理方案
妇产科常见病中医药诊疗护理方案一、胎漏、胎动不安诊疗护理方案胎漏、胎动不安中医药诊疗方案一、病名及诊断: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等。
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又称“胎气不安”。
临床上有单纯“胎漏”,但“胎动不安”必有“胎漏”。
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先兆流产、先兆早产。
胎漏、胎动不安是临床常见的妊娠病之一,经过安胎治疗,腰酸、腹痛消失,出血迅速停止,多能继续妊娠。
若阴道流血逐渐增多,兼症加重,因胎元有缺陷而致胎漏、胎动不安者,胚胎不能成形,故不宜进行保胎治疗。
若胎动不安病情发展以致流产者,称为“堕胎”或“小产”。
若妊娠在12周以内,胎儿未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若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
本病若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则类似于西医学的前臵胎盘,诊疗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病因病机:主要机理是肾虚、气虚、血热、血虚、外伤、症瘕致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以致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三、辨证论治:胎漏:辨证时要根据阴道流血的量、色、质及其兼症、舌脉等综合分析始能确诊。
治疗大法以止血安胎为主,并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补肾、益气、清热等法。
遣方用药时不宜过用滋腻、温燥、苦寒之品,以免影响气血的生化与运行,有碍胎儿发育。
胎动不安:本病以腰酸、腹痛为主,或伴阴道少量流血,故辨证中应注意腰腹疼痛的性质、程度,阴道流血的量、色、质等征象,以及出现的兼症、舌脉,进行综合分析,指导治疗。
对有外伤史、他病史、服药史者,应在诊察胎儿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安胎还是去胎的原则。
安胎大法以补肾固冲为主,并根据不同情况辅以益气、养血、清热等法,总宜辨证施治。
若经治疗后腰酸、腹痛加重,阴道流血增多,以致胎堕难留者,又当去胎益母。
(一)肾虚型:主要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胎动不安必兼:腰酸腹痛、胎动下坠),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
中医科护理常规
中医科护理常规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一)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新患者连测3天,每天测量4次,正常者每天一次。
体温超过37.5度每天测量4次,超过39度,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改为每天1次。
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护理措施1、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辩证施食,合理调配,五位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剧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需严密观察和记录。
5、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治疗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6、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7、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8、健康指点: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多活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一节心悸心悸是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克不及自主的一种自觉病症,包括惊慌、怔忡。
惊慌多因惊恐、愤怒而诱发,病情较轻,惊慌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是并未吃惊,而自觉心慌不安,稍劳即发,病情较重。
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2、加强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3、坚持病室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4、心悸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
5、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或软食,少食多餐,心悸水肿者限制钠盐摄入。
6、静脉输液时,应控制输液的量及速度,密切观察有无洋地黄中毒的表现,服药之前应测脉搏、心率,若心率低于60次/分钟或发现心律失常则暂停用药,通知医生后遵医嘱执行。
7、若用汤药时,药物宜浓煎,少量多次分服,服用中成药和西药时应严格按时间、剂量给药。
8、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内伤。
9、健康指导: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预防感冒,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戒除烟酒及浓茶咖啡。
中医科护理_常规
目录一、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高热2、脱证3、暴泻4、痛症5、中风病(脑卒中后遗症)6、眩晕病(椎动脉型颈椎病、高血压病)7、不寐病(失眠)8、消渴症(糖尿病)二、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护理常规高热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
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表或在里。
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4、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5、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二、临证(症)施护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三、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
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脱证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所致。
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脉微欲绝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脑、经络、气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
3、注意保暖。
4、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
5、尿失禁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并定时冲洗膀胱,保持外阴清洁。
大便失禁者,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6、准确记录出入量,患者6小时无尿,注意检查是否尿潴留,尿闭者应及时报告医师。
二、临证(症)施护1、四肢不温,汗出者,可予四肢放置热水袋等保暖,遵医嘱如给予参附汤或艾灸。
中医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中医科基础护理常规中医科一般疾病护理常规1 .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
病室每日开窗通风,每周空气消毒一次,每日湿式清扫地面。
2 .遵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3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
4 .指导患者适当的活动和充分的休息。
老年患者活动时要防止走失。
5 .准确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6 .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和干净。
7 .做好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工作,按职责完成各项工作。
8 .保持急救物品、药品的完好状态。
康复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 .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评估患者失去和残存的功能,掌握康复训练过程中残疾程度的变化和功能恢复情况,以便明确护理问题。
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及时评价护理效果,并做好护理记录。
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原则指导康复护理工作。
2 .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保持室温在18-25度,相对湿度为50-60%,每日湿式消毒清扫地面2次。
3 .遵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并给予饮食指导。
给不能自行进食者喂食或鼻饲。
给予高热、昏迷、禁食、危重患者口腔护理,每日2次。
5 .遵医嘱及治疗师的计划,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6 .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目蜥口充分的休息。
7 .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指导患者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8 .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齐和干燥,及时修剪指甲、剃胡须、更换病员服,满足患者生活需要。
9 .入院后,测量生命体征,如高殛高热护理常规。
评估大小便次数,测量体重每周1次,记录于体温单上。
10 .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加强主动训练,注意良好体位摆放,加强排泄训练。
11 .按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及肺部感染。
12 .保持急救物品、药品的完好。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3 神昏4 中风5 中暑6 急性出血7 痛证8 暴泻9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风温3 感冒4 内伤发热5 咳嗽6 哮喘7 悬饮8 肺痈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 疖4 疔5 痈6 发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 月经不调5 痛经6 崩漏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嗽3 鹅口疮4 泄泻5 疳证6 惊风7 痫证8 水肿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 痔4 肛痈5 肛漏6 肛裂7 脱肛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黄水疮3 蛇串疮4 面游风5 脚湿气6 粉刺7 瘾疹8 湿疮9 药毒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 牵引术护理常规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10 骨盆骨折11 脱位12 伤筋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 椒疮4 天行赤眼5 聚星障6 凝脂翳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13 风牵偏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耳疖、耳疮3 耳鸣、耳聋4 耳眩晕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 鼻槁7 鼻鼽8 鼻渊9 鼻衄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13 喉喑14 急喉风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口疮3 牙宣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放疗护理常规3 化疗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 时行感冒4 肺痨5 痢疾6 湿温7 肝热病8 霍乱 (时疫)9 艾滋病10 暑湿11 登革热12 炭疽13 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 特级护理2 一级护理3 二级护理4 三级护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针刺法2 灸法3 拔罐法4 穴位按摩法5 刮痧法6 熏洗法7 全身药浴法8 湿敷法9 换药法10 涂药法11 敷药法12 贴药法13 药熨法14 坐药法15 中药煎煮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1.患者观察:护士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面色、表情、精神状态、活动能力等。
尤其注意是否存在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2.体温测量:体温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
中医常用腋下温度法进行测量。
护士应戴手套,用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测量患者的腋下体温。
体温过高或过低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3.脉搏测量:脉搏是中医辨识病情的重要指标。
护士应轻柔地触摸患者的脉搏,注意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等。
脉搏过快、过缓或不规则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4.舌诊:舌苔和舌质变化是中医辨识病情的重要依据。
护士应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薄厚程度、表面光滑度,以及舌质颜色、形态等。
异常的舌苔或舌质需要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5.指甲检查:中医认为指甲反映人体的阴阳调和状态。
护士应观察患者的指甲颜色、形状、硬度等。
指甲呈现异常的颜色、形态或硬度需要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6.病历记录:护士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历,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主诉、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医嘱、护理措施等。
病历记录应规范、清晰,并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此外,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护士应保证自身的工作环境整洁、卫生,并注意个人卫生习惯,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
2.在进行观察和测量时,护士应保证患者的隐私和尊严,并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3.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定期评估和调整。
4.护士应及时向患者和其家属解释有关护理常规的注意事项,增加其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配合。
总之,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中医疾病的变化至关重要。
护士应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 8、暴泻 9、脱证10、中药中毒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 8、肺痈 9、肺胀10、胃脘痛 11、呕吐 12、便秘13、泄泻 14、黄疸 15、积聚16、水臌 17、水肿 18、肾衰19、淋证 20、癃闭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疖4、疔5、痈6、发7、丹毒 8、疔疮走黄 9、流痰10、窦道 11、压疮 12、脱疽13、乳痈 14、乳岩 15、石癭16、肠痈 17、肠梗阻 18、石淋19、噎膈 20、烧伤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 8、带下病 9、妊娠恶阻10、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11、异位妊娠12、子痫 13、产后发热 14、产后恶露不绝15、产后缺乳 16、阴挺 17、癥瘕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 8、水肿 9、麻疹10、水痘 11、痄腮 12、顿咳13、小儿暑温 14、疫毒痢 15、遗尿16、紫癜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 8、直肠息肉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 8、湿疮 9、药毒10、摄领疮 11、白庀 12、猫眼疮13、风瘙痒 14、皮痹 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 17、淋病 18 梅毒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牵引术护理常规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7、上肢骨折 8、下肢骨折 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 11、脱位 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 8、绿风内障 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 11、视瞻昏渺 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鼻槁7、鼻鼽 8、鼻渊 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 11、喉痹 12、喉关痈13、喉喑 14、急喉风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口疮3、牙宣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放疗护理常规3、化疗护理常规十四、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 8、霍乱 (时疫) 9、艾滋病10、暑湿 11、登革热 12、炭疽13 、狂犬病十五、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3、二级护理4、三级护理十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2、灸法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全身药浴法 8、湿敷法 9、换药法10、涂药法 11、敷药法 12、贴药法13、药熨法 14、坐药法 15、中药煎煮法十七、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一般要求(2)、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3)、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4)、长期医嘱执行单(5)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1)、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入院评估表 (附表8)(3)、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 (附表9)(4)、护理记录单(5)、出院评估表 (附表10)十八、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2)、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3)、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4)、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1)、护理副院长职责(2)、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3)、科护士长职责(4)、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护理工作制度(1)、护理部工作制度(2)、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4)、门诊护理工作制度(5)、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6)、供应室工作制度(7)、查对工作制度(8)、交接班工作制度(9)、抢救工作制度(10)、消毒隔离工作制度(11)、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12)、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13)、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制度(14)、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2)、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3)、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5)、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6)、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7)、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8)、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妇产科护理常规
中医妇产科护理常规
中医妇产科护理是中华民族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母
婴健康的重要措施。
其常规护理如下:
1. 孕期保健:中医妇产科强调孕妇的保健,包括饮食、起居、
情志等方面。
孕妇在饮食方面应遵循中医饮食调养原则,多吃清淡易
消化的食物,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孕妇在起居方面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受凉,避免剧烈运动。
孕妇在情志方面保持心情舒畅,避免
情绪波动,避免产生情感压力。
2. 分娩护理:中医妇产科强调产妇在分娩前要保持良好的精神
状态,避免情绪波动。
同时,在产程中要注意保暖和饮食,尤其是要
避免暴饮暴食、饱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产妇在产程中需要有人陪伴,
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3. 产后恢复:中医强调产后妇女需要进行良好的营养调理,注
意饮食和休息。
饮食上可以适当食用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鸭肉、鸽蛋等。
同时,要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量,有助于恢复身体机能和健康。
以上是中医妇产科护理的常规方法,希望对广大产妇和护理人员
有所帮助。
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维持室内空气新鲜。
(2)依照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依照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危重患者安置在抢救室。
3、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利用方式。
(3)介绍作息时刻、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持续3日。
(3)假设体温℃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假设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往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按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周密观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舌脉、汗出及二便、阴道排出物等情形,发觉异样,报告医师。
(2)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情形,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法。
(3)腹痛未明确诊断时,禁用镇痛剂。
(4)大出血或猛烈腹痛者,报告医师,并做好输液、输血和急诊手术预备。
10、遵医嘱给药。
服药的时刻、温度和方式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看药后的反映,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1、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2、增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医治。
13、依照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眷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医治、护理等知识有所了解,并配合医治。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置。
(3)有传染病者,按传染病要求隔离。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中医科护理常规是指在中医科疾病的护理工作中,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和特殊护理的一系列常规操作。
中医科疾病主要以中医理论、中药治疗和中医针灸为主要手段,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1.了解病情:护士应熟悉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情、病史等,并与医生交流病情,了解病情的进展和治疗计划。
2.观察病情:护士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包括舌苔、脉搏、体温、呼吸、皮肤颜色等,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生。
3.中药治疗:根据医嘱,护士要准确配制中药,并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病人的用药情况和药效反应。
4.针灸治疗:护士要配合医生进行针灸操作,包括准备针具、给病人进行穴位定位、进行针刺等,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病人的反应。
5.营养指导:中医治疗重视调理饮食,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给出合理的膳食建议,指导病人合理摄入药膳,保持营养平衡。
6.心理护理:病人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护士要通过耐心倾听、关心病人的所思所想,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7.康复训练: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调理,包括病后康复训练。
护士要安排病人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帮助病人恢复体力和功能。
8.卫生护理:护士要定期为病人进行身体清洁和床位整理,确保环境卫生。
同时,还要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保护病人免受交叉感染的风险。
9.安全护理:护士要密切关注病人的安全情况,包括防止病人跌倒、受伤,定期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10.病房管理: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治疗需求,合理安排病房床位,确保病人的就诊秩序和治疗效果。
中医科护理常规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治疗效果。
护士们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并及时反馈病情,为医生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护士的细心观察和专业操作是中医科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病人的满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产科中医护理常规一、崩漏1、护理评估:(1)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
(2)环境起居,卫生习惯、心理社会影响及饮食嗜好。
(3)有无贫血,盆腔包块,肝病,血液病等慢性疾病。
(4)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5)辩证:肾阳亏虚证,肾阴亏虚证,血热内扰证,瘀滞胞宫证。
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①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②愼起居,多休息,少活动。
学崩是绝对卧床,必要时采取去枕平卧位。
③保持外阴清洁,忌盆浴,勤换内裤及卫生垫。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①观察阴道出血的量,色,质及气味,神色,血压,呼吸等变化。
②阴道出血量多,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3)给药护理①服清热固定汤剂时宜偏凉服:注意观察服药后阴道出血情况。
②服用活血化瘀,通力血脉之剂时,宜在餐前热服。
③一般中药汤剂宜热服,忌食生冷,服药后注意休息,保暖,避免重体力劳动。
④服用回阳救逆之药时,应观察生命体征。
(4)饮食护理①饮食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为宜,忌煎炸,辛辣,活血等食物。
②肾阳虚者饮食应热服,忌食生冷。
肾阴虚者忌食辛辣动火刺激之品,多食滋阴类食物,可用藕汁,梨汁代茶饮。
(5)情志护理对患者多关心体贴,精心护理,消除不良刺激,安心治疗。
(6)临证施护①出血量多时,应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止血药。
②血脱者,遵医嘱急服人身粉,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抢救准备3、健康指导:①劳逸结合,勿过度劳累,损伤心脾。
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③对先天不足的少女,应及早治疗月经不调。
④调情志,尤其对更年期妇女,应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⑤做好计划生育,避免房劳多产。
⑥可常灸足三里,肾俞穴,能健脾益肾,固摄冲任,生化气血,预防崩漏复发。
⑦指导患者正确服用激素类药物。
二、绝经前后诸症因肾气渐衰,天葵降竭,阴阳失调所致。
以月经紊乱,哄热汗出,潮热面赤,情志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病以肾为主,可涉及心,肝,脾。
更年期综合症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①月经史,生育史。
②烘热,汗出,面色,情绪变化等症状。
③妇科检查结果。
④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⑤心理社会状况。
2、饮食护理:①以富有营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②注意色,香,味的调配,促进食欲。
③忌食辛辣,厚味,油炸之品。
3、情志护理: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消除不良的思想顾虑,保持情绪稳定,安心静养。
4、临证施护:脾胃虚弱者,应遵医嘱指按压双侧内关,轻柔足三里,或按摩脾俞,胃俞穴,以健脾止吐。
5、健康指导:①注意休息,愼房事,适起居,预防感冒发热。
定期孕期检查。
②保持心情舒畅,拎听音乐,知道孕妇阅读与妊娠知识有关的书籍,做好孕期卫生。
③注意饮食调理,不宜过饱。
遵医嘱除必须服用安胎药物外,一般以调护为主,不宜乱服药物。
④恶阻治愈后,适当活动,有助于气血调和,增加食欲,有利于胎儿发育。
三、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妊娠期间因冲任气血不调,胎元失固,或禀赋虚弱,脾肾气虚,或血热,或跌扑损伤,或服药不慎等所致。
以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者,称为“胎漏”:胚胎在12周以内自然损堕者,称为“堕胎”腰酸腹痛,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妊娠12~28周,胎儿自然损落者,称为“小产”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其病位在胞宫,先兆流产,先兆早产,习惯性流产及早,晚期流产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①停经史,早孕反应及伴随症状。
②妊娠史,既往史。
③阴道出血及腹痛情况,或有无胚胎组织排出物。
④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⑤心理社会状况。
⑥辩证;肾气亏虚证、气血虚弱证、血热内扰证、外伤损络证。
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①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②卧床休息,出血停止3~5天后,可下床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刺激伤胎。
③严禁房事,防止损伤肾气,避免阴道检查及灌肠,以防加重出血。
④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①观察腹部、腰痛、胎动、阴道出血等情况,以及神色、血压、脉象的变化。
②阴道出血量较多,伴腰酸,腹痛阵阵加剧,具有下坠感或尿频,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①中药汤剂宜温服,药后静卧少动。
②如有外伤,伤势严重者,遵医嘱给药,严禁使用伤湿止痛膏,以防流产。
(4)饮食护理①饮食均衡,营养丰富,多食鱼、肉、蛋、动物内脏及蔬菜、水果等,以补充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②忌辛辣动火,生冷寒凉、饮酒等碍胎之品。
(5)情志护理①对阴道出血、腹痛,或担心胎儿健康的患者,应多给关心,讲解胎漏、胎动不安经积极治疗后,可顺利孕育健康胎儿的病例,以增强治病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②耐心解释,使孕妇了解精神因素与胎漏的关系,保持心情舒畅,比卖弄不亮情绪刺激,妊娠早期多听音乐,调节情感。
(6)临证施护①肾气不足滑胎者,应卧床休息。
②妊娠期外伤后,观察有无阴道出血,腹痛等情况,不可随意服用致伤药,以免破血动胎。
③滑胎者,应坚持药物治疗。
④阴道若有组织物排出,应保留组织物,遵医嘱送病理检查,并做好刮宫术的准备。
⑤小产或行刮宫术后,应注意观察排出之胚胎组织物是否完整及宫缩、阴道出血等情况。
3、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做好孕期保健:①愼房事、早孕期及晚期妊娠禁房事。
②愼起居,生活规律,避免负重、攀高、防止跌扑。
③合理膳食,饮食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④重胎教,睡眠充足,保持心情舒畅。
⑤衣服宜宽大、轻松、柔软,勿紧束胸腰,以免影响胎儿成长及乳房发育。
⑥定期产前检查。
⑦妊娠期穿平底软质鞋,忌烟酒,避免过劳。
⑧孕期出现阴道出血时,应卧床静养,及时就诊。
⑨凡安胎失败者,应劝慰患者不要急于再次妊娠,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消除紧张心态。
四、异位妊娠因脏腑虚弱,气血劳伤,或情志不畅、气血郁滞,或峰、湿、热邪损伤冲任,而致孕后凝聚于少腹,不达子宫。
以停经,少腹疼痛、阴道出血、腹部膨大、甚则痛剧厥阴,血脱、昏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
由于受精卵着床部位的不同,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子宫间质部妊娠。
临床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
1、护理评估①月经史,生育史,既往史。
②生命体征变化及伴随症状。
③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阴道出血情况,有无并发症。
④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⑤心理社会状况。
⑥辩证;休克型、包块型、不稳定型。
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①按产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②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开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①观察腹痛腹胀、阴道出血、阴道排泄物、肛门有无坠胀感及面色,神志,血压,汗出等情况做好阴道后穹窿穿刺的准备。
②出现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时,应做好手术及抢救准备。
③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做好手术及抢救准备。
、(3)给药护理①中药汤剂宜饭前温服,如有恶心呕吐者,中药宜浓煎,少量多次频服。
②包块型者,遵医嘱局部外敷中药散剂,促进包块吸收。
③服用活血化瘀药时,观察腹痛,阴道出血及有无胚胎组织物排出,④使用药物杀伤胚胎时,应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饮食护理①饮食宜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②不稳定型、休克型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宜。
(5)情志护理安慰患者,解释病情,消除不良精神刺激,调节情绪。
(6)临证施护①不稳定型者,禁止腹部热敷和不必要的妇科检查。
②休克型者,按厥脱护理常规。
③需手术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3、健康指导①治疗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
②注意经期和性生活卫生,减少炎症发生。
③指导患者选择避孕方法,做好避孕工作,减少人工流产及引产次数。
④定期门诊复查,特别是术后和型患者。
⑤妊娠失败者,嘱与下次受孕时间不得太近。
再次妊娠后,注意是否宫外孕,如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时及时就诊。
五、子痫因禀赋不足、肝肾阴虚、或脾虚湿盛,又复妊娠重虚所致。
以妊娠晚期、临产时或新产后,出现眩晕头痛,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时醒时发,或昏迷不醒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胞宫。
先兆子痫、子痫,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①妊娠中晚期有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病史。
②昏厥状况,水肿,体重增加的程度以及伴随症状。
③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④心理社会状况。
⑤辩证;肝风内动症、痰火上扰症。
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①按中医产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②绝对卧床休息。
子痫发作期,安置单人房间,室内光线宜暗,避免声、光的刺激,采用深色窗帘。
③做好防护工作,如昏迷烦躁者,加床挡,防止意外发生。
四肢抽搐者,忌强力按压,以免骨折。
④做好口腔护理,取出假牙,牙关紧闭者,宜侧卧位,并用开口器或牙垫,防止咬伤唇舌。
⑤各种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准确、迅速。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记录血压,胎心音、抽搐、神志、小便以及浮肿等变化,备齐急救物品、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①中药汤剂宜温服。
②昏迷者鼻饲给药。
(4)饮食护理①子痫发作时应禁食,昏迷者采用鼻饲饮食,抽搐得以控制并完全清醒后,可进清淡低盐而富有营养的食物。
②体瘦患者,应加强营养,多食利水及富有营养食物。
(5)情志护理①加强精神护理,对患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的孕妇,应告知本病知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预防子痫的发生。
②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给患者以安全感。
(6)临证施护①抽搐时,给予氧气吸入,吸出痰液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测胎心音,注意宫缩、宫口扩大及阴道出血等情况,做好接产或手术准备。
若手术者。
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处理。
③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处理。
3、健康指导:①子肿、子晕或轻、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者,应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子痫。
②子痫发作控制后,应加强原发疾病的治疗。
告。
⑤加强卫生宣教,阅读妊娠有关指南,防病治病,未病先防。
六、产后发热因产后感染邪毒、正邪交争,或外邪袭表、营卫不和或阴血骤虚、阳气浮散等所致。
产褥期内出现高热寒战或发热持续不退,伴有腹痛及阴道分泌物的量、色、质、气味等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胞宫。
产褥感染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①分娩史,有无难产、创伤产史等。
②发热、腹痛、阴道出血等情况。
生活自理能力。
③产科检查、血常规等。
④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⑤心理社会状况。
⑥辩证:热毒炽盛症、气血瘀滞症。
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①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②卧床休息,恶露未尽取半卧位,有利瘀浊排出。
③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④产后出现较多者,檫干汗液,更换衣服,切忌汗出当风。
七、症瘕多因正气虚弱,情志不遂,气血失调所致。
以妇女下腹有结块、胀满、疼痛,或伴有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称为“症瘕”。
坚硬不移,痛有定处为症,推之可动,痛无定处无为瘕。
病位在胞宫,胞脉,与肝、脾、肾有关。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症肿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参照本病护理。